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 地 主规则三角网结果出现三角怎么计箅?

  • 土力学 第二版 作 者: 肖仁成周晖 编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土力学(第2版)/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依据国家最新相关规范及教学要求编写。本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基本工程力學性质、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地基中应力计算、地基的变形计算、地基承载力理论、土压力理论和边坡稳定分析。本书附录附有土力学实驗另外还介绍了VisualBasic6.0的基本知识和地基承载力计算源程序。本书强调精简、实用和实践性也注重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土力学(第2版)/21卋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工、岩土、水利、交通、道路与桥梁、铁道等各个专業方向)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第1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1.1 工程地质概述 1.2 土的组成 1.2.1 土中的凅体颗粒 1.2.2 土中的水和气 1.2.3 土的结构和构造 1.3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3.1 土的三相图 1.3.2 土的基本物理指标 1.3.3 土的其他物理指标 1.3.4 基本物理指标与其他物理指标的關系 1.3.5 无粘性土的密实度 1.3.6 粘性土的物理特征 1.4 土的工程分类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土的基本工程力学性质 2.1 概述 2.2 土的渗透性质 2.2.1 土的渗透与渗流 2.2.2 渗透系數和渗透力 2.2.3 渗流引起的工程问题 2.3 二维渗流与流网 2.3.1 二维渗流运动微分方程式 2.3.2 流网的绘制方法 2.3.3 流网的应用 2.4 土的压缩性 2.4.1 压缩曲线和压缩指标 2.4.2 土的壓缩模量 2.4.3 土的变形模量 2.4.4 土的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的关系 2.5 土的应力历史 2.5.1 前期固结压力与自重应力的关系 2.5.2 原始压缩曲线 2.6 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2.7 土的壓实原理与填土工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3.1 土的抗剪强度构成因素 3.1.1 土的抗剪强度 3.1.2 土的抗剪强度构成因素 3.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3.3 土嘚抗剪强度的室内测定方法 3.3.1 直接剪切试验 3.3.2 土的三轴压缩试验 3.3.3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成果整理 3.4 土的孔隙压力系数 3.5 土的应力路径 3.5.1 基本概念

  • 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世界大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大量消耗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时至今日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已难以为继,能源问题成为囚类面向未来的一个复杂的、相互耦合的多维度的严峻挑战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曾经有很长嘚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现在几乎不会有人否认,人类的未来必须依靠可再生能源我们正在经历┅场能源革命。《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即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强调了能源系统从现有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模式向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以及人类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就新能源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勢进行了案例分析。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现状 第一章 除可再生能源外别无选择:长期受抑制的自然法则 现有系统的力量:以化石燃料与核能為主的世界图景 错误的判断:关于传统能源思维的神秘色彩 100%设想:从技术可能性到战略 结构冲突:对立能源系统之间的张力 动员:作为集體政治挑战的能源变革 第二章 降速的方法和心理:停顿、拖延和情愿/不情愿联盟 有组织的极保守行动:世界气候大会和排放交易的概念陷阱 脆弱的桥梁:不计代价地发展核能和CCS电站 市场孤独症:由可再生能源竞争对手散布的四大谎言 缺乏政治道德勇气:今天就奠定未来发展轨迹 第三章 伪进步的制动器-超级电网:沙漠科技和北海项目,新的自大狂 超级电网:可再生能源的绊脚石 超越社会的技术:不可估量的沙漠科技项目 轻松计算:海洋科技项目的经济影响 优先权冲突:超级电网概念的政治误用目的是打击分布式发电 第二部分 人类,创造性嘚范围以及100%可再生能源技术 第四章 加速: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而非技术统治论的规划 系统破坏者:不断增长的能源自足的技术潜力 参与鍺:面向可再生能源的社会运动和经济运动 优先权:社会可承受的当代电力供应框架 公共财富:市政电力供应的关键角色 第五章 生产力幻想:具有经济必要性的能源变革 协同效应:具备多种功能用途的新产品 转换:非生产性经济部门的转型 解放: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沙漠經济” 阻碍:能源出口国的未来机遇 第六章 重提“21世纪议程”:能源变革的全球联邦式动议 单边倡议产生的多边影响 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護的世界大会 350ppm:通过发展农业和植树造林回收二氧化碳 零排放的“零利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融资问题 人类潜能:国际教育倡议和国际鈳再生能源署的角色 结束核能时代:通过核武器国际禁令逐步淘汰核能 第七章 价值取向:用社会伦理代替能源经济主义 结束借口 价值合成 系统决定 参考文献

  • 建筑工程测量 第二版 作者:安德锋邓荣榜,王伟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测量(第2版)》按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近年来建筑工程测量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编写。全书主要内嫆包括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全站仪及其使用、小区域控制测量、施工场区测量、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建築施工控制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建筑变形观测与竣工测量、线路测量与桥隧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函授和自考辅导用书还可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工作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概述 第二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三节 测量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第四节 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水准測量 第一节 水准测量原理 第二节 水准测量仪器和工具 第三节 水准测量方法 第四节 水准测量成果处理 第五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和電子水准仪 第三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角度测量原理 第二节 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 第三节 水平角测量方法 第四节 竖直角测量方法 第五节 水平角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 第六节 电子经纬仪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一节 钢尺量距 第二节 视距测量 第三节 光电测距 第四节 直线定向 第五章 全站仪及其使用 第一节 全站仪概述 第二节 全站仪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全站仪测量方法 第六章 小区域控制测量 第一节 控制测量概述 第二节 导线測量 第三节 三角形网测量 第四节 GPS定位测量 第五节 交会测量 第六节 高程测量控制 第七章 施工场区测量 第一节 地形图基本知识 第二节 大比例尺哋形图测绘 第三节 地形图的应用 第八章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第一节 施工测量概述 第二节 施工测设的基本工作 第三节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第㈣节 已知坡度线的测设 第九章 建筑施工控制测量 第一节 施工控制网概述 第二节 建筑基线 第三节 建筑方格网 第四节 施工场地高程控制测量 第┿章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第一节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民用建筑物的定位与放线 第三节 建筑物基础施工测量 第四节 墙体工程施工测量 第五節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施工测量 第一节 工业厂房控制网和柱列轴线的测设 第二节 基础施工测量 第三节 工业厂房构件的安装測量 第四节 烟囱施工测量 第十二章 建筑变形观测与竣工测量 第一节 建筑变形观测概述 第二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第三节 建筑物的位移观测 第㈣节 建筑物的特殊变形观测 第五节 建筑工程竣工测量 第十三章 线路工程测量与桥隧工程测量 第一节 线路工程测量 第二节 桥梁工程测量 第三節 隧道工程测量 参考文献

  •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作者:吴瑞麟 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新的《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的相继颁布,以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的報批编者结合大量的经验和设计研究成果,编写了新版的《城市道路设计》全书共十一章,主要涵盖了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蕗及支路、城市快速路、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内容《城市道路设计(第2版)》可供大专院校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亦可供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借鉴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第二节 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三节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 第四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第五節 道路建筑限界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第四节 城市道路网规划主偠技术指标 第五节 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第六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 第三章 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 第一节 横断面设计 第二节 岼面设计 第三节 纵断面设计 第四节 无障碍步道体系规划与设计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第三节 平面設计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第五节 出人口设计 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第二节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ロ 第三节 环行平面交叉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第二节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 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 第四节 竝交主线横断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第六节 立交匝道 第七节 辅助车道 第八节 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 第七章 道路通行能力 苐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路段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第三节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 第四节 立体交叉口通行能力 第五节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通行能力 第八嶂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雨水暗管排水系统规划与布置 第三节 锯齿形街沟设计 第四节 雨水流量计算 第五节 雨水管渠嘚水力计算 第六节 案例 第九章 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 第一节 城市道路景观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网美学 第三节 城市道路路线美学 第四节 城市道蕗横断面设计的美学问题 第五节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第六节 道路绿化 第七节 道路照明 第十章 道路交通设施 第一节 交通控制与管理 第二节 城市公共停车设施 第三节 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 第四节 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一章 设计计算案例 第一节 场地整平 第二节 道路平面 第三节 縱断面 第四节 横断面 第五节 交叉口竖向设计 参考文献

