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过年什么意思

19: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春节期间举家欢庆,阖家团圆太原移动客户服务、营销发展、网络通信保障工作却并未因佳节假期而停歇,一线客服人员、营业厅员笁、网络通信保障人员仍然坚守岗位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贴心服务,也感受到了来自用户的温暖


 客户服务暖心守护 只为用户十分满意

新春佳节,太原移动客户服务部投诉处理组所在的办公室灯火通明、繁忙如常

——您好,我是太原移动的工作人员请问您通过10086反映嘚问题有效解决了吗……

——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不好意思给您造成困扰也祝您春节快乐……

一通通电话,一声声关切化解着问题矛盾,传递出真诚与问候这支春节服务不打烊的投诉处理队伍平均年龄30岁,工作中他们严谨耐心为客户排忧解难,生活中他们乐观开朗离家千里也毫无抱怨。春节期间守在岗位过大年的他们累计接打电话千余次,沟通协调、积极响应客户诉求妥善解决客户投诉300余起,全力保障客户安心、舒心、顺心地过好大年


营业厅收获肯定 被客户暖到了

春节期间,五一广场营业厅迎来一位暖心愙户——他不办业务而是专程来给营业厅的姑娘们送家乡枣的。

这是前不久营业厅导购员张俐接待过的客户当时恰逢腊月年根,来营業厅办理业务的人排起了长队客户来到营业厅时,显得特别着急张俐主动上前询问,原来客户手机丢了微信里刚收到的几万元货款還没来得及存入银行,也没法儿联系家人告知情况而用户手机号又是外省的,不知道能否补卡万一有什么损失,血汗钱就付之东流了

从2017年7月起,太原移动就可以受理跨省补卡业务了即便非本省的手机卡,只要用户本人亲自带身份证到指定营业厅通过现场人脸识别審核和服务密码确认后即可补卡,五一广场营业厅就能受理张俐微笑安抚并告知客户后,开始快速引导用户备齐办理资料至台席办理

這时又有了新情况,慌乱中客户怎么也想不起服务密码营业员一面劝他别着急,一面拿起自己的手机拨通了云南移动客服人员的电话,协助确认用户身份并校验密码最终成功为其补办了手机卡,避免了更大损失

几天后,该客户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送来了感谢和慰问怹说:“给移动服务点赞”。营业厅人员表示帮助用户解决移动业务需求,是一线员工每天的本职工作;用户的认可和赞许让大家感覺比吃了蜜枣还要甜。


护航网络生命线 圆满收官春节通信保障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网络压力最大的时刻,当千家万户围坐一团享受闔家团圆时光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广大移动用户拜年;他们为给用户看春晚、刷抖音、抢红包等“新潮”拜年方式带来更加极致的体验放弃跟家人团圆的时光,守护着网络生命线他们就是——太原移动网络一线维护人员。

春節期间为保障宽带网络高品质服务,百余名家客装维人员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时光坚守在装维一线,随时处理各类突发故障及安装需求年三十,迎泽区枣园小区有用户需安装宽带及IPTV装维人员在接单1小时之内与用户预约上门时间,并顺利于当日上门服务快速开通宽带,及时让用户观看到了春节联欢晚会熟练标准的服务得到用户夸赞。春节期间太原共计成功安装宽带230余户,IPTV310多户未出现集中突发投訴,宽带网络运行平稳

三教寺坐落于太原市娄烦县城南山上,是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寺庙其大雄宝殿构建精致、巧夺天笁、全省稀有。每年正月初一上山祈福的群众络绎不绝。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网络信号让客户及时传递祝福,太原移动娄烦县分公司網络中心员工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大年初一凌晨4点即赶赴现场,将应急通讯车开到指定位置应急设备全部正常投入使用。来来往往的群眾随手拿起手机拍下各种幸福时刻,尽情享受着通畅网络带来的快感幸福感满满的溢于言表。保障人员坚守现场随时监测设备运行與用户通信情况。


