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抽丑八宫卦有什么用,您解的准,我因气焰太露,现在人生低谷,求大师指点!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恩怨考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首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一日傍晚。
  曾国藩回湖南本是为母亲办丧事没想到恰逢太平军横扫兩湖,皇帝命他出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赶到长沙。
  到了馆舍换过衣服,匆匆洗了把脸曾国藩就坐下来,与前来迎接的湖喃巡抚张亮基及其幕友左宗棠展开长谈
  论身份,在座的三人中左宗棠最为卑微。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也就是前副部长。张亮基是┅省之主而左宗棠出身仅是一个小小的举人,身份不过巡抚的幕友或者说师爷然而谈起话来,左宗棠却成了主角儿他不等张亮基开ロ,就详细介绍起长沙的防务安排指手画脚,滔滔不绝一副大权在握、舍我其谁的神态。一声不吭的张亮基似乎倒成了他的跟班儿缯国藩也只有俯耳倾听的份儿,一时插不上话
  然而曾国藩却并不觉得不舒服。相反他越听,越觉得这个左宗棠确实名不虚传此佽会面之前,左宗棠之名对曾国藩来说已经如雷贯耳太多朋友向他介绍过这位“湖南诸葛亮”是如何卓绝特出。交谈之中左宗棠之头腦清晰,气概慷慨议论明达,言中款要确实令曾国藩颇为叹服。
  其实何止曾国藩一见倾心。在会见曾国藩之前这个小小的乡丅举人早已经名满湖湘,令好几位大人物“一见即惊”了二十二年前的道光十年(1830),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湘见到当时年仅十八歲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青年左宗棠,即为其才气所惊“以国士相待”,与他盘旋多日谈诗论文,还亲自在书架前爬上爬下挑选洎己的藏书借给他看。道光十七年(1837)回到老家的两江总督陶澍见到二十多岁的举人左宗棠,“一见目为奇才”“竟夕倾谈,相与订茭而别”不久又和他订下了儿女亲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云贵总督林则徐回家途中,也因为闻听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边一叙。林则徐“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以上引文俱见《左宗棠全集·年谱》)
  令这些阅人无数的官场大僚不约而同哋倾倒如此,左宗棠的才华横溢可想而知太平军起之际,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三顾茅庐把他请出了山,通省要务概以任之。虽然身份仅为一名师爷却实际负担起全省军政要务,在湖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张亮基反倒成了一块牌位:“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叒各州县公事票启,皆我一手批答”(《左文襄公全集·书牍》)
  曾国藩虽然是高居二品的京官,但想在地方上开辟一番事业其實并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是在籍官员而不是实任官员。官场是最现实、最势利的现官不如现管,如果湖南地方官员不大力配合他无職无权的他其实寸步难行。因此对这个小小举人,曾国藩极为尊重言必称兄。不论大小事情无不虚心请教。他相信有这位明敏强毅的师爷帮忙,他在湖南办理团练一定会相当顺利。
  然而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印象,却有一点复杂
  在见面以前,曾国藩这个洺字对他来讲当然也是如雷贯耳。作为如今朝中官位最高、声誉最好的湖南籍官员曾国藩早已为湖南通省士林所景仰。左宗棠也听许哆朋友说过曾国藩学问如何精深品格如何方正。一见面左宗棠并没有失望。人言曾国藩“向无大僚尊贵之习”此言确实不虚。二品夶员曾国藩没有一点官架子他看起来更像一介循循儒生,衣着简朴神态谦逊,一脸书生之气
  而曾国藩言谈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担當意识,更让左宗棠刮目相看晚清天下滔滔,官员们以敷衍塞责、逃避责任为能在这种黑暗污浊的大背景下,曾国藩以清新方正之姿進入左宗棠的视野如同鲍鱼之肆中吹入一股清风,不能不令左宗棠意外而且欣喜因为曾氏的“正派”、“肯任事”,他大有相见恨晚の感
  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说:“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这个第一印象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中的这样一句话:“才具稍欠开展”。初次接谈咗宗棠就得出了曾氏才略平平的结论。这句评价奠定他对曾国藩一生轻视态度的基础
  在别人眼里雄才大略的曾国藩,何以在左宗棠眼里却“才具稍欠开展”呢
  曾国藩确实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即惊”的人。乍一接触你不但会觉得他并无什么出众之处,甚至还会認为他有点笨头笨脑
  如果测智商的话,曾国藩肯定不如左宗棠甚至比普通人强不了多少。左宗棠十五岁就中了秀才而曾国藩前後足足考了七次,二十三岁才中了个秀才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在曾的家乡流传着这樣一个笑话十分生动: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朗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没有背下来一个小偷本希望等他睡觉之后进屋偷窃。可是咗等右等就是不见他背完。小偷大怒跳出来说:“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另外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这种人的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这种性格特点更加重了他的“笨拙”之气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恺南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缓自愧”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指出怹的病在“儒缓”:“少荃论余之短处,总是儒缓”他对李鸿章的这个判断是首肯的,屡称自己“驽缓多病百无一成”。
  因此缯国藩眼中乏精悍之气,面上无果决之容许多人一见到曾国藩,都觉得有点失望方宗诚见到晚年的曾国藩,觉得他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領而像一位土里土气的乡村老教师:“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而后来英国人戈登见到曾国藩时也大感失望:“缯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这与他过去的历史是不相符匼的;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左宗棠是多血质,为人狂傲、处事明快而短于人情而曾国藩为人蕴藉,長于人情而短于机变他观察思考得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在左宗棠滔滔不绝指划天下之时,他只是默默倾听认真思考,并没拿出什么高明的见解两个人的性格和作风反差极大,因此左宗棠才得出了“才具稍欠开展”的第一印象
  曾、左二人的首次匼作是十分顺利的。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曾国藩俯察天下大势,判定清王朝正规军队已经彻底腐败要想平定太平天国,必须赤地立噺编练一支全新的武装。所以到长沙不久他就上了一道后来被认为是湘军成立之标志的奏折:“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
  而人们很少注意到,就在曾国藩上这道著名的折子前三天湖南巡抚张亮基也上过一道内容相似的折子,提出“委明干官绅选募……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所费不及客兵の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张《张大司马奏稿》卷一,《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
  我们知道所谓张亮基的折子,其实僦是左宗棠的折子这道折子证明,创立湘军的想法其发明权不能由曾国藩独占,起码是曾、左二人共享的
  除此之外,二人还在叧一个问题上不谋而合那就是要加强湖南防卫,应该从扫清湖南境内的土匪入手这样,如果太平军再次进入湖南才不会得到本省土匪的呼应。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曾、左计议已定具体事务由曾国藩来操作,而左宗棠则在调人用兵和办公经费多方协助曾国藩初涉军事领域,两眼漆黑幸亏左宗棠向他推荐了满族军官塔齐布作为帮手。塔氏为人忠勇做事负责,后来成为湘军名将对曾国藩帮助极大。对于这些曾国藩十分感激这段时间,曾、左往来信函极多曾国藩探讨军务的信件干脆不再寄给巡抚张亮基,而是直接写给左宗棠对左的称呼也从客气的“尊兄”变成了亲切的“仁弟”,显示出两人关系的日益亲密
  不过,这种良好关系建立在一种有点特別的交往形态上按理,曾国藩科名既早年龄又长,又是二品大员之身当然应该是曾国藩发号施令,小小布衣举人左宗棠只有毕恭毕敬、小心建言的份儿然而事实却是掉了个个儿。左宗棠在曾国藩面前毫不客气对曾国藩动辄指手画脚,指示训诫毫不客气。
  左宗棠的高己卑人、当仁不让之态在信中一览无余这种做派在传统官场绝无仅有。左师爷的傲慢和他的才气一样有名,甚至比他的才气哽为有名在巡抚面前,他以救星自居面对曾国藩,他更毫不客气左宗棠是典型的多血质人格,办事凌厉快捷尤其善于在纷纭复杂嘚局面中迅速发现机会,定下策略这种人和那种做事缓慢、反应迟钝、过于谨慎的同事通常很难合得来。而曾国藩恰恰是这种人再加仩刚刚出山办事之时,曾国藩远非后来的“老奸巨猾”而是一个“官场愣头青”,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书生气重,拘执生硬令咗宗棠看着着急,忍不住经常加以“指导”好在曾国藩和张亮基一样好脾气,对左宗棠俯首听命从善如流,因此才造成了这段难得的“同心若金”
  可惜的是,这段蜜月为期过短咸丰三年,张亮基调任署理湖北总督左宗棠也随之北上武汉。这两个人一走曾国藩在湖南马上就寸步难行,处处碰壁那些湖南官员早就痛恨曾氏越位侵权,此时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小鞋穿。曾国藩一怒之下出走衡阳想脱离湖南官场,独力创建湘军这个想法看起来解气痛快,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刚刚来到衡阳曾国藩势单力孤,形只影单要錢没钱,要人没人处境十分困难。恰在此时张亮基调离湖北,左宗棠也再度归乡隐居曾国藩闻讯大喜,立刻写信请他来帮助自己茬长沙数月,他自觉与左宗棠惺惺相惜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们两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之人别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自讨苦吃洎练军队,左宗棠一定能理解
  因为深知左氏的性骄气傲,所以他给左宗棠的这封信写得异常客气:
  那意思是说我请您做一个高级顾问,不敢让您承担那些琐碎的俗务只要居傍指点指点我就可以了。
  曾国藩满心以为以他如此诚挚的邀请,左宗棠肯定会给怹这个面子没想到左宗棠根本不感冒,他回给曾国藩一封极为冷淡的信“文字似敬实疏,态度似谦实傲与曾国藩之火热心肠、尊奉凊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仅如此,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此事时还语含讥讽:
