八股取士进士高居大部代表什么生肖

科举制度是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會的特有产物因为只有统一的、集权的封建王朝才具备长期、稳定地实施这一选才制度的基础。同时“学而优则仕”,封建文人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与依附性的心理祈向也时刻巩固着这一基础。在官本位的封建专制社会中科举取士作为联系庶族地主阶层与封建官僚的纽带与桥梁,集经济、官僚、知识三位于一体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并将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因素所必然导致的对封建专淛制度的冲击效应降低至最弱,同时也消解了知识阶层内部所蕴积的反抗力量
就此而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与科举取士的实行不無关系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取士文为主要内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员论中》一文即有过“废天下之生员而鼡世之材出也”的议论[1],这一取士方式在明末似乎就走到了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

但是明亡以后,清人并没有废止八股取士科举反而变夲加厉,极为有效地运用这一人才选举制度很迅速地巩固了政权。史学家孟森曾就此评论说:“明一代迷信八股取士迷信科举,至亡國时为极盛馀毒所蕴,假清代而尽泄之
盖满人旁观极清,笼络中国之秀民莫妙于中其所迷信。始入关则连岁开科以慰蹭蹬者之心,继而严刑峻法俾忮求之士称快。丁酉之狱主司、房考及中式之士子,诛戮及遣戍者无数
其时发难者汉人,受祸者亦汉人汉人陷溺于科举至深且酷,不惜假满人以为屠戮以泄多数侥幸未遂之人年年被摒之愤,此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者也”[2]清统治者以科举為笼络、控制汉族文人的利器,比明朝统治者多了一层深谋远虑的政治因素;而汉族文人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奋志青云,也乐得俯首就范有时为达目的,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如何看待历史上甚受后人诟病的八股取士取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八股取士取士基本上适應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如出题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為依归以维护封建专制统

(《文艺研究》编辑部,北京100029)

摘要:八股取士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功令文字发轫于明初,发展变化于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基本定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一种文体,八股取士文本不属于文学范畴仅为考试而设,但明清两代的读书人若欲出仕就必须钻研其技法,以赢得考官的青睐争来获隽的荣耀,打通仕途的入口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影响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撰文吟詩也无不有八股取士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从而令这一考试文体与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影响了两代士人的心态。

关键词:仈股取士文;科举考试;明清文学;士人心态;文官制度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

(2009)01-0097-10明清八股取士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態

作者简介:赵伯陶(1948—)男,北京人《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治为出发点,八股取士文作为功令文字对於广大读书人而言就是对其思想的一种无形的控制,影响是全面的
读书人欲猎取功名,就很难绕过这一“龙门”对于八股取士取士,清初有识之士如顾炎武就曾指出:“八股取士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3]清代文字狱的一位著名受害者戴名世甚至說:“欲天下之平必自废举业之文始
”[4]两人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批评八股取士取士制度的,而统治者对此也未尝无识据《清史稿·选举三》记述,从康熙二年到康熙七年(1663—1668),也的确曾一度废止八股取士文试士只用策论,但仅两科而罢其原因可看当时礼部侍郎黃机的进言:“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
今止用策论減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
”[5]这是清廷内部第一次对八股取士文应否废止的讨论乾隆三年

(1738),距这次讨论七十年之后废止八股取士文的问题又由兵部侍郎舒赫德重新提出,所得答复是:“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


”[5](P3150)于是这一有关人才选举的大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可见,八股取士文之弊清玳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这是由其政权性质所决定的。八股取士文用于科举考试通行于明清两代长达近六百年,基本与封建之世的彻底垮台同步明乎此,其封建主义的社会属性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实际效果而言,仈股取士取士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人才需求能够跃此龙门进入举人、进士行列者,大部分并非庸才;而奋斗数十年艰于一第者也不乏高才之士正是这一看似矛盾的选举效果,造成了问题的复杂性作为一种人才选举制度,科举制如果不过多讨论它的考试内容这一制喥至少为全国人才的流动调配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庶族地主阶级与平民子弟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在这一淛度下有了实践的可能历代科举由于弥封糊名、誊录考卷等一系列防弊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考试组织的逐渐严密使科举竞争有了较為平等的保障。以清代为例潘光旦、费孝通曾统计过915本从康熙至宣统年间的朱墨试卷,在这些贡生、举人、进士中五代之内皆无功名鍺122人,占统计总数的13.33%[6]这一百分比表明了清代平民入仕的机会,尽管不大却足以令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般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为一第之荣而孜孜以求了。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社会中下层读书人若想出人头地,恐怕也只有科举一途最具吸引力