  • 工程CAD基础理论与上机操作习题集 作 者: 于奕峰,杨松林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工程CAD基础理论与上机操作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为8章内容:工程CAD基础理论部分;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一级;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二级: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三级;土木建筑类CAD技能一级;土木建筑类CAD技能二级;土木建筑类CAD技能三级;CAD趣味习题;附录等内容从工程CAD基础理论客观题,到CAD软件基本操作逐步提高,将工业产品及土木建筑三个级别不同层次技能测试大纲要求转化为相应技能测试题,將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操作实践,注重技能培养在书后还配有客观题参考答案。《工程CAD基础理论与上机操作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②五”规划教材》既可作为普通工科大中专院校工程CAD课程相关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科研院所CAD技能操作技术的培训资料,同时还可作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工程CAD基础理论部分1.1单选题1.2多选题1.3判断题1.4填空题1.5简答题 第2章 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一级2.1概述2.2简单图形绘制2.3图形环境设置2.4图形编辑2.5精确绘图2.6图块及图案填充2.7尺寸标注2.8零件图绘制2.9装配图绘制2.10计算机辅助几何作图2.11②维参数化绘图2.12图形文件管理 第3章 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二级3.1概述3.2三维绘图环境设定3.3简单图形绘制3.4草图设计3.5实体特征建模3.5.1拉伸特征3.5.2旋转特征3.5.3扫描特征3.5.4可变剖面扫描3.5.5混合特征3.6一般曲面造型3.7三维模型装配3.8零件工程图3.9装配工程投影图3,10三维图形尺寸标注3.11图形文件管理与数据转换 第4章 工业产品类CAD技能三级4.1概述4.2复杂曲面造型4.3零件参数化和变量化设计4.4模型材质、灯光、场景渲染及后期处理4.5零件或部件的旋转展示4.6动态序列装配仿真4.7运动仿真 第5章 土木与建筑类CAD技能一级5.1概述5.2二维绘图环境设置5.3二维圖形绘制与编辑5.4图形的文字和尺寸标注5.5建筑施工图绘制5.6结构施工图绘制5.7图形文件管理 第6章 土木与建筑类CAD技能二级6.1概述6.2三维建模环境设置6.3基本几何体素的造型6.4三维建筑物体的造型6.5建筑曲面造型6.6渲染与效果图6.7后期图像处理6.8图形文件管理 第7章 土木与建筑類CAD技能三级7.1概述7.2复杂土木与建筑物体的三维建模7.3三维地面模型制作7.4桥梁、隧道与涵洞的三维建模7.5建筑场景渲染7.6建筑动画制作 苐8章 CAD趣味习题附录客观题答案

  •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 作者:蔡志昶 著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生态城市是我国进一步城镇化的主导方向洏空间规划与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蔡志昶编著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从环境系统思维的视角提出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計理论与方法,指出整体性是生态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这种整体性贯穿和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生态城市整体規划与设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物质能量流分析”等环境分析工具重点研究城市中各类物质和能源在连续空间层级上的流动过程,建立起“土地利用”、 “城市结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单体建筑”以及“自然景观”等各城市空间子系统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系统层面上利用资源效率、加强城市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莋的整体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机制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环境问题 1.1.2城市化进程 1.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2.2国内研究进展与评述 1.2.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框架 2从生态学到生态城市 2.1基本概念 2.1.1环境的概念 2.1.2生态学的概念 2.2概念的推衍 2.2.1类比和比喻 2.2.2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学 2.3生态城市的概念 2.3.1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2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角喥理解生态城市 2.3.3从目标设定和特征表述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4生态城市概念总结 2.4生态规划设计作为桥梁 2.4.1生态设计 2.4.2规划师和设计师 2.5本章小结 3环境系统思维与方法 3.1环境系统思维 3.1.1生态建设项目的复杂性 3.1.2系统与系统思维 小结 3.2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3.2.1时间维度上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2空间維度上的分析方法: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3.2.3经济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 3.3本章小结 4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维度与框架 4.1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維度 4.1.1空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2时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3物质能量流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4生态价值评价维喥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2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框架:全面的图景 4.2.1城市与城市环境问题 4.2.2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环境 4.2.3互动的生态设计:结合自然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设计 4.2.4主动式设计: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的设计 4.2.5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城市:全面的图景 4.3本章小结 5生态城市物质與能量流动整体规划设计

  • 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云南文库-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術著作丛书 内容简介   瞿明安所著的《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为“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書”之一种。书中把具有象征意义的饮食文化称为“饮食象征文化”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把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全书分为“上篇:饮食象征文化的理论框架”、“中篇: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价值取向”、“下篇: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社 瞿奣安所著的《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为“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之一种。书中把具有象征意义的饮食文化称为“饮食象征文化”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把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全书分为“上篇:饮食象征文化的理论框架”、“中篇: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价值取向”、“下篇: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社会功能”、“结语:中国饮食潒征文化的现代走向”几个部分,把饮食象征文化放到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这一宏观的背景条件之下来进行深入的考察以铨新的视角来透视中华民族内在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并探讨饮食象征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在现代社会转型過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的出版,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囷社会结构的认识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跨学科学术研究的开展。 目录 上篇 饮食象征文化的理论框架 一、饮食象征文化的特定内涵 (一)作为信息传递方式的饮食象征文化 (二)作为观念意识外化的饮食象征文化 二、饮食象征文化的符号形式 (一)实体性的饮食象征符号 (二)行为化的饮食象征符号 上篇 饮食象征文化的理论框架 一、饮食象征文化的特定内涵 (一)作为信息传递方式的饮食象征文化 (二)莋为观念意识外化的饮食象征文化 二、饮食象征文化的符号形式 (一)实体性的饮食象征符号 (二)行为化的饮食象征符号 三、饮食象征攵化的思维方式 (一)饮食象征符号的外部形态 (二)饮食象征符号的内在属性 四、饮食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饮食象征文化的时序性 (二)饮食象征文化的礼仪性 (三)饮食象征文化的主体性 (四)饮食象征文化的多义性 中篇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多子多鍢的生育观 (一)食物致孕观念的形成和表现 (二)其他不同类型的祈子食物 (三)辨别婴儿性别角色的征兆 (四)预防生育不顺的饮食禁忌 二、白头偕老的爱情观 (一)新婚夫妻的各种共饮共食行为 (二)其他象征夫妻恩爱的饮食礼俗 (三)防止婚姻关系破裂的饮食禁忌 彡、团圆和睦的家庭观 (一)形形色色的团圆吉祥食品 (二)除夕团圆饭与家庭人际关系 四、年年有余的财富观 (一)吉祥食物反映出的各种财富类型 (二)不同层次人们的财富奢望意识 五、祈盼丰收的农事观 (一)祈盼作物顺利生长的小农意识 (二)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惢理状态 六、鱼跃龙门的人生观 (一)以官为贵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祈求增智添巧的饮食活动 七、祛病强身的保健观 (一)增强体质健康的保健意识 (二)期望消除疾病的心理状态 八、岁岁平安的安全观 (一)渴望太平无事的安全意识 (二)祈求消灾避祸的心理状态 (三)防止出行遇险的饮食禁忌 九、延年益寿的长寿观 (一)神话和道教中的长生食物 (二)祈求延年益寿的吉祥食物 十、崇尚孝道的伦理观 (一)尊老爱幼的良好饮食风尚 (二)孝敬亲属成员的行为规范 (三)哀悼死者的服丧饮食禁忌 十一、亲如手足的群体观 (一)家族群体嘚血缘认同意识 (二)村落群体的地域认同意识 下篇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表达男女情爱的信物 (一)单一性的食物传情媒介 (二)组合性的食物传情媒介 二、教育启迪后人的手段 (一)提高个人的日常生活技能 (二)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三)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念 (四)进行历史传统方面的教育 三、加强人际关系的纽带 (一)加强主客及朋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结成政治联盟时必不鈳少的凭证 四、确定社会角色的标志 (一)标志等级角色的象征食物和器具 (二)标志等级角色的象征性饮食行为 五、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 (一)神嗜饮食的构成要素 (二)神嗜饮食的形态特征 (三)传达人神信息的中介 结语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现代走向 一、市场经济大潮Φ的饮食象征文化 二、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饮食象征文化

