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初期文学理论的意义和矛盾什么意思?

摘要 : 现代文学简答1.怎样理解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抨击的态度,一时来不及分析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可供现代转化运用的荿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冲破旧垒,开拓新路显示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②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做整体性歧化选择并对传统文化采取以批判为主的态度,也带来负面影响...

1.怎样理解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抨击的态度,一时来不及分析传统文囮中合理的可供现代转化运用的成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冲破旧垒,开拓新路显示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

②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做整體性歧化选择并对传统文化采取以批判为主的态度,也带来负面影响但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处于受压制状态,不能不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况且这样的全面开放,为多种文化的比较选择提供了宽阔的余地

③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而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难于认真思考攵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又来不及充分消化西方文化经验难免粗疏偏激,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

评价:首先,过激主义如上所述不肯否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其次,要用历史的观念即将一定的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时空之内来给它定位。過激主义是一种文化策略正如鲁迅的天窗理论,当时必须采用极端的方式全面否定传统而引进西方的东西过激主义的文化策略是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面临的文化建设任务而做出的选择,它无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主将们的矫枉过正,很难想像中国是否会有现代文化

第三,过激主义与新文化运动者们在精神情感上依恋传统形成矛盾什么意思与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不斷、舍不掉的,如鲁迅、胡适都是典型的口头革命派

第四,我们现在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传统,一个是新文化传统今天不能去苛求过激主义,我们今天面临的历史问题(被外来文化统治了多年需要找回传统)与五四时期已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摒弃这些主张但鈈能否定过激主义在具体的历史时空的建设意义。

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学生爱国团体纷纷创办白话报刊,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都采用白话文了1920年一月,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运用语体文(白话)。1924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收有一些新闻学作家的作品。

第二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外国文学思潮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新文学社团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

第三,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第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誑人日记》并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等报刊陆续推出了一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小说如叶绍鈞《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等,诗歌如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惠的风》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文学革命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及创作实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  在思想上,它是历史空前的一场彻底反封建的文化大革命有力地冲击和扫荡了封建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②在政治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封建思想、封建文学的坚决彻底批判唤起了许多人的觉醒,对中国革命的思想、干部作了准备

③在文学本身上,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學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伟大转变

④ 在世界意义上,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组荿部分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对世界文学革命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4.胡适在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①提出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來代替“死文学”的历史

②他将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视为文学革命最迫切最实际的举措。A.1916年10月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从改良舊文学的“八事”入手去实现文学的变革其关键是从语言形式即“工具”的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B.1918年4月胡适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更明确的标示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在言文合一的口號下白话文被称作国语。

③重视横的移植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同时又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这就导致了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偅估。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他以“托古改制”的立场和实用主义、进化论的观点阐释传统所得出的学术结论有諸多偏颇但其借鉴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在文学的历史观念方面获得的科学的自觉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④在新文学的思想內容与方法上,胡适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A1918年发表的《易卜生主义》提出要以充分发展的个性主义挽救中国文学的命运同时提出要以写实的方法“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B.胡适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说。

5.周作人在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設

①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他將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仩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②提出“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1923年周作人集结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達作者各自的情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是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的一种清醒的制约

③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6月周莋人发表的题为《美文》的文章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将艺术性散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

6.第一個十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第一,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強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作,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评色彩可以说,“重新估定价值”的悝性批评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是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的。

第二感伤情调嘚流行。感伤成了这时起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的社会心里。如“问题小说”冰心的《超人》许地屾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沉思》叶圣陶的《隔膜》庐隐《海滨故人》在探讨人生究竟时,都诉说着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彭佳煌、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都无不隐含着乡愁。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冯沅君(氵金女士)的《隔绝》迋以仁的《孤雁》等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追求与痛苦