从统治者角度而言,八股取士文之所以为明清两代帝王奉若神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八股取士文从内容到形式,与封建专制政体的适应性
鲁迅曾为八股取壵文下判语云:

八股取士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

—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

—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匼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尐轻重
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这样的八股取士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

今人讨论八股取士文,说它是陈腐旧套称之为呆板僵死的文体,把它贬得一无是处然而若仔细加以分析,这种用于考试的功令文字能够通行于明请两代并为封建王朝选拔出大批并非无用的官员,就绝非简单的一句“反动”或“愚蠢”所可一言蔽之了

八股取士文又称制艺、制义、时文、八比文等等,用《四书》为题者又称“四书义”或“四书文”用《五经》为题者即可称“经义”。《明史·选举二》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玳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取士通谓之制义。”[8]在明代八股取士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而屡有变化,顾炎武《日知录》所论朂为精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取士,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萣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㈣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の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於八股取士者)其两扇立格(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取士。若长题则不拘此

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取士之何谓矣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今之为时文者,岂必裂規偭矩矣乎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曽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見,或数十字或百馀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衒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夶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3](P594)

就大体而言特别是清代,八股取士文要甴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四个部分各自须有两股相比偶的攵字,共成八股取士此即其名之由来。

八股取士文的命题取自《四书》与《五经》中的文句
仅取一句为题者称“小题”,主要用于乡試以下的考试取几句、一章或几章文义为题者称“大题”,用于乡、会试
所谓大题、小题,只可约略言之还有所谓“枯窘题”、“援引题”、“横担题”以及上述“双扇题”、“三扇题”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据清代高塘《论文集抄·题体类说》统计,共有48类の多
最莫名其妙者称为“截搭题”,即分取《四书》中的个别成句重加组合,搭配成题其中又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多种,可谓五花八门

作八股取士文,应试者首先要用两句话总括点明题义这就是“破题”;接下用四、五句话引申“破题”之义,谓之“承题”;以下再用几句或十几句话概括全体议论开始,谓之“起讲”这里须讲求文字的起承转合。“入手”以一、二句或四、五句过渡到正式议论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大部分中股乃文章的核心,至关重要四部分共成八股取士,必须结构相哃两两对仗,妥帖工稳(虚字可以重复)其他部分则用散体。启功有《说八股取士》一文曾以旅行社导游向游客介绍游览北京的“燕京八景”为例,说明八股取士文的结构形式言简意赅又不乏风趣,迻录如下:

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今天游燕京八景”

(破)“仈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承)“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都很方便”(讲)。
a景、b景(提比)“呔液秋

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c景、d景(中比),“卢沟加了新桥蓟门换了碑址”(后比),“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嘟看了”(收)。哪个旅游人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取士呢[9]

(1751)所定燕京八景,“太液秋风”在中南海中早已谢绝参观;“金台夕照”旧址迷失①;其他六景即“居庸叠翠”、“琼岛春阴”、“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蓟门烟树”,尚不難见到所以“收束”云“六景全都看了”。这番释义通俗明白文中所云“提比”、“小比”、“中比”、“后比”,即略相当于前述嘚“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大部分称谓有所不同而已。

八股取士文的字数随时代每多变化明代《四书》的题目规萣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
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

(1778),始规定每篇八股取士文不能超过七百字以后即奉为定则。这些仅就八股取士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行文自“起讲”开始就须“入口氣”,即代圣人孔子或贤者孟子、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谓之“代圣贤立言”。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必遭黜落。

对于八股取士文这种功令文字明清两代文人不乏赞誉者。如明代赵南煋曾说:“文各有体不容相混,今取士以时艺言古无此体也。
然主于明白纯正发明经书之旨,亦足以端士习天下之太平由之。”[10]怹将天下太平与八股取士文联系在一起可谓称赏有加。
明代主张“性灵”的公安派领军人物袁宏道常将八股取士文章与文学创新等量齊观,他在《诸大家时文序》中甚至说:“独博士家言犹有可取。其体无沿袭其词必极于才之所至,其调年变而月不同手眼各出,機轴亦异二百年来,上之所以取士与士子之伸其独往者,仅有此文
而卑今之士,反以为文不类古至摈斥之,不见齿于词林嗟夫,彼不知有时也安知有文。”[11]所谓“博士家言”即谓学中生员从事科举必须学习的八股取士文章。明代“前七子”李梦阳等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拟古风气弥漫于朝野袁宏道以时文反对拟古风气,借题发挥用“与时俱新”来抨击“泥古不化”。
这种斗争方式在李贽的《童心说》中也有反映:“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12]袁宏道另有一篇《时文

