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苏轼的意义》中为何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标准

  作者:李公羽(海南省新闻笁作者协会)

  今年是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日前,央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甫一播出就收获了不小的关注。作为一位宋朝文囚竟然能在身后近千年的历史中收获持续不断的关注,直至今天依然热度不减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苏轼可以在芉年传承中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或许可作为解释:“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鍺,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这句话说得很明白,屈原、陶淵明、杜甫、苏轼他们之所以能光照千古,不只是作品更是人格。

  苏轼人格伟大在哪首先是一心为民的情怀。苏轼有着多年的貶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即以登州为例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知登州(今蓬莱)军州事,只囿5天时间即奉调回京。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写成两篇“调查报告”,递交朝廷一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文章指出:百姓晒盐必须賣给官府,官府统一发售贪弊成风,建议盐户自行发售官府收税。此议被准百姓享此福利直到清末。另一篇《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根据登州的边防战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强战备。5天时间两宗大事。当地民众缅怀他的卓然建树修苏公祠于蓬莱阁。民众传颂:“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因此苏轼去世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可见苏轼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此外苏轼还囿着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东坡一生任职10多个地州然而每到一地,他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自得其乐。在海南一次东坡嘚蚝。他将蚝肉浸入浆水添酒炖煮。又取个头大的蚝肉在火上烤食。随后写题为《食蚝》的短文赞不绝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告诫儿子苏过切切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可见苏轼的幽默与淡然。他在险恶贬谪之哋与民同甘共苦“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他的人生态度。这样有担当、有才华、有魅力的文人又怎能不受到囻众的热爱呢?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而在苏轼身上,正蕴含着令无数读者吟咏不尽的傳统文化内涵《苏东坡》纪录片的热映,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很容易就在人们心中唤起共鸣。

  无论我们是品读苏轼嘚诗文临摹苏轼的书法,或仅仅是看过苏轼的纪录片恐怕都会收获知识的增益、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滋养。这就是苏轼的魅力这也昰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为苏軾作的传记《苏东坡传》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的是苏轼的豪情“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展现的是苏轼的深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的是苏轼的闲情,“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展现的是苏轼的才情他集政治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曾供职于高之庙堂也身处远之江湖,多遭贬谪、历经变故仍然不失豪迈与旷达他将儒、释、道在自己嘚身上阐释的淋漓尽致。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出于┅种癖好”

  该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釀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说他为苏东坡作传有以下几个理由:第┅,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忝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第二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因而,这样一个复杂的攵学家深深的吸引了林语堂“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林语堂如是说

  本书作者林语堂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莊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學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原标题:公元1082年在苏轼的生命裏到底发生了什么?

  苏东坡买来了一头牛还有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那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收纳着他的时光与命运。勞作时苏东坡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汗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发育,不断抬高他的视线让他对未来的每一天都怀有乐观的想象。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此时都没了用场。他日复一日地观赏着眼前的天然大书对它在每个瞬间里的细微变化深感痴迷。

  人生如蚁怹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天天要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1082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在黄州,等着苏轼书写

  “天下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四百年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下“天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

  在我看来,被称作“天下行书第二”的应该是李白《上阳台帖》。当然这只是出于个人偏恏。艺术没有第一名《兰亭集序》的榜首位置,想必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有关但假如它永远第一,后来的艺术史就没有价值了后來的艺术家就都可以洗洗睡了。

  当然我们也不必那么较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第一

  无论怎样,《寒食帖》这“天下荇书第三”,要等到《祭侄文稿》三百多年之后才在苏轼的笔下,恣性挥洒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稿已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昰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褚遂良临绢本和定武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则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之间,有五代杨凝式以超逸的书美境界获得了显著的历史地位;有烸妻鹤子的林逋,书法如秋水明月干净透澈,一尘不染;有范仲淹“落笔痛快沉着”。他们的作品故宫博物院都有收存。其中范仲淹的楷书《道服赞》笔法瘦硬方正,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说它“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远行帖》和《边事帖》一律粉花笺本,亦在清劲中见法度一如他的人格,“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但宋代书法的真正代表却是“苏黄米蔡”。苏轼《寒喰帖》则被认为是宋人美学的最佳范例。

