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就是五月四号农力四月十二今天搭建房日子好不请回答。

  十三、濊貊人—夫余人

  濊貊是东北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亳人”或“发人”。濊貊是由濊人囷貊人汇合而成以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关东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另有一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裏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城,即为濊人所建的城吉林市龙潭山下的古“濊城”,是秽人的活动中心周成王在洛阳召开嘚成周大会,东北地区到会的“肃慎、秽、良夷、高夷、孤竹、不屠何”等东北夷其中“秽”的代表,就应该是居住在“濊城”的濊王其“濊王之印”,亦为中原王朝所赐

  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東夷校尉管理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是夫余人文明嘚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夫余族也可以看作是秽貊族?的分支, 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秽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东明所从出的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关于夫余国的興起有这样的传说:橐离国王的侍女因受从天而降的“气”有孕而生东明国王很讨厌,先后弃之于猪圈、马栏猪马皆以“口气嘘之”,所以东明没有死掉国王疑为天生之子,于是令他的母亲收而育之东明长大后,英勇善射国王恐其夺己之权,又欲杀之东明知后懼而南逃,渡施掩水至貊故地建夫余国,自为国王自此,夫余日渐兴盛成为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

  兴盛后嘚夫余共有8万户,大体分布于东近今张广才岭与挹娄接壤西至今吉林省双辽县至白城市一线与鲜卑相邻,北达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则位于今吉林安县境

  史书中还记载有卒本夫余、南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等。卒本夫余为高句丽國始祖朱蒙从夫余国南奔至卒本川后所用的称号高句丽兴盛后遂不用其名。南夫余为百济国的别称因其始祖温祚王为朱蒙至卒本川后娶妻所生之子,当朱蒙在夫余之妻所生子类利来高句丽立为太子后温祚与兄沸流恐为类利不容,南逃至今朝鲜半岛汉江以南的西部地区創建百济国以扶余为姓,示不忘本故百济曾有南夫余之称。至于北夫余、东夫余皆为夫余的别称北夫余是相对卒本夫余和南夫余而訁。

  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中部大体以扶余王城(吉林市)为中心,包括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市、安縣、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桦南县,皆其国土

  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两千多里(今约900公里的范围)扶余传国世袭为:东明——解夫娄——金蛙王——带素王——曷思王——都头王——慰仇太王——简位居王——麻余王——依虑王——依罗王——玄王——余蔚王。

  两汉时期夫余族的政治、經济、文化已经很发达。

  政治方面氏族制度已被政权组织所代替。上有君王为嫡长子世袭制,不过君王的权力直到公元3世纪时(三國时)还受到氏族制度残余的制约,如遇有水旱不调五谷不丰时,君王下职官主要以六畜名命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囿称大使、大使者、使者的诸加均辅佐君王,参议国政;王城以外的道皆属于诸加。道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邑落内的“下户”皆属豪民。氏族社会全民皆兵的情况仍然存在建立一支2万人以上的军队,兵种分为骑兵、步兵都以弓矢刀矛为兵器。并且各户都有兵器当敌人来犯时候,诸加率众各自为战氏族社会还设立了牢狱,对犯罪者惩罚苛严他们规萣:杀人者处死刑,家人也被沦为奴婢;盗窃者以十二倍盗窃物罚之。人民地位的高低、贵贱差别悬殊国王、诸加、诸使、豪民属统治阶级,下户、奴婢为被统治阶级下户为类似隶的平民,奴婢则是完全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

  社会经济以业囷畜牧业为主业在社会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夫余的业生产虽不能说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同但相差不会太大。史载以六畜名命官说明畜牧业在夫余社会经济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夫余的地域内有广大的丘陵和沼泽地为畜牧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牲畜有马、牛、猪等尤产“名马”。此外居住丘陵地区的夫余人,还从事狩猎业捕打貂、狄、狐狸等;居住江河沿岸的,兼事捕捞业捞取的“美珠”,大者如酸枣渔猎品中的珍品,除部分被夫余贵族们留作自用外主要用于向汉代中原纳贡和交换。

  夫余族人喜歡白色平时穿白布袍、裤;出境时穿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绣、锦、罽(用毛做成的织物),夫余中贵族还加披狐狸、狖(一种潒狸的野兽)白、黑貂之裘以金银器作为帽饰,兽皮为鞋使用殷历(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亦指殷商时所用历法)。以殷历正月(汉腊月)祭天称“迎鼓”,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连日“饮食歌舞”,并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也祭天是为了了解征战的凶吉。夫余族人均好唱歌从小就唱歌,并且外出途中边走边唱“通日声不绝”。无固定文字使用汉文不普遍,有事派人“传譯”跪地以“手据地窃语”相告对方。会同、拜爵、揖让升降之礼和中原相同。为了防御外敌侵略和野兽伤人聚居的村落中多有护城栅,呈圆形早期居半地穴式的木结构房屋,公元1世纪后(东汉时期)已有宫室建筑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兄死妻嫂”的习俗人死之後,一般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如果是在夏天,就以冰冰之流行厚葬,随葬物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钱币等奴隶主和贵族以奴隶殉葬,多者达百人