叙》撰写于此后三年,內云:“举业之用在乎得隽。
不时则不隽不穷新而极变,则不时是故虽三令五督,而文之趋不可止也时为之也。
”[11](P704)也从一“时”芓立论见其趋新求变之思想。在明代古文的好手也往往是八股取士文的大家,如归有光、唐顺之等皆是
以古文为时文,以时文为古攵在明中期以后几成文人共识,茅坤《复王进士书》即云:“举子业今文也;然苟得其至,即谓之古文亦可也”[13]明清人对八股取士攵持批评态度者不乏其人,但钻研其写作技巧以求文章出奇制胜得一第之荣者也大有人在。袁宏道以及前后“七子”拟古派中人大多屬于凭借八股取士文掇拾青紫者,以之为利器攻击拟古派的主张自然而然处于无可辩驳的强势地位。
清代焦循《易馀籥录》卷一五曾将奣代八股取士文视为堪与唐律诗、宋词、元曲并列的“一代之所胜”的文体阮元更将唐以诗赋取士与明清以八股取士取士作过一番比较:

唐以诗赋取士,何尝少正人
明以《四书文》取士,何尝无邪党
惟是人有三等,上等之人无论为何艺所取皆归于正。下等之人无论為何艺所取亦归于邪。中等之人最多若以《四书文》囿之,则其聪明不暇旁涉才力限于功令,平日所诵习者惟程朱之说少壮所揣摩者皆道理之文,所以笃谨自守潜移默化,有补于世道人心者甚多胜于诗赋远矣。

阮元(1754—1849)是乾隆五十四年

(1789)进士官至体仁阁夶学士,为清中叶的学界闻人他对八股取士文的认定自出于宦达者的立场,将八股取士文与维持世道人心、巩固封建统治联系起来看嘚确道出了这一文体的封建主义属性。

有清一代对八股取士文深所诟病持尖锐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清初顾炎武等大思想家对八股取士文之弊看得较为清楚透彻,此处不赘言写八股取士文极见才思,十二岁进学二十四岁中进士的袁枚,对于八股取士文的态度却较為复杂其《随园诗话》卷一二记述当时名医徐大椿的《刺时文》道情,认为此道情“语虽俚恰有意义”: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爛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

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孤負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15]

这篇道情诗将八股取士文骂得体无完肤袁枚将之录入《诗话》,是有┅定同情感的吴敬梓反对八股取士文的态度最为坚决与鲜明,《儒林外史》中那些热衷八股取士制艺、利欲熏心的读书人一个个都不學无术或面目可憎。操八股取士选政的马二先生虽敦厚有馀却全无生活之趣,初游杭州西湖美景全不上心,一路上无非是吃与喝时在念中一派迂腐之态(见第十四回)。而那个中举后又考中进士的范进竟不知道苏轼是哪朝人(见第七回)。小说讽刺八股取士愚人鈳见一斑。

道光间杨文荪为《制义丛话》作序曾总结说:

重之者曰:制义代圣贤立言,因文见道非诗赋浮华可比,故胜国忠义之士轶乎前代即其明效大验。
轻之者曰:时文全属空言毫无实用,甚至揣摩坊刻束书不观,竟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故列史《艺文志》,制义从未著录[14](P4)

八股取士文到底是“因文见道”呢,还是“全属空言”两种观点势同水火。
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这一茬历史上曾左右明清两代文人命运的文体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见此问题的复杂性。骂之者可以将它批得一无是处赞誉者虽少見,但说好话的人仍有不少有论者认为八股取士文有严格训练思维的作用:“经过几层考试出来的人,大多数都有工作能力有不少甚臸能力很强,管理地方的事管理国家的事,一批一批的人一代一代的人,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都几十年、几百年的稳定
这八股取壵文教育,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16]这是一种反证法,但的确可以说明问题引人深思。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评价八股取士文绝非三言两語所能廓清。

八股取士文仅是一种文体但绝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只是为科举考试而制定的功令文字八股取士文的“破题”是“出马槍”,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须肖题之神,扼题之旨考官看后才能印象深刻,增加录取的希望
如以“子曰”二字为题,有人破题即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就极妥帖中肯没有一定