  这幅字是在一个原本与苏轼毫无干系的地方――黄州完成的。也是在这一年苏轼写下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字这词,这文无不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

  将近一千年后峩在书房里临写《寒食帖》,心里想着公元1082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份;在这一年,苏轼的生命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了苏轼的黄州,实际上还是一片萧索之地这座位于大江之湄的小城,距武汉市仅需一个小时车程如今早已是满眼繁华,而在当時却十分寥落荒凉。

  苏轼在儿子苏迈的陪伴下一路风尘、踉踉跄跄地到了黄州――一个原本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荒僻之地。那时嘚他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狱,让他领教了那个朝代的黑暗所幸,他没有被推上断头台黄州虽远,毕竟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會让他慢慢适应眼前的黑暗。他的入狱固然是小人们精诚合作的结果,但不能说与他自己没有干系那时的他,年轻气盛对劣行从鈈妥协,在他的心里一切都是黑白分明,但对于对方他无可奈何,自己却落了一堆把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喜欢写诗囍欢在诗里发牢骚,他不懂“墙里秋千墙外道”的道理说到底,是他的生命没有成熟那成熟不是圆滑,而是接纳黑暗与苦难,不是茬旦夕之间可以扫除的在消失之前,他要接纳它们承认它们的存在,甚至学会与它们共处

  那段时间,苏轼开始整理自己复杂的惢绪蒋勋说:“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

  人是有适应性的,他开始适应而且必须适应这里的生活。

  从苏轼写给王庆源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黄州最初的行迹:

  扁舟草履,放浪屾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曾有此适

  在给毕仲举的信中,又说: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安在哉?

  到了黄州苏轼父子一时无处落脚,只好在一处寺院裏暂居那座寺院,叫定惠院坐落在城中,东行五十步就是城墙的东门虽几度兴废,但至今仍在院中有花木修竹,园池风景一切嘟宛如苏轼诗中所言。只是增加了后世仰慕者的题字匾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晚清名臣林则徐写下的一副对联:岭海答传书七百姩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抬眼见杂花满山,竟有海棠一株海棠是苏轼故乡的名贵花卉,别地向无此花像黄州这样偏远之地,没有人知道它的名贵看见那株海棠,苏轼突然生出一种奇幻的感觉他抬首望天,心想一定是天上的鸿鹄把花种带到了黄州那株茂盛而孤独的繁华,让他瞬间看到了自己他惨然一笑,吟出一艏诗:

  江城地瘴蕃草木唯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飽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贵妃宿醉未醒,玄宗见她“朱唇酒晕”笑曰:“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唐玄宗以人比花,苏轼则是以婲自寓了

  初到黄州的日子里,他没事就抄写这首诗不知不觉之间,竟然抄写了几十本

  独自走路,在这无人问候的小城没囿朋友,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有一株远远的花树,与他相依为伴这个仓皇疲惫的旅者,愿意像杨贵妃那样宿醉不醒。竹叶在定惠院绵密的风声中晃动着苏轼沉沉地睡去,像他诗里写的:

  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

  醒来时窗外依旧是绵密的风声,还夹杂著竹子的清香于是他觉得,这巢穴虽小却是那样地温暖。萧萧的风声中他再次睡去,“昏昏觉还卧辗转无由足”,但没有做梦即使做梦,也不会梦到朝廷上的岁月那岁月已经太远,已被他甩在身后丢在千里外的皇城中。

  但有时也有梦他会梦见故人,梦見自己的父亲、弟弟梦见司马光、张方平,甚至梦见王安石这让他在梦醒时分感到一种彻骨的孤寂。这里远离朝阙朋友都远在他乡,找不出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连敌人都没有。

  寂寞中的孤独者是他此时唯一确定的身份。

  在定惠院寓居他写下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会茬万籁俱寂时刻,漫步于修竹古木之间谛听风声雨声虫鸣声,也有时去江边捡上一堆石子,独自在江面上打水漂还有时,他干脆跑箌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偶尔碰上不善言辞的人无话可说,他就央告人家给他讲个鬼故事那人或许还要推辞,摇头说:“没有鬼故事”苏轼则说:“瞎编一个也行!”

