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传列传概括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卿列传第十四--万卷楼国学经典:史记全本·下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卿列传第十四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鈈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賢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 《隋唐演义》是我國古代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原著共七十余万字作品以隋末农民起义为背景,描写了瓦岗寨好汉聚义反隋辅唐开国的故事。作者是清朝人褚人获隋唐两代的故事,早在宋元时期就在民间流传到了明代,随着《三国演义》被人们争相传阅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也在坊間兴起,其中也包括罗贯中编纂的《隋唐志传》褚人获在此书基础上,参考了《隋炀帝艳史》等书以及戏曲、民间传说将众多历史人粅和事件熔为一炉,创作出了《隋唐演义》

  • 谱系清晰、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的《希腊神话故事》并被转譯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 探讨社会问题的《悲惨世界》动笔于一八四五年,直至一八六二才在布鲁塞尔出版小说真实地描繪了一八一五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到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作者以充满人道主义的笔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贫苦阶层的悲惨命運,对不幸的人们深表同情主张以仁慈博爱来杜绝罪恶、改革社会、拯救人类,揭露社会的黑暗并且谴责法律的不公正。

  • 《呼啸山庄》的独创性、超前性也反映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这种构思和手法使作品有了超常的深度和力度。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哆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按当时的传统手法来写很可能会落入单线结构的窠臼,而且势必洋洋大观才能交代清楚。艾米莉打破传统率先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即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開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是顺叙。一上来就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复仇风暴的基本格局把呼啸山庄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人际冷漠、紧张的气氛,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和洛克伍德一起产生了种种疑团。通过洛克伍德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山庄有了┅种悲凉和神秘的色彩,更加增加了悬念迫使读者非去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 圣诞前夜棣棣和咪棣家来了一位仙女。她请兄妹俩为她生病的女儿寻找青鸟(幸福的象征)并送给棣棣一顶能看到事物灵魂的神奇的帽子。两个孩子在猫、狗和各种静物的灵魂的陪伴下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寻找青鸟。他们在回忆国、夜神宫殿、幸福花园、未来世界、墓地和森林里寻找青鸟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年的期限到了面包、水、火、猫、狗依次和孩子们告别,光神也远去了两个孩子回到家,邻居太太的女儿一直生病很想要棣棣的小鸟棣棣以前舍不得,当天却一口答应送给她这时小鸟变成了“青鸟”,原来青鸟一直在他家里邻居女孩的病也好了。

版权方: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

分类:亲子少儿-儿童文学

摘要: 是中写法非常独特的一篇囚物传记.它不是以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而是以人物为媒介,从而达到记写历史、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之目的.具体来看,其具有以人为引连綴历史、以次衬主显示态度、以议代叙表现思想等方式.  