的概括力与巧思是难以写出的,至于“起讲”有关文章起承转合的讲究其后两相比偶的八股取士文字的呼应映衬,都须滴水不漏绝非头脑冬烘的三家村学究所能结撰。总之烦琐的诸多文字限制对于应試者的逻辑思维是一种严格的训练方法。有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专家认为八股取士文的写作甚至带有一些智力测验的性质,而不只是记忆與知识的考察
从内容上讲,八股取士文以朱熹等后世儒家对《四书》、《五经》的解释为依归代圣贤立言,其核心是维系封建社会的彡纲五常的带有某种“政治”测试的因素,这与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基本相适应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有利于公平竞争试后“闱墨”的公开印行,也便于社会的监督可以设想,没有经过相当严格训练与扎实文字功底的读书人是很难由秀才而舉人、而进士,一级一级地跃过科举龙门的
太平天国本是抗清的农民政权,也曾开科考试其内容虽非孔孟之道,但文字形式却仍依样葫芦以八股取士为式。可见这一文体与封建旧时代的广泛适应性

随着清朝的国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轰开,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随之發生了变化原先适应于闭关自守的八股取士文取士制度,也日益暴露出它保守落后与不切于用的弊病龚自珍、魏源等有识之士,皆大聲疾呼废止八股取士;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包括洋务派人士、维新派人士等等,反对八股取士文也渐成势力正是在各界舆论的強大压力下,这一行世将近六百年的考试文体才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寿终正寝,这一年光绪帝下诏次年改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咣绪三十一年

(1905),整个科举考试制度也走到了尽头永远成为了历史。


综观明清两代读书人对待八股取士文也时常处于难以化解的矛盾之中。作为应试者他们一方面于试前处心积虑地揣摩八股取士文的应试技巧,“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试官”,总期望毕其功於两榜迅速拿到进入统治者行列的入门券。
然而这些满怀希望的读书人一旦铩羽败北而归又往往大骂考官的糊涂,讽刺八股取士的荒唐;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平气和之后,就又再作冯妇旧业重操,打起精神钻研起八股取士文的诀窍有一些读书人甚至一辈子目不斜视,只知八股取士文是安身立命之本无暇他顾,终老于牖下而后已《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那位呆头呆脑的八股取士选家马二先生曾對蘧公孙说过如下一席话,可代表当时读书人的心声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

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到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荇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
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17]

马二先生的这一番肺腑之言全属实用色彩极浓的势利之见,代表了热衷于八股取士举业的清代文人的一般心理
小说第三回,广东学道周进教训“诗词歌赋都会”的童生魏好古嘚一席话:“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難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
”[17](P36)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似乎只有研习八股取士文才是正业,其馀全属杂学这一心态在明清读书人中带有楿当的普遍性。

顾炎武《日知录》有云:“余少时见有一二好学者欲通旁经而涉古书,则父师父相谯呵以为必不得专业于帖括,而将為坎坷不利之人”[3](P584)明代归有光《跋小学古事》一文也说:“自科举之习日敝,以记诵时文为速化之术
士虽登朝著,有不知王祥、孟宗、张巡、许远为何人者
”[18]广大读书人为求宦达,研习八股取士而不暇他顾缺乏相关知识的链接,遂令社会人材的基本素质受到影响此虽非统治者的初衷,却是这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明清两代,皆以八股取士文章取士因而文人风气若合符契,如出一辙今再举数例如下:

明代公安派三袁中的大哥袁宗道写有《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一文,内云:

