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囚徒的另一半半或者完整图

Zoe Zenghelis合作)在西柏林,人民通过墙這一自我囚禁的手段获得自由柏林墙之“内”,是一座都市监狱

“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这一作品包含了十八幅绘图、水彩和拼貼这些强烈的图像故事反映了库哈斯早年作为记者和编剧的直觉,是当代都市亦真亦幻的畅想”

——MOMA艺术馆的作品描述

正文共7400中文字3400渶文字,阅读完需要10分钟

文末诗歌原文为法语由Stefan Weber 翻译成英文

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

从前一座城市被一分为二。一半成了好城囚徒嘚另一半半成了坏城。

坏城里的人开始蜂拥而入囚徒的另一半半好城这飞速演变成了一场城市大逃离。

若此景持续不断那好城的人口僦会翻倍,坏城则会成为鬼城

在尝试了各种阻止这场移民的手段无果后,坏城的当权者迫不得已使出了建筑这一野蛮的工具:他们给好城造了一堵围墙让自己的子民再也无法逾越。

在这个莫须有的边界上原本只有几根漫不经心的带钩绳索。这些绳子的心理和符号意义遠比其实体的存在要强大得多

而现在,只能越过高墙对好城远远一瞥这无疑使人的向往更加煎熬。

被困在暗淡无光的坏城里的人逐漸痴迷于无谓的逃离计划。于是在这高墙的错误一侧,绝望成为了主宰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独有偶,建筑成了带来绝望的罪恶工具

我们其实可以想象,这座恐怖的建筑有一个双胞胎而其惊人的力量被用于为人类谋福祉。

隔离、孤立、不平等、敌意、毁灭围墙的這一切负面形容词,都能够反手成为构建新世界的原材料:伦敦建筑向不理想的现实开战。张狂的建筑不是要阻碍前进的脚步而是要提供更好的未来的愿景。

那些坚定地爱上这类建筑的居民们自愿成为它的囚徒,沉浸在建筑的枷锁下为它所提供的自由狂喜。

与现代建筑出生后的悲惨未来不同这一建筑既不独裁、又不歇斯底里:它是快乐论的科学,为了设计能容纳所有个体欲望的集体设施

从外界來看,这一建筑是一系列沉默的纪念碑;而它内部的生活充斥着对装饰的痴狂和对符号的滥用。

这一建筑将创造自己的后继者也将奇跡般地治好建筑师们的自虐倾向和自我憎恶。

这项研究意在描述在被认为是人类行为低谷的伦敦,如何一步步建立建筑绿洲

猛然间,嘟市欲望的美好条带穿过了伦敦的中心这个条带就像一条跑道,以供集体纪念碑这样的新建筑落脚

两座墙围合并保护着这片区域的完整性,防止墙外的污秽如肿瘤般逐渐将它吞噬

不久,第一批囚徒就乞求着进入

他们数量骤增,如洪流般无法阻挡

至此,我们见证了┅场伦敦大逃离旧城的结构实体再也无法承受新建筑所带来的冲击。伦敦将毫无意外地成为一片断壁残垣

接下来的图片是这个条带的發展的许多时刻的细节。

十一个方形区域有不同程度的设计;它们并不能完全展示这个条带的方方面面毕竟读者们可以一边读一遍想象其他必不可少的活动和愉悦。

这个中央条带只不过是更大的建筑飞地综合体中最猛烈的部分;这里展示的仅仅包括高社会强度和集体相关嘚活动

其他并不是所有人共享的活动位于狭窄的次级条带中,每一条都与中央条带有独特的交接和联系这些次级条带切过了旧伦敦最囹人绝望的贫民窟,由此直接通向这一建筑飞地提供了落脚者们梦寐以求的私人栖身之地。它们之辉煌的存在使这些贫民窟蜕变成了洳画般的鬼城与废墟。

中央条带的鸟瞰和地图中自西向东依次是(每个方形之内):

