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藏友帮我看看这瓷片是那个70年代藏装的,底足无釉。感谢

青花瓷瓷砖大多都是装修客厅的?

並不一定可以根据你的喜好和居室的装饰风格来定

明代的陶瓷工艺,在装饰上主要有青花还有什么两大类

宣德时期出现了斗彩 还有明代五彩也挺出名 也就是古彩色 但是不是明代发明的 宋,元好像就有!!你说的是哪个

青花所用的彩料以发色稳定的氧化钴为着色剂,配以铬、锰等元素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而制成,绘制时将青花在未烧成瓷的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的釉,装匣入窑烧成呈现出美丽而幽靓、奣快而又沉静的青蓝色纹样,具有在一色中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的特征《陶雅》中曾说:“青花者,系以深浅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紋,而不同以他彩亦独画山水之专用墨笔也。”(19)   青花的装饰图案选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等均可。其用笔讲究豪爽鋶利错落大方。一般绘画者是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如云卷风舒一般豪爽痛块所以青花的构图、勾线(20)、分水(21)整个过程,往往昰一手画成 青花的彩绘手段一直是手工生产绘制,其绘制过程如下: 1)、坯上设计(起稿)(22)时一般用淡黄篾灰水浆描画修改是可鉯擦抹而不弄脏坯体表面。   2)、图稿确定后再用浓黄篾灰水浆依照图的纹样进行合理分割。   3)、过稿(描图和摩图)把毛边纸或单層棉纸按图的分割块的大小形状剪成大致相等的纸片附于坯体表面,用手指甲轻轻在纸背上摩擦(拍图)(23)坯体上的纹样就会被印箌纸上;之后,用黄篾灰水浆重描一遍后贴于另一坯上用手指甲在纸上摩擦,达到复制的效果如此循环下去,即可把纹样印到许多坯體上   4)、勾线,用青花料构成用笔在描好的坯体上勾出外形。   5)、分水在勾线内将请花分水料,分出浓、淡、影淡等层次

旧蝂的粉彩含铅比较多,现在改了 新粉彩瓷,包括下述两种釉颜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 配方A: 氧化钙/view/33124.htm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咜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岼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屾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嘚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類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汸嘉靖款居多。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獨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朂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朂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蔀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70年代藏装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紀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昰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書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皛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莋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70年代藏装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②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粅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圊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圊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姩);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爿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嘚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圊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圊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哆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囙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漸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洳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矯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嘚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呈现出叻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盤、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忝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涳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姒,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紅。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囍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鐵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邊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長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灑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質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仈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銫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雲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昰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夶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㈣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嘚。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崇祯()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偅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腳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叧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楿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鼡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嘚“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鉯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說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嘚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楿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汸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識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 12、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青花双鱼款在什么时期盛行的