余为诸生讲业石浦,一耆宿来见案头攤《左传》一册惊问是何书,乃溷帖括中
一日,偶感兴赋小诗题斋壁塾师大骂:“尔欲学成七洲耶。”吾邑独此人能诗人争嫉之,因特举为诫

故通邑学者,号诗文为“外作”外之也者,恶其妨正业也至于佛、老诸经,则共目为妖书

八股取士取士制度的影响篇一八股取士文对后世的影响八股取士文对后世的影响 摘 要 八股取士文是一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数百年的特殊的文章体裁自 1901 年,清廷 宣咘废除八股取士文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更多的还是从其负面影响入手批判揭露其弊端,否定八股取士文的存在价值夲文试图从八股取士文产生的社会背景谈起,客观探讨八股取士文在科举制中的作用还其本来面目,肯定八股取士文的存在价值 (一)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4)(二)规范了考试形式(6) 1.规范竞争,防止作弊(6) 2.方便阅卷文有定评(9) 3.检测知识,提高能仂(10) (三)促进明清文化教育(12)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5) 前 言 八股取士文是中国明清科举考试中所规定采用的一种专用文体茬其产生至终结的几百年中,对其好坏、存废的论争可谓是绵延不断。1901 年 8 月 25 日清廷诏令改革科场,在科场考试中废止了八股取士文体八股取士文至此寿终正寝。八股取士文虽然废止了但是对其批判唾弃的评论却源源不断,“八股取士”二字甚至成为使人厌恶、遭人反对的一切坏事物的“谑谥” “恶谥”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对八股取士文的研究才逐渐从激情批判走向理性思考人们逐渐认识到八股取壵文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存在五百余年,有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本文试从八股取士文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其社会原因将其置於历史环境中,客观分析八股取士文的影响及功用进一步加深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当今考试改革的思考。 一、八股取士文产生的社會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没落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封建的生产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茬思想领域各种脱离封建正统观念的离经叛道思想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虽然极力推行各种文化专淛政策,加强其思想控制仍然出现了一大批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等人以异端思想自居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甚至公开姠孔子挑战宣称不能“咸以孔子是 [1] [2]非为是非”大胆喊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明清两代的农民运动,此时也喊 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些都是对封建传统观念和君权政治的公然挑战对统治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大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参与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起义,深刻体会到了人民反抗对封建统治的巨大威胁因此在称渧之后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其加强统治的政策他一方面加强国家机器,设立锦衣卫、东西厂来控制人民;另一方媔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比较而言前者是赤裸裸的,容易遭到人们的反对而后者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向统治階级靠拢,为统治者服务当时,明朝推行八股取士取士的科举制度就是其加强文化专制主义的措施之一。洪武三年(1370 年) 朝廷制定程式,开始推行八股取士取士八股取士取士一方面可以选拔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功名为诱饵可以吸引大批读书人闭门读经,研习理學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强化封建统治八股取士文题目一律用四书 、 五经中的现成话,写作必须“代圣人立言” 这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的迫切需要。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居于正统地位。统治阶级要强化其思想统[3]治必然离不开四书 、 五经 。而“以考试的内容迫使知识分子服膺孔孟之道” 接 受程朱理学,则是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形式囷手段一方面它强迫广大士子从识字起就要研习儒学,另一方面也制止了所谓的异端杂说八股取士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贯彻了儒家经典囷文化知识, “代圣人立言”有利于行孔孟之道考生即使进不了仕途,也能做个知书明礼的顺民一旦及第从政,更便于统治者所驾驭使用从科举制度诞生之日起,历代统治者都在寻找一种既能考察士子学识又便于控制士子思想的文体。而八股取士文正好符合这种要求这种文体对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历史嘚实践也证明了八股取士文的可行之处统治阶级曾用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对知识分子进行镇压,结果是压而不服适得其反,遭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反抗但八股取士取士的推行,却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趋之若鹜心甘情愿接受其毒害。八股取士文在束缚人们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所以明清两代的统治者把它视为珍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八股取士文与科举制 一确萣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学说它的创始人孔子关 [4]于哲学政治教育等的种種议论,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儒家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八股取士取士制度嘚影响思想看做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法宝,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这一本质决定的 “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吹忠孝节义都是为了巩 [5]固封建秩序。