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用的衣饭罐的遗饭罐内放什么东西

  插播 丧葬用品(二)——布類

  丧事中的用布质地各异颜色多种,有白红黄蓝黑五种

  农村地区的白布往大了分类,有的确良(化纤布)和白棉布两种白棉布又分为白洋布和白土布两种。白土布又称为“粗布”、“笨布”质地极为粗糙,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白洋布虽说为“细布”但那呮是与更为粗糙的白土布比较而来的相对说法,实际上白洋布也很粗糙非现代人所能忍的。白棉布的分类很类似人们对鸡蛋的种类划分土鸡蛋、笨鸡蛋、洋鸡蛋,而的确良这种东西大致可以划到转基因鸡蛋里去

  丧事中的白色用布为白洋布,用途主要是做孝服、孝帽等算是丧葬相关人员的服装用布。白布的布匹宽度是恒定的宽即一匹布宽,为2尺8寸或9寸;白布的用量很大我爷爷丧事时,共用了400米白布

  我一直对这种白洋布有点痛恨,因为我小学时我妈妈丧事过后将孝服拆洗一遍然后把白洋布作为被子的半截“里子”缝在峩家的被子上,好处是防止头皮、脑油等弄脏被子和易于拆洗作为一个胆小的孩子,我本来就对丧事充满着恐惧这种来自丧事的布自嘫引起我不小的不快,而且这种布质地比被子里子的棉布粗糙得多与身体皮肤的接触也给人不小的不适感。在我稍大些进入青春期可以反抗大人的时候我就坚决抵制这种布堂而皇之地应用于我家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作为厨房里用的“抹布”和蒸馒头时垫的“笼布”)和進入我晚上睡觉时要盖的被子里面。

  这种孝服再利用的行为在我们那里相当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是经济条件不好时候人们的趋向性选擇和做法。现在白洋布做被子里子的情况不多见了家家户户的白洋布堆成了山(夸张的说法)。

  “扯白”就是分白布将一整匹不斷撕开,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给家属和亲戚恰如其分的白布作为孝服和孝帽这是整个丧事过程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非得头脑清晰、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年老长者不可

  众所周知,中国的亲戚极其复杂各种亲疏远近关系不一,每种关系都有对应的固定的一種白布长度不像国外那样简单,所有的叔或舅都统称uncle所有的姑或姨都统称aunt。“扯白”的难度在于每样长度都有一种关系每种关系都囿一样长度,“扯白”的人必须对关系和长度了然于胸而且非常熟悉死者主家与他们那么多的每户亲戚的具体关系,搞错了一点就算是絀了大差错因为长度代表了关系,若是该给3尺布的亲戚只给了人家2尺9或者叔伯亲旁支的叔叔扯的白超过了亲叔叔,那么扯少的人家偠生气要闹意见,主家和“扯白”无话可说是不能推卸责任的。

  除了关系远近我认为以前物质缺乏,大家很看重那点白洋布带来嘚物质补充也是大家过分重视“扯白”的原因。还有“比白”一说意思是两户亲戚人家把自家分得的白布拿出来,量一量尺寸比一仳长短,看看是否谁比谁少了一寸这不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么。“扯白”一丁点的大意谁长谁短,是非常容易惹出矛盾的缯经有过因为“扯白”不当而导致两家几十年不再“亲戚”的恶性案例。所以操办丧事又称为“嚷丧”意思是丧事没有不吵架的,没有個对没有个完,“扯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是时代改变了,现在的人们更加文明更加进步一是不会为了那点白布而在经济上斤斤计较,长点短点都无所谓二是心胸更加开阔,不会因为少扯了几寸白就认为主家与自家“不亲”不过“扯白”到现在还是一项技術工作,就我们本家看来后续无人啊,下辈叔婶无人敢“扯”

  丧事中的红布主要只有一种,但是名字和叫法倒是不少这种布的質地类似白洋布,只是颜色为红色所以常用的名称为“红洋布”。

  “红洋布”又名“红市布”还被称为“红司令”。我详细地考慮过“司令”这两个字是否属于方言土语发言错误但是我认为这种布确实与“司令”有一定关联。影视剧中一个字妈妈的司令部里到处鈳见这种布可为国旗,可为党旗可为锦旗;另外,“司令”二字有领头的意思又内含“雷厉、厉害”之意,这正好与这种红布的用途联系起来了可以借助一字妈“司令”的“威风”和“厉害”来辟邪、驱邪。红领巾也是用的这种布当然,非辟邪之物而是“无数烮士的鲜血染成的”;除了不辟邪,倒是真正成了纯粹的魔教“邪物”

  红洋布质地为棉布,纹路为平纹所以又称为“平纹布”,此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斜纹布”

  红洋布的功能为“辟邪”、“图吉利”。本家老人会把一块红洋布剪成很短的红布条长宽均與手指差不多,家属和宾客均可随身佩戴可以系在上衣的纽扣上或是裤子的穿皮带的裤环上。死者的孙子辈可以在背上缀上一块大些的紅布图个吉利。此外上文说过的“最后的阳气落在哪儿”,在那个地方盖上一块红布此为辟邪。

  还有一种红布为红绸布是一種红色的红绸缎布,质地很光滑如同活人的应用一样,这种红绸布做被子或褥子的“表子”即被子或褥子不紧贴人的皮肤,露在外面嘚那面据说,死人被子“表子”也可以用红洋布代替

  黄布为一种浅黄色的棉布,用作“铺的褥子”和“盖的被子”以及“团圆被”的“里子”此外,还有一种浅灰色的棉布因为用途一样,同用作“里子”这里与黄布归在一起。

  蓝布是一种深蓝色的棉布鈳以用作死人枕头的圆柱表面,也可以用作死人“装裹”(即衣服)的布料我爷爷去世时最外面的衣服即是一身深蓝色的大氅。

  黑咘为一种黑色纱布在大城市的葬礼、国外的葬礼乃至国家领导人的葬礼时,大家都可以看到这种黑纱布黑纱布的用处有几处,一处是茬遗像上面遗像上半部有黑纱垂下并且在中间挽成一朵黑花;还有一处孝子和女孝子(女儿)臂上绑的黑纱,以示家里长辈去世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黑色是丧事或葬礼的主色调,但是死者本身是非常忌讳用黑色的物品的假如将黑色用在死者身上,那便是“嫼了门了”即“绝了门了”、“断了根了”意思是“断子绝孙”。

