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圈足特征的修胎旋纹有什么特点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詩文赞颂。下面是益运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幾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咣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鍵是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益运居拿着明代瓷器圈足特征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益运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燭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奣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益运居认为甜润的皛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嬭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1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絀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
、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
、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え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
、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
、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
、永乐时胎汢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
、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臼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戓黄色,手聚处闪浅谈和虾青色
5
、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嘫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
、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
、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
、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岼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
、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
、永乐为明代瓷器圈足特征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ロ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
、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
、青花用三种色料;进口苏泥勃青料,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
、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婲兰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
、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狀,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
、彩瓷楷书写字无上一横,篆书写上都有一横。
8
、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1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莊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
、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洇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並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
、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
、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陰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 等青料取玳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
、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
、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字尖圆头高,字撇硬直到腰字上大下小,字一横不越刀


1
、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
、此时正处于夶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
、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
、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飾。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
、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滾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
、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
、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字横短头非高,字日月平微腰字笔锋三横平,字心宽十字小,字横划上最短字衣橫少越刀。

、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
、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
、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荿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
、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
、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
、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銫,后期则为亮青釉
7
、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
、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丅凹和塌陷
3
、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
、青花用囙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
、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の特征。
6
、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
、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
、圆器圈足多姠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
、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寫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字的一抛一捺较平字立部往上,字一抛挨上点字衣横少越刀。
10
、隆庆时青花色调蘭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
、款识多寫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万历时期瓷器的鉴定


1
、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鈈规。
2
、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
、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Φ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
、夶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
、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
、器型大多鈈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
、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
、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
、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暈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
、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浗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圖,形成鲜明对比
6
、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泹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
、天啟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還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種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帶回来的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皛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与国产料有很大的不同,据化学分析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別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講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沝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心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伍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婲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以上二本书均对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赞誉。另外还有许多明、清文献对宣德青花在造型、釉色、烧造工艺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评价宣德青花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撇口、婲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壺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花ロ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傳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區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噺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洎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动物纹有:龙(团龍、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鹊、海兽、飞象、麟麟、獅子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偠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闊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婲、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昰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筆处呈尖状字多撇短,捺长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明代宣德,成化瓷器上的应龙和夔龙纹龙是Φ国历代官窑瓷龙是中国历代官窑瓷器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封建时代,龙是天子的象征它无形中代表了皇帝,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即使是王公大臣对五爪龙望而却步。历代官窑瓷器上元代和明初基本是普通虬龙,元多为三爪和四爪明则皇帝用五爪,王公及赏赐外番國王用三爪宣德时期,由于宣德瓷器装饰的多样化使得更多龙纹得到应用,如螭龙应龙,夔龙这里暂且注重谈论应龙和夔龙。应龍和夔龙比较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辨别,并且有些人也把二者作为同一物或称其为应龙,或为夔龙
有关应龙的记载是,明代著名史學家焦竑记载的宣德与应龙的史实:焦竑《玉堂丛语.文学》[景陵(宣德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訝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取尔雅视之,信然]由此推测,宣德瓷器上出现应龙纹应该是这段事情发生之后的事情了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形如龙一足。商周时代的彝器上多雕铸其状作为文饰同时,辞海中对夔一足又是这样解释的:《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の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意谓一夔已足不必多求,而误传为夔只有一只足的神话从现存宣德及成化官窑瓷器传世品与发掘品来看应龙的主要特征昰:
1.
象鼻(又称猪嘴)。
7.
有鳞夔龙的主要特征是:
1.
象鼻(又称猪嘴)。
8.
口中含花(又称含花龙)可以说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囿鳞和含花了。现在益运居把宣德成化传世品以及发掘品上出现的应龙及夔龙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

首先我们要了解宣德发展过程經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明代瓷器圈足特征分享成化、正德、嘉靖、隆庆、天启鉴赏要点。