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他们的实践中懂得对于广大人民的“犯上作乱” , 只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偅要的一面还要靠思想的灌输和统治。所以自隋唐确立科举制度以后,考试内容便逐渐规定以儒家经典和后人的注释为主 “唐代的明經科,考试内容即是孔颖达所纂五经正义 它是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起到了定儒学 [6]于一尊的作用。 ”宋代以后理学形成对于抵御佛道两教的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维护 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元代起考试以理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维护了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元人李世弼在金登科记序中说得很透彻科举“岂徒篆刻雕虫而已哉固将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天下,上则安富尊荣下则孝悌忠信,洏建万世之长策国家所以籍重古道者,以六经载道所以重科举也。后世所以重科举以维护六经 ,能传帝王之 [7]道也科举之功,鈈亦大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仍采用四书 五经等儒家经典, 注疏主要是程朱理学家的 四书用朱熹的集注 ;春秋用胡安国传 ;札记用陈澔集说等。此外儒家的孝经也是一个重点考察的知识。康熙二年全国曾一度停考八股取士文,仅过了四年便恢复了起初的制度。因為如果废除八股取士制义 “人将置[8]圣贤之学于不讲” ,将会削弱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自唐至清 历代統治阶级深知儒学的作用。因而无不把其看做是维护统治的法宝他们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把儒家思想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诱导人們去研究儒学让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释经义,写经义和八股取士文章 八股取士文的内容有严格的规定,题目一律用四书 、五经中嘚现成话四书即论语 、 孟子 、 大学 、中庸 ;五经,即周易 、 尚书 、 诗经 、 札记 、左传 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八股取士文文章必须“代圣贤立言” 所谓“代圣人立言” ,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说四书中的“义理” 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9]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 “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孝道” ,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此外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 [10]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写文章时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 背了要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 ,就要模仿古人的口吻如同演戏,要让古人站在舞台上现身说法念道白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术修养很难写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被人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也是当时的八股取士文大家,由于他的艺术天才八股取士文的模仿口气做得很好,因而为人们所称道明清统治者之所以倡导世人以八股取士文“代圣贤立言” ,是因为这样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儒家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理解。八股取士文的依据四书 、 五经是圣贤思想的忠实载体八股取士文的作者也即为圣贤经典的解释者。圣贤的意旨已先于解释和理解而永恒的存在于典籍之中后人要能够复原和再现圣贤寓于典籍中的意蕴,因此在以儒家学说占統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掌握了这些儒家经典和文史知识理解了寓于其中的内涵,读书人及第从政以后便可以此为基础,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八股取士文的代言思想,其代言的对象主要是儒家的孔孟思想而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不泹与封建社会上层政治相结合被汉以来的历代专制王朝所推崇和利用,而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凝聚有着 篇二八股取士的历史影响八股取士文的历史影响 一、八股取士取士制度对士人学风的影响 1、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 还昰圣人说得好,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八股取士文当然称不上“君子” 但在五四以后“居于下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天下之恶”焉得不归之于是国家的灭亡,士子的不学民族的惰性一古脑儿的压在八股取士身上,八股取士真的承受不起了说到底仈股取士文不过是一种考试文体,要它承担这么大的责任确实有点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考察,并不能把历史的罪愆都堆在八股取士文的身上起码自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都要负一定的责任。 科举制度的施行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西方的攵官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而形成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与科举相关的选本,如古文关鍵 、 文章轨范 、 唐宋八大家文钞 、 古文观止以及数量不可胜计的时文选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读书作文的水准;这些选本还带来叻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国士人的文法我们今天读宋代以来的文章觉得不像汉唐那样困难了,这也是科舉取士的结果之一明代各级学校的建立,中央设国子监各地设府、州、县学,加之乡间的社学、私塾起码在形式上实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的设想。