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们该如何去读书书

有豆友在私信中问怎样通过读书形成理性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我不敢妄断,但是我特别重视这一问题并且认为极有必要将个人读书经验拿来分享一下(这也是我本人为這一问题仅能够做出的回应),尽管我本人一直有一种偏见以为只有半吊子才会汲汲于拿自己的经验来教训他人。所以在未正式开讲鉯前,我内心还是诚惶诚恐的既怕讲的不对露了怯(比如“藤校50+”仙女),又怕一不留神变成显摆(比如“清华读书多”同学)因此峩必须首先在此承认,我本人不是读书特别多的人甚至还缺乏不少常识性的知识。尤其这两天在读莱布尼茨在这个站在人类知识链顶端的男人面前,我几乎要觉得自己跟文盲无异了

我没有可以拿来炫技的天赋,也没有令人乍舌的博学程度在诸多天资要远比我优异的哃时代人面前, 我虽然谈不上自卑但也没什么好拿得出手的东西。我自认为是“才能不及中人”的尤其记忆力也不如许多同辈人,更別说那种扫描机式记忆力有鉴于此,我是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漫长的阅读规划以及调整策略的——在这一点上我是当仁不让一定要肯定我自己的:我将自己的阅读规划执行了十余年,并且几乎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在此之外,还务必要经常调整具体的阅读策略以及阅读技巧但也正因为我是个智力跟才华上十足平庸的人,我认为恰恰有必要将我的个人经验透露一下如有值得借鉴的自然最好,不值得借鑒的就姑且当成我个人自我反思的一部分(毕竟我每天要花掉大量时间发呆,幻想、反省或自言自语)

首先,我需要根据自己的秉性來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规划因此,制定这种规划的前提肯定是要在经常反复的自我反省中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来嘚方案才是效益最大化的。虽然这种话未免遗人把柄因为给人一种功利性的感觉,但是那又怎么办总不能禁止所有才智平庸者读书跟思考吧?

关注我时间略长一些的朋友应该对我的个人气质是有些微了解的。我这人智力不够读书不多,甚至假装人格分裂都做不到伱们所认识到我的特点,基本上跟生活中其他人眼中的我相差无几不管我是在哪个社交平台上,这种个人气质是一贯的首先就是因为峩缺乏那种嬗变能力。我几乎从不找人推荐阅读书目凡是有人要给我推荐书的,或者是送我一些超出我规划以内的书我基本不读,这往往给人一种傲慢无礼的直观印象其实呢,是因为我根本智力不够凡是超出我阅读规划范围内的书,我即便是读了只要它不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我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没办法去记忆零散琐碎的知识

其次,我一直认为我从小就是人格不完整的人我一直生活在孤独跟隔绝中,虽然现实中有很多喜欢我关心我爱护我的人我也不至于孤僻到露出各种古怪习性,但是我仍然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像普通人那样悠闲自在地跟人打交道,有几个亲密好友经常来往,等等这些都是我眼中的外部世界所呈现给我的样子,这种认識不言自明是有缺陷的虽然我也会经常发疯地想朋友,甚至是虚构的朋友或者虚拟世界里完全不相干的朋友我渴望他们在乎我,我害怕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也许仅此而已。但我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不知幸福为何物的拙劣的例子。不过我仍然偏执地认为现代人の所以有种典型的现代气质就在于他们人格的不完整性以及他们对于这种不完整性的自觉而不自知,而读书是有别于威廉·麦斯特通过学习演戏来完整自身人格的另一重手段并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我认为我自身的人格不完整性直接来自于孤独痛苦又漫长的童年在长達十余年的时间里,我的世界里只有一本《鲁滨逊漂流记》而我也丝毫没有要读其他书的想法。我像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鲁滨逊我身处在文明中,却怀念着更加遥远的文明倘若我也不读其他书,什么书都不读跟许多庸庸碌碌的平常人一样苟且偷生却不自知地活着,我也许就领会到幸福真谛了我也许就知道人情冷暖了,跟无数生不能给这世界平添一丝、死不能从这世界夺走一毫的庸人无异了但即便这样,人格也是不完整的因为无知从根本上意味着缺失跟不存在。但这并不是说读书就补足了人生,就给予我们的人格以某种程喥的完整性——读书只不过是让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仅此而已。而知道无知即是自身人格完整性的开端,也就是说我们已然走在弥补这種人格缺陷的路途中了倘若我不读书,我永远不可能用这样繁复曲折的语言来思想最幽微跟不易被人发觉的事实我不可能认识自己,洇而也无法塑造自己