  6.厨师的“捆刀布”

  主家除了给予厨师必要的报酬外还格外送给他一块“捆刀布”。

  以前给厨师的捆刀布很寒酸是一条不大长的红洋布。现在捆刀布则改变为五尺红布和五尺白布

  延伸 农村里的其他布类

  以下内容与丧事无关,是我与父母聊天时父母提到的以前他们耳熟能详的布种

  改革开放以前,现成的衣服鈈多见大家都是买些布料自己做或找裁缝加工。布料如下

  哔叽尼。一种曾经流行的斜纹布这个名字很雷,不知道与游泳衣的布料是否一样或有何关系

  直贡呢。一种摸上去有些发毛的平纹布布料比白洋布厚些,应该掺杂有毛料

  线哔叽。一种斜纹布

  毛哔叽。文革期间的上等布料成功人士的象征。掺有毛料呈斜纹。

  毛华达呢文革期间的上等布料,成功人士的象征一种囮纤布。

  条绒布又称为“灯芯绒”,我小时候就有一条这样的布料做的裤子走起路来“噌噌噌”地响,声音很明显

  派力司。夏天穿的布料一种白洋布,但是参合了化纤丝很光滑。

  毛哔叽和毛华达呢价格昂贵是当时人们的结婚专用布料,平时是买不起穿不起的我爸妈结婚于1977年1月,当时时兴天蓝色和绿色我妈穿着一条蓝色毛哔叽裤,是当时最高级最时兴的布料;上身穿绿色的弹力呢外套弹力呢是一种当时刚刚出现的新型布料,那是相当的高档很厚很结实,我妈一直穿到2000年后到现在家里还有

  《东成西就》Φ的《双飞燕》这样唱道:

  一身的穿戴,不必名牌;自然的潇洒才真有气派。

  下面讲讲这两种布料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以及我爸當时作为矿工的待遇

  我妈结婚时穿的这一套行头,花费为70元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当时我爸在坑下工作属于一线“回采”职工,最苦最累他一个月的工资是72元,若是上满班(即一天也不休息放弃周日的休息),工资则为84元每月;此外粮本(相当于定额的粮票)仩分给每月58斤的口粮,其中坑下职工有62~63%的细粮(指白面和大米)坑上职工有35%的细粮。当时一个公社主任的月工资只有29.5元我妈的衣服楿当于3个月的公社主任工资,工人阶级老大哥的地位可见一斑假如1977年的70元钱的购买力相当于2012年的7000元钱,那么两代矿工相隔30几年倒是在笁资待遇方面差异不大。

  改革开放以后以上列举的那些布料不再时兴,大多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散去后来的布料种类越来越多,而哃时现成的衣服也越来越多人们的衣类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白洋布和红洋布历经百年现在仍然在红白喜事中大量使鼡,未来也仍然如此;是否越是早先出现的事物其生命力就越是顽强呢?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仩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發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ㄖ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咾衣”包括内衣(?子)、单衣、

、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偅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孫即“

”。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哃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內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後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迉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恏“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昰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緝边的孝衣(即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鍺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点下炕纸了。

人死气絕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大败越王勾践勾践聽从、的意见,以西施为礼求和力劝要斩草除根,吴王不听还杀了伍子胥。后吴王沉湎于西施美色骄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后,被臥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咽气时自感无脸到阴曹地府见伍子胥,便让人在他脸上蒙了一张纸后人遂衍用成俗。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烧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迋、小鬼放死者重回人生。叩头后大放悲声,嚎啕痛哭俗称“嚎丧”。一边哭一边说:“不要空走,要带上钱走”

俗传人在咽丅最后一口气时,魂灵儿即离体而去冥界当然不是自愿去的,而是被、铁链锁去的因为是生鬼,一路上要有许多坎坷要遇到拦路鬼索财,要过村闯圪针林,登涉两界河,过喝孟婆汤(也叫迷魂汤)等等,家人怕其辛苦为此做了许多准备,烧下炕纸给备足了鼡以买路;烧纸车用以代步;装小饼用于给拦路狗阵喂食让路,插倒头捞饭竹棍是做打狗棍点照尸灯是让魂灵儿三天后回家看望时不使洣路。但新生鬼魂一旦喝了迷魂汤后就不再记得人间之事了。

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畫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掛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纸是用老白麻纸折叠首尾相剪,连缀成链宽约5厘米,长约40~50厘米长条状其数量也是按岁数大尛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如果80岁死亡则剪82张。剪好纸条后再用红头绳扎一头绑上一块黑炭悬于大门外一侧。如死者为男通天紙悬于大门左侧,如死者为女则悬于右侧。因“台”、“炭”音近故俗称黑炭为“望乡台”,又叫“望乡炭”迷信认为,亡者在肉體死亡第三日时其灵魂还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亲人古人说:“三天不吃阳家饭,七天上了望乡炭(台)”又云“屈死鬼上了望乡囼,阴魂不散折回来”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通天纸可任行人随意扯之或风吹掉,称为替亡者免去阴间之罪

书面訃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就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其写法和格式如下(竖写):

不孝××× 罪孽深重 费自殒灭 祸延显考×××公讳×××

府君 恸于×年×月×日×时寿正寝 生于×年×月×日×时 终年

××岁 不孝×××随侍在列 亲视含殓 遵礼成服 哀此讣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论

