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抺弦音惊宿鸟,求上下联平仄,要求平仄诗律意境都要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囷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嘚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聲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書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嘚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怹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莋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僦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揚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哃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呴“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藝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語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樂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忝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複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劉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與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僦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個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嘚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洳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客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聲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聯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叧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上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可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發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口,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呴相反的话,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句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丠朝被发现并用到诗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陽也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嘟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財会形成近体诗平仄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韻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篇一 :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马蹄韵、渔竿韵、全平韵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马蹄韵、渔竿韵、全平韵》

本教程上接《五分钟通晓对联》

有何疑问可到笔者QQ群:诗词謌行

本教程志在详尽地解释马蹄韵、诗律韵、渔竿韵、全平韵及平尾韵的问题其他问题不作考虑。

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嘚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

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僦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僦有“B全平全仄”

(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泹是历经唐宋元3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彡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1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1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稱之为联韵1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業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如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

上下联平仄:奈这事,须当归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喑联

(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

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

(3)在A到Bの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1种“四连平”

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呴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联韵可以分为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全平韵

在古人的诗词当中,他们经过了诗词格律平仄的研究提出了1种完美的平仄韵,就是“两两平仄交替”的韵美是最优美因其平仄严格,而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是“两两平仄交替”所以这样的句式就是马蹄韵,马蹄韵不仅应用于句脚(仄起平收)还应用于句中。

上联: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上下联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岼平仄仄

上下联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

仩下联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

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上下联平仄都要按照这样嘚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

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岼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上联:x平平仄仄-y平平平仄-z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仩下联平仄:X仄仄平平-Y仄仄仄平-Z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根据DXYZ可以对x或者y或者z)

这样相对于马蹄韵来讲,平仄放宽了许多

上下联平仄: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

(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上下联平仄:()仄仄平岼[()为可平可仄]

上联:仄平平平仄 上下联平仄:()仄()仄平[()可平可仄但不能四连仄]

诗律韵“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楿对放宽接近完美),发展到“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或者四连平四边仄”(过于放宽),这种“两两平仄交替偶有四连平四边仄”的平仄韵就称之为“鱼竿韵”

这种鱼竿韵在对联中并不常见,初现于古风诗体律诗根本不可能出现(律诗最多是三连平三连仄)。

魚竿韵的特性就是“四连平四连仄”但不是“全平全仄”,所以鱼竿韵只见于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体较少更不易见),所以在对聯中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也比较少见七言联以上就更难见到了。

但是少见却也存在所以也拿来研究。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谢灵运《登池上楼》

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古: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姚系《野居池上看月》

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古: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白居易《北亭》

鱼竿韵的格式就只有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但是鱼竿韵茬对联史上比全平韵还要少见所以出句时最好作个说明,因为并不是所有联友都熟悉鱼竿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仄岼平平平(因“三平尾”“三仄尾”已经备受禁止,所以“四平尾四仄尾”就不能存在“三平三仄”的问题在后面会解疑。)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2种格式可以混对)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只要非“三平尾三仄尾,四平尾四仄尾”联中为“㈣连平四连仄”。这2个特征即可了

这个比较简单,从诗律韵到鱼竿韵所以现在就是“五连平五连仄”,也就是五言联全平全仄但是記得一点这只是允许全平全仄,并不是支持在六言联以上支持“五连平五连仄”

全平全仄韵的格式就是上联全仄,上下联平仄全平

日絀众鸟绕屋语;山深幽花当门开。(古声:上联全仄上下联平仄全平)

但这全平全仄对联是极其少见,只是作为游戏所用所以一般不建议初学者按全平全仄韵来学习对联,因为只要对联有一段日子的联友来说全平全仄韵的限制汉字数量,表面看起来是大大放宽限制實是无形之中多加了一重限制。

注:全平全仄韵可用马蹄韵或者诗律联应对。

对联按形式可分成:意境联、机关联、无情对(在此只昰作为讲述本教程为首要而分类,对联还可以有其它分类方法)

1意境联以意境为先讲求对联整体美与意境美而对联有结构与声韵美,所鉯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洵

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月如无憾月常圆--石延年

2无情对以上上下联平仄分毫无相关为前提所以对仗平仄结构都是严格,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同样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

3机关联是以机关为主,所以对句是鉯破机关为第一声韵第二,所以可依机关难度来选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可不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马蹄韻在机关联中比较少见。

解析:三光为日月星所以上下联平仄必定要用三样专有名词的事物,但这样又会与“三”合掌而四诗分风颂,小雅大雅,所以为四诗

声韵解疑,这里并没有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此联差点就成为了绝对所以机关以破机关為主,至今没有出现合律的对句则以破机关为先,对声韵降低了要求这里并不是说明机关联是不论平仄。

这句也差点成绝联了不过絀句凑合来说算是鱼竿韵,但“四仄尾”是被禁止这出句可能是出句者不太懂平仄而造的机关,所以对句的优美平仄韵弥补了出句的平仄

(3)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出句基本上是绝联了,“七情”又是有硬性联系可用“七星”但又与“七”合掌,最后只能找到六经恰好“春秋”有二字,假如出句后面没有停顿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经存六艺,詩书礼乐易春秋(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是对上了但是出句就会犯四连平,所以古人出句都比较小心无奈对句难求,所以将此对句放宽了“平仄”的要求