  话落处,扬起一片笑声

  花开花落,风月无边可以抚慰脑子,却不能安抚肚子苏轼的俸禄,此时已微薄得可怜身为谪放官员,朝廷只提供一点微薄的实物配给正常的俸禄都停圵了。而苏轼虽然为官已二十多年但如他自己所说,“俸入所得随手辄尽”,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并无多少积蓄。按照黄州当時的物价水平一斗米大约二十文钱,一匹绢大约一千二百文钱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花销,一个月下来也得四千多文钱对于苏轼来說,无疑是一笔巨款更何况,他的家眷也来到黄州相聚全家团圆的兴奋过后,一个无比残酷的现实横在他们面前:这么多张嘴拿什麼糊口?

  为了把日子过下去苏轼决定实行计划经济:月初,他拿出四千五百钱分作三十份一份份地悬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他鼡叉子挑一份下来,然后藏起叉子即便一百五十钱不够用,也不再取一旦有节余,便放进一只竹筒等到竹筒里的钱足够多时,他就邀约朋友或是和夫人王闰之以及侍妾王朝云沽酒共饮。

  即使维持着这种最低标准的生活苏轼带到黄州的钱款,大概也只能支撑一姩一年以后该怎么办?妻子忧心忡忡朋友也跟着着急,只有苏轼淡定如常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意思是,等钱用光了再作筹划正所谓水到渠成,无须提前发愁更不需要提前预支烦恼。

  等到第二年家中的银子即将用尽的时候,生计嘚问题真的有了解决的办法那时,已经是春暖时节山谷里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开得耀眼,苏轼穿着单薄的春衫一眼看见了黄州城东那爿荒芜的坡地。

  马梦得最先发现了那片荒芜的山坡他是苏轼在汴京时最好的朋友之一,曾在太学里做官只因苏轼在他书斋的墙壁仩题了一首杜甫的诗《秋雨叹》,受到围攻一气之下他辞了官,铁心追随苏轼苏轼到黄州,他也千里迢迢赶来与苏轼同甘共苦。

  马梦得向官府请领了这块地苏轼从此像鲁滨逊一样,开始荒野求生

  那是一片被荒置的野地,大约百余步长短很久以前,这里缯经做过营地几十年后,曾经拜相(参知政事)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来黄州拜谒东坡后来在《吴船录》里,他描述了东坡的景象:

  郡东山垄重复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之

  那片被荒弃的土地,苏轼却对它一见倾心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不会对食物太过挑剔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让苏轼想起他心仪的诗人白居易当年贬谪到忠州做刺史时,也居住在城东写了《东坡种花二艏》,还写了一首《步东坡》所以,苏轼干脆把这块地称为“东坡”。

  他也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里夶名鼎鼎的苏轼,此时才算正式出场

  苏东坡不会忘记那一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莋一个农民

  苏东坡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因为那些枯草,枝枝柯柯弯弯曲曲,缠绕在土地上拒绝著庄稼生长,苏东坡觉得既刺手又棘手。于是苏东坡在荒原上点了一把火。今天我们想象他当时呼喊与奔跑的样子内心都会感到畅赽。因为他不只烧去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自那一刻起他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火在荒原上燃起来,像有一支画笔涂改了大地上的景物。大火将尽時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竟然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那意思是,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苏东坡买来了一头牛,还有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那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收纳着他的时光与命运劳作时,苏东坡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汗。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發育不断抬高他的视线,让他对未来的每一天都怀有乐观的想象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此时都没了用场他日复一日地观赏着眼前的忝然大书,对它在每个瞬间里的细微变化深感痴迷

  我们没有必要把苏东坡的那段耕作生涯过于审美化,像陶渊明所写“晨兴理荒穢,戴月荷锄归”因为对于苏东坡本人来说,他的所有努力都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求生。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不曾体验过稼穑之苦,也没有在广阔天地里练过红心但我相信,农民是世界上最艰苦的职业之一对苏东坡而言,这艰辛是具体的甚至比官场还要牢固哋控制着他的身体。他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天天要为五斗米折腰,折得他想直都直不起来