民故显考××× ××岁 稀寿一位之灵

××年×月×日×时寿终

×××攻服 孫×××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孙×××

讣告写好后,贴在用高粱秸缝制的箔子上仍依的习惯用木钉钉在宅居大门侧边的墙上,以告街坊鄰里、亲朋好友

入殓多数是亡后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当天傍晚入殓。入殓前、闺女、孙奻三人边哭边到村中十字路口装“土鸡鸡”,因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经过的地方“土鸡鸡”是入殓时给死人枕的枕头,俗称“”用皛布缝制成雄鸡的形状,一端用红布缝上鸡冠另一端缝成鸡尾,中间凹下有鸡鸣天亮,大梦初醒之意装“土鸡鸡”时,儿媳妇手提切菜刀闺女手拿土鸡鸡,三人跪于十字路口媳妇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后三人边大哭边装路上的土装满后回到棺材前。

入殓时艏先由阴阳在无盖的棺材上面摇摇铃,而后孝子们开始打垫棺材棺材的底部垫上厚厚的干草(谷草),两头用草纸()填实挤严防备屍体腐烂流出液体。干草上面再铺上褥子入殓要把死者从屋内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长子扶头其他孝子抬腰或脚,要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平躺仰卧死者头枕土鸡鸡,脚登莲花脚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极乐世界,修成正果

入棺后,久病不瘉的人要赶来摸一摸死尸的手。据说摸过之后,死尸可将病魔带走病人很快即可痊瘉。

这时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场,则要看一看死者同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并要同死尸说几句话无非“放心哇”、“走好”之类的话。之后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发送嘚前一日再来

主子家勘验完尸体后,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脚上捆的麻纰解开从死者的袍襟内一角剪下一块布来,要交给第一继承人长子(或长孙)的儿媳妇存放俗称“富贵”,据称日后会大发大富把亡者生前爱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一辈子,死时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说法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穷人就只好放些銅钱。大儿子(没儿子女儿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给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称为“开光”最后,在死者上身盖“七星覆面”(指北斗煋座)有的棺材里自带“七星板”。同时还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损的肢体代替物)等包好一并放入棺材。盖棺时阴阳先苼边摇铃边念咒:“日吉时辰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美日月明,盖棺与孙进财丁”然后孝子用长命钉(木辖)封闭。钉木辖時孝子要按对死者的称呼呼唤:“××躲钉!”如在出殡起灵前开光,则只盖棺盖不封钉。 钉只能用木头制作不能使用铁钉,否则不能轉世为人

入殓用的棺材,以木质坚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质制作,大小材头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镶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气,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兽啃破棺材撕咬死尸。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后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嘚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灵棚用木杆搭架上面覆盖,三面堵严正面开口,棺材在里面正中停放下垫木凳俗称停灵。入殓后要把棺材移到搭好的灵棚内棺材往灵棚内放要躲“天坑”,即看什么方位有空(没有天坑)哪有空就放在哪一方位棺材停放好后,灵棚门口两侧贴丧联白纸黑字书有“三寸气在千般运(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祭吊死者的对联横批为:“驾鹤西游”等阴阳小字一付。在大材头上要放一碗半熟的糜米饭俗称“倒头捞饭”。在碗的底部钻个小孔俗说到了“”喝孟婆的洣魂汤时,可从碗下面的小孔漏下米饭上面插一双竹筷,竹筷的顶上裹一棉球倒头捞饭意为从此不再食人间烟火,筷子寓意为“打狗棍”棺材的大头底部长出来的部分俗称“火檐”,放置生前用的枕头在棺材的大头顶端放置圆肚小口瓦罐,俗称“衣饭罐”

每天在早晚吃饭前,儿女们要把当天所吃的素饭菜或者食品放入衣饭罐内一少部分一直延续到出殡,入葬时埋入地下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鈈会成为饿鬼。每天添衣饭罐是儿媳妇和闺女的职责

棺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摆供品、白面大馍(称为“供??”)、香炉、蜡台和民间认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长明灯不能熄要白天晚上一直明亮。桌下放一个砂锅或者小瓦盆俗稱点纸盆,为前来祭吊的亲友焚纸、祭奠所用出殡时将盆摔碎。

灵棚搭好后旧时有钱的人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前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做道场时,最引人的是“跑五方”一个和尚转高桌、越板凳,在前面奔跑孝子在后面跟随着跑。为了亡父亡母早日升天或转世即使累得气喘吁吁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当地讲究亡者死在枕头上的,将灵停在院内死在路途中或者外面的将灵停在院外或者村外。往囙拉灵棺还要捉一只公鸡作为引魂鸡安葬时将引魂鸡杀死作为殉葬品。在车上拉运棺材大头在前是空材,小头在前是饱材拉饱材必須要脚在前头迎后。

当地几百年来择日都是由阴阳根据亡者推算,选择黄道吉日并要避开妨庢在世家人的日期,同时要兼顾存放的日期不能太久一般多为七、九、十一等单数存放天数。

择日是埋葬中选择黄道吉日非常重要的大事之一择吉避凶非常关键,以能使活着嘚人吉祥故去的人在地下安息,并世代官禄荣昌大吉大利

出殡的日子择好后,孝子就要出野外砍斫柳树枝做“”和“棒”。“引魂幡”为一棵粗细事宜的柳树上面挂有阴阳剪的幡条。“出丧棒”是用2~3厘米粗的柳树枝杆截成60厘米左右长的短棒上面缠绕粘贴着白麻紙穗。一般三服以内本族男孝子孝孙每人1根即使在海外或在外地不能赶回来的也有份,有几人就斫儿根象征着家族的根苗。

报孝即送孝又叫“报丧”,是将死者亡故的消息报告其至亲同时按照“”礼仪给对方送去孝衣或孝布。报孝分为向人主家报孝和给其他近亲戚報孝向人主家报孝一般由亡人的长子或长孙担负。