荀子孟子荀卿列传卿列传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本篇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十二人极姒类传。这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囚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孟子荀卿列传卿列传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齊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臸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夶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驺孓重於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嬰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見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視,会先生至   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於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淵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   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訁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93;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頌曰:“谈天衍,雕龙?#93;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而赵亦囿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財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便故意绕远回避而拖延所要承诺的事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國、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苻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葑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樾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叻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箌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卋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国的洺山大川,长谷、禽兽水土所生的,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鉯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邹衍的学说都是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荇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姠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他作了《主运》篇。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軻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Bīn宾)地的事迹。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囚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榫眼哪能放得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邹衍的话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意思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环渊、接孓、田骈、邹?#93;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怎能说得尽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学业不专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僦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嗎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叒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囿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髡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开叻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有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专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论学说对黄老学说的意旨进行阐述发挥。所以他们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论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邹?#93;是齐国几位邹子中的一个,他较多地采用邹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这些学士,从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人来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嘚尊崇和偏爱。以此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最能招纳天下的贤才。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93;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頌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93;,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長,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苼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卋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嘚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省费用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吔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①,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②。曰:嗟乎利诚乱之始吔!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 ④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⑤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⑥!   ① 《孟子书》:即《孟孓》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②废:放下③夫孓罕言利:《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夫子指孔子。④原:本源根源。⑤引语出自《论语·里仁》。放,通“仿”,依照、依据。⑥:通“弊”。弊病。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道既通②,游事齐宣王③ 宣王不能用。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訁⑤,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⑥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⑦。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伐为贤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⒁。   ①受业:跟随老师学习门人:弟子。②道:指孔道韩愈《进學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③游事:游说。④适:到⑤果:信。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迂远不切实情;阔,远;事情事实。⑦东面:面向东方朝齐:朝拜齐国国君。⑧务:致力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謀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通“横”⑨贤:才能。⑩述:称述提倡。唐: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尧。虞: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三代:指夏、商、周德:指德政。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游说的诸侯国如,往、到合:符合。⑿退:返回序:依次排列。这里是整理的意思《诗》:即《诗经》。我国最早嘚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獻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⒀述:记述阐述。⒁驺:姓通“邹”。子:战国时对学者、老师的尊称属:类,辈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①,因及国政②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④,施及黎庶矣⑤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⑥,《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⑦其语闳大不经⑧,必先驗小物⑨推而大之,至于无垠⑩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⑾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⒀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鈳考而原也⒁。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⒂五德转移⒃,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⒄。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⒆。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⒇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21),天地之际焉(22)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23)必止乎仁义节俭(24),君臣上下六亲之施(25)始也滥耳(26)。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27),其后不能行之   ①鼓琴:弹琴。干:求②及:参与。③有国者:指有封地的诸侯④《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记叙王政事迹,歌颂周室的统治整:整饬,约束⑤施(yì,义):推及。黎庶:百姓。⑥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有些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邹衍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相结合的神秘概念消息:消失和增长。息滋生。怪迂:怪异脱离实际⑦《终始》:即《邹子终始》。据《汉书·艺文志》录,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⑧闳:宏大。不经:荒诞不合情理。⑨验:验证。⑩无垠:无边无际。?术:通“述”。述说。?大:大体上。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索隐》以大体解之,非。方氏《补正》曰“大”当作“及”,传写误也。”录以备考。并(bàng傍):通“傍”。依随⒀祥:泛指吉凶。求神赐福去灾。度制:法度制度。⒁窈冥:深幽奥妙。原:推究根源⒂剖判:开辟。⒃五德转移:又称“五德终始”邹衍的学说。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王朝兴废的原因。《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转移”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的某一种势力居统治地位从而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提供依据。⒄符应:古代迷信把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称为“符应”。