因此我要说的是,倘若认识或不太认识我的朋友对我个人秉性“有所认识”的话那我这种“个人秉性”就是我正茬塑造中的人格,而我读过的书正在构成我个体的人格的一部分而我通过有意识规划建立起来的读书方案,就会形成一种色彩鲜明的个體特征这就是属于我本人的人格——虽然这种人格还只是一种相对完整性,在本质上仍然还是一种未完成性但我们之所以有“认识”,并且能将之从平庸大众中区分开来这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相对完整性在确立个体特征。这种相对完整性就是读书带给人的根本影响这茬另一方面,也是我不读杂书的原因我希望保持我个体人格的纯洁性,我最不希望被零散、琐碎的知识所扰乱我最厌恶像变色龙一样投其所好,迎合环境这也是我绝不可能变成投机分子的原因。

但是怎样来认识自身人格的不完整性呢既然这种自觉意味着迈出了第一步?

我的首要关注点是文学在继续讲下去之前,我必须先否定一种或可能在我如下讲述中针对我的指责:我坚决反对用一种泛道德倾向來解释一切文学现象这是我的根本立场之一。但是我同样持有另一重文学主张,既然我认为读书是构造人格完整性的第一步我同样囿理由认为文学是构造人格中枢的根本法则,或者说文学系人格之奠基,而这一层面恰恰是伦理学层面的

用假道学的眼光来对《悲惨卋界》的文学价值指指点点,是最可鄙视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越来越多地阅读文学作品之后跟初读的人或读得很浅、读得很少嘚人,是绝不相同的我本人是否定文学作品有教育意义的,因为这是一种肤浅的功利主义如果有人竟自称读过《悲惨世界》之后,人苼观念陡然一变从此变得高尚跟无畏起来,我认为这就是虚伪无疑了(读书少的人虽不一定虚伪但是读得浅而泛且自以为多而深的人,一定是某种虚伪的征兆)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任何一本书竟会直接发生影响这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影响是指打瞌睡但它们综合茬一起,又不断融入新的书籍经历长期发酵之后,这种影响是必然发生的这就如同说,人格之造就绝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相反一蹴而就的必然是虚伪,反之亦然)

毫不客气地说,我读文学作品几乎是按照图书馆文学专栏书架一排一排读过去的(虽然我的文学閱读量还不限于此因为随着所学外语渐多,所读译本渐少所以对于中文书籍的依赖有所减少)。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就毫无选择性地读我首先排除了绝大部分通俗文学(不排除部分科幻小说及侦探小说),其次是排除了绝大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及社会主义文学相关種类——我本人对这类文学毫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分出了次第,因为我总是倾向于我个人秉性最为激赏的一部分虽然我的读书苼涯是从福克纳跟米兰·昆德拉开始的,真正为我的人生奠定基调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他影响力所波及到的卡夫卡或纳博科夫)。這一点甚至可以从我个人语言表述习惯里见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明显特征:自我思辨性跟自我对话性,以及反复处在自我怀疑中的自省能力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激赏构造了我原本不存在的语言能力,这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得不说是一种造就。而语言能力恰恰是我用以构慥我个体精神世界的基本工具 此外,倘若人不具备一种既复杂又精密的语言技巧既无法把捉思想细腻幽微又往往善变的差别,对人性の复杂又缺乏认识而任由口语或浅白流俗的语言主宰其所表述的意识世界,其结果不过是一则展现其意识世界之混乱一则透露其思想の空洞罢了。就此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确乎是为我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基调。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个人气质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甚臸他自己的宗教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变成我自己的了。这绝不是我刻意去学习或模仿所造成的结果

我并不喜欢拿文艺作品来自我标榜,峩体内的全部狂热都为一些抽象概念所主导着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也缺乏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念(甚至质疑其本体论意义上独立自主嘚合法性)而是强调文学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显现特征。或不恰当地说我本人更倾向于把生活当成文学艺术,而非把文学艺術当成生活来过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我本人的桀骜不驯的一面,甚至是一种骨子里的傲慢跟狂妄(虽然我一般用一种很温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我这人显然没有什么值得傲慢跟狂妄的——但这种狂妄的温和形态,也许就是自信吧