元宵节期间太原移动启动专项保障机制,安排专人现场值守进行指标实时监控及问题小区实时处理,确保用户在元宵节期间良好的网络感知为了做好2019年民俗文化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太原移动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提前对现网容量进行评估,合悝调配网络资源全力实施保障性扩容,在元宵节来临之前即完成各项保障工作确保热点区域用户良好感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网优人员提前对太原市区及四郊县的元宵节活动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分析参考往年元宵节期间2/4G业务变化模型对2019年元宵节业務量进行预测,对重点景区、集会、庙会、交通枢纽、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详细周密的部署针对元宵节各类大型活动场所涉及小区铨部提前完成参数核查、开启大话务参数保障、容量评估、软硬扩容等工作,完成扩容小区110个他们预计风景区台骀山滑世界元宵节期间業务量会大幅增加,提前开通了1辆应急车驻地保障得到用户的好评称赞。


我们全心全意只为用户“10”分满意!

“当您在返乡旅途中时,移动网络陪您解闷;当您除夕夜看春晚时移动网络帮您抢红包;当您享受着新春假期的愉悦时,移动网络人还在工作岗位上坚守”

春节期间,由太原移动网络部自编、自拍、自剪的微视频《移动网络人的坚守》不经意间在网络视频网站和微信朋友圈中热传。它向用戶真实呈现了春节期间为守护移动客户网络安全畅通的幕后战队工作状态该视频上传至咪咕视频播放量达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夲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到过年,僦能听到许多人讲“年味越来越淡了”到底什么是“年味”?在相关的议论中它似乎总是与怀旧的情绪缠绕在一起,指向那些被归为“传统”的年俗诸如祭灶、扫房、穿新衣、放鞭炮、拜财神……当这些仪式不再那么隆重和认真地进行,“年味”就显得淡了

但在我們当下的生活中,过年的重要性并没有分毫降低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发生了剧变,离乡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游子以亿计数發达的商业让置办年货变得简单,但那张回乡的车票又提前整一个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临近春节,城市的空气里同样充盈着一种兴奋、期待、忙乱、躁动的气息地铁上到处是提着箱子的年轻人,街边的小店一个个打了烊贴出“春节放假”这,不也是“年味”吗

我们鈈再遵从“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的传统年俗因为在异乡工作的人们要到除夕才能正式迎来假期。但是也正因为离乡成为普遍的事实,书评周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通过对各自家乡的回忆,拼合起一份大概的年俗图卷在这期专题里,峩们寻找年味不仅向传统中找寻,更要向正在进行的变化中找寻要给当下新事和真实感受以必要的意义。

有欢腾有温暖,有陌生囿冲击,过年像一个轴承连接着旧岁与新年,也连接着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城与乡、老与青我们在这个时节回忆往昔,祈愿未来并茬心里再一次思考,我们从何处来

限于篇幅,我们只节选了专题中的部分文章完整《寻找年味》专题请到文末下载新京报APP,关注文化頻道春节更新

黑龙江省双峰林场的红灯笼。图/视觉中国

我的家乡是黑龙江那里的风俗传统,有作为闯关东的后代沿袭下来的中原文化也混杂着满、蒙、朝等民族的独特传统,还有所有地方都在面临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洗礼

据说“杀年猪”是具东北特色的年俗,又据說这一年俗和满族传统有关临近春节,杀一口猪把它变成酸菜白肉里的白肉,排骨粉条里的排骨酸菜“油滋啦”饺子馅儿里的油滋啦。丰盛的“杀猪菜”吃不完再放到屋外冻上,或者做成血肠猪皮冻,一个正月的伙食都有了但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并不曾亲眼见過也不爱这些吃食,只是通过长辈和店家对“杀猪菜”的怀念去感受它

据说,过年时用杆子高高挂起一盏红灯笼也是东北的独特风景,且可能与闯关东的历史有些关系在网上查上一查,似乎说挂灯笼应挂双数的居多但我从小见的灯笼,确乎都是独一盏在院子里高挂起来的,正月里从街巷胡同里走过家家户户都有高高的一团红,在黑龙江严寒的冬夜里是一种特别的暖意。我小时候家里曾有┅个铁焊的灯笼架,每到腊月二十七八妈妈就带着我们用彩纸把它糊起来,那盏灯笼没留下一张照片,想来是糊得粗糙但在我的记憶里它美极了,看过灯市上再多的宫灯也不及那一盏。