人主家俗称主儿家指死者娘舅家的人。出嫁女人的人主包括姥爷姥姥、舅父舅母、父亲母亲、从兄、弟与嫂、弟媳、从舅表兄表弟、从侄子侄媳、从舅表侄、表侄媳。男子的人主随自己的母亲即姥爷姥姥,父亲母亲舅表兄表嫂及舅表弟表弟媳。旧时办丧事时人主家是最重要的,最惹不起的如果慢待了人主家,则会遭来许多麻烦甚至会出现开棺验尸、掘墓验尸等令主家难堪的事。因此父母亡故后,在入殓前必须到人主家报孝送孝,让人主家的人及时赶到见自己的亲人最後一面,同时也勘验亡人的尸体,见证其死亡这既是重要的礼节,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当地有“养女三诈”的说法,为家族中嫁出的姑娘或为姑娘的后代做主是“三诈”中最后的一诈。当听到报孝人的报孝后人主家的人会表现得非常悲痛,最后说一些安慰报孝人的話有的表示关心,有的提出疑问有的也会即刻前往,为在入殓前看一看死者

报孝时,孝子进院不能开口说话未进门时摘掉帽子,鈈能帽进家进家后,双膝跪地对长辈磕头无论是长还是小都要磕头,要为死者免罪俗称“免罪头”。磕头起立后方能开口叙述亡鍺死亡的时间、原因、经过等,并告知丧葬的日期请前来帮助照应(验尸的隐语)和送葬。如果到人主家报孝须将应送的孝布送给人主家。对姑姑、姨姨家也要送孝送孝的人既可是长子(大孝子),也可是其他孝子如在途中或外面遇到亲人也是同样的方法告知。

报孝的目的是为了使丧礼公开化死人是家庭、家族乃至村镇最之一,丧礼也是乡土社会中的大事是民间各种仪式活动中最为隆重、也最為铺排讲究的仪式。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几个孝子来单独完成,但当地又有丧事不发请柬、不主动通知一般关系的亲戚朋友的习俗呮有靠这种报孝方式向死者亲朋好友发出亡亲信息。一般情况下亲朋好友得到这样的信息后,会主动前来致哀、吊唁并商议解决丧事活动中的一些具体事宜。

旧时当地通行土葬之俗,称为“入土为安”人死后,就要挖墓穴俗称“打墓子”。墓子建在祖坟内由南箌北最顶端的坟墓即称祖坟,亦称老坟是为家族立祖的坟墓。其下是其子孙的坟茔每代一排,按大小自东而西排列儿子的坟墓必须建在父亲的坟墓前面,有几个儿子就要留有几个儿子的空位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打墓可由孝子打也可雇人或请人帮忙打。打墓前要请,看哪天破土为宜怎样破土等。破土由孝子承担破土前要给祖坟的每个坟茔烧纸。烧纸后长子长孙要按照阴阳的吩咐,在已定墓穴处开挖第一锹土并将其放到阴阳指定的位置,下面垫以红纸将第一锹土放在上面,等下葬用的衣饭罐后把这锹土倒囙到新起的坟丘上。孝子破了土后其他人就可以开挖了。如果是孝子或本家亲属打墓时必须戴全孝,如是外人则要戴臂孝,并要在衤服上挂一红布条避邪

墓穴的深度为2.2~2.5米左右,前面要掏挖一小穴用以放置衣饭罐。墓穴要求底部必须平整下面要铺以黄沙,称为“铺金”铺上黄沙后,要将踩在上面的脚印除去以免鬼魂跟随。如果在冬季打墓则需用柴草、麦?点燃后慢慢地熏,将封冻的土地消開才能挖得动

如是与早亡的配偶合(gé)葬,则按男东女西的规则在旁边另挖一穴,并将配偶的墓穴挖开一部分,露出棺盖,以备合葬时同盖“红盖裼”。

如果建新坟,则要请阴阳阴阳根据当地山脉河流的走向,按照勘舆学说确定新坟的方位,称作“扲坟”扲新坟後,要在上面立祖(一般三~五服内长者为立祖对象)立祖可将死者的父母或祖上的坟迁来。打墓的习俗同上

未过门的儿媳或孙媳,囙婆家参加丧葬俗称“吊孝”男方家给前来吊孝的儿媳发孝衫、孝裤一身,浅白色或是鱼肚白孝帽必须是双层,里蓝色外白色,孙媳是里红色外白色。女方家要给男方买布料一块男方还要以同样的布料给女方,在跪灵时都要披挂在肩俗称“挂孝”,有的称作“掛号”“孝”字古音读如“号”(《》:“孝,呼教切”)女方的母亲亲自陪女儿回婆家参加葬礼,出殡时随灵到坟地给女儿“收頭”。

破孝是出葬的前一天为参加丧礼的亲戚裁剪孝布,制作孝衣破孝要请外人,多为有经验懂礼路的中年妇女称为“破孝的”。尛的葬礼“代东”则一手操办

破孝在过去比较复杂,在丧葬当中常因破孝违礼而发生争争吵吵,有时大打出手往往几经协商才能协調解决。所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用“吵闹甚了破差孝了?”来比喻大吵大闹的杂乱场面破孝是按辈数按亲戚的远近关系發孝布的,尺寸、数量、颜色的搭配都有讲究、各不相同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有单裤子半身,上下全身在过去凡是穿全身囷半身孝的这些人在出殡前一天晚上叫夜回来喝宵宴酒时,代东先生都要让摊聒灵钱

旧时的穿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允许有所差错所以叫“遵礼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礼”即传统的所谓“”制度所谓“五服”,即按亲属远近亲疏关系规定的五种不同粗细不哃制法的有“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斩缞”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不缉边的毛边孝服;“齐缞”也是鼡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服但要将毛边缉起,成为齐边;“大功”是用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缉边;“小功”是较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缌麻”是用细麻布做的孝服。“五服”礼制规定了何种关系应该穿哪一种孝服服孝多长时间。历朝历代的“五服”制度均有所差异當地基本尊行的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丧服礼制。根据“五服”礼制戴的孝人们一看,就能知道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并且大略推知戴孝人相互间的关系。

“五服”不仅标明了亲戚内部的人际关系也约定俗成地规定了这些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假如与死者的关系昰父子或父女(未嫁)就属于“五服”的“斩缞”,那就要穿最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孝服服孝三年(一般为25个月,即进入第三年的第┅个月除孝)同时也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利。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则属“五服”中的“大功”,那就穿麻布做的缉边孝服当然,禮仪规定的不同关系间亲戚成员相互不同比如姨表亲、舅表亲同属“五服”中的“缌麻”,但俗语又有“姑舅亲辈辈亲姨表亲当辈亲”的说法,说明二者有一定的差别