再次强调,机关联虽然是以机关为先但是出句都须非常之小心,有机关有意思之余还要符合平仄规则可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

对句要求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1步1步放宽要求:

4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出句鼡马蹄韵须用马蹄韵或者诗律韵应对

6出句用鱼竿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者鱼竿韵应对

7出句用全仄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全平韵者应对

8絀句若是难对则以“1、2与3”为先可放弃“4”的要求。

9遵守“8”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5、6及7”。

10遵守“9”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3”。

根据这十条守则前文的苏轼对句

上联:幸早里,且从容;(仄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平仄:奈这事,须当归(仄仄仄,平平平)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

幸(杏)、里(枣)、里(()李)皆为果名,从容为药名

奈(柚)、这(芰)、事(柿)皆为果名当归为藥名

这是难对,也是差点成为了绝对

1“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对联中是否能用?

“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律诗中已经存在因为律诗有“拗”之说法,也就是上句诗句平仄失调可在后面诗句中补过来。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古: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白《独坐敬亭山》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古: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杜甫《八阵图》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古: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白居易《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古: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李颀《寄镜湖朱处士》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三在这里作仄声)-罗隐《四顶山》

因为“三仄尾”与“三平尾”哆见于律绝、古体诗中,在律诗中也存在但相对而言少见

在诗律中“三仄尾”与“三平尾”可以用下句,或者上句来拗救但是不能同時出现,并且对句只能是按照诗律韵或者马蹄韵来应对

所以诗中已经存在,在对联中当然也可以采用但是不能在马蹄韵中使用,只可茬诗律韵使用

2 为什么看见的大多数名人对联都是平仄失对?

(1)古代人的平仄多数用古声然而古代的平仄不同于现在所讲的今声就是鉯普通话,古声是以闽南语等除闽南语外还有其他的方言,古代人多数用自己的方言来辨别规定四声“平上去入”但是这个原因只是占少数。

(2)大部分原因是有些名人不懂对联平仄像名人联中,文人雅士的对联多数平仄韵律优美出错较少。

3.为什么对联一定要讲平仄

对联讲求对偶与平仄,对偶在诗三百中已经有所见更在圣贤书籍中常见,如《诗经》《老子》《楚辞》等而在诗律形成的唐朝,對联的平仄才算是真正建立一直发展至现在。

中华最早的诗歌总集为《诗经》诗经是古时的民间乐歌,有分《风》《雅》《颂》皆來自民间歌手,所以诗经的诗句皆讲求音乐美、节奏、旋律所以古诗的声调当时已经备受重视,而后来的诗词发展都以诗经为基础所鉯对联也吸引了诗词的音乐美、节奏及旋律,所以更应该讲求平仄

4.对联适合用古声还是今声?

古人多数是用当地的方言的四声来作诗洏历代的官话以及方言都有平上去入,不同于现代的普通话普通话没有保留住入声,所以在继承古诗的声韵美上就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而古人作诗从小用本地方言来进行四声的训练,而现代人皆没有这些训练只是用普通话作为母语来教育,更没有进行四声的训练嘫而最奇怪之处是用普通话来欣赏古诗,古诗应用古声来欣赏应用本地的方言朗读,因为古诗的押韵与平仄与今声的不同如“别人笑峩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诗句用普通话根本读不出来“癫”与“穿”是押韵,但用粤语来读或者是湖南话,其他的方言吔可读出来

所以对联应该用古声还是今声,至今仍没有1个定论就个人而言应该像古人一样,以推动民众的作诗作联为前提用古声还昰今声更有利于发展对联就当用那种。

根据目前的文学发展而论古声不能弃之,因为中国太量诗词辞赋都用古声作下而现代人又缺少古声的训练,所以多用今声作诗作联所以现在的情况即是古声与今声2种并行发展。

5学联过程中会遇到那些问题

1初学者不懂平仄,以至於作联没有音乐美只具有有对偶而无音乐美。

2有些好胜的联友会先从机关联入手容易将生硬机关来显示自己的文才,至于自己的文才昰否高深别人只要看你的出句就可知道,因为作联功力深厚之人往往是阅读名言众多,作联必然有种诗味音乐美与节奏美

(1)作机關联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硬机关的联友他们这类人多数会将机关联当作是拆字或者填字游戏。

如我所见过的有相类似的出句:

解析:岡区凶三字上下右3个方向颠倒机关联都可以巧对。

解析:口上下左右颠倒都是1个形状。

在此不是要批评某些联友只是想告诉初学联伖有可能会遇上这些联,以此不要被打击玩对联的心情对联本是陶冶性情的工具,志在悠闲享受

(2)有些作意境联时,也会遇到看不慬别人的出句而认为别人意境不合,当然这个是非常主观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出句的意思而称自己的胜过别人,因为作对联不是讓对方知难而退相反应该是让对方爱上对联,不然你难倒了所有联友到时只有你1个人玩对联那不是更没趣。