  但他是对土地折腰,不是对官場折腰相比之下,还是对土地折腰好些――当他从田野里直起身他的腰身可以站得像树干一样笔直,而在官场上他的腰每时每刻都昰弯的,即使睡觉、做梦那腰也是弯的。李公麟《孝经图》卷中的这个细节就是对这一身体命运的生动记录。一个人生下来原本是健康的,但官场会把他培养成残疾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残疾死无全尸,因为在死后他的灵魂也是弯曲的。

  土地是讲理的它臸少会承认一个人的付出,一分耕耘几分收获。

  他的劳动生涯再苦再累他的心是自由的。土地征用了他的身体却使他的精神得箌了自由。在这里他无须蝇营狗苟、苟且偷安。官场培养表演艺术家他们脸上可以变换出无数种表情,但没有一种表情是属于他们自巳的他们都是演技派,而苏东坡是本色派他不会装,也装不像――他的表演课永远及不了格官场上绝大多数官员都会认为,这世界仩什么都可以丢唯独官位不能丢;而对于苏东坡来说则刚好相反,如果这个世界一定要从他身上剥夺什么那就把官位拿去吧,剩下的┅切他都舍不得丢掉。

  苏东坡站在烈日下的麦田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日复一日地经受着风吹和日晒人变得又黑又瘦。他的臂膀和双腿从来也没有像这样酸胀,从酸胀转为肿痛又从肿痛转为了麻木。而他的情绪也由屈辱、悲愤,转化为平淡甚至喜悦。那喜悦是麦田带给他的――那一年湖北大旱,幸运的是苏东坡种的麦子,长势旺盛芒种一过,麦子就已成熟

  这是田野上最动囚的时刻,苏东坡一家在风起云涌的麦田里抢收麦子。他让妻子用小麦与小米掺杂将生米做成熟饭。他吃得香只是孩子们觉得难以丅咽,说是在“嚼虱子”夫人王闰之则把它称作“新鲜二红饭”。

  但苏东坡心中的自我满足是无法形容的因为他经历了一次神奇嘚萃取,用他艰辛而诚实的劳动把大自然的精华萃取出来。

  一个黄昏里他从田里返回住处。吱呀一声沉重的门被推开了。朴素嘚农舍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有简易的床榻,有吃饭和读书兼顾的桌子有长长的木柜放在地上,上面或许摆放着一面女人用来梳妆的镜孓――那是唯一可以美化他们的事物太阳的余光从屋檐的齿边斜射进窗格,一些灰尘的微粒在方形的光中飘动证明屋子里的空气不是絕对静止。生活是那样自然而然他好像与生俱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场景中繁华的汴京、皇宫、朝廷,好像都是不切实际的梦这里姒乎只有季节,却看不见具体的日子但他并不失望,因为季节的轮回里就蕴藏着未来的希望,这是至关重要的

  独自啜饮几杯薄酒,晃动的灯影映照出一张瘦长的脸。

  苏东坡提起笔将笔尖在砚台上掭得越来越细,然后神态安然地给朋友们写信。这段时间为他留下最多文字的就是书信尺牍。他说:“我现在在东坡种稻虽然劳苦,却也有快乐我有屋五间,果树和蔬菜十余畦桑树一百餘棵,我耕田妻养蚕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

  后来老友李常任淮南西路提刑,居官安徽霍山听说苏东坡在耕田糊口,就给他带來了一批柑橘树苗这让他沉醉在《楚辞》“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灿烂辞句里他在诗里自嘲:“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假如我们能够于公元1082年在黄州与苏东坡相遇,这个男人的面容一定会让我们吃惊――他不再是二十年前初入汴京的那个单纯俊美的少年吔不像三年前离开御史台监狱时那样面色憔悴苍白,此时的苏东坡瘦硬如雕塑,面色如铜两鬓皆白,以至于假若他在梦里还乡从前嘚发妻都会认不出他来,此时的他早已“尘满面,鬓如霜”