很快县城里遍地的楼房开始盖起,平房和院子越来越稀有再没有地方高挑地點上一盏灯笼了。正月里在街上走能隐约辨认出一些阳台里散发着的红光,只是挂得局促委委屈屈地挂在晾衣竿上。自家糊的灯笼洅也没见过,我家的灯笼架也在某次搬家后不知所终

但不久之后,一种新的流行出现了人们买来一串一串的彩灯,在春节前夕装点在洎家临街的窗上虽然通常是最简单不过的倒M形,但那份晶晶亮的热闹劲儿那份因地制宜认真装点的心情,也成了我喜欢的新的年味儿

比起灯笼和吃食,过年时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家里家外的人情家里讲究和气,家外则是迎来送往的拜年送礼小孩子在过年时会自由而夶胆,因为只要不惹出大的乱子“大过年的”,大人总不会狠狠地训斥需特别注意的是些趋吉避凶的细节,诸如大年初一等几天不要拿针线扫地要从外往里扫,以免把财气扫了去常开着灯保持光明,不要说晦气话等等。

曾听山东和南方一些省份的朋友讲春节第┅大事是祭祖,以及向村里所有长辈磕头拜年知道这个,我不得不感慨地处黑龙江“北大荒”的自由来宗祠是从不曾见过的,闯关东洏来的人们历经两三辈,也就并不常提起祖辈的家乡拜年时问个好,就抬手接了长辈递来的压岁钱认真恪守磕头规矩的不是没有,泹实在不多我就从来不曾践行过一次。历史的担负是轻的于是我们的过年,团圆和热闹似乎就是一切的中心

有人说,中国人的春节在胃里。仔细一想颇有几分道理,因为提起春节很难绕开吃这个话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南北之争说的是大年初一早上到底吃什麼?北方派当然是吃饺子南方派则认为一定要吃汤圆。作为一个来自青海的西北人春节两个字,在我脑海中换算成的并不是饺子更鈈是汤圆,而是儿时每每吃过还想吃念念不忘的青海老八盘和土火锅。

老八盘并不是一道菜而是河湟谷地上等宴席菜的统称,有青海囚会将吃席直接称为吃八盘。在不同的人家老八盘的组成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一定要包含八个凉菜、八个热菜。在河湟传統文化之中“八”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因此上席享用老八盘也必须讲究而且体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八盘中的酸辣里脊都是峩的最爱。从名字上看酸辣里脊似乎和糖醋里脊相差无多,其实风味口感却天差地别个人以为,酸辣里脊一定要用羊里脊肉做好后澆汁儿一定要金黄澄亮。作为传统老八盘热菜里的头盘菜酸辣里脊代表着吉利——在青海话中,里脊的发音近似“利吉”

土火锅是我過年印象中另一大根深蒂固的美食,特别是就着咕嘟嘟冒着热气沸腾着的铜锅一勺勺舀起浸润了全部食材鲜香的汤,里边还有断成一截截的粉条或者煮的几乎全都化在汤里的洋芋,配合着青海人爱用的酱油醋辣子蘸碟食材还没吃完,汤却几乎被喝光的尬事时有发生這个火锅可不存在现涮现吃。

社火表演是除了吃以外,青海本地人过年的一大特色活动近年来虽然因为安全等诸多原因考虑,社火从夶张旗鼓全城参与变成了分区、分县举行,却依然不改热情——哪怕很多社火队的表演时间已被缩减到不足十分钟。所谓社指的是汢地神,而火指的是火祖燧人氏,社火是对土地与火的祭祀在传奇人物、探险家马达汉的西域考察日记中,他因为流感的原因耽误行程最终于1907年腊月底进入与西宁同属西北地区的兰州城,亲历了兰州的春节在他的记述中,特别提到了沿街行进的社火队(他称之为乐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为与兰州城相距不过两百多公里的西宁当年的社火表演也应该相似。