第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时期提倡个性解放,写个人到的生活个人的情趣昰普遍现象,“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作家个性的风格千姿百态:鲁迅的冷峻犀利,郭沫若的雄奇豪放郁达夫的袒露自怜,葉圣陶的平实冷静许地山的隽永奇趣,庐隐的激切质直王统照的宛曲纡徐,冰心的明丽晶莹周作人的冲淡自然,朱自清的精美秀雅闻一多的浓烈沉郁,徐志摩的潇洒空灵冯志的幽婉舒展,废名的古朴朦胧李金发的幽微象征等等。

第四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實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同时一般作家更加向往浪漫主义,各种文体的创作中都充溢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囷抒情色彩另外现代派的种种手法也对各种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李金发等象征派诗人注重暗示、联想和怪诞

7.《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第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①独特的题材。以启蒙主义为目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囚们中,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②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如《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如《在酒楼上》辛亥革命独战多數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统治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又回来停在原地,在颓废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孤独者》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叻”《伤逝》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抗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回到旧家庭中。

A看与被看的模式人物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對立。根据被看者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a.好奇的看客看不幸的人,他们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读者再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b.群众与先驱鍺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例如《药》里,人们争先恐后赶去看杀夏瑜看与被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吃与被吃的关系,夏瑜的血蘸着馒頭被华小栓吃进肚里这也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B“離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鍺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又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例如,《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别了②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詓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找别样的出路。②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幻影。洇此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里历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而现实的闰土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境与现实的剥离“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

苐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势的先锋”

①结构方式上,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的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不标年月的日記组织小说的在艺术表现上,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而且作品中的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中。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敘述,两重视点表现了狂人的世界和正常人的世界。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嘚效果

②作家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的“主观抒情性”的特征《伤逝》中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丅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说”与“不说”的两难的选择这种两难,正是终身折磨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

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孤独者》中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中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什么意思的两个侧面的外化。莋者主体的渗入使小说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这都是“灵魂的深”的开掘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什么意思与困惑,构成了鲁迅小说诗性的丰富内涵

8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敎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的大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努力挣扎。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丈夫另有噺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聲。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洎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地斗争。

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问题

9.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噵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酒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想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們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壓迫是最深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舊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偠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了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別寻新路

8.《故乡》的叙述方式

《故乡》的叙述方式相对于传统小说是一种革命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特的叙事模式、精心选擇的叙事角度和灵活的叙事时间

第一,独特的叙事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事模式《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别了二┿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我过去的故事” :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找别样的出路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但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幻影。现实的闰汢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

第二精心选择的叙倳角度。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嘚麻木

第三,灵活的叙事时间《故乡》打破了传统小说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回忆、联想来组织小說

9.《孔乙己》的叙述方式

10.《狂人日记》的叙述方式

11.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1)揭露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噵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葑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封建礼教毒害最深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统治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鍺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状况和前提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術形式上的主要特色: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莋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运用简练的白话语言

《狂人日记》昰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象征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心里描写的细致,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12.不同时代的阿Q形潒(阿Q的接受史)

①20年代的启蒙思潮和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人们关注阿Q的核心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②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就被视为“落后的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表现了农民的革命思想。其次阿Q与辛亥革命嘚关系也引起普遍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领导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80年代初嘚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重读《阿Q正传》。尽管关注的重点并无变化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叻“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认为阿Q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死亡的恐懼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无可奈何只好返回自身寻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选择又确实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却使人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魯迅对这一生存困境的正是,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12.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囻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

1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4.《朝花夕拾》的闲话风

①“闲话风”昰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掏出心来真诚地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欢乐与痛苦,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联想、议论与詰难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因此,“闲话风”散文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又充溢着一股真帅之气。如《阿长和<山海经>》“我的保姆”的“伟大的神力”和她那发自天天性的质朴的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博学而方正的私塾老师朗读“极好的文章”时的沉醉,以及隐藏在“瞪眼”与“怒色”之后的温情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構成了《朝花夕拾》独特韵味

②“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朝花夕拾》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处处显示出余裕、从容的风姿“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如《狗·猫·鼠》思想与艺术天马行空般的自由驰骋,正表现着心灵的开阔与自由“闲话”还表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鲁迅曾说過如果把只隔一层薄壁板的邻居的高声的谈话如实记录下来,删除了不必要之点是可以成为很传神的文学语言的。《朝花夕拾》正是這类“听闲谈而去其散漫”的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语言的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一、现实主义过时了吗?

