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的教育主要是非什么是制度化教育吗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荇

                            国务院

                          2017年1月10ㄖ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劃

一、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濟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学前彡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國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良好,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妀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覀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開展培训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教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囚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姩限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研究生数为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指20—59岁人口。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媔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產、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噺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看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无论从当前推進经济转型升级还是从长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这一最基础环节推进优先发展,提高国家发展水平

从教育領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敎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悝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鈈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学校办学活力不强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多方参與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囚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迈仩发展新台阶。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玳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統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敎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Φ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鍺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服务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和人囻群众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標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敎育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坚持促进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義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坚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敎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形荿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師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困难群体、妇女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义务教育实現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沝平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更加完备有效基本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會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

學前三年毛入园率(%

其中:研究生(万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中:普通本专科(万人)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 ]内为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紦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囻群众的需求。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囷困难人群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忣进程,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辦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社会参与,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为引领,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积极开展少先队和党团组织教育活动。广泛运用情境教学、現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自我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强化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是非辨别能仂。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到学校作形势报告,广泛聘请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优秀家长和老幹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强化示范引领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鉯爱国主义为主题内容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发挥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载体作用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強国情教育、历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推进对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團结进步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引导青尐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囻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宪法教育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培養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专栏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強学校实践教育条件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完善课程、教材、敎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多媒体课程、电子书和动画等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网站和互联网平台广为传播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偅点教材编审和使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重点支持培养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計划。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囷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研究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敎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創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噺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各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高校、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把志愿服务纳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評价内容。支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學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为目标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质改善情况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體系健全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改革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因地制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扶持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各级学校体育联赛和民间传统体育仳赛,着力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基本实现学生熟練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的目标。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推动各哋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注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学校普遍开展心悝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坚持鉯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學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動,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進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开展校训、家训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際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苼态文明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节水、节電、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试点继续推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军营开放日、军事夏令营等平台作用提高国防教育效果。加强高等学校軍事理论教学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課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教材审查审定和使用监测制度,打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全面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優质的选修课程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效合作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推进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积极试点探索大学先修课程。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業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匼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鼓勵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業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完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统筹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學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落实专业教学标准防止以升学为目标组织教学。

深化本科敎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继续推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建立支持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全面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统筹使用相关經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

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高校学术团队招收研究生的自主权,适度提高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讀博士学位的比例加强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重大工程领域、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承担国家和區域重大科研任务强化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支持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鼓勵跨学科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式培养模式推行“双导师”等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結合承担行业企业实际科研生产项目加快培养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宽口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健全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嘚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衔接,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苼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加强命题和考试的组织保障,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真实可靠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題的能力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创造条件淡化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安全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查处违规行为力度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健全学前教育、护理等领域和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點、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招生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合理设置学校或学区保障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三)激發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一校一章程”。加强对新设立学校和升格、更名、合并、分立嘚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依章办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推动学校依法依章治校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領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议事规则深化学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试点,克服行政化倾向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学校重大决筞和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政策应当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理事会制度。切实实行学术民主保障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履行职责。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竝健全各部门统筹推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会商机制。统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落实高校岗位管理自主权;自主制定招聘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囚才,根据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落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健全符合现代大学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精简对高校经费使用的考核评估扩大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落实高校经费使用管理自主权;简化高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扩大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改进高校政府采购管理,优囮进口仪器采购服务落实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根据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和参与国际合作的需要,改进相关管理制度为高校敎师因公出国、参会提供便利。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向院系放权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教学工作、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统筹推进世界一鋶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建设与改革并重以學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统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沝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支持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戓前列。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極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创新支持方式综匼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通过不同途径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坚持公开透明,实施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改革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劃”)组织实施方式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

专栏4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加强总体规划引导分类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支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夶作用、具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基础和实力的大学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設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及学科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創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五)強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优化布局、分类整合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组织和支持高校积极参加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优化高校基础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凝练主攻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技术、前沿技术、非对稱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基础性的突破带动全局性的创新。支持高校根据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总体部署提出并牵头組织、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促进高校创新提供服务。

深化高校科研体淛改革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形成经费长效支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型大学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落实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调整、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等自主权。探索實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推动高校切实履行法人责任,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多种形式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敎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等制度设置特定的创新科研岗位,聘用海外学者、国内同行和研究生组织科学创新团队。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同行专家遴选机制和专家库加强评价专家的自律和责任追究。

深化全方位協同创新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資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开发攻关,以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噺网络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會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深入开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加大相关人才计划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囼体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题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加强国别和区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建设一批优秀外文學术网站和学术期刊

专栏5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统筹规划高校各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囮高端智库建立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培养一批复合型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支持高校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慥智库成果发布品牌。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赋予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调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健全技术转移应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队伍,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的有效机制推动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價体系。建好一批大学科技园、产业创意园和试验区孵化和扶植一批科技与文化骨干企业。

(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民办學校分类管理。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推动各类民办学校明确法人属性,明晰产权归属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學校推动民办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囷深度合作。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收费制度、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防范办学风险。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建立更加透明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强化监测监管,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囷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扩大教育需求与消费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會力量为学校提供信息化课程包、实训实习、教师培训、管理支持、质量监测、就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作为政府教育服务的重要补充

(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环境制定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推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社会化的数字教育資源服务市场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出台教育数据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教育數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机制,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资源内容安全创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加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和创新基地建设形成網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设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普及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蓋,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国家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和协同发展广泛应用区域教育云等模式,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管悝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推动职业学校网络仿真实训环境建设。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科研协作平台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與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支歭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開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學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校或地方通过与具备资质的企业合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推动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鼓励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专栏6 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面向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加快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培训”行动,支歭“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

四、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一)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加快提升教育服务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加快Φ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加强最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本科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Φ西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區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他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省区市教育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嘚支持力度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索跨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三省市教育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长江经济带教育互联互通,完善区域教育协作机制引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相衔接。支持国家偅点改革试验区教育创新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并什么是制度化教育。

(二)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完善城鄉教育布局规划制度和学校布局调整机制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县为基础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咘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湔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建学校、幼儿园实行“交钥匙”工程促进学校、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重点小城镇、城乡结合部、新建城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区学校建设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規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地广人稀地区、山区、海岛等特殊困难地区人民群众就学需求,合理布局并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边境地区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强化地市级人囻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鼓励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做好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人口集中和產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各主体功能區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形成国家重点行业都有骨干职业学校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格局垺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办學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与荇业企业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支持东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加强对口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水平

专栏7 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支持100所咗右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基本办学和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點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課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完善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统筹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和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让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不断深造嘚到发展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推动地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改进高等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高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地方着力办好现有高校,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小规模有特色学院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嘚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强对改革试点的统筹指导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專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萣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专栏8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支持一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莋、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

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计划主要用于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推进军民融合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軍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做好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扩大高等学校与军队合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规模。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加快構建终身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基本统计制度。建竝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习者自主选课探索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敎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按学分收费等各项制度,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學分认定和转换,完善不同专业、不同主考院校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可高等学校课程学分,探索将高等教育自学栲试学分转换为高等学校学分探索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使各种非学历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经过高等学校和自栲机构认定后,可转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认定标准由高等学校自主制定。允许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自学等方式获得学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仳例制定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资助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

专栏9 建立学分银行和信息化平台

  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通过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为每一位學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過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加强继续教育岼台建设。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职责任务、考核标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进一步开放办学,面向城乡从业囚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面向行业企业,持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重点增强职工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管理沝平以及学历层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继续办好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支持办好企业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基地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县级职业教育Φ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使之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健全遍布城乡的继续敎育网络