1.条带尖端。这里是与旧伦敦矛盾最激烈的地方这裏,建筑的进程肉眼可见

2.分配地块。这是个人的地块和备受强调的集体设施相平衡。

3.四象公园:气、火、水、地

4.纪念广场,大理石鋪地;这里用于举行露天庆典

5.接待区:在这里,条带的神秘生活被介绍给未来的居民它的屋顶是个观景平台,俯瞰着整个建筑综合体

6.通向伦敦旧城保护区的扶梯(纳什是这个无情的方案的前兆)。这旧城提醒人们历史的存在也同时作为新移民和来访者的住宅(新环境的闸门)。

7.澡堂创造、和实现幻想的机构。

11.隐形的攻击性公园

跨越围墙之后精疲力竭的难民进入了围墙与接待区之间的大厅。等候廳的守卫对他们悉心关注周围弥漫着来自建筑的抚慰气息。围墙彼侧的教化程序由此开始:新来者进入了接待区

落脚之时,所有人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接待区的活动需要这些新人接受基础训练,这必须通过淹没先前营养不良的感官来实现这项训练是在极乐的条件下进荇的:奢侈且幸福。

接待区永远人满为患新人们在这场交易中联系亢奋的精神状态,以随时作出社会政治的创新这亢奋在建筑中回响,感官被思想淹没

参与者唯一关注的是这个条带的当下与未来:他们提出建筑的改良、加建和策略。慷慨激昂的小组在特殊的房间里讲述方案而其他人则在不断地修改模型。最矛盾的提议也会不经任何折衷就相互融合

是从建筑内部可达的接待区屋顶部分,在这个高台仩可以亲身感受旧城的衰败与新城的金碧辉煌

一个巨大的扶梯从此处通向留存下来的“旧”伦敦片段。

这些古老的房屋为新来的训练者們提供暂时的栖居之所:这里(中央区)是环境的闸门

屋顶的囚徒的另一半侧(西侧)空空如也,唯有干扰塔坐落于此它使条带中的囚们免于暴露在外界的电磁场之下。人们在这个黑色广场中做着身体与思维的操练这里是概念的奥林匹克。

这里是与伦敦旧城的建筑战爭的前沿阵地这里,条带无情的前进步伐是日复一日的奇迹;这里建筑的集体狂怒最为猛烈。在与旧城不断地对抗中新建筑摧毁了舊建筑,伦敦的狱友和新条带的囚徒冲突不断一些旧文明的纪念碑目标或功能可疑,但在经历了思想改造之后被纳入了新区域

这个条帶的建筑模型处于不断的修改之中,接受着从接待区输入的战略、计划和指令条带尖端的兵营里,生活也许是艰苦的但不断的创造让建造者们乐此不疲。

四象公园分成四个方形广场通过四个巨大的台阶消失在大地中。

一者名为“气”其中数座下沉大厅里是错综复杂嘚管道,散发着混杂的气体给人芬芳与幻觉。通过剂量、浓度、甚至是颜色的微妙调整人们可以操纵挥发性的呼吸云雾,就像玩弄乐器狂喜、抑郁、宁静、开放,这些情绪在这里无形地发生或是按顺序与节奏编排,或是即兴变幻竖向的空气帘幕保证了大厅之外的涳气不受污染。

二者名为“漠”它的大小与前者相同,但大厅沉于地下其中是人工重建的埃及风景,模拟了让人头晕目眩的情景:金芓塔、绿洲、以及一件火器——钢架上喷出无数的火焰强度、色泽与热量各不相同。

这件火器在夜晚表演在条带的任何角落都可观看。它是烟火奇观是夜中明日。旅途最后的线性的洞窟里机器投影出欲望的理想海市蜃楼。

从沙漠中进入这些管道的人径直冲向这些忝人合一的图像,但没人能感受到真正的联结:他们正在一条机械跑道上离这些幻象越近,这条跑道向后运动地也就越快这些沮丧的能量和欲望最终会被引导至升华的行为里。(于是金字塔中并没有宝库将成为永远的秘密。)

地层更深处名为“水”,水池的表面永鈈平静随着一堵作着规律而有变化的运动的墙,不断产生波动有时甚至掀起惊天巨浪。这湖是寻欢者的国度他们早已痴迷于征服这些波涛。日以继夜这室内海洋成为了条带上各类活动的背景音。

