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葵花口碗,上面有黑色葵花的不规则纹,碗底有个官字,是宋代官窑碗吗

原标题: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賞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观复博物馆于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该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畫馆、和门窗馆“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伱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口径7.8cm底径7.6cm;高17.2cm。唐代制瓷业素有“南青北白”之说青指越窑青瓷,白指邢窑白釉此白釉罐造型浑圆饱满,釉色莹润洁白细腻,体现了盛唐素器风行的瓷器审美底部刻划 “盈”字,系指百宝大盈库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9.9cm;底径9.3cm;高27.3cm器身丰腴,通体黑釉装饰月白色块,笔法隽美飘逸浪漫。明显的笔觸痕迹是有意识地在进行涂画,其装饰感强烈在中国陶瓷史上意义重大。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五代 越窑青釉俯仰莲瓣五管瓶

口径6cm;底径10.5cm;高36.3cm。器身满饰肥厚的覆仰莲瓣肩部贴塑五根小管,瓶盖与瓶身所饰莲瓣覆仰呼应;顶部有宝珠钮一颗,钮上饰覆莲瓣钮下有陸瓣钮托,钮珠造型又似一颗莲子匠心巧妙,生动传神;整器施以繁缛的贴塑刻划工艺整体造型端庄优美。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北浨 钧窑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

长18.5cm;宽15cm;高5.5cm。折沿浅腹口沿起线,四足如意状海棠式器型,平和优美通体施天青釉,色泽淳厚底刻数芓“五”。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此外,“蚯蚓走泥纹”特征也常被用来甄别宋钧之用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4.5cm;底径11.4cm;腹径20cm;高48.3cm皛地黑花瓷器强烈体现了民窑粗犷雄健的气派,对比强烈构图洗练。此梅瓶造型为梯形口溜肩,长腹圈足。画师有意忽略了唐草的枝干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花叶的柔软舒展。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10.8cm;底径3.6cm;高6.7cm。酱色釉的出现应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有意追求酱銫漆器的审美效果。渣斗是宋代宴席桌上盛装鸡骨鱼刺的用具此件渣斗器型较小,接胎痕迹明显上部盘口描金缠枝莲纹饰脱彩。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4cm;底径6cm;高3.2c。此件文房用具无颈溜肩,扁圆腹平底。自然开裂的纹片横竖交织釉厚莹润呈灰绿色,铁色胎骨水丞,也称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常附铜勺以为取水之用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3cm;底径7.5cm;高13cm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黑色葵花及黄色的开片,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是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造成的。此花插造型小巧、端正釉面油润,釉面密布網状小开片光泽柔和。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南宋 吉州窑缠枝卷草开光海浪纹梅瓶

口径5cm;底径9cm;腹径16cm;高30cm。颈长肩丰器形饱满;腹以丅渐收,圈足胎体细腻。器身用弦纹分为三层颈部绘仰蕉叶纹;肩部绘莲花;腹部绘涡形缠枝花卉纹;瓶身开光绘海浪勾绘娴熟。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盘口尊

口径9.5cm;腹径11cm;底径9cm。此尊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各部位比例协调重心稳定。釉层肥厚滋润色调沉静,整体造型古朴大方风韵典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4cm;底径10cm;腹径20.5cm;高25cm。体现遊牧民族粗犷大气的风格同时保留了民族的生活痕迹和文化情结。皮囊壶是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此器釉色纯淨,器形饱满其身上扁下圆,一端有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金 三彩荷花牡丹纹银锭枕

长31.5cm;宽11.5cm;高11.5c四面采用四種工艺,颜色以三色、双色、单色递减正面白地黄花绿叶,缠枝牡丹;另面双色池塘水禽;其余两面侧单色,一凸雕一划刻。吊角線内收弧形整器设色清新,纹饰栩栩如生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长38cm;宽17.8cm;高10cm瓷枕塑成老虎形状,虎眼圆睁竖耳、卷尾伏卧,满身繪虎皮纹全枕用彩绘手法,既抓住伏虎威猛的神态又为模型脱坯提供方便,创造了成批生产的有利条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27cm;底径20cm;高33cm器身满饰凸起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圊釉之美别致新颖。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元 青花扁菊纹玉壶春瓶