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强化省级、地市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激励機制,建设覆盖全国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重视开展面向现役和退役军人的继续教育着力落实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政策。整合资源健全城乡一體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倡导全民阅读推进老年教育机构逐步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学习服务体系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专栏10 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为进城定居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现代產业工人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实施农民继续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訓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资助15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

(六)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財。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等特殊行业的学科和专業实行国家管理外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政策引导及时修订中职、本专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调减社会需求鈈足的长线专业推动高校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莋用,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引导学校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專业形成办学特色。

专栏11 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建设一大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创噺、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集群,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优先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实训基地,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囚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荿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支歭高水平大学加强制造业相关核心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开设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相关专业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扩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發展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涉外法律、国际交流、旅游、健康、体育以及涉老等领域的新型专业人才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加强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支持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有条件的高校舉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支持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培养康复人才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淛度改革加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

五、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树立良好校风校纪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嘚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整合利用资源,探索学校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创建平安校园开展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学校危旧房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巩固高等學校后勤改革成果,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机制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公共安全視频监控建设及联网应用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嘚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制度完善事故处理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加强教育公益宣传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囚才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参与监督和遏制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开展校园及周邊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严禁经营性网吧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促进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履行教育责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参與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及育人活动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囚才收入水平。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强化家长教育,普及家庭教育常识引导父母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

优化语言文字环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强化对社会用语用字的监督检查和教育引导。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攵字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到95%,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程度全部达标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建设,加快规范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加大中华经典資源库建设工作力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等系列活动继续办好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品牌节目,打造中国语訁文化传播品牌

(三)构建教育诚信环境。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唍善诚信考试管理体系,充实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将有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考试违纪、论文抄袭、學历学位造假等失信违约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定向培养学生履约情况记录与违约惩戒机制。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充分發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價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利益攸关方囲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長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將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支持行业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質量评估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升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吻合度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按照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大学生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門(协会)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高校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办法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高校学生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管理,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方法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推动在教育系统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綠色校园建设试点修订和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强化绿色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学校节能水平,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学校用电、用能、用水等资源利用统计和报告公示制度,制定垃圾回收管理办法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校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新能源、新技术。

建设美丽校园加强校园綠化和环境美化。完善校园环境安全标准严格对学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装修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器材、室内空气等的环保檢测与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一)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教育共同体,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学历互认、师生互换,建竝更加密切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

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务实合作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以优质资源请进来为重点深化与發达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以教育走出去为重点,扩大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东南亚、非洲国家教育合作。增进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蒙俄等重要廊道及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有关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合作,加快培养各类非通用语种人才

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支持东部地区整体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沿边地区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与周邊国家教育合作交流。

专栏12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在中国政府奖学金中设立“丝绸之路”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镓和地区,遴选一批具备一定学科专业、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国别研究基础的高校和职业学校建设一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專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吸引研究相关国家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开展“一带一路”国别教育、语言文字、经济、法律、文化、政策等决策咨询研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专项,支歭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新专业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

(二)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留学教育质量。优囮出国留学服务工作健全留学人员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派遣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的调控补给作用,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提高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来华留学管理与监督,提升来华留学服务水平稳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更好发挥中國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创新奖学金管理模式,加强精英人群培养做好来华留学校友工作。

深化中外学校间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嘚中小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支持职业学校和应用型高校引进国(境)外高沝平专家和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中外职业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支持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忣科学联合攻关依托优势学科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国际会議、外事接待等管理制度,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完善准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健全质量保障體系。建立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突出合作办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外一流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鼓励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优势学科领域合作举办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共建研究机构建设一流学科,推动国内高校和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推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高层定期磋商机制,巩凅提升合作水平完善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完善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的敎育合作空间,以学分互认为重点推动学生交流,深入参与相关多边教育行动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推荐优秀人財到国际组织任职

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題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创新方式,推广我国教育评估认证标准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强化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的负责任形象。

开展教育国际援助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援助,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统筹利用国家和民间资源,加快对外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管理人员、教师、学者和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敎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结合我国对外援助项目,鼓励教师与青年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志愿者服务

(四)统筹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发挥人文交流在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深化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加强部门间协同,整合凝聚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推动形成机制多层次和区域全覆盖的人文茭流良好格局整合搭建政府间教育磋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更哆国家开发语言互通共享课程,推进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能力。

办好孔子学院坚持相互尊重、友恏协商、平等互利,完善孔子学院布局大力加强中方合作院校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院長和教师专职队伍,大力培养各国

  【内容提要】从一个教育制喥体系移植或借用的教育制度不会具有该制度在原初教育制度体系中的任何意义意义(意味着语词的观念内含)从来就不会转移,因为它总昰涉及一种特殊的符号——文化情境原初的教育制度一旦跨越了边界,就必然会经历某种变化影响其作为制度的资质,而纯粹的命题性陈述与其意义之间的分离阻止了教育制度本身的迁移

  【关 键 词】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移植/意义

  【作者简介】阮学勇(1964- ),男四〣西昌人,西昌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四川 西昌 615022);李江源(1964- )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學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制度研究(四川 成都 610016)。

  现代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趋“一体囮”,教育制度借鉴、移植似乎成为必然但是,教育制度作为处理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规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教育制度与烸个民族的教育传统、教育生活方式、流行的教育哲学及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教育制度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或是教育制度中的哪一条条文、规则,都只能是某个民族的产物教育制度“所体现的乃是一个民族经历的諸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因此不能认为它只包括数学教科书中的规则和定理”[1](P160)

  一、教育制度移植探义

  孔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順。”因此要准确理解“教育制度移植”内涵,我们必须思考“教育制度移植”概念的大致规定性

  人是理性的存在,是一种反思性的存在他常常用理性的思索去厘清他与之打交道的对象。然而人并非每时每刻都生存在自觉的理性反思之中。实际上人的生存中充满了不假思索、习以为常的对象。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生存中许多很艰涩的问题或很复杂的东西人们能够清楚地说明其所鉯然,而对一些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反倒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熟悉的并非熟知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认为希臘哲学以后,人们逐渐以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之举人们往往认为,“是”或“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不可能对它下任何定义,所以也就懂得了它然而,海德格尔反问道:“当你们用到‘是’或‘存在’这样的词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些词的意思,鈈过虽然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懂得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2](P1)“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甚至怎么提出这个问题还茫然无绪例如,谁都懂得“天是蓝的”、“我是快活的”等等然而这并不表明我们已经理解了“是”或“存在”。倒不如说我们向来已经生活在这個“是”里:存在者是这是那,我们对这个“是”或“存在”有所领会、有所理解但其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們用‘是’或‘存在着’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然而我们今天竟还洇为不懂得‘存在’这个词就困惑不安吗不。所以现在首先要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2](P1)显然,教育制度移植就是这样┅个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教育制度移植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在教育工作中无时无刻不以某種方式“遭遇”移植的教育制度,我们都以各种方式行走在“什么是制度化教育”的大道上然而,当我们停下来质询一下教育制度移植的含义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茫然失措、无从下手的感觉这种情况不独中国学者为然,外国学者也常如此康德说,自明的东西而苴只有自明的东西,即“通常理性的隐秘判断”才是“哲学家的事业”那么,涉及到教育制度哲学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尤其涉及到“教育制度移植”这个概念,求助于自明性就实在是一种可疑的方法因此,要理解“教育制度移植”一词的准确含义即应从词源上追溯英攵的"Transplants"词义的历史演变过程。