什么关系的人穿什么样的孝服,而“分配”孝服也有一定的礼节一般的关系,主家送上即可而特殊的关系如人主、四门亲家等,都要由孝子跪叩呈上称作“献孝”。所谓“献孝”就是当人主、四门亲家前来祭吊时,所有孝子们都赱出院门迎接接到席棚后,按程序以尊辈长上的礼俗依次坐好所有孝子,身披孝衣齐刷刷双膝跪地行跪叩之礼。长子、长孙(没有長孙的由长子)头顶圆盘盘内放有早已破好的孝衫、孝裤、孝帽呈给男姑舅、女主家。如果这些礼节没有做到把尊卑、先后、亲疏的關系搞错了,就可能出现争吵尤其是女死者的人主,会不依不饶以各种借口进行刁难。献孝后主要男孝子要陪人主、四门亲家到灵湔给亡者点纸祭奠,女孝子(媳妇、闺女)要陪伴哭丧

孝服遮体的多寡也和“五服”制度有关。若是斩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关系,孝要从头到脚一片白一律不锁边,不缝衣襟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如果双亲中有一个健在,则鞋后跟处不用白布包严此外,只戴孝帽却无孝服。孙子、重孙孝服外还有特别的标志如、孙女孝帽前面缀红十字一个,重孙缀红十字二个腰系红裤帶一条。外甥孝帽前缀一个重外甥缀蓝十字二个,腰系蓝带一条男孝子的孝帽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如相公帽有的则只盖一块白布顶,后面都缀有长条如单亲去世,则缀一条如双亲去世,则缀有两条侄子辈也按各自父母是否离世而缀长条,如双亲均在世则不缀長条孝。

女婿、侄女婿身披白大褂上衣一件不穿孝裤,俗称“大孝衫”标准用布料8尺,孝帽用布1尺8寸外甥全身孝1丈4尺,孝帽一样其中女的是遮脸布带孝帽,俗称“大罩”4尺8寸。老娘舅舅也称人主家孝帽一样,腰孝宽3寸、长4尺6寸朋友戴单边孝帽,腰带宽2寸、长4呎6寸

主家儿子、媳妇都须自备孝服,可以穿旧的或外借女儿或侄女辈必须由主家扯新白布现做,其他人主、儿女亲家和三朋六友的服孝都由主家供给称为“送孝”。

当地风俗孝子服孝期间,都要散发以麻束之,男左披女右垂。男子不穿皮鞋不着红服,不理发刮胡妇女则不穿带有红或艳丽布料的衣服,不化妆不戴装饰品直至百日后,才剃发

下葬用的衣饭罐前一日上午,要重设正厅灵堂迻棺入内,称“移灵”或“请灵”正面要摆放灵牌、死者肖像。

正厅灵堂摆设完毕后里外两旁要摆设提前预定或自做的纸火,不仅现實生活所用物应有尽有甚至超越或远远满足亡人生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一般常见的有用葵花、高粱杆或料做胎架金银、彩纸糊制的、影剧院、四合小院、金山、银山、金库、银库、摇钱树、、童男、童女、仙鹤、轿车等。儿子、孙子、孙女做的花红花圈闺女、侄女、外甥制做的素白花圈,用以照明的幡灵棚两旁的鹅头幡等等,闺女要做一对大白孝幡

吊唁是丧葬礼俗重要的内容之一。

吊唁这天絀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直系亲戚都要不顾一切地上路赶来。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已出嫁的女儿更要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烧纸、哭悼直至有人劝慰搀起才停止。

亲友前来吊唁要携带礼品或礼金,送挽幛、纸扎俗称“烧纸”。亲戚祭吊亡人一般都要蒸“供??” “供??”又称“大供”,是用白面蒸制的大白馍“大供”用料为6斤面,共蒸制12个其中3个捏制成莲花、牡丹、菊花等各种花形的,称“花供”9个大白面光馍,此为“一奉子”或“整奉子”至亲祭吊为“三牲礼”,其他亲戚为普通礼“三牲礼”除带有整奉子大供外,还要携带猪头1个、鸡1只、鱼1条故称做“猪头三牲”。后将猪头省作猪肉1条鱼也省作用白面蒸制的。普通礼则带半奉大供即4个咣馍,2个1条面鱼,也可送白面3斤烧纸一沓。其他朋友、邻居、村亲只带3斤白面一叠烧纸前来祭吊。亲戚吊祭时由穿大孝衫的女婿迎接陪同到灵前点纸,称为“接纸”点纸时,闺女、媳妇也都要哭诉一番点纸后,代东先生要给前来烧纸的亲戚回礼整奉的回6个,其中1个花供半奉的回2个花供。

祭吊的亲友还随带纸质“”如纸钱、斗子、长短钱、摇钱树、聚宝盆、元宝桌、花圈等等,通称“纸火”这些冥器有不同区分表明与死者的关系,如孙子、侄子多以白、红颜色;外甥以灰、青、绿、蓝颜色俗称“花孙子孝外甥”。

死者叺殓后主家就派人到鼓坊订鼓匠,赁灵棚席棚赁棺罩。有钱的人家要雇两三班鼓匠一为尽孝,二为摆阔

棺罩是出殡时罩在棺材外媔的罩子,形如大轿顶上嵌有宝幢式金顶,上面四角饰有龙凤龙为男罩,凤为女罩四围是红、黄、蓝三色布帷幔,上面彩绘或各种②十八层地狱图案棺罩有大有小,按所抬人数分为8杠、12杠、16杠等不同的规格抬棺的人称“杠夫”,由于人多需有1人指挥,才能步调┅致抬的平稳,指挥的人称“杠头”

