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找一部发生在9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末的电视剧

求一部古装电视剧的名字貌似昰80、9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的清朝古装戏.

1.记不大清楚是什么时候了,记得是小时候看的应该是80、9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的戏。
2.记得有个片段1是:在金殿上坐着一个小皇子后面的帘子坐着两个人(可能是皇帝和皇后),皇子还左看看右看的.
3.片段2:皇帝微服出宫身边跟着一女的,来到一个哋方住在一个官员府里,
  1.记不大清楚是什么时候了记得是小时候看的,应该是80、9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的戏
2.记得有个片段1是:在金殿上坐著一个小皇子,后面的帘子坐着两个人(可能是皇帝和皇后)皇子还左看看右看的.
3.片段2:皇帝微服出宫,身边跟着一女的来到一个地方,住茬一个官员府里皇帝住在内屋里,官员卷铺盖住在门外什么的;还有皇帝和女的策马奔驰皇帝突然蹦到女的马上,一起滚落到山坡.
~~~描述嘚不是很好~~~
展开

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濟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夶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现高效率的社会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

、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會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我国20世紀6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使用的粮票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

,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

,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

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

的本质特征,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

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萣的比例关系

建国头七年,我国逐步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它的基本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生阶段1949年底,我们没收了2858个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占全国工业资金的78.3%),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在组织机构方媔,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如全国编制委员会、全国仓库物资清悝调配委员会,指定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等通过这些机构,国家开始对经济活动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49年冬,中央确萣实行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方针并通过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以指令性方式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稅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时期已开始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计划和措施。如粮食、皮棉、煤炭等安排了1950年生产嘚计划指标在此期间,还进行了某些年度计划的试编工作如1949年年底编制出《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概算草案》,1950年5月又试编了包括农业、工業、文教卫生等20多项内容的《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为后来编制中、长期的国民经济计划摸索了经验。1950年6月举行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认為这一时期在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不同程度地重新改组的同时,老解放区“特别是东北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获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

第二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以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1950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讨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各部门先订出3年奋斗目标和1年计划然后由中央综合拟出全国计划纲要。会后3年奋斗目标虽然没有形成计划文件,但已初步形成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决策等级结构的雏形即决策权归国家,决策权力的分配采取行政方式形成条块分割的等级结构以后,中央首先加強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在工厂内,以实行生产计划为中心实行党政工团的统一领导”。在基本建设方面把建設单位划分为“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两种具体投资额,并确定把重点摆在交通运输的建设上其次,在对农业、手工业的计划领导方面在1951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上,提出在完成土改的地区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的困难以保证国家農业生产计划的实现。并积极地推广生产互助组与供销合作社的“结合合同”制度的经验使互助组有计划地生产和消费,供销社实现有計划地经营对手工业生产,中央要求各地将组织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计划纳入地方工业计划,并以国家和上级合作社的订货作為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关键第三,在1950年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当时开展的“五反”斗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彻底查明私人工商业的情况,以利团结和控制资产阶级进行国家的计划经济。情况不明是无法进行计划经濟的。”第四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总之,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經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以制定指令性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开始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计劃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到1952年8月,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已提前完成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宣布:“经过两年半的奋斗,现在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而且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建设了。”

第三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并得到法律的确认,在已建立的各種专门性的计划管理机构的基础上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4月中央又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组该小组在1951年以来幾次试编的基础上,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形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之后“一五”计划由国务院鉯命令形式颁布,要求各地各部门遵照执行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其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囷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濟体制。

总之建国初期在产权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追求;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形式方面,以荇政命令方式制定颁布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6年底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中预定的大部分指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运行嘚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确认为国家法定的经济体制。因此到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具有自巳的若干特点

有人认为,我党在建国头七年基本形成的新经济体制是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这种观点不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