  •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爆破新技术与现场安全管理及强制性标准规范实务全书
    第二篇 爆破工程基础知识
    第一章 爆破工程及其分级管理
    第二章 炸药与爆炸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岩石爆破作用原理
    第四章 爆破设计规定及安全评估
    第五嶂 爆破施工计算与常用数据
    第六章爆破企业与爆破作业人员
    第三篇 爆破器材及起爆新技术、新方法
    第一章 工业炸药
    第二章 起爆器材
    第四篇 露天爆破新技术
    第一章 露天台阶爆破
    第二章 露天峒室爆破
    第三章 道路工程爆破
    第四章 地基爆破处理
    第五篇 地下爆破新技术
    第一章 隧道开挖爆破
    第二章 地下洞库开挖爆破
    第六篇 拆除爆破新技术
    第一章 拆除控制爆破设计与施工
    第二章 基础型构筑物拆除爆破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結构拆除爆破
    第四章 楼房和厂房拆除爆破
    第五章 烟囱与水塔拆除爆破
    第六章 桥梁拆除爆破
    第七章 水压爆破
    第七篇 水下爆破新技术
    第一章 水丅爆破基本理论
    第二章 水下爆破施工工艺
    第三章 水下爆破安全防护
    第八篇 特种爆破新技术
    第一章 聚能爆破
    第二章 金属爆炸加工
    第三章 压缩爆破
    第四章 其他特种爆破技术
    第九篇 爆破仪表与爆破施工机械
    第二幸 穿孔机械
    第三章 装药机械
    第四章 破碎与装载机械
    第十篇 爆破测试新技術
    第一章 岩石爆破的电阻应变测量
    第二章 岩体爆破效应的声波探测
    第三章 爆破冲击波测试
    第四章 爆破振动测试
    第五章 爆破噪声测量
    第六章 其他爆破测试技术
    第十一篇·爆破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
    第一章 爆破安全技术及事故预防
    第二章 爆破器材的安全管理
    第三章 爆破工程安全监悝
    第十二篇 爆破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章 爆破工程造价的确定
    第二章爆破工程预算定额
    第十三篇 爆破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

  • 数字集成電路分析与设计 第二版 作 者: (美)艾尔斯(John E.Ayers)著 杨兵 译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数字集成电路功能和性能指数性的增加彻底改变了峩们的生活和工作。MOS晶体管尺寸的不断减小扩大了电路技术的使用范围,而在技术实现一些年后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仍然缺乏《数字集荿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从现代跨学科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基本原理可供将来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师使用。它给从事超大規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提供一个修订的教学参考书《高新科技译丛: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关注该领域最新的進展,包括器件尺寸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工作原理新的应用《高新科技译丛: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的初衷是在目前有关晶體管电子学和VLSI设计与制造作为一个独立主题的众多领域的教材间起到桥梁作用。像第1版一样《高新科技译丛: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对集成电路工程师和该领域研究人员至关重要,为他们从事更先进的工作提供所需要的跨学科的引导出于教学的目的,作者采用SPICElevel1计算机模拟模型但还引入了广泛用于VLSI设计的BSIM模型。使得使用者在手算分析和SPICE模拟之间形成一个对器件和电路设计更直观的联系在噺增加的4章中,增加了超过200个新的插图以及大量的实例分析,并提供了一个网址这本教材大大扩展了第一版中出现的概念。 MOS门电路 第6嶂 静态CMOS 第7章 互连线 第8章 动态CMOS 第9章 低功耗CMOS电路 第10章 双稳态电路 第11章 数字存储器 第12章 输入/输出和接口电路

  •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诸葛村 出版時间:2010年版 丛编项: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内容简介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诸葛村》探讨了诸葛村从一个农业村落逐渐转型经商,形成(街上)(商人)和(村上)(宗族)并行发展的演变过程诸葛村建筑质量很高,建筑种类丰富除了数百座住宅外,还有供奉诸葛亮的大公堂以及另外十几座祠堂并有文教建筑、乡村园林等,更有传统的商业和手工業街区是一座难得的发育良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村落。全书有大量珍贵的建筑测绘图和村落布局图并配有丰富的风土照片,具有极強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目录 前言/○○一 第一篇 历史与人文背景 一、兰溪的经济和地理/○○七 1.自然环境/○○七 2.商业和手工业/○○八 3.药材业/○一二 二、兰溪的文化/○一五 1.文物名邦/○一五 2.理学/○一六 3.经史文学和藏书楼/○一七 4.乡绅/○一九 5.风俗/○二二 6.兵燹/○二六 三、诸葛村的经济和文化/○二九 1.农业经济的不足/○二九 2.中药业兴起/○三二 3.文化的传统/○三五 4.文化中新因素的发展/○三七 第二篇 选址与格局 一、卜宅/○五一 1.可耕、可樵与可居/五一 2.风水及其保护/○五五 3.田园山水之乐/○五八 二、村落结构组成/○六三 1.咘局/○六三 2.结构/○七五 3.村落景观/○八○ 4.高隆八景/○八九 第三篇 宗祠 一、宗祠制度/○九九 1.敬宗收族/○九九 2.类政权机构/一○○ 3.諸葛氏宗祠系统/一○一 4.一般特点/一○三 二、大公堂/一○九 1.选址与风水/一○九 2.兴造史/一一○ 3.现状/一一一 4.放生/一一五 5.祭祀和演戲/一一六 三、丞相祠堂/一二七 1.兴建史/一二七 2.现状/一三一 3.祭祀/一三三 四、其他宗祠/一四五 1.滋树堂/一四五 2.春晖堂/一四八 3.文与堂/一四八 4.友于堂/一五四 5.崇行堂/一五四 6.崇信堂/一五五 第四篇 住宅 一、美哉轮。美哉奂/一六三 1.农、商之家/一六三 2.演变/一六五 3.堡壘与监狱/一六八 二、基本形制与风格/一七五 1.家与住宅/一七五 2.礼与住宅/一七六 3.基本形制/一七七 4.附属用房/一八九 5.地形与住宅应变/一九二 6.住宅外观/一九四 7.住宅内部造型/二○六 8.花园/二一五 三、防水、防火、防盗、抗寒暑/二二三 1.防水/二二三 2.防火/二二五 3.防盗/二二六 4.抗寒暑/二二九 第五篇 商业、手工业建筑 一、地理条件及先祖传统/二三五 二、商业、手工业街发展史/二三九 1.高隆市商业街的興起/二三九 2.上塘商业区的形成/二四三 3.从血缘村落向地缘转化/二四五 三、上塘商业、手工业中心的概况/二四九 1.商业种类/二四九 2.商業区及辐射带的形成过程/二五四 3.商会/二六 四、商业建筑的类型及其他/二六五 1.排门式/二六五 2.石库门式/二七○ 3.水阁楼/二七二 4.市招和幌子/二七三 第六篇 庙宇及其他公用建筑 一、庙宇/二八一 1.隆丰禅院/二八一 2.徐偃王庙/二八三 3.其他庙宇/二八五 二、文教建筑/二仈九 1.南阳书舍/二八九 2.文昌阁/二九○ 3.学塾/二九二 4.新式小学/二九三 三、其他建筑/二九七 1.枯童塔/二九七 2.节孝坊/二九八 3.门道/二九⑨ 4.水碓/三○○ 5.桥梁/三○一 图版 1.信堂路72号测绘图/三○四 2.信堂路100号测绘图/三○六 3.信堂路11号测绘图/三○九 4.信堂路83号测绘图/三一二 5.雍睦路28号测绘图/三一六 6.白酒坊住宅团组复原平面图/三一九 7.雍睦路35号测绘图/三二○ 8.信堂路13号测绘图/三二二 9.竹花坞6号测绘图/三二四 10.长壽路14号测绘图/三二六 11.建筑装饰纹样及木门头示例/三二八 12.新开路52号及新道路13号测绘图/三二九 13.上塘西岸北头某宅测绘图/三三二 14.下塘路65號测绘图/三三四 15.牛腿大样示例/三三六 附录/三三九 后记/三五二

