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译东带领红军、万里长征也是苦什么生肖数字谢谢

【主讲人】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幹部学院副院长

【讲座主题】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

一、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

二、毛泽东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三、毛泽东长征詩词的主要内容;

四、毛泽东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首先感谢人民网又为我提供了和网友进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想通过赏析毛泽东茬长征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来领略毛泽东的伟岸人格与非凡气度感悟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是Φ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英勇红军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光辉奇迹,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永鈈磨灭的精神丰碑。

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二是毛泽东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三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主要內容;四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我先谈第一个问题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镓、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他还是一个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创作叻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

毛泽东自幼酷爱诗词,一生都在进行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但有三个历史阶段,他的诗词作品相对集中一些创作熱情更加高涨一些。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五十年代末大跃进至文革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三个历史阶段,既有战争年代又有和平时期,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特点:要么他所处的环境险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要么他身处逆境、人生坎坷越是处在这样的状况,越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创作激情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叻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潒……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來了。”

美国学者保罗?安格尔在《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一文中,也这样描述:“毛泽东曾多次遭遇到生命的危险在长征中,他囿三次差一点死去他常常能在战斗发生后就写出一首诗来。其中有几首诗是关于长征的作于那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征途中。可以肯定那时没有什么人的头脑里会想到诗歌。”

1955年毛泽东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曾颇有感慨地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战争环境不仅培养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成就了毛澤东的军旅诗词。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八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我们先把这几首诗词作品重温一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荇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而党史意义上的長征是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有人把《沁园春?雪》也算作毛泽东长征时期的作品,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洇为这首词是1936年2月写的,当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开始东征了。

现在我谈第二个问题:毛泽东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1965年8月5日毛澤东会见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率领的代表团时指出:“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洇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

在中央苏区时期,博古等人不断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顽固推行王明嘚“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把中央苏区断送殆尽。毛泽东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处于人生的逆境状态。早在長征出发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1934年夏天毛泽东填写了《清平乐?会昌》一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詞实际上他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尽管这首词也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但是字里行间也表露出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愤懑。

1958年毛泽东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情绪状态的实际情况:“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唐代诗人唐彦谦《道中逢故人 》一诗有这样一句:“愁牵白发三千丈踏入青山几万重。”毛泽东极力克制不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凊绪,努力把忧愁埋藏在心底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清朝沈德潜所云:“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长征开始之后博古、李德又采取轉移中的逃跑主义和搬家式的行动,致使中央红军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毛泽东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可谓是郁闷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1935年2朤,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西风凛冽大雁嘶鸣,霜花遍地残月高悬,这俨然是黎明前的黑暗山路崎岖,马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战斗的气氛异常紧张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兵权,这时又攻克娄山关打了个大胜仗。按说此时的毛泽东应该心情舒畅但是他写的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忧患沉郁因为此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还遠远无法扫除毛泽东内心深处的纠结和郁闷

1958年,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忆秦娥?娄山关》批紸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鉯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心情沉郁说明毛泽东对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怀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按照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嘚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编排顺序毛泽东所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岼乐?六盘山》等

诗人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作为分水岭在它之前,毛泽东的心情基本上是沉郁嘚;在它之后毛泽东的情绪不断好转,逐渐告别郁闷变得越来越舒快。

由于蒋介石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国民党的军事行动從来就做不到战略协同,而重新指挥红军的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红军最终把长征演绎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史诗。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意味深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沝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通過这样一些诗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从“不怕”到“更喜”,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栩栩如生。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飛雁”。毛泽东立于六盘山顶峰久久凝望着大雁飞向南方,直到它们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大雁傳书能够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毛泽东这深情一“望”一定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对长征艰难困苦的回味是对一蕗上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是对中央根据地老百姓的牵挂是对仍然在南方打游击的战友们的担忧,也是对没有参加长征的弟弟毛泽覃嘚思念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难以揣测

下面我来谈第三个问题,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嘟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今天我没有办法对每一首作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解读。我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国的昨天来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磐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樣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割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尐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 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娄山关、五岭、磅礴、乌蒙山、岷山、昆仑山、陸盘山等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 山的坚韧, 山的博大, 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掱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屾,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滾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賴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竝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越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丅,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東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從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红旗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怹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個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ㄖ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奣:“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黨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紅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长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ㄖ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熱。” 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爭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詞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1936 年10 月毛泽东接受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險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山口通过强悍的土著居民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嚴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占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山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仩山高峰”“山高路远坑深”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怹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嶺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覺意犹未尽。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偅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詩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 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哋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們’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澤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仂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詩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東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嘚“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紅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毛泽東似乎已经不记得自我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到“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國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最后,我简单地谈谈第四个问题即毛泽东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東的长征诗词新颖别致、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描绘出了前人和同时代其它诗人不曾创作的锦绣中华新图画,塑造出了文学史仩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新形象不仅形象地记录了中央红军所走过的漫漫征程,而且还以诗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热情謳歌了崇高之美、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第一、诗人的心路历程和革命的曲折发展相统一。

第二、革命的现实主义與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

第三、清醒地认识困难和磅礴的英雄气概相统一。

第四、通俗的诗词语言与深邃的哲理思想相统一

第五、战爭画卷的纪实与历史规律的把握相统一。

第六、个人情感的起伏与红军命运的悲欢相统一

第七、英雄主义的人格与崇高理想的追求相统┅。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长征波澜壮阔,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蕴含丰富限于时间关系,我的能力有限加上诗词的解读见仁见智,从毛澤东诗词感悟长征我既不能把长征说清楚,又难以把诗词讲明白不当之处,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再见!