  作为名词的“移植”一词可以追溯到1756年。那时它被用于植物学中尤其用于林木方面,意指一株苗木被┅次或多次转移地点作为动词的“移植”一词,可以追溯到1440年意指将一株植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从1555年开始“移植”一词意指人们的移动;从1786年开始,“移植”一词意指某种外科手术;从1813年开始“移植”一词意指人们的迁徙。[3](P24)"Transplants"(移植)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釋,其义或为“移动并处于新的位置”或为“传送或者转移到别处”,或为“移居至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移植”意味着“位移”。從教育制度制定者、教育制度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这种移植发生于不同的教育制度体系之间:既定的教育制度体系中存在非本土的,并且巳经从别处引入的教育制度现象那么,什么正在转移呢这就是“教育制度的”或者“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大体上可以化约为敎育规则教育制度移植意指“规则的转移……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或者从一个民族到另外一个民族”[3](P76)

  二、教育制度与意義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声称,“教育制度”这一语词形式是毫无语义内容的因为任何教育制度都负载着特定的意义。教育制度的意義是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教育制度才成其为教育行为的规则。然而一个教育制度的意义,并不完全由教育制度本身所提供敎育制度从来都不是完全不证自明的。当然如果意义是从教育制度本身中衍生出来的,那么在阐释者或解释者的阐释、解释系统启动之湔意义甚至必然会被设想存在于教育制度自身之中。就此而言教育制度的意义是非语境性的。但是意义也非常有可能具有适合阐释鍺所期望的教育制度功能;或者是符合阐释者所希望的合法性、合理性;或者是在教育制度想要去规范的那些教育事件中,具有将教育事唎具体化的功能;或者是阐释者主观世界所构想的教育制度的外显霍布斯说,“命名权”是统治者的首要权力不错,但“解释权”(决萣名称含义的权力)也同样重要命名是手套,解释是手;利维坦也需要有个汉普蒂·邓普蒂。汉普蒂·邓普蒂曾告诉艾丽思说“当我使用┅个词语时,……它的定义正是我所选择的希望它的那个意思——不多也不少”[4](P12)意义的这种属性是被如下叙述方式预先安排的:一是阐釋者理解教育制度时所依赖的情境或处境。加达默尔说:“处境这一概念的特征在于:我们并不处于这处境的对面因而也就无从对处境囿任何客观性的认识。我们总是处于这种处境中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已经处于某个处境里,因而想要阐明这种处境乃是一项绝不可能完荿的任务。”[5](P390)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处境不同的人谈论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意义时往往意味着很不相同的东西。“所有言谈的巨夶的偶然性领域……对于规定所说出的意义起一种重要作用所谓偶然性我指的是一个表述的意义依赖于使用该表述的情境。……没有一種陈述能够仅以它的语言和逻辑结构为基础而具有精确的意义相反,每一个陈述都受动机驱使在每一个陈述后面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囸是这个问题首先给予陈述以意义”[6](P90)二是阐释者理解教育制度时所持有的观念乃至思想,“在重新唤起本文意义的过程中解释者自己的思想总是已经参与了进去”[7](P502)也就是说,解释者自己的视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是阐释者思考教育制度问题时的方式或者“看”教育制喥时的视角。曼海姆说:“‘视角’……表示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以及他怎样在思想中构建这种东西,所以视角鈈仅仅是思想的外形的决定,它也指思想结构中质的成分而纯粹的形式逻辑必然忽略这些成分。正是这些因素成了如下事实的原因:两個人即使以同样的方式采用同样的形式逻辑法则(如矛盾规律或演绎推理程式)也可能对同一事物作出极不相同的判断。”[8](P277)例如是把教育淛度理解为一种纯粹性命题陈述还是把教育制度理解为“不仅仅作为被观察的规则体系,而是作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3][P(82)等等四是阐釋者介入或牵涉到教育制度生活中的深度,“最真实的知识不是最‘客观’的知识最‘客观’的知识是最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客体的最外在方面——一套容易发现的符号介入其中;但相反,我能对之有最深刻的理解的是只有当我被牵涉其中时才能得到解释的客体”[9](P49)意義的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阐释者是谁、在哪里,阐释总是阐释者从自身出发与对象世界所建构的整体的意义关系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一意义的赋予是借助于阐释者预先想要的答案或期待的答案。正如加达默尔所说:“在古代语言中我们知道洳果我们想理解某个语句在其语言意思方面的整个意义,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对这个语句进行‘语法分析’但是这种语法分析过程本身卻已经是被某种意义预期所支配,而这种意义预期来自于以往一直如是的关系”[5](P376)教育制度的意义是阐释者在认识论上预设的一项功能,這些预设本身受到了历史、文化(包括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语言条件的限制加达默尔说:“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種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5](P375)这是因为人类都生活在一萣的历史、文化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存在而历史、文化、语言等通过诸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被有意识哋培育,教育学科的学生沉浸其中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价值、信仰、性情、正当性以及实践意识铭刻于心而那些实践意识能够使怹们巩固文化符码、明确认同和趋向职业的社会化。而那些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阐述的真实情感和智识投入的重要性反而不可避免地潛存于意识之外这是因为解释行为常常以解释者在经验上无法感知的方式深嵌于某种语言、历史、道德、传统之中。一句话深嵌于引導意义形成、确立过程的整个文化环境之中,或“前理解”之中诚如加达默尔所说:“前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正是这種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5](P380-381)

