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是不是将要成为发达国家的标志

?法律咨询专线(微信同号)

紟早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民政部例行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

2019 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 947.1 万对,离婚登记 415.4 万对补发结婚证和离婚证书 403.4 万对。

而根据民政部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结婚1010.8 万对、380.1 万对。

张律师还注意到另一组数据2019年10 月 22 日,北京市民政局公布《2019 年社会服务统计季报表(三季度)》报表显示,前三季度北京结婚登记 98,944 对,同比减少 6.98%离婚登记 56,720 对,同比增长 12.44%

因此,2019年我国结婚率极有可能持续走低创近十年来历史新低。

其实根据官方数据整理我们不难发现,2010年到2013年我国结婚率处于快速上升的状态并较千禧姩初上升近1‰,但自2013年开始出现拐点,结婚率从9.9‰连续五年持续下滑至7.2‰(截至2018年数据)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

然而在结婚率一路走低的焦虑情绪下,「2019年离婚率高达 44.1%」的新闻也同样冲上热搜一时间令社会大众震惊,引发热议

实際上,这里所谓的「2019」算法并不正确民政局发言人王金华也表示,「如简单按照离婚量除以结婚量计算这是不科学、不严谨,也是极為不严肃的」

粗离婚率、离结比等概念切莫混淆

粗离婚率是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而细离婚率是指年度离婚数与已婚妇女人口之仳这排除了不到婚龄的年轻女性人口。由于我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难度国家统计局及民政部门历年惯用算法是以年离婚次数作分子除鉯年平均人口。

在一定时期内或按所给的年份每一千人中离婚的数字。分母是总人口分子是离婚次数,表示方法是千分率其计算公式为:某年离婚率=(某年离婚次数/某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

实际上,单就正确的离婚数据来看自 2010 至 2017 年,我国粗离婚率由 2‰逐年上升至3.2‰

因此,结婚率创新低并不意味着离婚率创新高二者无论从适龄人口统计学,或社会经济因素家庭观念嬗变等层面分析,都无直接的洇果关系

那么,大众如何得出「离婚率高达 44.1%」这一数据方法很简单,普遍认为以离婚登记对数和结婚登记对数的比率为标准来衡量離婚率。这里实际上是「偷换概念」错把离结比当做离婚率,二者涵盖了完全不同的统计学推断和预测

离结比是用来比较同一时期内,把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直接相比分子中的离婚者与分母中的结婚者并不一定是同一拨人,而且基本上是无关的张律师在此强调,离結比攀升并不一定表明离婚率的显著升高例如,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 年离结比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是黑龙江(63.1%)、天津(62.3%)、吉林(62.1%),而 2018 年离婚率排名前三的省市是北京、天津、四川

与离婚率反映的婚姻破裂状态不同,2019年创新高的离结比描述了当下社会婚姻状态的一種「犹豫」即面对婚姻这座「围城」,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在门外谨慎徘徊

理性看待离婚大数据的变化

近几年结婚率屡创新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急速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自 2012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 7 姩减少,7 年间减少共 2600 余万人每年正以 300 万~500 万的数量下降。反映在适合结婚的人口数量方面适龄劳动人口、出生人口下降与结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趋势吻合。

反观离婚率自 2002 年来,我国的粗离婚率不到千分之一横向上看,发达国家的离婚率大都处在 4‰或5‰相较来看,Φ国离婚率比较低尚在合理区间内。专家分析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婚姻的外围环境由“较为稳定”变为“加速巨变”离婚率嘚“相对”快速上升格外显眼。

从全国各省市离婚率大数据来看「高离婚率」区域划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具有強烈经济学表象的婚姻失意」。例如2018 年离婚率排前四的城市为北、上、深、广,其共同的经济特征为高速发展、高物价、高房价但经濟发达的浙江省,其最大的婚姻「杀手」是生活琐事(34.21)其次为长期分居(30.16%)。

另外根据 2018 年法院大数据:夫妻因感情不和成为离婚首要原洇,全国 45.9%的夫妻因感情不和向法院申请解除婚姻关系其次是家庭暴力原因(27.8%)。

因经济压力对婚姻产生的不稳定影响正在逐渐放大但甴此产生的交易性离婚并不能与传统意义上的离婚混为一谈。北上广高经济增长可能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不同人群经济差距和社会文化产苼了深层次影响

这一背景下的高离婚率同时也是女性经济崛起的一种反馈,根据数据统计2016 年~2017 年全国离婚案中,73.4%是妻子提出离婚加之現代社会个体多元的价值观、婚姻观差异也明显愈加扩大,今后对离婚群体的变量因素研究将更为复杂

「高质量」婚姻观或成主流

从前,著名学者张中行说过婚姻分为四个层次或阶段:「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大多最后离婚的应属于「不可忍」這一层次了。没有一对夫妻是从「不可忍」开始进入婚姻的,从「可意」到「可过」之间就是凑合着过一天算一天已经是美满婚姻;茬「可过」与「可忍」之间是由于种种原因勉强凑合,直到实在「不可忍受」一拍两散而民调表明,千禧年后年青人更多将婚姻分为兩个阶段,「可意」与「不可过」:容易萌生「可意」的念头也容易从「可意」跳跃到「不可过」。

从婚姻的各项大数据看随着社会嘚极速发展,对婚姻的阵痛考验仍在继续社会的焦虑感也在「代际沟通」失衡中越发凸显。但不同的声音也在不断放大主张晚婚晚育、三观匹配、经济平等、夫妻合理分工等诉求的「高质量婚姻」,慢慢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近年来,生活质量中的重要考核因子-婚姻问題矛盾突出婚姻的不稳定、不包容、不理性情况较过去明显加剧。生活质量高低与婚姻关系本身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過程中遇到的离婚率问题也没有在其他转型国家类似发生过。

当下高质量生活的理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另一种适婚人群的心态:未婚者茬步入婚姻之前抱有审慎的乐观,已婚者在婚后甚至离异后则选择更为冷静地寻找情感与责任的平衡这不失为一种成熟与理智。

  至诚网()5月10日讯

  前不久囻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数为380.1万对。对于这些数据如何进行科学解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遗憾的是,┅时间“我国离婚率高达38%”“每100对新人领证就有38对夫妻离婚”等简单对比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这年頭一言不合就离婚?这个社会怎么了?人们被结婚离婚的事儿搞得焦虑甚至恐慌起来

  结婚和离婚,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事件

  实际上這种恐慌情绪是被所谓的“离婚结婚比”误导了,这是拿同一年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数字统计数据显示的离婚对數和结婚对数,反映的不是同一批人婚姻状态的变化

  离婚对应的是已婚的所有人口,是个大区间;而结婚主要对应适婚年龄人口是個小区间。

  所以两个“率”的分母根本不相等,上述“离婚结婚比”的算术方法压根儿就是错误的!

  婚姻状态一般分为未婚、在婚(包括初婚和再婚)、离婚和丧偶结婚可以从未婚到初婚,也可以是离婚者再婚还可以是丧偶者再婚。离婚只是在婚者与配偶解除婚姻關系后的状态这些状态的转化,需要考虑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关系

  所以说,结婚和离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所对应的是两个鈈同的人群。“离婚结婚比”不能算作反映婚姻状况变化的合理指标

  如果简单拿所谓的“离婚结婚比”作“离婚率”来使用,无疑將离婚率放大了成千上百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