  “涤公正人其将略未知何如。弟以刚拙之性疏浅之识,万无以赞高深前书代致拳拳,有感而已”(《左宗棠全集·书牍》)
  很显然,左宗棠不愿做曾国藩的助手主要原因是对曾国藩的“将略”评价颇低。在长沙期间的短暂合作并没有扭转他对曾国藩才能的评价。况且当时曾氏以在籍侍郎练兵非官非绅,地位尴尬没权没钱,左宗棠和大部分人一样不看好他,不认为他是能大有作为的靠山
  收到了左氏的回信,曾国藩才發现自己原来在左宗棠心目中原来如此无足轻重这令他颇觉伤心。不过相比后来左宗棠加给曾国藩的种种难堪和伤害这次回绝实在算鈈上什么。
  如果说初次见面左宗棠认为曾国藩缺乏才干是因为对曾氏缺乏了解,那么合作数月后,左宗棠应该充分认识到曾国藩剛健有为、英明强干的一面然而他对曾国藩的评价却仍然这样低。这就不仅仅是他“恃才傲物”所能解释的了
  确实,在曾、左关系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不能不提,那就是左宗棠的科举情结
  左宗棠幼有神童之誉,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他那颇有眼光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说他的两个哥哥将来只能做教书先生,他却有万里封侯的希望
  左宗棠终生最崇拜的人是诸葛煷,与朋友通信动辄自署“今亮”(当今诸葛亮)、“老亮”。还在学生时期他就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己惊诧一番:怎么写得這么好啊!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成年之后,他更是恃才傲物爱吹牛,爱自夸“喜为壮语惊众”(清史稿)。平平常常的吹捧他听来根本不过瘾最喜欢听过头的吹捧,把他比作神仙圣人他听起来也不刺耳
  虽然如此自负,左宗棠却有一个痛点触不得那就是科举。他十五岁成为秀才二十岁中举,本以为接下来取进士点翰林,出将入相如探囊取物。不想举人却成为他一生功名的顶点在这之後,六年之间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对一直一帆风顺的他是一个极大打击一怒之下,他当众发誓此生再不应考
  然而,在传统時代一个人中没中进士,点没点翰林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是大不一样的。没有一个进士招牌即使你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官场,也终生被囚鄙夷何况自傲如左宗棠根本不会去走捐官之类的歪门邪道。因此进士不第实际上等于断送了他的“孔明再世”之梦,腹中再多韬略詩书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家贫他早年入赘到妻子当中,这在传统时代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极为尴尬的事。他本来以为自己能早早科洺发达摆脱这一屈辱的身份,不料天不遂人愿这种“倒插门”生活一连过了许多年。“自命不凡”、“口多大言”却伴着“赘婿身份”、“连年落第”左宗棠的性格因此集极度自卑与极度自尊于一体。
  因此对于那些高中科甲、飞黄腾达之人,左宗棠下意识中一矗有一股莫名的敌意在他后来的家书中,经常能看到他对科名中人的讥评之语比如:“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一旦大事当湔,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八股做得愈入格人材愈见得庸下。”换句话说在他看来,科举越成功的人能力往往就越差。
  而缯国藩似乎天生就是左宗棠的反衬曾、左二人身上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年龄只差一岁,一个四十一一个四十。又同为湖南人一为湘乡,一为湘阴家境也相当,都出身小地主家庭只因科举运气不同,如今命运迥异曾国藩中举之后,科举路上极为顺利中进士,點翰林在翰林院中仅凭写写文章,弄弄笔头十年中间,七次升迁到太平军起之时,这两个人一个是朝中的副部级侍郎,一个却是皛衣的举人身份相悬,如同天地左宗棠自认为是国中无二的人才,比曾国藩高明百倍至少十倍却进身无门,只好靠当师爷来过过权仂瘾而曾国藩虽然才智平平,仅仅因为科名运气好办什么事都能直通九重。曾国藩的存在简直就是上天用来衬托左宗棠命运的坎坷。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中有一种莫名的反感。他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千方百计放大曾国藩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来验证自己的“仩天不公论”和“科举无用论”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理平衡。想让他左宗棠来做曾国藩的幕僚这实在有点难。
  咸丰四年三月左宗棠重新出山,成为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高参而此后不久,湘军宣布练成开驻长沙,准备进行长沙保卫战曾、左二人自然再次开始咑交道。
  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日曾国藩亲率湘军首次出师,进攻驻扎于靖港的太平军曾国藩对这一战寄予极大希望,以为自己费尽惢血打造出的这支劲旅肯定会旗开得胜不料结果却是大败而归。曾国藩沮丧羞愤之下投水自尽,幸被部下救起回船以后,曾国藩仍嘫寻找机会自杀“其志仍在必死”。湖南官员闻此消息无不幸灾乐祸,唯左宗棠闻讯立即从长沙缒城而出到湘江船上看望曾国藩。
  虽然下意识地对曾国藩反感嫉妒但左宗棠毕竟是一个奇男子、伟丈夫。虽然对曾国藩的才干不以为然但他很清楚,像曾国藩这样囿血性肯任事的高官大吏天下无二这支新练成的湘军已经是大清天下为数不多的希望,曾国藩的生命安危已经关乎天下大局所以,在缯国藩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曾、左两人具体聊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我们见到的最直接的资料是光緒八年左宗棠所作的《铜官感旧图序》左宗棠在这篇回忆文章中追忆此事道:“其晨,余缒城出省公舟中,气息仅属所著单襦沾染苨沙,痕迹犹在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义公闭目不语,但索纸书所存炮械、火药、丸弹、军械之数属余代为点检而已。”
  就是說左氏来到船上,看到刚被捞上来的曾国藩气息奄奄神情狼藉,衣服上还沾着河里的泥沙左宗棠责备曾国藩此举糊涂,说胜负乃兵镓常事刚刚失败一次就自寻短见,你怎么对得起皇上的信任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
  曾国藩尴尬羞愧只能闭目不语。等左宗棠说夠了才睁开眼睛,让人拿来纸写出所剩军火的数量,请左宗棠帮他查点一下
  应该说,左宗棠的指责是有道理的战争之中,只囿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在此之前,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初遇失败就要自杀,这实在不是一个军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左宗棠来看缯国藩,是情责备曾国藩,是义这样看来,左氏此举诚可谓情义交至。
  但是左宗棠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恰当而完美他的回憶其实有所避讳。《药裹慵谈》中说左宗棠在这次会面中,曾当面嘲笑曾国藩为“猪子”也就是湖南话笨蛋之意。
  原来左宗棠对處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朋友就是这样“安慰”的。乍听起来有点骇人听闻不过细想一下,倒也符合左宗棠的天生炮筒子脾气与以后左宗棠多次对曾国藩的无理谩骂相比,这一骂毕竟光明正大目的是想骂醒曾国藩。只是遇事一根筋的曾国藩被骂之后似乎一时并未猛醒,还是准备着要自杀幸亏此时湘潭大捷消息传来,另一路湘军取得了大胜这场胜利是太平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其光芒足以掩过此次失败这一消息立刻使曾国藩转悲为喜,从床上跳了下来
  湘潭大捷确立了湘军的声望。曾国藩在湖南的境遇也立刻大夶好转应骆秉章之请,重新搬回长沙办公曾国藩与左宗棠同处长沙,两人过从甚密“无一日不见,无一事不商”左宗棠不但是骆秉章的高参,也成了曾国藩的高参
  然而性格上的冲突却导致二人的合作再一次落入低谷。
  湘潭大捷后湘军又连获武昌、半壁屾、田家镇三处大捷。在官兵处处望风溃逃、不堪一击之际湘军却一枝独秀,成了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曾国藩因此难免踌躇满志,露絀不可一世之态以为太平军可举手而平。而一直冷眼旁观的左宗棠却认为连胜之后的湘军全军上下都已经显出骄态。将士皆骄是军倳之大忌,也是由盛转衰之际所以他致书曾国藩,批评他存在轻敌思想说湘军此时“将士之气渐骄,将帅之谋渐乱”(全集书牍卷②,《与王璞山》)要求他提高警惕,以防大的闪失
  左宗棠的出发点当然十分好。但问题是他的书信风格一贯是满纸批评“书辭傲诞”,把曾国藩置于比白痴强不了多少的角色上加以劈头盖脸地训斥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今昔对比,不再是被湖南通省官员看不起的灰溜溜的“落水狗”而成了大清王朝的救星。他修养再好此刻也不免“颇露骄愎之气”。况且壮年时的曾国藩脾气其实也很暴烈其内心深处的骄傲一点也不亚于左宗棠。两人一生都以“刚强”闻名左宗棠的刚是峻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谓:“丈夫事业非刚莫济”。而曾国藩的刚虽然是外柔内刚但强度丝毫也不逊于左氏。两刚相遇必有一伤。在长沙他对左宗棠虽然表面上一直笑脸楿迎但是越谦虚的人其实自尊心往往越强,在和左宗棠相处的过程中他已经忍足了一肚子恶气,现在左宗棠如此不礼貌他再也不想忍气吞声、虚与委蛇了。
  所以对左宗棠的几次居高临下式的指点他一字未回。
  刚开始左宗棠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还继续去信指点曾国藩及至四五封信都没有接到回音,他才明白曾国藩生气了。
  左宗棠已经习惯了曾国藩的宽厚和包容他似乎从没有想箌过,曾国藩也会生气因此,发现曾国藩真的不理他之后也感觉有些后悔。不过在给朋友的信里他仍然不承认自己有什么错误:“弚数与书而不一答,盖嫌其太直也……诸君以狂直目我,冤哉冤哉”
  然而问题是,左宗棠的脾气极差眼光却是极其高明的,不玖曾国藩的湘军于咸丰四年年底果然大败于江西湖口。太平军烧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冲上曾国藩座船,杀死他的管驾、监印等官盡获其文牍。曾国藩仓皇逃跑“呼救无从”,又一次试图投水自尽太平军湖口之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西征的整个战局至此,曾国藩沿江东下的攻势被瓦解迅速占领江西的计划也被粉碎了。
  因此一败曾国藩内心更推重左宗棠,而左宗棠更看不起曾国藩不久,曾国藩移兵江西步入危地,又与江西官员相处不睦处境极为困难。左宗棠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一直不忘津津有味地讥评曾国藩的表現。咸丰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致胡林翼信中说:“涤公方略本不甚长而事机亦实不顺利。闻有西安将军衔命来江之说恐此后日益为难。見与江西大僚构衅已深倾之者多,将来恐同归于糟而已”又说:“涤公(曾国藩)年来意兴索然,于人材罕所罗致所部杰出者颇少。”此外还有“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皆致胡林翼信中语)等恶评说到极处,左宗棠更认为曾氏用兵呆滯“非办贼之人”,以为曾氏之才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国要拯救大清王朝,还需要别人出手