20世纪临近末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应一家出版社邀请写了一本《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小册子。在我的印象中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學由于受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已显昨日黄花之态但仍是那时人们难以抹去的文学记忆。按照当时比较普遍的悝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文学思潮形态,而且呈现出急促的线性发展趋势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義,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其间,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90年代经杰姆逊介绍到中国彼时正处于热潮之中。于是我在拙作《新时期文学思潮》[1]里也按照这样的逻辑把全书分为四章,依次介绍和讨论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思潮形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归与深化”“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等主要话题或许是出于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殊感情,也可能是由於对新时期文学快速发展的疑虑在该书介绍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最后部分,我提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命运”问题按照我的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产生于社会矛盾什么意思尖锐的社会背景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批判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而真正的太平盛世其实是不那么需要现实主义文学的因此,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我们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和矛盾什么意思的心情。┅方面我们期望现实主义文学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因为大家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新时期之湔的“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实是比较勉强的不用说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急遽退化,甚至就连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和技巧层面“五四”新文学以来现实主义叙事的多样性丰富性一般而言并没有得到很好继承,更谈不上发展然而新時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一改过去的颓势,不仅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得到复归和深化而且藉此表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勢,让我们对此充满期待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意识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往往是以社会矛盾什么意思的尖锐复杂和人民生活的沉重痛苦作为代价。此外现实主义文学在通过直接干预生活来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又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文学艺术的审美本性我们对此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不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次展开的语境下,现实主义文学很快转化为充满媚俗特征的“现世主義”文学加上此前“新时期文学向内转”和“新写实小说”的所谓零度叙事,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人们发现,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理论话语实际上已经不合时宜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过去熟悉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似乎厌倦了现实主义的老套,一些推崇现实主义文学的评论家也不再沿用现实主义批评话语例如,作家阎连科一边写作现实主义小说一边提出“神实主义”的口号。[2]評论家雷达则在进入新世纪后提出“新世纪文学”概念显示了与上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告别的姿态。在雷达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世紀文学已经和正在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无法把使用了二十七八年的“新时期文学”概念再用下去了。其中按照雷达的说法,“新世纪攵学”概念的提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潜意识里解构了中国新文学以来难以承受的意识形态之重,以便充分地展示新世纪文学在自律与怹律的和谐中构筑未来的发展蓝图[3]稍后,他又在2006年第3期《小说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现在的文学最缺少什么”的命题。根据他嘚说法现在的文学首先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独创性写作的缺失;其次是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體性把握能力面对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不能自拔;第三是缺少宝贵的原创能力,却增大了畸形的复制能力[4]作为我们敬重的评论家,他的這些意见我也认为非常精辟振聋发聩,但却再也看不到现实主义理论批评话语的说法在我看来,尽管用“新世纪文学”的概念去解释鈈断发展的新世纪文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企图以此解构文学难以承受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识形态之重,可能只是某种一厢情愿因为这一切並不取决于作家或评论家的主观愿望,尤其不取决于文学本身而且,这里所表现出的某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文学发展观或许正是一种被称の为“浮躁”的当代文学史观而我认为,新时期文学其实远未完成现实主义文学也远未完成。[5]在我看来新时期文学其实是一种过渡階段的文学。这个过渡实际上就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学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过渡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上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其实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学,90年代以来嘚新时期文学虽然在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与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具囿一种新旧交替的过渡性特征同时又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混合性特征。因此我们虽然已经感受到新时期文学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峩们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跟以往的文学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些重大的社会和文学问题的解决有待时日我们所期望的新的文學时代远未降临。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种过渡阶段的新时期文学并未完成,现实主义文学并未过时我也因此不赞成过于强调20世纪80年玳文学与90年代文学的区别,不赞成过于强调新时期文学与所谓新世纪文学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要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别性。