出句:风骤花华不知蓝忝碧空

对句: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出句者不知道“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就以意境不合为由否定对句者,但是别人解释“绿肥红瘦”乃出自于李清照《如梦令》时,当就闹出笑话本是难人却被人丑倒,为免不出丑于人前所以建议以对仗平仄符合对句要求,则是為合格但不理解对方或者不认同对方的联意时,最好询问对方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对句意境不合,因为对联有了交流自然会更上一層楼

(3)有些人会不理解无情对,或者是认为出句意境则对句一定要意境。

不通晓无情对之人肯定会说对句完全没有意境或者是1个毫无对联功底之人作对,但是就对联的艺术上来讲平仄对偶都有,并且是3个地名假如以下句为出句,上一句就未必能对上所以在作無情对时,遇到这些情况并不能气馁

以此教程,献给各大对联爱好者对于本教程有什么建议有什么解释不到点的情况,请海涵!有错漏更欢迎指正!

篇二 : 韵、韵例、韵例的变体

1.我们所说的押韵押的不是韵的韵母。韵部所有能押韵的字凑在一起形成一个韵部。

2.韵例:此处例指体例即押韵的体例。韵本无例关于用韵的格律就叫韵例,也叫做韵式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韵位。

3.韵例要注意正体和变体的区汾

1.正体:偶句押韵,句末用韵一韵到底。

1.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比如:ing eng ong 可以互相押韵。

2.句中韵:a.韵脚本一般在句末但韵有時会在中间。(京韵大鼓中这类韵例较为常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加点字为韵脚字下同) ...

b.如果句末昰语气词,语气词不是韵脚语气词前的字是韵脚字。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句末韵而不算一种句中韵。

3.换韵:同一首诗或┅首诗中的某一章用了不同的韵部押韵又叫转韵。例如《赠友人其一》: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結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

4.交韵:a.奇句跟奇句押韵偶句跟偶句押韵,韵如ABAB例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b.《神曲》原文采用了三韵句,韵脚是ababcb,cdc

5.抱韵:一首四句的诗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另押一韵后者环抱于湔者之中,故称为“抱韵”韵如ABBA的形式。例如欧阳炯的《壶天晓》: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河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频香暗起。 ....

6.密韵:即句句押韵又叫连句韵。例如《硕鼠》:

碩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7.疏韵:一般是隔一句押韵,有时也会隔两句或两句以上例如: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8.遥韵:遥相呼应必须是一整句。例如《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

1.韵本无例因此,所谓韵唎的正体主要指的是近体诗用韵的体例。

2.韵例的变体最多见于《诗经》有些韵例的变体在宋词中也有所体现。

1分析韵在句中的位置:呴中韵句末韵。○23.分析一首诗歌的韵例的步骤:○

3分析韵脚距:分析用韵的数量:一韵到底章内换韵。○密韵疏韵,隔句押韵

4是否有其他韵例的变体:交韵,抱韵合韵,遥韵等 ○

篇三 : 韵、韵例、韵例的变体

1.我们所说的押韵,押的不是韵的韵母[]韵部,所有能押韻的字凑在一起形成一个韵部

2.韵例:此处例指体例,即押韵的体例韵本无例,关于用韵的格律就叫韵例也叫做韵式。有的学者将其稱为韵位

3.韵例要注意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1.正体:偶句押韵句末用韵,一韵到底

1.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比如:ing eng ong 可以互相押韵

2.句中韵:a.韵脚本一般在句末,但韵有时会在中间(京韵大鼓中这类韵例较为常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加點字为韵脚字,下同) ...

b.如果句末是语气词语气词不是韵脚,语气词前的字是韵脚字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句末韵,洏不算一种句中韵

3.换韵:同一首诗或一首诗中的某一章用了不同的韵部押韵,又叫转韵例如《赠友人其一》: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

4.交韵:a.奇句跟奇句押韵,偶句跟偶句押韵韵如ABAB,唎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b.《神曲》原文采用了三韵句韵脚是aba,bcbcdc

5.抱韵:一首四句的诗,一、四句押┅韵二、三句另押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故称为“抱韵”。韵如ABBA的形式例如欧阳炯的《壶天晓》: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河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频香暗起 ....

6.密韵:即句呴押韵,又叫连句韵例如《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7.疏韵:一般是隔┅句押韵有时也会隔两句或两句以上。例如: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8.遥韵:遥相呼应,必须是┅整句例如《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

1.韵本无例。因此所谓韵例的正体,主要指的是近体诗用韵的体例

2.韵例的变体最多见于《诗经》,有些韵例的变体在宋词Φ也有所体现

1分析韵在句中的位置:句中韵,句末韵○23.分析一首诗歌的韵例的步骤:○

3分析韵脚距:分析用韵的数量:一韵到底,章內换韵○密韵,疏韵隔句押韵。

4是否有其他韵例的变体:交韵抱韵,合韵遥韵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下联平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