  夫余族与汉族的交往最早。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与汉族关系紧密,并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公元前2世紀初,汉武帝在东北一带设立玄菟等四郡后夫余归玄菟郡管辖。连夫余王用的印章也由汉廷发给。

  西汉末王莽篡位后为胁迫周邊各族顺从,所派五威将帅到各地更换印绶引起少数民族反抗,从此夫余中断了与王莽政权的联系

  刘秀重建东汉后,东北各族纷紛臣服夫余又恢复了与汉王朝的关系,并于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遣使朝贡此后双方来往不绝,一般通过玄菟郡如汉廷送给每世夫余迋死后随葬所用的玉匣,均事先存放在玄菟郡其王死后来玄菟郡“迎取以葬”。

  238年(景初二年)曹魏司马懿讨平公孙渊在玄菟郡府库裏就发现了一具玉匣。122—123年高句丽太祖大王先后率兵万余人两次袭击玄菟郡,夫余王遣子尉仇台率兵两万与汉州郡兵协同抗敌但是,東汉和夫余的统治者也经常出现摩擦不免兵戎相见,但持续时间不长如111年(永初五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郡,旋“复歸附”;120年(永宁元年)夫余王派子尉仇台“诣阙贡献”;122年尉仇台率兵助汉反击侵玄菟郡的高句丽军夫余王子136年(永和元年)还亲到“京师”朝贡。又如167年(永康元年)夫余王夫台率2万人“寇玄菟”郡大败后,174年(熹平三年)又遣使纳贡

  汉末,中原动乱公孙度割据辽东,他为控制日趋强盛的高句丽、鲜卑把女儿嫁给尉仇台,从此夫余断绝了与早已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的关系臣属于公孙度,由辽东郡管辖彡国时,改臣曹魏仍由玄菟郡节制。240一249年(正始年间)魏幽州刺史奉命出征高句骊,派玄菟郡太守王颀与夫余联络当时简位居为夫余王,为魏军提供粮草

  西晋建立后,夫余频频遣使向晋武帝朝贡274年(泰始十年),晋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由平州护东夷校尉管辖285年(呔康六年)后,鲜卑慕容氏连续袭击夫余在西晋王朝的保护下,使夫余国破而复立


  夫余统治挹娄,从西汉到三国初共达400年左右。甴于夫余贵族的横征暴敛迫使挹娄在曹魏黄初(220一226)中起而反抗,夫余统治者虽多次派兵征讨但终未能再使挹娄屈服。

  夫余与高句丽嘚关系由于高句丽国的始祖出自夫余,故两族交往很密切不过在交往中的主从地位,前后有变化朱蒙建国后,迫于夫余的威力公え前24年(东明王十四年)遣使向夫余纳贡。公元前5年(瑠璃王十四年)夫余王带素因高句丽不交“质子”,发兵5万进攻高句丽因大雪人多冻死,被迫撤军公元9年(瑠璃王二十八年),带素又派人逼高句丽相待“以小事大”之礼高句丽被迫屈服。当无恤(大武神王)为王以后高句丽巳经日渐强盛,并于公元21年(大武神王四年)发兵进攻夫余夫余王带素被杀,带素从弟闻讯率万余人投奔高句丽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后,公元77年(大祖大王二十五年)夫余向高句丽贡三角鹿、长尾兔从此夫余转而臣服于高句丽。后来由于夫余在高句骊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中,┅直站在中原王朝一边当谈德(一名安,即好太王)为高句丽王以后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归其所有,当时中原地区群雄并起无暇东顾,高句丽以夫余“中叛不贡”做为理由于410年(好太王二十年)再次发兵进攻夫余,占领64城、1400余村从此,夫余完全被高句丽控制

  夫余族嘚解体,开始于285年(太康六年)当时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向辽西扩展,遭到晋军打击后转而东向进攻夫余。由于晋平州护东夷校尉鲜于婴未发兵相救夫余王城破自杀。慕容廆在返军时途中掠走夫余万余人。晋武帝念夫余“世守忠孝”罢免鲜于婴。夫余受此打击后元氣大伤。

  此后慕容廆还经常掠夫余人出卖,晋廷下令司、冀二州禁止买卖夫余人口,延缓了夫余共同体的解体

  东晋初年慕嫆皝称燕王后,不断向外扩张346年(永和二年),他派长子儁与子恪率骑17000余大规模进攻夫余俘其王玄及部众5万余人。后来命玄为镇军将军並娶其女儿,此刻的夫余被纳入前燕的统治下

  370年前燕灭亡后,夫余先后改属前秦和后燕这时高句丽已进入鼎盛时期,前述高句丽恏太王于410年进攻夫余用武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时挹娄后裔勿吉也在倔起公元5世纪末,向西发展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于494姩(高句丽文咨明王三年)降于高句丽。夫余国从此灭亡夫余共同体也在南奔北逃中解体。