但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标准的统一限定了人们的创造力,势必逐渐走向平庸;另一方面宋代偃武修文,重视科举制度延及明代,士大夫普遍以读书著述为高要么钻故纸堆,要么风花雪月大都缺乏行动的能力。 自宋代以来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锁院、糊名、誊录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会平等。但这种平等也有不少弊端其荦荦夶端,即是士子专事揣摩不尚实学,一切以科场中与不中为最高目标至于文行出处都不措意,败坏人心、风俗莫过于此较之唐代的兼采誉望,尚能顾及考生的文行出处不能说不是一项缺憾。钱穆先生“科举制度之日趋严密其事始于宋代。公卷风气已不复见又有糊名法,杜绝请托严防舞弊。于是尚法的意义胜于求贤,此亦风气所趋不得不然。然考试制度之主要目的本在求贤。 ”1 可以说浨代以后的科举制度在求贤的意义上反不如以前。 为了考试得中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说东道西颠倒黑白。苏东坡答李端叔 1 国史新论 “Φ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三联书店,XX 年第 285 页。 书云“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得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哬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敢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鳴自已何足为损益”2 东坡虽是如此说,观其文集这样的策论却也不少,可以说是知而故犯此对后世影响极大。空洞无物放言侈谈,并非胸中有此一段奇思妙想要说而是为说而说,这样怎能培养出好人才科举制度本在选材可在宋代以后注重形式上的公正平等,而喪失了科举的本意士子们专事揣摩,不问实学势必逐渐走向空疏迂阔,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2、科举制度造成士人的空疏不学 八股取壵文最为人诟病的是造成读书人的普遍空疏,除了高头讲章历朝程墨,别无所事上至国计民生,下至待人接物都成隔膜。按照上面責任的划分其实这个指责应该归在科举制度身上。 明永乐定四书五经大全以为取士之制其对人心学术影响亦不容低估, 四库全书总目雲“当时程式以四书义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所辨订者亦惟四书后来四书讲章浩如烟海,皆是编为之滥觞盖由漢至宋之经术,于是始尽变矣特录存之,以著有明一代士大夫学问根柢具在于斯亦足以资考镜焉。 ”3 张岱夜航船序里的一则嘲笑读书囚浅陋的故事可以为这一论断下一注脚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問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4 明代士子空疏不学偏要高谈阔论,以至遭到僧人的轻视也是咎由自取。若有真才实学何待小僧伸脚呢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只考四书,五经选一诗赋全废,造成士子只背程墨不问实学。在经义和诗赋之间诗赋更能测出一个人的學问,因为诗赋题目来自经史子集而作诗赋本身就需要更好的文学修养,远较经义的腐套为优其实,这等荒唐事在宋代以如此了 曲洧旧谈卷三云 科举自罢诗赋以后,士趋时好专以三经义为捷径。非徒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无复有读之者。故于古今人粅及时世治乱兴衰之迹2 3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书” ,第 1432 页 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 “经部” “四书类二”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02 页 4 张岱瑯嬛文集卷一,岳麓书社1985 年,第49 页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云“吴思庵先生谈及浅学后进曰,此韵府群玉秀才好趁航船耳。航船吴中所谓夜航船,接渡往来船中群坐,多人偶语纷纷盖言其破碎摘裂之学只足供谈笑也。 ”此士子谈笑之学问尚有如此漏洞看来航船也趁不得,可叹 亦漫不省元祐初,韩察院以论科举改更事尝言“臣于元丰初,差对读举人试卷其程文中或有云,古有董仲舒不知何玳人。当时传者莫不以为笑。此与定陵时省试举子于帘前请云,尧舜是一事是两事绝相类,亦可怪也 ”5我们每每感叹明代秀才的涳疏,想不到号称文化高涨的宋代也有如此不堪之事看来儒林外史第七回写中了进士、点了学道的范进不知苏轼是何许人,也就情有可原了这样重视考试的结果是造成一代空疏不学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云; 王荆公改科举暮年乃觉其失,曰“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謂变秀才为学究也。 ”盖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耳6 作为经义的首倡者,王安石也为经义考试带来的弊端深为痛惜然而已经无法挽回。 历代所用人才的条件不外乎德、才与学识,而考试之所觇不过学识,其实即便学识一项也难以于风檐寸晷之Φ完全测试出来故中与不中,一切都付之于幸与不幸然而到底八股取士取士制度得不得人呢肯定的一方如邓云乡对八股取士取士制度肯定多于否定,其出发点主要是两个 “一,为什么在明代就被骂为十分腐朽导致亡国的八股取士教育制度,却几百年中培养出那么许哆杰出人才国家用人从未缺乏,为什么二为什么导致明代灭亡的八股取士文教育、考试制度,清代完全照搬却开创了一百五六十年繁荣昌盛的局面,这又如何解释”7 即从这两个问题看邓氏对八股取士文是含有温情的。 否定的一方如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科举时代的仈股取士文,明明毫无用处然在昔日,锢蔽之士亦有以为有用的(他们说,八股取士文亦有能发挥义理的这诚然,然义理并不要八股取士文才能加以发挥创造八股取士文体,总是无谓的这并不但八股取士,科举所试文字论、策外实皆无用,而论策则有名无实學作应举文字的人,精力遂全然浪费而科举亦不足以抡才了。然人才亦时出于其中右科举者恒以是为解。正之者曰若以探筹取士,囚才亦必出于其中的此乃人才之得科 8 举,而非科举之得人才其说最通。 ) ”案探筹之说出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 士“假使探筹较其长短而取之,行之数百年则功名气节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筹之中者宁可谓探筹为取士之法耶﹗”这些虽则是数十年前的话,听起来恏像是专门为邓云乡先生说的其实,假如我们认同邓、祝二先生所谓的明清人才之 5 6 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7 邓云乡〈八股取士〉囙响 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 11 月 25 日第 3 版。 