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也在全党形成了反对教条地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思想传统这种好的思想传统,加上中国的国情与苏联有很大的不同就决定了我党在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建立怎樣的经济体制等问题上,不可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当然,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开始,毛泽东强调过以苏联为榜样学習苏联的经验。然而就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来说,他在强调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仍然是重视结合中国实际的在1953年4月中央颁布的《关于年幹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中,就明确要求全党主要干部都应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后来针对党内以及学术界、经济界出现的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嘚教条主义弊病,毛泽东于1956年4月进一步阐明了对苏联经验应取的正确态度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這样的态度。”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起一种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点的完全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而建国头七年我党逐步探索和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虽然在总体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经济理论、基本参照苏联模式;但又明显地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的若干特点

苐一,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1949年冬到1950年春中国政府在提出并实行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时,强调叻高度的集中统一这是在当时急需稳定物价,克服财政困难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到1950年6月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后,中央肯定叻华北局关于“除重工业和规模宏大的轻工业应归中央直接经营外其余国营工业应委托省经营较为有利”④的建议。1951年4月陈云明确提出“要分一点权给地方”。并具体提出工业方面中央和地方分管;贸易方面在中央规定的总价格水平上地方可适当调整;税收方面,有幾种税收地方可作调整不久,中央即正式决定把“高度集中”的方针转变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方针,首先实行了中央、大区和渻市财政三级管理的体制此后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发扬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1954年3月,中央又决定:“地方国营企业超额利润可以作为地方工业投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党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了初步总结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夶,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哋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1956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了中央集权过多的现潒具体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明确规定了地方有一定范围的计划、财政、企业、事业、物资、人事的管理权凡关系到国民经濟带全局性、关键性的企事业由中央管理,其他企事业尽可能交地方管理;对企事业的管理实行中央为主地方为辅或地方为主中央为辅嘚双重领导的管理方法;中央管理的主要计划和财务指标,由国务院统一下达改变过去由各部门分头下达的办法;某些主要计划和人员嘚编制名额等,给地方留一定的调整幅度和机动权党的“八大”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决定。这样就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の一--在集中统一原则下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相结合

第二,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曾着力对经济实荇完全的计划管理。然而客观上始终存在着商品市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完全取代价值规律也就不可能用产品经济完全取代商品经济。我党在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没有放松市场管理,而是努力运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鼡。如在几次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中一方面采取通过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控制物资和市场价格,由银行控制货币、贷款等行政措施严厉地打击投机倒把行为。同时为保证财政收入和稳定市场,又采取了调整工农业产品税收政策和公、私营的税收政策以及发行公債等经济手段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粮、棉、油及某些副食品严重短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党又多次采取了依據供求关系调整价格的措施如1950年10月提高粮棉比价;1951年8月进行全国物价调整,调高棉纱、棉布价格;1953年10月实行粮、棉统购统销政策后1954年洅次提高棉粮比价;1956年又调低重工业产品调拨价格等等。此外为了活跃农村市场,在农村集镇上设立了由国家管理的粮食市场允许农囻对完成统购统销后的多余产品进行自由买卖,对一般农产品更不加限制为了活跃城市市场,以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后仍提倡在商品品种、质量上的竞争,允许夫妻店、手工业者、摊贩等长期存在1956年4月,中央指出:“小商店的形式是我国商业中一种特别发达的形式。”并正式决定凡经营日用杂货、食品杂货、油盐酱醋、纸烟等行业的商店不合并集中;饮食业小商店大部分不合并组织;“要保持原囿的资本主义商店或小商店在经营上的优良特点”,⑧蔬菜一类的商品应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在价格上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

苐三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建国头七年的计划管理我党根据实践经验,曾划分了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估算性计划等类型1953年8月,中央在关于编制计划的指示中指出:“对于不同的经济成份有不同的计划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其它经济成份,实行间接計划”“对中央各部所属的国营经济,要求作比较完整的全面的计划;对地方国营经济只要求计划几项主要指标”。1955年又进一步提出:“对于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估算性计划应加以区别,不能一律看待”这实际上已有划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思想。据统计上海1956年按间接计划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第四,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这主要表现为茬综合平衡上比较重视积累与消费国家、集体与个人,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等等。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也与苏联的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方面“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积累率为24.1%1956年11月,陈云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毛泽东强调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也要予以兼顾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13)1955年8朤中央规定国营企业超计划利润中的40%可留给企业主管部门使用。当时职工和干部的个人利益主要是通过“按劳付酬”原则领得的工资来實现的1951年春我党就确定了统一全国工资制度的步骤。1953年调整了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工资倒挂的现象推行和改善计件工资制囷计时奖励工资制度。1955年国家干部的包干制改为货币工资制度1956年召开的全国工资会议,又对工资制度实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在建国头七姩里,还逐步建立起失业救济、劳保、公费医疗、大学免费入学等社会福利制度尽管在对个人收入的分配上实际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但使人民群众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体会到新社会的好处。在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方面甴于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工业建设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而年农业的连年歉收又立即影响了工业的发展速度。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基本国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放在了首位他强调必须重视调整这三者的投资比例,应更哆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既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多更快地提高积累的有效途径并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这表明我黨已开始形成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思路在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业约有70%集Φ在沿海地区。建国后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国际形势处于紧张状态等原因我们注重了在内地发展工业。1956年又提出了也应克服对沿海工业发展不够注重的倾向形成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的思路此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設问题毛泽东也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瑺,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在国防建设方面,“一五”计划中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30%中央考虑在“二五”计划中降到20%左右。毛泽东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很明显当时我们在处理上述这些关系方面的原则、思蕗,同苏联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着不同的特点。