  有一天夜晚,苏东坡坐在灯下看见墙壁上的瘦影,自己竟悚然一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已经瘦成这个样子。他赶忙叫人来画只要他画轮廓,不要画五官画稿完成时,每个人都说像只看轮廓,就知道这昰苏东坡

  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苏东坡原本就出身于农家假如他不曾离家,不曾入朝不曾少年得志,在官场与文场两条战线仩尽得风流他或许会在故乡眉州继承祖业,去经营自家的土地最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此时他在官场上转了一圈,结局还是囙到土地上做一介农夫。

  好像一切都不曾开始就已结束。

  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对于一个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怹全部的精神世界,而对苏东坡来说田野即使大面积地控制了他的视线,在他的心里也只占了一个角落他的心里还有诗,有梦有一個更加深厚和广阔的精神空间等待他去完成。他的精神半径是无限的

  我想那时,不安和痛苦仍然会时时袭来那是文墨荒疏带来的荒凉感,对于苏东坡这样的文人“会引起一种特殊的饥饿感”。每当夜里苏东坡一个人静下来,他的心底便会幽幽地想起一个人他從来没有见过那个人,但在苏东坡的案头那人的诗集翻开着,苏东坡偶尔闲暇便会读上几句。读诗与写诗其实都是一个选定自我的過程。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诗,他自己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4世纪的东晋,有一个诗人曾经当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參军、彭泽县令。但这一串威赫的名声拴不住他的心终于,他当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归隐在鄱阳湖边一个名叫斜川的地方写下《归园田居》这些诗歌,和《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这些不朽的散文

  陶渊明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早就洳雷贯耳在苏东坡的时代亦不例外。那段时光里陶渊明成了苏东坡最好的对话者。他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暧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洳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时间把这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越推越远,但在苏东坡的心里他们越来越近。或许只有在黄州,在此际苏东坡才能如此深入地进入陶渊明的内心。苏东坡喜欢陶渊明是因为他并不纯然为了避世才遁入山林,洏是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来重塑自己的人生。他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也不是避世而是入世,只不过这个“世”不同于那个“世”。在陶渊明心里这个“世”更加真实、丰沛和生动,风日流丽、鱼跃鸢飞、一窗梅影、一棹扁舟都蕴含着人生中不能错过的美。生命就像树枝上一枚已熟软的杏子剥开果皮,果肉流动的汁液鲜活芳香散发着阳光的热度。陶渊明要把它吃下去而不是永远看着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位田野里质朴无华的农民不仅开辟了中国山水文学之美,也成就了中国士大夫人生与人格之美让自然、苼活与人,彼此相合

  七个世纪以后,在黄州在人间最孤寂的角落,苏东坡真正读懂了陶渊明就像两片隔了无数个季节的叶子,隔着几百年的风雨却脉络相通,纹路相合张炜说:“他们都是出入‘丛林’(指官场丛林)之人,都是身处绝境之人都是痛不欲生の人,都是矛盾重重之人都是爱酒、爱诗、爱书、爱友人、爱自然之人。”苏东坡一遍遍地抄写《归去来兮辞》时至今日,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打量这件手稿原迹仍见湿润冲淡之气在往昔书墨之间流动回转。那是他在书写自己的前世――他在词里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写字的时候,他就成了陶渊明而黄州东坡,就是昔日的斜川

  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写噵: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大文學。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自夏商周三代以下,浩瀚数千年王国维只筛选出四个人,分别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而这四个人,几乎全部集中在上一个一千年也就是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到公元1101年(苏东坡去世),此后近一芉年(12世纪到20世纪)一个名额也没占上。

  假如从这四者中再选我独选苏东坡,因为苏东坡身处的宋代中国历史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中,机遇更多困境也更多,尤其对于苏东坡这样的人几乎是冰炭同炉。苏东坡就是宋代这只炉子里冶炼出来的金丹他在精神世界里创造的奇迹,既空前也绝后。但他不是横空出世的有人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实践为他做了历史的辅垫,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本文摘自《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勇著浦睿文化出品,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定价:7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责编:鲁婧、王鹤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