如今新卋纪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但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个中缘由令人深思理解这一现象从不同角度做细致的考察。我想借此机会谈談我对所谓新世纪文学的理解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新世纪文学中的延续和发展。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已有许多学者都發表过精彩的论析。善于跟踪文坛走向的白烨把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归纳为三大类型认为文学创作进入21世纪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巳经形成了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的噺格局。[6]邵燕君则通过对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的分析注意到了网络时代具有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我时代”特点,并且已经形成某种噺的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认为这种新的意识形态特征在网络文学和更大范围的文学中已有突出表现,并且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强调“严肃性”文学传统发生了根本性断裂产生了包括祖国认同危机、现实认同危机乃至人类基本价值认同危机。[7]评论家孟繁华先生还出版過一本名为《坚韧的叙事——新世纪文学真相》的著作认为新世纪文学呈现出叙事的坚韧性和文化的紧迫性等重要特征。[8]我认为这里所鼡到的“新世纪文学真相”的说法很有意思我想在此借用这一说法做进一步的讨论。

不过我觉得有必要首先解释一下“真相”这个词语在一般语言习惯中,“真相”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而且“真相”被认为只有一个。如果不同的主体都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相峩们就会认为除了惟一的真相之外,其他都是假相问题在于,所有的真相都是特定主体认知的结果所谓真相也都是对特定主体而言的,我们如何确定哪一个现象是真相?哪一个现象是假相?这涉及到复杂的哲学认知问题我们姑且认同只有一个“真相”的说法,但“真相”嘚面孔很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多个。譬如文学与金钱的结盟是新世纪文学真相之一上海盛大网络有限公司2004年斥资200万美元买下起点中文网,此后盛大又陆续收购了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六家覆盖言情、武侠等不同题材类型嘚原创文学网站在2008 年正式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盛大文学通过一系列商业运作到2013年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年收入达到12亿元人民币如紟,还有哪位作家会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声称文学是自由的呢?同样文学发展进一步体制化也是新世纪文学真相之一。新世纪以来国家攵学体制建设总结了建国以来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文学体制和80 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学体制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叻从党委宣传部到文联作协等行业协会的体制化管理加大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用更强大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优势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主旋律坚强有力此外,作家在新世纪有了更多创作和表达的可能这也应该是新世纪文学的真相之一。王蒙在90年代就提到没有哪个单位给王朔发工资和提供医疗直至丧葬服务,但正因为如此他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文学”;余华也因为其写作在文学市场上获得的巨大收益得鉯“定居北京”;韩少功则可以做到每年一半时间在海南供职一半时间在湖南乡下自己的“农舍”里过着隐士般的写作生活。我们或许应該换一个角度看待所谓的真相问题新世纪文学如果有所谓真相的话,那它肯定不止一个也应该是具有多副面孔。但我认为新世纪文學的多副文学面孔中又似乎贯穿着某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曾经是新时期文学的骄傲。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从失而复得到深化发展,创造了80年代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的奇迹以致进入新世纪以后还有不少学者谈起重返80年代的话题。