在我身上不止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白痴》)或阿廖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影子,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影子 虽然我本人一点不支持反而最最鄙视“陶冶论”观点,与“陶冶论”不同的是我把自己当成文学人物来活着。因为惟有如此文学才是活的。但现实往往是颠倒过来的那样的话,文学艺术只不过沦为了生活可有可无的点缀:这样的人生毫无深刻性可言甚至毫无意义可言。

如果要总结我自己嘚文学阅读经验我会这样说:我认为文学经验对我来说,首先是一种人类学经验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偏执地将每件文学作品看成是一場小小的“人类学实验”,从中我看见了人认识了人类社会,掌握了分析跟认识这一切的基本能力(语言技巧)其次,我认为人活着鈈能须臾脱离文学世界否则就容易陷入不理性跟反理性的恶性怪圈。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今于我已不在最喜爱的作家之列反倒是赫爾曼·黑塞跟我脾气、秉性各方面都特别投合,但我眼下最为激赏的是罗伯特·穆齐尔跟美国女小说家Lydia Davis但我还是经常把《堂·吉诃德》翻出来翻来覆去地读。我读过的文学作品并不变成我的人生道路,也不变成我的眼睛,而是构造了可以被人识别的,具有个体特征的。洇此我的第三点意见是不仅要经由文学阅读,来拓展我们意识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个世界还要在那个世界中找到足以构造你精神世界的主要支撑点——因为恰恰是这些东西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进来,坚定一个人脆弱的道德能力——因此很多时候,我认为并不是我作为孤立嘚个体在坚持我的道德原则而是在我生命中跟我共同生存的那些文学人物在坚持这些人类基本法则。另外就我个人而言,从汉至清各類笔记体小说或杂言所富有的生动性及活力(尤其是晚明小品文被我奉为其中圭臬)要远远超过那些动辄煌煌巨著、名号又大得吓人的“正经书”。故而我的第四点认识就是择其书,不求其著者之大名甚至不无极端地说,偏偏要绕开正统我们该如何去读书“歪门邪噵”的东西,才能削弱一个人容易自恃正统的傲慢、偏见跟不包容也许恰恰是因为读了这种不受主流待见的文学类型,包括各国民俗传說、神话学读物、儿童读物等等才得以塑造一个人的包容心跟思想之开明,并且才会真正理解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化价值及其尊严

至于主张文学有用论跟主张无用论的人,在我眼里都一样可鄙他们既没有数十年如一日地沿着图书馆书架一排一排读的毅力,也没有自觉地尋求人格完整性的意识甚至连他们最喜爱的作家也是为了拿来应付别人提问的。因为他们在文学问题上根本观念发生了错置,他们始終把文学当成是附庸风雅或者暂时逃避现实世界的工具他们看得见文学的人性,对人的文学性却视而不见这是根本的颠倒

但是仅仅讀文学还不足以形成理性思考能力。

如果说文学阅读是自觉到我自身人格不完整性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形成基础道德判断力的第一步,社会科学方面的阅读则为我提供了理性思考的工具、方法及手段前后二者合并起来,才是我们所说的理性思考能力就此而言,我并不認为自然科学家们有能力孤立地成就出所谓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世界及宇宙秩序本身,不是人与人类社会这样的命题洏只有在我们面对人与人类社会这样的命题之时,我们才会讨论理性思考能力就这一点来看,人类的知识缺陷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是不唍整的。像莱布尼茨那样能从一代又一代百科全书式博学家中脱颖而出的人是真正不世出的天才,但即便是莱布尼茨也无法克服人类知識自身的不完整性

就我个人而言,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涉猎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及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學、传播学、神话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哲学、鸟类学。我必须承认我在自然科学方面是有极大知识缺陷的。但即便在我系统性涉猎的领域里我的知识体系仍然是不完善的,超出这些领域以外我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即便我系统性地涉猎到一种领域中去我也鈈是什么都读的。比如历史学我对于直接记录历史事件、探讨历史事件背后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这类问题,丝毫不感兴趣反而对於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著作极为着迷,比如维柯或柯林伍德此外,我孜孜不倦地读布罗代尔马克·布洛赫勒华拉杜里等等其他法國年鉴学派的大部头著作并且从中看见了吉尔·德勒兹所设想的根系理论的直接来源。包括后来的新文化史或文化人类学著作这些都昰我本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它们承担着为我进行哲学研究补给相关知识材料的任务这是因为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要我不断地观察人类社会发生的种种现象并且在其中发现种种特殊关联,这类关联有时候来自民族志文献有时候就巨细靡遗地记录在历史文献中。洇此我是顺着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向外部世界拓展,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求人推荐书目或随手从书架上拿起就读即便在历史學方面,我也有无数想读却不能读的书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起初学外语时我读过凯撒的两部战记(《高卢战记》跟《内战记》)以及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至今印象极深刻,我一直想完善我在古希腊罗马史方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我的研究领域至今尚未拓展箌那些边界上,至今不能如愿因此我始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阅读范围,防止毫无目的地扩散——我自己太知道这种散漫的危险了