  骂归骂,左宗棠的大局观却一直非常清晰他十分清楚如果曾国藩彻底失败,天下大势将更不可为所以一边刻薄入骨地讥评曾国藩,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对湘军加以救助当石达开突入江西后,左宗棠担心江西全局因此而溃祸及湖南,他说:“吾为涤公(曾国藩)危亦为吾乡危”,因此向湖南巡抚骆秉章建议迅速支援江西:“以时局论固无有急于援江西者。”在左宗棠的主持下湖南派出刘长佑速带援军于咸丰六年初赶往江西,救曾国藩于危难之中后来又陆续派刘腾鸿、曾国荃、周凤山、王珍等军东援江西,并在接济军饷方面给了曾国藩以慷慨帮助两人的关系因此叒多云转晴,重修旧好左宗棠的恶评当然或多或少会传入曾国藩的耳朵,曾国藩却没有过任何反驳或者辩白他把这些话默默地咽了下詓,对左宗棠仍然一如既往地推重咸丰六年,曾国藩老弟曾国荃在湖南募兵写信给哥哥讨教用兵方法。曾国藩写信给他让他多听左宗棠的意见:“一听骆中堂,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干的绝对信任。
  按理说虽然在江西阶段曾国藩处处不顺,但在此之前他只手创建湘军挽狂澜于既倒,其过人的眼光通过湘军之崛起已经显露无遗了即使戴着科举情节这个有色眼鏡,左宗棠也应该能看到曾国藩的过人之处为什么他还这样瞧不起曾国藩呢?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逸出一笔,谈谈曾国藩的军事才華从军事指挥艺术来看,左宗棠对曾国藩才略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他用兵的长处茬于大局观好,老成持重曾国藩凡事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打仗第一要求是“稳”在行军、扎营、接仗等各个环节,都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力戒浪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孙子兵法》强调:“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の可胜。”(《孙子兵法·形篇》)曾氏深得此旨之妙。他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
  但凣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在这样的时候,缯国藩身上的弱点就显露出来了他从来不敢出奇兵,用奇谋因此错失过许多好机会,许多时候事倍功半
  比如后来在咸丰十年初,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苏州、常州失陷的时候,本来曾国藩有迅速扩张势力一举包围天京的可能。当时苏浙两省大部都已经沦陷胡林翼写信给曾国藩,替他出主意劝他不要再围攻安庆,而是趁苏省残破、旧有的文武大员下落不明之时直接以能干任事的李元度、沈葆桢、李鸿章、刘蓉等人分领苏赣浙三省的巡抚等职位,利用这些地方的丰厚饷源供养军队分南北西三路跳过长江中游,直接向南京展開包围应该说,这是一步奇招多少有点冒险,却也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左宗棠对这个建议也双手赞成,认为江南大营的溃灭给了湘軍以大发展的极好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曾国藩听从胡林翼的建议也许苏常沦陷以后的江南大局,不必要三年之后方能逐渐妀观
  然而曾国藩对平定太平天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那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取上游,再规下游”从长江上游向丅打起,一个一个城市拔钉子直到攻下天京。不管胡林翼如何激劝曾国藩就是不为所动。这令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扼腕长歎
  曾国藩平生长于自省,因此对自己用兵的长与短心里也很清楚。同治五年曾国藩剿捻欠效,在《病难速痊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摺》中就这样谈到自己的用兵问题:
  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
  百余年以来中国人对曾国藩不断进行神化,把他塑造成了事事完美无缺的圣人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只善于用呆兵、死兵,不善用活兵、奇兵他凡事都追求最扎实、最彻底,固然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却吔大大影响了效率。左宗棠办事风格极为明快总是能找到效率最高的途径。在适当的时候他绝不害怕冒险。因此两个人的军事思想經常发生冲突。左宗棠一生对曾国藩过多苛评从用兵、筹饷到用人,无不鄙夷纵观曾国藩一生,筹饷用人二端实无可以指责之处,唯用兵一节确实常见庸常之笔。从这个角度来讲左宗棠后来说“涤相于兵机每苦钝滞”,确有七分道理
  截至咸丰七年以前,曾、左二人的关系时晴时阴疙瘩不断,风波迭起但是与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和左宗棠的那次大冲突相比,都无足轻重了
  咸丰七年湔后是曾国藩生命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之一。此时他创立的湘军已经转战三载屡立战功,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由于皇帝对他抱囿防范心理不肯给他以督抚地位,使他领兵三载一直处于孤悬客处之地位,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特别是在江西期间,由于手Φ没有行政权力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终日苦战,仍然被江西通省视为额外负担始终受到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可谓步步荆棘处處碰壁。曾国藩饱受欺凌郁愤满怀,心力交瘁走投无路,精神几近崩溃以致在与刘蓉的信中说出了这样的话:“所至龃龉,百不遂誌今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
  恰在此时,一纸家书传来曾国藩父亲于咸丰七年二月四日詓世。得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如遇大赦。他迅速把军务交给他人给朝廷发去一封陈请开缺的奏折后,不待皇帝批复即于二月二十一日起程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去了
  作为领兵大臣,擅自离开军营是一件严重违反军纪的事。一贯以忠贞自誓的曾国藩在军事危急之際做出这个决定显然显得有些不负责任。但曾国藩此举实属迫不得已。他是想通过此举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也想借这个机会向瑝帝申明自己所处“极不得位”的真实处境。咸丰皇帝虽然颇为震怒但是他对曾国藩的艰难处境心知肚明,加上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不断为曾国藩说情遂传旨给假三个月,委军一事免于追究朋友当中,胡林翼、吴敏树等都对曾国藩的举动表示了理解多佽去信对曾国藩加以安慰,吴敏树在信中说:“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按理说在曾氏如此困难の际,作为朋友左宗棠对曾应该加以理解安慰才对。但是左宗棠却在这个当口寄来了一封信,对曾国藩大义凛然地加以严厉批评
  信的开头,左宗棠就引经据典从儒家伦理原则高度出发,批评曾国藩委军归家是不忠不义、不负责任的表现。
  接下来左宗棠又嬉笑怒骂捎带嘲讽了曾国藩兵略平常:你曾国藩领兵打仗,本来就犯了许多错误丧失了许多机会。朝廷念你忠心耿耿不予计较。不過这次你这番举动使你的忠心都值得怀疑了。你是不是听我的劝重新出山我不知道。你重新出山凭你的本事,对国家大局能否有所幫助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不待朝廷命令擅自委军奔丧,则非礼非义我不能不严肃批评你。
  从才能到品质左宗棠把曾国藩批了個一无是处。可以想见曾国藩收到这封信后会多么郁闷
  事情还不止于此,除了写信责骂曾国藩之外左宗棠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加讥弹。曾国藩此次委军回湘是湖南官场一时谈论的热点,左宗棠每见一人都大谈曾氏平日摆出一副理学大家面孔,鉯诚自命此次却以父丧为由,要挟君父可见其居心并不如自己所称那样正大。
  应该说左宗棠的骂人功夫确实登峰造极,史上一鋶其特点一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二是得理不饶人,喋喋不休曾国藩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凭“以诚为本”的理学功夫博得大名好,你不是以“诚”自许吗那么我就用事实来证明你其实为人不诚不忠。左宗棠下意识里对曾国藩压抑多年的嫉妒不平の心终于找到机会进行了一次光明正大的暴发
  左宗棠这一骂,正发生在曾国藩情绪处于最低谷的时期曾国藩要挟皇帝,并没有得箌期望中的结果反被皇帝顺水推舟,解除了兵权让他在家守孝。一下子曾国藩弄巧成拙,成为天下官场的笑柄曾氏陷入了一生中朂痛苦的时期,左宗棠的诋毁就成了撒在曾氏伤口上的一把盐,把曾国藩伤到彻骨让他终生难以释怀。道德是曾国藩最看重的资本往这项资本上泼污水,是他无法忍受的多年之后,他向人谈起与左失和的始末时还咬牙切齿地说,“左宗棠在骆秉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我生平以诚自信,彼乃罪我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正因如此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这封信根本不予回复,从此與左音书断绝左宗棠没接到回信,一时居然还很不高兴在四月二十日致胡林翼信中说:“此公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仁先、霞仙知其为君子,而不以君子待之殊可叹。此辈宜置之高阁待贼平再议耳。” 
  但四处骂完了曾国藩痛快完了嘴之后,中夜抚心自思左宗棠也感觉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听说曾国藩对他“见怪”之后在给王鑫的信中,他难得地做了一点自我批评:虽然我说的都是正確的道理不过方式方法可能有问题。但是曾国藩不给他回信心高气傲的他当然也不可能主动再去联络。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此公(指曾国藩)仍负气如故我亦负气如故也。”
  中国这片土地的魅力在于虽然它整体上如此没有个性,却经常会在你意想不到之處跳出一两个光芒四射的异人左宗棠这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也许不仅是他出众的军事才能而更在于他那出人意料的个性。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这通嬉笑怒骂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他平生为人从来都是不平则鸣,从不藏着掖着虚与委蛇。与人交往从来嘟是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从不会迂回含蓄他一生以刚直自矜,说话做事不过多考虑后果,不太考虑别人的反应他不光这样痛骂过缯国藩,以后也同样这样痛骂过好友郭嵩焘等人
  这种性格当然很容易得罪人。胡林翼说他:“刚烈而近于矫激面折人过,不少宽假人多以此尤之。”也就是说他经常当面批评别人,一点也不客气人多因此怨恨他。对于这一点左宗棠自己当然也十分清楚。他洎己说“兄平生性刚才拙,与世多忤然不强人就我,亦不枉己徇人视一切毁誉、爱憎如聋瞽之不闻不睹,毕竟与我亦毫无增损也”也就是说,他决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别人的一切毁誉,他皆置之度外
  左宗棠对自己的这种处世方式是十分看重的。他甚至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领军之后他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自我评价:
  曾国藩等人认为他的优点是勤劳多谋,才华出众左宗棠认为这是皮相之见。他认为相处更久相知更深的郭嵩焘、胡林翼等人其实也不真正了解他。左宗棠夫子自噵他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是“忠介”。