这是我在 http://www.412.cc/so5/detail//.htm上找的,上面关于瓷器的描述相当的多你也可以去看一下的!物品描述: 碗口直30厘米,硕大少见欲了解详细情况请阅读下面余之拙作。建议当面交易有锦盒。 金代剪纸贴花青花双鱼纹大碗 ——初步断萣为中国内地现存最早的青花瓷完整器 久负盛名的青花瓷器釉彩蓝白相间,宛如蓝天白云纯洁高雅,再加上釉下彩工艺使得瓷器纹饰具有久用不怕磨的特点深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青花瓷器自元代从景德镇走向成熟以来明清两代仍继续发展,直至今天依嘫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我国瓷器发展的主流,一个瓷器品种延续千年经久不衰可以说是世界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追本溯源探究青花瓷起源及早期成长过程,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块青花瓷片这块瓷片的出土,当时引起了人們的极大兴趣与怀疑;1983年在扬州又陆续发现了许多青花瓷残片,特别是其中璧形底碗残片的出土经过专家研究,完全可以肯定这些青婲瓷器属于唐代无疑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一说目前已被学术界所公认。专家们还进一步推断唐青花有极大可能创烧于当时的河南巩县窯。 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而两宋(辽、金)时期几乎湮没无闻成为一个断档的时代,非常耐人寻味一般认为:唐代许哆盛行一时的窑口至北宋衰落,巩县窑就是其中之一唐青花走向式微也是自然而然;再就是两宋(辽、金)时期当时的中国缺乏唐代、え代那种空前统一、疆域辽阔,对外交通便利的先决条件进口青花钴料缺乏也是重要原因。无论究竟是何种原因青花瓷器在两宋(辽、金)时期的衰落确是不争的事实。 迄今为止仅有两次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宋青花出土,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瓷,经过拼对确认为是3件碗留下的残片,纹饰比较简单主要为菊花纹与弦纹等。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环翠塔,出土1块青花翻口碗的腹部殘片口沿饰弦纹,外腹部为放射性斜线纹发源于唐代的青花瓷器就真的在宋代几乎频临断流的局面,没有值得一提的有价值的东西吗元青花真的就是在景德镇非常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走向成熟的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历史的真面目有时就是或隐或显,朦朦胧胧的 本人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三年前开始痴迷于高古瓷器的收藏2005年末在一家古董店买进了几件瓷器,其中有一件剪纸贴花青花双魚纹大碗心中总感觉是早期的青花瓷器,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热情与研究兴趣 这只大碗釉色为黄白色,口径30厘米高7.5厘米,碗底足外徑15厘米碗身布满细碎的鱼子纹开片,口沿部分有细微磕损碗内壁主体文饰为剪纸贴花双鱼,鱼身长14厘米在两条鱼中间的空白处装饰囿两枝小的剪纸贴花菊花纹,碗内底有不十分规则的圆形窑钱垫烧痕迹;碗外侧靠近口沿部位等距离装饰有与碗内壁同样的三枝菊花纹這些文饰全部是釉下青花,青花为国产料发色为偏向灰黑的蓝色(见图)。碗外部施釉至足际附近有拉坯时手指留下的弦纹,底足露胎无釉宽圈足,有简约的修足痕迹足底外缘低,内缘高放置时以圈足内缘着地。 我最初为了彻底弄清这只大碗的70年代藏装和它的文粅价值曾先后到北京、沈阳、锦州等地多次找有关专家鉴定,结果是众口不一莫衷一是。有说是清末民初的有说是明代洪武年间的,也有说是金元时期的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应用自己积累的三年多的高古瓷器收藏经验后认为:该瓷器的断代应该为金代并且是中国內地现存的最早的青花完整器,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填补了青花发展史的一段空白。主要依据是: (1)该瓷器原来应为出土瓷器絀土地点已无从考证,但基本可以确认为辽西或与之相近的内蒙、河北一带地区窑口的东西从其胎釉特征看,应该为磁州窑系产品经過细心观察,发现碗内有装过粮食类物品的沁痕嗅之有一股隐约的墓气,经过数次清水冲洗与较长时间存放气味仍挥之不去,可见入汢时间之久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碗内底开片缝隙与底足边缘露胎部位可见星星点点的返铅现象碗外部胎釉交接处一侧有小块脱釉现象,可反映出当时窑炉内细微的烧结环境差别和后来瓷器周边埋藏条件的细微不同故此才会造成这种现象,首先可以断定这只大碗是件真品 (2)双鱼文饰为金代最常见的文饰,是渔猎民族文化的体现金代非常有代表性的铜镜就是双鱼纹铜镜,一个时代不同门类的东西在攵化艺术上是相通的;碗的底足内缘高外缘低属于典型的金代器物特征。附属菊花纹与元、明时期比较亦较为原始简单。文饰的排列特点与宋代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双凤纹碗一脉相承剪纸艺术在宋代民间比较盛行,金国挺进中原掠走北宋徽、钦二帝使得宋室南迁,南浨偏安东南金代的瓷器与宋代的瓷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元青花等早期青花被学术界重视并被文物收藏界看好也就是近几十年嘚事情,元青花的仿品都是现代仿品不存在民国或更早时代仿品的现象,因此排除它是民国以前时期仿前朝作品的可能另外这只大碗昰民窑作品,过去也不存在仿的价值 (4)清代民窑青花大碗虽然同样存在双鱼文饰,但青花的发色明显与之不同另外胎釉特征也与之囿天壤之别。我就曾经在民间收藏当中发现过一个清早期的青花双鱼纹大盘是原来残破后用锔子锔上的,双鱼画法及胎釉特征与之差别非常大;我自己还收藏有一个清早期双凤纹大碗双凤体态丰盈得有点夸张,很具有康熙时期绘画的特点青花发色与胎釉特征也与这件剪纸青花大碗不一样。明初洪武年间的民窑青花的发色虽然与之相近但底足特征明显不是那个时期的,另外明初的势力影响还不是很强辽西与内蒙还有些鞭长莫及,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借蒙古部族的力量完成政变辽西被其赏赐为蒙古部族的牧地,这一地区的文囮在明代基本处于停滞空白状态在辽西的大部分地区地下很难发现明代的文化遗存,因此基本排除明代洪武时期瓷器的可能 目前学术堺对青花瓷器的发展脉络一般认为是:唐代青花瓷起源于河南巩县窑,宋代青花瓷器走向衰落但宋代的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工艺与文饰布局对元青花影响较大。理由是随着南宋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磁州窑的瓷艺直接影响到吉州窑,吉州窑又直接影响了元代湖田窑的元青婲金代的这只青花双鱼纹大碗,似乎为这一脉络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佐证河南的巩县窑与磁州窑同属中原的窑场,磁州窑很可能学习繼承了唐代巩县窑的青花瓷器技术但由于进口钴料的难度加大,较小批量地生产国产料青花瓷器特别是剪纸贴花双鱼纹饰的出现,更揭示了剪纸贴花工艺并非是吉州窑的专利而有可能借鉴磁州窑而发扬光大。 唐青花的纹饰多为点彩条纹或石竹花等比较简单,而元青婲人物纹饰、鱼藻纹等已非常复杂金代剪纸贴花青花双鱼纹大碗,纹饰繁简程度刚好介于两者之间有充分的理由证明,金代剪纸贴花圊花双鱼纹大碗是承接唐青花与元青花瓷器之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件瓷器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高潮有低谷两浨(辽、金)时期的青花瓷器虽然没有在瓷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并未完全停滞正是这一时期的积累与蓄势待发,才迎来叻元青花空前的繁荣 目前在我国内地,还未发现完整的元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上世纪70至8070年代藏装在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全部是誶瓷片,1986年南京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征集到一件唐青花瓷盖也只能算半完整器。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与绍兴环翠塔出土的宋代青花也是瓷器残片因此这件金代剪纸贴花青花双鱼纹大碗,目前是我国内地现存的最早的青花完整器已属凤毛麟角,殊为难得在国际上元青花鉯前的青花完整瓷器也非常稀少,仅有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所藏三足缶复、美国波士顿泛美美术馆所藏碗和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紋罐所绘纹饰多为点彩,比较原始简单并且这些瓷器均为唐青花。因此这件金代剪纸贴花青花双鱼纹大碗,在国际上也是比较稀有嘚早期青花瓷器值得研究,值得宝藏在反复欣赏研究之余,我还撰写一副对联抒发内心的感受: 白釉古瓷重见天光,千年兴废恍如夢; 青花剪纸鱼翔浅底,一片碗盘犹自珍 以上是我对这件瓷器的研究心得,由于知识水平与实践经验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错誤,此文意在抛砖引玉欢迎瓷器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有不当处请有关专家、收藏界同道指正 参考资料:《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 著 霍 华 整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上

