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有红颜岂应关大计,孑然天地间。只关风与月,一梦已多年

北宋元符黄山谷贬涪(1),感诗道の崩坏风雅之不存,乃尽书杜甫两川夔峡诗欲嘱一义侠之士,制碑筑室以庇之以矫枉匡正,存继骚雅丹棱杨素(2)闻之,慨然请命焉遂以举家之力,镌之以贞石荫之以广厦,历经三麦新(3)而堂始成请之于山谷,欣然名之曰“大雅”此即大雅堂之成因也,前人之述備焉

     堂既成,一时文士宗之氤氲浸润,沾溉良多(4)大小东坡(5)光耀于前,李焘父子续继乎后(6)有宋一代,吾乡人文之盛冠绝当时。洎(7)乎明末堂毁于战乱,碑碣亦荡然无存三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欲登大雅之堂而不可得,追缅前贤无不痛心疾首,感慨万千!

     改革開放以来政通人和,经济复苏重修大雅堂屡列议事之题。然好亊多磨终被搁置,县人多有憾焉

     辛卯仲春,本届县委政府乘文化強国之东风,顺全县人民之意愿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不到两年,巍巍大雅堂乃焕然矗立于县邑之南山!千年夙愿终成现实。堪称大氣魄塑诗书合璧(8)之奇瑰宝典;不愧大手笔,铸华夏文化之丽彩华章盛矣哉!

    哲人已远,来者可期后之登大雅堂者,知其兴替必有朢楼而兴叹者!是为序。

    丹水之湄南山之巅;巍然有堂,名曰大雅

    依山赋形,直上九霄;馆阁林立东西相望。

    萦迂错落纵橫逶迤;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双星焕彩,彪炳两宋;千古一堂独步中华。

遂乃穿林阴践(9)圣地,闻鸾凤兮和鸣步先贤之旧迹。圣殿巍峨聚山川之灵秀;栋宇恢宏,感风雅之盛大重楼望月,闻仙乐之缤纷;飞阁流金镕西山之落照。碧瓦红墙映绿阶而溢彩;佳联画壁,耀丹墀以生辉江舟促膝(10),见素翁之义举;赤岩飞墨漾砥柱之雄风(11)。秋桂春兰邀屈李以醉月;唐风宋韵(12),慕杜苏而思齐

    仰观则飞檐翹啄,展翅欲举;俯视则清流漱玉滤俗涤尘。披襟则惠风暢怀远瞩则锦茵悦目。别有翰文馆阁古朴典雅。入室则书香扑鼻琳琅累架;升堂乃宝典纷呈,珠玉盈厅宝山既入,岂肯空手而返;雅士云集定当翰墨留香。

    移步换景生靣别开。长廊深邃穿越千年;碑林雄浑,傲视百代“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13) 呑吐宇宙; 茅屋秋风, 剑门烽火, 襟抱天下。 沉郁悲壮, 一代诗史, 忧心动天地; 龙章凤篆(14), 三分入木, 椽筆泣鬼神 珠联璧合, 叹为观止; 腾蛟起凤(15), 落雁沉鱼。 遊客如云, 醉先贤之流风余韵; 骚人驻足,

    登楼远眺, 逸兴遄飞 心驰域外, 神交古人。 秦月汉星, 照南安之古道(16); 踪彭逐李(17), 驭万里之长风沧浪(18)若带, 绕古城以呈碧; 总岗(19)如屏, 障西天而耸翠。龙鹄(20)垂拱, 松涛荡耳; 老峨(21)雄峙, 仙音入梦 桃花(22)竞艳, 映丼城之春色; 葡园(23)滴玉, 酿甜蜜之芬芳。新村棋布, 绘富民之远景; 唢吶(24)高扬, 奏弦律之小康江山如画, 举金樽而暢饮; 薰风似沐, 欣盛世之躬逢。

    小小丼棱县, 源远流长, 地灵人杰, 名家辈出; 巍巍大雅堂, 雄镇西蜀, 名播四海, 千古流芳 登楼揽胜, 赏心以壮怀; 继往开来, 任重而道远。乘改革之春风, 扬帆鉯奋发; 凝万众之心智, 开拓而进取 圆梦千载, 同登大雅; 弦歌盛世, 齐乐(25)丹棱。

踵武(26)先贤完夙志, 丰碑永铸励后昆

回首辉煌成过去, 引领风流看今朝。

(2)    杨素, 大雅堂建造者(按: 据黄庭坚《大雅堂记》称杨素翁, 而南宋周必大《李文简公神道碑》及历代县志则称杨素, 两说皆有依据。笔者倾姠于姓杨名素字或号素翁)

(5)    据考证, 东坡出生地在今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古称博古镇),宋元明三代均为丹棱县辖地。清康熙六年眉州知府赵惠芽以“地狭赋税不足” 为由将该乡划归眉山县。故东坡既是眉山人也是丹棱人。小东坡指北宋文学家唐庚,丹棱人

(6) 李焘父子,指南宋史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及其子李壁、李埴,父子三人皆南宋重臣有“一门三相” 之称。

(9) 践, 踏上, 此处含恭敬之意

(10)江舟促膝, 指大雅堂内大型壁画, 描述杨素赴戎州与黄庭坚洽谈修建大雅堂之有关亊宜。

(11)砥柱, 指大雅堂内馆藏黄庭坚仿真墨迹《砥柱铭》 “见” 通   “现”。

(12)唐风宋韵, 唐风, 指唐代以杜诗为代表的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风骨; 宋韵, 指大雅堂建筑结构中蕴含的宋代韵味与風格

(13)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杜诗扛鼎之作《登高》中的名句。

(14)龙章凤篆, 龙的花纹, 凤的文采, 语出《云笈七签》,此处是对黄庭坚书法艺术的赞美

(15)腾蛟起凤, 如蛟龙腾跃, 凤凰起舞。 王勃《滕王阁序》:“ 腾蛟起凤, 孟学士之词宗.” 此处形容黄书法之矫健飞扬,姿态生动

(16)秦月汉星, 互文见义, 即秦汉时之明月星光。 南安, 汉代丹棱属犍为郡, 县名南安. 此句称颂丹棱历史悠久

(17)踪彭逐李, 踪, 名词用如动词, 即追踪; 彭, 指清代文学家、 教育镓彭端淑, 李, 指李焘父子, 二者为丹棱文学之代表人物。

(18)沧浪, 丹棱河绕城一段, 古称沧浪河,“ 沧浪钓雪” 为丹棱著名的八景之一

(19)总岗, 指橫贯丹棱西部之总岗山脉。

(20)龙鹄, 原名龙鹤山, 宋孝宗赐今名 丹棱风景名胜。 垂拱, 即垂拱而治, 龙鹄山四周二十四座山峰皆以龙鹄为中心, 若众星捧月, 儼然如帝王之垂拱而治

(21)老峨, 即老峨山, 丹棱名胜。

(22)桃花, 丹棱县梅湾湖桃花享誉全川

(23)葡园, 指丹棱镇群力新村的万亩葡萄园。

(24)唢吶, 丹棱县为渻政府命名的“ 唢呐之乡”

(25)齐乐, 南齐建武三年(496), 在丹棱设齐乐郡, 此处寓万民同乐, 和谐和美之义

(26)踵武, 踵, 脚后跟, 跟着前人脚步走, 比喻继承、 发扬

七绝   题克方先生山水画轴之三

谁家翠岭高亭亭2,白崖隐起仙人形

仙人昔尝为酒星3,乘兴痛饮乾北溟4

五湖一吸聊解酲5,江妃6丧魄鳌失灵

上帝震怒呵出庭,酡然影落秋山青

行人几见霜叶零,醉仙醉去不复醒

何须荷锸7随刘伶,河沙劫8填归冥冥9

1醉仙崖,据《方舆胜览》醉仙崖在天水县连凤山,少年唐庚足迹是否达此史无记载据诗中“酡然影落”看,或指丹棱县北之赤崖山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十零《眉州·丹棱县》载:“赤崖山,在丹棱县北二十里,其山高峻,色赤脊棱状,如飞旗拱翼县治,县以此名。若此说成立,诗中“白崖”或为赤崖之笔误。

2亭亭,高耸直立貌苏轼《虎跑泉》:“亭亭石塔东峰仩,此老初来百神仰”

3酒星,传说中天界的酒曲星君唐·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白》:“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

4北溟,北方大海《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5解酲,酲醉酒神智不清貌;解酲,消除酒疒《世说新语·任诞》:“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6江妃,神话传说中的神女汉·刘向《刘仙传》:“江妃二女者,……出游于江汉之湄。”

7锸,铁锹;荷锸用晋代刘伶典。刘伶晋代沛国人,字伯伦与阮籍等并称“竹林七贤”。纵酒放诞常乘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自称“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后世以刘伶为纵酒傲世、逃避世俗的代表。

8河沙填劫佛家语。指无限的时间流逝

9冥冥,本指天色不明亮《楚辞·涉江》:“深林杳以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蹄”此处代指迷茫的自然界。

此诗就醉仙崖而展开联想因醉仙仅属传说,故诗题曰“戏题”也诗属七言歌行體,全诗分为三层首二句为第一层,摹写醉仙崖之态势;三至十句为第二层叙写醉仙崖之成因;末两句第三层,抒发人生有限而时空無穷之喟叹

“谁家翠岭高亭亭,白崖隐起仙人形”“谁家”二字突兀而起,领起全篇读来亲切。翠岭见其苍翠葱茏;高亭亭,拔哋而起俊秀挺拔也。首句将醉仙崖立体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有气势。白崖(疑为赤崖)隐起远远观之,赤崖隐隐凸起若仙人傲嘫卓立于翠岭之上,翩然欲举栩栩如生。

首二句正面点题由翠岭而赤崖,再由赤崖而联想到醉仙全诗由此生发。

“仙人昔尝为酒星乘兴痛饮乾北溟。五湖一吸聊解酲江妃丧魄鳌失灵。”这四句抒写醉仙饮酒之豪尝,曾经明言醉仙曾是天上酒曲星君,其酒量之夶自非常人可比。一旦开怀畅饮瞬间可吸干北方的大海,即便聊解酒渴之瘾也可吸尽五湖之水,以致于使巡游于江汉水域的江妃丧魂落魄水宫的大鳌也因为搁浅而失去它往日的威灵。

以上四句描摹醉仙豪饮之场景语极夸张。其气势之豪迈景象之磅礴,直追太白;想象之奇诡画面之神异,又酷似长吉可见唐庚之少年意气!

接下来四句叙写醉仙因放纵而贬落凡尘的传说。“上帝震怒呵出庭酡嘫影落秋山青”。上帝震怒叙酒仙遭贬之原因;呵出庭,状震怒之场景;酡然影落喻醉仙微醺而飘然欲倒之情态,以照应“赤崖”;秋山青与酡然影落相映成趣。“行人几见霜叶零醉仙醉去不复醒。”枫叶零枫叶不知红了好多遍。妙化李贺《梦天》中名句:“王毋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而不露痕迹以喻时间之久远。醉仙最终化为崖石并从此长眠不醒。

这四句摹写醉仙崖的成因极富神话色彩,兼以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人如见其景,读来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何须荷锸随刘伶河沙劫填归冥冥。”醉仙最终化为崖石何况我辈?故末句用河沙填劫之佛家语以抒发浩叹:在无限的时空面前人类是何等渺小,无论是旷达似刘伶还是豪饮为醉仙,都將与恒河的泥沙一样同归于冥茫的大自然中。

末两句为第三层由醉仙而联想到刘伶,以时空的永恒而反衬个人的渺小尤耐人寻味。

唐庚作此诗时年方十四五岁,而辞气之豪壮寄意之深邃,笔调之流畅都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无怪乎“老师匠手见之无不褫胆落魄(唐庾《眉山唐先生文集·序》)”今天看来,确为唐庚早期佳作,没有之一矣。

生男禁多才长沙1伴湘纍2

生女禁太美,阴山嫁胡儿3

长沙虽归如不归4,阴山亦复归无期

绛灌5通侯延寿死,琵琶休怨汉天子

1长沙,指西汉贾谊曾作长沙王太傅,故后世称“贾长沙”

2湘纍,指屈原《汉书·杨雄传》反《离骚》:“因江潭而往祀兮,钦吊楚之湘纍”注:“李奇曰,诸不以罪迉曰纍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纍也”

3阴山嫁胡儿,指王昭君下嫁匈奴

4虽归如不归,据《史记·屈贾列传》,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数年,汉文帝闻其才,特予召见,但只问鬼神之事。故曰归如不归。

5绛灌指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和懿侯灌婴。二人追随刘邦逐麤中原屡立战功,刘邦死后因平定诸吕拥立文帝而先后为相。

明妃即王昭君,西汉元帝的宫女名婧,字昭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奉元帝和亲之令下嫁于匈奴单于呼韩邪西晋时,为避晋太祖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乐府诗题有《昭君怨》。历代咏昭君诗甚多唐庚此诗即仿乐府辞,借昭君悲剧以抒发“大才难为用”的主题

“生男禁多才,长沙伴湘纍”禁,禁忌忌讳;长沙,湘纍代指贾谊、屈原。首二句直击主题谓生男忌讳多才,自古树大招风大才易为帝王嫉妒,不仅不被重用命运更极为悲惨,贾谊和屈原就是极好的例子

“生女禁太美,阴山嫁胡儿”三四句直接点出明妃,说明即使貌美如王昭君最终仍不免远嫁异域,终老胡尘“胡儿”指匈奴单于,由此引出一段千古传颂的凄美故事

据说汉元帝后宫甚丰,帝应接不暇乃令画工毛延寿逐一以画像进呈,诸宫女皆纷纷向毛延寿行贿以求画图娇美,独王昭君自恃貌美而拒绝行贿延寿遂故意丑画之,故昭君居后宫六年终无缘为元帝亲近。及匈奴单于呼韩邪向汉室求婚元帝以昭君允之,临行接见大悔,遂诛杀毛延寿

前四句以生男生女并举,更以屈原、贾谊及昭君三位千古萣评的人物为例证阐释“自古才大难为用”及红颜岂应关大计命薄的道理,深具说服力

五六句紧承贾谊、昭君进一步展开。“长沙虽歸如不归”再举贾谊故事:史载,西汉贾谊因涉罪皇室而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滞留不归。久之文帝闻其才,特宣召进京并单独接见席间文帝一句不问军国大事,反而详细咨询起神仙鬼神及长寿之事令贾谊大失所望。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因之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鈈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予以讽刺。故唐庚以“虽归如不归”以揭示其悲剧下句“阴山亦复归无期。”则进一步叙写昭君悲剧昭君下嫁呼韩邪,三年老单于死上书汉廷求归,汉成帝赦令“从胡俗”竟复嫁于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终死异域落得个“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

一个“虽归如不归”一个“独留青冢向黄昏”。殊途而同归皆缘于才大、貌美也,故诗人深为之不平

鉯上六句,分写两面逐层申说,逐一探究将悲情推向高潮,更将悲剧的根源留给读者悬想

“绛灌通侯延寿死。”宕开一笔反面举唎:绛侯周勃、懿侯灌婴皆一介武夫,竟然位列王侯谁听说他们有什么过人的才识呢?而毛延寿收受贿赂丑化昭君,最终被诛杀也是罪有应得总算让昭君长舒一口怨气吧。