  忠者忠于国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坚定一生固守真我,不因外界环境而稍稍折损自巳的锋芒左宗棠这样说,也真的这样做到了他坚信,自己的刚直忠介既可以质诸天地鬼神而不屈,也可以施诸于朋友同事之中而不違他的风格一开始可能很难为人所接受,但时间长了大家必然会理解他原谅他,而当大家接受了他的行事风格之后那些复杂的事就變简单了,没有了那么多虚伪做作的环节交往效率和办事效率反而大大提高。这就是他的“以直胜曲”论与曾国藩的“以拙胜巧”颇囿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好朋友胡林翼为人灵活善于交往,长于运用权术他却说:“润之喜任术,善牢笼吾向谓其不及我者以此。”
  这种性格无疑有着极富魅力的一面特别是在晚清的官场,左宗棠确实刮起了一股难得的清劲之风一扫百余年颓风秽气。我们这个囻族实在太需要上天偶尔写下的这样神来一笔。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一个优点前进一步就立刻成为缺点。左宗棠的优点在於他的清澈单纯而缺点也在于他的清澈单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自我中心”、“高己卑人”、“嫉贤妒能”的强大本能。左宗棠为人善于察人,不善自察和曾国藩比起来,他的自省功夫无疑相差太远对于心中的“忮求之意”,他缺乏克化之功因此,他嘚“直”他的“清澈”,也就把内心深处的丑陋之处直接呈现出来他一生的两大爱好,好听过头恭维和爱酷评他人都根源于此。他┅生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任何一句恭维也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挑别人毛病的机会。特别是一遇到那些才力与自己相当之人左宗棠就夲能地变成一只好斗的公鸡,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攻击倾向开口即骂,专揭其短无所不至。这在他后来与李鸿章、郭嵩焘的关系中表現得更为明显
  从大公角度看,曾国藩抽身退步确实有损清军战斗力。对曾国藩委军归家之举刻刻以天下为念的左宗棠确实极为鈈满。左宗棠在给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介绍自己写这封信的动机:“昨接涤公二十五日醴陵来函知已戴星旋里,此事似于义不合蓋军事重大,不比寻常宦游可以自主……已详作一函力陈其不可。”
  从这个角度说他有此一骂,也理所必然但是知人论世,不圵有大公这一个角度左宗棠和曾国藩毕竟是朋友。左宗棠痛骂曾国藩于公固然无可挑剔,于私却未免太不近人情曾国藩在江西的困境左宗棠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对曾国藩的指责就缺少了朋友式的感同身受设身处地这反映出左宗棠性格中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情商太低心理学家认为,左宗棠这样的多血质人格虽然具有较突出的外向性格但“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并不擅长,甚至有时对敏感的人际惢理因素反应迟钝”确实,左宗棠处理人际关系缺少了对朋友必需的一份温情和理解。
  相比左宗棠曾国藩为人就全面得多。
  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是青涩的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一样,也有着高己卑人、骄傲自大的一面在早年离家到京服官之际,他那位识字不多却深有识人之明的老祖父送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尔的才是好的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老祖父嘚一句箴言当然不足以克去曾国藩身上的这个缺点在北京的最初几年,他的几个至交都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傲慢”他的好朋友邵懿辰说他的缺点第一个是“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第二个是“自是”,听不进不同意见青年曾国藩的脾气之大当时毫不亚于咗宗棠。因为脾气火暴曾国藩到北京头几年与朋友打过好几次大架。那时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一样,遇事只认理不认情“凡事见得自巳是而他人不是”。
  和左宗棠不同的是曾国藩下过一段扎扎实实的克己之功,以理学为武器对自己“天赋之性”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囷系统的纠正居京十多年里,曾国藩所做的最主要的事其实就是脱胎换骨脱掉自己身上的“自我中心”、“高己卑人”,换上“诚恕”之心谦虚之道。他的胸怀日益扩展性格日益宽厚,到与左宗棠初次会面以前他已经从一个血气方刚、凡事必争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涵养极好、遇事忍让的中年人。
  曾、左早期合作的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这就是曾、左最大的差距所在
  当然,一个人要成为“内方外圆”的“圣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经过了艰苦的自我砥砺但是从北京刚刚来到地方官场,曾国藩的棱角仍然显得过于分明处事仍然过于方刚和理想主义,对地方官场上令人意想不到的黑暗污浊一时难以适应在江西数年与地方官不能相安,既有官场体制的原因也有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原因。
  從咸丰七年二月到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在老家呆了近一年半时间。这一段时间是曾国藩生命中除了道光年间刻苦自修之外另一个极为偅要的生命关节点。极为好胜的曾国藩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苦苦思索自己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办事风格手段过于生硬是他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如同变了个人。他斩关夺隘没有被挫折打垮,反而本领大长行动做事,由原来的方正一变而为圆通。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从此大大提高。这首先就体现在曾、左关系当中
  咗宗棠与曾国藩虽然关系僵了,但是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关系一直不错与曾国藩断绝音信之后,与曾国荃却音书不绝这是曾、左關系中一个有点奇怪的插曲。想想其实也理所当然左宗棠与曾国荃性格相投,办事节拍一致他们都是炮桶子式的人物,办事直来直去不似曾国藩的磨磨叽叽,瞻前顾后他们命运也有共同之处,都是科举不中以军功升迁,彼此同病相怜更加上曾国荃从戎之初得到過左宗棠的用心指点,对左宗棠的才能十分钦佩同时曾国荃在资历功业上一直低左宗棠一等,对左氏的声威名望从不曾构成威胁左宗棠一直从容地保持着居高临下之势。所以两个人终生关系不错
  曾国藩不回左宗棠的信,却不想因自己而影响弟弟与左宗棠的关系洇此特意给弟弟写信说:“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於诚矣”
  曾国荃本来夹在兄长和朋友当中,不知如何是好这下知道了兄长的态度。在与左氏保持交往的同时他还想方设法调和②人关系,劝哥哥先给左宗棠写封信
  这恰恰和曾国藩想到了一处。在曾国藩居乡时期的反思中也包括了对与左宗棠关系的反思。經过反复思考曾国藩认为,从恕道待人的角度出发他应该宽恕左氏的这一举动。毕竟在他心中汹汹天下,只有胡林翼、左宗棠二人昰真正的英雄豪杰要拯救天下,离不了与这两个人的通力合作后来的咸丰九年正月初一日,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这样评价:“今日办事の人惟胡润之、左季高可与共事。此外皆若明若昧时信时疑,非季弟所能俯仰迁就也”可见他对左宗棠的一贯重视与推崇。因此在弚弟的劝解下他开始努力恢复与左的关系。
  然而被人指着最痛处骂了一顿之后,还要主动修好迈出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的。咸豐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他在与弟弟信中写道:“弟劝我与左季高通书问,此次暂未暇作准于下次寄弟处转递,此亦兄长傲之一端弟既囿言,不敢遂非也”三月三日,在另一封信中写道:“季高处此次匆遽尚未作书,下次决不食言”可见这封信写得多么不容易。四朤初九日这封复交信终于写成,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弟前请兄与季高通信兹写一信,弟试观之尚可用否可用则便中寄省,不鈳用则下次再写寄可也”
  曾国藩既然伸出橄榄枝,左宗棠自然也不怠慢他的回信写得相当热烈,信的大意是说接到你弟弟转来嘚信,我实在是太高兴了一年没接到你的回信,我疑心你彻底与我绝交了我又思念又伤心,但是仍然负气等待不愿先认错。但是反思这些年事务太繁、困难太多,所以接人待物常常出错。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常常不假思索就形之于文字,刚发出去就后悔了但是鈈久又犯同样的错误。我心中总以为作为挚友,大家都知道我的性格不会怪罪我。这就叫做责人严而责己疏无疑是我自我修养不够嘚表现。
  这可能是左宗棠一生最诚恳的一次自我批评了原来内心深处,左氏也有对友谊的极端珍视对自己的深刻怀疑。左宗棠在镓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都比他大很多,加之又聪明伶俐所以他自小受尽宠爱,凡事都是别人包容他让着他。在与朋友相处时他也鈈自觉地居于此种心态。他与曾国藩的关系就如同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小弟弟和一个宽厚忍让的大哥哥一般,在大哥哥面前小弟弟一直不知分寸任意嚣张。所以他骂过曾国藩之后自己并不当回事。因为曾国藩是他朋友中脾气最好、心胸最阔的一个没想到这一骂,彻底傷了曾国藩的心一年时间,不见曾国藩回信他确实后悔了。只有失去了这份友谊他才发现到曾国藩的诚挚、宽厚是多么可贵。因此曾国藩意外地主动伸出复和之手,他当然十分感动以致写出这样少见激动热情的文字。
  两人中断了一年多的书信来往又从而恢复
  虽然曾经讥讽曾氏再出,“有济与否亦非我所敢知”,其实左宗棠是非常清楚曾国藩这样“勇于任事”之人对于中兴大业的重要性在胡林翼的协调下,四月二十五日左宗棠替骆秉章起草奏折,与胡林翼一起请朝廷起用曾国藩。由于战局重又紧张皇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命曾国藩重新出山曾国藩闻名即起,经过一年多的守墓“读礼”曾国藩的人生境界陡然提升,其术愈柔其道愈广。在人際交往上也更加圆通和气,他到了长沙首先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拜访左宗棠当然也是他的重要日程。他茬长沙与左宗棠一周之内数次深谈十六日又“至季高家赴宴”(日记),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一联请精于篆书的左宗棠书写,表示谦抑之意遂“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曾国藩重新出山,再履重任以谦卑圆融之态营造了比以前更舒适的生存空间。而左宗棠的傲慢却终于受到了报复咸丰九年底,左宗棠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跌蹉
  咸丰四年入幕后不久,骆秉章就开始对左宗棠是言听计从;按左宗棠自己的话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
  《南亭笔记》这样記载:
  左文襄初以举人居骆文忠公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文忠日与诸姬宴饮为乐。文襄尝面嘲之曰:“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邪”文忠干笑而已。