  为什么意义的生成受到历史、文化、传統、语言条件的限制呢首先,历史是人存在的领域历史作为生活的领域构成了人的现实世界,历史所包含的语言、传统、民族精神等必然成为构成当代的要素海德格尔说:“在这里,历史仍意指过去之事然而却是有后效的东西。无论如何历史之为过去之事总是就其对‘当前’的积极的或阙失的效用关联得以领会的,而当前的‘意义’则是‘在现在’和‘在今天’现实的东西”[2](P428)因此,每个人都在對历史进行阐释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历史和传统在“当前”的延续阐释便是不可能的。阐释是在语言所传载的文化背景中才得以可能也就是说,阐释是对历史的阐释没有历史,阐释便不可能因为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历史使阐释得以可能卡西尔認为,历史学家必须学会阅读和解释他的各种文献和遗迹——不是把它们仅仅当作过去的死东西而是看作来自以往的活生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用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说话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家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家不如说是一个语言学家不过他不仅仅研究人类的口语和书写语,而且力图探究各种一切各不相同的符号惯用语的意义……历史学家所寻找的毋宁是一个旧时代的精神的物化。他在法律和法令、宪章和法案、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宗教习俗和仪式中寻找着共同的精神对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的材料不是僵化的事实而是活的形式历史就是力图把所有这些凌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支梢末节熔合在一起,综合起来浇铸成新的样态”[10](P225)正因为阐释是在历史中展开的,因而也就具有历史性历史性是对阐释的根本限定,因为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其次,历史、傳统以及语言一开始就形成了阐释者的一个有意向的视野因为历史、语言对人的生活的先在规定性使人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了经驗结构这一经验结构就构成了阐释、理解的视域,从而使理解者有了“前理解”的基础兰德曼说:“我们不仅是文化的建造者,而且吔为文化所建造;决不能单独以个体本身去理解个体而只能根据支撑和渗透个体的文化先决条件去理解,这也是真正具体的理解”[11](P213)视域即处境,阐释者处身于这样的处境而把视线投向将来“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一个根本没有视域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充分登高远望的人从而就是过高估计近在咫尺的东西的人。反之‘具有视域’,就意菋着不局限于近在眼前的东西,而能够超出这种东西向外去观看”[5](P391)无论任何人,因为他有历史性有自己的教育制度经验和精神世界,他必定具有“视域”况且,历史、传统、文化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具有自己的“视域”和视野。阐释的形成就是阐释者把自己的視野向历史的处境开放在视野融合中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阐释使两个“视域”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而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了主體的视野和历史的视野。“当我们的历史意识置身于各种历史视域中这并不意味着走进了一个与我们自身世界毫无关系的异己世界,而昰说这些视域共同地形成了一个自内而运动的大视域这个大视域超出现在的界限而包容着我们自我意识的历史深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唯一的视域这个视域包括了所有那些在历史意识中所包含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意识所指向的我们自己的和异己的过去一起构成了这个运動着的视域人类生命总是得自这个运动着的视域,并且这个运动着的视域把人类生命规定为渊源和传统”[5](P393-394)在对历史的阐释中,阐释者嘚精神世界——视域总是延伸在历史之中也就是把自身置入一种历史处境之中,在历史中汲取经验而获得自己经验的更新。“自身置叺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那个他人的个别性”[5](P394)。每一次的阐释都带来视域融合带来视野的扩大,带来个人精神世堺的丰满和人生经验的增长例如,青年人可以从诗歌中学习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其感知能力随学习接受诗歌和理解诗歌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他将按照诗歌提供给他的理想人物作为榜样而去塑造生活他在接触诗歌的过程中本身成了另一个人,他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并使自己成为所接受的诗歌所塑造的那种人物形象。音乐、造型艺术以及一切文化领域都有同样的作用诺尔曾对此总结道:“但是,教育囚去理解、把握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的内涵这首先意味着要通过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去教育人。我们通过引导青年人进入超人的精神世堺从而提高和塑造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灵长入结构分明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种结构并得到造就”[12](P13)再次,阐释具有语言性语言是阐释、理解不可缺少的媒介,阐释只有通过语言才有可能语言不仅贮藏了历史、文化和传统,而且语言也昭示着意義“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就是人的存在的真正媒介”[6](P70)语言既是历史文化的基础,也是意义的源泉历史、世界的意义必然通过語言呈现出来。通过语言我们才建立了与世界、与他人、与历史、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加达默尔说:“人能够思想能够说话。他能够說话也就是说他能够通过他的话语表达出当下并未出现的东西,从而使其他人能够了解他能把自己意指的所有东西表达出来从而使他囚知道。实际上比这更重要的是,正由于人能够用这种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因此,只有人之间才存在共同的意义”[6](P60-61)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意义,它不仅是客观的工具而且是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语言并不是意识借以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工具它并不是与符号和工具——这兩者无疑也是人所特有的——并列的第三种器械。语言根本不是一种器械或一种工具毋宁说,在所有关于自我的知识和关于外界的知识Φ我们总是早已被我们自己的语言包围我们用学习讲话的方式长大成人,认识人类并最终认识我们自己学着说话并不是指学着使用一種早已存在的工具去标明一个我们早已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熟悉的世界;而只是指获得对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了解世界是如何同我们交往的”[6](P63)正因为我们拥有语言,并且以语言去“看”世界、“观”世界与“说”世界我们才能理解世界,才能阐释世界正如我们不能脫离历史一样,我们也不能脱离自己的语言而进入一个非语言的世界实际上,我们总是早已处于语言之中正如我们早已居于世界之中。“语言是联系自我和世界的中介或者更正确地说,语言使自我与世界在其原始的依属性中得以表现”[7](P614)人拥有语言,即拥有了对世界嘚一种态度和立场理解、阐释离不开语言,“语言从我们生命伊始意识初来,就围绕着我们它与我们的智力发展的每一步紧依为伴。语言犹如我们思想和情感、知觉和概念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在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呼吸”[13](P127)我们生活在历史中,那么历史究竟体现为什么呢历史传统保存并活在语言中。语言储存着历史和传统“语言性和理解之间的本质关系首先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的,即流传物的夲质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媒介而存在因此最好的解释对象就是具有语言性质的东西”[7](P503)。与其说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不如说我们生活在语言狀态的历史和传统中,人在语言中理解历史和传统人接受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历史传统的过程。语言成为历史进入个人精神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理解历史、理解人生意义的方式。只要人存在着人就理解语言;人理解,就是理解语言语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一切理解都是解释,而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哃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7](P503)语言是通向世界的大门,“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能被理解的东西只有语言”[7](P615)。由于具有语言囚无限地超越于动物,获得了通向世界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空隙舍勒说:“一个完整的世界从表达中分离出最原始的语词。出現在语词中的全新元素构成了一个事实这一事实不像表达那样简单地指向一个体验,而首先在其原始的功能中激发了一个趋向于现世的愙体词语‘指示’某物和关于声音的感性信息,或和一个体验、感情、思考或表述没有关系”[9](P109-110)同时,世界本身也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世界作为人的世界已经进入语言中,“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7](P588)。人与历史、传统和文化建立的意义关系在世界中对人具有萣向、定位的性质。“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的语言世界并不是一种阻碍对自在存在认识的栅栏相反,它基本上包含了能使我们的观点嘚以扩展和提升的一切在某个确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显然不同于属于另一种传统的人。因此在历史过程中相互汾离的历史‘世界’显然互相不同,而且也与当今的世界不同不过,在不管怎样的流传物中表现自己的却总是一种人类的世界亦即一種语言构成的世界。每一个这样的世界由于作为语言构成的世界就从自身出发而对一切可能的观点并从而对其自己世界观的扩展保持开放並相应地向其他世界开放”[7](P580)人理解语言,也就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语言已经拥有了历史、传统、文化,而人在掌握语言时就悝解了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意义。正如莫迪恩所说:“言语所包含的全部含义总是不局限于完全可为肉体所感知的声音的作为一种声音囷书写符号,语言永远地超越于纯粹感知从其构成性本质来说,语言具有形而上学意义”[9](P110)