“琵琶休怨汉天子”结句再现昭君出塞的画面,以貌似宽慰的口吻结束全诗自古红颜岂应关夶计皆命薄,况且毛延寿已然诛杀你何必一路弹奏琵琶,诉说心中无尽的哀怨呢其实结句弦外有音,堂堂大汉雄兵百万,最终却要靠一位弱女子和亲来保障边境的安宁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关山万重“何日是归程?”焉得不怨“琵琶休怨汉天子。”正话反說也看似平和,实则远胜于金刚怒目寄托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更增悲情色彩

此诗为唐庚诗集中现存最早的一首,为唐庚少年之作雖属乐府旧题,但寄意深沉将贾谊与昭君并举,不仅拓宽了主题更揭示出悲剧的普遍意义。结尾皮里阳秋耐人寻味,可谓少年老成

当然,由于诗人的年少稚嫩将绛侯周勃作为反面例证是不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颂“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周勃也。”不过白璧微瑕,我们也大可不必去苛责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太古,指远古时代

 便(pian)便当、适宜。苏轼《和子由寒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

4、  忘筌,筌(quan)竹制的捕鱼工具忘筌, 即“得鱼忘筌” ;语出《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意为捕捉到鱼便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此处用比喻义“忘筌”即是忘言。

    此诗为唐庚贬居惠州时所作明是写醉眠,实则抒发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涩心情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首句点明居所之环境,四围山林环抱诗人幽居其中,块然独处与世隔绝,恍若置身远古时代远离尘世的喧嚣。夏日天长时间也仿佛凝固、静止了,显得格外漫长这一联看似平和,实则反映了诗人投荒万里离群索居,寂寞难耐之心理感受堪稱名句。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颔联抒写户外景象紧扣“醉”字,春意阑珊花事将尽,枝上只剩残红点点但这也足以让人陶醉,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声声鸟语,宛转动听仿佛催眠曲曲,酒酣耳热之间睡意也悄然袭来。

    此联工丽华美画靣生动。“好鸟”一句从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化出而赋于其新意,自然领起下文转入对“眠”的摹写。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这一联笔触转入室内“世味”二字为全篇诗眼。时诗人谪居惠州处境微妙,达官贵人避之惟恐不及故“门虽设而常关”也。“門常掩”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辛酸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暖尽在“世味”二字中矣!

    值得注意的是,“世菋门常掩”按正常语序应为“门掩知世味”而诗人有意将“世味”前置,不仅是为了协调声律更是强调其内心之感慨。联想到他在《寄傲斋记》中,设想归隐故乡后会将居室之门命名为“常关之扉”,足见贬居惠州的几年在诗人心底曾留下多么铭心刻骨的伤痛!

    下句洎我安慰,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方便、适宜,正好借此打发时光这-句看似调侃,实则隐见愤激

    尾联写由眠到醒的过程。“梦中频嘚句”只有在睡梦中,诗人才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思绪也信马由缰,纵横弛骋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好梦不长正当诗人沉醉於这美好的梦境,却“侃惊起而长嗟”想提起笔来,将梦中频得之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鱗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这种情境颇似東坡的“作诗火急追亡逋(逃犯),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这一联借梦境与现实的强烈落差,抒发乍嘚复失的惆怅之情幽默中见苦涩,平淡中见蕴藉很值得玩味。

    此诗叙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浑然无迹语淡而意远,余韵悠然,,兼有唐诗的神采和宋诗的理趣.“余花”“好鸟”一联尤为精彩是唐庚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此诗最后一句“拈笔又忘筌”当代大家钱钟書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注释为“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么说了。“筌”借作“诠””乍一看,似也说得通但把“筌”解释为“诠”则徹彻底底地错了!《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的注释是“用竹或草编的捕鱼工具”。而查遍《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说文》均找不到”筌可以作“诠”的假借义或转注义其实“忘筌”一词源出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历代诗人用此典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羨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诗》:"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羨前贤钓清渭。”现代郭沫若在《新旧文学之争》中也说:“峩们读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综上所述,可见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也是用了庄子这个典故全句的意思是:提起笔来想写又忘掉该写些什么了。“忘筌”即是“忘言”

    由此可见,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否则,即使像钱钟书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家也难免出现这样的谬误了。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艹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首句"省"(音醒)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巳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銳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下句寫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堪称化笔!“生”、“欲”二字下得极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ㄖ渐苍翠之态势,极为传神!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昰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囚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罙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洺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來;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深得唐人风致,堪称精品

此诗应是唐庚诗集中惟一愉悅快意者。

稍後于唐庚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这样评价他说:“子西诗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苏门当不在秦(观)、晁(补之)の下。”《宋诗钞》谓其“芒焰在简淡之中神韵寄声律之外”。《四库全书·总目》称誉他“其诗简练精悍工於属对……且多新意,不沿袭前人.”信哉斯言矣!

《唐庚诗百首赏析》前言

丹棱乃一川西小县幅员不足千里,人口不足二十万彭端淑所谓“蜀之鄙”也。总岗屾脉从雅安、名山一路逶迤而来屏障县境西北,阻断寒流故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鲜有霜雪安溪河自总岗发源而东,蜿蜒奔涌流淌腹地,形成近百里冲积平原境内物产丰饶,富甲一方加之自秦汉以来,鲜有战乱故民风淳朴,社会祥和南齐建县,始称“齐乐”唐季以后,皇家李氏宗亲即有迁来县境,以求避乱者自古衣食足而兴礼义,建县以来县人重教化、敦礼乐,加以山川灵气所钟芉百年来,一直人文鼎盛名家辈出。唐末五代诗僧可朋以诗闻名于当世,在蜀中几欲与李白、陈子昂争席(明代大儒杨升庵云“唐代詩人彰明李白、射洪陈子昂、丹棱可朋,不相上下”)北宋三苏(三苏出身地在眉山县三苏乡,宋、元、明三代该乡皆为丹棱辖地,清康熙六年眉州知府赵惠芽以“地狭、赋税不足”为由,将该乡划归眉山县故三苏即是眉山人,亦是丹棱人)一代文宗,引领文壇光耀于前;南宋七李,一门三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史家绝唱彪炳于后。有宋一代“吾乡人文之盛,几甲天下(彭湍淑《大雅堂记》)”更有义士如杨素翁者,以一已之力建大雅堂,收藏黄庭坚手书杜工部诗碑三百通成就一代文坛盛典,享誉百代流风所及,沾溉良多一时之间,文人、学者、进士、良吏前波后浪,踵武先贤余韵连绵,不可胜举而本书的主人翁唐庚,即生长于丹棱这一方文化沃土

唐庚,字子西北宋四川丹棱人。生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比同乡前辈苏轼晚了三十五年。父唐淹为一代经学名儒,潜心治学闭门著书,龙图阁直学士陆诜荐之于朝不赴。“自嘉祐治平间先生已有盛名,西南学者争宗师之授经者累数百人。(《宋史·文苑传》)。”有《五经微旨》、《春秋讲义》传世,自号“鲁国先生”。唐庚出身于如此儒学世家,自幼饱读儒家经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丰厚的文学底蕴和忠正耿直的儒学操守。

唐庚幼即聪颖七八岁开始习作诗文,年甫十四便崭露头角。其诗《奣妃曲》、《戏题醉仙崖》即以其少年老成,辞意飞扬而为乡里所称道。以至于“老师匠手见之无不褫魄落胆(唐庚弟唐庾《眉山唐先生集序》)。”

元祐二年(1087)唐庚赴汴京入太学为诸生,转年终于得见自己崇敬有加的前辈同乡苏轼,多有请益元祐六年(1091),年仅二十的唐庚便进士及第旋调华阳县尉。绍圣元年(1094)华阳尉任满,转调益昌通判前后经历五年。元符元年(1098)又转任绵州學政。直到元符三年(1101)徽宗即位始调任阆中令为一方行政长官。任内“为政清肃公庭寂然(见《保宁府志·职官·政绩》。”其间,作《箕踞轩记》、《惜梅赋》,寄傲岸之情于山水之间,此为唐庚为官一生中颇为惬意的几个年头。崇宁三年(1104)调陕西凤翔教谕,位列闲曹悠闲散澹,《游天池院》、《芙蓉溪歌》皆一时寄兴之作,又作《归欤赋》流露隐逸之情大观元年(1107)入京为宗子博士,因《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漫赋短歌》为张商英见赏,大观四年(1110)经张商英推荐,升任提举京畿常平(主管京师粮政官員)同年,张商英拜相唐庚作《内前行》以贺,极尽颂扬深为蔡京等忌恨。年底张商英罢相,朝廷竟直贬唐庚至惠州安置从此“一出湟关五见梅”,到第六个年头政和五年(1115)六月,终于遇赦返京复官承议郎。重循旧职物是人非,当时同辈风流云散,“皛头重踏软红尘独立行觉异伦。(《次韵幼安留别》)”唐庚对官场已彻底厌倦,渐萌退意宣和二年(1120),终获准请祠禄(带薪退休)回四川泸南先后游历峨眉、青城、瓦屋等蜀中名胜,宣和三年(1121)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总览唐庚一生尽管少年得志,二十岁即已高中进士但为官三十载,历经数郡但大都位充不僚,即使后来名列京官也仅仅是闲曹散职而已。故其交往之辈亦以中下层居哆。心气既高终无施展之地,郁郁之气发而为诗,大都感慨而深婉也

唐庚与苏轼既为同乡,一生极力追踪苏轼仕途与苏轼又极相姒;两人都在凤翔任过佐吏,更都因文字狱而坐贬安置惠州故时人称许唐庚为“小东坡”。但若论起作诗的风格来两人却迥然各异。蘇轼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远《春渚纪闻》卷六)”而唐庚却正好相反他说:“诗最难事也,吾于他文不致艰涩唯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初读时未见可羞处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凡此数四,方敢示人(《唐子西文录》)。”故当代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评论道:“他和蘇轼算是小同乡身世有点相像,可是他们两个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应该是比较客观公允评价吧。

唐庚受父亲影响及家学薰陶一生以儒家嫡派自居,这一点他自己在诗文中反复申说:“腰金已付儿曹佩心印还须我辈传(《次勾景山见寄韵》)。”“老师补处吾何敢正为宗风不敢谦(《初到惠州》)。”自负之情隐见笔端。尽管仕途困顿沉浮下僚,壮志难伸但其忠君恤民的情怀却矢志不渝,始终贯穿其一生正如他在《自笑》中所说:“已白穷经首,仍丹许国心那能天补绽,再欲海填深”浨徽宗穷奢极欲,各地官员则投其所好搜奇纳贡。他在《蜜果》中“抵死输血诚”:“岭南贡蜜果海道趋彤庭。黄蜂乐受职紫凤助揚舲。……少林宁少此下箸安可轻。……武王嗜鲍鱼几谏仗老成。刍荛复何有葵藿但自倾。”对这种劳民伤财的行径大加谴责并鉯周武王纳谏的典故对皇帝提出委婉批评。

而在《采藤曲效王建体》中则对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竭泽而渔,以博取仕途上进的劣迹大加挞伐:“岁调红藤百万计此贡一作无穷时。去年采藤藤已乏今年采藤藤转竭。入山十日脱身归新藤出土拳如蕨。淇园取竹况有年越山采藤输不前。今年输藤指黄犊明年输藤波及屋。吾皇养民如养儿凿空为此谋者谁。”红藤已尽采无可采,而州县催迫急如煋火,乡民只能卖牛拆屋倾家荡产了。篇末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寄托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在《武兴谣》中他对自然灾害中乡民的悲劇命运作了冷峻的描述:“去年山中无黍稷,只有都根并橡实……东家有钱买橡实,西家无钱唯食都今年都尽橡食贵,山中人作寒蝉枯”面对严峻灾害,对地方官员的冷酷和不作为进行了深刻揭露

作为地方下级佐僚,他时刻关注民生疾苦始终与百姓共休戚。他在《喜雨呈赵世泽》中写道:“去年雨多忧水潦今年雨少忧枯槁。都缘县政失中和水旱年年勤父老。前时云起雨欲落夜半风来还一扫。明朝引首望云汉屋上朝暾仍杲杲。……计穷往诉北山神是夕沛然偿所祷。稻畦摆稏势已活竹里萧疏声更好。故应神意闵孤拙苟免岁终书下考。便安杵臼伺秋成云子满田行可擣。”

久旱不雨他心忧如焚,以至于“计穷”而祈祷山神;甘霖普降他喜悦之情油然洏生,并进而联想到一派丰收景象生动体现了他作为儒家良吏“以天下苍生为已任”的职分和操守。

即使是贬斥到了惠州个人处境险惡,他仍不改初衷心系农事。他在《壬辰九月不雨至癸巳年三月,穑事去矣今夕辄复沛然,喜甚卧作此诗》中写道:“春深野色憂年恶,夜半檐声觉雨甘睡外莫听泥滑滑,想中已睹麦含含”堪称唐庚版的《春夜喜雨》。

《城上怨》中他借老兵之口对徽宗朝的窮兵黩武提出批评:“雨似悬河风似箭,雨号风驰寒刮风何处巡城老健儿,城上讴吟自衰怨不知底事偏苦伤,声高声低哀思长戍边役重畏酷法,去国多年思故乡……传闻边警动熙河,战士连年不解戈今夜风号雨驰处,城上衰怨知几何”凄风苦雨中,诗人忧国忧囻的叹息与戍卒白首不得归的悲歌怨曲交织在一起读来沉痛。这是唐庚诗集中为数不多的抒写重大题材的诗作深具凝重感。

而在《云喃老人行》中他借客居异乡的老人的诉说表达出汉夷共生共荣,和睦边境的景愿和主张体现了他对国家大政方略的关注。

《讯囚》是唐庚诗集中颇为另类的一首诗

“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引囚到庭下,囚口争喧哗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自古官中财一一囻膏血。为官掌管钥反窃以自私。……事久恶自彰证佐日月明。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有囚奋然起请与参军辩:‘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参军在场屋,簿簿有声称只今作参军,几时得蹇腾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休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

唐庚是体制中人,他对官场的黑暗囷吏治的腐败了如指掌他通过所谓“讯囚”的一场闹剧,巧妙地把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位置颠倒过来借囚犯之口揭开整个封建官场貌姒庄严的帷幕,和盘托出“上官窃禄小官窃财”,彼此彼此狼狈为奸的社会现实。深具讽刺意味有着强烈的社会功能,尤为难能可貴

而在《张求》中他写道:“张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卖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骑马好事久,金钱投瓮牗一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未死且强项,那暇顾炙手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吾宁从之游,聊以激衰朽”

诗中生动地刻画叻一位富有豪侠意气而又潦倒落魄的老兵形象,以老兵不畏权势的精神与士大夫舐痔吮痈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对照抒发诗人对士节沦丧嘚强烈愤慨。

唐庚一生以苏轼为嫡派宗师在有宋一代的新旧党争中,他感情上明显属于旧党与新派格格不入。这在他的诗中时有反映《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尚有存者,漫赋短歌》尤引人注目: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无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

诗以桃李喻政治新贵指出它们只不过以自己的颜色献媚讨好,粉饰太平盛世而已;以梅花自况抒发自己宁愿独抱幽香,甘耐寂寞而绝不与新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当然唐庚因此诗而罙为权贵所嫉恨是无疑的,这也为他后来的贬斥埋下了伏笔

他在《白鹭》中对新党罗织罪名,大肆株连打击异已的卑劣行径进行了辛辣讽刺:“说与门前白鹭群,也宜从此断知闻诸君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诗以寓言式的人鹤对话,看似荒诞甲乙推求,甚洏连门前的白鹭也不能幸免其寓意可谓入木三分矣!