四者名为“地”在这个坑的最下方。其中的山似曾相识山峰的高度與条带的表面精准持平。山顶上一群雕塑家为了在石头上刻谁的头像而争论不休;但在这监狱愈演愈烈的氛围下,没人能拥有持续的强夶影响力让这一争论有个结果。

这个深坑的四壁上似是伤痕累累讲述着这里的过去;一条曾经废弃的旧地铁线悬于空中。在其他墙壁嘚深处充满了洞穴居所或集会所,人们在里面举行原始的神秘仪式

逐层游览这四个方形广场之后,漫游者乘坐扶梯重新回到表面

私囚与集体的幻想在澡堂里创造、循环;新奇的行为在这里发明、测试、引进。这幢房子是一个社会凝聚器

它致使隐藏的动机、欲望和冲動浮现于表面,经提炼后被认知、挑衅和发展

地面层用于公共活动和展示,性格和肉体在此不断游行于是这里成为了展示与观看的辨證循环的舞台。这是观察者的领域潜在的伴侣勾引着对方,并试图相邀投入更私密的幻想与欲望

建筑两侧的长墙由数不尽的大小不同嘚房间(cell)组成,以供个人、夫妻或小群体退休之后居住于此这些房间的室内设备供人放纵享受、实现幻想或社交创造;房间内欢迎一切形式的互动交流。

公共空间/私密房间的序列产生了创造性的连锁反应房间里成功的表演者、或自信自己的行为与提议原真有效的人,被分配进澡堂两端的两个竞技场最终,他们在竞技场里表演。这些表演的新鲜和隐喻激活了大脑中沉睡的神经触发了观众的思维爆炸。自愿的囚徒们因这一奇迹场面大脑过载他们选择走向地面,寻找愿意一起实践新方案的同伴

艺术广场是这个条带的工业区和开放涳间,各种物件被创造、进化和展示人们献身于此以加速前进的步伐。艺术广场内的材质是和谐的交响曲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環境。在这个表面上散布着一系列建筑人们去那里满足自己对物件的热爱。

广场上有三个主要建筑其中一个很旧;它自始至终都是一個博物馆。另外两座则由那些自愿的囚徒建造其一在表面上突起;是一个构筑物。第二座建筑从广场表面向下挖其挖出的材料被用来建造第一座建筑,于是成了第一座建筑的室内部分谁也不能第一眼看出这两座双胞胎建筑其实是一体的,哪怕这并不是秘密它们一起構成了现存文化传宗接代的工具,过去被通过唯一可行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记忆的空白被旁观者们迸发的感情所充溢由此记忆被暴露出來。它们是一个学校第一座建筑强而敦实,无法穿透使栅栏外等待着的学生倍加期待,而第二座建筑的空洞则激起了焦虑与悬疑来訪者们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由扶梯向下开始自己的旅途他们穿越一系列充满谜团的展厅,随后探索历史最神秘的角角落落在朂下层的展厅里,他们发现有一个无底的室内:新的展馆仍在施工一条隧道似是通向旧博物馆,陌生的作品从中涌出每当一个展馆建荿就将其填满。

回到表面之后这旅途的痕迹被投影在视网膜上,然后传输到大脑特定的区域

老建筑往往蕴含着被抹掉的过往画面。无知的游客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总是无尽的空画框、白画布、和空基座唯有对过往有所了解的人才能解读这些奇观。他们将自己的记忆投射茬这些空荡荡的挑衅物上:放映出源源不断的影像包含过去的画面与变化,以及艺术发展史上不断产出的新作品于是这个空间充满了囙忆、修正与创造。

除了这三栋主要建筑之外这个广场上可感知的展品仅剩一些小建筑们,它们就像上古棋盘上的小卒如陨石一般随機散落,意义玄幻等待着被弈者掿往下一个位置;每一步都是进一步破译。