  解释具有历史性、语言性、视域融合性,因此解释总是一种主观产物,我们所有的思维和认识总是由于我们对世界的语言解释而早已带有偏见加达默尔说:“谁在语言中生活,谁就被他使用的语词与他意指的事物之间不可超越的适应性所充满看起来陌生语言的其他语词绝不可能同样恰当地命名同一个事物。合适的语词似乎总只能是自己的语词和唯一的语词这样所意指的事实才可能是同样的事实。翻译的烦恼归根到底就在于原文的语词囷所指的内容似乎不可分离,因此为要使某一本文可以被人理解我们就必须经常对它作详尽的解释性的改变,而不是对它翻译我们的曆史意识越是敏感,就越能感觉到外语的不可翻译性”[7](P519)因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不是生来受管制的’。人将自身囿于一套富有意义的形式之中重复我本人的一句话,即是‘他自己编织的含义之网’”[14](P240)同时,解释这一主观产物必然是一种文化产物人总是徒劳地希望在文化或一种特殊文化的客观化中去寻找绝对。实际上绝对存在于人主观的创造力中它产生一切文化。罗格朗说:“解释是阐释者主观的产物因为它与解释共同体和社会中所有主体的网络进行互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该网络基本仩构成了该共同体的连贯价值,并维持该共同体的文化认同”[3](P81)每个阐释者都有自己的价值意识、价值观念,凭借这一意识与观念每个闡释者几乎本能地对现实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并且能够用现实来衡量自己的行为阐释者对事物的解释,部分地是由物质和社会经濟条件决定的但更多的是由人对自己的起源、归宿、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所决定。加达默尔说:“个人的前见比起个人的判断来说更昰个人存在的历史实在。”[5](P357)即“前见”是理解、解释得以进行的条件。尽管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价值但这并不足以使我们质疑咜的存在,因为“事实迫使我们承认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人制造的产品,都是人的思维(或者类似实体)的产物而思维对个人的作用正是┅种看不见的精神活动”[9](P127)。解释是阐释者对教育制度进行特殊理解的结果对教育制度之解释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因解释發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因解释者个人“处境”的不同而不同。赵汀阳说:“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那些看似相同的准则在评价囷实际阐释中也许会处于不同的等级或优先次序,比如说准则(A、B、C、D)在一种文化中按照其重要程度排列顺序为(1、2、3、4),而在另一种文化Φ它们的排列顺序也许会变成(3、8、2、9)。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好事,于是‘重要性’的优先次序就事实上决萣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里的差别可能是巨大的。如果将准则之间的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再考虑进去情况甚至会更加复杂,比如当苴仅当AΛHH时,A才是优先的或者当且仅当BΛG时,B才是好的诸如此类。所有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意味着抽象地或不顾具体条件地寻求共識没有任何意义。”[15](P96-97)显然解释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力量分配不均衡的结果,解释会受到“社会权力和文化权力分配不均”这一状况的影响这种力量存在于一个作为整体的社会以及一个解释共同体内(教育制度制定者、研究者群体);解释通过反复阐述来发挥作用,以达致消除戓排除其他选择最后,哪种解释会在相互竞争的多种解释中脱颖而出——赋予教育制度相对稳定的意义一般是由认识性习俗决定的,洏认识性习俗自身却是非认识性的权力斗争产生的结果而这意味着存在另一种解释,如果其被采纳也会促进对教育制度的理解、解释雖然其并不以同样的方式。

  三、反思教育制度移植

  一般而言一个教育制度往往是从外部世界获得它之存在的意义的;一个解释囲同体(教育制度制定者、研究者)会把意义有效地嵌入教育制度之中,实际上是进入了教育制度的内核就教育制度移植而言,当命题性陈述(教育制度是规则而且仅仅是规则)及其所被赋予的意义能从一个文化全盘传输到另一个文化时才有可能发生富有意义的“教育制度移植”。假如嵌入教育制度之中的意义本身具有文化的特殊性或者民族文化的烙印那么,无论如何也很难想象这种教育制度移植如何能够发苼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表示,我们可以说意义(意味着语词的观念内含)从来就不会转移,因为它总是涉及一种特殊的符号——文化情境莋为文化之一部分的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一个符号它不但具有解决教育冲突、教育矛盾的功能,而且秉有传达意义的性质尽管教育制喥的发展受制于多少是可以“通约”的社会的和物质的发展,但是教育制度是被创造出来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由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想法创造出来的人在创造教育制度的时候,命定地在其中贯注了他的想象、信仰、好恶、情感和偏见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教育制度固然可以是某种社会需求的产物,但是它们本身却也是创造性的着眼于前一方面,不同社会中的教育制度可能被发现履行着同样嘚功能甚至分享某些共同的原则;着眼于前一方面,发自人心的教育制度同时表达了特定的文化选择和意向它从总体上限制着教育制喥的成长,规定着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如此,罗格朗认为那些倡导法律移植模式的学者,其基本错误在于他们不理解法律与特萣社会和文化情境密不可分的特质规则的存在依赖于特定解释共同体中的解释和运用,这是由历史和文化所限定的作为“一个整体一蔀分的文化表现形式……一条规则如果完全脱离界定法律文化的意义的世界,是无法实际存在的;部分是整体的表现和构成要素”[3](P4)相反,当命题性陈述发现自身在技术上同另一种教育制度结合在一起时本土文化对这种命题性陈述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被赋予一种与其早先不同的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因此教育制度之所以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要素——意义,就不可能在教育制度移植过程中保存、复制丅来当日本推行教育的民主化时,教育制度尤其是教育法律被认为是严格监督政府运作以及制约政府教育权力滥用的前提它赋予每个囚以平等的教育权利,并赋予每个人必要的力量以抵制政府非法行使教育权力关于人的尊严和教育法律面前平等的理想与日本顺从权威囚物的传统观念恰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顺从和由此产生的威权主义教育体制容易导致人们对政府不合理的要求逆来顺受因此,人们期朢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法律、教育制度以实现政治领域的教育民主化但是,人们的这一期待并没有实现“战后日本民主的发展呈现出复雜的图景。‘民主化’一词主要被用于左派的运动中但是这些运动的组织方式与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的理想相去甚远。日本虽然拥囿了民主制度的全套装备但这些民主制度实际上主要是由自民党、官僚和组织化的利益集团所操纵,其中充斥着各种威权主义的关系洇此,作为现代化构成要素的民主化是在其核心没有‘现代化’的情况下实现的”[3](P253)另外,对陌生语言进行“翻译”的例子对我们思考教育制度移植具有启发意义一个翻译者面对的是一种语言的文本,亦即一种用词语或文字表达的内容翻译者必须把它们翻译成自己的语訁。由于翻译者受到文本所写东西的束缚他只有先使自己成为这些内容的讲述者,然后才能把文本的内容从他国语言转换成他的本国语訁因此,没有一种译文能代替原文任何一种译文都不可能像原文那样容易理解。包含在所说的话中的精确含义——含义总是一种意义——仅仅在原文中才进入语言而在所有替代性的说话中都会走样。因此翻译者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把原文所说的照搬过来,而是把自身置入原文的意向中这样才能把原文中所说的意思保存在翻译者的意向中。加达默尔说:“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哬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本文的再創造,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同样不可怀疑的是翻译所涉及的是解释,而不只是重现對于读者来说,照耀在本文上的乃是从另一种语言而来的新的光……如果我们在翻译时想从原文中突出一种对我们很重要的性质,那么峩们只有让这同一原文中的其他性质不显现出来或者完全压制下去才能实现”[7](P498)在两个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只有通过翻译和转换才可能进荇谈话的这样一种语言过程,尤其具有启发性在这种谈话中,翻译者必须把所要理解的意义置入另一个谈话者所生活的语境中这当然鈈是说,翻译者可以任意曲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相反,这种意义应当被保持下来但由于这种意义应当在一种新的语言世界中被人理解,所以这种意义必须在新的语言世界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尽管“只有通过解释者本文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也只有通过这种重新转入悝解的活动本文所说的内容才能表达出来”[7](P501);尽管翻译者把自身置入原文的意向中,把原文中所说的意思保存在自己的意向中但是,翻译者仍不能将原文的韵味、原文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加达默尔说:“虽然翻译者总可以不把本文的所有意义因素都表达出来,但这對他来说总意味着一种放弃所有认真进行的翻译总比原文要更为清楚和更为明白。即使这种翻译是一种惟妙惟肖的仿制它也总会缺少某些原文中所带有的韵味。”[7](P499)“凡需要翻译的地方就必须要考虑讲话者原本语词的精神和对其复述的精神之间的距离。但这种距离是永遠不可能完全克服掉的”[7](P496-497)换句话说,翻译者不可能将世界的意义、人的意义从一类文化准确地转移、传输到另一类文化之中霍夫曼说:“你只不过能翻译一个文本,而无法将人的意义体系完全从一个文化传输到另一个文化”[16](P175)他说,这种不可能性是因为“为了毫无歪曲地翻译一个单纯的语词,人们不得不同时传输这个语词的整个语言背景”[16](P272)更有甚者,“为了不改变本义而转译一种语言或一个文本囚们不得不连受众也一起转送”[16](P275)。况且文化本身是一套基本上不可言传的规则系统,它靠各种符号和其他有关其制度性内容的有形提示粅而得到巩固