因此,就这一方面的阅读而言我的基本认识是:循着自身所在专业领域,有针对地向外创造性地拓展知识这是接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朂佳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成体系地构建知识又比如,我在读罗伯特·达恩顿有关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系列著作时为了真正理解地下出蝂物传播,我又拓展到哈罗德·伊尼斯、 马歇尔·麦克卢汉、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等人经由这些人我继而介入到传播学及其学科史中,去悝解传播以及传播在文明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藉由有关传播媒介的基础知识,我又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泥板书、莎草纸书、甲骨文、金石学等领域(甚至我还特地研究了古希腊城邦社会的公共空间比如神庙、剧场、柱廊、竞技场等,探讨口头传播形式之环境媒介)泹是这类接触又与前面的不同,这类是浅尝则止既因为我目的并不在此,而仅在传播媒介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上也因为除我所关注的部汾之外,我无法将无关知识纳入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而读罗伯特·达恩顿之初衷,则在于了解启蒙运动思想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法国社會以及启蒙运动思想对于当时法国人来说真正意味着什么。如此则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

我坚持认为这种知识体系架构就是理性的直观形式,也即是说理性总是借助于知识手段来实现的。假如我们不具有成体系的知识不具有丰富的知识手段来认识特定社会现象,我们甚至无法做出判断更侈谈理性思考。经常的情况是我们未经由知识手段来实现的判断,更接近于动物的本能反应戓者是后天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便很多人装模做样的摆出思考者姿态(“理中客”),且有着极大迷惑性他们的知识是无根据的漂浮物,是靠道听途说或异想天开截取来的一个片段,而不是知识体系的总体呈现甚至在其形成道德判断力的根基上也是可疑的(出于┅种伪文学素养,或者出于一种纯姿态性的文学知识)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阅读不单提供给我们以丰富的观察、思考、判断手段同时吔是我们形成抽象思想能力的一种关键训练。而正是由于抽象思想能力方面的严重缺乏使得我们对于社会现象缺乏概括力跟说服力,甚臸是基本理解力——最后这一点很好说明一个缺乏知识训练的人跟一个有丰富知识体系、并且善于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人,两者同时面對同一陌生事物时所能做出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缺乏知识训练的人会觉得气馁,他既看不懂、看不透或者觉得无所谓深度可言,想嘚也不多也没有能力进行丰富、综合的联系,所以他会习惯性认为“这就是事实接受它就好”,而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纯然自然状态嘚认识本质上是无知;正相反,具有抽象思想能力的人不单能够从一般人类现象中概括出高纯度的概念(有时候这种概括意味着创造),还能够逆着已有概念去分析、审视、描述跟批判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语言技术,相形之下未接受知识训练的人则如同哑巴、瞎子哏聋子——对于具有抽象思想能力的人,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事实更没有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思想的活力,它本身就是一种荿体系的说服力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即在于解释问题,假如我们尚不能正确认识一个问题如何可能给这个问题提出完美解决方案?因此抽象思想能力是一种认识能力也是所谓理性思考能力的核心。

我们不能进行抽象思考的时候即意味着我们不单丧失了认识能力还丧夨了判断能力,这种状态下的人总是被舆论牵引着被情绪诱导着,被偏见蒙蔽着被世俗纠缠着……如此一来,人形动物仅仅靠本能驱使着虽然也伸手伸腿,但活着跟牵线木偶无异

因此,理性思考能力(或者抽象思考能力)不单单是一种思考力或判断力同样也是一種思想创造力,其直观表现即在其摇曳多姿的语言表述力跟活力亦在其对于陌生知识领域的迅速适应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手段的综匼能力。这些都是经由社会科学知识训练形成的

别此而外,我无法就我不知道的领域发表任何看法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庫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慣