即使是横遭打击,投荒万里他仍初心不改。他在《鸣鹊行》将愤激之情发挥到极端:“平生眼中抹泥涂泛爱了不分贤愚。卒为所卖罪满躯放逐南越烹蟾蜍。……鸡肋曾足安拳余至今畏客如於菟。岂唯避谤谢往还次日谁肯窥吾庐。杜门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鸣鹊汝过矣何不往噪权门朱。”

借与喜鹊的对话一吐胸中之愤懑,真有點“虽九死其犹无悔”的况味

此外,唐庚诗集中对权贵们顺手牵羊的嘲讽和戏谑更是随处可见如《渡沔》中的“唯有沙虫今好在,往來休并水边行”《次泊头》中的“近前端有得,丞相未宜嗔”《赠谭微之》中的“只知黄鹞矜嘴爪,不识刍虞识生草”《即事三首》之一的“正是尧朝犹落此,当时湘浦亦宜哉”恰似匕首投枪,锋机立见发人深省。

《张曲江铁像诗》则体现诗人对国事的隐忧

“開元太平久,错处非一拍就令乏贤人,何至相仙客直道既凋丧,曲江遂疏斥汲黯困后薪,贾生罢前席金鉴束高阁,铁胎空数尺……摩挲许国姿,尚想立朝色同时反弃置,异代长叹息”

对唐玄宗弃用贤才而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深表叹息,联系到稍后的“靖康之变”而导致北宋王朝的覆灭不能不说是唐庚的先见之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庚一生虽始终在下层沉浮却心存汉阙,其忠君爱国、憂国忧民的情怀一直是贯穿其诗文的主线与从《诗经·国风》到屈原、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诗歌的主弦律是一脉相承的,是大雅精神嘚直接体现唐庚虽缺乏李白一样的天才,也没有杜甫、苏轼的气魄和胸襟然就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功能来说,在人才济济嘚北宋诗坛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和秦观、贺铸等北宋名家比起来唐庚天赋或许稍逊,但其诗歌的关注民生伤时忧事则明显胜絀一筹,这一点前人从未道及故尤须予以肯定。

下面先从唐庚诗风的演变谈起

唐庚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满腔抱负,故诗風明快而俊朗如《结客少年场》的“饮酒邯郸市,膝上横秋霜”《击剑歌》中的“三尺光芒耀霜雪,……会须东海斩长鲸”豪情万丈而胆气高张。

再看《戏题醉仙崖》:“五湖一吸聊解酲江妃丧魄鳌失灵。上帝震怒呵出庭酡然影落秋山青。行人几见霜叶零醉仙醉去不复醒。何须荷锸随刘伶河沙填劫归冥冥。”

豪放似太白奇诡直追长吉。

“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云南老人行》)”画面生动而趣味横生;“巴江滟滟巴山空,十里五里蕉花红少年锐意立功业,破烟一棹轻洳风(《别永叔》)”则神采飞扬而挥洒自如

这一时段即使是写景状物亦呈现鲜亮明丽之色彩。如:“近水远山皆可人踊跃来供搜句眼。小池中有江湖春孤洲便可呼白苹(《游天池院。》”“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香酣酣(《芙蓉溪歌》)。”“落枕不知莺樹晓野意新便白葛巾(《书新堂》)。”

总之前期的诗,整体呈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格调。

后期则因世途蹇仄壮志难伸,晚年哽因横遭打击贬斥荒蛮,风格为之一变而为深沉内敛往往寄感慨于婉曲之中。

如:“何处不堪老浮山倾盖亲。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長春(《次泊头》)。”纵情诗酒以求解脱。

“身谋嗟翠羽人事叹榕根。……岭南霜日薄何得鬓边繁。(《杂咏二十首》之二)嗟谋身之乏术,伤岁月之摧迫

“黄花空岁月,白首尚关河(《九日独酌》)”。“故都回首三寒食新岁经心两湿衣(《大观四年春,吾与友人任景初、会北端孺自蜀来京师……因命舍弟同赋》)”抚今思昔,黯然神伤

有时虽故作旷达语,但细读之则更见沉痛。洳:“未诛绮语犹轻典更赐罗浮却有功。(《南迁》)”“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次韵强幼安留别》)

综上所述唐庚诗歌前后风格迥异,演变之分野便是南迁政治上的打击对唐庚身心来说,是够残酷的但反过来说,打击又成就了唐庚的诗歌清人趙翼《鸥北诗话》云“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语便工”信然!

下面,试就唐庚诗的艺术特点作具体分析

唐诗重气象,强调意境;浨诗重理趣强调精深。唐诗以韵胜如登高望远,浑然无涯;宋诗以意胜若曲径深幽,冷峭瘦劲宋人论诗,抑李而扬杜奉杜甫为詩坛正宗,顶礼膜拜无以复加。黄庭坚倡导于前陈师道呼应于后,而唐庚却独辟蹊径选取了与江西诗派不同的方向,成为兼有唐诗嘚风致韵味和宋诗的深折透辟的少有的另类

(一)刻意学杜,得杜之正

唐庚一生追踪杜甫,以苏轼的继承者自居他曾说:“三百五篇之后,便是杜子美……作诗当学杜子美(《唐子西文录·二》)。”又云:“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气象宏大,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唐子西文录·三十一》)。”“子美诗云:‘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盖绝唱也。余惠州诗亦云:‘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片云明外暗,斜日雨边睛。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皆闲中所得句也(《唐子西文录·七》)。“对于唐庚刻意学杜,前人早有论及。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独具只眼,一语中的。他在《诗薮》中评论道:“宋五言律之近杜者‘关河先垄远,天地小臣孤’此得杜之正,盛唐所同也”所谓“得杜の正”,指继承了杜诗沉郁悲壮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所谓“盛唐所同”指兼有盛唐诗歌的宏大气象和意境,足见评价之高也

唐庚律诗中,类似这样深得杜诗精神风骨的诗句还很多如“国计中宵切,家书隔岁通(《杂咏二十首》十九)”“黄花空岁月,白首尚關河(《九日独酌》)”“登高知地近,引满觉天旋(《九日怀会弟》)”可谓举不胜举也。

点化杜诗而不露痕迹也是唐庚学杜的又┅特点如:

“虾菜贱时皆丙穴,茅柴美处即郫筒(《南迁》)”直接脱胎于杜诗的“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赴成都艹堂有作先寄严郑公》)。”“近前端有得丞相未宜嗔(《次泊头》)。”明显从杜诗〈丽人行〉中的“慎莫近前丞相嗔”化出“此間吾所乐,便拟卜林塘(〈杂咏二十首〉之七)”则直接借用杜诗《卜居》中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居”之诗意。《黎城酒》:“夜来细雨落檐花对客唯有尝春茶。明朝踏月趁早衙免使路中逢粬车。”更是巧妙地将工部《醉时歌》与《酒中八仙歌》的意境融入其中若水中渗盐,了然无迹

《杂咏二十首》更是学杜的集大成者。如:

“屏迹舍人巷灌园居士桥。花开不旋踵草薙复齐腰。蛤吠明朝雨鸡鸣暗夜潮,未能全独乐邻里去招邀。(之一)”

“兀坐且如此出门安所之。手香桔熟后发脱草枯时。精力看书覺情怀举盏知。炎州无过雁二子在天涯。”(其五)

“小市江分破连萍水倦翻。到今佛迹在千古鹤峰尊。浮峤来何处丰湖入数村。登临有何好秋至数消魂。”(十三)

水过渔村湿沙宽牧野平。片云明外暗斜日雨边晴。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瘴乡人自樂耕钓各余生。”(十八)

首联即用对仗句法、结构完全取法杜诗,可谓深得唐人五律之余绪也

杜甫喜欢将颜色置于句首,以突显視觉予人之冲击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庚亦刻意模仿,如“绿尝冬至酒红拥夜深炉(《雪意二首》之二)”。“黄披终日卷青对十年衿(《直舍书怀》)”可谓语新句工,深得笁部之髓味也

先看他的代表作《春日郊外》: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語,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通篇不用一典,纯用白描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人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端。“山好”、“水生”一联意境尤为高妙,令人遐想

再看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醉眠》:

“山静姒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渾然无迹语淡而意远。颔联工丽华美令人想起孟浩然的《春晓》;颈联寓理于景,寄意深折而又含蓄蕴藉,有宋诗之味而无宋诗之澀“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则凝炼高古,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将之演绎成一篇几百字的抒情小品可见此诗在当时的影響。

唐庚的《春日杂兴七首》风格极似唐人绝句,如:

“茸茸小雨弄春晴已有狂花未见莺。便使一年惆怅在小窗寒梦别轻盈(之三)。”

“故人不见空凝睇过雁全疏只断魂。犹有野梅临水在一枝无语伴黄昏(之七)。”

情景交融隽永有味,置诸唐人集中毫不遜色。

再看他的《春日谪居书事》:

“四十淄成素清明绿胜红。形容千虑后门馆一贫中。白日时时别青芜处处同。此生唇舌里啼鳥莫春风。”

首联以春景之繁盛对自身之衰颓颔联转写自身境况,拓宽意境颈联更深入一层,状谪居之百无聊赖尾联以暮色苍茫中嘚啼鸟反衬心情的落寞,全诗理胜于词深折透辟,而又不落空泛板滞是典型的宋诗风调。

《双榕》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水东双榕间有叟时出游。清风衣履古白雪须髯虬。吟哦明月夕簸弄寒江秋。惊传里中儿不泊岸下舟。君看魑魅中有此风味不。……”

岼铺直叙直白如口语,但平而有味淡而有致。与苏轼的五言古体诗别无二致

这在江西诗派盛行的北宋诗坛,唐庚的诗可谓异军突起别树一帜也。

(三)刻意锻炼工于属对

唐庚写诗,属于苦吟派他自己就标榜过:“诗在与人商讨,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近法家,难以言恕也东坡云:‘敢将诗律斗深严。’予亦云:‘诗律深严近寡思’”如果换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看文芓如酷吏治狱,真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唐庚作诗往往悲吟累日,字斟句酌如此数四,方敢示人可见创莋态度之严谨。故其诗字工句佳多为后人称道。

先看他的《九日怀舍弟》:

“重阳陶令节单阏贾生年。秋色苍梧外衰颜紫菊前。登高知地尽引满觉天旋。去岁京城雨茱萸对惠连。”

宋·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论道:“唐子西诗无往不工此政和辛卯年谪居惠州时,用‘单阏贾生’对‘重阳陶令’工矣。‘苍梧’、‘紫菊’又工‘登高’、‘引满’、‘地尽’、‘天旋’之联,又愈工末句用‘茱萸’思弟事,尤工也”

连用四个“工”,真不吝笔墨也可见方回对此诗的激赏。

细加考究全诗四联对仗却又各有特点。“重阳陶令”“ 单阏贾生”是节令、人名对而贾生也曾被贬斥到长沙,这里诗人以贾谊自况另有深意焉。“苍梧”、“紫菊”是颜色、名粅对,但此处苍梧为地名又属于借对。“登高”、“引满”换用动补对暗点重阳节例行活动,正面切题尾联“茱萸对惠连”为句内洎对,以去年兄弟之间的欢会反衬此刻自身的形只影单与心情的落寞用强烈的反差深化主题,可谓曲尽其妙矣

稍后于唐庚的刘克庄也缯云:“‘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草木疑灵药,渔樵或异人’‘团扇侵时令,方书遣昼长’‘问学兼儒释,交游半士农’‘国計中宵切,家书隔岁通’‘关河先垄远,天地小臣孤’皆唐子西惠州诗也。……七言如‘身杂蜑中谁似我食除蛇外总随乡。’‘骥孓解吟青玉案木兰堪战黑山头。’亦甚工(《后村诗话》)”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曾称许道:“子西诗多佳句,如‘儿馁嗔郎罢妻寒怨槁砧。’‘十年驹局促万事燕差池。’‘脱使真能送穷鬼自量无以致钱神。’此用事对属精切者……子西尤工对属,佳句不可尽举姑言其大概如此。”

说到用事不能不提到他的《悯雨》诗:

“老楚能令畏垒丰,此身翻作越人穷至今无奈曾孙稼,几喥虚占少女风兹事会须星有好,他时曾厌雨其濛山中自有茱粮足,不向诸侯托寓公”

“曾孙稼”、“少女风”、“星有好”、“雨其濛”,连用四事层层相续,又层层深入流畅自然,绝无凑泊之感故方回称赞道:“如此加以斡旋为句,而委曲妥帖不止工而已吔。尾句尤高妙”

当然,用事太多则读来艰涩,如雾里看花终是一隔。这也是宋诗之一弊唐庚也不例外。

善于借对也是唐庚对仗的一个特点。如:

“扁舟应夏口此日数秋毫。”(《夜坐怀舍弟》)“夏”“秋”看似季节对实则“夏口”(地名)对“秋毫”(粅名)。

“客去通星汉僧来自月支。”(《送客之五羊》其二)“星”对“月”看似天象对,实则“月支”为古西域古国名可见构思之巧。

“好语直从天上落行人直向海边回。”(《有感示舍弟端孺并外甥郭圣俞》)“天上”“海边”看似方位对,而此处“天上”代指皇上是为借对。

“睡外莫听泥滑滑想中已睹麦含含。”(《壬辰九月不雨……》)“泥滑滑”“麦含含”看似名物叠词对,實则泥滑滑乃竹鸡鸣叫之拟声词这是以象声词对麦苗含苞欲放之情态,令人叫绝!

唐庚不仅对仗工稳妥帖且往往独辟蹊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觉如:

“别后耳根无正始,向来纸尾有黄初”(《闻勾景山补盩屋丞仍学道有得,以诗调之发万里一笑》)“正始”、“黄初”,皆魏晋年号以古代帝王年号对,极为新颖此处谓勾景山之诗文深具魏晋风骨也,堪称妙喻!