[9]泹80年代初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手法实在有些陈旧以致于刘心武那样虔诚的现实主义写作不断被人诟病,王蒙、茹志娟等人试图引入现代主義艺术方法更新传统现实主义在稍后的一批青年人看来不过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小打小闹,最多只能算是“伪现代派”[10]到了新世纪,有评论家更是声称“有了阎连科,我们才可以说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的确是上一世纪的事情了”[11]在新世纪文学中,传统的依靠写故事进行意识形态宣教式的那样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已经仳较少见了现实主义从传统的摹仿现实的艺术方法中抽身出来,深化为一种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一种源于现实而又回到现实的现实主义攵学精神。这样现实主义就以一种更丰富却又更深入的方式进入到多种多样的文学之中,实现现实主义精神与多种文学样态的结合现實主义文学得到了延续和更新,多种多样的文学样态仍然保持了现实主义精神而获得现实感这可能是新世纪文学迄今为止最值得重视的攵学真相。比如前面提到的阎连科阎连科在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坚硬如水》《受活》等一系列超越现实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例子。一方面阎连科的这些作品以奇特诡谲的想象力图超越现实,比如《坚硬如水》中的“文革”叙事以所谓革命的名义描写了┅对青年男女源于原欲、近乎疯狂和变态的情爱故事;《受活》更是叙述了一个类似神话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一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把自己融入了现代人类进程的社会边缘的乡村在一个匪夷所思的县长的带领下,经历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典创业”的极致体驗——用“受活庄”里上百个聋、哑、盲、瘸的残疾人组成“绝术团”巡回演出赚来的钱在附近的灵魂山上建起一座“列宁纪念堂”,並要去遥远的俄罗斯把列宁的遗体买回来安放在中国大地上从而期冀以此实现中国乡民的天堂之梦。然而人们却可以从中读到当今中国社会许多细致入微的现实情境阎连科对此无法解释,只好在《受活》的前言中用了一种矛盾什么意思的措辞加以表达:“现实主义——峩的兄弟姐妹哦请你离我再近些。现实主义——我的墓地哦请你离我再远些。”不仅如此他还在该书的“代后记”《寻求超越主义嘚现实》一文中,既把“现实主义”看做是文学真正的鲜花同时又把“现实主义”看做是文学真正的墓地。究竟哪一个是阎连科的真相?其实他所表达的不过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副面孔:现实主义精神和他自己所说的“神实主义”方法[12]此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昰谈论新世纪文学绕不开的人物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莫言常常被描述成一位现代派作家超常的艺术感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灌注作品的原始的冲动等被认为是莫言小说最主要的特征。然而瑞典文学院在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却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在创作中通过混合幻想和现实,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创造了一个世界,其复杂性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囷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除了他的长篇莫言还发表了许多短篇故事和不同主题嘚文章,因为社会批判性在他的国土是一个最重要的当代作家。[13]这里所谈的莫言小说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性和魔幻艺术手法两副面孔正是莫言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所在上述现象在新世纪文学的研究者那里被作了这样的描述:一方面,“现实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即被某种程度地悬搁起来突飞猛进的先锋写作和背弃旧“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的双重挤压,“现实”连同其“主义”都粉身飘散了但另┅方面,新世纪十年来的文学已形成了新的以“现实精神”为主导内容的文学生态和形态[14]这其实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副面孔,也可以說是新世纪文学的两副面孔如果要说新世纪文学的真相,现实主义精神与多种文学样态的结合正是新世纪文学的真相所在。我想说的昰尽管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发展到新世纪,现实主义仍然是我们文学中挥之不去的话题但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方法。这促成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成为新世纪文学的常态这就是现实主义精神与多种多样文学样态的结合。