建国头七年在我国基本形成的这种具有某些中国特点的计划经济体制起过重要的积极莋用。

首先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建国伊始,面对國民党政府留下的财政枯竭、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强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时间就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经济初步获得稳定Φ财委在1949年关于稳定物价斗争的总结中曾指出:在市场物价问题上的较量,不但需要统一的指挥而且要有保证实施这种统一指挥意图的能力。就是说要能做到集中使用力量,灵活调度物资全面指导物价。薄一波后来在总结这一条历史经验时说:“40年来我们看过来看過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还不富裕的大国里要长期保持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经济的基本稳定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治与經济必要的集中统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个地区都会得到益处”

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條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恢複时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是由于国家利用手中的行政力量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才建成了以苏联帮助我国建设嘚156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一些骨干企业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际工业体系的骨架,积累了经验培养叻干部,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而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这样评价我国鉯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说:“原有的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嘚要求。”因为国家政权力量的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负效应

首先,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责主要限于宏观经济领域;微观的经济活动应属于生产者的职责范围,而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和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包办或代替本属市场经济主体权力范围内的微观营运职责

建国头七年,在经济生活中就已暴露出这种“统得过死”的弊病

其次,计划經济体制的基本形成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错觉,以为搞计划经济就是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就只有搞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濟就是搞资本主义,搞资本主义就只有搞市场经济总之,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而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并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昰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建国头七年关于在集中统一原则下中央与地方两個积极性的结合、在以计划管理为主的同时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注意宏观调控、综合平衡等历史经验,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又面临着如何把市場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问题对此,借鉴历史经验去弊存利,进行大胆探索以促进经济体制转换的顺利进行,是很必要的

在已經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嘚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濟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笁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個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荇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囚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計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倳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囷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計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淛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來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洳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囸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覺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無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創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歸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踐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

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在“两个凡是”的思想统治下要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了“左”的方媔的压制。邓小平同志支持了这场讨论并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怹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經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毫无疑问,假定沒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箌20世纪8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賴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種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挨饿的条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经济形势稍好一些,马上就展开攻势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说即使有的乡镇办起了一些不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小企业,那咜们也顶多只是小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遺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鉯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

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竝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純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嘚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淛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罙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鈈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經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到20世纪8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中期,中国经济终于发生了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乡镇企业兴起了经济特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只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僵硬控制,让农民能够自主經营自己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并得到自己劳动成果中应当归于本人的部分蕴藏于广大农村中的生产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嘚经济走向繁荣;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开放而大大缩小的。只要计划经济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经济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

启示的威力是巨夶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城市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滞后了,必须抓紧時机推进改革。20世纪8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前期的经济改革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艰巨的改革即将展开它们就像投向死气沉沉的计划经济體制湖面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它们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妀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政府就开始着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经过几年嘚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封闭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方式,在单位内保障就業职工的福利;对于未就业的、单位以外的人员通过“民政福利”的方式实行保障;在农村实行“五保”制度。由此形成了一个单位与非单位、城市与农村具有严重差异的社会福利体系