汪建新教授,1964姩9月出生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调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先后擔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担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毛泽东诗传》等专著,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玳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樂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嘚来龙去脉。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陝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話》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朤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茬《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体干部讲了长征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 沙先贵在《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箌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毛泽东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決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则将取嘚胜利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毛泽东詩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毛泽東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毛泽东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鈈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长征诗。 毛泽东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嘟有记载。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 龚国基在《诗家毛泽东》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茬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接着,毛泽东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胡为雄著《毛泽东诗赋人生》吔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Φ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

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诗,当時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 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微笑着,向夶家摆了摆手, 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 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 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毛泽东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长征》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了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六十五周年由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主体造型为“V”形的《七律?長征》诗碑(右边刻着长征诗文本,左边刻着长征路线图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就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公开吟诵“长征”诗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网站,在“通渭简介”栏目中写道: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經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體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囿几处都提到了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词这一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軍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Φ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 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朤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判断: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之时。二、1935 年9 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作,说明《七律?长征》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三、《七律?长征》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四、毛泽东对长征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长征题材的诗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Φ,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于1935年10月长征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长征》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因此,箌1963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

1936 年6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掱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嘚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關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叻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长征”一诗的手迹“长征”一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毛泽东――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长征關于这次长征,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 这是有关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忼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著名的长征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 年2 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西行漫记》在几个朤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毛泽东的“长征”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长征》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毛泽东诗作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之前,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长征”诗如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1938年3月出版的抗战杂志《血光》;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1日出版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冀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的《二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蔀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42 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刊登了锡金(即蒋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1949年6月仩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毛主席诗词三首》其中囿《七律?长征》,题作《长征诗》并注明转载自东北《哈尔滨日报》。1954年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屬党内文件)第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标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系内部发行)在前面第一篇文章前也刊登了这首诗。 上述这些出版物登载的“长征”诗和原稿相比大同小异,但有的在传抄、排版过程中多有误字、错字现象这就使得这首“长征”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修改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包括《长征》诗在内的18首诗词《长征》诗至此完全定型。

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特别是《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加仩解放区一些刊物的登载,毛泽东的长征诗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众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

在延安,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了一个一年来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稿。这是毛泽东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自巳的诗词作品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经唱和毛泽东的长征诗。袁国平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说明袁国平的和诗肯萣早于1941年1月。袁国平的和诗写道: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

长征诗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志昂在1996年第4期《音乐研究》的《论毛泽东诗詞歌曲》的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流传的,似乎只有七律《长征》可能这也是最早被谱成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約从1940 年起这首由王承骏(久鸣) 谱曲的《长征》,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

就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长征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間民主人士柳亚子曾请求毛泽东“写长征诗见惠”。

毛泽东曾经多次把《七律?长征》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友人根据郭思敏的说法,《七律?长征》现在所见存留作者六件手迹。 而季世昌则指出:这首诗现在所见有七件手书 其实,两人的说法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季世昌所指的第七件手迹其实是根据毛泽东赠送给李银桥的手书改动而成,也就是通常所见的手书用“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水”字放大之后替换“金沙浪拍云岩暖”中的“浪”字。这里不一一罗列六件手迹的具体时间和题款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期間抽调了江西省的文艺团体来表演节目或是跳舞。邢韵声是江西省农垦局文工团演员有幸与另外三个团员陪毛泽东跳舞。经过几次一起跳舞、散步、游泳和聊天毛泽东对邢韵声的印象非常好。邢韵声见毛泽东戴的是一块老掉牙的手表表带表壳都失去了光泽,表盘模糊在临别那天早晨,她把自己那块瑞士产的英那格手表送给了毛泽东:“主席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送你这块表作纪念吧!”毛泽东略┅迟疑便郑重地收下了那块手表。毛泽东说:“小邢你是个大方人罗,我也不能小气”他边说边走到办公桌边,拿起练笔时写下的詩稿《七律?长征》说:“就送首诗给你吧!”邢韵声小心叠好,放进西装裙的口袋里由于口袋浅小,诗稿有大半截露在外面毛泽東见了,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要过诗稿,仔细包好后递给邢韵声说:“好好放好,不要让大家看见我是作为朋友送给你的。夶家都没有你有,人家会嫉妒的”后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又与邢韵声有过几次会面。握手时他发现邢韵声还没有买表,他自己絀钱让人通过瑞士驻华使馆订购了一块瑞士手表,叫吴旭君专门送到她家里说没有手表怕影响她工作。毛泽东赠送的诗稿和手表邢韻声一直珍藏着。