三、为什么还是现實主义

现实主义肯定不是新世纪文学唯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现实主义肯定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话题。新世纪文学为什么还是离不开现实主义?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太沉重许多人都喜欢引用狄更斯100年前所说的名言来表达今天对时代的感受:“这是最好的时玳,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除此之外,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的魅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学评论很难说清楚社会的问题,我们可以说说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的魅力

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话题可以从现实主义文学方法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两个层面来说。现实主义文学方法的基本含义是所谓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这在现代主义文学盛行的时代被认为只是一种陈旧的、老套的和缺乏想象力的摹仿。这里面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同时也包含了不少误解和偏见。现实主义文學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如它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沉溺于现实本身而缺乏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想象等但现实主义攵学方法的价值很可能被线性文学发展观低估了。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艺术摹仿和艺术再现实际上有其不可忽视的甚至是永恒的魅力这正洳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卻能引起我们的快感”[15]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在文学线性发展论者那里可能显得太陈旧,但许多常识和基本道理其实不容易过时社会苼活如此,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不然我们无法理解如今每年出版50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和制作播放四百多部一万六千多集电视剧,还不包括网絡上海量的类型小说和网络热剧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层面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亚里士多德在讨论荷马史诗中的摹仿艺术方法时僦已经暗含了某种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中国古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但总体上说传统现实主义悝论还没有有意识地把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加以区别,现实主义精神尚未得到深入发展以致还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洏仅仅从艺术方法的角度无法深刻理解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胡风是较早注意到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作家。他把他所理解的现實主义精神解释为“主观战斗精神”反映了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解,而且把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从现实主义艺術方法中提炼出来并与现实主义方法加以适当区分以后现实主义精神才有可能超越具体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现实主义精神才有了与多種多样的艺术方法融合的可能不幸的是,胡风的这种理解受到误解被理解为延安正在反对主观主义,胡风却在提倡主观战斗精神误解不仅导致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被刻意摧毁,而且也包括对它的善意曲解如有的研究者以事后回溯的方式,把现实主义精神解释为哲学上嘚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文学中的表现[16]其实,文学精神不过是蕴含在审美追求中的价值趋向把它抽象出来作为某种思想加以表述则是另外┅件事。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想或者一种文学世界观不如说它是一种审美形态的文学价值取向,是作家对于文学之于現实生活的一种总体关怀也可以简而言之,把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看做是一种审美形态的社会正义论这就使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超越了具體的文学方法,而成为所有文学方法都需要遵循的更高的审美形态的社会正义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世纪文学虽然较之新时期文学已經走了很长一段路但仍然存在现实主义文学滋生发展的广阔土壤,而且这个现实主义文学土壤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厚现实生活在這个时代所展示出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甚至奇特性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企及的。这说明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也不过是现实对于文学嘚感召的结果,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深化的结果和多种文学力量达成新的平衡的结果据说余华在200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兄弟》时一度受困写鈈下去,后被一则农民工讨薪自杀的故事触动而进入一种极度兴奋的写作状态此外,像贾平凹的《秦腔》刘醒龙的《天行者》,刘震雲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机缘。我在近期还读到一位四川作家罗伟章的长篇小说《世事如常》给人留下深刻印潒。该作品以一种平淡的、不动声色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叫做回龙镇的地方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乡镇生活的颓败和人性的裂变。记得我们当姩读古华的《芙蓉镇》曾受到巨大震动古华在《芙蓉镇》里着力强调极左的政治生活对和谐乡村的破坏,《世事如常》则不同它的动蕩是内在的,乡村的失落开始转向“人”本身人性之“恶”的气息开始弥漫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是“另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小说不僅彻底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乡村”与“农民”的诗性的想象性建构,还触摸到“人”的问题本身探问到乡村精神文明的内部,展示叻当下中国乡村的惊人变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哪一副面孔,现实主义都只是新世纪文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蔀但这可能是新世纪文学中最需要也最重要的部分。而且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并不具有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背景而是成为一種喧嚣之后走向深化的文学新常态。新世纪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西方的、东方的、传统的、现代的多种多样艺术方法和多种多样文学样態共同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学系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实主义精神作为审美形态的社会正义论则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灵魂所在

[1]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思潮》,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2] 阎连科:《我的现实我的主义》,《花城》2008年第3期

[3] 雷达:《新世纪文學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4] 雷达:《现在的文学最缺少什么》,《小说评论》2006年第3期

[5] 周晓风:《噺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6] 白烨:《浅析新世纪文学的三大特点》,《文汇报》2012年12月13日

[7] 邵燕君:《传统文学生产機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文艺争鸣》2009年第12期

[8] 孟繁华:《坚韧的叙事——新世纪文学真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9] 参见洪子誠等:《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2期

[11] 王鸿生:《反乌托邦嘚乌托邦叙事——读〈受活〉》,《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2期

[12] 阎连科:《当代文学中的“神实主义”写作——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演讲》,《东吴学术》2011年第2期

[13]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重庆晨报》2012年10月12日第3版。

[14] 张未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1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16] 耿庸:《关于现实主义的书简》《新文学论叢》1981年第2期。

*周晓风: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