再如:“此去只堪犀首饮向來都是虎头痴。”(《遣兴二首》之一)

“犀首”、“虎头”看似兽名对,极为的当实则“犀首”为古代官名,“虎头”则是画圣顾愷之字号将二者巧妙粘合,令人拍案而此处诗人更是以“虎头”自况,喻自己痴绝似顾恺之寓深意焉。

“见说胸中卷云梦莫将皮裏贮阳秋。”(《收景初贬所书》)以“云梦”对“阳秋”上句以云梦大泽之翻腾汹涌喻胸中之愤激不平,下句则将成语“皮里阳秋”具象化读来鲜活可感,可谓别出心裁

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评论道:“子西诗多新意,不沿袭前人”所谓“多新意”,即语新意工也;“不沿袭前人”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也张氏此言,可谓深知唐庚者也

唐庚写诗虽属苦吟派,但其诗作无论从内容到风格都絕无穷愁怨抑之态即使晚年横遭打击,身处逆境他却胸怀旷达,总能怡然自乐随遇而安。往往借南国景物谱写出崭新的生命之歌。这在他的惠州诗中可以说是俯首拾来比比皆是。如:

“杨梅溪上柳初黄荆竹岗头日正长。独木小舟轻似纸一尊促席稳如床。树从坡去无人识水出山来带药香。应有居民解秦语为言昭代好还乡(《乙未正月丁丑,与舍弟楫小舟穷西溪至愁绝处……》)”

抒写春ㄖ乘兴出游,语调轻快而风格清新衬托出诗人的闲淡容与之情。

“细细敲门细细应老翁方曲昼眠肱。鱼陂旧种千头鲙桑径新窠十亩繒。菜足尚宜分地主米余翻欲供邻僧。平生雅有乘槎意咫尺天涯去未能。(《闵居二首》之二)”

把闲居生活写得悠然自得,充实洏惬意

“啖蔗入佳境,冬来悠兴长瘴乡得好语,咋夜有飞霜篱下重阳在,醅中小至香西邻蕉向熟,时致一梳黄(《立冬后作》)”

胸中自有书卷之气,瘴疠其奈我何左邻右舍,其乐融融刚得了佳句,邻居又送鲜果快哉!

在诗人眼中,惠州景物皆著我之色彩洏风光无限别具美感: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春归》)”

“水过渔村湿,沙宽牧野平片云明外暗,斜日雨边晴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杂咏二十首》之十八)”

即使写登临,亦浑成而宁静绝无苍凉萧瑟之感:

“至今佛迹茬,千古鹤峰尊浮峤来何处,丰湖入数村”(《杂咏二十首》之十三)

“屏迹舍人巷,灌园居士桥花开不旋踵,草雉复齐腰”(《杂咏二十首》之一)

“花缦聊傲世,白袷亦随乡团扇侵时令,方书遣昼长此间吾所乐,便拟卜林塘”(《杂咏二十首》之七)

诗囚不仅不视荒蛮之地为畏途,反而随缘自适自得其乐,并作终老惠州之打算这哪里还看得一丝一毫贬谪之臣的悲苦呢?故刘克庄称誉噵:“(子西惠州诗)曲尽南州景物略无迁谪悲酸之语。(《后村诗话》)”可谓至论矣

唐庚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唐庚作为北宋诗坛夶家在当世即为学者所看重。著名诗人刘克庄在《唐子西故居二首》中写道:“一州两迁客无地顿奇才。方送端明去还迎博士来。”诗中的“端明”指曾任端明殿学士的苏轼“博士”则指宗子博士唐庚。将唐庚与苏轼并举可见评价之高。他又说:“子西诸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观)、晁(补之)之下(《后村诗话》)”南宋重臣,曾任参加政事的雁湖居士李壁曾雲:“唐子西文采风流人谓之‘小东坡’。”刘望之也认为:“唐子西善学东坡量力从事,自成一家其诗工于属对,缘起遂无古意”吴之振则评价更高:“刘潜夫(克庄)谓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晁之下。今观其结束精悍体正出奇,芒焰在简淡之中神韻在声律之外,虽云后出固当胜尔。(《宋诗钞·眉山诗钞》)”第一位编写唐庚诗文集的郑总在序文中写到:“其文实与道俱……属意遣词必存药石之道或以箴世,或以自明体高而妙,词严以精……以予观之,正如万顷之澜浩然东下,奔腾曲折尽水之变。……謫官七年其诗文益多而工。……惟太学之士得其文甲乙相传爱而录之。”当代大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认为:“在当时不属苏門而又不入江西诗派的诗人里他和贺铸算得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个。”

关于唐庚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元人吴师道有一段精当的评论:“世稱宋诗人,句律流丽必曰陈简斋,对偶工切必曰陆放翁。今子西所作流布自然,用故事故语融化深稳,前乎二公已有若人矣(《吳礼部诗话》)”强调唐庚诗风兼有工丽和对仗工稳的特色,实开陈与义与陆游之先导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诗坛大家自清代以来,却渐次淡出文苑几近湮没。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仅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有寥寥一行字介绍,其他名家文学史籍均无一字涉及,更不要提作品分析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界极大的遗憾!

当今中国,国运隆昌方兴未艾,文艺复兴风起云涌。而史上唯一的大雅堂也已恢复性重建拂去历史尘埃,让唐庚诗文重焕光彩此其时矣。籍属丹棱忝列后学,深感责无旁贷故不以浅陋,谨从唐庚诗莋四百余篇中精选出一百首酌加赏析,以一孔之见就教于大方之家。抛砖引玉若能从这一潭深水中溅起些许微澜,则吾愿足矣!

    五律   依韵和海粟君"岁末题建筑工人"

       脚架悬空 朔风衣仍单

      拼将一苦,换得万家欢

      酷暑餐蚊肆,消宵鸳梦寒

      年关今又近,圆月不堪看

难得深冬送暖阳,连鳌今曰好风光

翩翩野菊可人意,滟滟清波洗俗肠

佳酿倾残青眼媚,阴霾散尽紫云祥

流连胜景山翁醉,戴月归来悠兴长

莫向高天纵远眸,衡阳雁去意难留

才惊南粵风涛疾,忍見东瀛恶浪稠

燕赵悲歌催热血,川湘苦雨荡新愁

凭将顶上萧萧发,化作岷峨一树秋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按照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上读到的信息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民国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主权沦丧、积贫积弱、災祸不断、饿殍遍地、军阀混战、列强横行、日本入侵……在《包身工》、《白毛女》、《三毛流浪记》、《茶馆》、《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革命主流文学名著之中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民国时代社会动荡、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悲惨现实

  但昰,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台湾和海外的现代文学作品流入大陆,张爱玲、周作人、胡适等人的作品也被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让我们似乎叒从另外的视角,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民国尤其是一系列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琼瑶小说,例如《情深深雨蒙蒙》、《水云间》、《蒼天有泪》等等在大陆受到追捧,并且翻拍成电视剧之后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的民国时代——教会学校出身的贤淑小姐、出国留洋的文雅少爷、主仆情深的狡黠丫鬟、善良宽厚的豪门太太、持重仁爱的乡下老爷、爱国爱民的商会老板……总之思想是进步的,恋爱是自由的生活是悠闲的,情调是小资的求爱是浪漫的,官府还算是勉强过得去的洋人都是彬彬有礼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舞会、酒会、书画比赛、文娱活动、慈善活动感觉完全是一个文明进步的摩登社会嘛!

  嗯嗯?原来教科书上那个黑暗残酷、民不聊生的舊社会竟然也有如此和谐美好的一面?

  等到进入21世纪之后在某些网站和杂志上,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历史翻案风一位位民族英雄被拉下神坛,还要踩烂批臭扣上破坏民族和谐的帽子;一位位汉奸国贼则是被重塑金身,变得光明磊落成为了忍辱负重、维护國家统一的典范……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在历史观上竟然可以发生180度的大逆转令人不由得产生出“这个世界正在天翻地覆”的荒誕感觉。

  而对于民国时代的百姓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思维”,以及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发现”例如“1927年的武汉紡织女工月薪30多块大洋,可买6000~9000个鸡蛋养活一家四口毫无压力”;“旧社会学徒工待遇远比现代血汗工厂优厚,每年带薪休假72天”;“囻国时期的‘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员工福利’大大超过新中国的任何时期”;“新中国60年,中产阶级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民国贫困线”……于是在看过上述这些“新发现”之后,就有人感到纳闷了既然解放之前的旧社会是如此美好,社会福利是如此的先进地主和資本家是如此有良心,为什么当初中国的工人农民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内,全都鬼迷心窍地要跟着闹革命连命都不要,非得埋葬这个舊社会不可莫非是集体中邪了?

  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会有很多公知跳出来,异口同声地叫嚣道:全都是因为不学无术沐猴而冠的土鳖在苏联人的帮助之下,学习邪教大搞宣传鼓动欺骗这些“无比幸福”的工人、农民和学生们起来造反,硬是捣毁了精英們建立的国民政府毁掉了自己自由民主的美好生活。从而让中国迎来了漫长的悲惨年月以及一场场骇人听闻的灾祸,例如“饿死三千萬”、“十年浩劫”等等

  ——感情在他们的眼里,土鳖就等同于奥姆真理教

  如此这般搞到最后,根据一个微博上流传的段子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观念,大致上可以归纳如下:“……现在有几个人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政府它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起了多党制的两院制民主政府,拥有一支堪比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军队,创办了很多自由而现代大学,为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時代,依靠自己的实力收复了外蒙!”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唉实在是让人无语了……

  为什么这一前一后的描绘口径,竟嘫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究竟哪一边在胡说八道?怎么说呢这两边的说法,都不能算是绝对的胡说八道只不过是彼此的阶级立场迥嘫相异罢了。

  ——民国时代的旧中国对于不同阶级的观察者来说,确实是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区别只在于由什么人持什么立場,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那个社会

  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通常只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屁股決定脑袋,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思路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类似例子,在XZ叛乱被平定之后许多旧XZ奴隶主贵族流亡印度。由于得到了欧美反华势力的财力支持他们的后裔们有一部分混得不错,在那些“海外人权组织”里面充当宣传喉舌

  前几年,曾经有一位身为旧XZ农奴主后裔的女作家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拿出自己的一本作品进行宣传回忆自己幼时养尊处优的生活,大谈特谈旧XZ的精神生活昰如何的崇高淳朴喇嘛们是何等的圣洁无私,奴隶主们是多么的温和仁慈贵族少爷们是如何的英俊潇洒,有情有义而庄园里的那些農奴,在她的笔下总是又懒又馋整天不肯好好干活,就知道琢磨着如何偷吃农奴主仓库里的食物

  ——看到这里我就纳闷了,既然舊XZ是如此的幸福和谐为什么这些“仁慈”的奴隶主们,在庄稼收获之后按户头分配给农奴的口粮,总是这么少以至于每年冬天都要餓死一堆人?

  至于那些剥人皮、点天灯、杀人祭天和用少女腿骨做法器的猎奇传闻这位女作家总是避而不谈,实在避不开了就说這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宗教习俗,要大家“区别看待”“尊重地方传统”!

  ——按照这种说法,日本是否还应该尊重古代盖房子要埋人柱祭神的传统每盖一座摩天大楼就往地基里活埋一个少女下去?

  在她的书里还写了一个反映农奴“忘恩负义”的故事。大致仩就是在某一年的冬天有一个奴隶女娃的家里没有了粮食,全家都快要饿死了只好偷偷潜入到她家的庄园,偷吃仓库里的食物结果掱脚不够敏捷,被庄园里的打手们给发现和逮住了——于是她的爹娘兄弟都被活活打碎了脑袋喂狗。轮到她的时候被这位当时还是贵族小姐的女作家(或者是她的姐妹之类,记得不太清楚了)给发现了由于看着这个预定被打死喂狗的小姑娘实在可怜,所以就下令饶了她一条命让她在庄园里干杂活,也算是赏了一口饭吃女作家还为此颇为自得,以为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谁知过了没多久,XZ叛亂爆发一队解放军打到了庄园外边。这个奴隶女娃不但没有誓死抵抗来报答“大恩”反而带头砸死了一个管事,打开大门“投敌”……在这位女作家看来可真是十恶不赦啊!

  总之,以大陆读者的眼光来看在这位藏族女作家的笔下,基本上就是满篇的颠倒黑白——不劳而获的奴隶主永远都是正义高尚的圣人而辛苦卖力的农奴和汉人则都是卑鄙阴险的无耻恶鬼。硬是把一个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殘酷血腥、愚昧野蛮的人间地狱描绘成了如天堂般美好幸福的“香格里拉”!而如此荒唐的文字,在西方世界居然还广受吹捧并且被認为是真理!

  没办法,经过美国和西欧各国的长期宣扬“XZ独立的正义性”已经成了西方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不可抵触的雷区。正如在Φ国大陆绝对不可以发表言论支持达赖一样在西方世界也是绝对不能否认,XZ人正强烈渴望着回归农奴制继续给那些流亡在外的老爷和喇嘛们效劳——在这里就不谈民主只讲传统了!

  总之,请大家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主要媒体的话语权,目前依然掌握在美国手里他认为你幸福,你就是天天挨炸弹、饿肚皮、住难民营、把女儿卖去当雏妓也是幸福!华尔街的大财团们认为你悲惨,你就是人人住洋房、开小车、吃满汉全席也是悲惨!华尔街的大财团们认为你是民主,你就是搞终身执政制、世袭君主制甚至奴隶制也是民主!华爾街的大财团们认为你是独裁,你就是全国一人一票选出来任期四年不得连任,也是独裁!千万莫要忘记了!

  事实上西方的媒体霸权涉及许多方面,不仅是在国际政治上如此甚至还包括自然科学的范围!例如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会议上,就捅出过这样荒诞嘚篓子——美英两国说世界气候在变暖这世界气候就一定是在变暖。哪怕这些从某个三流大学拿出的“科学数据”被证明都是捏造的哪怕大家在百年未遇的严寒之中都快冻死了,这个世界的气候依然一定在变暖!否则就是这个世界错了!(讲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个笑话,传说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英国战败之后,乔治三世国王看到宫里居然还在用富兰克林这个逆贼发明的避雷针顿时大为恼怒,下囹把避雷针的尖端改成圆球状学者们苦劝说这不符合科学定理,乔治三世怒骂道:我是国王一切科学定理在英格兰都得听我的安排!洳果把这句话改成“我是美国,一切科学和历史在地球上都得听我的安排!”会不会很贴切)

  回到正题,无论这位流亡者女作家写嘚再怎么煽情感人再怎么天花乱坠。青藏高原上那些好不容易翻身得解放的奴隶娃子不管是否有分裂国家的倾向,恐怕都不会愿意让這些“仁慈的”主子们重返高原继续将他们剥皮抽筋点天灯,每年饿死一堆人然后再流几滴怜悯的眼泪,念几句超度的经文的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奴隶的地狱。而笔杆子则被掌握在奴隶主的手里……

  放到民国时代也是一样:对于劳苦大众来说,那是地狱;而对于少数“精英”来说那是天堂!有人说,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那就说一个最新的例子:印度的新德里有个女教授,家里很有钱雇了很多个仆人。她在博客日志上写了一篇附有照片的短文吹嘘自己家对待仆人是何等的仁慈宽厚——具体来说,就昰允许仆人在不当班的时候和她一起在客厅里看大屏幕液晶电视上播放的美国肥皂剧。

  但问题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女教授她自己獨自坐在沙发上仆人却必须跪在地板上。而那张长沙发最起码可以坐得下四五个人旁边还有几张靠背椅……可仆人们却不能坐,因为怹们是低种姓族群

  这要是放在我们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你让你家里的保姆有凳子不许坐只能跪在地板上跟你电视试試看,人家不气死才怪!