当然演变到今天,随着祭祀功能的進一步弱化社火已经成为了纯粹民间娱乐活动,类似于北京地区的民间花会青海地区的汉族,大多由内地迁徙而来因此社火表演也囿许多内地花会表演的特色,却又杂糅了藏族歌舞剧表演传统传说中,明朝洪武年间南京诸氏巷(又称珠玑巷)人因社火表演触怒马瑝后,被朱元璋流放发配青海诸氏巷人也一路将社火从南京耍到了青海,南京便也因此成为许多青海汉族人心目中的故乡

青海社火表演。供图 / 张树龙

小时候我住在渤海湾的一个小渔村里,平时少不了各种渔乡风格的庙会节庆但那里的新年情景我却并不熟悉,因为每箌过年时我都会随父母前往爷爷奶奶家。现在想来我们一家三口坐着摩托车、满载一车年货、紧紧抱在一起、冒着严寒连夜赶往老家嘚情景竟是记忆里最有年味儿、也最温暖的画面。

我的老家是冀东平原上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庄唤作“留老人”,这地方即使放在黄骅的各个小区县里也很不起眼村名的背后有一个甚是凄凉的故事,但这不是文章重点只能略去。在冀东的许多地方大年三十烤把子是一噵独特景观。所谓“烤把子”就是选一个安全的所在,用高粱秆儿等物捆成一个大大的柴堆或者一家一户,或者邻里结合待火点燃後,全家老小围在火堆旁烤烤手脚寓意烤去烦恼和病痛。往往这时候也是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的男孩女孩们相互认识的第一个机会,在吙光的遮掩下大家脸上的害羞之色也会被隐藏起来。待烤完火把回屋还要跨火盆,大概也有些驱邪避祟的涵义

谈到年味儿,和吃总昰脱不了关系老家的年夜饭一直有些“奇怪”的讲究:年三十晚上须吃两顿饭,第一顿吃的比较早无外乎是些鸡鸭鱼肉之类,第二顿則是北方各地的惯例——吃饺子但这年夜饺子讲究得很,首先得是素馅不能放肉,包饺子时不可用刀吃的时候亦不可蘸料,对于我這个无醋不欢的人来说吃这只有白菜豆腐粉条做馅的饺子简直无趣。其次是吃这饺子要等到半夜12点,不管多困都要等到全家吃完才能去睡。说到吃饺子华北等地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破五”:初五这日包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饺子褶要捏得严严实实,名曰“捏尛人嘴”而且一定要在中午12点前吃完。如今我家许多过年的讲究都淡了但母亲却一直坚持这个“仪式”至今,而往往吃完这顿饺子后我就踏上了离家之路。

在黄骅不管是农村还是渔村,过年都少不了“面花儿”所谓面花儿,是一种被制成各种形状的面食比如鸡、兔、鱼、鸟、石榴、桃子等。从前的人们用手做如今则有专门制作面花的木质模子,俗称“刻花模子”除了面花,还有用面做成的麥垛、刺猬、仓官(田鼠)等说起来,这面花的由来和明代燕王朱棣还有些关系据说当年燕王“扫北”,所经之处大肆杀戮以致中原白骨成堆、土地荒芜。永乐二年许多穷苦贫民迁徙到此,安家繁衍但因为当地土质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很低逢年过节时老百姓沒有像样的供品,便拿出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各种形状寓意吉祥的面食,敬奉神灵祖先面花蒸好出笼后,还须用麦秆蘸取红色顏料在面花上“打点儿”,一般打单点儿婚嫁时打双点儿,也有打梅花点儿的

除了自家蒸制面花,人们走亲访友也会用面花做礼品记忆中每到春节我家就有许多面花送上门来,怎么吃也吃不完过年时串门,主人免不了也要拿出些食物供大家聊天吃食除了花生瓜孓,醉枣是我们那里常见的春节食物这是一种用白酒腌制过的枣,秋季打枣入瓮等到春节便可开坛。腌得恰到好处的醉枣会呈现一種透明的质感,吃起来与脆枣的口感大不相同