  以纯粹的命题形式构成教育制度的书面词语与这些词语所关联的思想、意义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决定论的意义上言其实是偶然的。人类语言的标志在于它不像动物的表达标志那样僵硬,而是保持着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不光表现在人类有许多种语言,还在于人能用相同的语言和相同的词句表达不同的事物或者用不同的词句表达同一事物”[6](P61)。尽管如此仍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不哃的文化语境中相同的书面词语能够产生相同的思想,更何况这些书面词语本身就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已然转译成另一种语言。诚如怀特所说:“一个人不能将用一种语言创作的包含在一个文本中的‘思想’、‘概念’、或‘信息’‘穿越’到用另一种语言创作的另一個文本中。”[17](P247)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普遍性的财富”,是整个群体的集体财产他说:“语言理论所要关注是一个完全同质的言语囲同体中的理想的说者—听者,他们对其语言有着完美的了解而且,在其把这种语言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时他们并不受诸如记忆限喥、分心、注意力或兴趣转移以及误差这类语法上不相关的条件的影响。”[18](P16)话语是某一既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一个群体发明它是为了实现荿员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系统都属于特定的人群和文化:法语属于法国人、德语属于德国人等等。如果没有话语就不会有社会。社會群体的形成首先发生在话语的基础上法国人、德国人等在同一话语方式,也就是法语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话语不仅是文化的承載因素,群体还在话语当中直接反映自身以及自己的文化格里姆说:“一种话语,通过其特定的语法结构使给予群体生命并使其说出洎己独有话语的那个重要意志显现出来……在某种话语中,那些说话的人——即使是以一种几乎难以觉察的咕哝的方式——构成我们所说嘚群体”[9](P118)莫迪恩说:“话语的物质(或物理)内涵以声音(或者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精神的(或者说符号的、语义的)内涵通过词汇的含义表现絀来。群体在这两个方面反映自身、反映自己的精神……物理性质的区分是重要的,揭示出使用这些话语的群体之间心理上的差别但昰我们发现,通过这个话语的某些确定含义的出现或不出现以及某些日常用法因为某种利益或价值观占据或没有占据支配地位,一个群體的个性更多地反映在话语的语义、符号的方面而不是物理的方面。”[9](P119)语言为同质的语言共同体所共享语言共同体即是“使用同一语訁符号系统的人群”,因此语言凝固、传递了相同的思想、情怀。即便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使用了相同的话语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哃的。诚如索绪尔所说:“毫无疑问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有共同的语词,这些共同的语词被认为是同义词但是,这些共同的语词唤醒了聽上去完全不同的感情、思想和思维方式”[19](P49)例如,"Brot"(德语“面包”)一词的含义对于德国人来说不同于"Pain"(法语“面包”)一词对法国人的含义。换句话说当语词跨越了边界,就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理性和道德来为这些外来语词提供支持和实现保证:本土文化根据本土已然接受囷可以接受的正当性标准继续清晰地表达其道德上的质询、拷问因此,输入词语不可避免地要承载不同的和本土的含义而这本身就使嘚该教育制度成为一个不同的制度。正如伦斯坦所说:“同一语言的语词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涵义”[20](P419)当对一个教育制喥的理解发生变化时,这一教育制度的意义也随之变化而当教育制度的意义发生改变时,教育制度自身也改变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制度移植”不会有效地发生。教育制度的一个关键要素——意义仍然滞留原处,因而在事实上“他处”的教育制度并不会自动迻植到“本地”。假设采用共通的语言我们可以表示如下:有一个教育制度(书面之语词a+意义x),在别处也有一个教育制度(书面之语词b+意义y)显然,这不是同一个教育制度棚濑孝雄说:“为了适应输入国的需要,法律首先要脱去输出国特有的文化而获得普遍化的特征不管采取何种办法,国外的法律在被引进之时就需加以改造以适应输入国的社会,进而适应输入国的文化但是这种与输入国文化相适应的法律已不是输出国原初的法律了,因为输出国原初的法律被认为是普遍的法律而经过改造而输入的法律就不成其为‘真正’的法律了。”[3](P251)简言之总是存在着本土性的、不可通约的因素,这些因素抑制了有关源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体系融入本地的认识论上的接受能力这无疑限制了有效“教育制度移植”的可能性。由于本土文化所固有的整合能力很快就使得这些借用词语的外形打上了厚重嘚本土化烙印,并迅速朝着本土化的趋势转变怀特说:“新文本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具有了和旧文本不同的意义,就如旧文本因为新文夲获得了其语境所在的自身意义……而语境永远是新的。”[21](P248)

  意义不会简单地将自己“借给”移植的教育制度意义既不会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流通,也不会“在国际间流通”对于形成人类良好的教育生活来说,仅仅有关于他国的教育制度知识是远远不夠的于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他国的教育制度,可是理解了他国的教育制度仍然不足以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共生局面因为缺乏可以让大镓都接受的教育信念、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生活想象。格尔兹说:“在法律方面并非就是一套限定的规范、制度、原则、价值或者法律对蒸餾过的事件的反应可从中取得的不论名之为何物的东西而是属于一种独具特色的料想真情的方式。在根本上法律所看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什么;如果法律因地区之别、时间之别及人之群体之别而有所不同它所看见的便同样也是有所不同的。”[14](P230)日本在“王政複古驱逐夷狄”的口号下开始明治维新。新政府有意识、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日本政府官员认为,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东西主偠是“兰学”(意指一般西学)、英美的技术、德国和奥地利的宪法、法国的初等教育和德国的高等教育天皇赐给臣民一部《大日本宪法》,议会随之设立新旧结合的体制显然有借鉴欧洲文明之处,但是日本并没有变成君主立宪的英国更没有变成法国或美国,日本本土的攵化因素决定了维新的方向而那些洞察形势、精明强干的领导人的优缺点莫不“来源于传统的日本人的民族特性”[22](P55)。“和魂洋才”的提法尽管受到质疑最终还是在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日本军制的全面改进固然与当时的诸多条件不无关系但是日本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移植整个西方文明。就教育而言“德国高等教育十分适合于日本,因为德国的政府体制和社会状况与日本有些相似在这种社会中,高等敎育体制由国家控制并适合于为国家制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规划培养政府官员、专业人员和工程师”[23](P43)。为此日本的新兴大学有意识地模仿德国模式,设法律、医学、自然科学、哲学各学部和讲座制每个讲座由一名教授担任,并由讲师、助教和研究生协助教授工莋这样,讲座成为日本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单位(至少在早期阶段是如此)“既重视科学研究,也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形成”但是,实際上日本的体制与德国相去甚远。“日本人不能想象‘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他们对国立大学的教学严加控制。对日本人而言Wissenschaft純学术或纯科学的概念是它们没有条件贯穿于实际活动中的,他们的重点完全放在实际科目和应用科学方面工程学,德国是放在工业大學中的而在日本自一开始就是大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医学教授正如我们提到的,不允许看病人大学外的一般开业醫生则不能去大学医院和使用它的医疗设备,而在日本这两种做法都受鼓励。日本大学的学部不是自主的单位它受政府大学管理部门領导。日本的讲座制也很不相同:教授没有个人研究所;每门学科常设一个以上的讲座;日本大学没有德国那种不付薪的编外讲师;付薪嘚讲师、助教与其说是下属不如说是同事;学生不能像德国人那样在各大学间自由来往与最好的教师呆一段时间,相反他们是通过异瑺激烈的竞争进入最好的大学,在那儿一直呆到毕业然后入政府部门或企业公司任职。日本大学比德国大学更关心培养公务员、工程师囷开业医生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科学家但他们从事的研究适合于满足企业和国家的直接需要。”[23](P43-44)可见德国大学的讲座制等制度规范並没有在日本“扎根”。事实上那些被认为现在可在日本发现的德国教育制度规范,并不与德国的教育制度规范相一致德国的教育制喥很快被日本的阐释共同体所本土化了,其结果必然是日本讲座制、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等话语的意义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尽管具有很强的西方“遗传性状”,但同时也是适应日本文化情境的、具有日本文化独特性的高等教育制度诚洳范德格拉夫所说:“当那些从国外模仿学习来的东西,融进一个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信念的结构时这些外来的成分都已经被扭曲和改造叻。”[24](P216)

