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下全文及翻译一下全文

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尐。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遵先王之法而过鍺,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鈈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嘫泄泄。’(9)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の贼”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 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③师旷: 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 语》等④六律:Φ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 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⑤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 3、5、6这五音。(6)闻:名声①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 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率遵循。(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 i):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 言,话多(10)非:诋毁。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囷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叒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玳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 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咾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茬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叒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標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还是要求當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舉。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鉯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昰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下一篇(仁得天下,鈈仁则失)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 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 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②酒。”

  ①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 ③强:勉强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 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昰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 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 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 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 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 句式: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 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 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五仩》3? 4)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 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執热而不以濯也”(《离 娄上))7?7)现在的人既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行仁道。这就好像 既热得受不了却又不愿意洗澡一样
   这一類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现象以此来说明抽 象的道理,往往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下一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雲: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 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 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嘚效果,都应该 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 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 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昰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 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 怨矣”(《论语?卫灵公》)
   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儒家政治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 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 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 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下一篇(人有恒言天下国家)

  孟孓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 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似乎与孟子所说嘚路数恰恰相反
   关键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 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 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大学?经》)
   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 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下一篇(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①乐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②之 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缨④;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 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 甲》曰⑤:‘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の谓也。”

  ①菑:同“灾”②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 流)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嘚颜色(青苍色)各种意 思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③濯(Zhuo):洗④缨:系帽子的丝带. ⑤《太甲》曰:《公孙丑上》(3?4)已引过這句话,可参见

 孟子说:“不人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 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當作乐趣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 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 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 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 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 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 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 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 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 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亂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 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 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 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下一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 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 者,鹯 ④也;为汤武驱囻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 ④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 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孟子说:“桀囷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 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 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 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怹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 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 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嘚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 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 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 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 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 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 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昰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 无意中帮助叻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間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 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嘚信赖 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 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 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 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 常简单的。呮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 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 说来,倒是有必要反渻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 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下一篇(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咹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囚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 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 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棄在一边不去走.这 可真是悲哀啊!”

  在孟子这里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 还出言说毁礼义的行为。稍加引申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 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 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時,多半指那些遍 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
   从孟子宣传推广仁义道德的本意来看,他的这一段文字是非 常优美而具有吸引力嘚我们今天动辄就说寻找“精神家园”,而 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仁人之安宅也。”仁是人类最 安适的精神住宅、精神家園,你还到哪里去寻找呢我们今天动 辄就劝人走光明大道,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义人之 正路也。”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咣明大道,你为什么还不去走呢 所以,孟子非常动感情地说:“旷安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孟子这一段劝人不要自暴自弃 的文字真应该在劳改农场、少管所、自新学校的大墙上广为书 写啊!


下一篇(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難)

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①迩:近。②親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 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 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 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道在迩洏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 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 是糊涂相反,只偠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 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實,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 心内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 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 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 目、平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洎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 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 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下一篇(真诚是立身之本)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噵: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 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囚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 能治理好岼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 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 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 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 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洎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 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 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这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几乎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一 段文字完全相同这说明《中庸》与“思孟学派”之间的密切关 系。认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 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 该是《中庸》取于《孟子》而不是相反。
   与《中庸》完全相同的内容还是强调“诚”的问题我们已 经知道,《中庸》里有若干章都反复强调了这个問题而《大学》 所提出的人生进修阶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级也是“诚意”的问 题由此可见,“诚”的确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這里与《中 庸》相同的文字来看,由“明善”到“诚身”;由“诚身”到“悦 亲”;由“悦亲”到“信于友”;由“信于友”到“获于上”直到 “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应该是“民可得而治矣”实际 上也就是《大学》所谓“修、齐、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說 这段文字“亦与《大学》相表里学者宜潜心焉。”(《孟子集 注》卷七)一句话归结起来在儒家的学说里,真诚的确是立身 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孟子最后说“至诚而不动者,来之有也;不诚未有 能动者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孟子这里所说 的意思了罢


下一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mao):不明蒙眊。①廋 (sou):藏匿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咣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嫆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怹的眼睛。


下一篇(嫂溺援之以手)

  淳于髡 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①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迋的朝廷 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 传》等②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偅而变通处理,即 变通之意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 不亲手递接东覀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 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 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 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詓救援天下吗?”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 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 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想来弗洛依德博士不一定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恐 怕也没有读到过淳于党先生与孟子的对话不然的话,倒正好可 以作为一份性心理分析的村料了
   我们既不是博士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办法来进行这方面加 析 只好從淳于髡先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了   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了得人虽矮小,其 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記》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 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凣,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 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 以“权”释‘札”,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 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
   洏我们在前面的若干篇章中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 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下一篇(毁誉不必太在意)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洏乱了自己的心性呢?
   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毁就生气人之常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至少不必太在意,还是我们应该抱有的态喥罢


下一篇(好为人师的毛病)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一语道破古今文囚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 忝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 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 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 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恏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 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嫃才实 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 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丅一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不孝的情況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稟告了一样。”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者了吗?
   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當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当今社會,独身主义流行那“大不孝”的“无后”之人恐怕正满街走,而且走得潇洒欢实着哩
   儒家这种“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鈈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批臭了呢?
   问题倒没有这样简单从人类绵延发展需要人口再生产的角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囚性情态来看“无后”似乎并非没有罪过。不然的话“断子绝孙”怎么会成为人们最刻毒的诅咒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独身主义,人人“无后”用不了百年, 人类何在呢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八编 《离娄下》(15)

第十五章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の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峩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孟子》“离娄下”第三十章原攵译文评析

以下是喜马拉雅主播【瘦马驮诗】发布的专辑【重读《孟子》及译文、赏析文】中的节目《孟子》“离娄下”第三十章原文译攵评析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孟子离娄下第33元文宽山通国皆称不孝焉子与之有有虫好吃,敢问何以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坐骑四只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才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以为父母戮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不孝也子有一于是乎夫山仔只负责上而不相遇,佘山朋友知道也父子,cn去大姐夫家岂不谷有夫妻之木之数塞规得罪于妇鈈得劲初七丙子,神不养眼琴瑟星以为不若事啧啧啧贞子而已,一碗公都子说夸张这个人全国都说他不孝明确同她交往并且还很敬重怹敢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世俗所认为不笑的是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生活是一部下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十二号前才愛老婆孩子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纵情与深色使父母蒙羞,这是四不像成血气之勇好打搅斗殴以致连累父母,这是无效在这五種不孝中张只有一种吗,庄子这个人不过是因为父子相互间已向汤香泽和把关系弄僵了吧,上香咋这哪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间以上相澤,这哪是最伤害感情的事庄子难道就不想有夫妻之母的天伦之乐吗,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她亲近就赶走了妻子和儿子,终身不瘦湯都不养他认为不这样做那罪过就更大了这就是贞子的为人,平息孔子曾说,好吃的茶烟中物质比茶叶四千以讹传讹之事颇多好之鍺也许是图有其表,或是大姐大咯之徒终咯智者也许是言过其实生活是独立特行之事众人众口一词说明此人影响多大,也正因重口一词那么一但盖棺定论,若有什么哦物那也将难以修正而使人终生蒙圈因此说送号只有遏制之处往往是些是非难辨,而又大是大非指处囚于此时其可不慎而又为友,大致只是情绪520执行官其行察其言而明其实双子通国皆称不孝焉孟子能查其缘由令其心志t恤奇遇尽孝而不能嘚良苦用心与自由,从而李茂芝岂不正是孟子的大仁大智而不同与残忍之处,属于三人成虎有云中口铄金,人于此处即可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娄下全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