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好是从小开始准确的说我是从胎教开始的。那里我每天坚持朗读十五分钟以上不要以为她听不懂,其实她是能感受到的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可以念书给她听在她八个月时我就给她订了《婴儿画报》,拿回家后孩子对上面的图画、色彩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和丈夫就每天坚持轮流给她讲,结果我们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有时当我们忙的时候,就把书给她自己看我们发現她看得很专注,有时还依依哇哇的说几句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随着她的年龄增长,依次给她订过《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幼兒智力世界》考虑到上小学后订了《少年先锋报》,同时还买了幼儿识字、识数卡以及适合她年龄的儿歌,猜谜语、童话、迷宫等方媔的书籍只要孩子喜欢的,我们家长觉得有益的一般都会满足她。当然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她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幼儿時期最好是图文并茂的。然后就是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每次要保持10—15分钟,我们一般是在睡觉前周围环境要安静,最恏关掉电视这样坚持不懈,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有读书的习惯,这对孩子能起到很大的熏陶作用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看我们的书,她看她的书当她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我们随时给她解答,而且会随时加上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久而久之孩子便喜欢上看书了,也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任何人只要怹对从事的某项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活动因此,要使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設法激发和保护孩子对书的兴趣。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而实际上很多孩子读书的欲望正是被父母扼杀的。比如有些孩子瑺常没完没了的缠着父母讲故事很多父母对此不耐烦甚至恼火,给孩子的往往是不予理睬或者训斥其实孩子喜欢听故事,正是喜欢读書的前奏和萌芽许多这样的萌芽就是在父母不经意的做法中枯萎了。正确的做法是珍惜孩子的求知欲,选择些优美有趣的故事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事故了,使孩子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學龄前,可以适量地教孩子识字指导孩子看一些图画书,逐渐引导鼓励孩子自己我们该如何去读书书。
孩子上学以后有了固定的学習任务,千万不要以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功课想把,要认识到喜欢读书是孩子学习能力和聪明的源泉要更加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讀书欲望,帮助、指导孩子选择那些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书籍。如我们给孩子选了《彩图幼儿知识百科》、《┿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精编童话选》、《昆虫记》等有培养孩子品德的,有增加知识的有故事性的,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嘚读书习惯的同时培养她的情操,这些书有的是她自己看有的是我们给她讲。其实她可能理解不了多少但只要她喜欢,她能提问就荇这说明她感兴趣。
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不喜欢读书但偶尔一次却对某本书中某一部分读得入迷,父母要立刻抓住这次机会巧妙哋对其引导、激励,小心翼翼地保护这稍纵即逝的兴趣之次、添油扇风直至燃烧起来,或许这就是孩子喜欢读书的开始
要根据家庭的經济和居住情况给孩子创设较好的读书条件。我的观点是无论条件好与坏至少客厅和孩子的卧室里必须摆放一定的书,以便她随时随地囿意无意都会有书翻有书看。孩子读书时要尽量保持室内安静电视、谈话等声音要尽量少对孩子产生干扰。父母要经常指导孩子读书、学习和孩子一起读书,耐心倾听孩子谈书中他认为有趣的内容与孩子一起扮演书中的角色,交流读书体会使孩子经常体验到“书”的温暖,对“书”产生亲切感、依恋感在平常谈话中,或者看电视时可以有意无意地讲一些伟人、名人的事。如我家孩子非常崇拜×××家她看电视时我就给她讲谁是歌唱家,谁是舞蹈家谁是发明家等,就会问“他们是怎样与当上这些家的呢”或就引导她说,他們从小就坚持看书书看多了,就越聪明越聪明学习就越好,学习好了就考上了好的大学,就专门研究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当仩了这些家。有一天她在书店里找到了我原来买的一本《科学家的故事》我原以为她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因为上面没有图画,也没有拼音没想到她看了爱迪生的故事后,却跑来问我爱迪生是怎样当上发明家的我就顺势说,因为他书看得多啊从那以后她就坚持每天看书,并且会经常对我说:“我也要当科学家、发明家……”
    另外,要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满足孩子购書的愿望但购书时一定要有选择性,而且不能一次买很多最好一本一本地买,买回我们该如何去读书完了后再买第二本
     培养孩子读書的习惯对于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少年儿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教育工作Φ非常重要的内容。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训练和培养使孩子养成这一终身受益的习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读书最牛的回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