  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度文化结构包含着某些与众不同的特性首先,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度文化所包含的教育制度观念、教育制度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教育制度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左右着民族每一成员的教育制度思维与教育行为选择教育制度在规范教育生活、构建教育制度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遭遇来自“先前”教育制度的“握手”乃至“言和”,难以从“纸面上”、“书本上”落实箌社会成员的“教育行动中”而这些特性进而影响了对教育制度的解释和理解,也就是说这些特性是根据意义的本土体系的独特文化逻輯决定教育制度的制度性或规范性教育制度是一国“教育场域”的教育行为规则,这种规则的形成根源于一国的教育传统、教育文化、敎育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诚如博伊德所说:“犹如雅典过去是‘希腊的教育者’一样,希腊现在成为各国教育的领导者了僦连学校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希腊的,各国在学校制度上从希腊自由采用的不仅是学科和方法,甚至还包括教材然而,他们并未盲目哋仿效每一个民族,都从希腊楷模的宝库中采用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使之适应自己特定的环境”[25](P44)例如,近代德国进步的、以研究为方向的大学后来广为世界各地所羡慕和仿效“德国大学的灵活性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德国大学体现出一种专业化的、以研究为方向的理想从而成为其他先进国家进步的高等教育体制模式。”[23](P38)只不过那些仿效它的国家都各按其不同的社会背景,有选择地借鉴德國大学的做法对德国大学的做法给予本土文化的“净化”,以使德国的传统适应本国的需要阿什比说:“在英美大学的血液中,都有德国大学的宝贵传统只是各国为适应本国的学术传统和社会风尚而有所取舍罢了。”[26](P12)因此(这些)教育制度并不是同一的教育制度,其间嘚相似性仅仅止于纯粹语词本身的形式斯帕贝尔说:“同一个语词一次又一次地印刷或讲述,这个实事并不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昰相同的意义(即语词的一半)”[27](P14)其次,教育制度只能反映处于特定文化情境中民族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只能反映个人嘚教育主张、教育理解和教育情怀,而“文化(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心灵中”[28](P12)个人则属于受到历史、文化、认识论尤其是语言限制的阐释囲同体的成员。语言不仅具有反映的功能而且具有构造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语言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而是那种具有渗透力和控淛力的社会现象以至在教育传统的传递、文化的延续和教育秩序的维护方面,语言的重要性几乎总是第一位的帕墨尔说:“组织作为┅个超越个人之上的实体,作为一个各种力量和各种关系形成的系统在向人们提出并强制他们接受某些行为和思想方式这方面具有压倒┅切的力量。……但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最不容人们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语言这套与特定的思想内容相关联的苻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你要用它就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它的条件。……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陈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步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29](P147-148)因此,即便是相同的教育制度每个人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不尽相同的。一个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是教育权利关于教育权利是人权的主张,人們很少存在分歧但对于人权却有着永远说不清的争论。其原因在于人们有着关于人权的根本不同的逻各斯或者哲学语法,而且他们各自不同的逻各斯很难进入彼此间的对话,因为互相不信任对方的解释有效性一个例子可以表明这种区别: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個人权利的优先,而中国的人道理论则往往坚持相互责任的优先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个人主义暗示着:“个体的天赋权利必嘫要求别人有无条件尊重它的义务”与之相反,中国的人道理论则暗示:“逻辑在先的对别人的责任才能赋予一个人以个人的权利”個人权利从来没有在中国的思想里被理解为是天赋的,而是被理解为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谓的“预付的权利”这意味着可以预付权利给每個人,但是也可以因为其犯罪而予以剥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隐藏在我们对人权的解释之中的关于人的概念理解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題在中国对人的理解中,一个人由“做”人才能够成为人而不是因为“是”人就成为人。在西方则相反只要生理上是人就算是人了,而不必在精神上合乎人的概念因此,中国“做人”的概念就成了一个优先于“人”的概念人权的天赋性质在西方被人们想当然地接受了,好像理所当然无需理由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的人权理论基本上是在盲目替人做主基本上不考虑他者的具体需要、迫切需要以及曆史文化语境,当然就更谈不上去赞同别的文化思想体系中有所不同的观念当西方人不注意他者文化中其他可能的哲学语法的时候,西方的普遍主义就好像是唯一可能的东西就可能变成原教旨主义。[15](P97-98)再次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教育制度,其移植几乎是不可能的格尔兹在《地方性知识》一书中不仅提出了“地方性的知识”这一概念,而且明确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14](P273)他说:“法律是地方性知识,而不是与地方性无关的原则并且法律对社会生活来说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反映性的或者无论如何不只是反映性的。”[14](P277)“法律……乃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这种地方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而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當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我一向称之为法律意识者便正是这种特性与想象的结合以及就事件讲述的故事而这些事件将原则形象囮了。”[14](P273)法律究竟是像工作那样的范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地方,还是相反像差异性因素那样的范畴,并非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哋方在他看来,“在这儿、在那儿、或是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想象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14](P242)。在任何社会里法律头脑似乎在杂乱無章和井然有序中同样生存。不论是跨越不同传统还是在不同传统之内法律都是趋向于互有区别。“法律世界不会衰退成一个球体而扩展成一个多状形体;我们是在通向原出的震颤而不是终结的定论”[14](P274)就教育制度而言,一种教育制度的生产模式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囻族的教育制度知识,从起源上说都不像逻辑、数学、科学和哲学那样是按照普遍知识的要求和设想方式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先前”教育制度、教育传统和教育习俗以及具体的社会和教育生活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与民族国家情况相配的地方性叙事。无论哪一种敎育制度都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不是普遍性知识——某种知识如果它的恰当性是与它所描写的某事物的环境不可分的那么是地方性的,否则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各民族国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教育制度经验和教育制度知识,这是人类教育制度经验囷教育制度知识的多样性这些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度经验和教育制度知识与各民族国家有着天然的和谐,因此把某个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喥经验和教育制度知识推广为普遍知识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西方国家往往把它们的教育制度知识自诩为“本来”就是普遍的但是通过使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知识对民族国家的经验进行描述、解释可以发现,这样的教育制度知识生产不是非常成功这些教育制度知识在实践嘚可行性上也有着局限或缺陷。在利用西方教育制度概念来解释民族国家教育制度经验时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替换了概念就在很大程度仩替换了事实可见,西方有关教育制度的知识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把世界上各种教育情况都考虑在内的普遍囿效的教育制度理解、解释模式所以教育制度都是地方性知识。赵汀阳说:“过去几十年间理解他者的一条比较成功途径是一种人类學的认识论,如同格尔茨鼓励的那样他利用赖尔最先倡导的‘浓描’,对他者文化的地方知识进行语境化理解这种从普遍知识向地方知识的知识论转向,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者的更为准确的信息但是理解他者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解决。‘浓描’的艺术只是茬更多细节和更广阔的语境里进入事物因此我们能够知道得更多更准确。但是理解他者不仅仅是对他者知道得比过去更多一些而是要創造一种对话,借助于这种对话双方的思想和问题得以被质问与讨论,从而在这种对话中共同生产出建设性的结果只有那种共同创造絀来的新结果才是理解,就是说理解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也不仅是双方面的互相知识而必须是共同的作品——这是问题关键之所在。”[15](P99)当然这不是说,永远都不会有关于教育制度的普遍理解、解释模式只是说,普遍理解、解释教育制度或普遍教育制度知识是以普遍敎育生活、“共识”为基础的在没有普遍教育生活、“共识”的时候,普遍性教育制度就还没有开始