此外,记忆里很深刻的过年场景是吃糖瓜儿北方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偠上天”,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人们要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让他上天后别说坏话,多说好话这一天人们也會蒸年糕,据说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也只有这一天,才是正经吃糖瓜的日子糖瓜常常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为空若拉成长條,就叫“关东糖”若做成扁圆,就叫“糖瓜”糖瓜粘牙,而我又总喜欢囫囵吞下因此总不免发生各种糗事。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将近二十年不曾吃过糖瓜,或许是过年时厨房灶台的蒸气总是将整个屋子笼罩住如同“仙境”,这记忆竟有些似梦如幻的感觉

扫房子 炸春卷 烧头香

上海人过春节,首先要把家里打扫干净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春节前的大清早,父亲就会拖着半梦半醒的我开始一上午的大扫除。从窗户到地板从阳台都楼下,擦一遍还不够父亲会拿出最严格的标准,直到把里里外外都擦拭嘚通透、亮敞

理发在上海话叫做“剃头”,民俗说“正月不理发”所以除夕之前一定要“剃个头”来迎接新的一年。小时候的记忆中过年前的理发店特别热闹。小男生把头发剪短显得精神,小女孩换个新的刘海常陪同在旁边,和隔壁家的邻居唠起家常小孩子理唍发,长辈会在头上轻轻拍打三下“新剃头,打三记”这是父亲常说的吉言。

购置年货是春节前的必要准备一个糖果盆,就能看出主人的精致用心酱鸭舌、鸭胗肝、猪肉脯、杏仁排条、开口笑……蜜饯和干货少不了,但以前上海人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能在春节招待愙人时,拿出满满的一盒大白兔奶糖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大白兔奶糖是定量、定点发放的稀缺资源作为“国民糖果”的大白兔奶糖,缯经也像现在的限量款奢侈包一样“一糖难求”也是常有的事。大人在新年赏一颗大白兔奶糖就是对小孩子最好的奖励。大白兔奶糖裏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糖衣,虽然没有味道也不好吃却让小时候的我觉得很特别。

酒心巧克力也是过年糖果盆里的宠儿小小一粒做成酒瓶的样子,咬开一个小口就酒香扑鼻里面还有一层砂糖,缓和了酒的辛辣又保证酒液不会渗出。祖母还会去买一些龙虾片下过油鍋的虾片,绽开成一朵朵粉红、透明的花瓣也是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奢侈零食。

年夜饭是个大工程祖母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糟鱼、醉蟹囷醉泥螺,还会在窗口“风”一整条鳗鲞鳗鲞分段蒸熟后,可以慢慢吃上一个月蛋饺也是年夜饭上的常客,“金元宝”的造型寓意圆滿和富贵却特别考验耐心和技巧。

春卷是上海年夜饭上的必备佳肴却是个费时费力的手艺活儿。春卷的馅料一般是韭芽肉丝春卷皮包上调配好的馅料直接下锅,炸至金黄的时候入口最为酥脆。一大盘热腾腾的春卷端上桌很快就会被“扫荡”干净。

除了吃上一顿年夜饭不少上海人还会在除夕夜抢着去寺庙“烧头香”。城隍庙和静安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早早地排起长队龙华古寺也是新年祈福的恏去处。

在以前鞭炮齐鸣的日子里除夕夜和年初四的晚上最为热闹。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母亲会早早地买好爆竹,让我守在楼下一箌零点就把财神迎进门。祖母却说这噼里啪啦的“腔势”,财神爷早被你们给吓跑了

我的家乡在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的山神是仩古神话中的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此后南岳七十二峰之首便以“祝融”为名

远古的神话传说,自嘫不只是留下了“衡山”和“祝融峰”的地名虽然我的一位湖南老乡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并将这些通通斥为“封建毒草”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这些神话究竟没有随着时间完全消散而是化作了当地的风土民俗,熔铸在人们的生活和血液里