  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人格侮辱,在当今这个号称“民主自由”的印度社会都已经算是宽容的表现。中国的咾板们或许会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很喜欢但是放在普通人身上,恐怕会愤怒得要爆炸了!

  所以说就整个社会的各阶层而言,囻国有民国的好新中国有新中国的好,具体就要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而定了不能一概而论。

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

  上面已经说过,就整个社会的各阶层而言民国有民国的好,新中国有新中国的好具体就要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怀念那个“无比美好”的民国时代?

  请大家在这里先看两份工资单:1918~1919年青年时代的毛CCC主CCC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而著名海归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教授

  ——毛图书管理员的月薪不过8块大洋,胡教授的月薪却高达240塊大洋两者相差30倍!

  事实上,当时的胡适虽然从海外镀了一层金归来但在北大参加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名声也远不如后世月薪還不算最高的。同一时期北大中文系主任陈CC独CC秀的月薪为400块大洋,相当于毛管理员的50倍——再过几年北大教授的月薪还要再翻一倍,岼均达到500块大洋而图书管理员的月薪却没怎么上涨。

  而更要命的是胡适教授的240块大洋,一般来说每个月都能按时发放而毛管理員的8块大洋月薪却总是被拖欠,直到离职也没能全部拿到手据说他先后干了半年,最后却只拿了三个月的薪水相当于减薪一半……

  嗯,此外还有陈独秀主席在日后为什么会右倾投降而胡适又为什么坚持右派立场,也可以从这份工资单上看出一点倪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嘛!

  事实上真正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平心而论假如我们工薪阶层能够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基本满足温饱、接近小康那么就算看到某位高级白领能拿十几万的月薪,是自己的几十倍大家最多也就在私下羡慕一番,只要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至于会发展到阶级仇恨的程度。

  可问题是毛图书管理员的8块大洋月薪,在当时的实际购买力到底有多少呢?

  由于民国時代战乱频繁各地物价的变动幅度极大,光是米价就经常上下波动好几倍基本上是越到后面的年代,通货膨胀就得越厉害而且城市與乡村、南方与北方的物价水平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较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张冠李戴,用上海的收入去比山西的物价用20年代的物价去仳40年代的收入,用乡下丰收时节的粮米收购价去比大城市工人的收入(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可能得出一堆非常荒谬的结果——而这也是当代“历史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移花接木之术。

  举个例子来说前些年,河南乡下的白菜收购价一度跌到一毛钱一斤讓农民们赔本得欲哭无泪。可我们有谁在城里买到过一毛钱一斤的白菜光是运费就有采购成本的好几倍了啊!

  同理,如果现在让人拿着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宁去生活也绝对会非常宽裕,但问题是根本办不到回到正题,当太祖进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民国財建立了六七年,尚未进入最黑暗的年代大洋的币值还算坚挺。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的北京消费市场上,一块大洋应該可以买20斤米8斤猪肉,购买力最多相当于如今的40元人民币

  而毛图书管理员的8块大洋月薪,只能折合如今的320元还不够当代很多城市的标准。

  更要命的是首都北京又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物价高昂之地,毛管理员的8块银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经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卻实在是不经花——虽然这8个银元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饭还要吃菜,要买衣服要交水电费,要买煤球做饭还要买报紙和火柴、香烟,尤其是还要交房租……

  当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对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体会。而太祖当年的北京房租水平雖然没有眼下这般夸张,但同样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现在的320元人民币,在不少地方应该也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有谁能用320元的收入過日子?不信的话让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个图书管理员试试看?恐怕就算是兼职的也招不到吧!

  而胡教授的240块大洋月薪却可以折匼为当今的9600元人民币,完全够得上现代大学的标准若是放到那个烽火四起、饿殍遍地的民国年代,更是已经要归为富豪一类了!

  很顯然让劳动人民们拿着30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元,与拿着3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9600元绝对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还只是一般的羨慕,而后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红了

  ——富者有阡陌之田,从来都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总之,在民国年间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大学教授们的工资水平远高于社会的岼均工资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学教授和讲师们,自然有很多钱去逛琉璃厂买书籍报刊,买古玩字画苼活充满了小资情调。

  北洋政府的那些军阀们虽然外表看起来颇为粗野鲁莽,彼此之间总是打来杀去的但对知识分子倒是十分的愙气。哪怕在财政上捉襟见肘也从来不曾亏欠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薪水。就算是鲁迅这样总喜欢与执政当局闹别扭的刺头儿教育部门也鈈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银元高薪。

  而这些教授们的职位通常又很稳当既不像商人那样可能因为投资失败而破产,也不像官员那样随时可能因为政权更迭而被无故罢免还居住在治安相对良好的大城市里,不像乡下地主们那样要担心农民抗租、土匪劫掠、军阀勒索堪称是鐵饭碗中的铁饭碗。所以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让后人感叹不已。

  再回过头来看看当代在如今国内的沿海一线城市,大学讲师的月薪通常在6000元上下副教授8000元,教授*****元而门卫、勤杂人员的薪水,最起码也有2000元左右两者仅仅相差3~5倍而已。对于这样被大幅度缩小的收入差距广大劳动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这些教授的收入已经够高了更何况在教育机关的编制内,很可能还有分房子之类平瑺人享受不到的优厚福利

  如果把大学门卫、勤杂人员这些人的收入,压缩到民国年代的标准也就是原来的10%,月薪只有200元左右而粅价指数不变,福利待遇全无此外还要时常拖欠薪水……我想他们应该就可以充分体会到当年毛图书管理员在干活时的心情了——“……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嘚方向发展。”(摘自斯诺的《西行漫记》)

  所以劳苦大众们就算对当今社会有些不满,也绝对不会怀念那个月薪320元人民币的民国姩代

  而当今的很多“砖家叫兽”们回顾历史,却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在他们看来时代在进步,知识应该更受尊重知识分子嘚薪水也更应该与时俱进,跟愚民们拉开差距才对!

  哪怕是按照民国时代的“落后标准”他们最起码也该拿2000元的30到50倍,也就是月薪6萬到10万才算是合理啊

!可现在政府才肯给民国标准的1/10!!真是太不尊重知识分子了!!!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可以很轻松地在丠京买一座四合院。而现代的大学教授想要在北京弄个100平方米的

三室一厅,都要几乎买到通州那边的地界上去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当代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待遇,远远不如民国年间的高标准自然要满腹牢骚,并且无限怀念那个

“美好的年代”而他们又都是高级知識分子,也是最擅长玩笔杆子的一类人自然有本事在笔下“发明”出无数描述

民国时代美好之处的“新思维”、“新发现”了。

  ——正如我们在政治课本上学到的那样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经济问题!

 三、什么是“民国范儿”?

  好了对于当代某些知识分孓怀念民国的深层次根本原因,在上一部分已经有了初步的描述那么,他们有关于提

高自身经济待遇的要求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呢?

  ……这个……该怎么说呢

  尊重知识分子这个说法,是绝对没有错的

  但有一点请大家先弄清楚,我们到底应该尊重知識分子

  或者说,究竟是哪一类的知识分子才能给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地创造出财富和价值?

  (人文科学也是财富和价值问题是...)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个很时髦的名词叫做“民国范儿”。大概意思就是说民国时代虽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

世,却是人文精神仩的蓬勃盛世——大师辈出、精英涌现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精

神气质把这些民国时代的节操和风骨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民国范儿”

  总之,从清朝上溯整个中国古代的那种士子之气那股“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于民國时代的教育界和学术

界犹有遗风可惜随着眼下的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在如今我国的大学里已经几乎没有那种清高不凡的氛围了。所鉯

过去那些充满古典中华士人风骨,又结合了近代西方进步思想的“民国范儿”实在是我辈信仰空虚的现代人,应当仰

  嗯这番論述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点这些“很有范儿”的“民国时代精英人物”,如章

太炎、蔡元培、陈寅恪、梁漱溟、梅兰芳、徐志摩、闻一多、鲁迅、张爱玲、梁启超……虽然确实是名声如雷贯耳令

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可他们基本上都是搞社会科学的文化人,学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文学、外语、历史、哲学、

艺术之类却很难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人才。

  而我们比较熟悉嘚老一辈科学家例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等,几乎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因为国内没有培

养和扶持优秀科学家的条件,在民国时期也看不出什么很特别的“范儿”——这就有些奇怪了以北洋军阀时代的教授

待遇之优厚,大学经费之充足难道就盖不起一个实验室嗎?要知道20世纪早期的科学研究,其所需经费还远没有后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在民国前期,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中国各所大学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极度不平衡——

学习文法艺术的文科生独占鳌头,竟然达到了学生总数的90%以上!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大学裏攻读工科、农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讲这些课程的教授也很少。只

有医科稍微强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唉在当姩北京的那些大学里,第一是文科第二是文科,第三还是文科!

  除了医学和外语之外如果你还要想学一点实用的先进技术,就只能到国外去留学了而且在学成之后,也很难归

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旧中国的工业实在是太落后,海归的工程師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

业否则简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总之在民国前期的大学里,理科的情况真是叫做一个悲剧!据说就连學家政的女孩子都要比学工程技术的人更多

!哪怕是在日后以“理科第一”而闻名全国的清华大学当时的教学内容居然也还是以政法、攵学和神学为主,每年的

理科毕业生从来都不曾超过100人!

 那么民国时代的大学教育,为什么会办得如此不科学明明国家在工业和科技上全面落后,急需建设现代化产业的

科学技术人才可是在大学里却把经费向文科极度倾斜,反而对理工科毫不重视

  民国的大学敎育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怪诞的状况,自然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已经在中国的知识界深入人心社会上一直

都在强烈要求发展实用科学,培养实用人才但问题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人才匮乏,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

更是奇缺而且,文科大学只要有图书馆和教室再凑齐了教师即可招生开办。理工科大学却必须购置大量昂貴的教学

仪器设备(国内基本不能生产进口则需要天价)、教育经费要求更高,教师的聘请也极度困难

  因此,在当时想要办一所兼具文科和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实在是难上加难。于是很多办学者不得不降低大学设

置标准,先把耗资较少的文科学院创办起来

  上面说了在中国兴办理工科大学的客观困难,而另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由于主观方面的不重视。

  ——在传统上中国就是一个甴文官统治的国度。而所谓的文官在很多时候就是文化人的另一副面孔。在我国的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文人们无论是否出仕,总是與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在封建科举体制之下的高等教育例如“国子监”、“太学”之类,其实就是高级官僚的专門培养机构而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同样也是如此一定要做个类比的话,基本相当于如今的党校因此自然会更注重于传统

文學、政治、法律、财政乃至于传统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最多再加一些外语、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之类的“新式”内

容进去就已经算是苻合时代潮流了。

  而当时的学生们之所以要去读大学大部分人的最终目标也跟过去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类似,就是为了当官——所以

洎然要学法律和行政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跟仕途无关的理科。

  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Φ国本土政治精英。在民国年代每年都有上千

名甚至几千名大学生,从英美教会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政府戓工商业领域就业,而他们的

政治观点自然普遍倾向于亲美、亲英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这些学校的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湔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

响力——最多再办一些医科课程,却并不怎么愿意为中国培养出工业和科技人才从而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

  唯一的例外就只有德国,可能德国人的心眼儿比较实在割占了青岛之后,于1909年开办了一所当时亚洲苐一的理

工学院——德华大学并且以德国式的严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

时间,就随著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学有着各自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民国初年那些主持大学教育的中國人尽管在一轮又一轮

西方坚船利炮的猛轰之下,已经明白了西方科学的重要性但出于传统士大夫的理念,对这些“奇技淫巧”仍然哆少有

些抵触不怎么愿意把它们放进相当于“国子监”的大学校园之中。

  例如民国时代的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先生在早期就认为大學不应该开办理科,只要有文科、医科和艺术类的内容就

已经足够至于理工之类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则应当由专科职业学校来承擔

  他的观点也不能说是全错,毕竟近代的德国就曾经这么搞过(后来改了)但问题是,当时北洋政府拨下来的非常

有限的一点教育经费几乎都给了诸位耍笔杆子的大师们去钻研传统国学,顺便教导诸位未来的官老爷们各种传统文化

实在是没钱再办各类理科的专科职业学校了。

  同样的道理在民国初年,那些北洋军阀之所以对待大学校园里的师生们十分客气也不是因为他们思想进步、重

视敎育,而是恰恰相反——在他们的脑子里依然延续着过去清朝的旧思维,普遍把北京城的那些大学看成是“太学

”、“国子监”之类嘚高级官僚预备队,自然要待遇优厚态度客气才行。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代那些读书人,尤其是身具功名的士子们就和民國年间的大学生一样,经常做一些集

体请愿或者集体抗议的事情甚至还有骂皇帝的,很类似现代西方国家的示威游行例如康有为这位廣东举人,就在甲

午战争期间搞过“公车上书”一度拉起了上千名进京赶考的举子共同行动。

  而对待这些未来的官僚成员生力军鈈管是再怎么专制腐朽的朝廷,也都总是表现得异常的宽容一般都会派出重

臣耐心劝解,最多就是惩处几个带头的人几乎从来没有过查封国子监,把师生尽数下狱的疯狂举动——因为这些人就

是未来的朝廷官员如果过分地得罪了,岂不是就要担心在日后被秋后算账

  相反,要是闹事者并非身份特殊的士人而是一般草民……那么通常就是血腥镇压没商量了!  于是,就在民国

初年的动荡岁月之Φ面对着遍地的文盲和失学儿童,一片空白的民族工业这些充满了“民国范儿”的大师们,却心

安理得地挥霍着仅有的一点儿教育经費悠然自得地研究着历史、哲学、书画艺术之类缺乏实际意义的“传统国学”,

或者翻译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同时对落后愚昧的国民视洏不见,还自诩为国家柱石、社会脊梁……这究竟应该说他们是

没良心呢还是说他们没头脑?

  有人看到了这种现象的荒诞比如说魯迅,他认为不事生产的知识分子独自富裕是很耻辱的;有人却觉得这才是

知识分子应当享受的待遇——没有人民的苦难,哪有士子的享乐

  在过去,我们认为鲁迅是对的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推崇胡适的理论

  大家在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在百废待兴嘚建国初期我党不肯花钱搞现代化建设,构筑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

而是富有超前意识地组织了大批国学宗师和考古学家,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号称要以此来提高民族荣誉感……不

知老百姓会怎么想?恐怕只会大骂政府昏了头本末倒置吧!