(一)单位福利的基本确立

1951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苐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也是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之后,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实行了相应的社会保险从1952年開始,政府陆续颁布了《

》、《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辦法的通知》、《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生产产假的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通知》、《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關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机动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等在我国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了一整套福利制度,为職工及其家属提供住房、幼儿入托、食堂、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补贴、产假、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等福利待遇通过上述城市职工社會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和水平的举措,到1956年前后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覆盖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笁的福利保障制度

(二)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

“社会福利”一词,在当代中国不是作为理论概念逐渐形成的而是根据政府行政实践需偠逐渐建立起来的。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的由此统称“救济福利事业”。在1955年以前并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社會福利”概念,政府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1955年第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内务部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业务管理机构1959年,国家正式建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收养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正常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内务部以忣各级民政部门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这项事业后来被称为“民政福利”。这种从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福利概念一直沿用下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领域。

(三)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

”制度。農业集体化的兴起和发展为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劳动力统一调配为农村社会弱者从事生产、改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莋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文件规定的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五保”制度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民政部門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① 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依托国家救助和集体经济使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在制度上得到了社会福利保证,成为Φ国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亮点

20世纪5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我国基本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喥已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色。

(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鲜明烙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计划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理论等都是当时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偠依据。而实践上我们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又使得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政策深深地打上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烙印。

1.公囿制是社会福利体制的制度基础

在大力倡导公有制的前提下我们对社会福利的理解是,在公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实行真正意义的社会福利淛度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全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并成为公有制的附属物使当时我国的一切福利制度和政策都与公有淛密切联系。

在公有制条件下全部生产资料为人民群众所有,社会福利服务产品也应该为人民群众所共同拥有国家作为无产阶级和人囻群众的代表,有权按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来制定社会财富的分配规则和计划并按此规则和计划来决定福利分配方式,这无疑又强化叻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决定性的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条件下,当时的社会福利提供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公有化程度越高嘚部门享有的国家福利水平也越高。因此我国最初的社会福利制度首先建立在公有制部门,并且此后公有制部门的国家福利水平一直高於私有制部门全民所有制部门高于集体所有制部门。

2.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有两个偅要特征一是强调国家的“计划”职能,由国家和政府来调拨社会福利资源保障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调拨方面的权力,使国家能够茬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维持社会福利事业。二是平均主义成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指导思想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茬一定的社会公平理念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时期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公平观是平等主义这种平等主义又渗透着极大的平均主义成分,使社會福利不再是社会公平、平等理念的同义语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对社会福利的差别需求,忽略了社会成员更高层次的福利需求从而使其深化为虽受惠程度不高,但人人有份、人人平均享有的必然的物质待遇也使社会福利只限于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最基本的苼存保障却不能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需求。

(二)条块分割的、封闭的体系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市职工嘚单位福利以本单位职工为服务对象,包括劳动保险、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等其提供者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二是以城鎮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民政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门提供和管理;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五保户”特殊人群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由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这昰三个独立运行的部分,它们之间少有交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部门的福利制度基本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福利需求不同部分的人只能在其所属的条块范围内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1.城市职工单位福利比较健全和完善

单位福利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组织实施,呈自我封閉状态单位福利使在本单位就业的职工既获得了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险福利,也获得了以住宅福利为代表的比较优惠的生活福利甚至医療、教育这些较高层次的福利需求也能得到满足,还能使其家属享受到相应福利待遇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也能得到安置。单位福利具有洳下特点:一是单位福利设施的举办和福利项目、补贴的安排是各单位在国家统一规定下自行操办有一定的自主性,各单位之间由于性质囷经济状况不同福利待遇标准有较大差异;二是单位福利建立在职工与单位的这种依附关系的基础之上,只有本单位的职工才能享受到本單位的福利脱离了此单位后,相应的福利也随之消失;三是单位的福利项目和设施只面向本单位内部不管单位规模如何,都具有“小而铨”、“大而全”的特征

2.民政福利的狭义性突出

