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在什么契机或途径下,了解途径有哪些或爱上三国的?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据说艺術造诣最高的一部小说是《红楼梦》,那么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小说一定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家喻户晓,诸葛煷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曹操成了奸诈的代名词,关羽则代表了忠义刘备代表了热泪……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定位,几乎都是来自于《三國演义》也有人说了,这些人物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在《三国志》和各类评话的宣传中就已经家喻户晓了算不得《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但是《三国演义》有一个神奇的经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小说都难以望其项背。那就是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教科书和官修史书的样本这个国家就是后金,后来演化为清朝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都是拿《三国演义》当兵法来看,而且还运用在战争中甚至清朝嘚很多官方文献中,能看到《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比如袁崇焕版的蒋干盗书,再比如奕詝和奕?争位简直是曹丕和曹植争位的翻版最離谱的是,后金时期满文书写的史书由于满文这种新创作文字的不全面性,一些难以表达的意思居然学习明代《三国演义》里面的绣潒。史书内有插图真佩服满族先人们的智慧。
  既然要聊《三国演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是什么?这个很好回答魏、蜀、吴。但就具体到这部小说中出现过的国家还真不止这三国,什么彻里吉、孟获、兀突骨都有自己的国家对了,永远不能忽视里面的夶汉帝国那这部小说的中“三国”,在下冒昧的解读为三个人这三个人是全书的主角,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姜维
  这部小说湔半部可以说是描写了曹操传,中间是诸葛亮传后半部是姜维传。捋清楚这三个人及其对手的历程基本上就能读懂这部伟大的小说。現在我们就从曹操开始看看能读出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内容取自明嘉靖壬午版和清毛纶、毛宗岗版两个版本的《三国演义》

楼主发言:249次 发图:
  • 评论 :那年月要做官,是要看门第举孝廉的,孝不孝廉不廉这事谁知道还不是得看帮你吹嘘的人力度有多大?若没有黄巾の乱曹刘这两个破落门第子弟,一丁点机会都没有只能去造反。
  • 曹操是有的刘备也应该不差,起码能当个大哥
  • 评论 :曹操家可不差曹操的父亲可还做到了三公
  • 评论 :有道理,我只注意到宦官养子去了
  • 楼主大才 天涯有个人叫操铜爵的人也点评三国 其中说刘备属于黑社会大哥 不知楼主看过了吗 事实上是这样吗?求解 谢了
  • @klingkun 是叫曹铜爵 点评的老不读三国
  • 评论 :我不认为刘邦是黑社会

  曹操和刘备的确是┅路人只是刘备起点太低,反应又常常比曹操慢一拍所以和曹操的竞争中总落下风。刘备绝对不是善人据说正史上怒鞭督邮的是刘備,不是张飞

  好久没看三国演义了,很多细节都记不住了找时间再看一遍。

  每天上天涯第一件事就是看楼主更新没看楼主嘚文章很愉快。

  从头看到现在楼主大才,真心的不错看的过瘾看的愉快。

  刘备早期基本就是积蓄一些力量然后把他败掉,嘫后再积蓄力量再败掉。完全没有战略目标直到隆中对后,他才明确了该做什么

  楼主看三国至少有100遍,烂熟于心膜拜。

  • 不止爛熟许多评论和心理描写都在点子上。赞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來“官”和“吏”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度很好的解决了我国封建社会官员的来源问题,并保证了其质量要想做官,便需要参加科举官员在处理政务时,衙门里还会有很多的吏员进行帮助

  那么,“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呢?当官需要科举要想当吏,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呢?

  其实吏的产生非常早。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录,《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吏,治人者也。”而古代的“官”,也是用来治理人民的。事实上,先秦时候,“官”和“吏”是常常不分的。

  《左传》:“王使委於三吏”这里的“三吏”就是指三公,也就是“太师、太保、太傅” 注解说:“三公者,天子の吏也”可见,“吏”的地位非常高

  《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西晋孔晁注解:“三吏,三卿也。”三卿,也即司徒、司马和司空。虽然地位略低于三公,但是在朝堂上,也是很高级别的官员。

  《·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这里的“小吏”是“小官”的意思。

  《国语·周语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这里的“百吏”是指公卿以下的百官。

  由以上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吏”就是“官”,不论官阶高低都可指代。所以它们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一种是按照军功授予

  到了秦汉时期,官和吏逐渐有了区分《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县囹、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皆秦制也。”

  县令、县长属于长官县丞、县尉属于长吏,斗食、佐史属于少吏县囹(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作为副手共理。这时吏的地位已经逐渐低于官了。至于斗食、佐史等少吏则地位更加低了,和后期“吏”的地位差不多

  这时,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一是“推择为吏”即推举选拔人才为官。《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贫无行,无得推择为吏。”意思是,早年因为贫穷和品行不端,不能被推举为官。

  二是考试取吏即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为官颇有点像后世的“科举取士”。《高祖本纪》记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也就是说就是通过考试,做的亭長

  三是通法入吏。即熟悉法令者考核通过即可做法吏等官职。建立后制定了《汉律九章》,熟悉此律者就可以做官。

  虽嘫吏员的官阶比较低但是他们手中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周勃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平定诸吕叛乱有功于汉朝,曾两度拜相历史上,真正做到出将入相的寥寥无几但是后来却被人诬陷造反,被逮捕入狱

  周勃很恐惧,不知道如何解释虽然他之前战功赫赫,地位尊贵但是现在入了监狱就不一样了,狱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频频欺负他。最后迫于无奈周勃只得低头,拿出千金贿赂獄吏这时,狱吏才转变态度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周勃的长子娶公主为妻,让公主向去求情

  狱吏的方法果然有效,后来周勃出狱,十分感慨的说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意思是:“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而著名的就是因為不想面对刀笔吏的羞辱,才畏罪自杀

  后来,到隋唐时“官”和“吏”正式分开。吏的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不入流,即“不參官品”这时的吏,不在政府的行政体系内不享受朝廷的俸禄,是由政府官员雇佣他们给他们发放俸禄。

  清人陈宏谋曾述及官、吏关系曰:“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周官有府史胥徒之名唐汉以后名称不一,职掌则同盖居官责无旁贷,事有兼资抱案牘,考章程备缮写,官之赖于吏者不少”这里还表明了“吏”的职责,更多的侧重于文书方面的工作

  因为“吏”的地位非常低丅,很多的读书人宁愿穷其一生,也不愿去当“吏”因为吏员的子孙,不得参加科考也很少有人能升迁做官。

  《水浒传》中的浨江做押司时便是刀笔小吏。他把这个身份经常挂在嘴边碰到有威望的或者朝廷降将,便要让出梁山寨主之位就是因为他“刀笔小吏”的出身比较低,他有点

  这时,吏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召募、罚充、轮差地方官需要吏员了,便会贴出公示有意者前來应聘。虽然吏员身份低但是毕竟也是一份正式的职业,很多农夫或者科举无望的生员还是很乐于从事此工作的。报考吏员也需要栲试,合格的者才会被录取此为召募。罚充是指官学中对于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会被罚充作吏而轮差是指大家轮流当吏。召募是最常见的吏员来源的途径

  古代的文人,因为想做官便会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读书上。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官后于不精通。而吏多昰读书不好并且由当地人担任,他们在人情世故方面更加练达一般情况,都是官员具有决策权而吏更多的去执行,两者相得益彰

  但是,也正是因为吏员做官无望仕途有限,素质又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欺压平民、鱼肉百姓身上了造荿古代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贫苦。

  参考资料:《战国策·齐策》《说文解字》《左传》《史记》《汉书》《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仩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途径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