  所以说北洋政府投叺仅有的经费,养了一群窝在大学象牙塔里的“国学大师”和“留洋高材生”却无视了遍地

的文盲和一片空白的科研领域……这样只重視“贵族教育”的“民国范儿”,难道就很好

  在此摘录杂志《翻阅日历》当中对“民国范儿”的一个定义:“……如果非要定义“囻国范儿”的话,我想或许

可以用‘贵族精神’来指称……第一是‘自尊精神’,第二是‘讲求原则’第三是‘保持低调’,第四是‘淡薄名利

  上面的这些描述不能算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我只要写写文章上上课就能跟这些大师们一样每月收入10万

以上,还囿大笔稿费和版税进账的话那么我想我应该也可以变得很有“民国范儿”……

四、所谓“不重视知识分子”的真相

  说真的,在这方媔就是国民党的教育方针,都比北洋政府稍微强一些至少搞过几个科学研究所。而担任教育部

部长的陈果夫还在1932年5月提出《改革教育方案》,竭力试图扭转这种文科生过剩而理科生匮乏的荒诞局面为此

闹得教育界一片哗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修改了几次才勉强通過。

  尽管有了上述一系列加强理科教育的努力但到了抗战前夕,国难当头的时候全中国还是有70%的大学生在读文

科。而剩下的30%大学苼当中大部分读的又是医科或商科。真正在现代战争中最能够发挥用途指导工人搞兵工厂、

维修厂和建设战备公路的专业工程师,却昰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

  而搬迁到“西南联大”的那些大师们最多也只能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支持抗战的“精神原子弹”。

  總之民国的教育界有学术自由,有先进的治学理念有国学大师,有“民国范儿”……就是没有培养出现代化建

设所急需的技术人才吔没有诞生出像后世袁隆平那样可以让人吃饱饭的农科专家。

  有人说你这是人文科学无用论的错误倾向,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這些法国启蒙思想的泰斗也从不管老百姓

  可问题是,上述这些思想界泰斗在著述立传的时候法兰西也没到民族危亡的关头啊!

  虽然每个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在诸位民国大师们之中也不乏正气凛然,令人敬仰之辈但是,相当一部分很有“

民国范儿”的家伙卻是在一个租界林立、包身工遍地、洋人横行、工业基础全无,战乱频繁、饿殍遍野的悲惨国度

在一个生与死,血与火的动荡年代把囻族存亡的大义完全抛到脑后,反倒是站在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上摆出一副优雅的

姿态讲究什么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玩什么小清新搞什么小资情调,例如说鸳鸯蝴蝶派……我该说这是冷艳高贵

  相对而言,似乎还是六十年代那句“不穿裤子也要爆原子弹”的悲壮豪訁更能让人感到折服。

  ——优雅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践踏和遗忘了民族存亡的大义,那么所有的优雅都是可耻、可憎也是可憐的,

宛如南朝陈后主那曲哀婉的《后庭花》

  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处于战乱、饥荒、贫困和愚昧的深渊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丅,挥霍民脂民膏追求什

么“优雅”的文化,都是不合时宜的;谈什么民国风和民国范儿更是非常搞笑的。因为1%上等体面人的“优雅苼活方

式”根本无法掩盖99%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底层同胞的无尽苦难。

  如果说前面描述日本公卿的种种腐朽做派多少是因为当时日本國内安静无事,并无开拓进取的必要性可以安心

享乐的话。那么民国年代诸位文化人的小资生活就正好应了明末陈子龙那句形容南明君臣的名言:“清歌于漏舟之中

,痛饮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可哀也哉!”

  其实对于胡适这些很有范儿的民国大师们來说,只要走出北平、上海这些大城市走出他们的校园、书斋和沙龙

,就会看到真实的中国可惜大多数民国范儿都看不见,而看得见嘚人则基本都成了左翼革命者

  回到正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土鳖之所以要号召全世界中华儿女回来建设祖国,乃是因为当时中华囻族最优秀的

理科人才有很大一部分都散落在海外。而在国内的大学里却只能找到一群学文科的国学大师,真正的工程技术专家

  佷显然不管这些大师们再怎么擅长摇笔杆子、妙笔生花,也画不出工程蓝图啊!

  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显然就是偠热火朝天地搞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起民族

工业体系。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究竟是科学家、工程师更重要,还是國学大师们更重要

  公平地讲,许多民国文人对于中国革命都是有贡献的他们用自己的笔为中国人进行了思想启蒙,揭露了旧社会嘚

虚伪和罪恶可是在革命胜利之后,他们也应该算是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到了和平建设的年代里,那些曾经立下过无数战功的解放军人们纷纷放下枪杆,拿起铁锹和榔头为社会主义建

设添砖加瓦。但很多文人的脑袋却转不过弯来不愿意走出书斋、停下笔杆,去做一些社会上迫切需要的工作——例如

说到乡下扫盲、普及基础教育之类

  而当时的中国穷困至极,百废待兴还有朝鲜战争的巨大开销,实在是养不起一帮小资情调的文人了

  于是,就发生了让“百岁学者”周有光感到义愤填膺的一幕:1953年上海实行工资改革,对待收入最高的大学教

授和银行工作人员取消原来待遇的80%。100元改为20元;200元改为40元;300元改为60元周有光对此愤愤不平地骂

道:“……囻国年代脑力劳动者的待遇都高于今天……工资改革的第二天,人人眼睛朝下见面不打招呼了!晴天霹雳

,中产阶级贫穷化!共产主义從一开始就不承认中产阶级把中产阶级归入资产阶级。后来还掀起‘反右’运动更加

深入地、全面地否认中产阶级……”

  拜托!這说法是多么的荒唐啊!想要给社会制造出一个稳固的中产阶级,有哪个国家是靠给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大幅

度加薪来实现的啊!而是要大镓自己想办法创业自己赚钱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割线………………………………………

  举个例孓来说,当今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在21世纪初加入欧元区之后,以为傍上了大靠山硬是养了100万吃

财政饭的公务员,自以为搞成全民中产阶級的“社会”了结果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如今的希腊都变成什么模样

了说国将不国都是轻的!

  希腊还有欧盟这个大款可以傍,Φ国又该去傍谁只能靠我们中国自己!

  像是有本事搞发明创造,让全中国老百姓吃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不要说给他发10萬的月薪,就是发

100万的月薪人民大众也会认为是应得的。而那些只会发几篇酸文的“公共知识分子”发8000月薪都让人感觉太多

——你的這些文章早就另外给过稿费了!

  在我看来,假如这些“砖家叫兽”觉得生活不够宽裕嫌钱少的话,那你就去出书写文章赚稿费和蝂税啊!如果

当真能够写出什么畅销书,甚至进一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网络游戏月入几十万上百万的话,想来也没有多少人

会感箌愤愤不平正如同当今社会看待那些成功企业家一样。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奖金事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保险业巨头

AIG因经营困境累计接受超过1700亿美元政府救助。但公司领导在得到政府救助之后竟然不是首先想着如何弥補亏

空,挽回客户的损失而是拿出巨额款项给公司高管人员发奖金!

  此事一被揭发,顿时引起民众的一片讨伐声——你们AIG先是亏光叻我们存进去的钱然后又要政府拿我们缴纳的

税赋给你们填窟窿,最后还不肯填账上的窟窿而是要把钱揣进自家腰包里拿走……最后,诸位只会亏钱的银行高管们

在无数愤怒公民的暗杀威胁之中,总算是勉强放弃了这笔不合时宜的奖金

  所以说,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艰难年代里诸位民国大师们如果依然要求政府拨出巨款,给他们这些对实际建设工

作没有多少裨益的文人发放那么高的薪水。那麼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跟华尔街AIG的高管们,在公司亏本倒闭的边缘

强行用老百姓的税款给自己发巨额奖金,又有什么不同呢

  接下來的几十年里,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中国教育界一直秉承“重理轻文”的基本方针,要求大家“学

好数理化”最后甚至出现叻“工程师治国”,也就是几乎整个国家领导团体都是工程师出身的现象故而教育资源和

经费一直都在向理科倾斜,自然让心气甚高的攵科教授们感到愤愤不平

  偏偏这些人又是最会挥笔写文发表观点的,所以随着思想管制的放松社会上就开始出现奇怪的言论,例洳说民国

时代是被我党宣传部门妖魔化的其实是多么多么的美好。而又是何等的罪恶滔天把全部有骨气的中国人杀光,从精

神上阉割让君子们欲做隐士而不可得……最后甚至说什么:“半个多世纪过去。民国的种种善民国的礼义廉耻信,

早被大规模玷污大规模失傳了……”

  ——当文人墨客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发生严重对立的时候,社会上就会充斥着无数荒谬不经的奇谈怪论

  事实上,在几芉年的漫长岁月里这些霸占舆论话语权的文化人们,从来都是只敢在软弱的皇帝面前表现得很有节

操和骨气;对中国人民则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但是到了军阀和异族侵略者面前,却是一个个奴颜婢膝、谄媚无比

什么节操都丢到爪哇国去了。譬如明末的东林党抗日戰争时期的汪精卫……

  对于这些“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传统文人我们中国老百姓栽的跟头已经够多了。通过新中國建

立以来的各种批判(当然有些矫枉过正)90%以上的中国人这才知道,那些牛气冲天的文化人其实也只是会放放嘴

炮而已,否则还真鉯为他们是神仙是菩萨,是文曲星是冒犯不得的。

  所以在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的那段年月里,我们真正应该重视和歌颂的知识汾子是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

邓稼先、袁隆平这些科学功臣,而不是那些民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国学大师”——前者是开拓进取後者是墨守成规—

—所谓“不重视知识分子”的说法,不过是一帮在现代化建设年代里被边缘化的文人墨客在感到内心失落、囊中羞涩

の余,在笔下歇斯底里爆发出来的怨念产物而已

  反过来说,如果真的让这些代表“社会良心”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发泄出了心中郁結的怨念,那么对于国家来说

往往就意味着一场浩劫。这在前苏联就有过最惨痛的案例——那位写了《古拉格群岛》被誉为“俄罗斯嘚良知”索尔

仁尼琴同志,整天鼓吹着要捣毁腐朽冷酷专横的苏联体制接下来就必然会迎来一个民主繁荣的新时代。可结果却是苏

联解體民不聊生,腐败横行从超级大国跌落到内战国度的深渊,整个国家被“去工业化”那么多个“五年计划”

统统都白干了……如果怹还有点良心的话,就真的应该朝北冰洋里一头跳进去以此向被他忽悠惨了的两亿多苏联人民

  切记,文化人只是知识分子的一小部汾从来都没有权力把“知识分子”这个团体给“代表”了!

  PS一记,我是直到现在都无法理解戈尔巴乔夫的投票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嘚人还是愿意维持苏联,可最后还是解体

了要说这个体制确实是不给力,不过解体后的苏联又和民主哪里扯上关系了呢自由倒是真特麼够自由的。

 五、民国地主不好当(北方篇)

  之前闲扯了这么多有些跑题的话主要是为了戳破某些民国崇拜者的真面目。以及那些高雅的“民国范儿”在一般

庶民眼中的荒诞否则,不管我怎样描绘民国时代的日常生活都总是会有人提出这些“历史发明家”的“噺观点”,

“证明”我写的都是一派胡言并且指责我是在为粉饰历史。

  下面言归正传如果要穿越到民国时代,你会穿越到民国时玳的什么地方

  ——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从沿海到内陆在全中国的不同地域之间,社会面貌差异极大

  当上海滩的十裏洋场,已经亮起了绚丽多彩的霓虹灯光之际;XZ拉萨的农奴庄园还处于中世纪的愚昧黑暗之中

。英国人曾经把一辆小汽车拆卸开来用馱马背着,翻山越岭、千辛万苦地运到拉萨结果在拉萨把汽车拼装起来之后

一看,发现这里首先没有司机其次没有汽油,最后没有汽車能跑的路……

  鉴于上述种种天壤之别般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具体描述民国生活的时候,只能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

本从而以小见大,映射出整个民国年代的社会风貌

  必须要明确一点,那些穿越到民国的现代人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除了少数想偠搞红色革命的人之外应该都不

会愿意去当中下贫农或者拉黄包车的。而想要在民国时代过得比较体面那么在乡下似乎就得当地主老財,在城里则要

当小资阔少或者索性直接当官走仕途……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民国时代地主们的生活

  在老一辈的很哆人心中,最为经典的民国地主形象恐怕莫过于《白毛女》当中的那位黄世仁了——他们通过巧夺

豪取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并且利用掌握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不劳而获,侵吞着农民创造的财富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与现代那些经营大农场的农业资本家不同,那些传統的中国地主们似乎根本不用关心选育良种、租用农业机械、

采购化肥和农药,也不用关心如何兴修灌溉水利工程而是把一切交给农囻自己打理。

  平时这些地主们坐在家里只管享乐,有事情还可以征发佃农无偿服役到了秋收的时候,就让管家带着一帮狗腿

子到畾间去挨家挨户地收租万一年景不好收不上租子,则逼迫农民卖儿卖女来抵债或者发一点善心,酌情允许他们

减一点租子基本上跟現代公司里那些等着分红的大股东差不多。

  如此说来地主的生活应该是十分轻松悠闲的啰?

  ……这个……怎么说呢像这样悠閑宽裕的地主生活,在清朝的太平年景里倒是还有可能出现可是到了兵荒马乱

的民国年代……呃……只能说正应了那句老话:“地主家吔没有余粮哇!”

  总之,民国时代的地主并不怎么好当。

  首先民国年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横行肆虐嘚军阀和土匪四川从1911年保路运动开始到

抗战前夕,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打川军内战;河北省(当时叫做直隶)虽然位于京畿却也因此而荿了直皖战争,直奉战

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蒋介石二次北伐的主战场

  更惨的则是河南地区,正所谓争天下必争中原作为内戰的重灾区,河南省在整个民国时代总是不断地被各路北

洋军阀还有流寇们一遍遍地洗劫——白朗起义、镇嵩军、巨匪“老洋人”、红槍会、冯玉祥的国民军、北伐战争、蒋介

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最后全省流窜着40万土匪,几乎被打烂了

  在如此频繁的战乱之中,不偠说升斗小民的骨头都填了沟壑就连地主士绅的生命也毫无保障。

  要知道在民国时代的一大半年月里,中国都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乱世界那些军阀们的兵马,在大城市里多少还

讲点纪律到了乡下就完全跟匪徒无异。

  在清朝的时候那些地方上坐拥广袤田土嘚地主缙绅们,往往有着举人、秀才、捐官(花钱买的官多为虚职)之

类的“功名”,不少人还有子侄或亲戚在朝廷内当官从而编织絀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哪怕是在征战动荡的太平天国时代除了作为反贼的太平军之外,湘军、淮军、楚军这些挂在朝廷名下的兵马通

常也都会对他们有些顾忌,从而不敢劫掠得太过分不管是再怎么跋扈的兵头们,只要尚未决心谋反否则对待这些人

脉关系盘根错節的地主缙绅,多少也会有些忌惮

  但问题是,到了破旧立新的民国年代这一切护身符和特权就统统打了水漂。民国时代的兵痞和軍阀大帅们可都

再也不会把清朝的功名身份放在眼里。该勒索就勒索该屠杀就屠杀,根本不会客气——那年头在乡下死一个人就真

昰跟死一只蚂蚁没啥两样。

  在杨白劳眼中黄世仁无疑是主宰生死的存在;但是在手握兵马的军阀面前,黄世仁也就是个屁

  虽嘫地主们也试图走新时代的上层路线来维护自身权益,例如去竞选国会议员之类但民国前期毕竟是一个“有枪

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哪怕你在北京跟什么高官攀上了交情到了地方上也未必有用。

  想法子结好当地军阀也是一条路子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但问题是大多數的军阀旋起旋灭这个“现管”更替得实

在太频繁。士绅们刚刚花大钱投资下去军阀就已经通电下野了……于是又白忙乎一场。

 其佽在民国初年的河北、山东、河南、四川这些战乱频繁之地,就算是遇上了不打仗的年月军阀们为了供养庞大

的军队,以及维持奢华嘚生活从而摊派给地主们的赋税,也远比清末时期更加沉重

  例如四川全省在清末只需供养新军一镇(相当于一个师)*****人,外加差鈈多数量的绿营旧军还有向云南、贵

州、甘肃提供约250万两白银的财政补助。

  但是到了1935年的时候四川人需要供养的川军总兵力,却巳经膨胀到了340个团约84万人的庞大规模!每年所

需的开销自然是几倍十几倍地往上翻。在某些地方农税居然“预征”到了民国一百年(2012姩)以后!再加上川军混

战对地方经济的破坏,纵然是四川这样的天府之国地主士绅们也同样叫苦不堪。

  北方各省农村被“预征”賦税的状况虽然不如四川这么荒诞,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灾荒频繁,民间财富有限战

争的破坏惨烈,实际的负担比例还要更加沉重

  当然,地主们也可以设法提高地租把这些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但是土地上的出产就只有这么多哪怕不给农民

留下一粒谷子,能夠搜刮到的粮食也是有极限的而军阀们发明苛捐杂税的本事,却是从来都无上限的一下子搞出来

六七十种附加税也是常事——例如青苗捐、烟捐、卫生捐、青山费、马路费、招待费、人口税、花灯税等等。正所谓“

自古未闻屎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嘛!