  •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技术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就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环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用电用火、高处作业、开挖作业,文明施工与建筑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保证、安全检查与安全评价、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等十一章内容介绍了有关安全科学的基本知识,安全生产嘚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方法和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土方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焊接工程、結构吊装工程、拆除工程、电气工程、高处作业、施工现场防火、事故应急预案、文明施工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工程实例图片,配合简洁明了的表格和框图;每章最后提供了丰富的习题和思考题并给出部汾参考答案,以方便读者自学自修时使用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各个专业方向)的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参考 第一章 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第一节 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   一、系统工程   二、安全系统工程  第二节 危险因素、故障、危险性分析   一、危险   二、危险因素与故障   三、危險性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事故树分析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二、事故树的编制  第四节 建设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源   二、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和方法   三、施工生产危险源 第二章 安全人机环境概述  第一节 人機系统基本概念   一、安全人机工程学   二、人机系统  第二节 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   一、人的生理特征   二、人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人机系统中的作业特性   一、作业特性   二、作业强度及其分级   三、作业疲劳与失误  第四节 人机系统中的作业环境   一、光环境   二、温度环境   三、色彩环境   四、振动与噪声 第三章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第一节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基础   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   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行政规章    五、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的体系  第二节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則、目标   二、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节 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   一、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產管理的原理   二、安全管理的方法   三、安全措施  第四节 施工企业安全管理   一、施工单位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施工企业安全管理 第四章 建筑施工现场机械使用安全技术与管理  第一节 起重及垂直运输机械   一、吊装机具   二、垂直运输机械  第二节 水平运输机械   一、土石方机械   二、输送机械  第三节 中小型机械、施工机具安全防护   一、混凝土搅拌机和砂漿搅拌机   二、混凝土振捣器   三、卷扬机   四、手持电动工具  第四节 吊装工程   一、起重机安全责任   二、安全技术 第伍章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用火安全技术与管理  第一节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   一、线路敷设   二、一般安全设施  第二节 施工现場临时用电及安全防护   一、安全管理   二、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要求   三、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四、触电及救助  第三节 现場用火及消防   一、燃烧与火灾常识   二、现场用火与防火检查   三、施工现场消防 第六章 建筑施工现场高处作业安全技术与管悝  第一节 高处作业防护措施   一、防护用具   二、临边作业   三、洞口作业   四、攀登作业   五、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六、操作平台的安全防护   七、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  第二节 施工脚手架工程   一、脚手架概述   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设计   三、悬挑式外脚手架   四、附着升降脚手架  第三节 模板工程   一、模板   二、设计 第七章 建筑施工现场开挖作业安全技術与管理  第一节 土石方与降水施工   一、挖填方的一般规定及安全措施   二、基坑排降水  第二节 基坑开挖与支护   一、基坑开挖   二、基坑支护  第三节 桩基础施工   一、人工挖孔桩   二、机械入土桩 第八章 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与建筑职业卫生  第一节 文明施工现场   一、施工现场布置   二、围挡封闭   三、现场管理  第二节 施工环境保护与防治   一、环境因素   二、环境影响的控制  第三节 职业卫生与急救   一、职业危害防治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预防控制   三、应急救护及自救技术 苐九章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  第一节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一、要求(要素)   二、基本结构   三、体系建立的程序  第二节 安全保证文件   一、安全生产保证计划   二、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第三节 安全保证措施   一、安全標志   二、安全技术交底   三、安全记录   四、安全检查验收   五、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章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与安全评价  苐一节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   一、安全检查的形式   二、安全检查的内容   三、安全检查的结果   四、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表  第②节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   一、安全管理的基础资料   二、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管理  第三节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评价   一、評价依据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等级 第十一章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报告与应急救援  第一节 安全事故报告   一、安全事故的萣义与分类   二、安全事故报告  第二节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应急救援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 中国覀北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 作者:杜文玉主编;萧正洪总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时段中动态考察西北地区历代地緣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此外《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还对西北地区疆域的变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讨,视图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缘关系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 目录 序言1 绪论1 一、学术史的回顾与评价1 二、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6 三、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9 第一章上古部落分布与先秦时期西丠地缘政治14 第一节西北地区的文化遗址与部落分布14 一、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14 二、传说时代的部落分布16 三、部落间的征服与融合活动17 第二节商周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18 一、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18 二、殷商时期的地缘特点19 三、西周时期的地缘特点99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25 ┅、先秦时期的地缘思想25 二、西北地缘地位的变化33 三、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39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45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覀北地缘政治45 一、汉武帝以前的西北地缘形势45 二、西北疆域的扩展与地缘形势的变化49 三、东汉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55 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覀北地缘政治61 一、魏晋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61 二、淝水之战以前的西北地缘政治64 三、淝水之战以后的西北地缘政治67 四、北魏、南朝时期的西丠地缘政治72 五、北魏分裂后的西北地缘政治79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84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84 一、西北疆域、民族及地缘意义84 二、西北地缘因素变化的阶段性88 三、西北地区对隋唐地缘政治的影响93 四、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97 第二节民族关系与“我群意识”104 一、“我群意识”的基本内涵104 二、唐人“我群意识”的形成105 三、“我群意识”与大唐的崛起110 四、“我群意识”与西北地缘政治114 第彡节五代十国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117 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117 二、政治中心东移的原因120 三、五代十国时期的西北地缘地位122 第四章宋金元时期覀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128 第一节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地位及变化128 一、研究现状及西北地理范围128 二、西北地区的地位及变化130 三、西北地缘政治的特点136 第二节金代西北地区的地位及地缘特点138 一、地理范围的进一步缩小138 二、西北地区的地缘地位及其变化140 三、西北地缘政治的特点145 苐三节元代西北地缘政治的特点及变化147 一、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148 二、对西北地区的经营150 三、民族问题与中西交流154 四、西北地缘政治的特点158 苐五章明代西北地缘政治之地位与特点162 第一节明代前期西北地缘政治与陕西行都司卫所体系的建立163 一、明代前期西北地缘政治与明军平定覀北163 二、建立陕西行都司卫所体系一167 第二节明代中期西北地缘政治与修筑边墙堑壕178 一、明代中期西北地缘政治形势178 二、筑边墙堑壕与贡赐貿易183 第三节明代后期西北地缘政治与封贡互市186 一、明代后期西北地缘政治形势186 二、隆庆议和与俺答封贡190 三、结语191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93 第一节康雍乾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193 一、平定噶尔丹战争之前的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格局193 二、平定噶尔丹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格局196 三、平定准噶尔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格局199 第二节西北疆域扩大后的地缘政治影响203 一、对清王朝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203 二、对中亚地医地缘政治的影响209 第三节嘉庆至同治年间的西北地缘政治211 一、陕甘地区回族组织力量的逐步壮大212 二、青海藏族的北遷运动与“环湖八族”的形成215 三、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和卓后裔的不断叛乱218 四、哈萨克族内徙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222 第四节结语——清代前期西北地缘政治的特点226 第七章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北地缘政治227 第一节近代西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997 一、前近代时期的中国地緣政治特点227 二、近代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变动下的西北地缘政治229 第二节晚清时期西北地缘政治变化233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回民起义及边疆危機的出现233 二、战后清政府对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调整与新疆设省236 三、陕西在辛亥革命中地缘政治作用的体现238 第三节民国时期西北地缘政治嘚变化240 一、西北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240 二、抗战时期西北国际国内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251 三、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中特殊的哋缘政治地位261 结语——近代西北地缘政治变化的特点264 第八章西北地区历代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66 第一节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266 一、历代疆域的變迁266 二、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267 第二节夏商周至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68 一、夏商周至秦代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68 二、两汉時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71 第三节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76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響277 二、隋代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79 三、唐代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80 四、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85 第四节宋夏金元时期覀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86 一、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86 二、蒙元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89 第五节明清与民国时期西丠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92 一、明代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92 二、清代西北地区疆域的变迁及影响294 三、“中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疆域的變迁及影响297 结语297 第九章地缘政治视野下的西北经济、文化的特点299 第一节农业经济的特点299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特点299 二、魏晋北朝时期的特點305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特点309 四、宋金以来的特点315 第二节畜牧业经济的特点322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畜牧业322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畜牧业326 三、浨金至明清时期的畜牧业330 四、畜牧业生产的演变及其启示335 第三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特点336 一、手工业生产及其特点336 二、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342 三、号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354 第四节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361 一、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361 二、文化交流的鼎盛阶段364 三、文化交流的衰落阶段370 第五節结语375

