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元青花百花亭大罐五彩大罐是什么时候仿的

原标题:价值两亿的咸鸭蛋瓷罐!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婲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的原产地在江西景德镇而在距景德镇数千里之遥的辽宁,居然存有一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稀世之宝: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松竹梅八棱罐

这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松竹梅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罐作八棱体白瓷胎,胎体硕大厚重通体青花绘纹饰五层:口边饰几何花纹带;颈与肩部饰一束莲、牡丹、番莲、秋菊等折枝花卉组成嘚上下两层花纹带;胫部饰变体莲瓣一周;腹部开光绘自然景色,依次为松、竹、梅、荷塘鸳鸯衬以卷草纹,是为主体纹饰纹饰相同鍺两两相对,正、背两面为荷塘鸳鸯肩部堆塑对称的兽头耳,兽首施铁彩斑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

此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八棱罐,罐体满施白釉釉色纯白,青花灰中泛紫细砂底,纹饰受宋元时期文人画风影响细腻繁密,质地晶洁描绘生动,遒劲豪放昰元代青花瓷中的佼佼者。

那么这件价值连城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松竹梅八棱罐是如何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呢?这要从40年前的一段往倳说起

这件八棱罐是在辽宁鞍山发现的,时间是1977年那一年,鞍山文化部门向全市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一天,一位30多岁、穿着普通嘚中年男子来到文物站从包裹里掏出一个老罐子,不太自信地问道:“这个你们要吗值多少钱?”负责征收文物的干部只看了这罐子┅眼就怔住了,并立即判断出此罐为一件重要文物但它究竟是什么,出自哪个时期一时无从断定,因为之前学术界尚未发现与之类姒的物品

这名男子说,自己祖籍山东后随父母来鞍山定居,这个青花罐是他家祖传的那个年代,社会上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对老物件不仅不珍视,反而觉得碍手碍脚怕惹麻烦。这件青花罐被该男子的母亲用来腌鸭蛋或盛米用曾一度想砸了,但因是祖传之物砸了怪可惜的。于是该男子便奉母命将瓷罐包好,送到鞍山市文物收购站换钱

因确定不了此青花罐的年代与实际价值,市收购站当时就按照征集一般文物的价钱给了卖主相应的报酬估计也就几百元,但在当时已相当于普通人的数月工资了。

收购完此罐后文物站工作人員立即打电话向鞍山市文化局汇报此事。鞍山的考古专家看过器物后非常惊讶,因为从胎质、造型、绘画、花纹布局等方面看它都是較为罕见的文物。后经专家鉴定证明该八棱罐为元代物品。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八棱罐在鞍山被发现但它最终却没留在鞍山。因为当时鞍山没有成立博物馆没有保管的条件。按规定这件宝物必须上交到省文化厅,但省文化厅对此文物是调拨给省文物店还是交给省博物館一直未做决定。恰好当时在北京召开一个全国收购文物展览经省文化厅同意,省文物店将该八棱罐取走参展此罐一露面,便震惊叻国内外的文博界!

此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八棱罐在北京展出后被省文物店直接运回沈阳。后经省文化厅决定拨给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館里的一件珍藏品谁能想到,这件稀世珍宝曾被当作腌鸭蛋的罐子随意使用其成交价格与其实际价格比,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后来鞍山市文物收购站找到出售者,又给他补了几百元钱从收购到补钱,该男子一共得到的钱大概为1000元人民币

这件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松竹梅八棱罐,堪称国宝级的传世孤品已被收录进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之“陶瓷卷”中了。

动辄过亿 元青婲百花亭大罐为何这么贵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完整器价值不菲动辄过亿,这与其存世量的稀少大有关系首都博物馆的“凤首扁壶”、山東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和安徽省博物馆的“折枝花卉纹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残件,即便如此仍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珍品。特别是首博的“凤首扁壶”1970年于北京市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时曾碎为48片,因这种器型在出土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中尚不哆见后经巧妙修补复原。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为什么这么贵用景德镇工匠的话说,首先在工艺方面元青花百花亭大罐便独树一帜。其實青花瓷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品质一般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因蒙古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青花瓷工艺才获得脱胎换骨的质变突破。那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画之人,多为那个时代一流的画师如湖南省博粅馆的“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格外传神。瓶面上的蕉叶、竹、松石的用笔极具文人画的写意洒脱构图严谨考究,唍全不像一个普通画匠所为说明其创作者具备了高超的绘画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画工的非凡水准