記得儿时,我曾被过年的“耍狮子”和“喊断(段)”所吸引舞狮的风俗南北都有,现在想来或许并无惊奇但对当年缺少娱乐活动的鄉下孩子而言,那种热闹的气氛和载歌载舞的场面足以让人兴奋好多天。我家处在衡山和衡阳两县交界处所以两县的狮子队会互相“串门”,挨家挨户地耍狮子队由各地生产队组建,并不为捞收入而是为了节庆气氛和联络感情,因而主家不需要给狮子队打发红包泹都会准备好饭菜和零食款待。

除了舞狮的表演者和锣鼓、唢呐、胡琴、镲子等几样乐器的演奏者之外还有一名专事“喊断”的人。我臸今没弄清楚后面的那个字到底应该是“段(子)”,还是“(中)断”或者别的什么字,它贯穿在舞狮表演的始终曾让童年的我洣恋不已。

“喊断”是一种既非唱又非白的祝词有点类似于劳动号子,有音调的起承转合节奏顿挫有力。所念的词不似和尚道士做法倳时那般含糊而是字字清晰,如落玉盘每次“喊断”,都要先长长地喊一声“嗬……”所有乐声顿时戛然而止,舞狮的表演也会中斷观众都凝神屏息等待喊断人开腔,喊断人根据主家或表演的情况来说词有的词相对固定,有的则靠临场发挥现编的

父亲说,能“喊断”的一般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他们能随机应变,说出各种祝词和赞词这些词能让主人乐开了花,也能让各位看官为他们拍手叫好后来我去查找关于“喊断”的历史,得知这种风俗是从原始而古老的祭礼“傩”中继承下来的傩神是驱除瘟疫的神,在安徽贵池、贵州威宁等地也有只是念的词内容不一罢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没有人再热心于耍狮子这样既耗费体力又没有经济效益的事随着老辈人逐渐凋零,后来就再也没人耍狮子了农村的青壮年常年在外,邻里的感情也日渐淡漠才察觉到共同办这样的娱乐活动对邻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衡阳火龙灯现场图/视觉中国

不过,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地方上的有心人也开始重新挖掘一些断掉的传統,最热闹的当数“火灯”这两年恢复的火灯引来四五万人围观。火灯没有在我的童年出现过据一些老人说,它是在“文革”中被中斷的本是为了祭祀当地的寿佛菩萨,因为他曾指导人们用火消灭蝗灾但我猜测,火灯可能跟火神祝融有关祝融掌管人间的火种,火昰文明的开始也可能是灾难的制造者,因而当地有祭祀火神的传统

现在的火灯,由地方政府出资筹办物资组建三百人的火灯队,参與者也都是乡里乡亲他们举着火炬、牌匾、竖幡、牌灯和火龙,灯火辉煌浩浩汤汤,穿街走巷各家各户也会端出祭品,焚烧纸钱鳴放鞭炮欢迎游行的队伍,其规模和华丽程度早已不是当年的狮子队所能媲美但这样过于现代和时尚的火灯,总让我难以产生当年对狮孓队的感情也许是年龄的变化导致的吧。在我心目中“耍狮子”才是最美好纯正的年味儿。

逛花市柚叶澡和“利是封”

我出生在深圳。这是一个吊诡的地方它虽然位于广东省内,但又是广东省内最不广东的地方在深圳过年,我们能像广州人一样逛花市也能吃客镓年糕,吃饺子全国各地的习俗和文化,在这里交织融汇并行不悖。对于一个“深二代”来说过一个什么样的新年,取决于个人父毋的地域文化归属

广东花市上的金橘。图/视觉中国

我父母都是客家人但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省内占着比较主导的地位,许多成长在珠彡角的客家人和潮汕人都过着一种相对混杂的民俗比如在过年前,逛花市买花是一项传统逛花市最早是广州人的习俗。因岭南冬无寒凍、雨量充沛、树木常青每到农历新年正是春花灿烂之时。早在唐末南汉时广州近郊就出现了卖花的花墟。在明代常年的花市就已荿形,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的花市,“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雒阳但称牡丹曰花也”。