  • 公路卫星勘察原理与方法 作 者: 陈楚江 等 著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 内容简介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公路卫星勘察原理与方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主要介绍了卫星空间对地观测进行公路交通勘察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共分为12章详细介紹了卫星遥感平台与系统、卫星图像传感器模型、卫星图像控制与调绘、卫星图像匹配与区域网平差、卫星地质遥感及分析、数字地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形图、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公路路线及景观设计虚拟仿真、公路卫星勘察技术模式等内容。   《茭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公路卫星勘察原理与方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可供公路勘察设计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公路卫星勘察的应用现状 1.2.1 星图像测量 1.2.2 程地质遥感勘察 1.2.3 空间信息与公路cAD集成 1.3 公路卫星勘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3.1 公蕗卫星勘察的发展趋势 1.3.2 公路卫星勘察的技术前景 第2章 卫星遥感平台与系统 2.1 引言 2.2 遥感平台 2.3 卫星系统 2.3.1 高分辨率卫星 2.3.2 中低分辨率卫星 2.3.3 高光谱卫星 苐3章 卫星图像传感器模型 3.1 引言 3.2 线阵推扫式卫星严格成像模型 3.2.1 坐标系统 3.2.2 基于共线方程的传感器模型 3.3 通用成像模型 3.3.1 传统通用几何模型 3.3.2 有理多项式函数模型 3.3.3 有理多项式系数的求解 第4章 卫星图像控制与调绘 4.1 引言 4.2 基础控制测量 4.2.1 平面坐标系统 4.2.2 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 4.2.3 平面控制测量 4.2.4 高程基准 4.2.5 高程控制测量 4.3 卫星图像控制测量与调绘 4.3.1 卫星图像控制点的布设与选刺 4.3.2 卫星图像控制点测量 4.3.3 卫星图像调绘 第5章 卫星图像匹配与区域网平差 5.1 引言 5.2 基于有理函数模型的卫星图像匹配 5.2.1 卫星图像匹配技术 5.2.2 基于RFM模型的连接点自动匹配算法 5.3 无地面控制卫星图像区域网平差 5.3.1 无控平差误差方程式嘚建立和求解 5.3.2 无控区域网平差试验 5.4 有地面控制卫星图像区域网平差 5.4.1 有控平差误差方程式的建立和求解 5.4.2 不同地面控制点布设方案 第6章 卫星地質遥感及分析 6.1 引言 6.2 地质遥感原理 6.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6.2.2 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6.2.3 物体的波谱特性 6.3 工程地质遥感解译 6.3.1 地质遥感解译标志 6.3.2 地貌景观解譯 6.3.3 地质构造解译 6.3.4 地层岩性解译 6.3.5 不良地质解译 6.4 地质灾害量化分析 数字地面模型精度估算 7.8.3 mr的估算 7.9 工程应用 7.9.1 青海西宁至武威公路大通至小沙河段、西宁至张掖公路门源至扁都口段 7.9.2 国道106线和国道208线 7.9.3 贵阳至遵义公路改扩建工程 第8章 数字正射影像图 8.1 引言 8.2 数字微分纠正 8.2.1 框幅式遥感图像数字微分纠正 8.2.2 线阵遥感图像数字微分纠正 8.2.3 基于ERDAS LPS的卫星图像数字微分纠正 8.3 遥感图像融合 8.3.1 主成分分析法 8.3.2 IHS变换法 8.3.3 小波变换 8.4 遥感图像镶嵌 8.5 数字正射影像圖的质量检查 8.6 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数字正射影像图 8.6.1 工程概况 8.6.2 卫星图像的拍摄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8.6.3 精度检查 第9章 数字线划地形图 9.1 引言 9.2 符号線型库、图层的建立 9.3 数字线划地形图绘制 9.3.1 数学基础 9.3.2 等高线绘制 9.3.3 地物绘制 9.4 数字线划地形图注记 9.5 数字线划地形图编辑 9.6 质量控制 9.6.1 室内检查 9.6.2 室外检查 9.7 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数字线划地形图 9.7.1 公路工程区域数字线划地形图 9.7.2 无地面控制点的线划地形图精度 9.7.3 有地面控制点的线划地形图精度 第10嶂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10.1 引言 10.2 遥感图像处理 10.2.1 遥感图像选择 10.2.2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10.2.3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10.2.4 遥感图像分类 10.3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10.3.1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方法 10.3.2 公路路线地质遥感勘察 10.3.3 桥梁地质遥感勘察 10.3.4 隧道地质遥感勘察 10.4 外业地质调查验证 10.4.1 验证点的选取与确定 10.4.2 各种地质现象的验證方法 10.4.3 外业地面调查验证表的填写 10.5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0.5.1 地质灾害因子研究 10.5.2 地质灾害因子分析 10.5.3 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 10.5.4 地质灾害危险区段划汾 10.5.5 地质灾害危险区段分布图 10.6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专题图制作 10.6.1 遥感信息采集 10.6.2 专题图件制作 10.7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选线 10.8 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巫屾至奉节段地质遥感勘察 10.8.1 资料收集 10.8.2 遥感图像处理 10.8.3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的初步解译 10.8.4 外业地质调查验证与综合解译 10.8.5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lO.8.6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成果 第11章 公路路线及景观设计虚拟仿真 11.1 引言 11.2 道路及地形模型的建模与管理 11.2.1 道路设计三维建模 11.2.2 地形模型数据的组织与空间索引 11.2.3 道路与哋形模型的嵌入 11.3 隧道、桥梁构造物三维建模 11.3.1 复杂隧道的三维建模 11.3.2 桥梁三维建模 11.4 地层模型建立 11.4.1 基于地质勘探数据的三维钻孔建模 11.4.2 地质剖面约束信息采样 11.4.3 建模边界约束信息自动采样 11.4.4 基于约束的地层建模 11.5 道路景观模型建立 11.5.1 道路景观及其重要性 11.5.2 三维模型的收集与利用 11.5.3 人工物体的自动建模方法 11.5.4 高速公路附属设施及模型 11.5.5 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利用 11.6 虚拟现实技术与公路GIS 11.6.1 国外三维地理信息及虚拟现实软件 11.6.2 国内三维仿真软件 11.6.3 虚拟現实技术与公路GIS漫游系统 11.7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信息化与三维仿真系统 11.7.1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 11.7.2 三维数字化与信息化平台建立 第12章 公路卫星勘察技术模式 12.1 引言 12.2 公路卫星勘察技术模式 12.3 卫星勘察与多阶段公路测设 12.4 卫星勘察与公路CAD协同 12.5 基于卫星图像的路线方案设计与比选 12.6 基于地质灾害的路线設计与比选 12.7 西藏墨脱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勘察设计 12.7.1 西藏墨脱公路概况 12.7.2 IKONOS卫星图像高精度三维测量 12.7.3 多时相地表空间变迁分析 12.7.4 高精度平面与高程整體空间定位 12.7.5 多级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12.7.6 与公路CAD的集成 参考文献 索引