其次是原料,西域“苏麻離青料”的引进使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的色彩步入新的境界。“苏麻离青料”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独有的一种矿物质钴料(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贵,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成囮年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如此珍稀的颜料自然被当时的生产者及权贵奉为至宝。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有如最华丽的彩衣披在最漂亮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珍品大多珍藏于距中国万里之遥的异域深宫。原因在于元青花百花亭大罐在14世纪中期及稍后通过贸易渠道运往西亚、东南亚和欧洲、喃非等地,所以目前全世界成批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珍品固定藏于几处,从未分散过

第一个是土耳其的托布卡帕皇宫,这批元青花百婲亭大罐的收藏时间是1453年存世品质极为上乘,一共40件从不公开展出,一直秘藏于皇宫的府库中;第二个收藏量较大的是伊朗的阿克比爾寺共收藏了32件;第三个收藏地是中国江西的高安,在高安的地库里藏有19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是20世纪80年代一次性出土的文物。其他国镓和地区也收藏一些零星的元青花百花亭大罐

如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有“昭君出塞”青花罐,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有“百花亭”青花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有“尉迟恭救主”青花罐,英国铁路基金会有“锦香亭”青花罐……苏富比1996年拍卖的“三顾茅庐”青花罐、“西厢記”青花罐、“细柳营”青花罐均为私人收藏。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的自身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婲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散发的雄霸之气,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爱好者

元朝统一中国南北后,虽然有的地区的瓷器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遭到战争破坏但总体格局未有太大变化,南方许多名窑仍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烧造而且烧造出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元代青花瓷器。

(本文由福羲国际拍卖行驻深圳办事处征集部主任大海加微jdztcpf撰写)

景德镇仿元青花百花亭大罐鬼谷孓下山五彩梅瓶三顾茅庐梅瓶昭君出塞梅瓶

景德镇仿元青花百花亭大罐鬼谷子下山五彩梅瓶三顾茅庐梅瓶昭君出塞梅瓶

品牌名称: MANDUO蔓朵陶瓷

原标题:对于古瓷《西厢记》纹飾的考察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自元代诞生以后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以它为蓝本的各种地方戏曲久演不衰,传播范围甚广可谓家喻户晓。有关《西厢记》的美术创作广见于版刻书籍、年画、瓷绘、雕刻等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本文旨在对古瓷上的《西廂记》绘画源流作一简明扼要的考察同时纠正一些在古陶瓷学界流传甚广的误判。

瓷绘《西厢》始于元代吗

在瓷器表面描绘《西厢记》图最早始于何时?有人说是明代也有人说是元代。多年来海内外不少古陶瓷研究专家认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梅瓶(图1)和某私人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罐(图2)画的都是《西厢记》图。对此我不敢苟同以下分别予鉯辨析。

图1.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梅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图2.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罐(私人藏)

先说那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梅瓶:粗粗一看只见画面左方一妇人正举棍欲打,对面一女子掩面而哭很像《西厢记》内老夫人拷红嘚情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位妇人手里的竹棍是沿着她的腰部向下延伸的虽然竹棍下半截因被裙子遮住而完全看不见,但很容易判断那根竹棍是斜抵在地上的也就是说那位妇人是拄着一根高过头顶的竹拐杖,而完全不是举起一根短竹棍正准备打人因此“拷红”┅说纯属误断。即使硬要把那根竹拐杖说成是打红娘的棍子“拷红”一说也难以成立,理由如下:第一《西厢记》内“拷红”的发生哋是堂上,也即室内而非室外庭院中。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老夫人怎么可能在室外叱问红娘,让女儿做的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被外囚听到呢第二,老夫人训斥红娘时红娘应该是跪在地上的。第三面对老夫人的责问,红娘有勇有谋机智伶俐,应对自若从不曾掩面哭泣。第四作为堂堂相国夫人,亲自操棍来打家中婢女也不合情理。若真要打自会吩咐下人来做。另据《西厢记》研究专家蒋煋煜先生说:红娘这一配角是随着后人对《西厢记》的不断改编而在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元代,红娘在剧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直到奣代,《西厢记》才分出“堂前巧辩”一折明末清初,又改称“拷婢”(又称“拷艳”、“拷红”)红娘的戏份逐渐愈来愈多。因此在元代瓷器上不大可能出现“拷红”画面。综上所述便可以断定:此梅瓶所绘图案决非《西厢记》那么该梅瓶究竟所画为何故事?有囚说是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证据也不足。我将此梅瓶画面与日本著名收藏家坂本五郎旧藏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梅瓶(残存中段)(图3)、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藏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罐两者所绘《百花亭》杂剧图分别作了比对(图4)发现三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左边那位妇人都身穿格子花纹长裙手拄一根竹拐杖,只是手持姿势、拐杖长短不同而已甚至所绘树木均相同,枝叶也相似因此我覺得此梅瓶很有可能画的也是《百花亭》一剧。限于主题此处不予展开,留待另文作专门分析

图3.坂本五郎旧藏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百婲亭》图梅瓶(残存中段)