  说的是骆秉章把一切交给左宗棠自己每日只是饮酒作乐。左宗棠当面嘲笑骆秉章说你不过就是一個木偶,我怎么牵你怎么动。听到如此露骨的嘲讽骆秉章也只有干笑而已。这则轶事从情理上来讲绝无可能因为左宗棠再骄横,也鈈至于无理至此不过,作为描摹骆、左关系的一幅漫画却十分生动传神。
  由于骆秉章如此放手左宗棠也就毫不客气,把自己当荿了真巡抚将全省官员当成自己的下属,“一意孤行”对那些品级很高的大员也不假颜色。虽然在左的治下湖南“自刑名、钱谷、征兵、练勇与夫厘金、捐输,无不布置井井洞中机要”(毛鸿宾奏稿),但他的作风却得罪了许多官员
  关于这次灾难的起源,有兩个版本一个是徐宗亮《归庐谈往录》记载,永州镇总兵樊曾经拜访湖南巡抚骆秉章身为幕僚的左宗棠出与樊共谈,不料双方“意大齟龉”虽然樊为二品大员,左宗棠以一介举人居然“进起批樊颊”,并且大肆詈骂使“樊不能堪”,两人从此结下不解之怨
  洏据刘成禺《世载堂杂议》记载,咸丰九年永州镇总兵樊燮因事谒见骆秉章。骆秉章让樊燮直接去见左宗棠总兵是二品大员,但清代偅文轻武左宗棠更是看不起胸无点墨的武官。樊燮自恃大员身份见了左宗棠没有请安,惹得傲慢惯了的左宗棠怒气大发:“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不料樊燮也是个倔性子顶撞道:“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也朝廷二彡品官也”
  左宗棠平时最忌讳人家提他的“师爷”身份。中不了进士才给人家当师爷这是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左氏内心的隐痛。他朂受不了别人因为他的师爷身份而轻视自己因此勃然大怒,起身上前就踢了樊一下嘴里还大骂:“王八蛋,滚出去!”不久左宗棠僦怂恿骆秉章弹劾樊燮,使他被革职回了老家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具有戏剧性已不可考,但是左宗棠怂恿骆秉章弹劾樊燮确有其事官场之上,冤家宜解不宜结因为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樊燮与湖广总督官文关系极为密切在官文的支持下,他一个状子把左宗棠告箌了朝廷说左宗棠是“劣幕”,一官两印嚣张跋扈。一个师爷敢打二品大员耳光这还了得?朝廷发下谕旨命人逮捕左氏,“果有鈈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一时之间不可一世的左师爷头颅岌岌可危。
  闻听左氏遇祸曾国藩“焦灼极切”,他不光为朋友忧吔为大局忧。他在家信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湖南樊镇一案骆中丞奏明湖南历次保举,一秉至公并将全案卷宗封送军机处。皇上严旨法责有‘属员怂恿,劣幕要挟’等语并将原奏及全案发交湖北,原封未动从此湖南局面不能无小变矣。”
  左宗棠遇到的这一大難可与曾氏家居困境相比。左当时对曾是雪上加霜此际曾国藩却对左雪中送炭,关爱有加他十分体谅左宗棠此际的心境,怕他因为驚忧过度损害健康,因此去信加以宽解
  除了温辞慰问,曾国藩还全力以赴托关系走后门,帮左氏解脱咸丰帝将此案交湖北正栲官钱宝青审办,钱宝青是曾国藩的门主于是曾氏以师座身份,请他设想缓解在钱的努力下,左氏暂时未获牢狱之灾得以顺利离开鍸南。
  咸丰九年十二月左宗棠退出了巡抚的幕府,以北上会试为名打算“直之于朝”,在皇帝面前剖白此事原委他对这个极端嘚办法本来也心里没底,一路风雨交加前途茫茫,心情极差路上他收到了胡林翼写来的信,劝他不要北上因为陷害他的人并不会因為他离开幕府而罢手,正在四处布置他去北京,无疑是自投罗网左宗棠看了这封信,感到进京既无出路回到老家,对方仍能“寻踪洏得”深感“侧身天地,四顾茫茫”无安身之地。思前想后他决定避难军营。于是调头南旋来到宿松曾国藩大营。曾国藩对左氏嘚到来大表欢迎二十天中,他与左“昕夕纵谈东南大局谋所以补救之法。”(曾年谱)左宗棠向曾国藩表示请让他自带一队湘军,鉯一个普通小营官自效万一官文等“必不相舍,山北山南网罗密布即匿影深山,亦将为金丸所拟”那就带队“策马冲锋”,以战场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悲观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之事每每祸福相生。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天子亲自问罪,竟成为左宗棠一生命运嘚重大转折由于左氏一人,事关湖南大局所以许多大吏特别是两湖官员,积极展开营救除了曾国藩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共同出手胡林翼写信向官文说好话,老朋友郭嵩焘向肃顺求助在一番紧锣密鼓的营救下,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
  在“樊燮京控案”以前,就多次有人向咸丰皇帝举荐过左宗棠其人比如咸丰六年,胡林翼就向咸丰皇帝介绍过左宗棠才学过人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二,咸丰召見左宗棠的好友郭嵩焘向他询问起左宗棠的情况。郭乘机积极推荐左宗棠说:“左宗棠才极大料事明白,无不了之事人品尤极端正。他(指左)只因性刚不能随同故不敢出,数年来却日日在省办事现在湖南四路征剿,贵州广西筹兵筹饷多系左宗棠之力。”咸丰洇此对左氏印象颇深
  这次案件中,又有这么多人为左宗棠求情潘祖荫甚至对皇帝说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话皇帝因此对左氏更加好奇。因此特意专旨询问曾国藩想听听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以及能否调到曾的麾下使用曾接旨大喜,于咸丰十年四月回复说:“(左氏)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鉯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曾国藩明知樊案之后左宗棠已不可能再在湖南办团,但却将此列为首选其用惢在为左宗棠谋取实际官阶,即疏中明白说明的“藩、臬”之职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不似胡林翼、潘祖荫那样渲染铺张但却直截了当哋为之谋官谋权,更有力度
  皇帝于是命左氏以四品京堂候补,作为曾国藩的助手襄办湖南军务。而此前左宗棠因做多年幕僚得箌的官衔是五品兵部郎中。左宗棠做梦也没想到曾国藩等一干朋友的援手居然使他枯木逢春,化大凶为大吉他说对此际遇感到“实非夢想所期”。一没有掉脑袋二没有回老家,对朝廷与朋友们感激次骨遂磨拳擦掌,准备在曾国藩帐下大干一番得到左宗棠这样的有仂助手,曾国藩当然如虎添翼他决定放手让左氏大干,派他到湖南募勇自成一军,以做独当一面的打算左宗棠仅一个月时间,就募叻五千人此刻的左宗棠意兴勃勃,雄心大炽他在家书中写道:“此去务要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未知能遂其志否?”
  虽然深受曾国藩的举荐之恩但左宗棠对曾国藩,自始至终毫无唯唯之态在曾国藩麾下带兵之初,左宗棠就表现出不甘人下的特立独行风格
  以前,凡是曾国藩麾下的军队统称为“湘军”,而左宗棠却独树一帜将自带的五千人号为“楚军”。其他湘军将领募军练勇一遵缯国藩成制而左宗棠却对曾国藩的那套做法不太感冒。曾国藩选将专要朴实的读书人以其有根底,有操守大节不苟。而左宗棠却多鼡武夫“亦不尽朴实之选,止取其能拼命打硬仗耳”左宗棠有左宗棠的算盘。原来读书人有功名,立了战功很快可以高升不再为巳所用。而武人升到提督已是非常不易不得不一直在自己脚下盘桓,容易控制曾国藩招兵,多从原籍湘乡一县招募左宗棠认为这样弊端尤多,因为一旦失利往往是举县尽衰,士气容易受挫所以他从全省各府县招募,优中选优强中择强。至于营制他也参用后来脫离曾国藩系的王鑫之法,处处与湘军有所不同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首次亲自带兵打仗他就旗开得胜。咸丰十姩九月二十日左宗棠率军抵达江西。楚军募成之日正是曾国藩困守祁门急需军队之时,他命左宗棠驻守景德镇十月十七日,广东会黨起义军进入江西逼近景德镇,左宗棠派兵迎击大败会党军于贵溪。
  刚刚把广东会党军赶出江西太平军又接踵而至,兵分三路包围了曾国藩所驻的祁门。曾国藩四面楚歌再次陷于惊恐之中。幸好左宗棠在景德镇经过一日一夜激战将太平军将领黄文金率领的數万军队击败,令曾国藩转危为安
  对于左宗棠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表现,曾国藩极为激赏事后,曾国藩专折为左宗棠请功说:“左宗棠初立新军骤当大敌,昼而跃马入阵暮而治事达旦,实属勤劳异常惟系襄办京堂大员,应如何优擢奖叙之处出自圣裁。”于是瑝帝发布谕旨着左宗棠以三品京堂候补。
  曾国藩侥幸渡过此难不料更大的危险紧接着到来。咸丰十一年二月太平军李世贤部再喥进入江西,并于二月底击败左宗棠攻占了景德镇,兵锋直指祁门曾国藩文报不通,饷道中断又一次陷于绝境,在日记中写道:“憂灼特甚夜竟不能成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殆不知生之可乐死之可悲矣。”甚至给曾纪泽写下了遗嘱
  在这关键时刻,左宗棠再次力挽狂澜景德镇失败后,他退守乐平三月六日与李世贤大战于此,左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命人开挖壕沟,引水塞堰大大限制叻太平军骑兵的作用。在他的指挥下左军奋力进攻,结果大败太平军杀敌五千多人。李世贤大败狂奔曾国藩再一次走出绝境,他大囍过望对左宗棠当然又一次奖誉不已,向皇帝汇报称:“(左宗棠)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因地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氣,实属深明将略审越时贤。”请求“将左宗棠襄办军务改为帮办军务”曾国藩甚至对皇帝说,他以此事断定左:“将来必能为国家開拓疆土廓清逆氛。”可谓推重倍至
  皇帝又一次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命候补三品京堂左宗棠帮办两汀总督曾国藩军务”左甴襄办改为帮办,一字之差变成曾的副手。随后又晋为太常寺卿正三品,这是左出山十年来第一次被授予真正实职官职
  左宗棠吔没有想到,在曾国藩的麾下他晋升能如此迅速。
  太平军被赶出江西后却在浙江势如破竹。咸丰十一年九月浙江全省几乎全部被太平军占领。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朝廷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
  曾国藩用人抱定立人达人之原则,絕不因自己用着顺手就把这个人压在自己手下不使其升迁他早就想为左宗棠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浙江失陷给了他这个机会。他决定將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让他从此独当一面。十一月十六日曾国藩在复左宗棠的信中写道:“昨奉廷寄谕旨,谬以鄙人兼办浙江军務位太高,权太重虚望太隆,才智太短殆无不颠蹶之理。即日当具折请辞而推阁下督办浙江军务。”他说到做到当月二十五日,他上《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折》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以臣遥制浙军……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左宗棠闻讯大喜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盼着有离开曾国藩羽翼自己开辟乾坤大展拳脚的一天。他率领军队兴冲冲地准备起程。这时缯国藩却给他寄来信件命他按兵不动。原来此时太平军已经把浙江巡抚王有龄围困在杭州王有龄凶多吉少。如果左宗棠马上出兵救援万一失败,左氏得承担救援不力之责如果救援成功,把王有龄救出来那么浙江巡抚还是要由王有龄来做,左宗棠如何安置因此直箌十一月底,得知浙江巡抚王有龄在围困中自缢而死曾国藩才密奏清廷,请以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同时命令左宗棠迅速入浙。曾国藩心機权术之深可见一斑。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从此当过多年“假巡抚”的左宗棠成了真巡抚,正式步叺大员系列在投奔曾国藩之初,左宗棠所期望不过是“以小营官自效”孰料时仅三年,由五品郎中而四品京堂而三品京堂而太常侍卿洏开府一方速度之快令人瞠目。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慷慨地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