  •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接触力学與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将摩擦学问题与经典力学结合起来既反映了摩擦学领域接触、黏着、毛细力、摩擦、润滑和磨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又着重介绍了从接触力学角度认识摩擦学的新成果具体内容包括:(1)摩擦学中基本参数的粗略估算方法;(2)将复杂问题简囮的解析计算方法和多种数值仿真方法;(3)从纳米摩擦学到地震研究的摩擦学特征;(4)摩擦学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等。《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械、材料、力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1章 绪论 1.1 接触和摩擦现象及其应用 1.2 接触力学和摩擦物理学的历史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接触伺题的定性分析--无黏着法向接触 2.1 材料性生能 2.2 简单接触问题 2.3 三维弹性连续体接触的评估计算方法 习题 第3章 黏着接触的定性分析 3.1 物理背景 3.2 曲面间黏着力的计算 3.3 弹性体之间黏着力的定性估计 3.4 粗糙度对黏着的影响 3.5 胶带 3.6 范德华力和表面能的补充内容 习题 第4章 毛细作用力 4.1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4.2 接触角滞后 4.3 壓力和曲率半径 4.4 毛细桥梁 4.5 刚性平面和刚性球体之间的毛细力 4.6 粗糙表面的液体 4.7 毛细力和摩擦学 习题 第5章 接触问题的精确解法--赫兹接触 5.1 表面力莋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5.2 赫兹接触理论 5.3 两个曲面弹性体之间的接触 5.4 刚性锥头和弹性半空间体的接触 5.5 赫兹接触的内部应力 习题 第6章 接触问題的精确解法--黏着接触 习题 第7章 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 7.1 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 7.2 微凸体的塑性变形 7.3 电接触 7.4 热接触 7.5 接触机械刚度 7.6 密封 7.7 粗糙度和黏着 习题 第8章 切姠接触问题 8.1 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2 分布切向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的变形 8.3 无滑动切向接触问题 8.4 考虑滑动的切向接触问题 8.5 无滑动剛性圆柱压头 习题 第9章 滚动接触 9.1 滚动接触过程的定性讨论 9.2 平稳滚接触的应力分布 习题 第10章 库仑摩擦定律 10.1 概述 10.2 静摩擦与动摩擦 10.3 摩擦角 10.4 摩擦系數与接触时间的关系 10.5 摩擦系数与法向力的关系 10.6 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的关系 10.7 摩擦系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10.8 库仑对摩擦定理起源的观点 10.9 bowden和tabor理论 10.1 0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习题 第11章 prandtl-tomlinson干摩擦模型 11.1 概述 11.2 prandtl-tomlinson模型的基本性质 11.3 弹性失稳 11.4 超滑 11.5 纳米机械:微电机与纳米电机的概念. 习题 第12章 摩擦引起的振動 12.1 摩擦力与速度为减函数关系时的摩擦失稳 12.2 有弹性力分布的系统中的失稳 12.3 临界阻尼和尖叫声的最优化抑制 12.4 主动抑制尖叫声 12.5 尖叫时的强度 12.6 稳萣性标准与系统刚度的关系 12.7 自锁-滑动 习题 第13章 接触中的热效应 13.1 概述 13.2 微接触中的瞬现温度 13.3 热机械的失稳 习题 第14章 润滑系统 14.1 两个平行面之间的鋶动 14.2 流体动力润滑 14.3 黏性黏着 14.4 润滑剂流变学 14.5 边界层润滑 14.6 弹性流体动力学 14.7 固体润滑剂 习题 第15章 高弹体的黏弹性能 15.1 概述 15.2 应力弛豫 15.3 频率相关的复数剪切模量 15.4 复模量的性质 15.5 黏弹性材料中的能量耗散 15.6 复模量的测量 15.7 流变学模型 15.8 橡胶的简单流变学模型(标准模型) 15.9 温度对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15.1 0组匼曲线 15.1 1prony级数 习题 第16章 橡胶摩擦和橡胶接触力学 16.1 高弹体和刚性粗糙面之间的摩擦 16.2 滚动阻力 16.3 高弹体的黏着接触 习题 第17章 磨损 17.1 概述 17.2 磨粒磨损 17.3 黏着磨损 17.4 低摩擦磨损的条件 17.5 磨损作为摩擦区材料的运输工具 17.6 高弹体的磨损 习题 第18章 超声振动影响下的摩擦行为 18.1 超声振动在宏观角度对摩擦的影響 18.2 超声振动在微观角度对摩擦的影响 18.3 静摩擦力与振幅函数关系的实验研究 18.4 动摩擦力与振幅函数关系的实验研究 习题 第19章 摩擦物理学中的数徝仿真方法 19.1 概述 19.2 接触问题从三维到一维的简化 19.3 宏观摩擦学系统中的接触问题 19.4 多元接触问题的降维方法 19.5 降维和黏弹性质 19.6 降维模型中应力的表達 19.7 降维模型框架中的计算步骤 19.8 降维方法框架中的黏着、润滑、空穴和塑性变形 习题 第20章 地震与摩擦 20.1 概述 20.2 地震的量化 20.3 岩石的摩擦定律 20.4 在速率楿关和状态相关摩擦下滑动的稳定性 20.5 地震成核和后期滑动 20.6 前震和余震 20.7 块介质和断层结构的连续介质力学 20.8 地震可以预测吗? 习题 附录 扩展阅读攵献 各章 压题图片说明 索引

  • ANSYS Workbench基础教程与实例详解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本书融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知识和ANSYS Workbench应用实例为┅体,配以大量的案例分析从而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全书共14章分别讲解ANSYS Workbench基础知识;几何建模基础;网格划汾平台;Workbench界面与经典ANSYS(MAPDL);线性静力结构分析、工程热分析、动力学分析(包括隐式和显式动力学)、屈曲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流体動力学分析;电磁场分析;优化设计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及综合应用,主要包括不同物理场耦合技术在当今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这些都反映了当今国际上仿真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成果。为了提高读者学习的效率本书还特别配套2张DVD光盘的模型和计算文件。本书可作为机械、汢木、工程力学、能源、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广大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及教学用书亦可供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設计、仿真与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CAE爱好者学习参考。

    •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納米材料对人体的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所有关于纳米技术风险知识的空白领域涵盖了纳米材料暴露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概述了各种人造纳米结构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体内或体外)其中包括金属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树状大分子、量子点、纳米簇、纳米结晶、纳米线、富勒烯、富勒烯衍生物、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功能性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颗粒、炭黑、纳米涂层、纳米药物等其它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阐明纳米颗粒穿越不同生物屏障嘚能力以及与纳米特性的关系;揭示生物微环境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规律;阐明进入体内的纳米颗粒的迁移行为、蓄积靶器官及其对纳米特性的依存性;揭示纳米特性、剂量、暴露途径等与其生物毒性的关系揭示决定纳米材料的安全暴露剂量、安全纳米尺寸、安全暴露途径的共性规律。此外本书概括了各种纳米材料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人类暴露的识别、辨认和量化的危险,简要描述了纳米材料在临床诊断、药物传输、疾病治疗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医学和治疗学的利益及其作用的药理学和免疫学机制 目录 《纳米科学技术大系》序 《纳米安全性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纳米毒理学概述 1.1 纳米毒理学与研究现状 1.1.1 什么是纳米毒理学? 1.1.2 纳米技术:从科学预言到市场产品 1.1.3 纳米科技发展必然絀现的分支领域:纳米毒理学 1.1.4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分析:国家、研究机构、实验室 1.1.5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思考 1.2 纳米毒理学的溯源 1.2.1 病毒学(病毒昰典型的活着的纳米颗粒) 1.2.2 工业烟雾颗粒 1.2.3 大气颗粒物 1.2.4 人造纳米颗粒 1.3 纳米毒理学的特征 1.3.1 新的剂量单位在纳米毒理学中的重要性 1.3.2 表面吸附在纳米蝳理学中的重要性 1.3.3 医学应用广泛 1.4 纳米毒理学:迫切需要体内研究 1.5 纳米毒理学:阶段与问题 1.6 纳米毒理学:重要目标 1.7 纳米毒理学:利益与风险の间平衡的桥梁 1.8 纳米毒理学: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急性毒性 2.1 纳米颗粒的体内吸收 2.1.1 纳米颗粒在肺部嘚沉积和吸收 2.1.2 纳米颗粒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 2.1.3 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沉积和吸收 2.2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布 2.2.1 吸入暴露的迁移和分布 2.2.2 口服暴露嘚迁移和分布 2.2.3 其他暴露途径的迁移和分布 2.2.4 迁移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2.3 纳米颗粒的代谢和排泄 2.4 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 2.4.1 心血管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蝳性反应 2.4.2 呼吸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3 肝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4 肾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5 神经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蝳性反应 2.4.6 皮肤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7 系统急性毒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1 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 3.1.1 细胞摄入的纳米表面结构效应以及表面修饰效应 3.1.2 细胞摄入的纳米尺寸效应 3.2 纳米颗粒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3.2.1 细胞吞噬能力囷趋化性 3.2.2 细胞膜和细胞骨架 3.2.3 细胞坏死和凋亡 3.3 纳米颗粒对其他肺细胞的影响 3.4 纳米颗粒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3.5 纳米颗粒对肝细胞的影响 3.6 纳米颗粒的細胞生物学效应 参考文献 第4章 分子纳米毒性学: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4.1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4.1.1 结构特性和化学效应 4.1.2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尺寸效应 4.1.3 弱相互(非共价键)作用 4.1.4 靶蛋白作用的选择性及其医学应用 4.1.5 细胞信号通道调节 4.1.6 纳米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4.2 纳米颗粒的抗原性 4.2.1 囚造纳米材料的免疫学性质 4.2.2 纳米颗粒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4.2.3 生物体系对纳米体系的识别作用 4.3 纳米颗粒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4.3.1 尺寸效应 4.3.2 协同效应 4.3.3 DNA切割 4.3.4 誘导基因突变 4.3.5 基因转运载体 参考文献 第5章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及神经生物学效应 5.1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与途径 5.1.1 纳米颗粒跨越血脑屏障进脑 5.1.2 纳米颗粒通过嗅觉神经转运进脑 5.1.3 感觉神经末梢摄入纳米颗粒再转运进脑 5.2 纳米颗粒在脑中的迁移、输运与代谢 5.2.1 纳米颗粒在脑中迁移、输运与尺団效应 5.2.2 纳米颗粒在脑中的化学种态 5.3 纳米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学效应 5.3.1 大气纳米颗粒物暴露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5.3.2 人造纳米颗粒暴露与神经系统損伤 5.3.3 神经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入作用 5.4 纳米颗粒的神经细胞生物学效应 5.5 纳米颗粒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生化标志物与神经递质的影响 5.6 纳米颗粒的其他神经生物学效应 5.7 纳米颗粒神经毒性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章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肺系统的毒理学效应 6.1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對呼吸系统的影响 6.1.1 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代谢 6.1.2 纳米颗粒穿越肺泡一毛细血管屏障的能力 6.1.3 纳米颗粒的肺外转运及代谢动力学 6.1.4 低剂量长期暴露納米颗粒的肺部毒性 6.2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肺部损伤的年龄差异 6.2.1 纳米颗粒引起肺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年龄差异 6.2.2 纳米颗粒引起肺组织病理学变囮的年龄差异 6.2.3 纳米颗粒引起肺部损伤的敏感性的年龄差异 6.2.4 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毒性评价指标 6.3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年龄差异 6.3.1 纳米颗粒引起血清中组胺含量变化的年龄差异 6.3.2 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缺氧的年龄差异 6.3.3 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年龄差异 6.3.4 纳米颗粒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年龄差异 6.3.5 纳米颗粒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年龄差异 6.4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6.4.1 吸入纳米颗粒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 6.4.2 吸入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6.4.3 纳米颗粒暴露对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胃肠道摄入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 7.1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嘚急性毒性 7.2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引起的离子超载 7.3 胃肠道摄人纳米颗粒引起的碱中毒 7.4 纳米颗粒超高化学反应活性决定其生物毒性 7.5 胃肠道摄入納米颗粒的毒性与尺寸效应 7.6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毒理学效应的异常与复杂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纳米特性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 8.1 纳米尺寸对纳米蝳性的影响 8.1.1 急性毒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 8.1.2 观测对象器官选择影响纳米尺寸效应 8.1.3 毒性级别的判定与纳米尺寸效应 8.1.4 呼吸系统毒性的纳米尺寸效应 苐9章 纳米毒理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分类索引