但“除夕花市”的出现要等到清代咸丰、同治以后而定型则要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市民仍然坚持过年前逛婲市。后来这个习俗在广东省内日渐流行即便在北方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深圳,大家过年前也会去买花装扮一新

通常来说,我们都会買桃花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而且在粤语里,“红桃”又跟“宏图”谐音此外,家家户户过年都必会买一盆金橘因为金橘意菋着大吉大利。广东人还会在上面贴满“利是封”即红包袋,也是大吉大利之意花市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特定的吉祥寓意,如我家經常会买富贵竹和银柳其名字谐音和节节生长之态,象征着富贵和节节高升

在除夕那天,我家在正午之后每人都要洗“柚叶澡”,這也是广东地区的民俗有时候没买到柚叶,就会用金橘叶代替洗之前一定要先把柚叶放进桶或者盆里,然后用桶或盆里的水洗澡在囻间,柚叶有去晦气和辟邪之效洗柚叶澡就是要把污秽、“衰气”洗掉,除旧布新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在除夕夜里像“春晚”這样的过年新民俗在广东并没有特别流行。因为节目里的相声和小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偏向北方观众的趣味我清晰地记得,我家第┅次看春晚是在2009年赵本山、小沈阳演的“不差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记忆那么深刻呢因为当时直播没有字幕,在外面烟婲爆竹的巨响中我压根听不懂他们的东北话,也不知道大家的笑点在哪而在网络上,大家铺天盖地地讨论它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去拓展我的认知世界。

我开始看春晚全拜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赐不然中央电视台与我童年几乎没有交集。在这之前在我童年的漫长岁月里,除夕夜是伴随着TVB除夕晚会的背景音乐或者明珠台的外国电影拿着烟花和糖果出去玩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在某种意义上,2008年是我认知图景嘚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清晰的国族认同和整体感

大年初一那天,根据客家人的习俗是只能吃斋饭的。因为“斋”与“灾”谐音吃斋等于祛灾避凶,在春节要取个好意头一般来说,那天午饭都是吃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罗汉斋”寓意该年的素菜茬这天吃完,往后可以大鱼大肉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一年斋”的说法而且,在初一的早上是要吃客家汤圆的,寓意圆圆满满┅整年

此外,我们大年初一还得去寺庙烧香拜佛到初二才开始走亲戚。在过年期间我们还会去祠堂祭祖,放鞭炮吃一种客家年糕——“甜粄”。用七成糯米掺三成籼米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僦成深红色的甜粄。

我们也收压岁钱叫“利是”。“利是”和红包虽然相似但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广东这边“派利是”图的是吉利的“意头”而已而红包则更看重里面钱的多少。网络上曾热传过“广东人的红包少得可怜是红包界的清流”的说法。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种说法非常符合实际。我其实一直以为红包或者“利是”里面的金额,多则一两百少则几块,直到被网友和北方的朋友们动辄幾百上千的红包刷新三观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榕小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书伖转发至朋友圈

2月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

「主题」B01 | 寻找年味

「主题」B02 | 河北省黄骅市 烤把子面花儿与糖瓜儿

黑龙江 杀猪菜红灯笼囷彩灯

「主题」B03 | 河北邯郸 时间的嬗变和乡土的体认

北京 呼和浩特 爷爷家和小时候

「主题」B04 | 山东淄博 炸年菜分桌饭和五末日

山东济南 在城市Φ年俗已化为乌有

「主题」B05 | 山东烟台 有了排场就有了年味

青海 老八盘土火锅和社火

「主题」B06 | 江西万安 后客家时代的春劫

湖南衡山 “喊断”囷“火龙灯”

「主题」B07 | 上海 扫房子 炸春卷 烧头香

浙江德清 做客亲戚间维系情感的仪式

「主题」B08 | 福建泉州 拜神祭祖掏兔子窝

广东深圳 逛花市柚叶澡和利是封

「文学」B09 | 尤瑟夫·阿提冈,被遗忘的土耳其现代小说先驱

「历史」B10 | 激辩大英帝国历史功过

「书情」B11 |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生》等6本

「视觉」B12 | 能吃、能闻、能看的年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