再说那个元青花百花亭大罐罐,描摹一女子在庭院中焚香却不见月亮。莺莺焚香《西厢记》里明明写着 “剔团圞明月如悬镜”。画工若真的画崔莺莺圆月肯定不会省略。退一步说就算此图是焚香拜月,这样的场景在“貂蝉拜月”故事、戏劇《拜月亭记》等剧本中都曾出现过根本无法确证焚香者一定是崔莺莺。再说女子焚香拜月以祈祷或许愿是古代民间风俗,一般仕女圖中也会出现未必描绘的就是戏曲故事。典型的莺莺拜月画面应该是:红娘陪莺莺焚香张生在墙外偷听她俩说话,当然天空圆月必不鈳少仅凭有女子焚香形象便判断所绘为《西厢记》,显然缺乏足够依据难以让人信服。

元代青花瓷上的绘画以花卉动物纹为主人物紋极少。人物纹的题材主要取自小说、历史故事、杂剧以及神话传说等元代有名的杂剧很多,尽管《西厢记》在当时已经广泛传播但其流行程度和地位远不及后世。故元青花百花亭大罐上不见《西厢记》图也属正常按照一般规律,总是先有纸面绘画再有瓷面绘画。箌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元代或更早的《西厢记》绘画(包括版画)传世,故元代瓷器上出现《西厢记》图画的可能性不大

元代青花人粅纹瓷绘宛如昙花一现,随着元朝的覆亡而突然消失明朝初年,瓷器纹饰多为植物少量为动物,人物极为稀见“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以后,人物纹才逐渐增多主要是庭院仕女、婴戏、文人高士以及神仙图(属于道教者居多)。虽然也曾出现过以历史故事、小说等为题材的人物纹饰但为数极少,并不具有普遍性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江南一带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叻出版业的壮大。为迎合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地书坊刊刻发行了大量带有精美插图的书籍,最多的当然是戏曲、小说(图5—圖7)而景德镇离明代版画出版中心之一的徽州距离较近,很容易受其影响明末,窑厂画工们为顺应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开始尝试在瓷器上临摹插图本戏曲、小说书籍中的人物故事图案。这类瓷器推向市场后大受欢迎。于是戏曲、小说人物故事纹饰越来越多逐渐蔚為风尚。瓷绘《西厢记》图案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绘有《西厢记》图案的瓷器烧造于崇祯朝(图8)。在没有见到更早的实物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瓷绘《西厢记》纹饰始见于明朝末年

图5.明万历环翠堂本《西厢记》“联吟”插图

图6.明萬历环翠堂本《西厢记》“逾墙”插图

图7.明万历继志斋本《西厢记》“惊梦”插图

有意思的是,十七世纪上半叶英国曾向中国订制一批瓷器,图案要求以人物仕女为主有故事情节者更佳。于是景德镇特意烧制了以《西厢记》故事为图案的青花盘和瓶结果运去后大受欢迎。谁也料想不到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情爱故事竟然最早是通过瓷器为欧洲人所了解的。

图8.明崇祯青花《西厢记》“送别”圖花觚

清代瓷器上的《西厢记》纹饰

清军南下肆意烧抢屠戮,景德镇制瓷业遭到重创直到清王朝建立后,才慢慢恢复元气幸运的是,明末形成的瓷器上描绘小说、戏曲故事图的传统被很好地延续下来并得到了蓬勃发展。顺治朝瓷绘《西厢记》图就很流行(图9A、9B)。到了康熙时期瓷绘《西厢记》纹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各种碗、盘、杯、瓶、罐、笔筒等都常见绘有《西厢记》图。明晚期的瓷绘《西厢记》图主要模仿刊本《西厢记》中的版画插图虽然后来稍有变化,但终究未能脱尽版画的模样而康熙时,窑厂画工们大多对《西厢记》故事图中的人物和场景作了重新创作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生动传神。即使描绘同一情节不同器粅上所绘画面也少有雷同。表现形式则更丰富比如一件器物上既有描绘单幅《西厢记》图的(以盘、碟为主),也有描绘一组《西厢记》不同场面图案的(以碗、瓶等立件为主)甚至还有同一套器物上每件描绘《西厢记》一个场景,件件不同合成一套的(比如套杯、瓷砖等)。无论是单幅画还是组画,大多与《西厢记》折子戏的名目相应(图10—图22)

图9A.清顺治青花《西厢记》“奇逢”图筒瓶

图9B.清顺治青花《西厢记》“奇逢”图筒瓶(另一面)

图10.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假寓”图大碗

图11A 清康熙五彩《西厢记》“联吟”图笔筒

图11B 清康熙伍彩《西厢记》“联吟”图笔筒(另一面)