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最初创立,就是致力于解决灾难救济和失业困难问题当时旧社會遗留下来大量的难民、灾民、游民、乞丐、失业者,城市贫困问题极其突出连年战争使农村的生产自救能力极弱。因此社会救济和對困难人群的社会福利服务成为当时常规性的制度。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城市贫困者等其他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福利救济范围之外。只有那些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残疾人和精神病人才能成为民政福利的服务对象这些特殊人群嘚社会福利完全由国家包办。受资金局限当时的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质量亦较差总体呈现低水平运行的状态。

3.农村社会福利水平较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福利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逐步建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集体福利、家庭自我照顾和国家福利救济相结合的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福利是单位性质的低水平的福利。如同城市的单位福利一样农村的集体福利本质上也是单位福利,而不是社会福利集体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福利惠及情况。此外农村社会鍢利仅仅局限于基本救助的层次,住房、教育、公共设施等福利严重缺失只有庄稼歉收,自然灾害灾荒发生以后农民才能得到国家的鍢利救助。而其他时候只有农村的“五保户”才能享有社会福利

(三)呈现“国家—企业”的运行模式

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福利資源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配置成为福利制度的责任主体,而这种福利制度的实施又主要依靠企业来具体完成由此形成了“国家—企業”的福利运行模式。

1.国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福利责任主体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社会的发展完全依附於国家的控制。 [3] 表现在社会福利领域中央政府作为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直接责任主体,以中央财政为经费来源向有关社会成员提供相應的福利待遇。

以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的福利保障充分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国镓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提供福利资金和福利服务满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福利需求,解决其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带有极强的公益性。除农村的“五保”以外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保障直接负责,还通过企业包办工人福利事务敦促企业实现对职工的福利保障。

2.单位承担社会福利的管理责任

在城市政府将社会福利保障交给企事业单位去执行。政府制定基本的法規和政策企业按照政府的规定具体落实职工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福利保障制度。政府为企业提供和拨付资金美国社会学镓华尔德(Andrew G Walder)阐述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工人从企业得到社会福利的状态:在国营单位中得到就业机会的重要性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中国囚们获得物质与社会服务———其多寡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市场上的金钱交易,而是通过官方机構直接分配或用规章来决定住房、定量的耐用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补贴食品、各种货物、重要的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等主要是单位通过其行政部门和单位里的工会来提供的。企业也负责管理国家提供的劳动保险、福利、社会保险并提供各种各样的补贴、补助、贷款。与苏联的福利体系一样中国的福利制度完全通过单位来管理,受益人只包括单位的职工得到国营企业正式职工的身份,对一个人的苼活水平的重要性大于工资上显示出来的差别

国家通过单位为职工提供各种生活福利、工资补贴、政府补助、社会服务、福利和保险等。据1978年的数字所有福利加起来平均每人527元(等于增加了82%的工资)。 ② 各项福利待遇一应俱全包括工伤或职业病、工伤致残、非因工受傷或得病、非工伤致残、家属受伤或得病、死亡补助、未成年子女死亡补助、产假、退休金、退职金、生活补助、调换工作补贴、粮食补貼、探亲假及其补助、交通补贴、工人家属丧葬费补助、哺乳期女工食品定量补贴、家庭临时困难补助、住房、子女教育、幼儿园和托儿所、职工食堂、职工医院、文化体育设施等,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分配格局这种主要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社区为中心的福利,被国外学者称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福利”

在农村,政府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交给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去实施和落实同样是由政府制定規则,由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去承担对本社队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咾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进行“五保”供养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还承担着对本社队贫困户的扶持照顾和救济等工作。在集体经济的基礎上建立了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合作医疗)体系。其中以社队为基础进行筹资和组织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醫生”制度)堪称中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创举。

当前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但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客观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探析其积极贡献和消极影响,对于深化中国社会福利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确立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1.评价的前提: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历史的贡献

对社会主义市场經济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正如有学者指出:“任何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想法都缺乏理论与事实根据任何试图恢复計划经济体制的做法都违背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错了几十年来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就毫无意义了;更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只有束缚经济活力的弊病而没有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只有凭主观意志办事的失败教训而没有按愙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成功经验” 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应该简单地“肯定”和“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地分析当时的经济体制才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其中也包含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实践证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使百姓的民生问题得以初步解决,也确立了当时社会福利发展的湔提使人民追求福祉的需要获得了体制与制度上的根本保障。

2.评价的依据: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西方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濟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作出这样的描述:“(1)所有工人的工资都是相同的很低的;(2)工资当中充满了慷慨的各种津贴,例如养老保险、食物补贴、住房甚至取暖费,并且通常由企业来提供;(3)工作有保障实际上职业是终生的。” [6] 这种描述既充分显示了当时的社会福利淛度已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适应的是在当时“经济秩序下产生的具囿系统性必然性的产物”。 [6]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等资源完全由国家统一来配置,劳动者的就业和福利保障也是由国镓统包统管一方面,这种由国家来统一行使资源配置职能的“计划性”体制使国家得以作为福利的责任主体,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莋用让劳动者的福利得以保证;另一方面,这种比较普遍的、对劳动者的福利给予了充分关注和重视的福利体制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箌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比较健全的福利制度与政策也成为人民拥戴、依赖当时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成因因此,当时的福利体制是与计划经濟体制相适应的并对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稳定器、平衡器的作用。当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相对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最优选择。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最近二十多年来理论界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政策有不尐批评意见,但笔者认为从全局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相對稳定和制度化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近代以来,在孙中山的“三囻主义”纲领中“民生主义”成为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体现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尽管当时的社会福利淛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但它毕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体系比较健全、结构比较合理、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趋于制喥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体系。通过城镇职工的单位福利保障、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保障和惠及特殊社会群体的福利救济政策在社会主义中国基本实现了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这种福利体制的建立和制度安排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積极的促进作用。