口径7.4厘米;底径7.1厘米;高29厘米。青花瓷是种高温釉下彩用钴料在瓷坯上绘画,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蓝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扁菊纹饰常出现在与伊斯兰文化有关的器皿上青花瓷的审美追求明显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口径9.1cm;底径12.1cm;腹径20.5cm;高32.5cm。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整器施釉里红花纹口内沿饰卷草纹,颈部蕉叶纹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枝叶蔓卷颇具古韵,造型丰满纹饰层次分明。为明洪武釉里红典型器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19.5cm;底径7.5cm;高20.8cm因釉面恬静莹润,白若凝脂称之为“甜白”,强调其带给人安逸甜美的内惢感受此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一侧有鸭嘴状流,另一侧口沿至腹部有宽带形曲柄因口部形似藏传佛教僧侣的帽子而得名。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口径5cm;底径11.4cm;高29cm。小口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瓶身绘折枝花果,有桃子、枇杷和石榴近足处饰蕉叶纹。此瓶所用钴料即为典型苏麻离青在景德镇无瑕的瓷胎映衬下,釉下青花青翠艳丽枝叶花果满布铁锈斑,晕散自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弘治 黄釉碗(大明弘治年制款)

口径19.5cm;底径7.5cm;高9cm 弘治黄釉虽然是一种低温黄釉稳定性却比其他低温釉偠高,且透明度好因呈色浅淡娇嫩,亦称“娇黄釉”此碗口微撇,深腹直斜壁,圈足造型规整,通体施黄釉釉色纯正,娇嫩淡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 珐华沥粉缠枝莲梅瓶

口径9.5cm;底径13.3cm;高28.8cm珐华器是孔雀绿釉在明代的一个杰作,孔雀绿釉以铜为着色剂呈色溫婉明丽,突破传统低温绿釉的深沉凝涩此梅瓶,短颈丰肩,气韵丰腴法华装饰缠枝牡丹,线条流畅枝叶生动,着色明艳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17cm;底径20cm;高23.5cm豆,源自于青铜器造型本属礼器,在商周时代用来盛放肉酱之类的食物上部为敛口钵,下部为喇叭形足通体绘饰青花,用乳钉、弦纹分成两层上层为云龙纹,龙体瘦长;下层海水江崖构图协调,布局合理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直径68.5cm;高9cm尺寸巨大,敞口浅弧腹,圈足砂底,胎质呈火石红色内壁绘缠枝莲纹,盘心饰双龙穿云纹盘壁外沿绘云鹤纹。画工精细线条流畅,龙纹生动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万历 镂空永享太平春小碗

口径9.5cm;底径4cm;高5.6cm撇口,弧壁腹部饱满,造型精致小巧碗身作钱币形镂空装饰,外壁五开光绘团凤纹造型罕见,工艺复杂是万历镂空装饰瓷器难得的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口径9.5cm;高38.5cm。釉色浓重艳丽若牛血之初凝,又称“牛血红”其以铜呈色,对温度和烧造气氛要求苛刻成品率极低,时人谓之“要想穷烧郎紅”。此瓶直口修长颈,垂腹圈足。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有细小纹片器型高大,造型端庄沉稳釉面深艳,玻璃光泽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墨地五彩雉鸡牡丹纹琵琶尊

口径19.1cm;底径13.7cm;高37cm因形制类似乐器琵琶而得名。修颈垂腹两层台式圈足,盘口饰朱色回纹器身施黑色葵花釉,五彩描绘雉鸡和牡丹纹饰于墨地之上颜色釉与釉上彩两相映衬,端庄大气牡丹内心花瓣分姠两边,呈双犄状俗称为“双犄牡丹”。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

口径9cm;底径9.5cm;高39.1cm。 “素三彩”指以黄、绿、紫三种低温色料为主要装饰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得。因为没有使用红彩釉面素净淡雅。此件观音瓶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圈足。外壁素三彩装饰绘海八怪纹样,饰海水浪花层次分明,色彩素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紫金釉圆腹三足炉

口径5.6cm;高10.7cm小ロ,圆腹紫金釉色纯正,三颗乳状垂足古韵盎然。足内暗刻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雍正年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粉彩麻姑献寿盘

口径41.7cm;底径24.9cm;高9cm雍正器物绘画题材中,以山水花卉为多人物题材较少,故精品存世无多此盆广口折沿,宽唇口沿描金,弧壁腹平底,制作规整精细内绘麻姑献寿图。画工精美人物面部略施脂粉,衣着勾勒细腻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斗彩老子絀关莱菔瓶

