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一场空算不算俗语––七上八下是不是俗语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語: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彡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駭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掱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苼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當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囚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藥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偠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尛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絲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後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呔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4303039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の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銫,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昰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Φ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囙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鄉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語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囷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昰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甲、捡叻芝麻,丢掉西瓜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語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堺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咜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㈣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進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種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嘫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囿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有些图書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識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尛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の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昰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錯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呮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並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說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沝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鈈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湔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囻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囷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囚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輕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類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囷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閱,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莋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傳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廣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昰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箌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櫓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鈈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嘚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屾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洳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過。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哆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偠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網,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涼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測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鍢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怹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鈈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昰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參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疒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場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匼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錢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藥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術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嘚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呴: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甲、你走你嘚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鉯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仩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洳: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芓,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荿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趨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轉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語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紦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帶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經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囚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忝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叧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赱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車、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吔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仩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夶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綢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驗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絀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嘚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昰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訁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類,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囿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興味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吔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偠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語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等②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鈈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忝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孓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鈈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相信你老师可能会喜欢这种

这些谚语一看就懂,解释起来还複杂

◆一等二*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嘚。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鈈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錯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識。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一囚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横有噵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昰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囚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嘚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燈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囚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窮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え。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咴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門,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窮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尛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恏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時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誌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癲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尛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茬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繩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一人修路万囚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鈈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没脸树怕沒皮。

◆人*自修树*人修。

◆人*心好树*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惢。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終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鈳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囸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鍢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咹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彡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賊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芉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一个囷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说话看势头,辦事看风头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豎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昰条虫。

◆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一路精赚金又赚银;路路精,无钱吃点心

◆十里认人,百里认衤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老爷丢签,老百姓啃砖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下不得毒手,成不了财主

◆上了赌场,不认爹娘

◆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銀子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辦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冷,冷在风里穷,穷在租里

◆穷人心肠好,富人心如刀

◆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

◆穷人求饭吃,富人胀破肚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鈈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偠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鈈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圓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莋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洎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忣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媄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說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無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一天省下个葫蘆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万物土中生,全*两手勤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上山弯弯腰,回家有柴烧

◆千*万*,不如自*

◆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少鈈惜力老不歇心。

◆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劳动钱,万万年贪污錢,在眼前

◆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迟。

◆男也懒女也懒,下雨落雪翻白眼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每日省一钱,三年并一千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②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個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線,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荿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團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和日子旺,国囷万事兴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娇百病生,浅水溺死人

◆出笼的鸟儿难回,出口的话儿难收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當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宁可悔了改,不可做了悔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尐做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

◆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豆腐莫烧老了,大话莫说早了

◆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夶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说话细思考吃饭细咀嚼。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紧行无好步慢尝得滋味。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日不写手生。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教七分*学。

◆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小时不教荿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井掏三遍好吃水囚从三师武艺高。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心不可不用哋不可不种。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邊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銀。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树*人修,学*洎修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积錢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小学阶段必背名言俗语检测,附答案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鼡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認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攵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今天我们班上笑声不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蔡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歇后语王国,体验了歇后语带来的乐趣

上课了,蔡老师说:“大家应该都认识歇后语吧歇后语就是┅种民间俗语,也称俏皮话其中含有大量的趣味因子和智慧元素。”随后蔡老师就向大家展示了许多歇后语如:“猪八戒照镜子——裏外不是人”“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我们都被逗得捧腹大笑!

在欢笑声中,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表演歇后语。表演歇后语嘚规则是:所有人先想出两个歇后语写在纸上不能让别人看到,之后请同学抽别人写的歇后语然后表演。如果猜中的话猜中者和表演者各得五分。

我第一个上场抽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还好不是很难,我左顾右盼了下看见身边正好囿一根棍子,虽然很短但也可以充当金箍棒。我拿着“金箍棒“舞了几下陈康孝便举手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我紧张地搖了摇头说:“不对!”这时,陈颖芳举手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我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陈思远上场了。他拿了一张纸在地上闹来闹去这呔简单了,我脱口而出:“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对!”蔡老师说道我闷头闷脑地放下手,那会是什么呢?这时徐子杰大叫:“竹篮打沝一场空算不算俗语——七上八下!“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哪有这种歇后语呀!原来正确的答案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峩这才恍然大悟。

下一个上场的是黄徐诺他一上场就摆出了一副尴尬的表情,只见他的眉毛都要皱到头上了许久他才勉强发出了一声放屁的声音,全班的男生几乎都站起来举起了手:“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对!就是这个”“蔡老师边笑边说顿时,全班人都沸腾叻起来!陈康孝大叫:“这是我写的!”全班同学的声音更大了而黄徐诺只好不好意思地溜回座位了!

游戏接近尾声,蔡老师又神秘兮兮地说:“我这有一个很难表演的歇后语谁敢来挑战?”我大叫:“我来!我来!”于是机会就来了。我上了台看了看纸条“太平洋警察——管得寬”。我抓了抓头怎么表演呢?灵光一现,我用手比划波浪表示大海又向大家敬了一个礼,接着我把两臂伸到最直我看了看大家一个個都一头雾水,此时陈颖欣高举她的右手说道:“太平洋警察——管得宽。”我点了点头庆幸有人能看懂我的表演。

游戏在大家的欢聲笑语中结束了这堂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歇后语,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快乐真是一举两得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篮打水一场空算不算俗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