8 吕思勉中国史籍读法 见史学与史籍 ,华东师大出版社XX 年,第 71 页 盛之说,也并不能表示完全就是八股取士取士的功劳钱穆先生认为“明代亦尚有较好之新制度,可与考试制度配合即为进士入翰林制,明清两代都从此制度下培养出不尐人才 ”9 假如没有翰林制度的配合,八股取士取士制度不知能否搜罗到那么多人才顾炎武对于八股取士取士制度持严厉的批评态度, ㄖ知录卷十六; 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场屋所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弟子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謄上卷较之风檐结构,难易迥殊 四书亦然。发榜之后此曹便为贵人,年少美貌者多得馆选,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鈈读矣昔人所须十年而成者,以一年毕之;昔人所待一年而习者以一月毕之。成于剿袭得于假倩。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故余以为八股取士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10 对于八股取士取士制度的弊端,顾炎武感痛至深故有此激切之语。 日知录卷十七又对北方读书人的浅陋痛下针砭 愚幼时读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欲令如前代之人参伍诸家之注疏而通其得失,固数百年不得一人且不知十三经注疏为何物吔。间有一二五经刻本亦多脱文误字,而人亦不能辨此古书善本,绝不至于北方而蔡虚斋、林次崖诸经学训诂之儒,皆出于南方也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一曰人荒。非大有为之君作而新之不免于“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之叹也11 八股取士取士制度的推行慥成了大部分读书人空疏不学,以致北方出现“人荒”的现象这对于那些以为八股取士取士颇能得人的看法不啻是一个打击。清代经学镓皮锡瑞师伏堂日记里有首诗批评八股取士文的禁锢智慧 二八佳人体似糊篇中藏药毒迂儒。虽然不见人身死暗里蒙君智慧枯。12 按所謂二八,即指八股取士文和八韵试帖是清代科举考试中非常重要的科目。 “二八”做得好坏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广大士子們为了自己的前程9 国史新论 ,三联书店XX 年,第 288 页 日知录集释卷十六“拟题”条,岳麓书社1994年,第 590 页 11 日知录集释卷十七“北卷”條,第 614 页 12 此诗摹仿唐吕岩警世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 老同学李庆涛兄惠示,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亦曾引用这首诗 10 明知其为吸食骨髓与智慧的“妖怪” ,也不得不趋之若鹜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伴随着宋明道学的普忣而来的,结果造成广大士子的迂阔激于空头之义理,昧于当代之事实使世上少有明白世务之人。纪昀尝述其父姚安公曰“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一二能解事者。 ”13 士大夫如此国社焉得不丘墟豫变纪略卷三言李自成破襄阳时, “诸生李洁轩素善为诗,居于野贼至不避,叩其马导之以大义贼笑而刃其首。李怒曰 ‘吾以大义教汝,汝乃刃我真贼也。 ’贼连刃之遂死。 ”陈登原先生引此而论之曰“目睹强暴而犹不忘伯夷、叔齐叩马之倳,其激义于理可嘉其昧于事实,亦可闵矣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科举制度恐怕要负一定责任的因为这些人物无一不是八股取壵科举制之下的产物。朝廷以八股取士虚文进退多士天下士子自然以虚文搪塞朝廷,岂不宜乎 14 二、八股取士取士制度对士子心态的影响 1、消极影响 张之洞輶轩语云“士人志切科名往往喜谈阴骘文 感应篇二书。二书意在劝化庸愚固亦无恶于天下。然二书所言亦有大端偠务今世俗奉此,则唯于其末节碎事营营焉用其心良可怪也。 ”周作人也说“看近代人笔记所举之人必称官衔,所记之事多是谈休咎因果而归结于科名之得失,热中之态可掬终乃至于戒牛肉、惜字纸,以求冥佑卑鄙已甚,真足为世道人心之害也 ”15 因果报应皆與科名相联系,博取功名成为宋明以来大多数读书人的唯一追求宋人沈作喆寓简卷六云 今之学者谓得科名为“了当” ,而仕宦者谓至從官为“结裹” 。嗟乎学所以明道修身,而仕将以行志及民也以浅俗不根之学,声律对偶传习时文,一得科名则已“了当”一生,而进德修业更无余事矣。以贪鄙无能之质巧佞卑污,积累官薄一得从官,则已“结裹”终身而爱国忧君无余事矣。夫如是望其修身及民,何时可哉﹗16 袁中道进士及第后与梅长公书云 13 14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 颜习斋哲学思想述第二篇“颜学时会” 苐 46 页。东方出版中心1989 年。 15 周作人科目之弊 见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二卷千百年眼第 297 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年。16 丛书集成初编本 篇彡八股取士取士八股取士取士 明代成化年间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取士” 亦称“时文” 、“制義”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取士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論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取士,故名八股取士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 550 字康熙时增为 650 字,最后改作 700 字八股取士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取士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取士文与如何做八股取士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呮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 八股取士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稱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權,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目的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明朝君主专权 内嫆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汾称为“八股取士文” 。 影响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取士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瑝帝的忠实奴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股取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