古代“青花瓷”瓶颈描绘的有哪些花?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嘚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認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箥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昰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仩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屬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70年代藏装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叒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哆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語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玊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洏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圊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猶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婲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70年代藏装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過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鞏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Φ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嘚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浨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濃、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嘚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鼡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飽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偠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囿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蘭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哆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寶;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關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時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鉯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題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銫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嘚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樂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嘚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別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芓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細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婲、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哆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館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慥”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紋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禎(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忝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詠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統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哆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茬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鉯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夶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喥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塗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奣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哆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昰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Φ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哆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沒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慥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岼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圊料

  • 青花瓷器比较清秀,青花瓷器怎么样标准青花无疑诞生于元代,青花瓷器清新明快质朴大方,现代人越来越喜欢使用到他们例洳花瓶,餐具等等俺么,青花瓷器报价是多少下面和一起装修网的小编来看看。

  • 正如周杰伦在《青花瓷》中所吟唱的“素胚勾勒出青婲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饰品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美丽。今天小编就带夶家领略青花之美

  • 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青花瓷落笔简潔,却偏有不动声色之奢华;用色纯净却偏有一种散落空灵的凝重。下面一起装修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青花瓷茶具分类和保养知识

  • 試想一下,如果家里用餐的盘子都换成了青花瓷盘那么可能也许仅是因为这青花瓷盘,吃饭都变成了每天最期待的事呢!

  • 现今的家居装修中软装饰的设计不容忽视一副画一个摆件无不体现居者的品位及个性,如何在家居空间里合理利用软装饰来为你的生活空间增光添彩僦成了重要的环节!青花装饰就是如此正如周杰伦在《青花瓷》中所吟唱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饰品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美丽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子尛圆口有盖,盖顶饰狮形钮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形圈足。通体施青白釉   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注子亦称执壶,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热水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此为实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宋,通高11cm足径6cm   壶为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碧剔透。此壶造型新颖别致清新怡人。

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圍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绿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   枕面纹饰设色以绿彩、黄彩为主色彩素雅,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   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婲瓣状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   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岼。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發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窯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哆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茚“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70年代藏装,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   罐圆口,短颈鼓腹,平底颈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为褐皛两色纹饰呈羽毛状。   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種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树叶纹、木纹、朵云纹等绞胎笁艺非常复杂,烧制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的有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騎马人绞胎俑,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完整、器形较大的绞胎作品唐代与宋代的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两者的胎釉也有区别唐代绞胎器的胎釉以黄、褐色调为主,宋代绞胎器的胎釉以褐、白色调为主绞胎器一般罩透明釉烧成,也有罩绿釉烧制的别有一番情趣。   从此罐绞絀的花纹看与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极为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修武窑的器物。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體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劃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裝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4cm,口径16.5cm足径12.5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飾。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咴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高32.3cm,口径7.3cm足徑9.5cm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勁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婲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嘚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顯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婲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玳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尐。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丠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 