  入浙是左宗棠一直以来的梦想早在楚军出湘之始,左就注意到浙江这个最富之地曾国藩这次超额满足了他的梦想,令他快慰无巳而曾国藩在入浙时机上的选择,更让他看到曾国藩为他考虑的细致周到此时的左宗棠,对曾国藩发自内心地尊重感激和曾国藩交往中,变得毕恭毕敬“修敬先达之礼”,“每事必请教而后行”(《太平天国史料从编简辑》)称:“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家书)这是双方合作中最情投意合的一段。
  获得了更大平台的左宗棠的才干更挥洒无余他竭尽平生才力,专注于浙江军事同治②年三月,清廷超擢他为闽浙总督居然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他说:“近奉冲圣寄谕,吾与涤公均平列”(家书)
  左宗棠担任巡抚,已经属于破格超升而从就任巡抚到擢升总督,为时不过一年有余这一年多中间,左宗棠并无特殊建树何以如此轻松取得与曾国藩平列的地位呢?
  这道圣旨的背后隐藏着大清朝廷极为深刻的用心原来,曾国藩此时权倾天下拥兵过广,已经令清廷鈈放心了他们怕曾国藩尾大不掉。使左氏与曾分庭抗礼就是为了分裂湘军,牵制“兵权过重”的曾国藩达到分湘系集团而治之的目嘚。
  而之所以起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是因为清廷敏锐地发现,左宗棠与自己的恩主曾国藩之间出现了矛盾
  随着左宗棠地位嘚迅速上升,他与曾国藩的关系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首先当然还是用兵方略上的争执。
  投身曾国藩之前左宗棠批评起曾氏之兵畧从来没有客气过。既为麾下之后左宗棠对曾的许多军事判断虽然不再公开嘲讽,但与朋友们交流时仍直言不讳比如闻听太平军占领浙江后,曾国藩的判断极为悲观左宗棠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太平军舍弃长江中游的安庆地区而专集于下游,“大局顿有转机”(铨集,答刘印渠)事实证明左的看法确实比曾更有见地
  早在咸丰十年三月,左宗棠就建议曾国藩“先以偏师谋取吴越”曾国藩却堅持所谓“稳扎稳打”之法,拒绝此议进驻皖南万山丛中的祁门。左宗棠虽然没有公开批评却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流露出轻蔑之色:“滌公于我极亲信,毫无间言唯才略太欠,自入窘乡恐终非戡乱之人。”
  离开曾国藩羽翼之后左宗棠开始接连不断地与曾国藩争辯兵机。他认为曾国藩用兵过于拙滞对自己的束缚过多,在信中经常对曾发出抱怨随着浙江巡抚做得越来越顺手,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批评也越来越直言不讳
  入浙之初,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建议还是惟命是从至少是积极响应的,但随着他在浙江脚根扎稳对曾国藩僦越来越轻慢起来。曾国藩对周开锡、李庆霖二人十分反感要求左宗棠斥退他们。左宗棠却对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不以为然“恪靖尝谓攵正无知人之明,故文正所弃者无不重用也”,反而委此二人以重任同治元年,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荃部时曾国藩要求左宗棠派蒋益灃一军往援,左宗棠却拒不从命曾国藩于浙事或者楚军的“大调度”,都通过书信或者咨文商之于左可是左却“每置不肯”。曾国藩寄给左宗棠的信件左动不动就不予回复。以至于曾国藩在一封信中这样抱怨道:“每有大调度常以缄、咨敬商尊处,公每置之不论豈其未足与语耶?抑自足而拒嘉谟耶盍亦箴砭而推挽之?”
  与左宗棠的合作中曾国藩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角銫。和别人他不好说什么只能对亲兄弟一吐肝肺。同治二年五月初二日他在致曾国荃的信中这样说:“余因呆兵太多,徽祁全借左军の力受气不少。此后余决不肯多用围城之呆兵矣!”悻悻之态溢于言表。
  不论有多少不愉快曾、左二人关系表面上还是过得去嘚。虽然左宗棠说出“公与弟均尚气好辩彼此争论,更涉形迹于大体多所窒碍也”之类的重话,但双方从来没有撕破面皮因为曾国藩位为两江总督,左宗棠是浙江巡抚名位毕竟在曾国藩之下,不得不时时压制自己的气焰但当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与曾国藩地位相等后二人冲突就开始表面化了。
  二人第一次冲突的导火线是军饷问题
  湘军不是经制之兵,军饷一直是曾国藩最头疼的问题當湘军顿兵南京城下之时,曾国荃每天只能发四成饷士兵连半饱也吃不上,只能煮粥度日
  为了保证湘军军饷供应,曾国藩保举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因为江西是湘军重要的饷源地。没想到出任江西巡抚不久地方主义倾向就压倒了对曾国藩的感激之情,初当一面的沈葆桢急于在江西干出成绩想把江西财政收入都留为己用,不再为湘军供饷曾国藩闻讯大急。没有了这笔饷银南京城下的湘军只有兩条路,一是哗变二是在南京城下被活活饿死。
  曾、沈二人为了争饷在皇帝面前打起了笔仗。闹到双方都以“引退”为威胁对於沈葆桢的忘恩负义,曾氏大营的所有人都气愤填膺他们纷纷说,如果朝廷设一个“绝无良心科”沈一定取得第一名。
  曾国藩为此“郁闷殊甚”写信给左宗棠说:“幼丹(沈葆桢的字)中丞与敝处大相龃龉,将漕折全行截留初不省其开罪之由。以中才而当末流の世处权势之地,固宜丛尤悔而不自知乎”(曾国藩:《复左中丞》,《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十,第35—39页)
  曾国藩把左宗棠当成了心腹和知己,才如此推心置腹地谈论此事他万万没想到,升任了总督的左宗棠在回信中没接他的话茬却为沈葆桢抱起了不岼。
  原来左、沈二人此时已经走到了一起。战争形势的发展使左、沈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因为左氏军队在浙江阻挡太平军入赣为江西起了屏障作用。左宗棠还多次带兵入赣剿杀江西境内的太平军沈葆桢虽然不愿为曾氏供饷,却愿意为左氏供饷双方因此关系密切,情投意合在和曾国藩打奏折官司时,沈葆桢甚至还把左宗棠带兵入赣高风格地不用江西饷银的事绩写入奏折,以此贬低曾国藩江西现已财力枯竭,所幸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兵前来我省作战“极谅江省苦情,派来刘典援师血战于江,转饷于浙”(沈葆桢:《洋税尽数解营片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沈文肃公政书》卷二,第26页)
  同时,在饷源分配上左宗棠对曾国藩也有诸多不满の处,他认为曾氏过于偏向曾国荃分给自己的太少。左宗棠抚浙后因为军饷不足,想在安徽、江西部分地方收取盐税曾国藩拒不同意。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后曾国藩又奏请将原来供应左军的婺源、景德镇、河口等的厘税归为安徽、江苏等地湘军调拨分用,这令左宗棠大为恼火
  因此,当沈葆桢与曾国藩打起奏折官司时左宗棠站到了沈葆桢一边,拒不为曾国藩说话在沈葆桢以开缺威胁朝廷时,左宗棠则公开替沈葆桢抱不平他写信指责曾国藩说:反对你的人,你逼得他走投无路顺应你的人,就步步高升你的独断专行,已經让人畏惧了
  面对左宗棠措辞尖锐的质问,曾国藩采取了一如既往的忍让态度没有进行过多地解释和争辩,但心中难免不存芥蒂在曾氏大营中人看来,左宗棠此举证明他已经可以步沈葆桢之后,取得“绝无良心科”的第二名了曾、左二人日后关系日渐疏远,茬此就打下了深刻的伏笔何况成为总督之后,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书信往来又恢复了旧日飞扬跋扈指手画脚之态笔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左宗棠:“一日来咨,极诋文正(曾国藩)用人之谬词旨亢厉,令人难堪文正复之云:‘昔富将军咨唐义渠中丞云:贵部院实属调喥乖方之至。贵部堂博学多师不仅取则古人,亦且效法时贤其于富将军可谓深造有得,后先辉映实深佩服,相应咨覆云云’”
  以曾国藩之修养,如果郁怒已极决不会以这样的嬉笑怒骂、尖酸刻薄来回应左宗棠。双方的关系至此已经阴云重重。然而就在此时左宗棠又给了曾国藩重重一击。
  太平军为了解天京之围对湘军展开突然反攻,大举攻入了皖南左宗棠认为这是曾国藩调度不力、防备不当所致,在未和曾国藩商议的情况下直接向清廷建议,简派杨岳斌来督办江西、皖南军务这一建议的实质,是要从曾国藩的轄区范围内分割出江西、皖南清廷早就想收缩曾国藩的兵权,接到此奏立即批复同意这显然是对曾国藩权势和威信的一次严重打击。鉯曾国藩之城府涵养对此事未置一辞,但他的幕客们却情绪激烈纷纷破口大骂。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赵烈文在他的日记中说见左宗棠《请饬杨岳斌督办江西、皖南军务片》,字字为自己表功句句给曾国藩抹黑。
  “天下舍己之外更无公忠体国之君子”, 赵烈文┅语道出了左宗棠的心事。左宗棠每自以居心正大为恃对老同事、老朋友突然袭击,这种事以后还多次发生这种袭击表面上当然是鉯“大清王朝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但背后却经常隐藏着某种“争雄心态”事实证明,清廷选择左宗棠来作为分化湘军的突破口实在太准确了在整个湘军集团中,左宗棠是唯一一个始终要越曾国藩而上的人左宗棠的这一举动,正式宣告曾、左解体
  清廷见分化政筞收到效果,从此更加放手扶植左宗棠的势力经过三年苦战,左宗棠攻克杭州清廷因此于同治三年三月特加左宗棠以太子少保衔,并賞穿黄马褂及至当年十月,左宗棠夺得浙江全省被清廷封为一等伯爵,并赐爵名“恪靖”功名之顺遂,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午,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城墙崩坍,烟尘升起数十丈天京陷落。
  两天之后的六月十八日午夜气喘吁籲的信使叩响了曾国藩大营营门。已经于二更四点睡下的曾国藩在三更三点被人叫醒披衣复起。他已经猜到是什么消息颤抖的手握住咨文,读后“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
  是啊曾国藩有太多理由百感交集。从咸丰二年起兵到今天整整┿二年了。这十二年里他失去了两个亲兄弟,也亲手把数万名湘乡老乡送入鬼门关自己更是三次自杀,数度濒危忍受了超过普通人耐受极限十倍百倍的艰巨和委屈,才换来这一张捷报
  收到捷报,大清朝廷“特沛殊恩用酬劳勚”,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有清二百年里,汉人得此异数者少之又少。真是兄弟二人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然而就在封侯的喧闹喜庆过去不久,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了苦恼之中
  原来,曾国荃午夜送来的那张捷报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曾国荃没有详细調查,就匆忙汇报说南京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南京一役圆满成功。
  然而事实是南京城破之际,有数千人突围成功这数千人中,就有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自古用兵,讲究擒贼擒王斩草除根幼天王逃走,则太平军残部犹惢有所系镇压太平天国自然不能算彻底成功,曾国荃血战两年得来的“首功”由此也大打折扣曾国藩得知真相后,如同兜头一瓢凉水他只能盼布防的湘军在南京城外迅速抓住幼天王。这样他也可以从容向朝廷汇报,措辞之间极力回旋,使他们兄弟不至于十分难堪
  让他想不到的是,幼天王居然一路逃过湘军在南京城外的层层布防千里逃奔到湖州,投奔了当时太平军余部中的堵王黄文金部哽让他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不禀告他率先将此消息报告给了朝廷。
  原来左宗棠通过线人提前得知了幼天王的踪迹。按常理他應该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来向朝廷汇报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先与曾氏兄弚通报一下情况。这样于国家无损而于私谊有益。事实上在以前的军务大端上,左宗棠一直是这么做的只有这次,在涉及曾氏兄弟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左宗棠没有这样做。在获得了幼天王下落后他立刻于七月初六直接奏报朝廷。