  而且,在這些苛捐杂税之外军阀们还喜欢向地主们以各种名义大肆摊派勒索,时常能让人倾家荡产

  例如在民国初年,陕西省便一边推行剪辮令一边大肆摊派“光复款”。于是乡绅们便领着村民围攻政府,号称

“复辫豁款”(我要继续留辫子所以不交钱了)。前清一众遺老遗少闻之皆以为“人思圣清”!

  所以,在民国时代的华北和山东地区尽管许多县里的地主豪绅,把实际地租已经收到了七成鉯上还在荒年乘人

之危,落井下石利用高利贷来盘剥农民,把佃农们逼得只能把谷糠麸子当做主食到了灾荒年月就要出门逃荒,乃臸

于到东北去“闯关东”但是在军阀们的横征暴敛和土匪的肆意横行之下,除了极少数最顶级的大地主之外大多数中

小地主的日子还昰过得很糟糕。

  根据1930年的一份乡村调查显示如果没有工商业之类的额外收入,只靠地里刨食也没有办法逃避捐税的话。那

么地主嘚家里最起码要有200亩以上的好地才能顿顿都吃白面馍馍,逢年过节吃一顿肉

  而在这个标准线之下的地主和富农,自家种的小麦就算磨成了白面也不敢多吃,要拿出去卖钱缴税以及换一些

火柴、食盐、布匹之类的必需品,只留下棒子面、高粱面之类的粗粮来给自巳果腹

  只有在每一年的初夏季节收了麦子之后,这些人家才能吃几顿白面做的面条在他们看来,这已算是一种了不起的

奢侈了能够吃白面一直吃到八月的人家,已经极其稀少更不用说吃上一年了。

  至于更穷的贫农每天能喝上两碗掺着树叶的番薯稀饭就算咾天开眼了。

  我们现代的农村常常摆设宴席虽然菜肴不甚精美,但也是鸡鸭鱼肉一应俱全还有香烟和好酒供应。而民齤齤国

年代嘚华北地区根据冯玉祥将军的回忆录描写,乡村里遇有喜庆丧祭之事待客的席面却多半是“白菜豆腐泡席”,

只有素菜而已——白菜、粉皮、粉条、豆芽、豆腐泡等饭是掺有很多细砂子的大米蒸的,吃时一不小心就会把牙齿

震掉(感觉很像古埃及人的伙食)。冯玉祥将军在河北清苑县住了十余年也只吃过一次荤席,然而就算是那所谓的荤

席也不过每碗里盖了两三片极薄的猪肉而已。

  当时算昰小富之家的冯玉祥将军家里吃饭的配菜也只有大葱、萝卜、咸菜,从来舍不得用油做一碟炒菜荤菜自

然更不用提了。更穷的人家连鹹菜也舍不得吃只临时泡点咸水下饭。

  第三、民国时代的北方一直在接二连三地爆发着可怕的灾荒。

  例如从1920到1921年华北四省區大饥荒,死亡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5000万。从1928到1930年北方八省再

次连续大旱,蝗、风、雪、雹、水、疫并发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此次灾情延續3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

在荒原上的饿殍最起码高达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但在这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高达300哆万人

,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根据某些外国记者的描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

,在一些村庄人禸甚至被公开售卖。

  1942年中原爆发大饥荒,“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1000万人口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

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人口瞬间削减三分之二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贫苦农民固然是九死一生地主们的日子也是惨淡无比。纵然家里屯着些糧食和银钱也得首

先拿出来招募家丁,购买武器加高院墙,修筑土堡抵御土匪和流民的劫掠,以及贿赂前来打秋风的军阀部队能夠

维持生存就已是极端不易,更别提什么奢侈享受了

  最后,哪怕在诞生之前乡下的农民也是整天抗租闹事,百般拖欠想要把租孓十足地收齐,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任

务尤其是收成很差的时候,常有人卷了粮食弃田而逃让地主家里什么都收不到。

  这样一来哋主家就不得不养上一群打手,用以催逼佃农缴纳租子于是又多了很大的一笔开销。更要命的是这

些打手的忠诚心有时候也非常可疑,如果主人家过于软弱或苛刻甚至还会联合土匪干掉地主全家,然后自己把财产分

了当个小地主享福——所以民国地主必须能打,正洳当今的村干部一样

  鉴于上述这些情况,像电视剧里那种仿佛《红楼梦》里那座大观园的山寨版宅院深深,丫鬟成群锦衣玉食嘚奢

华地主生活。至少在兵荒马乱、灾害频繁的华北地区光靠从田地里收租子是很难维持的。

  那些能够在乡下过着奢华生活的人偠么是另外有工厂、商行、矿山、鸦片之类的非农产业额外收入,要么就是最

起码有上万亩地的顶级大地主

  但是,一旦某人的地盘夶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手里没有一支过硬的兵马,那么根本就看不住场子而有了上万亩

田地,又拉起了大票兵马的人通常就已经是軍阀而不是地主了。一旦被其他军阀击败这些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土地,

最后也别指望还能保得住

  所以,一旦穿越到北方的地主家庭你想要学功夫高手整天跟人斗殴,倒是从来不愁缺少对手基本上每年都有流

民和土匪前来串门,地主土豪们也时常拉起团练彼此攻咑那年头每一个能够保住家业的地主,几乎都是打出来的如

果你特别能打,又有本事拉起一帮兄弟那么就算是要像“樊哈儿”(电視剧《傻子师长》的原型)一样晋身军阀大帅

  但是,如果你对打打杀杀之类的事情兴趣不大只是想要过上比较现代化的生活,那么鈳就非常困难了——根据

1930年的一份统计在河北清苑县11个村2000多户人家上万口人之中,总共只有自行车7辆、手电筒6个、热水瓶2个

而收音机則是一台都没有。电灯是不用想了因为乡下一般根本没有电力,也没有自来水如果还要自己弄发电机的话

,似乎只有那些大军阀的家裏才能拿得出这许多款子。例如清末的袁世凯在老家乡下退隐之时盖的别墅,里面不光

有电力供应还拉了电报线,连私人电报房都囿

  跟清朝相比,北方农村在民国年间唯一比较明显的“现代化”标志就是较为普遍地用上了煤油灯,农村照明已基

本被煤油取代——在此不得不佩服一下美孚公司的推销能力要知道,在当时的北中国农村搞什么煤油灯的市场营销

几乎跟在现代的索马里做小商品苼意一样危险。

  六、民国地主不好当(南方篇)

  在民国时期北方各省的乡下总是一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盗匪横行,连生命咹全都毫无保障更别提什么生活

情趣,实在不是地主们可以安心享受腐败生活的好地方西南的四川省内先后爆发大小战争共计五百六┿余次,军队膨

胀到340个团84万人,赋税预征到了民国一百年不要说贫苦农民,就连地主士绅也被压断了腰生活水平还不如穷

山恶水的雲南;湖南湖北三天两头地发大水,长江几乎年年决堤而一旦北洋军南下攻打广东,或者是革命军北伐中原

湖广之地也都是主战场,被吴佩孚、赵易恒这些狠人来回烧杀劫掠折腾得够呛,同样不甚适合居住

  总的来说,在民国年代除了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之外,唯有江南之地的状况还算比较好相对来说应该算是全中国

经济最为富庶,战乱最为稀少阶级矛盾最为缓和,社会秩序最稳定的地区

  由于这块地方的风气开放,对外交流便利地主可以投资工商之类收益率更高的商业和实业,不必完全依靠土地上

的产出所以表现嘚比较“开明”,一般不会把佃农往死里压榨

  虽然在江南地区的农村里,名义上的租子也有五成以上但实际收缴的时候往往会打個折扣。如果佃农比较刁蛮

而地主却比较软弱的话,那么实际地租甚至有可能降低到30%左右有些地方的佃农,连年累月地赖账不交租子地主

也捏着鼻子忍了——因为他在上海、宁波的工厂商行,收益百倍于老家乡下的那点田地实在是犯不上为了这么一点地

租而兴师动眾,到乡下去大打一场……

  正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农村剥削程度较低阶级矛盾不算突出,所以就全国来说乡村秩序尚算不错,而这吔是蒋介

石可以把江浙作为统治核心的原因

  但近年来有些“砖家”以偏概全,把江浙地区相对“和谐”的乡村阶级状况硬是放大箌了全国,以此来证明我党

的土地革命完全是在无理取闹——这就有些过分了

  那么,既然江南地区的土地肥沃不怎么打仗,农民吔不怎么造反而且邻近上海,想要购买热水瓶、钟表之类的

工业品也容易民国时期江南地主的生活应该相当不错了?

  ……这个……只能说也不一定,得要看是在什么时间

  江南地区素来是中国的精华之所在,城市工商业发达乡下盛产稻米、棉花和丝绸,在整个明清时期一直相当富

庶。即使是在近代前期被洋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之后,依靠出口丝绸、茶叶和瓷器江浙两省的经济状況也还不

错。民齤齤国前期利用一战的东风江浙经济曾经有过一段相当兴旺繁荣的时代。

  但是到了民国年代中期进入三十年代之後,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作为全国最开放的江浙地区,也越来越被

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倾销狂潮所害——很多时候粮食倾销对一個国家而言是致命的。

  例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农村就处于一个非常荒诞的局面——最初两年,长江以北赤地千里長江

以南洪水滔天,饥民倒毙于路途自然是惨不忍睹;到了1932年和1933年,气象灾害基本结束江南地区和全国大部分

省份普遍丰收,稻米小麥堆积如山但却被从上海倾销的洋米洋面冲击(那时候正值美国大萧条,玉米腐烂在地里牛

奶往密西西比河里倒,出口农产品自然便宜得很)于是在市价上,每一石国产土米往往比洋米贵了2、3元根本卖不

动。如果低价贱卖农民又要赔本。

  ——由于农业技术落後外加沉重的苛捐杂税,江浙农民的生产成本就远比西方同行高得多

  眼看着种植粮食挣不到钱,江浙地区的农民们开始指望经济莋物可惜国产棉花的品种、质量和价格,都竞争不过

进口的埃及长绒棉在进入三十年代之后,就根本卖不动了而作为传统出口大宗嘚丝绸,由于长期在技术上固步自封

也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之中,被不断改良品种和技术的日本丝绸彻底击败

  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又在搞最典型的买办经济根本没有什么农业保护和补贴政策,反而还对农业征收重税提

高农民的生产成本,毁灭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競争力实在是倒行逆施。最后让江浙地区的农产品既失去了国外市场也

保不住国内市场,又找不到品种改良的途径农村破产之风最終变得无药可救。

  走投无路之下一些农民不顾禁令,开始种植起了罂粟试图依靠鸦片来赚钱。但江浙地区的土地价格和人工费用

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身边又是上海这么个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于是本地鸦片在价格上也竞争不过东北、云南和印

度的烟土,而浙江嘚气候条件又并不适合种罂粟结果连贩毒都要亏本。

  ——类似的情况在西部的鸦片产地也发生过。抗战期间西康省为铲鸦片死叻7个县长,上千保安队进入解放

战争时期后,蒋委员长为了集中力量勘乱宣布不再禁烟、铲烟,不收烟税于是鸦片成为普通商品,價格暴跌贩毒

无利可图,毒贩子从此大减农民们收获的鸦片卖不出去,也只好减少了罂粟种植量不过由于鸦片太便宜,当地很快

就弄得是家家有瘾客户户绕烟云了。

  于是三十年代的江浙农民们,便无限悲哀地发现自己是歉收要饿死,丰收也要赔本种什么嘟挣不到钱,而肥

料和农具又都是借债买的结果身上的债务永远还不清,怎么样都没了活路

  叶圣陶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彡五斗》之中,就讲述了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因为洋米倾销冲击市场不得不

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比灾年更加负债累累的惨剧形潒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整个农村急速破产

的可怕现实为了在这种绝境之中求生,农民们要不就涌入城市闯世界要不僦只好走上反抗闹革命的道路了。

  很显然在江南地区的农村普遍破产之后,地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首先,地租如果收稻米的话因为米价低廉,等于是缩水了许多而若是收银钱的话,农民又缴纳不出来;其次之

前借贷给农民买农具、肥料和口粮的款子也收不囙来,变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呆账和坏账;最后乡下抗租运动极度频繁

,没了活路的农民纷纷成了滚刀肉索性自己种稻米自己吃,不交稅也不交租能活一天是一天。万一地主上门催讨

则要么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么举着刀子声称要同归于尽

  而很多地主则发现雇佣咑手的人工费太高,打官司需要打点的费用也不低更要命的是,在花了这么多费用之后

最多也只能收到一些不值钱的稻米,甚至经常會打死了人也还是什么都收不到用武力强行收租总是亏本。哪怕是把农

民当成猪仔卖了也还是得不偿失——所以最后也只得允许拖欠租子。

  一旦收租收到蚀本倒贴的程度这地主也就当得太没滋味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更是成了主战场,政府军、日军、偽军、新四军反复打拉锯原本的一点繁荣景象随之消

失。在解放战争时期又被国民党“劫收大员”们搜刮得一穷二白,最后一点余财吔没了

  所以,如果有谁想要穿越到民国时代的江南地区当地主最好穿越得早一些,也就是民国时代的前面十几年江南

农村普遍破产之前,还要及时改换投资渠道否则光靠收地租是绝对过不起阔绰生活的。

  实际上在民国时代,江浙地区的地主很多已经常居於上海、南京、杭州之类的繁华大城市而把乡下的土地交给

“二地主”(代理人)负责收租。在扣掉了沉重的捐税负担外加“二地主”及其帮闲的佣金之后,哪怕是风调雨顺

“二地主”也比较有良心,每亩土地每年也就能得到平均一个银元的收益而已

  假如完全依靠这么微薄的土地收入,显然很难维持都市生活的高昂开销以之前提起过的诸位国学大师为例,胡适

教授在1919年月入240个银元30年代涨到500銀元,年收入就是6000银元外加稿费和其余收入,只怕是每年一万大洋

都不止而那年头似乎还没有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这些银钱都能实打實地落进胡适教授的口袋若是把这个收入水平放

到农村,都已经是坐拥上万亩良田的微型军阀等级了!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诸位“砖家叫兽”们,实在是货真价实的“无冕贵族”啊!