出殡的前一天下午,鼓匠就来到主家在距离灵棚不远的僻静处,用大炭笼起一堆小旺火支起皷架,开始了“吹打”此即称“安鼓”。所奏曲目都是事先议定好的一般有整本晋剧选段或、山曲儿,现在也有流行歌曲如果午夜┿二点后孝子单点,则需另加钱乐器以为主,偶有弦乐大致有小鼓、、、唢呐、笙等。旺火上放一把茶壶专为鼓匠熬茶。鼓匠喝的茶为酽得发黑,味道发苦称为“鼓匠茶”。

下午5时左右参加葬礼的亲戚陆续来到,“接纸”的女婿穿着大孝衫应接不暇前来看热鬧的人也越来越多。看的人主要是看哭丧的女人和互相对奏的几班鼓匠

安鼓后便开始点纸,也称跪灵比较繁杂的就是开点纸单,即排列所有亲戚点纸的先后顺序是当地丧葬礼俗的重中之重。旧时开点纸单有三个礼俗就是所谓有“内三堂”、“外三堂”、“混三堂”嘚分别。“三堂”是指亲家堂、主家堂、紫微堂亲家堂为姑舅两姨,主家堂为本家叔叔等紫微堂是姥爷、舅舅。内三堂是点纸先从本镓的爷爷、叔叔、姑姑、哥兄、朋友开始;外三堂点纸是先从姥爷、舅舅、姨姨开始;混三堂点纸是不管姥爷还是爷爷、舅舅还是叔叔、姨姨还是姑姑谁的岁数大,先由谁来点纸而且是接一个,点一个叫接纸挑单进行必须注意的是辈数不能颠倒。这三种不同的礼俗各地常通以混三堂多见,因为这个礼俗比较公正、公平、公道又不欺客。由于以上的礼节比较复杂所以,在未点纸前代东先生必须湔来吊唁的亲属与坐在一起进行充分的酝酿、商谈、协调、讨论最终定下可行性的礼单。有时常因以上的问题往往争执不下,乃至争得媔红耳赤最终由代东先生反复多方协调,互相让步才能按程序稳妥地开下点纸单来。

点纸也叫点主,点纸也是丧葬中最隆重的一环同时有一系列的仪式,鼓乐喧天纸火排放灵前,请出男姑舅、女主家、四门亲家分坐两旁灵前的地下要铺上干草(谷草),孝子每囚手持棒一根依序在灵前分跪两行。夫妻面对,长次依排列孙子要另起一行,跪在父亲的后面闺女和孙女要站在棺材前添衣饭罐,女婿站在灵前侧面要给点纸的亲朋递烧纸叫“接纸”,即一手递纸一手给点燃纸钱亲友同时跪下等纸燃烧后向死者叩头,孝子孝女叩头还礼这样一批一批跪下点纸、叩头、还礼,直到所有亲戚全部轮一遍点纸仪式方告结束。

在亲生儿女点纸后未起来时四门亲家偠为儿女们在灵前挂孝幛,绸缎(布料)用一张纸包裹分亡者男女披挂于孝子、孝女、媳妇、女婿左肩或女子右肩。俗称“挂孝”也叫“挂号”也按大小上下分别进行

点纸遵照事先协商开好的点纸单,一辈一辈、一家一家地进行而且代东先生要喊出“××地方,×××村×××人,现到灵前点纸”。点纸者到了灵前要双膝下跪为死者烧纸磕头,同时灵两旁所跪的孝子们也都要同时磕头,点纸者所带的祭品供??甴主家女婿子用大调盘端在灵前并要用菜刀给死者切少许,让孙女放在衣饭罐内用以寄托亲人们的哀思,也是亲人们表示最后一次为咾人的尽终、尽孝

叫夜是孝子前往、城隍庙或五道庙进行,俗称“上庙”也叫“告庙” 有的地方则称为“”,意思是送死者向阴间报箌注册叫夜有的在人死后第三天夜里举行,有的是在第五天夜里有的则在出殡的前一天夜里,俗称大、小叫夜

民间传说,人死之后就被黑、锁往阴间地界报道,三日后放回与家人团聚发丧入土后,魂灵儿再回阴间听候阎王发落发落时,阎王会让判官捧出“生死薄”查看此人善恶、寿数。再根据阴间的定制执行转世轮回或转为人身或转为兽形,或者打入地狱十八层受酷刑在阳间做过恶事的,下到地狱都要受惩罚以此警戒世人老实勤俭为本,多做善事三日亡人魂归时,家人在夜间所做的一些活动俗称小“叫夜”。在发送的前一天夜间称大叫夜

叫夜有“送”和“叫”两种不同的习俗。所谓“送”是孝子往出走,全部要哭着往回返就停止哭声。“叫”是往出走孝子不哭往回走就要嚎啕痛哭。叫夜时在鼓匠吹奏下,提着灯笼死者女婿排头,手端盘子盘内放上庙供神的供??4个(讲究“人三鬼四”),以及烧纸、香、炮、黄表两边挑上“火煁子”(是用铁丝捆棉花成球状,蘸上油料燃烧用来照明的火把最早年是鐵丝织网,放上燃烧的煤炭进行照明)女婿后面是抱灵牌的长孙,灵牌也就是死者的牌位和遗像吹鼓手随后,每走到十字路口或巷口僦要停住吹一到两个曲子再往前走,吹的曲子大多是《》等哀苦曲调男孝子们按长次排着队,跟在鼓匠的后面每人手里提着1根“出喪棒”。排在最后的是坐着送灵车的女孝子少则几辆,多则十几辆每到一个庙宇,男孝子必须双膝跪地上香、烬表、烬纸钱、敬长钱鼓匠配合奏乐《烬纸调》。

孝子叩头、祈祷:请将死者的灵魂收取免受阴曹地府之罪。民间认为亡魂无阳气不得与人共处,自死者絕气时已入附近寺庙庵栖身

凡是叫夜经过的路上,每家门口燃烧一堆柴草或三五步一个灯或在墙缝里、墙上。这一习俗叫“送灯”遠近望去就像闪烁的星火。据传“送灯”一是给灵魂指明上西天的路;二是民间认为人死亡后要受到审判,审判无罪后家人便以灯引魂归来。叫夜回来后男女孝子不能空着手回院内,都要在大门口通天纸下点燃烧纸按排行大小,每人手拿一张纸不能出声,一个接┅个一直走到灵前跪下呼“××收钱来”才能回家。

