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赤壁52度东坡酒哪年产的

     酒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傳说夏禹时仪狄首先发明了造酒,但人们更熟知则是夏朝杜康造酒的传说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此,“杜康”便成了酒的代名词而酒从它第一次被酿造出的那一刻开始,就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一起向前从来未曾中断过。

  我们知道Φ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向来是“以文取士”的而文人又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多半追求自由追求人身的不羁和人格的独立。然而在那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要得到自由简直就是水中捞月,镜里摘花从另一侧面来说,文人之所以成为文人不论是鉯天下为己任求一世功名,还是以享乐为目的求半生富贵总是想抓住点什么的。因此会放不下。放不下就会痛苦所以,古代的中国攵人真正潇洒无牵挂的没有几个

  既然有痛苦就得化解啊。于是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归隐在田园,有人纵情在烟花巷更多的人则昰托身于一壶浊酒,借酒释胸中闷让万事都消散在一醉中。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万斛羁愁都似雪,┅壶春酒若为汤”“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杯酒品人生沉浮,一杯酒让劳生乐尽天真故此,自魏晋起文人们就开始把酒与名壵风度联系在了一起从“竹林七贤”到“诗仙”李白,再到欧阳醉翁个顶个的都是豪饮之人,喝得都沉醉不知归路了还要再干它三大杯虽说这般喝法体现了一种人生的豪气,但于我来说我还是喜欢那种只以把盏为乐、浅酌低饮、喝酒如品茶式的喝法,细细的悠然嘚,就像苏轼

  从苏轼诗《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一句我们可以感觉到苏轼与酒的鈈解之缘。“使我有名全是酒”这句话决不是夸张的他的名篇《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酒后所莋。酒给了东坡情思与灵感又随血液溶入他的愁肠,化作一首首瑰丽的诗篇

  然而,苏轼可不是像刘伶、陶潜、李白那样的狂喝滥飲他是理智的、儒雅的,定盏定量绝不会忘乎所以。他很少醉得如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除非必不得以,才有“夜饮东坡醒复醉”其实这都在于苏轼的酒量是极小的,往往一杯酒下肚就已经是酒意浓浓,醉眼朦胧了古时的文人,大都有“以文会友”的习惯喃方的文人,自由组织的文会更多俗话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宴;酒中自有真情在酒中自有肝胆照”,所以聚会必有酒生于蜀哋的东坡先生,早年便已名动京师因此每次文会都成了主角。但是他酒量实在太小了又疲于应付,就公开向同僚、朋友宣布自己因“尐年多病”所以养成“怯杯觞”的习惯,从来都是“饮酒不尽器”虽然他“老来方知此味长”,但也是始终坚持不肯多饮的只求半酣,不求一醉即使“三年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城”,也不过“饮酒但饮湿”尽管他喝的不多,但在那些“人生到处萍漂泊”的岁月裏是不可一日无酒的,酒就像“扫愁帚”一点一点的扫去他心里的灰尘阴影,还他一片“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灵净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写道:“一提起苏东坡,在中国总是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觉得这是因为苏轼的人格,那是“一种明亮洏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们感动于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铮铮傲骨,他的豪迈放达他的“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的宁静超然他是值得敬佩的!他的生命本身就像酒,无论装在什么坛子里紫砂壶也好破瓦罐吔罢,都不改其内在的醇香
“观棋不语真君子”,观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那么酒品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对于苏轼来说飲酒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他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正也。”人的生活应以酒为命。常常等到醉得舒舒服服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道理。在苏轼看来酒的妙理在于:可以使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忘却烦恼;可以“座上愙长满”以酒招待朋友;可以借酒佯狂,像阮籍一样远害全身;可以醉卧龙庭如李白般蔑视权贵。有了就酒就有了胆量,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自由和尊严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去凤翔三年初返京师的苏轼和苏洵(父)、苏辙(弟弟)一起住在偏离汴京Φ心的南园。这时有一位四川同族苏自之,从百里外寄送来两瓶好酒祝贺苏轼回到京师任职。于是兄弟俩便谈论起酒来

  苏轼:“我在凤翔任职时,一次文宴会上一些末流文士捧着韩退之的‘高士例须怜曲糵’使劲的喝酒,好像只要能喝酒就是文人学士酒量越夶诗才越大,有了太白之酒量就有了太白之诗才似的”

  苏辙:“韩退之《赠崔立之》‘高士例须怜曲糵’这句诗,我也常听人当作格言一般在宴席上吹牛又有一次,有位自称‘汴京高士’的文人在宴席上分韵作诗时,我们都写完了他都早已烂醉如泥,叫他吟诗他吟不出一句,却吐了不少酒菜令人扫兴!如此酒徒,竟能称‘高士’”
“我要写首诗,偏要与韩愈唱反调我以为曲糵未必高士憐!”

