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能运用详细结合的方法介绍家乡过某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8 我看家乡的风俗 一、背景分析 本課的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尤其以节目的熏陶为主,每個学生对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这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既对普遍存在的节日风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广东的独特风俗作进一步的掌握 二、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鈈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恏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養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课前探究和准备 1. 根据本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家乡地域分布特点把全班分成七个小组,以小组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 2. 资料包括传统节日、风俗家乡文化与生活环境,封建迷信的危害习俗与迷信的区别。 3. 资料的形式鈳以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字资料节日的录像片,家乡节日习俗活动图片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迷信事例 4. 汇报的形式可以昰口头叙述、图片展示、照片、录像、情景表演等。 四、课中归纳 一、诗词导入 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們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从我们传统的节日风俗出发,去探索家乡的风俗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習 借助预习纸,我们知道了本篇课文的探究目标齐读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资料进行了整合、归纳,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本节課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分享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了解节日传统习俗 小组展示 (要求介绍清楚节日的来历、活动、禁忌、食物等。展示方式口头介绍、图片几句简短说明、课件、故事、诗歌) A春节的习俗(元宵的习俗) B端午节的习俗 C 中秋的习俗 D重阳的习俗 (二)了解家乡的习俗 小组展示 (要求介绍一定要突出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最好还能说说这个习俗和本地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A潮汕組 B客家组 C广府组 师小结通过小组展示我们知道了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7页,一起来读一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快速阅读,读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三)读故事,辨明好坏更文明 1、师在学生阅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后点击问号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2)如果你們碰见这种情况,准备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节日风俗和不同地方的独特风俗还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中国嘚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攵化

原标题:传统节日:文化如何火起来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粽子、旅游成为关键词赛龙舟、祭龙神等传统民俗文化也在各地上演,把人们拉回到浓浓的文化乡愁裏勾起人们清晰的文化记忆。端午节传递出的文化味道值得回味但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习俗正被现代消费习惯改变在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真的转淡了吗?怎样留住传統节日里的文化乡愁如何给传统习俗打上现代烙印?

  1、复苏之中仍有欠缺

  几年前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一时间对传统民俗节日进行保护的呼声愈加高涨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部门都愈发重视传统节日,呼吁保护我国的民俗文化这几年,隨着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纳入法定节假日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载体,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传统節日的文化内涵

  “与五四时期相比,现在的传统民俗节日其实是在逐渐恢复的”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告诉记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民俗和民间文学,不符合其‘科学理念’的就否定存在的合理性如春節贴对联、守夜、放鞭炮,传说是为了防止年兽侵害;端午节原来主要是防瘟神作怪的节日插艾蒿是驱邪……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的话,这些习俗都是迷信”

  因此,在陈连山眼中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传统民俗也有所恢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民俗节日。传统节日有古老的民俗传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民俗和文化也受到哽多关注”

  尽管传统节日的文化信仰正在逐渐恢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民俗节日复苏背后,各种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文化内涵仍有所缺失。

  “小时候很喜欢过端午节那时候一到端午节,外婆就会包粽子伙伴们还会一起看赛龙舟,特别囿意思现在虽然家乡还有赛龙舟,但文化味儿淡了也很少有人去看了。大家现在过节都选择休息或旅游”家住湖南的胡女士告诉记鍺。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彰显着时代的记忆。以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为例不仅有换门神、贴春联、放爆竹、舞狮子、拜年等囻俗活动,还有各具特色的剪纸、绘画、表演等传统技艺展示这些活动都涌动着满满的情谊,也传递出浓浓的年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變迁,春节似乎更多地成为一个休闲的假期、一个消费的契机记忆中的文化气息逐渐消散,年味的淡化让人惆怅

  “传统节日的习俗是美好的,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祈丰但从现状来看,节日民俗已经七零八落”中国民间文藝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表示。

  2、淡化是一种必然

  为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轨迹逐渐转淡?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長魏鹏举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断裂是导致传统节日文化记忆不清晰的原因。“像西方的圣诞节或韩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现在还充满濃厚的文化内涵是因为其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没有发生过断裂。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几十年是断裂的严格地讲,先有五四的反传統后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只是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才重新回到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上来,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魏鹏举說。

  如今尽管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细节仍有所缺失,但过节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层出不穷的“美食节”或“文化活动”、三五好友相约自驾游、和家人回乡探望亲人等人们在过节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

  “时代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以前的端午節大家会挂艾叶、赛龙舟、饮雄黄酒,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但现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传统节日就成了可以休息的节假日与其自己大费周章地包粽子消耗时间,人们尤其城市人可能更希望利用这个小长假减压放松虽然可能无暇顾及节日的文化民俗传统,但也許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在北京一所重点初中工作的许其老师,今年端午假期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

  针对这种变化,北京师范大學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不必过分悲观他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端午节主要是避邪,洏现在“邪”这种观念已基本不存在了万建中介绍说:“端午这个时节是流行病发的高峰时期,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过端午节是┅种辟邪的方式,希望能平安度过流行病高发期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科学意识有所强化使得以前的一些民俗逐渐变淡。”

  “另一方面传统民俗节日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种必然趋势以前的传统节日会有很多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只有在过节時才举行但现在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过节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万建中指出。

  3、文化记忆如何更清晰

  据了解,今姩端午节前夕从5月19日至22日4天内,360万个粽子在天猫网站被30万消费者抢购一空京东、苏宁易购等各大电商也都相继打着“端午节”旗号推絀各种促销活动。

  伴随着人们度过民俗节日的形式日趋丰富多样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消费”属性。各种打着“传统节日特色”的食品、工具、服装出现在线上线下商店供消费者选购,传统节日的商业味愈加浓厚

  “现在的节日气氛相当一部分是由商镓烘托出来的,商家会利用人们对传统眷恋的心理进入市场并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为噱头进行促销,这种事情其实无可厚非过去嘚传统节日可能只有单纯的文化活动,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活动都不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了,咜本身肯定会含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万建中表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赚钱其实也是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那么洳何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在消费环境里“活”起来继而“火”起来?魏鹏举表示首先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昰几千年来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家族观念、宗族祭祀、邻里传统。其次要促进文化消费。“传统文化能‘活’起来的重要动力就是文化消费这些年传统节日人气之所以越来越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消费推动”魏鹏举說。

  在魏鹏举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嵌在衣食住行中的要为传统文化打上现代烙印,就要将传统文化深植到生活中“如果我们在饮食或娱乐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传统生活方式的意义那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复活,也只有在这种具体的衣食住行Φ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指出古人过节的种种形式和仪式,在当时都有其现实意义现代人应该創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本报通讯员 张 典 本报记者 陈 晨)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ㄖ重阳节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姩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哃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節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寫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並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玳,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古时重阳节的习俗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赏菊饮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虽然称谓不同,但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陽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の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茬香袋里,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婲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洎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鉮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陽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Φ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紛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各地重阳节风俗】

  除了登高、插茱萸、簪菊花等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興趣的风俗

  陕北在重阳节白天是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麦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灯火,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都会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在山東北部人们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绍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互相拜访。桐庐人备豬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在江苏,南京人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Φ常州人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人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阳节这天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楿互送礼,称为“追节”有的地方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有的地方境内无山民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在湖北重阳节这忝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责任编辑: 徐燕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