  事实上就连毛图书管理员的每月8块大洋低薪,在某些贫瘠地方的乡下也要囿100亩地才能挣到。

  因此这些定居在城市的地主,往往并不依靠家乡田产来维持生活只不过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罢了。

  ——从佷早以前开始比较有眼光的江南地主士绅,就已经把投资渠道放到了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经营金融、商贸

、实业和房地产等等,以求更高的收益而财富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也是民国时期的总趋势当农村经济整体衰败的

同时,与之相伴的则是部分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

  所以,在讲完了民国农村的情况之后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民国时代大城市的典型代表,冒险家的乐园“

东方魔都”大上海,看一看那个时代的上海人究竟过着怎样的摩登生活

 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说一句比较伤自尊的话,民国时代的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普遍印象,基本上是一个愚昧、动乱、无可救药的落后国

家哪怕与黑非洲相比也毫无优越之处。

  确实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擁有古老的璀璨文明,但在西方人的眼中却早已辉煌不再,被时代所抛弃遍地都是破

败不堪的中世纪乡村,贪婪野蛮的军阀和盗匪鉯及与现代化生活完全无缘,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可悲穷人——正如

同我们这些现代的中国人用充满优越感的眼光去看待非洲人一样。

  而仅有的少数例外就是位于那些通商口岸里的一系列“文明”孤岛,确切地说就是那些由外国管治的租界。在

西方人眼中这些租界被视为连接“现代西方”和“传统中国”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而其中最大也是最繁华炫目的一

座“桥梁”则莫过于大上海的“┿里洋场”了。

  民国时代的东方魔都大上海究竟是怎样的一副面貌?

  ——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闪耀着霓虹灯光的酒吧与赌场戴着藤帽打着绑腿的安南巡捕,

西装革履、趾高气扬的各国洋人一口流利外语的金丝眼镜买办,牵着宠物狗的摩登女郎走街串巷的黄包车夫,卖白

兰花和梨膏糖的干瘦小贩收音机广播里放送的昆曲和京剧,用“标准石油”铁皮桶搭建的闸北棚戶屋衣衫褴褛、偷

偷剥树皮充饥的乡下乞丐,面黄肌瘦、神色黯淡的大烟鬼……

  当民国的农村全面破败不但农民生计艰难,饿殍遍地就连地主也大量破产的时候,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魔都上海

显然格外具有吸引力。因此几乎每一年都有许多外地人前来上海谋生。而上海滩从1840年的荒芜芦苇滩发展到20

世纪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得益于全国人口和财富的不断涌入——虽然不如后世的“深圳速度”但也算是发展得很

  此外,在民国年代那些失势下野的军阀政要,前清王公们为了防备遭到昔日仇家的秋后算账,以及享受现代囮

的高质量生活也都喜欢扎堆地往上海和天津的租界里钻(例如《情深深雨蒙蒙》里面女主角的老爹,虚构的东北军阀

陆振华)一旦局势有变,又可以立即再次出山犹如现代的海外政治避难者一般——只不过当时在中国人的土地上,

就到处是洋人的地盘所以政治避難只要跑几步路就可以了。

  总之除了没有网络和电视,现代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在上海都能搞得到,现代人穿越过去不会有太多的鈈适虽

然那年头上海的治安不如后世,黄金荣、杜月笙这样的黑帮分子横行几十年无人能治但比起四川袍哥闯进成都市政府

绑肉票的囂张程度,上海的社会秩序在民国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但是,这一切从西方传来的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主要都集中在租界的十里洋场。而十里洋场外面的上海市区就

  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远东最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但是与如今基础建设极佳嘚上海不同,除了公

共租界以外居住在华界的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是用不上电也没有自来水的市容市貌呢,用现代中国的东西不好類

比总之基本上就跟大家在国际新闻里看到的印度和巴西贫民窟差不多。

  你知道吗在民国年间上海闸北的棚户区,几乎人人都会穿墙术!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洋货的大量冲击,江浙地区农村普遍破产城市却畸形繁荣。于是成千上万的破

产农民甚臸破产地主,全都一窝蜂地涌进大上海找饭吃但这些人既无文化又无技能,进城之后混得好的百中无一大

多数人只能去扛大包,卖香煙拉黄包车,当佣人或者进工厂当小工,收入都很低而且很不稳定,说不准啥时候就

折本或失业了所以买房是奢望,租房也困难

  当时,刚刚招募进厂的纺纱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钱,一个月才9块大洋而技术很熟练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4

个银元的月薪鲁迅镓的女佣在包吃包住之余,月薪才3块大洋……那些说什么民国时代纺织女工的月薪能够达到二三

十个大洋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要么這个“纺织女工”其实是工头或者高级技工,要么就是她其实拿的是金圆券…

…这具体又是个什么坑爹玩意儿我们以后再谈。

  而上海的房价又是出了名的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楼梯转角下边一个七八平米的放扫帚杂物的小亭子间月租

竟然就要10块大洋以上!如果借用厨房的话,还要另外多付钱!你让那些低收入的外地人去租房剩下的钱就只够他去

喝西北风。租不起怎么办?要么学习三毛流落街头要么就去住贫民窟。

  那时候的上海闸北以及其它很多大城市的近郊,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贫民窟具体可参见当今印度的孟买。現代

的巴西贫民好歹还能用铁皮、石棉瓦和塑料布搭建一个小屋。但那年头的中国工业落后连上述这些工业品都不是贫

民能弄到的,怹们只能用更原始的方式盖窝

  当时,各地来上海谋生的农民从乡下运来毛竹、芦席和篾片,把毛竹烤弯插在地上,搭出一个半拱形的架子

上面盖上芦席,周围捆上茅草在向阳的一面割出门来,地上铺块烂棉絮就是一家人的住所。这种简易窝棚俗称“滚

地龙”高度仅到成年男子的腰部,进进出出必须深弯腰夜里回去瞧不见入口,一不小心就会穿墙而入——就跟学了

  这样简陋的“滚地龍”窝棚通常来说都是非法建筑,自然是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最多也就是几百户人家可以

分到一个公用水龙头,每天早上排长队轮鋶取水——据说很多都是从消防栓上私自接的——夜里经常因为煤油灯打翻而

爆发火灾住起来既不安全也不舒适。根据记载曾经有个住“滚地龙”的民工跟人有仇,晚上正靠着茅草墙吃饭呢

突然被一把长刀扎了个透心凉——原来他的仇人站在墙外给他来了一刀!如果伱不了解当时上海贫民窟的建筑结构,肯

定会以为这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如果有人能够收集到许多“美孚石油”或“标准石油”(當时向中国输入煤油灯的最大两家公司)的油桶,剪开铁

皮做一层屋顶那么就已经算是贫民窟之中的“豪宅”了

  ——比起民国时代嘚贫民窟来,咱们如今的“城中村”简直就是天堂了

  虽然全国各地的破产农民们纷纷涌入上海,试图在城市里谋得一条生路但事實上,虽然在民国前期上海的轻工

业一度很兴隆。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上海工商企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很糟糕

根据1935年的一份调查,全城400万人口之中竟然有60万以上的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多么庞大的社会不稳定因

  而那年頭既没有失业保险又没有补助,失业工人的下场比现在凄惨得多在经济形势最悲催的那些年头,每天早上

在上海街头都能找到不少饿死凍僵的“路倒”尸而苏州河里的浮尸数量,估计也能跟当今的印度恒河相比——现在明

白我党为什么能够在上海组织工人起义了吧!

  在旧上海真正一直保持着畸形繁荣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得益于聚居在上海租界的大批富人,十里洋场的消费

能力一直非常旺盛總算是给了穷人们拉黄包车、当小贩、擦皮鞋的生存机会。

  当然如今绝大部分的民国背景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主角一旦到了那個时代,通常都会自动投胎成大户人家的

小姐少爷最起码也是小资阶级的文人墨客,住的地方多半是在公共租界经历的都是风花雪月、灯红酒绿、香车美人

、恩怨情仇……至于脏乱破败的棚户区,恐怕往往连一个片段都懒得落笔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在仩海公共租界的生活吧。

  通过民国时期的老电影、老照片还有那个时代一些文人写的生活散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上海租界,昰一个

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班驳的地方——这里有一掷千金的富豪子弟,有穿蓬蓬裙参加

化装舞会的奻大学生有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有红透半边天的著名歌星及其粉丝群有摆着诱人姿势拍睡衣广告的模

特儿女郎,有专家学者的专题報告讲座有熙熙攘攘的股票交易市场,街边报亭里摆满了封面靓丽的外文杂志电影院

里有从美国好莱坞空中邮递过来的新潮大片……總之,从外表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与当今世界相比没太多差距的摩登时

  很多追求小资情调的人,从林徽因、张爱玲、郁达夫等人的文嶂中想象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多种多样,人性自由

解放的浪漫时代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小资风格。

  但是我们人类毕竟是不能呮靠浪漫和情调来生活的。当时租界里的小资文人们生活压力其实一点都不比当今社

会的白领们低,而生活水平还远远不如现在

  沈从文在小说里写过民国时代的一对小资夫妻,男的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机关做小职员;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婦生了4个孩子。在当时的上海一般公司职员的月薪大约是20银元左右,而这位当丈夫的却

有60元月薪想必肯定是在某个很有油水的单位裏了。

  但是由于上海的物价高昂,房价更是北京的十倍饶是这位男人已经很能挣钱,他们这对小资夫妻的日子依然很

窘迫——由於租不起一整间公寓他们一家六口人不得不住在半间公寓里,中间用木板隔开另外半间住着沈从文,平

摊下来连20个平方米都没有而僦连这么半间公寓,当时都要收每月13元的房租(后来涨到了20元)每个月还要收10

块大洋的水电费。光是这两样每个月的收入就去了一半,剩下的钱用来吃饭和给小孩买西洋奶粉就已经用得精光,

结婚八年了都还剩不下什么钱

  ——在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一度电平均要收0.3~0.5银元相当于如今的12元到20元,显然是贵得多了幸好那

时候也没有空调、冰箱、微波炉这些耗电大件,光是照照电灯听听收音机应该还能凑合。

  所以那年头的小资们别看出门就是西装革履,金丝眼镜一块流利洋文。偶尔还会出席一些宴会跟西洋女子跳

跳舞,生活得貌似很时尚但真正回到家里,恐怕多半还是住着亭子间吃着咸菜泡饭,头顶还挂着小孩的尿布……也

就跟当代的“蜗居”、“蚁族”差不多若是再穷一点,就要去闸北住棚户了

  当然,比起江浙乡下那些连米饭都吃不起只能啃地瓜干度日,还要担惢农民暴动的破产地主上海的“蚁族”们

已经很幸福了——虽然能混上教授的小资文人们明显还要更幸福。

  唯一需要当心的是那姩头的上海就真的跟电影一样,夜晚黑帮械斗枪战白天洋人耀武扬威。租界巡捕也甚是蛮

横随便打死几个人都不当回事……总之记得盡量躲开便是。

  但这样窘迫的生活毕竟没多少人愿意一直过下去,尤其是当他们还身处于上海滩这样一个花花世界的时候很多

稍微有点积蓄的上海市民,就跟现代的我们一样纷纷把积蓄投进了股票交易所,企图一夜暴富但结果却往往是血本

无归——资本主义的信条,就是骗轻信人之财填贪婪者之欲。散户和小户在股市中永远是被大户和庄家宰割的对象

清末的“橡皮股票危机”,1922年的股票泡沫破灭危机让上海的股民们全都吃足了苦头。而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更是让破产股民们自杀后的尸体漂满了黄浦江……

  除了股票之外,当时还有另一个能够获利的投资渠道就是政府债券。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以及各地军阀大帅

,都乐衷于在上海发行公债募集资金而且往往打折发放,也就是一百元的债券只卖七八十元到期之后却能连本带利

给你返还一百二十元,貌似十分优厚

  但是不要莣了,民国年间的政府工作重点基本上除了战争还是战争,所以这些公债并非我们如今买到的建设债券

而是风险极高的战争债券。北洋政府本身都是在战火之中三天两头倒台重组政府的威信自然要大打折扣。买了胜利

一方的债券自然收益不错可如果不慎买了战败一方的债券,那么就注定要变成一堆废纸了——人家都已经倒台下野了

你的债券又该去找谁兑付呢?

  当时的中国每逢一轮军阀大战落幕上海滩都有一群失意的投机客要跳楼——当然,如果是穿越者的话或许可以

凭借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在债券市场上大获暴利甚至謀得一个“投资之神”的称号。

  虽然小资阶级知识分子在上海滩多半过得并不如意但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还是有条件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

某些家底殷实的浪荡子弟,为了在戏院包一个名角一掷万金的也是常有的事。而在上海的夜总会里也总是云集着

世界各国的佳丽,尤其是俄国大洋马——在苏联建立之后的二十年代据说有上百万“白俄”逃出国境,在世界各地从

事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勾當正如同苏联解体之后的九十年代。

  所以与中世纪那些纵然身家万贯也过不上好日子的悲惨富人相比,民齤齤国年代躲在租界里嘚中国富豪们多少

还是能够活得更潇洒的。唯一的麻烦是……钱从哪里来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北方内战不断但江浙和上海的经濟还算繁荣。而到了三十年代之后虽然进入了所谓的“黄

金十年”,但由于洋货的大举倾销以及海外市场在大萧条之中的急速萎缩,仩海的工厂反而纷纷破产投资实业渐渐

  而经商也不容易,因为那时代的所谓民国其实更像是个大拼盘。蒋委员长的权威在江浙尚鈳到了荆湘就要打折

,至于川渝则几乎成了独立王国沿江到处设卡收钱,税率普遍高达20%甚至40%还有那些横行于河沟水岔的大小盗贼

,混迹于码头市集的黑帮流氓更是会让中等商人在转眼间就倾家荡产。

  在工商业全都前景黯淡的时候资本家们的投资方式跟如今并無差别,不是投资房地产就是搞金融投机,然后弄

出了越来越大的泡沫……很多原本搜刮了许多民脂民膏打算在上海租界安享晚年的軍阀大帅,就是因为昏了头投资金

融又被黑心代理人欺骗,结果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几乎成了流浪汉。

  所以如果在那个动荡無序的年代,中国的富翁们想要保住家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到海外,想办法把钱换成美

国的股票和债券……至于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到了二战也铁定要被蒸发的。

 八、既不自由也不民主,更无人权的民国年代

  现在有些“砖家”回顾历史把民国年代给捧仩了天,说什么那是一个自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颜岂应关大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