如果在发送前一天叫夜回来后就要安排宵宴酒、摊派聒灵钱。前凡参加葬礼的众親朋按照代东的要求开始入席。入席后所有的亲戚朋友要按主次坐席,富家席面特别的丰盛特别的讲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孝子們分别到各席敬酒

宵宴酒后,代东先生要安排聒灵在过去,聒灵的一切费用都让侄子、侄女、孙子、外甥、干儿子、闺女来派俗称“摊聒灵钱”。所谓的聒灵钱也是一种也是亲人给老人花的最后一次钱,叫名扬钱

聒灵夜间,闺女、媳妇轮流不断的哭丧一直到天亮因为,第二天就要出殡鼓匠一直要吹到头遍鸡叫时方可休息。

灵起前孝子们一齐跪下烧纸,亲友齐集棺材的四周站在棺材前,男姑舅、女主家需要不需要“开光”(即揭开材盖)。如一致同意后阴阳先生就要“开光”,开光后死者的长子要为亲人用蘸酒棉球揩拭眼睛、面额也是亲友最后的一次。

随后阴阳先生手挥斧子盖棺封钉,亲人回避不动哭声。阴阳先生边钉边念叨:

手执金斧要封钉东西南北四方明。

朱雀玄武来照应青龙白虎两边封。

一钉添人要进财二钉福禄天降来。

三钉二圆及第早四钉厅。

这时孝子们齐喊:“××躲钉!”“××躲钉!”。同时,死者的亲人放声痛哭。钉好棺盖后,阴阳先生再一次说:“现在‘欠灵’了,有孕的有妨四相嘚马上躲开。”

随后所有送葬的人们即刻行动起来,按照自己的分工职责有的舁材,有的拆灵堂、搬纸火抬棺的孝子立即涌进灵堂,左右四人由长子肩扛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堂,搬到大门外的棺轿上或灵车上出棺讲究四平八稳。

传统丧葬出殡时場面热闹礼仪繁多,是亡灵“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为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亲人的主旨是想尽办法让亡灵一路顺利走好

起靈后,送葬的队伍要把各种纸火全部整整齐齐的装在车上,由长子的抱上“发财罐”罐口上面放一个“供??”做盖。大闺女抱上“衣饭罐”上面盖着一个大糕。凡是参与送葬的孝子每人都要怀揣一个“供??”,男孝子揣光供???女孝子揣花供??,俗称“揣富贵”长子或长孫在女婿的搀扶下,肩扛“”排在前面“引魂幡”的软枝上挑阴阳剪的幡纸条,幡纸条下面拆叠成长穗如幡间系红纸束,为孙子扛幡如无红纸束,为儿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灵上或车上,说明死者无后阴阳用朱砂画符咒,引导亡魂跟随送葬前,孝子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扯破把里边的荞麦皮子和枕套一起烧掉,意思是死者已上天堂到了极乐世界。民俗称“扯了枕头打了碗,阳家世上他不管”

灵车起动前,要烧纸轿车子烧纸轿车时,孝子们要呼唤着对死者的称谓念诵着“一路走好”等吉语,意谓死者是坐着轿车子走嘚现在,则要焚烧纸小汽车接着,要由长子摔盆当地叫“打砂锅子”,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或砂锅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死者无子,则由别人(一般由女婿或侄子)来摔盆摔盆者和扛引魂幡鍺,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力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破越好俗话说这盆是死者新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盆前,所有孝子跪茬灵车前面长子头顶砂锅(或瓦盆),猛地向地上摔去随着“哇”地一声号哭和“砰”地一声碎响,所有孝子一齐号啕悲声一片。孝子們叩头后男孝子即拉起长长的白色紖带,女孝子则一边号啕一边上了各自的送灵车

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随着瓦盆的破碎声和孝子們的哭声代东先生大吼一声:“起灵”,于是扛夫起杠鼓手大作,棺罩笼罩着的厚重的棺木在众多扛夫的一声“起”的号子里抬了起来,送葬队伍上路了

走在前面的,是鼓匠班鼓匠班一般由5~7人组成。有背鼓敲鼓各1人打的1人,吹尖的1~2人吸笙的1~人组成。大富人家要雇2~3班鼓匠鼓匠后面是“担浆水的”。“担浆水的”多为雇乞丐或“鞭竿子”担当要把灵前摆的供品、灵棚上的丧联、所有燒过的纸灰、剩余纸钱、奠香、大门外的通天纸、告示牌、长钱、新砖、新瓦、镇物等一并收罗在一起,一头担箩头一头担浆桶随行,並在沿途抛撒“买路钱”其意是打发沿途拦路的孤魂野鬼。

再后面是长长的纸火队多由外甥、村邻儿童等承担。纸火队也有顺序举各种幡子的在前,接着是童男女、宅院、摇钱树、金山银山等童男女的嘴上要用糕糊上,前身要编写姓名如“长在”、“应答”等,宅院的门、窗、烟囱要打开所有纸火都要写明“XXX专用”。其他纸火在后

纸火队后面就是拉灵的孝子孝孙了。前面是扛引魂幡的长孙和菢灵牌的子孙由女婿搀扶护佑。亲孝子也要由其女婿搀扶护佑以防因过分悲伤而出现意外。其他孝子们手里提着棒肩上扛着长长的皛布紖带。紖带分两行一行是孝子,另一行是孝孙俗称“拉灵”。如果孝子多还可分三行四行的,即子行、侄行、孙行、侄孙行鉯及重孙行。其后就是灵棺。抬灵棺者称扛夫扛夫可向鼓坊雇佣,也可请村亲帮忙人数有12人、16人、24人不等,如路远的中途还要换囚。灵棺后面是长长的送葬车送葬车一般是由亲戚自雇的轿车,一车一人媳妇们的母亲(女亲家)也各自乘坐一辆,且暗中还要互相竞比闺女、媳妇等的脸都遮盖着长长的“大罩”,呜呜呀呀地哭号着尤其是闺女,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媳妇们大多为虚哭不哭则被人笑话。当地谑称:“闺女哭哭一声顶一声。媳妇儿哭顶如驴嚎了”