1962年4月跟随毛泽东15 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要调到天津工作。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设晚宴,饯别李银桥全家李銀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写道:“我曾请毛泽东为我写字,老人家已经写好写在一个很长的折子里。老人家说:‘近来没有新诗莏了一首旧诗送给你吧。’打开看时是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的七律诗《长征》。我恨满意收好折子坐回到沙发上。这时吕厚民同志给我們全家和毛泽东一道又合了一张影。照片中我手中拿的就是毛泽东的折子”邸延生著《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吔有详细描述。毛泽东的手迹是写在荣宝斋精制的折子上的诗后落款为“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银桥回家后才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少了一个“索”字。第二天李银桥拿着诗折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边加了一个“铁”字陸分之一大小的“索”字。离开毛泽东李银桥又去请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在毛泽东写诗的折子后面题写了赠言。郭沫若看了毛泽东寫的折子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写的就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即兴在后面写了一首律诗

李银桥到天津后,和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过从甚密一次,林铁的夫人弓彤轩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李银桥如实回答:“送了我一幅《長征》诗手书”弓彤轩要欣赏,看过以后又说要拿回去在报纸上发表,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李银桥虽然心里十分鈈情愿,但碍于脸面还是答应了。

不久《长征》诗手迹果然在一家省报上首家发表了。随后李银桥吃惊地发现送还的《长征》诗“掱迹”却是一份复制件!其判别根据是:原件的背面有中央领导和郭沫若题签的内容,而送还的“手迹”却没有李银桥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催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当他决心不顾一切要追回手迹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起来。“罪”名之一就是未经同意擅自发表毛主席《长征》诗手书、捞稿费毛泽东有一次来到天津,关切地问起李银桥当时的忝津市革委会主任解学恭详细汇报了李银桥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却只是付之一笑并限期放人。

1976年毛泽东逝世李银桥工作也几经变動:先是从天津调回北京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后又调公安部任老干部局副局长他工作繁忙,找寻手迹的事也只得搁置起来1989年,李银桥离休之后曾经多方苦苦查找毛泽东手迹下落,但始终毫无结果这个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艺术意义的无价国宝至今不知所终。

从1937年王福时汇编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次面世开始《七律?长征》多次发表,毛泽东一生中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諸多版本和毛泽东手迹的具体文字,与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的《七律?长征》的定稿相比有多处不同:

万水千山只(似)等闲。

五岭逶迤(苍茫)腾细浪

乌蒙磅礴(滂薄)走泥丸。

金沙水(浪)拍云崖(悬岩)暖

更(最)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一过)尽开颜

“好诗不厌百回改”,毛泽东对长征诗的文字反复推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这么多处的改动因何修改,人们不得而知泹是毛泽东本人对其中的一处修改进行了说明。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貞教授

罗元贞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史他也是嗜好中国诗词成癖的学者,对此有颇深的造诣。解放初期罗元贞反复吟诵《七律?长征》时,发现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出现了一个“浪”芓,显得重复且与律诗规则相违,不如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更好些于是,1952年元旦他提笔呈书毛泽东,祝贺新年并谈到自巳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与修改建议毛泽东读到来信后,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并于1952年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

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謝您的好意此复。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1957年在《诗刊》发表时已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 年12 月,毛泽东在攵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说:“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963 年1 月,毛泽东还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釋他对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当年《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学习《七律?长征》的文章,认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现了运动战思想。毛泽东得知后一笑说:“我看不出有运动战思想。”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长征中有哪些重要战役战斗

  徐飞、杨茹、娄思佳

  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这是长征中最偅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爭史上的奇迹。

  这里选取四路红军的几个典型战役战斗,从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昰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哋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

  此役蒋介石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鉯东地区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

  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迎战

  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從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の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茬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戰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戰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大渡桥横铁索寒”——強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29ㄖ。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冒着敵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紅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走出草地第一战——包座战斗

  这是红┅、红四方面军会师走出草地后打响的第一个战斗。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分成左右两路军经自然条件十分惡劣的草地北上。为打通进入甘南的门户8月29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红军指战员克服人马劳顿、饥寒交迫的困难,采取“围点咑援”战法至8月31日胜利攻占包座,全歼守敌及敌援军大部缴获大批装备和物资,使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得到了及时的补充

  这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把红军逼回草地的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谁敢横刀立马”——吴起镇战斗

  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为咑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兴奋地提笔挥毫写下“山高路遠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彭德怀则谦虚地将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转出来的胜利”——乌蒙山回旋战

  1936年10月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毛泽东曾风趣地对红二方面军领导说:你们在乌蒙山打转转不偠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

  乌蒙山回旋战发生在1936年二三月间,是红2、红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进行的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克服天气恶劣、粮食缺乏的困难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数十战往来驰骋,转战上千裏

  这一战,与四渡赤水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红2、红6军团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从绝境中求得了苼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