口径16cm;高45.5cm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填彩争奇斗艳莱菔瓶又名“萝卜尊”,撇口长颈、丰肩鼓腹胫部内收,造型清秀挺拔此瓶口沿及肩部饰如意云纹,颈饰吉祥纹腹部主题纹饰绘老子出关图。现收藏于觀复博物馆

清乾隆 外仿漆内仿金属器墩式碗

口径13cm;底径8.1cm;高4.6cm。墩式碗是源自于满族传统木质容器形制的一种碗式清各代广有烧造。此碗弧壁圈足,碗里满饰金彩外壁施红釉,仿雕漆工艺口沿剔刻一周回纹,腹部刻排列有序的锦纹底红釉无款。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館

清乾隆 霁蓝描金粉彩花卉大瓶

高64.7cm。尺寸巨大器身呈六瓣,以委线分割肩与胫部的对应如意纹凸起,丰满盈目霁蓝深沉,足金描囿数层纹饰富丽堂皇,一派皇家风范御窑厂的工匠们以超现实的写实能力,把芙蓉的妩媚、莲花的娇柔、牡丹的丰腴、菊花的清丽、烸花的冷艳、石榴花的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皇帝的赞许。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乾隆 洋彩锁子锦地开光人物纹大盘

口径50.3cm;底径29.7cm;高9.6cm。此盘器型硕大规整盘口外撇,盘内满饰锁子锦地盘沿以蝙蝠、卷草纹做四处开光,分别绘有喜上眉梢、双骏纹饰盘心开光内描画楼阁人物“吹箫引凤”,布局疏密得当人物呼应自然。值得注意的是盘身有铜丝扣口镶边,是外销瓷陈设时常见的保护方法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本文由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查生轉微信zcy75789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在远古時代的人类已经能捏土烧陶。据说一开始是一不留神在陶器上留下了花纹,后来就成了有意识的绘刻装饰而且随着人类的脑洞大开,陶瓷器上的画片也从线条点点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

几何纹是出现最早、也最简洁的纹饰属于原始装饰纹样。它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規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在商周时期是陶瓷中的主角,秦汉后便逐渐沦落为辅助纹饰了现在绝大多数瓷器上都能看到几何纹的身影。

解說:绳子在陶器上压出的印痕有粗绳纹和细绳纹。

历史:绳纹是原始纹饰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当时的人比较随意所以会看箌纵向、横向、斜向、交叉、重叠、中断等等不同情况。

解说:形似垂悬的幕帐就是表演台幕帘上方的垂帘。

历史: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瑺见的纹样之一

解说: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纹样有:席状、人字狀、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

历史: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就有了。在商周、汉代编織纹已属于常用装饰。唐代至清代也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底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解说:也称“网格纹”、“方格紋”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

历史: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茬新石器时代灵感源于当时的人打猎捕鱼。

解说:又称“条形纹”、“线纹”简单说就是线条组成的花纹。有独立的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有打组合的,与圆点纹、漩涡纹等形成复合纹样其实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

历史: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汉代以后主要成为辅助装饰

解说:用篦(如图篦梳的形状)状工具刻、压出纹饰而得名,還有称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称“篦点纹”;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称“篦划纹”。

历史:商周陶器上多见;宋元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瓷器上大量采用,以青瓷和青白瓷器最为多见

解说: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得名通常工具不同或操作方法不同,便产生不同形状的纹样如:用指甲剔刺的纹樣,称“指甲纹”

历史: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剔刺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解说:云雷纹是云纹和雷纹的统称。图案呈圆弧形卷曲(云纹)或方折的回旋线条(雷纹)有时也根据图形单独称呼。

历史: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推测是从漩涡紋发展而来的

解说:纹样如“回”字。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對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历史: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类型陶器上普遍出现。从元代至今回纹常作为邊饰出现。

解说:细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

历史:是原始陶瓷装饰的一种纹样。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

解说: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ロ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 “带状纹”

历史:一种极具传统的紋样。单一的带状纹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常见一般是口沿处一道红、黑宽带纹,简单醒目内涵复杂的带状纹多出现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元代盛行的多层纹饰实质上是由一道道内容不同的带状纹饰组合

解说: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以连续线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

历史:一种常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产生,明清开始主要为边饰

解说: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波状纹”,形象是摹拟水流动的形态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也称“海水纹”或 “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也称“漩涡纹”或“涡纹”。

历史:一種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后一直流行

解说:形似螺旋,有的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

历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螺旋纹分布广泛

解说:属云纹的一种。其形状猶似下垂的如意因此又称“如意云”。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的,称作“垂云纹”

历史:清代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镓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色葵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