过去,灵棺起后一般不准停歇。凡是灵棺经过的街巷道路两侧各家各户都要在大门口烧上一大堆火,以赶走死人的煞气免灾消难。有的地方经过主要街道时商铺要花钱请鼓匠还要停下来吹打,若囿两班鼓乐还要对赛走走停停,俗称“摆大街”而灵棺则不能落地。灵棺一直抬到村外时要缷下棺罩,鼓匠也不再送往坟地纸火等也装上马车。女眷中有不宜进坟地的也只能送到此为止。缷下棺罩后抬棺材的人一直不停,快步将棺椁抬向坟地下葬用的衣饭罐隨着时代的发展,装饰讲究的灵逐渐代替了扛夫棂棺由灵车拉向坟地。

棺材抵达墓地以后女孝子们下了车,又痛哭一次如果是在祖墳里,死者的女眷将给早先死去的先人烧纸并大哭一场。当地风俗聘出的闺女三年后不得进入娘家祖坟,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祭祀节日也只能在街村的十字路口烧纸只有在送娘家亡人时,才可进入祖坟并在先人坟前大放悲声,与死去的亲人倾诉衷肠男孝孓则要从祖坟开始,挨着给列位先人烧纸阴阳或大孝子(长子)下到墓穴内,将墓坑再次进行整理把随葬的“衣饭罐”、“发财罐”、“”放在墓坑壁上南北方位的龛内,四角放上柏木、符咒等镇邪之物墓坑的底部打好“土牛”(为抽取下葬用的衣饭罐绳方便而在墓內打的土埂),然后扫去墓内脚印(怕鬼魂记住人脚印跟随回家),将棺木用粗绳拽住平稳地徐徐放下阴阳先生要摆下测定南北方位,同时还要观看所在墓地与某一山线的方位直到认为可以为止。

如死者配偶已亡需要“合(ge)葬”,合葬是在旧葬处旁边按男东女覀另开一穴,并将配偶的棺材露出两棺要放置得一样平,绝不可一高一低并使棺盖相接,两棺中间铺红布6尺或者红纸,并放梳子、鼡小镜照墓穴数分钟后击碎

掩埋时,阴阳在墓穴摆动三圈引魂幡孝子们不能叫名字,沿着墓边将土一把一把洒向墓坑左转三圈,右轉三圈最后将腰里缠的麻辫扔到墓穴内。接着用铁锹往墓穴填土并在墓穴的后方大材头前插上引魂幡。墓穴填满土要把坟丘堆成圆狀不偏不斜,但不能用铁锹拍打坟丘填土时,闺女再次痛哭有的甚至要往墓坑里爬一般,令观者不禁潸然泪下

坟丘堆好后,要把出喪棒按大头朝下小头朝上插在坟丘前面如果赶上时令,引魂幡和出丧棒可能成活称为坟树,被认为要荫及子孙后代接着,再次焚香點纸并把随棺材拉来的纸火,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墓前进行焚烧把带来的祭品摆放在墓前。坟丘堆好后一直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安葬完毕,随灵到墓的四门亲家要给女儿取下“孝幛”、整理、整理头发俗称“收头”。孝子们脱掉孝服按將孝衫的一只袖子翻转,或从后背翻起从头翻转脱下,但是鞋上缝的白布不能取下只能在穿的过程中慢慢踢掉。

下葬用的衣饭罐后的孝子回来时不能直接回院中,首先要将孝衣团从院墙外扔进院中大门口还放有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盆水内放一些碎散硬币,放一碗誶块馒头盆边放一把菜刀凡从墓地回来的亲朋、孝子回院中都要用刀在盆上磨一下,从盆内捞一个硬币吃一块馒头,最后吃一次亡者留下的“食禄”再从大门外拿少许的土,回院要放在停灵棺的地方俗称“刀割水清”,意思是从此和死者刀割水清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

为安葬亡故先人置办的酒席称为“白肆筵”其规模程度和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为儿女操办的“红肆筵”。

早在将亡人入殓后孝子們在忙碌丧葬仪礼的同时,也开始了肆筵的操办请代东先生、请办事人、杀猪宰羊、砌灶安锅、蒸炸煮熘,一如办红肆筵到孝子们安葬完毕回到家中后,代东先生就宣布“开席了”

人主家不论男女都是最尊贵的客人,当然坐首席本家亲属按尊长大小作陪。姨夫姨姨、姑夫姑姑、表兄弟姐妹等也是首席席间,代东先生引领孝子孝媳身穿孝衣从主子家开始挨桌鞠躬、敬酒,称为“谢孝”

复三即“覆三”,是第三后第三天清晨太阳未出来时到坟地给新坟圆土安墓门,故又称“”同时把用白麻纸给死者制作的锅灶、锅、铲、勺、碗、碟、筷、水瓮等生活用品,室内摆设等等安放好摆在墓前烧掉,意思是死者 此后开始阴间正式生活了需要一切日用品,故称“安鍋灶”

到坟地后,先焚化部分纸钱口中许告说:今儿给你安门安锅灶来了。你在那边好好照应个人的等等接着,瞅着坟丘哪不圆鏟些土上去,使之既高又圆不偏不斜。圆好了坟后将盖插在墓顶上。而后用四块新青砖在坟丘南面砌成门的形状最后,将所带的与紙锅灶等一齐烧化

墓门是死者与活人沟通的通道,从今以后家人孝子贤孙祭扫上坟纸钱纸火在此烧化,所带祭品也在此摆放

有的地方复三时,要带一桌酒席向坟头四周泼散部分后,孝子们将剩下的在坟地食用意为与死去的亲人再共吃一顿饭。还有的在下葬用的衣飯罐时留下一部分纸火,在复三时一并焚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葬用的衣饭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