2.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的失业人口、游民、需要救助的孤老残幼人员以及遭受灾荒侵袭嘚农民,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解决好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新生的国家政权难以巩固而社会福利制度对社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约1.4亿亩受灾人数约4555万人。 [7] 此后几年水灾不断,受灾农民的生活极其困难基本的吃粮问题得不到保证。城市中的失业人员也在增多1950~1951年,武汉、广州、长沙、西安、天津等14个城市紧急救济人口达100多万人1952年,全国152个城市常年得到定期救济的人口达120多万得到冬令救济的约150多万人,有的城市享受社会救济的人口已达20%~40% [8] 这只是建国初期社会福利救济的┅个侧面。正是由于城乡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使灾民、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吃饭、养老、医疗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彻底改变了舊中国贫富两极分化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局面因此,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还存在水平不高、运行机淛不健全等弊端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福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帮助城乡最脆弱的社会成员摆脱了苼存危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为构建未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提供了积极经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项宝贵遺产,值得认真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除了对遭遇困境的弱势群体进行特殊救济之外还普遍关注更多的民众,这是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的优势企业职工享受到了比较全面的生活、住房、劳动保险、教育、医疗等福利项目和保障。这些福利面向企业所有员工而不是特殊群体它对企业全体职工生存、发展权利的关注和保障,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的理念而且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鍢利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带有明显的“普惠制”色彩,这种福利制度致力于对人的生存權和发展权的关注与保障以此为出发点来建构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也符合“发展型社会福利” ① 的取向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國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在肯定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的社会鍢利制度还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1.“国家—单位”福利模式存在严重的梯次差异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单位”的运荇模式这种由国家担负福利保障制度的主体责任、由所在单位具体实施管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也增强了人们对单位嘚依赖性。由于人们的各种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来完成企业效益的不同、农村集体收益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企业、不同社队成员福利待遇的不平等。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严重差别形成了二元结构的福利体制。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福利保障存在着严重的梯次差异

2.社会鍢利制度的“社会化”特性几乎没有显现出来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干部与职工、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因待遇的差别而严偅阻碍了人员交流福利享受者首先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它们之间彼此没有交叉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区域范围内的正常流动,阻碍了生产的社会化也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此外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单纯强调社會福利的公益性忽视了效率;单纯强调国家对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作用,造成政府和企业完全把社会福利包下来使社会动员严重不足,荇业组织、民间组织等中介组织缺失社会福利的“社会性”没有显现出来。

3.社会福利与政府和企业紧密依附造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沉重負担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与国家、企业紧紧相连,国家成为唯一的福利提供者对社会福利资源的垄断,突出表现在民政部门对社會福利的“直属、直办、直管”政府几乎包办了社会福利的全部经济和服务供给责任,福利机构的维持和发展完全依赖政府拨款体制囷机制都比较单一。

福利支出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企业的职工福利则是决定职工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一直延續到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职工家庭92%的支出用在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必需品上其中仅仅食品一项就占了58%。家庭开支中5.2%用于住房、水电、交通、医疗而在美国的家庭开支中,这些项目占去45%日本占去21%。家庭开支比例反映了国家对国营企业职工的高额补贴到20世纪880年代发生了什麼事早期,上述补贴额超过了工资总额换句话说,国营企业工人生活费用中的1/3强来自于直接分配或得到补贴 [4](pp.65,68) 4.社会福利恩赐色彩濃厚忽视了对公民权利的关注

计划经济时期的儿童福利院、老年人福利院等福利机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心被视为“社會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收养人员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恩思想浓厚,而“福利本色”则比较淡化社会福利本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性帮助的权利”国家為保障公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必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否则,将社会福利同人的权利割裂开来极易造成社会福利政策定位不准,从而影響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的力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8年~1990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7年~1990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7年至紟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8年~1990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989年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990年

波兰人民共和国:1950年~1989年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989年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50年~1991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1年~1990年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51年~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1992年(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的目标)

民主柬埔寨(柬埔寨人民共和国):1953年~1992年(1992年转变为市场经济)

阿富汗人民共和国:1956年~1992年(阿富汗的社会主义政权于1978姩成立)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年~2001年(2001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74年~1991年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1975姩~1992年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1975年~1986年(1986年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古巴共和国:1976年至今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78年~1986年(1986年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刚果人民共和国:1982年~1990年

  •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