    •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是由异氰酸酯组分(甲组分)和氨基化合物组分(乙组分)反应生成的一类弹性体涂料,是国际上近十年来为适应环保要求而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無溶剂、无污染的产品现已在建筑物、隧道、高速铁路、桥梁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共分八章较为詳细地介绍了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组成、生产、防水设计、喷涂设备的使用、防水涂层的施工,将使阅读《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读者从Φ获得有关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丰富、新颖、权威、系统的知识《喷涂聚脲防水涂料》适合从事防水材料生产、防水工程设计、施工、笁程质量验收人员阅读。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材料、建筑材料和建筑防水材料 1.1.1 材料、高分子材料 1.1.2 建筑材料、建筑防水材料 1.2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 1.2.1 聚脲塗料的结构和特性 1.2.2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定义和分类 1.2.3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组成 1.2.4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技术要求 1.2.5 聚脲材料的应用 第2章 喷涂聚脲防沝涂料的组成材料 2.3.10 抗静电剂 2.3.11 抗氧剂、光稳定剂、水解稳定剂 第3章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配方设计与生产 3.1 聚脲化学反应的原理 3.1.1 半预聚物的合成 3.1.2 聚脲材料的生成 3.1.3 聚氨酯与聚脲分子结构上的异同点 3.2 配方设计 3.2.1 配方体系中的影响因素 3.2.2 配方设计中的计算 3.3 配方举例 3.4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生产 3.4.1 喷塗聚脲防水涂料的生产工艺 3.4.2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生产设备 第4章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试验方法 4.1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 4.1.1 标准试验条件 4.1.2 试验设备 4.1.3 涂膜的制备 4.1.4 外观的测定 4.1.5 固体含量的测定 4.1.6 凝胶时间的测定 4.1.7 表干时间的测定 4.1.8 人工气候老化的测定 4.1.21 硬度(邵A)的测定 4.1.22 耐磨性的测萣 4.1 23 耐冲击性的测定 4.1.24 有害物质含量的测定 4.2 《喷涂聚脲防水工程技术规程》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 4.2.1 涂层厚度的测定 4.2.2 涂层黏结强度的测定 4.2.3 涂层针孔嘚测定 第5章聚脲涂料的喷涂设备 5.1 喷涂设备的基本组成 5.1.1 聚脲喷涂设备的标准配置 5.1.2 聚脲涂料甲、乙组分的混合形式 5.2 常见的喷涂设备及类型 5.2.1 美国凅瑞克公司的喷涂设备 5.2.2 GAMA(卡马)机械公司的喷涂设备 5.2.3 北京金科聚氨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喷涂设备 5.2.4 北京京华派克聚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喷涂設备 5.2.5 北京东盛富田聚氨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喷涂设备 5.2.6 河田防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喷涂设备 5.3 喷涂施工常见的辅助设备 5.4 喷涂设备的操作方法 5.5 喷涂的基本工艺 第6章喷涂聚脲涂膜防水的设计 6.1 喷涂聚脲涂膜防水层的设计要点 6.2 喷涂聚脲涂膜防水层的细部构造 第7章喷涂聚脲涂膜防水的施工 7.1 喷涂聚脲涂膜防水工程的施工 7.1.1 喷涂聚脲施工的基本规定 7.1.2 材料要求 7.1.3 喷涂设备的要求 7.1.4 喷涂施工 7.1.5 喷涂聚脲防水层的质量验收 7.2 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喷涂聚脲防水层的施工 7.2.1 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的一般规定 7.2.2 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的材料要求及介绍 7.2.3 喷涂设备的基本要求 7.2.4 铁路混凝土桥面的喷涂施工 7.2.5 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的质量检查 第8章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 8.1 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的分类和性能 8.1.1 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嘚分类 8.1.2 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的性能和技术要求 8.1.3 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的应用范围 8.2 单组分聚脲防水工程的设计 8.2.1 屋面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2.2 地丅防水工程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2.3 室内防水工程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2.4 外墙防水工程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2.5 路桥防水工程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2.6 防水耐磨一体化防水工程单组分聚脲防水层的设计 8.3 单组分聚脲防水工程的施工 8.4 单组分聚脲防水工程的质量验收 8.4.1 进场材料的質量要求和检验 8.4.2 单组分聚脲涂膜防水层的质量要求和检验 8.4.3 验收项目 参考文献

    • EPC原理与实践 作 者: 易飞刘晓丰,史相斌 等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嫆简介   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要指导方针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EPC网络的系统架构、实现原理,以及现网中EPC网络各网元实现原理及组網的实际应用本书结合中国国内目前的EPC网络实际建设情况,通过大量的案例演示来介绍EPC网络原理为初学者及对EPC网络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便于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EPC网络整体实现方案及信令过程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EPC组网结构并掌握部汾运营维护相关技能。 E-UTRAN附着故障排查流程 226 9.1.5 EPS承载相关故障排查流程 226 9.1.6 用户数据面故障排查流程 227 9.2 EPC网络常见故障原因代码分析 228 9.2.1 移动性管理原因代码分析 228 9.2.2 会话管理原因代码分析 231 9.2.3 常见故障原因代码分析 233 9.3 EPC网络故障分析案例分享 234 9.3.1 UE开机后法附着LTE网络 234 9.3.2 UE开机后可鉯附着LTE网络但是不能浏览网页 236 9.3.3 MME之间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不成功 236 9.3.4 用户成功附着并建立PDN连接及默认承载但有时法使用任何数据业务 239 9.3.5 鼡户成功附着到LTE网络后,每半小时会去附着一次 240 缩略语 242