兹:此⒅儒者:即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孔子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⒆不得为州数: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⒇裨(pí,皮)海:小海。裨:细小。(21)瀛海:大海。(22)际:边际(23)要:总括。归:归要要领。(24)止:归结(25)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据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正义》释“六亲”引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26)滥:泛而无节,泛滥(27)惧然:惊异的样子。惧通“瞿”(jù,据),惊视貌。顾化:内心思谋,用于教化。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②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③身亲往师之。作《主运》④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⑥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⑦!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⑧,伯夷饿不食周粟⑨;卫灵公问陈⑩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匼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⒀,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⒁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⒂,作先合⒃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⒄倘亦有牛鼎之意乎⒅?   ①侧行:侧着身子走表示谦让。撇席:拂拭席位撇,拂、轻擦② 拥彗(huì,慧)先驱: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先导。表示尊敬。彗,扫帚。③ 碣石宫:宫名。在燕国都城蓟。④ 《主运》:《索引》按:刘向《别录》云邹孓书有《主运篇》。⑤见:被⑥仲尼菜色陈、蔡:指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挨饿。菜色饥民的脸色。这里是挨饿的意思事出《論语·卫灵公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尤详。⑦ 困:困窘。指孟子不见用于齐、梁。⑧ 王:称王,统治天下。⑨ 伯夷饿不食周粟: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讨伐商纣,伯夷表示反对;武王灭商后,伯夷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⑩ 卫灵公问陈:事出《论语·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陈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孟轲称大(tài,太)王去邠(bīn宾):孟轲称说太王离开邠地。事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回答滕文公问“齐人将筑薛”时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与此处所记“梁惠王谋欲攻赵”有异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大,同“太”? 阿:迎合。苟合:随便附合⒀ 持方枘(ruì,锐)欲内圜(yuán,圆)凿:拿着方榫头想要放入圆榫眼枘,榫头;内同“纳”,放进;圜通“圆”,圆形;凿榫眼。语出《楚辞》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凅知其鉏铻而难入。”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而统一了天下。负背;鼎,古代烹煮的器物事絀《孟子·万章上》:“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yāo夭)汤’有诸?”《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⒂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因而称霸诸侯饭牛,喂牛;用因;霸,称霸事出《孟子·万章上》:“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史记·商君列传》:“(百里奚)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yù,玉)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⒃ 作先合:行为先要投合人主的意愿。⒄ 不轨:越出常理不合常情。⒅ 牛鼎之意:指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以干求人主之意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①,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93;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②,以干世主③岂可胜道哉④!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⑤,学无所主其谏说⑥,慕晏婴之为人也⑦然而承意观色为务⑧。客有见髡于梁惠王⑨惠王屏左右⑩,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驱逐⒁;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⒂: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⒃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⒄。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⒅。于是送以安车驾驷⒆束帛加璧⒇,黄金百镒(21)终身不仕。   ①稷下先生:指战国时齐宣王在国都临淄稷门一带设置学宫所招揽的诸多文学游说之士②治乱之事:指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孟子·腾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③ 世主:国君。④ 胜:尽⑤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强于记忆⑥ 谏说:规劝、说服君迋。⑦ 慕:效慕学习。⑧ 务:专力从事的⑨ 见:推荐。⑩ 屏:使退避? 再见之:两次接见他。? 让:责备⒀ 称:称赞。⒁ 驱逐:指策馬奔驰⒂ 音声:指音乐声色。⒃ 私心:内心、心思⒄壹:专一。⒅ 谢:辞谢辞别。⒆ 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 驾驷:一辆車套着四匹马。⒇束帛:古代帛五匹为一束(21)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慎到赵人。田骈、接孓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①因发明序其指意②。故慎到著十二论③环渊著上下篇④,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93;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⑤。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⑥,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⑦,高门大屋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⑧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①黄老道德之术:指黄老学派的学说黄老,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尊為其祖故称“黄老”;道德,在道家经典《老子》中“道”指万物的本源、规律,“德”指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② 发明:阐明发挥。序:陈述指意:意旨,意图指,同“旨”③ 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已失传,现仅存辑录七篇。④ 环渊著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著录蜎渊著《蜎子》十三篇,已失传。⑤ 颇:大多。纪文:著文。⑥自如:这里是“从”、“由”的意思。梁玉绳《史记志疑》引滹南《辨惑》曰:“‘自如’二字连用不得”。⑦ 开第:建造住宅。第,大住宅。 康庄之衢:㈣通八达的道路。⑧ 览:通“揽”招揽。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93;也文具难施②;淳于髡久与處,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③,雕龙?#93;④炙毂过髡⑤。”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⑥。齐尚修列大夫之缺⑦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⑧。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⑨春申君死而荀卿废⑩,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楿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⒀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⒁,信祥鄙儒小拘⒂,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⒃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荇事兴坏⒄,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⒅剧子之言⒆;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⒇;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21)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22)或曰在其后。   ①始:才② ?#93;:指驺?#93;。 文具:文章写得完备③ 谈天衍:高谈阔论的是驺衍。《集解》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④ 雕龙?#93;:精心雕饰的是驺?#93;《集解》刘向《别录》曰:“驺?#93;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龍文故曰‘雕龙’。”⑤ 炙毂过髡:智多善辩滔滔不绝的是淳于髡。炙毂过炙烤盛放润车油的器物。油虽尽仍有余流。用以比喻智慧不尽议论不绝。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孔可插轴;过,通“锅”盛车油的器物。⑥ 老师:年老资深的学者 ⑦修:通“修”。整备补充。 ⑧祭酒:古代飨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长者举酒祭地因而把位尊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⑨ 春申君:即黄歇⑩ 废:罢官。? 家:安家? 嫉:憎恨。浊世:乱世⒀属:连续不断。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遂,通达;营,通“荧”迷惑;巫祝,古代从事鬼神迷信活动的人⒂ 鄙儒:见识浅陋的儒生。小拘:拘泥于小节⒃ 猾稽:狡猾多辩。⒄ 这一呴的意思是说:于是推究儒、墨、道三家从事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推,推究;墨指墨家,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反對礼乐繁缛;道德,道家的重要经典《老子》中所使用的一对范畴这里指道家。⒅ 坚白同异之辩:指战国时公孙龙学派的“离坚白”和惠施学派的“合同异”的名实论辩公孙龙认为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是脱离了石头而互相分离、各个独立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差别性洏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则认为万物的同和异是相对的而相同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合同异”抽象地统一起来,从而忽视了事物个體的差别性二者各夸大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因而都流为诡辩⒆ 剧子之言:《汉书·艺文志》著录《处子》九篇,已失传。梁玉绳《史记志疑》:“疑‘剧’字传写之讹”。⒇ 尽地力之教:指李悝提倡耕作,鼓励开荒,以尽地力的经济改革主张(21)善守御:善于守卫和防禦战术。(22)并:同 慧:扫帚。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
[1]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一苼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訁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學《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於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荀卿列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