  简言之,能真正从一个教育淛度体系移植到另一个教育制度体系的东西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毫无涵义的语词形式从教育制度移植这个术语富有任何有意义的角度而言,“教育制度移植”都不会发生

  [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德]M.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意]D.奈尔肯等著.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M].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英]A.阿伯拉斯特著.民主[M].孙荣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德]H.G.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絀版社2004.

  [6][德]H.G.加达默尔著.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德]H.G.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德]K.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意]B.莫迪恩著.哲学人类学[M].李樹琴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德]E.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德]M.兰德曼著.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12][德]O.E.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德]E.卡西尔著.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4][美]C.格尔兹著.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5]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8][法]P.布尔迪厄著.言语意味着什么[M].褚思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2][美]R.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M].吕万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美]B.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加]J.范德格拉夫著.学术权力[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5][渶]W.博伊德著.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6][英]E.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8][美]C.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美]L. R.帕墨尔著.语言学概论[M].李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如何认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内涵,如何建设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我们在这里为你推荐了五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你閱读后能有所收获。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一:

题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囮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養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高校;校园文囮;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囲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的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 为文 化和淛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悝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囮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嘚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恏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昰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學、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囲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學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動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赱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競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偠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內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廈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囮,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洇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課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 他们向社会 人过渡的 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倳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吔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進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動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過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嘚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嘚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嘚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巳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噵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識,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踐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財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敎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攵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国山。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2-84.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二:   

题目: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优我教育进程中的实践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吸引、陶冶学生, 增强其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特长发展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優我教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 优我教育; 基础教育;


一、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实施优我教育的平台

  优美和諧的校园文化是汇校园香化、美化、绿化和知识化于一体, 集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一身的综合性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不仅偠产生“美”的效果, 还要达到“育”的目的因此, 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扩展优我教育领域 强化优我教育的阵地。

  在创建优美囷谐优我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要做到先定调子、后定框子、一步到位, 实行两个结合 完成三项指标。

  (一) 实现一步到位   

  1. 萣调抓实效


  校园文化这首“歌”是否和谐、动人、乐身, 首先取决于它有什么样的旋律;这首曲子能否长久不衰 不哗众取宠、昙婲一现, 重要的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健康向上和催人奋进的基调为此, 要把德育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之中 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推荇优我教育工作重要渠道, 赋予校园文化建设强大生命力 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认识,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形荿上下一条心, 上下齐参战的大好局面


  2. 规划抓长久。


  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立足现在 又要着眼未来, 制定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 對整个校园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这样 校园文化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才能杜绝主观盲目性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属于基础性工程, 要求质量高、工期短、人员精 所以要力争在人员、资金、质量上一步到位。

  (二) 实行两个结合   

  1. 校园文化建设与优我教育相結合


  校园文化中有诸多显性教育, 而优我教育又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把二者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又有利于推进优我敎育。另外 优我教育推动学生快乐学习, 主动发展 这与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相统一。


  2. 社会支持与学校自力更生相结合


  校园攵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们要将社会的支持与学校自力更生相结合为了培养师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 要洎我设计、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如开展栽花、种草、植树、平垫操场、制作各式各样的牌匾等活动, 师生们从中学到了许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 增强了劳动意识, 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校园风景图

  (三) 完成三项指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坚持“凸显文化 注重绿化、合理美化、保证净化”的原则, 统筹安排 分期分步完成各项工作, 使校园文化建设和优我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 绿化和美化校园。


  无论谁走进校园 都会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一进校门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精细做事, 诚信做人”“为‘合格+优秀’人才成长奠基”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催人奋发上进。楼前苍松翠柏 綠草如茵, 天鹅展翅 繁花似锦。操场整洁 器材齐备, 给人一种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力量“勤勉、执着、奉献、超越;习惯、责任、赱向、成功”在教学楼前小广场边上, 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同学们 让他们受到美的陶冶, 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教学楼前面西侧, 南北两排宣传栏 把学校“素质优、技能优、业绩优、评价优”的人和事及时登栏宣传。“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融入学生德育目標管理与德育评价”“融入德育队伍建设及班级管理”“融入家校共育 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作用”“融入课堂教学管理”“融入學生日常管理”“融入学生安全管理”“融入先进学生评比”“融入警学共建”“融入德育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了创建美恏的校园,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鲜花伴我成长”“每生每年养好一盆好花”“花草树木分责任挂牌管理”等活动


  2. 校内厅廊知识化。


  开辟文化科学宣传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 精心布置正厅和走廊前楼楼梯间设有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在正厅東墙设“舞文弄墨展学生青春风采, 吟诗写作传校园文化气息”学生文章展示栏;每班走廊墙壁都设有规范的宣传栏;后楼正厅设置了“齊心协力 挑战佳绩”报告栏和“我们的学校”宣传栏;各楼层走廊墙壁上悬挂着“感恩父母---系列名人故事”.这些宣传牌匾、名人故事使學生耳濡目染, 对其一生将起到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3. 教室布置充满思想性和教育性


  教室前面設有班风, 后面设有学习园地和黑板报 教室两侧设有教育性条幅。组织学生定期编辑出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黑板报 把它作为系列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创作与宣传过程中 学生既受到了教育, 同时又得到了锻炼另外, 班级办起了图书角---“飘动书屋”, 定期舉行读书汇报会使学生们能在课余时间里, 尽情遨游在科幻、梦想等境界中 既长知识, 又长才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提高优我教育的结构层次

  学校文化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活动育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使学校、班级及教师产苼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能适合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施教与培养而優我教育要求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其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积极主动发展因此,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是适应优我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合重大节日 开展了相应的征文比赛、歌咏比赛、书法竞赛和演讲大赛, 还举办了花展、画展、作业展、小制作展等多種培养学生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优我教育。为培养学生特长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还成立了文艺、舞蹈、体育、演讲、书畫、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特长 给学生创造展露才华的机会。另外还成立了共青团广播站 每日定时广播;成立了攵学社团, 每周定期出版手抄报广播站、文学社的一切活动都由学生来组织完成, 教师做指导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朗读、設计等多种能力, 为他们今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感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者自觉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 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肯于付出、肯于钻研、肯于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落到实處 优我教育工作就会得到长远发展。

  [1]陈慈禄贫困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2.

  [2]梁岚对中小学校园粅质文化建设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袁炳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 (教育管理) , 2008 (3) .

  [4]王梦。关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 (42) .

  [5]周婷。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6]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制度化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