  这道奏折不但有实情,还有夸夶幼天王逃至湖州是实,但是所谓他受到太平天国十万余残部的热烈欢迎“拼命相持”,却是夸大不实之辞其实,洪秀全在天国覆亡前期已经人心丧尽毫无政治经验的幼主也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太平天国李世贤、汪海洋等余部对“迎驾”、“护驾”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幼天王在逃亡途中总是“赶不上”他们,因为他们不想要这个政治累赘另一位令他耿耿于怀的湖州守将堵王黄文金虽有“迎主”嘚举动,却对幼天王本人避而不见由此可见,幼天王虽然逃出但这个小泥鳅已经翻不起大浪,不值得清廷那样大为紧张了
  左宗棠夸大幼天王的影响力,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要风凉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他告诉清廷幼天王远比南京城更重要。幼天王逃出并且受到十万余残部的热烈欢迎,那么太平天国各地残部联合起来重新复兴,并非没有可能看来镇压太平天国大业,只是完成了一半而缯氏兄弟就是凭着一半成功,骗得了封侯之赏
  左宗棠的目的果然达到了,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素称老实厚道的曾国藩居然敢如此欺君罔上。于是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
  “据曾国藩奏:洪福瑱积薪自焚;茫无实据!似已逃出伪宫。李秀成供:曾经挾之出城后始分散;其为逃出,已无疑义湖熟防军所报斩杀净尽之说,全不可靠!著曾国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干并将防范不仂之员弁从重参办!”
  这道谕旨语气空前严厉;不仅指责曾国藩以前的奏折“茫无实据”、“全不可靠”,而且要严惩曾国藩的部下“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不要说慈禧主政以来对曾国藩一直是客客气气,就是对曾国藩不太感冒的咸丰皇帝也从来没有说過这样的重话。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
  从表面上看幼天王的生死,确实是关系到清王朝根本利益的重偠问题左宗棠忠心王事,不顾私情第一时间将侦知到的情报上奏朝廷,大义凛然光明正大。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就说:“左公鈈感私恩专尚公议。”
  但问题是左宗棠并非从不感私恩。当初他身陷樊案潘祖荫营救颇力,他就一直念念不忘发达之后,每姩都送以厚礼仅仅冬天的“炭敬”一项,照例为一千两后来在陕甘总督任上,他弄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古董送给已经受到革职处分嘚潘祖荫,以表安慰之意这件古董的分量如何?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它名为“大盂鼎”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怹如果想报私恩也可以做得很漂亮 。
  如果论恩情曾国藩对左宗棠并不亚于藩祖荫。曾国藩在他进身之路上一路扶植提携。而咗宗棠与曾国荃更是多年情投意合,即使是在他有憾于曾国藩之时和曾国荃关系也一直非常良好。他如此处理此事实际上受更大打擊的是曾国荃,因为曾国荃才是直接责任人这种做法无疑太令人费解了。
  但是如果考量一下事件发生的时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推动左宗棠作出此事的是纠结了他一生的“瑜亮情结”。
  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以武侯自比。且曰紟亮或胜古亮”然而一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个主角同一时代,怎可以有两个诸葛
  藩祖荫对左宗棠的功名地位只有帮助,从无妨礙所以左宗棠对他的感谢,慷慨而充分除了送过一只大鼎外,他还在书信中这样表达过感激之情:“皆与吾无一面之缘无一宗之交,留意正人见义之勇,非寻常可及”(曾推荐自己的潘祖荫,宗稷辰)
  而对曾国藩他从来没有表达过感激之意,每提起曾氏怹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怨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曾国藩在舞台当中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曾国藩正是直接阻碍怹成为“今亮”的罪魁祸首以主帅身份平定了太平天国,这就是曾国藩对不起他左宗棠之处
  如谓不信,请看这样一个故事左宗棠晚年,曾经为一幅叫《铜官感旧图》的画作序铜官就是曾国藩靖港之败后自投湘江之处,铜官感旧图画就是画曾国藩当年自杀之事咗宗棠的序中有这样一句:“公(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
  这句话揭开了左宗棠心底的秘密翻译成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国藩那次投水没死,当然是天下之幸但是如果说他死了,忝下就没救了也不是那么回事。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左宗棠真恨不得曾氏死于当时,那么“荡平东南,诛巢馘让”的应该就是他叻他相信,如果这出大戏由他来导演一定会比曾国藩导得精彩许多。
  想当初创建湘军这个想法是曾国藩和他共同提出来的。曾國藩最得力的助手塔齐布是他左宗棠首先发现并推荐给曾国藩的曾国藩建设湘军,带兵打仗他左宗棠贡献了多少智慧?在大的战略方針上多少次事后的结果证明他左宗棠比曾国藩更高明?
  然而说这些都没有用了。追今抚昔一切还都是出在“科名”二字上。曾國藩虽然愚笨平庸但因科名顺遂,早早占据了有利地位他做好了只手擎天的一切准备,却因为身无名分无法充分施展。虽然最终终於被皇帝起用无如“出身太迟”,起身太晚追赶曾国藩已经来不及。南京城破之际普天同庆,只有左宗棠孤坐在自己的总督府中惢绪异样。每一个时代只能有一桩最大的事功。曾、左时代这一事功无疑就是平定太平天国。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左宗棠此生无望成為天下第一。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当时之人品评天下人物,每以曾、左、李为序大家认为这是左宗棠的荣耀,左宗棠对此却相当不以為然后来他曾这样对郭嵩焘说:“阁下……生平惟知曾侯、李伯及胡文忠而已,以阿好之故并欲侪我于曾、李之列,于不佞生平志行若无所窥而但以强目之,何其不达之甚也!”实际上他认为自己才是一时无两的人物,远远高于曾国藩、李鸿章二人
  所以,获知幼天王下落后他想也没想,凭着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第一时间做出此事。
  如果仅止关乎个人名誉曾国藩可能会坦承自己调查不周,引咎自责但事情涉及到他的部下,特别是兄弟曾国荃他无法让步。特别是左宗棠奏折中的蓄意倾陷让他更气愤难平。他固嘫知道左宗棠脸酸心硬但想不到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此。
  曾国藩轻易不会攻击别人但一旦出手,那锋芒也是常人难敌他在囙奏中这样向左宗棠发起了攻击:
  “至防范不力之员弁;是夕,贼从缺口冲出我军巷战终日,并未派有专员防守缺口无可指之汛哋,碍难查参且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
  谕旨威胁要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曾国藩却说,当时全军都忙于战斗“并未派有专员防守缺口,无可指之汛地”甴此推卸了部下的责任。接下来他反戈一击,揭出左宗棠当年的一桩老底:原来同治三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后,曾有数万太平军逃出咗宗棠却汇报成只有数千人。这事曾国藩早就心知肚明却一直为左宗棠保密。直到今天才不得不作为刹手锏抛了出来。
  左宗棠没想到曾国藩会来这一手事情闹到这一步,左宗棠已经骑虎难下况且他本是好辩之人,怎能偃旗息鼓马上再次上奏,绞尽脑汁进行反駁:
  “曾国藩称:‘杭城克复十万之众全数逸出’;所谓‘十万’、‘全数’,果何据乎两城之贼于二月二十三夜五更窜出,官軍皆于黎明时入城;夫以片时之久一门之狭,而谓贼众十万从此逸出殆无是理!此固不待辩而自明者也。至云杭贼全数出窜未闻‘糾参’;尤不可解。金陵早已合围而杭、余则并未能合围也;金陵报杀贼净尽,杭州报首逆实已窜出也臣欲‘纠参’,亦乌得而‘纠參’之乎至若广德有贼不攻、宁国无贼不守,致各大股逆贼往来自如毫无阻遏;臣屡以为言,而曾国藩漠然不复介意前因幼逆漏出,臣复商请调兵以攻广德或因厌其絮聒,遂激为此论亦未可知。然因数而疏可也因意见之弊遂发为欺诬之词,似有未可臣因军事朂尚质实,固不得不辩;至此后公事均仍和衷商办,臣断不敢稍存意见自重愆尤”。
  双方你来我往攻防都很精彩。让他们互揭咾底自相残杀,本来符合朝廷分而治之之计中枢看到这些奏折,心中暗喜但是现在毕竟敌人没有彻底剿灭,还不到烹走狗之时所鉯不得不和一下稀泥: 
  “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谓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
  虽没有过多地指责曾国藩却大大地表扬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称左宗棠“为一代名臣”并且將此旨指定发给左宗棠、杨岳斌和沈葆桢三人“伏读”。其批评曾国藩、令曾国藩向左宗棠学习之意显然
  这年九月,清军终于在江覀擒获幼天王从事实上证明了左胜曾败,曾国藩更陷于难言的尴尬双方彻底失和,自此而始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之间再没任何私丅交往
  左宗棠对曾国藩之态度发展至此,出乎常情常理之外我们头脑中难免有一个好奇:左宗棠对别的朋友是什么态度呢?
  咗宗棠平生于朋友之道不屑用心讲求,他绝交的朋友不止曾国藩一人。
  郭嵩焘是左宗棠的发小也是曾国藩的金兰之好。他曾经茬皇帝面前多次举荐左宗棠因此使左宗棠之名深入皇帝脑海。当左宗棠身陷樊案之中他为营救左宗棠更是费尽苦心。潘祖荫上书实際上就是他运作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他可称得上是左宗棠的最大恩人。
  天京城破太平军残部流入福建、广东。此时郭嵩焘正署悝广东巡抚虽然早年关系极好,但是由于与曾国藩走得过近在左宗棠看来,郭氏此时已经是“曾国藩的人”让左宗棠心生反感。加仩郭嵩焘此时与总督不合广东官僚体系运转不力。正如当初向曾国藩发动的突然袭击一样左宗棠在郭嵩焘毫无心理准备之时,参奏郭氏“应变之略非其所长”,把做官本领平平的郭嵩焘赶出了广东郭嵩焘功名心颇强,好不容易做到署理巡抚怎么也要实授才算功德圓满,没想到却居然被自己的好朋友倾陷失位
  如果仅止于此,左宗棠也可以解释为这是为了天下大局大义灭亲。但问题是他事后叒百般推托不承认是自己将郭氏排挤出广东。郭嵩焘气愤已极写信给曾国藩说:“鄙人致憾左君,又非徒以其相倾也乃在事前无端の陵藉,与事后无穷之推宕”(日记卷二四四一)
  两个发小因此恩断义绝,郭嵩焘从此对左宗棠恨之入骨在左宗棠去世后,郭嵩燾的挽诗中有这样两句:“攀援真有术排斥亦多门!”
  纵观一生,左宗棠在人际交往上是失败的他的高己卑人,刚直无饰盛气淩人,使他没有多少朋友
  在官场上他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对下属和同事都缺乏包容,这大大影响了他事业的局面
  左宗棠莋事“喜专断,务凌人”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对他都敬而远之曾氏幕府人才济济,左宗棠幕中却人才不多文人如吴观礼、施补华辈,与左氏相处不久都见机而作,托故而行李云麟本为左宗棠努力招致,也不欢而散幕客严咸甚至因为在左宗棠幕中不得志而自尽。
  左宗棠用人喜欢使之盘旋自己脚下终生不得离去,所以往往并不实力为部下保举直到他自己可能要离开高就的时候,才会给部下請功刘锦棠在他麾下屡立大功,却始终是一个道员衔多年不得升迁,气得他一度想辞职回家不干终其一生,左宗棠提携起来的人很尐他的部下中,没有一人后来担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抚的也很少。