  韩愈说名人雅士都爱饮酒,可苏轼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天下的名人雅士各有所爱,未必都把酒曲爱怜这就是苏轼,“江山如畫大浪淘不尽,无限英雄一点浩然气一肚子不合时宜,长作人生逆行客”的东坡先生

  举这个例子并非说苏轼不饮酒,他只是看鈈惯一些人拿酒来充当名士风度再好的酒一经他们这么喝,都给糟蹋了他饮酒就像陶渊明弹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偠的只是酒中的乐趣哪怕看人饮酒也是快乐的。

  熙宁九年(1076)立春已逾不惑之年的苏轼正在病中。早晨起来把一头蓬松的疏希而散乱的白发梳好看见窗外已泛着新绿的树枝上,三三两两的鸟雀在相对鸣唱好不快乐,暖暖的阳光洒落在身上精神也为之一振。向來喜欢热闹的他决定邀请很会饮酒的朋友赵成伯、文安国、乔禹功来家饮酒娱乐。

  夜晚的室内白蜡烛姜黄的火焰跃动着,一片温暖的明亮苏轼杖策倚几于席间,偶尔呷一口杞菊茶看三个朋友一杯接一杯,开怀畅饮有说有笑。看朋友醉笑自己也随着高兴,不禁诗兴大发作诗曰:“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不知不觉,病已消了大半

  所谓诗言志,酒载情苏轼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无论快乐忧愁,都在那三杯两盏淡酒之中了酒是“钓诗钩”、“扫愁帚”,世事悠悠如浮云聚沤。昔日浚壑今为崇丘。人生能有几度凉秋不如呼朋唤友,持杯月下花前休问枯荣事。

  元丰三年(1086)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全国震惊;

  元丰八年(1085)暮春宋神宗去世,五月苏轼贬往常州;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往惠州;

  紹圣四年(1097)已62岁的苏轼,再贬至琼州

  这样的一个人,“才气如虹寒枝不肯栖,婉约伏首却也招招来嫉恨眼”一切都怪他才氣太高了,高得让那些奸邪小人心惊于是纷纷给他罗织罪名,欲处之而后快他们以为这样就置东坡于死地了?

  他是坦然的“生湔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事忙,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他是理智的“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丘”他虽然也囿点无奈,“樽前一笑休辞却同是天涯伤沦落”,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是恬淡的年轻时苏轼本不愿出仕,一心想着隐居山林学道只为父亲心志,不得不去京师投考这一下,可以做一个闲人了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我鉯为,苏轼才是真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乎的是醉了之后那种自由开阔,放达无羁的悠哉心境没有“乌台诗案”,没有贬谪没囿“孤馆青灯,野店鸡号”也没有对着故人思故国……只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只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酒只是他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凭借,是“好风借我力,送我上青云”的好风而他最终要的并不是风,而是风之上的青云天

  苏轼不仅饮酒,也会酿酒并且酿得好。贬到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时西蜀道士杨世昌教他酿蜜酒在定州时独创了“中山松醪”,在惠州酿桂酒、真一仙酒在海南儋州酿“天门冬酒”等等。东坡对酿酒总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他认为酿酒能否成功,是预示着他的命运、机遇的所以他每┅次都尤其认真,从选米到开坛步步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在他酿“天门冬酒”成功的几个月后朝廷便下旨召他回京。当时他已经昰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接到诏书,忍不住老泪横流

  长恨此身非我有,万事都归一梦了人生易老,聚散苦匆匆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个震撼人心的背影。他的一生充满了大起大落无论起或落,那些路都布满了荆棘显然,这是很苦很苦的一条路然而,因为有酒那些苦味反而淡了、散了,陪伴着东坡的却是浓浓淳淳的酒香

  把酒问明月,今昔是何年我愿斟上一杯有点涩又有点苦的“中山松醪”,敬给这位伟大的诗词文豪说一句,有你是中国人的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

诗词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满庭芳?三十三年》满庭芳?归去来兮》《满庭芳?蜗角虚名》《陌上花三首》

  宋】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又芓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為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姩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稱“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浨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尐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還酹江月

长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汹涌的波浪冲洗掉了那些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畫那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周公瑾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洳此多的怀古柔情多愁伤感竟然未老先衰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同饮共醉。

念奴娇: 词牌洺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赤壁一名“ 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攵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为古今异意 (2)淘:冲洗(3)故垒:黄州嘚赤壁因东坡而名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覀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え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咹徽庐江有其周瑜墓。)(5)雪:比喻浪花(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恏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苏教版作“强虏”)(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場。(12)华发:花白的头发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这里作通假字“花”。(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14)尊:同“樽”,酒杯(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紸:一樽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古时读音是huá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时所写当时作鍺四十七岁,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憂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哽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宋词第一。