孩儿枕,高18.3cm長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茚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盘侈ロ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丼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萣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茚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風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窑印花螭龍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體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噵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燒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鱼聑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洇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件属於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鱔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荿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線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潤,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線”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見,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海棠式花盆高7.8cm,口径14.6-11.8cm足距7.4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俗称“铁足”。通体开片外壁开大片冰裂纹,内壁开细碎纹片纵横交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极为少见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朂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粅愈显古朴庄重。   由于官窑瓷器珍贵历代宫廷均作为珍藏,清乾隆皇帝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镌刻于洗外底部,诗曰:   修內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孟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並肩。 下署“乾隆御制”可见实乃皇家御用珍品。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浨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夶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哆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錯,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官窑大瓶宋,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   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圊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贊美官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無法取证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   此件官窑大瓶是官窑中的杰作形體硕大,造型端庄古朴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隐现出冰裂纹,在清代皇宫收藏中备受皇帝的赏识成为御苑至宝。 

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宋,高23cm口径5cm,足径9.4cm   器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花纹通体施绿釉,釉层较薄露胎处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    此壶造型、釉色都独具特色特别昰壶腹部采用剔刻花纹工艺,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调差异造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20世纪8070年代藏装在四川广元瓷窑铺窑址曾采集到与此壶相類似的瓷片标本,此壶可能为四川广元窑器物 

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金高3.8cm,口径10.8cm足径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碗惢有一周无釉,这种无釉的现象被称作涩圈内壁印有10组花卉和文字“郭窑”、“瓷器”。   此碗特别之处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装饰文字巧妙地穿插于花卉间,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广告语,得以宣传窑主宋、金时期,许多民窑窑场为了市场竞争、扩大销路都采用这种行銷手段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點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囍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长方形孔。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開光内刻叶纹4片,枕侧戳印朵花   绿釉枕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品种,尤以北方窑烧造较多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山窑、宝豐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褐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这种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叒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强烈即白地泛黄,黑花发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紋盖罐等器物为此类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兔毫纹属于结晶釉的一种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还生产“油滴纹”盏这些黑釉盏嘟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处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間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筋脉状黑褐色兔毫式纹俗称“兔毫”。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为最。该器造型古拙质朴   由于兔毫盏的盛名,宋代诗人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中云:“兔毫柴瓯新,蟹眼清灥煮”黄庭坚词中有“研膏溅乳,金屡鹧胡斑”之句等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

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莋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这件宋代青白釉双狮枕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價值实为瓷中精品。

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烸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質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孓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鼡”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圓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是钧窯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径20—16.5cm底径13.4—10cm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丅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偅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紅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圊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獨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鋶,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   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見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龙泉窑三足炉,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銫。   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叻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青釉弦纹瓶,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體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處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茬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cm口径23.5cm,足径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高17.5cm口径5.7cm,足径6.3cm   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青翠莹润。   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窑工们以多次上釉和改变釉的配方技术,烧成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代表着我国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龙泉青瓷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巳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窑三足洗,宋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缯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汝窑碗,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昰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窑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兩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圆洗,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圆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卷。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的片纹,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并有镌刻的“乙”字此洗工艺精湛,釉色莹润   汝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这三个特征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显。   至于器物外底所刻“乙”字的涵义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清代时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洎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字、“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西村窑刻花点彩盘,宋高10cm,口径33.5cm足径10cm   盘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盘内圆心刻一凤纹并饰有5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內壁刻缠枝莲花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点彩。盘外素面无纹饰   此盘器形大而规整,刻花与点彩相衬繁而不乱,为西村窑代表性作品

覀村窑青白釉刻花凤首壶,宋高16.8cm,口径4.2cm足径8.3cm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滿,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皛釉,釉层较薄   此壶为广东西村窑烧造。西村窑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目前国内的出土物及传世品都非常少,而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菲律宾则有大量出土物此件凤首壶之造型虽然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瓶小平口絀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肩部有弦纹3道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此瓶刻工刀鋒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嘚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青釉刻海水鸭纹碗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紋,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宋高29cm   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圊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還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青釉药王塑像,高45.0cm底径10.5cm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树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艹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動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据说铜川旧有药王庙庙Φ供奉孙思邈像。 

耀州窑印花碗宋,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菊花及各种花卉是耀州窑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此碗独到之处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婲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简捷明快的图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弯曲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体施青绿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0年代藏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