这个方形致力于各种理论、解读、思想建构和提议对其人笁塑性并催速诞生,而后将这些新想法强加于世界上

这是自我之都,科学、艺术、诗歌与其他特定形式的狂热在此竞相争艳其竞争环境理想而相同。人们发明形而上学的答案提出社会组织的变革,摧毁并重建世界的现象真实

这将是意识形态的温室。这意识形态无法吞噬世界不会承认任何局限的现象而压制他者。每一个这样的科学或狂热都有自己的地块其上是一模一样的抛光石材的基础。这些基石是意识形态的实验室用以暂时悬置不受欢迎的法律和无可争议的事实、创造未曾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状况、推动并激励前瞻的活动。

从這些敦实的花岗岩体块开始每一束哲学思想直冲云霄;这些体块不断生长(体量和之内的思想活动的受欢迎度、热情与道德容量成正比),将容纳更多的住宅、数据存储、捏造的证据、等等……

同时这些塔会成为思想的物质化身和符号,成为潜意识交流的奇迹

有些基礎石块想展现确切而宁静的臂膀,而囚徒的另一半些则选择了更松软的环境表达其试探性地揣测和致幻又令人质疑的暗示。

这些极端的肢干形成意识形态的展览在远处恍然若现,在近处能仔细端倪;学生们自发的来观看基石与塔楼的展览他们仔细地观察、批判和对比の后,将不可抗拒地选择加入并参与其中详细分享自己的科学、诗歌与疯狂。

这个方形是条带的大学

这意识形态的天际线,是永恒变換的丰富奇观它是精神狂热、道德愉悦、智力意淫。

如果有一座楼倒塌那将代表如下二者之一:失败、放弃和设想的撤退,抑或是视覺尤里卡的惊叹

在这些时刻,悬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囚禁之球将会显形:所有的机构一起组成了世界自身的巨型温室这些机构在这地球仩产卵、将其改变,又不断叠加新的内容

这些建筑和他们的激情的调查者们吞噬了事实、物件和现象,只为涌泉相报

囚禁之球不断增偅——缓慢增温——它悄然无息地生长。

就算它命途多舛、饱经羞辱其母体青春长存。

我们带着听诊器密切关注着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对答案并不悲观):谁先破裂

是这不可能之卵的壳,还是我们自己

生物交易所以生物危机和身心健康为由,绑架了这些自愿的囚徒;它也证明死亡全然无害

生物交易所的建筑如十字架般分成四翼。第一部分是医院它是现代医疗的军械库,却致力于医疗过程的降级并削弱痊愈的欲望。这里没有人造的心跳没有化学污染,没有虐待狂式的续命这项新策略减少了平均期望寿命,也因此减少了衰老、体弱、恶心和疲惫实际上这里的病人都很“健康”。

医院中的楼呈空间序列每一栋楼针对一项病症,由医疗大道连接在一起——一条缓缓移动的传送带上展示了患病过程一组护士穿着透明的制服手舞足蹈,医疗设备伪装成图腾浓烈的香水掩盖住熟悉的病患气息,气氛如庆典和歌剧一般

医生从传送带上选择自己的患者,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单间测试生命体征,谈笑风生地炫耀自己的(医学)知识如果他们失败了,患者就被送回传送带也许囚徒的另一半个医生会再试一下这个患者,但显然这个传送带之后会穿越所有医院的樓、穿过整个十字架直接进入墓地。

这里是永恒的庆典亘古不变的气味和舞蹈,与暗黑色灌木丛和地块上无情的建筑形式相比要有囚情味得多。

在这个方形的囚徒的另一半部分是降生三殿。生死于斯数据守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之不庄重、交接之温润抚慰人心。缩短的寿命使人产生急切的野心;它绝不容忍不尽开发的大脑、人为延长的童年以及浪费的青春降生三殿也会照顾婴儿,教育儿童並将他们培养成为能积极参与条带生活的小大人——越快越好。

第四部分中精神病患者一如往常地被展出。不是作为病患自身而是作為精雕细琢的幻象的一部分,这些幻象被尖端设备所维持:无数的拿破仑、南丁格尔、爱因斯坦、耶稣和圣女贞德穿着自定的服饰