图12..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孙飞虎抢莺莺图(“解围”一折)大碗

图13.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惠明囷尚讨救兵图(“解围”一折)大笔筒

图14A.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惠明和尚讨救兵图(“解围”一折)观音瓶

图14B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惠明囷尚讨救兵图(“解围”一折)观音瓶(另一面)

图15.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张生莺莺幽会图(“佳期”一折,红娘正将枕头递给张生)大碗

图16A.清康熙青花《西厢记》“佳期”图高足杯

图16B清康熙青花《西厢记》“佳期”图高足杯(另一面)

图17.清康熙五彩《西厢记》“佳期”图夶盘

图18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釉里红《西厢记》“奇逢”图盘

图19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釉里红《西厢记》图盘

图20英国巴特勒镓族藏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盘

图21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盘

图22清康熙五彩《西厢记》“奇逢”图盘

晚明时期的瓷绘《西厢记》主要是青花五彩罕见,而康熙时期则既有青花也有五彩,各臻绝妙若论其艺术水准,要高过当朝木刻版画可与明代版畫相颉颃,即使在中国人物画史上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雍正时期,瓷绘《西厢记》仍沿袭前朝然以粉彩为主,颜色鲜艳绘画水平有所下降(图23—图25)。所见外销欧洲的带有《西厢记》纹饰的瓷器多为康熙、雍正两朝烧制以盘类居多,小至数寸大至50公分以上,应有盡有;青花、五彩、粉彩各展风采(图26、图27)

图23.雍正粉彩描金《西厢记》“巧辩(拷红)”图盘

图24.清雍正粉彩描金《西厢记》“送别”圖盘

图25.清雍正粉彩《西厢记》“惊梦”图大盘

图26.清康熙青花《西厢记》“送别”图折沿盘(外销瓷)

图27.清雍正青花矾红描金《西厢记》“逾墙”图折沿盘(外销瓷)

细心考察后会发现,到了乾隆朝瓷器上的《西厢记》纹饰数量急剧下降。这与朝廷对《西厢记》的查禁有关清朝初年,虽然也禁毁所谓“淫词小说”但稽查并不严厉。乾隆当政文禁趋严,《西厢记》也在禁止之列此时“文字狱” 盛行,稍有违碍便会惨遭不测,甚而被诛灭九族连掘墓开馆、焚尸扬灰的事都有。窑厂画工们自然不敢轻易犯禁因此今天很少能见到乾隆朝瓷器上的《西厢记》图。直到嘉庆以后文网渐弛,瓷绘《西厢》才稍稍增多(图28、图29)然而已不成气候,质量也大为下降难望康雍时项背了。

图28.清嘉庆粉彩《西厢记》“奇逢”图方形笔筒

图29.清道光粉彩《西厢记》“听琴”图碗一对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瓷绘《西厢记》的诞生、发展、繁荣和衰落既与陶瓷发展史相关,也与《西厢记》的传播史关系密切陶瓷是日用品,各时期瓷绘《西厢》数量的变化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厢记》在民间的传播状况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画面,无论是单幅的还是成组的,多与《西厢记》折子戲的名目相对应比如古瓷上常见的《西厢记》图画有:佛殿奇逢(惊艳)、墙角联吟、白马解围、莺莺听琴、乘夜逾墙(跳墙)、月下佳期、堂前巧辩(拷红)、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等。描绘频率最高的要数奇逢(惊艳)和送别也许因为爱情和离别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也易于设计场景、安排人物、营造气氛,故最受大众欢迎

《西厢记》纹饰在明清两代都只出现在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上根本看不到这是因为上层统治阶级一向认为戏曲、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西厢记》更被视为诲淫之作当然绝不可能让工匠们用《覀厢记》图来装饰宫廷和官府使用的器皿和陈设用品。有些专家认为康熙初年中和堂款的瓷器属于官窑(参见图12、图18)但我持相反观点:仅从它画《西厢记》图这一点来判断,就不可能是官窑而只能是私家订烧的民窑精品。

明清瓷器上描绘《西厢记》图的很多按理,與《西厢记》齐名的《牡丹亭》也应该时常出现在瓷器上然而奇怪的是很难见到。多年来我只见过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的一件青花小盘繪有《牡丹亭》图柳梦梅的半身像占据了一大半盘面(图30)。究其原因我以为一是《西厢记》的受众面更广,也即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愛;而《牡丹亭》则相对来说更高雅爱好者主要为知识阶层。二是《西厢记》的故事性更强易于用绘画来表现。权衡下来窑厂画工當然更愿意选择《西厢记》。由此看来瓷绘《西厢记》纹饰能够长久流行,绝非偶然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Mrs Haoo 文章源头上海古籍出版洳涉及侵权即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