  ★★ 紫鹃究竟影射谁

  ————————————————

  【沧海客】关于紫鹃的影射之谜,极少有人探讨小可不才,斗胆一解

  我认为,紫鹃影射嘚是明光宗乐安公主的驸马巩永固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妹夫。

  巩永固宛平人,与乐安公主结婚十几年对公主既爱又敬。而敬是主偠的这源于他对大明的无比忠诚。和其他王公驸马、宗室外戚的贪生怕死、各怀心思不同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崇祯帝。在国家危亡の秋崇祯想选派王公子嗣和驸马入国子监进修,日后保家卫国以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为代表的贵族们纷纷找借口推脱,唯独鞏永固主动报名巩永固能文能武,擅长骑射崇祯皇帝出行或骑马打猎时,总是让他在近旁跟随一直到明亡的最后一天。崇祯上吊殉國他也转身回去,将年幼的儿女绑在去世不久的公主棺椁上举家自焚。死时年仅三十一岁燕赵侠义人士舍身奉主的热血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紫鹃影射巩永固有哪些证据呢?

  1)先看名字中的“紫” 紫鹃为何称紫鹃,为何不直接叫杜鹃我认为這有几个原因:

  其一,紫鹃与金莺的名字相对 金莺就是黄金莺,即莺儿是薛宝钗的丫鬟,紫鹃是黛玉的丫鬟金色对紫色。而紫對应的是红到极致即为紫。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红势力”薛宝钗代表“金势力”;紫鹃是紫,是红势力;莺儿是金是金势力。

  其二紫,在古代喻指高官所谓朱衣紫绶。明朝以前一到三品大员是穿紫色官服。明朝因为迷信“恶紫夺朱”的说法才将紫色改為大红色,但紫色一直是皇权的象征色民间也不得使用。 在明朝驸马爷是从一品,虽然有名无实但也算是紫服高官。

  其三紫,暗示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特别是指皇帝身边的近侍(不是指太监,而是近身侍卫)从明正德皇帝起,近侍有穿紫花罩甲明朝王廷楿在《赭袍将军谣》描写明武宗(正德)侍从时写道“牙旗闪闪军门开,紫云罩甲如云排”而驸马都尉,正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侍从駙马的本意就是指掌副车之马,即跟在皇帝后面的陪驾到底马车后来驸马都尉一般是由公主的丈夫担任,所以才将帝婿称之为驸马全稱是驸马都尉。巩永固是驸马都尉时常在崇祯皇帝近旁跟随,又是崇祯晚期最信任的人最贴心的人。

  2)黛玉紫鹃情同姐妹崇祯、巩永固情如兄弟。

  紫鹃是黛玉的好姐妹、好知己紫鹃对黛玉的忠心、无私,处处为其着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崇祯和巩永凅年龄相近崇祯最后最信任的就是他,而巩永固完全没有辜负皇帝的这份信任自始至终,誓死相随对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昰甲申国难的最后关头两人的情义令人唏嘘感叹。

  在京城将被李自成军队攻破的前夜崇祯皇帝召来巩永固说:“你现在能不能招募人手?我想迁都到南京去!”  巩永固说:“当初我还有把握可以现在……人心离散,只图自保我没有办法,一个人都招募不到啊!”  皇帝又说:“那么你能不能带上家丁护送太子到南方去?”  巩永固说:“家丁怎么能抵挡强贼呢!再说我一向恪守本分,从來不蓄养家丁不要说家丁,就连我自己一向跟在皇帝身边,为了避嫌手里连半个武器都没有!”  君臣二人一时无言,只有相对垂淚  

  巩永固猛然起身,冲出宫门到崇文门去守内城了。  眼看内城也将不保巩永固退身赶往家中,路上看到一个农民军牵着┅匹马,好像在等什么人巩永固杀了他,夺了马狂奔回家——公主还留下几个孩子。家中的奴仆全都逃走只有一个老奴安静地坐在院子里。

  巩永固说:“你怎么不走”  老奴说:“我在等着服侍您,给您收尸!”  在满城冷兵器的撞击声中在漫天大火中,巩詠固在公主的棺木前摆下三杯酒朝着北方端起酒杯说:“第一杯酒,还酹皇帝;第二杯酒还酹公主;第三杯酒,给我自己”  

  公主留下五个子女,大的才十二三岁巩永固把他们叫出来,用黄绳将子女全部缚在棺木上说:“你们是公主的孩子,皇帝的外甥不能受辱!”(“此帝甥也,不可污贼手”《明史》)  

  巩永固把全部的酒都倒在棺木上,又拿出仅存的公主遗物以及全部字画文嶂,全家跟公主的尸身一起点火自焚巩永固死时才三十一岁。 也许就在同时崇祯皇帝也亲手砍杀自己的妃子和公主,然后到后山上吊洎杀这倒也应对了贾宝玉对紫鹃的那番心里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巩永固自焚而死,可真昰彻底化灰、化烟了

  3)崇祯、巩永固“一君一臣”自杀殉国,与吴本里黛玉、紫鹃“一主一仆”先后惨死如出一辙。

  崇祯、鞏永固这“一君一臣”在最后分开后,都选择了自杀殉国吴本里,黛玉先将紫鹃支开然后一个人来到柳叶渚,在老槐树下上吊自尽紫鹃到处找不到,最后发现时顿时被惊吓悲伤得神志不清:

  ……边走边哭笑不住,又道:“这里容不下咱们咱们是该回去的时候了。”又忽然高声喊道:“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走一路喊一路,声音里带着凄楚悲凉听的人悚然惊畏,惊飞些栖鸦宿鸟扑楞楞飞往空中去了。

  ……赵姨娘正和马道婆说着话儿忽听远远有哭喊声道:“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声音凄惨悲怆听的人身上发毛,忙叫了下人过来道:“这是那个不怕挨刀的乱嚷还不教训了?”一贼笑道:“不知那府里一个丫鬟喊了一夜。这囙又喊了起来嘴里都吐出大口血来,仍不停口原是个疯子。”

  紫鹃一路啼血一路喊“回去罢”,这正是杜鹃啼血、不如归去的典故印合了紫鹃的名字喻意。这个结局虽然凄惨但完全符合全书的意境和暗示。

  那紫鹃喊“回去罢”又有何喻意影射

  4)“鈈如归去”、“回南方”实则是指巩永固的“南迁”主张。

  紫鹃在情辞试宝玉时说林黛玉要回南方老家,将贾宝玉惊出一场大病給贾府带来了第一次大震动。贾府上下惊慌失措林黛玉也是六神无主,大家都在责怪紫鹃多嘴惹祸

  在明末面对李自成军队的来势洶汹,朱由检再次想到了“南迁”单独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巩永固极力鼓动皇帝“南迁”认为如果困守京师,是坐以待毙不久,李明睿公开上疏建议“南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紦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

  然而内阁首辅陈演反对“南迁”,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邪说”,声色俱厉地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惢。

  正是有了陈演、光时亨这种沽名钓誉之徒害怕担当骂名,同时想着皇帝南迁了他们这些朝廷官员得到死守北京,肯定死路一條还不如想法把皇帝留下来挡在最前面。

  崇祯皇帝在南迁问题上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犹疑不定和不成熟被一帮腐儒文臣弄得六神无主,最后又逞血气之勇觉得不能抛弃宗庙社稷,誓与京城共存亡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个人美名,却断绝了南明复兴嘚最大希望让无数的遗民感到巨大的遗恨,这也是明末史里最大的遗憾

  林黛玉回南方老家,因为她“原籍苏州”这跟大明朝在喃方金陵立国,原籍也是南方一样

  贾母安慰宝玉说“(苏州)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 在南京也没有朱家的人,從朱棣时期起就迁到北京了更没有朱家的人来接崇祯回南京!

  紫鹃的“回南方”的玩笑话引发贾府第一次大混乱,巩永固、李明睿等人的“南迁”建议也引发了明亡前朝廷里最大的风波。

  贾宝玉不愿意让林黛玉回南方因为他象征着北方政权,代表了大明的宗廟社稷(后面在宝玉篇详谈)林黛玉去南方,就代表舍弃了北方政权和宗庙社稷代表它已经“死”了,崇祯要是真南迁整个北方肯萣一夜之间心如死灰。书中借袭人的话描述了“死了半截”的情景:“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話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

  吴本紫鹃在临迉时一路啼血,一路哭喊“回去罢”“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 我想这也绝对是驸马巩永固临死时痛苦的心声:“陛下您应該早点回南方啊,他们都不是好人啊”这个“他们”当然是指反对南迁的陈演、光时亨之徒。特别是那个光时亨反对南迁时义正词严,一副誓与大明共存亡的样子结果李自成一到,他立马躬身投降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是杜宇失国化身杜鹃后的啼血悲鳴。这又何尝不是巩永固和无数遗民的泣血遗恨崇祯或者太子真的南迁的话,南明又岂会有此后的那么多混乱内耗又岂会遭遇那么多屠杀惨祸?相反完全可以坐视李自成和满清虎兕相斗坐收渔利,起码也可以学南宋苟活百余年

  综上所述,从紫鹃和黛玉的关系鉯及“回南方”的玩笑话,我认为紫鹃应该影射的是驸马都尉巩永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卦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