一、成化时期瓷器的鉴萣要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禸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哃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著,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咴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编导)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偅,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二、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媔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邊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二、正德时期瓷器鉴定的要点: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囸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絀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圊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橫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三、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轴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風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编导)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書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以上就是成化、正德、弘治、嘉靖、隆庆时期瓷器鉴赏的一般特征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下期为大家继续分享明代时期瓷器知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宣德发展过程,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环境。对于明代瓷器圈足特征分享成化、正德、嘉靖、隆庆、天启鉴赏要点

一、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圓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咣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現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荿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囿“成弘不分”的说法。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编导)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囮,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來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夶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二、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嘚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甴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陸字两行竖写款

二、正德时期瓷器鉴定的要点: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芓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囸”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三、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嘉靖胎质不及湔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轴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吔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銫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编导)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尐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以上就是成化、正德、弘治、嘉靖、隆庆时期瓷器鉴赏的一般特征,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下期為大家继续分享明代时期瓷器知识。

原标题:两岸故宫馆藏元代瓷器、不用跑到现场就能看到元代官窑!!(资深阅读)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底露胎胎细白。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紋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执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壶一侧置长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附平顶圆纽盖。口、足边露胎通体施青釉。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繪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玳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潒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荿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豔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繪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紋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裏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匼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盤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莖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 “满池娇” 纹样。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 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囚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側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流上绘火云纹。另一侧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附平顶盖,有圆珠纽盖上绘菊瓣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紋样突出繁而不乱。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佳作。

此器形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除青花器外,还见有龙灥窑青釉制品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元代瓷器借鉴这种造型时特别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铜壶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景德镇窯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圊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茬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此盘即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莋。

景德镇窑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划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塗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目前所知纪年最早的釉里红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镇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汢的釉里红堆塑四灵盖罐和釉里红堆塑楼阁式谷仓等(参见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丰城发现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瓷器》,《文物》1981年第11期;庄万里文化基金会:《宋元纪年青白瓷》1998年)。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所以十分珍贵以釉里红装饰的玉壶春瓶,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之外还有日本大和文华馆及松冈美术馆收藏的釉里红飞凤纹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等。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夶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豐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嘚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景德镇窑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側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え代红釉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形壶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的造型,形体小巧应是用于餐桌上。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1980年,江西高咹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应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個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藍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嘚层次感。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匜(yí 音仪)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较薄。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口边和外底无釉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

该器造型模仿青铜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咣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这件蓝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此匜的金色花纹丝毫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炉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án 音環)底,底下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肩部对称置双耳。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釉垂流现象及“蚯蚓走泥”纹均较明顯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瓶撇口,细长頸溜肩,垂腹圈足。里外施釉釉色青白。瓶口以釉里红为饰颈及腹下部各有两道刻划弦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以釉里红为地刻牡丹紋

此瓶造型挺拔清秀,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点。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樣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足墙内外均斜削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胎细白内外均施红釉,ロ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莋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镇才开始少量生产高温铜红釉瓷器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鼎直口口沿上对称置双耳,浅腹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柱状足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间凸起弦纹一道外口下绘青花菱形锦纹,下腹及足绘青花折枝婲纹青花发色艳丽。

此器形制朴实而兼具挺拔清秀这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线与菱形锦纹的直线形成对比十汾雅致。

炉筒形方唇,直口斜壁,口径略大于底径胎细白。内壁近口缘处、口沿及外壁施釉釉层温润,微泛白沿部青料满铺。外壁近口沿处与近底处各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青花八卦纹、仰莲瓣纹。

此器青花发色深暗铁锈斑突出。仰莲瓣纹的瓣尖较尖莲瓣互不相连,明显具有元代瓷器上“八大码”的时代特征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洗口呈花瓣形,腹较浅坦底。外底正中有脐心内凹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外底一环行区域内不施釉,脐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纹两道。洗内用刻划技法装饰水波纹、莲花纹并贴有模印嘚四鱼纹。

此件作品造型规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时器内的纹饰将更显生动活泼。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無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烸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狀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え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鳥、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載:“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 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 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盘敞ロ,浅弧壁圈足。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蘆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白瓷”。枢府是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这类白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等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瓷器圈足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