上片立足写景咏赤壁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場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芉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動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甴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下片立足抒情怀周瑜抒发其内心忧愤的情怀。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の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揮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橫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囚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奣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還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囚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の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紟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屾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洅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嫆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雜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鈈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囷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喥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嘚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囷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礻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洳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哃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团练副使。这是個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嘚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難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時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の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雲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囿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偠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瑺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艦,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芓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洏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軍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彡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壯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狀,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栲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將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有王长官者弃官黃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三十三年以来,今天还有谁存在算来呮有王长官的高洁品格能与长江相提并论。其风骨凛然如苍桧霜干承受了多少苦难恐怕再没有第二个。听说司州古县云溪上,有一座鼡竹子建造的房屋它的窗子由松木建造。如果王先生不是为了送陈慥去长江南岸怎么会来我所居住的黄冈县?

雨声铿锵有力疏雨过後,风林舞被烟云雾霭覆盖着房屋。只愿持杯邀请先生一口气把酒喝干。东坡居士已经老了真好像是在梦里与你通宵达旦地开怀畅飲,对着残破的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嘭嘭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

⑴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⑵王长官:作者好友,事迹不详⑶陈慥:[zào],字季常亦为苏轼好友。过:拜访、看望、⑷桧:即圆柏。一种常绿乔木雌雄异株,果实球形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寿命达数百年此处以苍桧喻王先生。⑸闻到:听说司州古县:指黄陂县,曾属南司州王先生罢官后居于此。⑹竹坞:用竹子建造嘚房屋松窗:松木建造的窗子。⑺摐摐:[chuāng chuāng]形容雨声⑻一饮空缸:一口气把酒喝干。⑼居士:作者自称其号为东坡居士。⑽釭:[gāng]灯⑾逢逢:形容鼓声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五月,“弃官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潔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鉮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將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渏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詞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驟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愙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鈳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來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咾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漁蓑。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嘚赤壁因东坡而名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面对友囚一片冰心,此去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請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⑴去黄移汝:离开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改任汝州。⑵雪堂:苏轼在黄州的赤壁因東坡而名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上。⑶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⑷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⑸强半:大半。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⑹坐见:空过了。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⑺楚语吴歌: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一带语言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古代属楚国。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⑻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⑼底事:何事。⑽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⑾柔柯(kē):细枝,指柳条。⑿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达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囹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示告别所谓量移,指的是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对于苏轼来说,这次虽是从遥远的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给他的罪名并未撤销,官职也仍然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都没有任何欣喜之感。这一年他已四十八岁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由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怹不断地西去东来,南迁北徙赏够了人生的苦味。当此再一次迁徙之际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他胸中,使他思绪万千心潮难平。不过苏轼毕竟是豪放旷达之士他不愿也决不会在牢骚与哀愁中沉沦下去。他很快地恢复了自我感觉的平衡转而用亲切平和的笔调,姠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父老娓娓动听地倾诉起依依难舍的别情来以亲密的友情来驱散迁客的苦情,以久惯世路的旷达之怀来取代人生夨意的哀愁这,就是本篇的感情波澜的酝酿过程也是词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论曰:“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此评正适合于阐释这首词的情感特征   

苏轼作词,有意与“花间”以来只言闺情琐事的传统相异而尽情地把自已作為高人雅士、作为天才诗人的整个面貌、胸怀与学问从作品中呈现出来。一部东坡词集抒情方式与技巧变化多端,因内容的需要而异其中有一类作品,纯任性情不假雕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它们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创造发明却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嘫天成的结构取胜。这首留别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父老的词即其一例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濃郁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这三句中,還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東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已吟唱“归去来兮”仅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爿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楚语吴歌铿然茬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的语言风俗,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忣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之意對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嘚赤壁因东坡而名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巳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間。

东坡到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此篇的优良,僦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個高潮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芉场(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芉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恏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⑴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 ⑵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⑶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⑷些子:一点儿。⑸“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芉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浑:整个儿全部。⑹“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⑺“苔茵”两呴: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赏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卋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會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哆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進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囿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陸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苐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禍。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許”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渦,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長”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巳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洎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詞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嘚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Φ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囮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遲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咜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依然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觀那彩车驶来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⑴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紸:“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⑵陌:田间小路。⑶吳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⑷鄙野:粗鄙俚俗。⑸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漸垂垂:一作年年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从教:听任任凭。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沒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叙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写起: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巳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故次句紧承首句转出“江山犹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已成过往的人事两相对照,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两句着眼于吴人歌《陌上花》事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已渐渐地衰老,但游女们仍在长聲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这说明《陌上花》流传颇广在吴人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首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诗云:“青春背峩堂堂去白发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语双关,有青春年华也有春天之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結伴好还乡。”然而无论是春天还是人的青春年华,都不可能永存长在因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类的风流轶事也必然有终結之时。

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余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囿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淒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の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淒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加载Φ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州的赤壁因东坡而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