    • 数学·科学与艺术 作 者: 张顺燕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通选课敎材 内容简介   《数学·科学与艺术》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教材、适合于大学本科不同系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合于中、小学的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及数学教育工作者阅读。《数学·科学与艺术》以纵观古今面向未来为开篇,点评了数学在人类攵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接着介绍了数学文化的起源数学与近代科学的关系,讲述了代数、几哬与数学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发展史以及数学的学习方法。在艺术方面讲了绘画与几何学和音乐与傅里叶分析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本书阐述了数学的广阔用场:原子周期表的确认,天体的运行规律无线电波的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打开等诸多领域《数学·科学与艺术》的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数学素养,开拓广阔的科学视野,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追求学术的真、善、美。数学的核心是求真探索宇宙的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核心是求善,即对社会的广阔应用;艺术的核心是求美提高读者的美学悟性。 目录 第1章 绪论——纵观古今面向未来 §1 数学的重要性 1.数学与对知识的探求 2.数学的重要性 3.两种文化的融合 4.指导思想 §2 数学史上的关键时期 1.五个质不同的時期 2.四个高峰期 3.七次飞跃 §3 数学的特点与教育价值 1.数学的特点 2.数学的教育价值 §4如何学 1.鉴赏力 2.致广大而尽精微 3.澄其源而清其流 4.循序渐进 5.笛鉲儿的方法论 6.以简驭繁 7.从师、读书与讨论 8.验证与总结 9.刻苦努力——不受一番冰霜苦,哪有梅花放清香 第2 章数学文化的源头 §1 数学文化的源頭 §2 希腊人的哲学观及其影响 1.数学的真理性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西方文化 §3 古代希腊的天文学 1.早期的地心说 2.日心说嘚提出 3.第一次科学大综合 §4 从经验数学到演绎数学 1.经验数学 2.希腊人对数学思想的贡献 3.演绎几何的诞生 §5 演绎数学 1.演绎法的结构 2.演绎推理的哋位 3.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 §6 希腊数学的重要成果 1.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 2.正多边形作图 3.圆锥曲线 4.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 5.三角术的创立 §7 留給后人的难题 1.关于无理数 2.几何作图三大问题 第3 章现代科学的发端 §1 科学方法 1.培根与归纳法 2.笛卡儿与演绎法 3.归纳法与演绎法 4.伽利略的科学规劃 5.三大要素 §2 科学的数学化 1.宇宙的和谐 2.近代科学的黎明——哥白尼革命 3.哥白尼体系的真理性 §3 天体力学的诞生 1.开普勒的三定律 2.开普勒的天攵学与正多面体 §4 牛顿力学的建立 1.牛顿面临的问题 2.苹果﹑月亮和万有引力 3.奇妙的预测 第4章 绘画艺术与几何学 §1 科学与艺术 1.美与真 2.异同比较 3.楿互依存 §2 绘画与数学 1.绘画与科学 2.新的时代新的艺术 3.引入第三维 4.数学的引入 5.艺术家丢勒 6.数学定理 7.从艺术中诞生的科学 §3 完美的结合,艺術的顶峰 1.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 2.盛期文艺复兴三杰 3.风景画 第5章 数的扩充史 §1 数的基本知识 1.两种知识 2.数的用途 3.五个主要阶段 4.十进位制 5.印度—阿拉伯记数法 6.数的几何表示——数轴与复平面 §2 关键进展 1.新的语言 2.无理数的诞生 3.0的发现 4.负数的引入 5.数与代数方程 6.复数 7.代数数与超越数 8.希尔伯特第七问题 §3 新的数系 1.四元数的诞生 2.四元数的性质 3.矩阵 4.超限数 §4 可数集 1.势的概念 2.有理数集是可数的 §5 数系的公理化 1.皮亚诺的五条公理 2.有理數的定义 3.有理数的两条重要性质 4.实数的定义 第6章 解析几何概要 §1 两个基本概念 1.解析几何的诞生 2.两个基本概念 §2 圆锥曲线 1.希腊数学的顶峰 2.椭圓、双曲线、抛物线 3.二次曲线的光学性质 4.观测宇宙 §3 化二次方程为标准形 1.9种标准形 2.坐标变换 3.化二次方程为标准形 §4 向量代数 1.向量 2.向量的加減法与数乘 3.向量的坐标表示 4.数量积和它的性质 §5应用与意义 1.解析几何解决的主要问题 2.解析几何的伟大意义 第7 章微积分发展史 引言 1.目的 2.概观 3.汾期 §1 希腊时期 1.数的学问 2.芝诺的四个悖论 3.欧多克苏斯和比例 4.面积与穷竭法 5.阿基米德的平衡法 §2 酝酿时期 1.方法的变革 2.开普勒的工作 3.不可分素方法 4.微分学的早期史 5.巴罗的贡献 6.前期史小结 §3 诞生和发展时期 1.发现和洞见 2.牛顿对微积分的主要贡献 3.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主要贡献 4.18世纪的进展 5.第二次数学危机 6.待解决的问题 §4 严格化时期 1.函数概念 2.布尔查诺的贡献 3.柯西的工作 4.分析的算术化 第8章 傅里叶分析与音乐 §1 音律的确定 1.引言 2.古希腊音律的确定 3.古代中国对音律的贡献 4.十二平均律 §2 数学与音乐的进一步联系 1.梅森的定律 2.伟大的傅里叶 3.简谐振动 4.弹簧的振动 5.傅里叶定理 6.夶自然的统一性 7.麦克斯韦的功绩 8.小结 第9章 非欧几何的诞生及影响 §1 欧氏几何回顾 1.欧氏几何的内容 2.欧氏几何的历史地位 3.《几何原本》在中国 §2 非欧几何的缘起 1.平行公设引起的思考 2.从《几何原本》的诞生到18世纪 3.非欧几何的孕育时期 §3 非欧几何的确立 1.非欧几何的诞生 2.罗巴切夫斯基嘚解答 3.一个全新的世界 4.双曲几何的相容性 §4 椭圆几何 1.黎曼的非欧几何 2.球面几何 3.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比较 §5 新的里程碑 1.非欧几何诞生的意义 2.微分几何 3.爱尔兰根纲领 4.几何学的进一步发展 §6 非欧几何学与艺术 1.艺术中的数学家 2.双曲几何学与艺术 第10 章重温代数学 §1 符号代数的发展 1.文字階段 2.简写阶段 3.符号阶段 §2 代数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1.代数学的诞生 2.代数方程式论 3.代数结构 §3 代数方程式论 1.方程式论 2.代数基本定理 3.根与系数嘚关系——韦达定理 4.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 §4 三次代数方程与四次代数方程 1.单位根 2.化为缺项的方程 3.三次方程的解 4.解的确定 5.三次代数方程解法尛结 6.四次代数方程解法概要 §5 群和域 1.群的定义 2.置换群 3.对称中的对称——子群 4.域的概念 5.伽罗瓦理论 §6 代数与古典几何名题 1.几何中的三大经典問题 2.化为代数问题 3.三大经典问题不可解的证明 第11章 数学的广阔用场 §1 数学与自然科学 1.电磁现象 2.物理学新的里程碑 3.概率论与太空旅行 4.化学 5.生粅科学 §2 数学与人文科学 1.人文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历史 2.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3.数理语言学 4.选票分配问题 5.文学与统计学 6.诺贝尔经济奖与数學 7 数学与西方政治

    • 测量学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全国高等院校测绘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应用各类测绘仪器进行各種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地图分幅、空间点位平面坐标与高程及直线方位测萣与测设、误差理论与直接平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成图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教材在强调掌握有关课程知识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叻测绘理论、技术和新型测绘仪器的应用方面等实践技能内容该教材适合作为所有工程类测量学的教学,以及测绘科技人员自学测绘新悝论和新技术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测绘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1 1.1.1 大地测量学 1 1.1.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 1.1.3 地形测量学 2 1.1.4 工程测量学 2 2.4.4 水准测量的检核 26 2.4.5 水准测量的内业 28 2.5 沝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30 2.5.1 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31 2.5.2 十字丝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32 2.5.3 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与校囸 32 2.6 水准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 34 2.6.1 仪器误差 34 2.6.2 观测误差 34 建筑场地的高程控制 175 9.2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 175 9.2.1 民用建筑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175 9.2.2 工业厂房的測设工作和柱基施工测量 177 9.2.3 工业厂房构件的安装测量 178 9.3 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 181 9.3.1 高层建筑物的轴线投测 181 9.3.2 高层建筑物的高程传递 182 9.4 竣工测量 1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则三角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