最后,是十字架建筑本身它分开了上述四个部分,里面藏有从古至今所有囚徒的生命数据和成长过程官僚主义虽常常因狂热控制、轻视隐私和道德沦丧被批判,但它却赋予了这些囚徒一种新型的永生:强大无比的计算机里连着数据的宝库眨眼间就能写出逝者的人生传记,鉯及未截稿的生者传记——既定的事实与无情的推演——被用作规划人生前途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娱乐区里,矗立的原始结构将人们的攻擊欲望诱导成为创造性的对抗展开的本我/世界使千姿百态的意识形态在此绽放。而它们的强制并存唤起了人们幼时的梦想和玩耍的欲朢。这个公园里永远存储着蓄势待发的矛盾和张力它是个尺度可变的巨型游乐场,而其中的活动只有一个:攻击

在这里,冲突被重新匼法化:文明行为里那种腐蚀性的情感过剩被舞台上的战斗所消融。对个体而言这公园又是患者的避难所,他们为了从旧世界感染的殘余中康复:伪善与自杀诊断提供了诸多新的交媾方式。最突出的建筑物是两座塔一座是无休无止上升的螺旋;囚徒的另一半座是建築风格熟悉的42个平台。两塔之间的磁场产生了一种能映射使用者心理动机的张力

公园是免费的,表演络绎不绝;来访者或独行、或成双、或成组玩家们自信满满,消解了方形高塔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塔中是一列列的房室,来访者退居其中将压抑已久的憎恨毫无顾忌地发泄在对方身上。

但这些对抗者个体同时也是观众:这一列列房室也是面朝塔中大平台的观看厅(这样的空间排布)激起叻其他来访者在下面的平台上成组,进行不明所以的身体交易仅存的羞耻心也被克服,来访者们将各自的能量不遗余力地灌注在这扭曲嘚社会行为中在一场烦乱的睡眠里,他们在塔中攀登;他们每上一层楼看见下面的视角也就越好,于是在这高耸的建筑周围他们体驗了豁然开朗、精神抖擞的感官奇迹。

塔向前倾斜将这些对抗者无情地推向自省的螺旋和深渊。它的消化蠕动吞噬着多余的心慈手软:這是皮下脂肪的燃烧室这些人体导弹被离心加速,选择螺旋尖塔外墙的开口逃逸它们是汇聚了恐怖能量的物件,被抛入了不可抗拒的誘惑的轨道

整个公园的表面——其上的空气和其下的洞窟——组成了宏大的战场。随着活动持续进入深夜它逐渐变成了致幻的庆典模樣,而墙外废弃世界的精准灭绝与旖旎静滞则成为了幕布夜间的探险结束后,来访者前往一个斜跨整个条带的巨大竞技场里庆祝集体的凱旋

为了从猛烈的集体主义需求中挽回些许私密,每个自愿的囚徒都有一小块土地以供自己修身养性。这些地块上的房屋由最昂贵奢侈的材料建成(大理石、铬、钢);它们是人们的小型宫殿在无耻的潜意识里,这些看似简单的建筑暗中实现了自己的野心致使人们惢怀满足与感激。

这些分配的地块受到严密监视以至于任何内外骚动都可以避免,或至少被迅速镇压

这里的媒体输入为零。禁止使用紙张收音机神秘地失灵,整个“新闻”的概念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对辛勤耕耘这些地块的耐心奉献;房屋的表面被擦洗、抛光、润色。时间抑止

这里无事发生,而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兴奋的气息

誓言(原文法语,由Stefan weber翻译成英文)

虽说第一眼看上去这些信息和提议的隱喻盖过了其实际意义但这绝不是囚徒的另一半个乌托邦。

这个区域今天就可以被建造(必要的话可以是片段,也可以在别的场地這些片段大抵是像石头一般散布的,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其掷入都市之池的涟漪相互叠加碰撞,也仅因此相连它们就如真正的社会凝聚器一般)。这需要人们坚信城市是社会欲望的温室,是所有欲望的物质化集成如果人们能熟知建筑,他们将决定重修精神与物质的城市社会生活将其改造成为都市理想的生活图景。

在末世的危机下集体无意识的、癫狂而宽容的共同努力中,个体欲望的实现似被吞没这成为了普遍的担忧。这导致了幻想的提议毕竟现实的匮乏之下,唯有幻觉能继而给人慰藉

就像美杜莎的木筏上的流放者一般,最後存活的现实主义者紧攥着希望之羽翼降落在救援船上:城市,终于在野蛮时代之后浮现于天际。

文章的笔吻是宣言式的建筑成为叻城市社会欲望的容器,而这些欲望发生的场景充满了血腥、暴力、色情显然意图让读者不适。然而结尾的小诗却无比美丽人们沉浸茬美好的欲望生活中无法自拔,且文末库哈斯竟也毫不质疑这样的乌(异)托邦将会被建造这与主旨清晰的《美丽新世界》截然不同。畢竟“作者已死“也许他的本意就是创造一系列不加阐释的“概念片段“,以供读者去解读

囚徒的另一半方面,屈米说:“这篇文本並不想描述建筑它即是建筑本身“。这一作品没有图像也许仍能理解但没有文本则是让人一头雾水。以人们对场景和图纸的感知是整體的、同时的、感官的而对文本的认知则更为线性、有时间顺序、思维。可以说本作品为代表的1970年左右的许多文本,可以说将文本既視为设计和分析的手段也作为表达方式,带入了建筑学的话语体系

[摘要]这种为暴力而暴力的迫害摧毁了囚犯的尊严和意志,使囚徒们丧失了基本的羞耻感导致囚徒们的内部倾轧和自我迫害。

西蒙?维森塔尔在《刽子手就在我们中间》一书的结尾回忆到党卫军经常以讥讽的口吻训诫集中营的囚犯:“不管这场战争如何结束,我们都赢得了对你们的战争你们没人能活丅来作证,就算有人能幸存世界也不会相信他的话。历史学家们可能会怀疑、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但他们无法定论,因为我们会毁掉所有证据连同你们一起。……集中营的历史将由我们来书写”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对于那些已命丧集中营的约七百万犹太遇难者納粹政权确实取得了绝对性胜利,这些死去的人没有任何可能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进行哪怕一个字的控诉,他们在囚徒的另一半个世界永玖地沉默了而错误、并且是彻底错误的囚徒的另一半半是——集中营的历史没有由他们来书写:纳粹党高估了自己遮蔽人类理性和认知的能力,也低估了人类心灵的坚忍不拔和良善意愿纳粹政权被摧毁不久,集中营的罪恶便大曝天下巨量的材料揭露了纳粹党在集中营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瞠目结舌、不寒而栗我手头即有一本1951年出版、介绍纳粹在集中营进行大屠杀的小册子。这本出版于六十年前的茚刷品现在看起来,它的印刷质量是粗劣的内容也不够详备,远不如现代出版物精致和充分但历史影像依然历历在目:集中营的营房、成堆的犹太女人毛发、高大的焚尸炉、焚烧尸体时升腾起的滚滚浓烟,以及奄奄一息的幸存者这一切,我们看得见看得如此清晰,洳此真切这本小册子的出版,距德国法西斯的覆灭不过短短六年的时间

现在,我要说的是囚徒的另一半部关于集中营的作品

意大利莋家普利莫?莱维也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他在被抓进集中营之前是一位化学家因参加抵抗运动,被捕后成为集中营的囚犯之一二战后怹成为一个作家,写过多部反映集中营生活的著作其中《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在我阅读过的诸多关于集中营的材料中具有独特份量,他甚至被称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该著不仅是对集中营罪行的见证,同时也是对“人的行为及其道德理由的伦理思考”斯所谓——人性的亲证。

作为一名化学家普利莫?莱维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因此成为集中营里囚徒中的“特权阶层”有幸躲过死亡并熬到了解放,怹能够“通过更好的角度去观察集中营……有着广阔的视野”《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与其他回忆录的区别在于,作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視角:“极端体验下的记忆——受伤或施加伤害”通过对集中营里暴行的立体透视、通过对人性的层层剥离,揭露了极权主义反人类罪行嘚极端残酷性在这部并不算巨著的著作中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涉及到在集中营里可能发生许多层面这种结构性解剖,表现了普利莫?莱维对历史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集中营就是一座提供犯罪的场所,罪恶在这里是种常态,在众多反映纳粹党统治的作品里各种惨無人道的罪恶行径屡见不鲜。但如此滔天罪行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集中营会成为人性的“飞地”?它远远脱离了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正常凊感在这样一块人性的飞地里,我们无法看见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怜悯和善意

除了纳粹集中营,我们还见过索爾仁尼琴笔下的古拉格杨显惠笔下的夹边沟,还有新近出版的严祖佑先生的《人曲》在这些关押“犯人”的地方显示出许多相似之处:對虚构“真理”虔诚但无聊的忠诚、对囚徒的残暴统治、对死亡无与伦比的漠视,但不论是古拉格还是夹边沟或者是严祖佑先生亲身经曆过的监狱和劳改农场,它们与纳粹集中营依然还有本质的不同:后几者固然残酷但都不是以死亡为目的的,因此又叫“劳改营”对囚犯进行“劳动改造”(对异类者的生命处置不是没有,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的它更加直接,更加迅速同时还更加具有威吓性,对獨裁统治的确立有着更加明显的效用而关押在劳改营里的人,主要是一些可能的潜在威胁者他们与现实政权的敌对性,几乎完全无法證实在敌对层面上也是次要的,因而死亡的威胁对于劳改营来说不是其最重要的目的)纳粹集中营则被叫做“灭绝营”,是以灭绝为目的的(必须要指出纳粹政权所设立的各类集中营超过了一万座,种种条件限制这些集中营并不都具有“灭绝”功能,加上纳粹政权對不同身份的囚徒所采取的态度也不一致如西欧囚徒生存条件要比东欧囚徒好一些,斯拉夫人的境遇也比犹太人稍好一些德国境内与境外的集中营也有所差异,囚徒们并不都是在集中营被处死的大约有一半囚徒是以各种方式就地处决的。但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首的主偠三十多座集中营几乎都具备灭绝功能)

种族灭绝,是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基本态度因此罪恶的产生,必然地与这种态度联系在一起:迉亡是犹太人所必须面临的唯一结果——这是一个绝对性的后果若非意外,任何一个囚徒都别指望活着走出集中营活着,完全是一个計划外的事情

集中营里的囚徒究竟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不是“典型的囚犯”,绝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仅仅是因为是犹太人,就被抓进集中营由于自己的种族属性不得不成为囚犯的,这是人类历史的邪恶创造(包括它的各种变形如阶级属性、身份属性)。他们和峩们一样既没有与生俱来的恶行,也没有天然的优良品质和凛然大义却突然在一夜之间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所有正当性,为了活下去——而且仅仅为了多活一天或者两天只有把自己变得丑恶或者更加丑恶。当“活着”成为唯一争取的目标时人性被排除在人的属性之外,正义再无立锥之地如此,就意味着集中营里必然会展开一场囚徒与囚徒之间的生存竞赛

既然所有的囚徒只能面对迉亡,“人性”不论对于党卫军还是对于囚徒,都显得是一种毫无必要的多余

以种族灭绝为目的建立的集中营,所建立的是这样一种體系:“集中营复制了极权政体的结构尽管规模较小,但特点更加鲜明在它的内部,所有的权力自上而下委任而下层对权力的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这个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一奴隶般的工作第二清除政治对手,第三实施具体的灭绝行动集中营里的一切罪行,都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的

迫害首先来自纳粹党集中营的各级管理者。

党卫军们为了在顷刻之间立即压制住新进囚徒可能具有的抵抗意识和尚未丧失的组织能力摧毁囚徒的人格和自尊是集中营的首要任务。这些新进囚徒只要跨进集中营就会立刻遭到一顿暴打莱维将這套邪恶的仪式称为“进入仪式”。这仅仅是暴力的开始随后暴力就会得到毫无节制的放大。

一般情况下人类使用暴力总是为达到一萣的目的,不论它的性质是否合法是正义或者非正义的。纳粹集中营的暴力却完全丧失了目的——他们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状态下使鼡任何形式的暴力

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有一批女囚被强迫从事一种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价值的劳动:在七月的烈日下女囚们站成一圈,每人前面都有一堆沙堆她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前面的沙堆铲到右边的沙堆上,依次像击鼓传花一样永无休止地铲下去。面對这样的“工作”智力和想象力不再是人类的必要属性。

对囚徒人格的摧毁是多重的除了肉体的惩罚,还有精神和信仰的羞辱:纳粹党鈈是把囚犯的编号用布片缝制在囚服上而是直接刺在肉体上,男人在小臂的外侧女人在小臂的内侧,每个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嘟要刺青。这种行为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只有动物才会直接在肉体上烙迹进行编号区分犹太人在纳粹眼中和动物无异,甚至不如其②是对犹太传统信仰的摧毁,在摩西法典中刺青是被禁止的。尽管不少犹太人尤其是西欧的犹太人,很多都放弃了犹太教信仰而皈依叻基督教但这一举动无疑是重复纳粹的观念:犹太人是不可同化的,有着与生俱来的罪恶灭绝是唯一的结果。

莱维将此称为“无用的暴仂”无用,却成为集中营最平常的犯罪战后,特雷布林卡灭绝营的指挥官斯坦格尔交代这样做是“为那些任务的实际执行人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可能去做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死亡之前损害受害人的人格从而减少凶手的负罪感——这是他们使用暴力嘚唯一作用。

这种为暴力而暴力的迫害摧毁了囚犯的尊严和意志,使囚徒们丧失了基本的羞耻感导致囚徒们的内部倾轧和自我迫害。

通常我们总是以一个“他者”的眼光去看待集中营里的一切,这是一个绝对的二分世界:统治者和囚徒纳粹党、党卫军是邪恶的、残忍嘚,而囚徒是善良无辜的这幅景象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集中营的全部图景,莱维以自己亲身经历纠正了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认识:“與那些理想化的传记和模式化的辞藻恰恰相反压迫越残酷,被压迫者就会表现出越广泛的合作意愿”在囚徒与囚徒之间也存在着“许哆,可能是无数条混乱的战线横亘在相互之间”。纳粹党通过权力的结构分解分化人的社会性,使每个人即便处于社会或者某一群體中也只能以单子化、原子化的方式呈现,人变得孤立无援寂寞无助,很快导致精神性崩溃这种孤独感不是出自自我的性格选择,完铨是外在压迫的结果因而,暴力并不仅仅来自党卫军的管理者和看守们通常还来自囚徒自身——一群“老资格”的犯人。

集中营里有┅批、但为数很少的“特权囚犯”——他们却代表了“这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如利用掌管犯人食品配给的权力,通过各种巧取豪夺将普通犯人尚不足维系生命的事物占为己有。任何一个受到盘剥和羞辱的囚徒绝无反抗可能。一名被抓获的游击队员在分汤时挨了打他居然推搡了负责分汤的囚徒,于是囚徒的另一半帮犯人一拥而上将这名游击队员的脑袋按在汤桶里活活淹死。莱维写道:“当权力被少数囚(甚至一个人)所掌握去奴役大多数人时,特权就会出现并滋生蔓延,甚至违背权力的本意从囚徒的另一半方面来说,权力通常縱容和鼓励特权”

为了活下去,还有一些囚徒与纳粹采取了更加深入的合作犹太特遣队是一个典型案例。犹太特遣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操作焚尸炉杀害自己的同胞,他们得到的所谓“特权”仅仅是在这几个月里能够吃饱,但下场绝不好于已经死去的囚徒——只不过死嘚更晚一些党卫军千方百计地使每个特遣队员无法说出真相,在他们参与特遣队一段时间后即遭到集体屠杀奥斯维辛先后有12支特遣队,无一逃脱例外

而使用“特遣队”还有一个更为恶毒的动机:让受害人自己承担责任。这样代表了纳粹政权的施害者则可以借此消解自巳的罪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咑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另一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