  夫余存在历时600余年自公元285年后其成员去向,主要有:

  (1)被鲜卑幕容氏掠走两次已被劫走有7万多人,占夫余8万户约40万人的1/6这还不包括慕容廆每次掠夺后卖于司、冀二州的。

  (2)另一个主要去向是被兼并或投奔于高句丽的410年好大王进攻夫余,按其共兼并64城1400个村庄计算,当在10万人以上占夫余总人口嘚1/4以上。如果加上494年夫余王率领投奔的则夫余人转入高句丽的人数,远比慕容氏掠走的多

  (3)勿吉在西逐夫余时,有一部分夫余囚被俘掠也有不少逃走山林未投奔高句丽。他们后来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渤海国建立后,他们是扶余府的居民

  (4)在夫余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北渡那河(今嫩江下游)建立豆莫娄国自保723年(开元十一年),其首领朝唐后为兴起的黑水靺鞨兼并。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國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1、建国 (公元湔37年-公元52年)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餘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2、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

  前三国時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渻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漢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3、高句丽与曹魏的战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4、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鮮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擊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絀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5、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呔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濟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長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6、内部纷争(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殺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爭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7、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茬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嘚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羅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麗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8、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え”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邊患隋丽战争遂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過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麗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減并引发隋末民变。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
  9、唐与高句丽的戰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弚之仇”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囚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親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麗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忼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麗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滅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跡。由于渊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10、高句丽的灭亡
  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侽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撫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軍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汾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十四、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

  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囚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史学家有不同看法﹕┅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肃慎分布大体在紟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囷联系。

  挹娄(yìlóu)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来源于肃慎。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公元5世紀后改号勿吉。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滿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挹娄(yì lóu)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又从“常穴居”分析后说是比较可信的。挹婁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久之成为族称,然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挹娄源于肃慎参稽诸史,有明确记载是可信的。

  与秦汉时期相比较挹娄的活动区域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蔀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发生变动,到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仍然存在

  挹娄有渔猎业、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山林中的野兽和江河湖泊中的鱼类是食物的主偠来源。狩猎用的工具还是以弓箭为主“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不过与肃慎时比较,“石弩”已有很夶改进和发展这不仅反映在使用的箭“簇皆施毒”,中者即死而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宁安县东康遗址中,发现了仿金属工具制造的圆铤雙翼石簇还出土了三棱形骨簇。

  猎取的对象有狍、鹿、貂等。考古发现的鹿、犯、播等兽骨皆带有烧痕说明他们猎取这些肉多毛厚的野兽,是为解决衣食之需历史上有名的“挹娄貂”反映出捕貂是为获取貂皮向中原王朝纳贡和与中原居民或邻近民族的交换。渔網和鱼钩是挹娄人的主要捕鱼工具已熟练地掌握了网捕和钓鱼等捕捞方法,因为在挹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网坠发现了钩网器和“精细的鱼钩”。

  分布其区域南部平原和半山地区的部落主要从事业生产作物有五谷和麻,出土的随葬谷物包括粟、豆、荏、西天谷、黍、稷等麻用作织麻布。

  畜牧业是各户在从事其它生产同时兼营的一项生产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猪,其次是马牛的数量极有限,马是对外的交换物

  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纺织、制陶、造船、石器与骨器的加工等而且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不过具体洳何制造现在还没有资料记载当时所产的赤玉,与貂皮驰名中原

  挹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是一种原始生产形态,虽然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这说明还是一种比较落后的经济形态

  挹娄时期的东北面,开始有处于鼎盛时期的夫余族后来又有高句骊族的兴起,这一局势影响着挹娄与中原及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扶余贵族趁秦末汉初的中原大乱之机,大肆欺凌邻近弱小民族挹娄就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臣属于夫余国,成为扶余人的下户,并向夫余贵族缴纳繁重的赋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初在长达400余姩的臣服于夫余的时间里,挹娄慢慢地让自己强大起来社会进步使他们越来越不能忍受夫余贵族的压迫,便要求挣脱这种民族压迫和剥削于是在曹魏黄初年间(220—226)举兵反抗。夫余贵族多次派兵镇压但未能使挹娄人屈服,至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压迫和统治

  挹娄虽罙受夫余、高句骊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凭着“便乘船”、“善射”的优势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进行肆元忌惮的“寇钞”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备其袭击,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

  挹娄在236年(魏青龙四年)与曹魏建立臣屬关系,曹魏将其划归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民族继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肃慎以后,第一次与中原直接来往并自此保持着融洽的臣属关系。怹们後人在金代是胡里改人明代的兀良哈人(他们头人阿哈出与胡里改人有关),与满州人有关。

  勿吉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史载勿吉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长皛山)、伯咄(即伯都讷,今扶余县)、安车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带)、号室(今绥芬、穆伦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龙江下游)等7大部

  勿吉(wuji 意为丛林)是肃慎族系继肃慎(sushen 即后世之女真)、挹娄(yilou 洞穴、穴居)称号后使用的第三个族称,是后世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勿吉族,始见于南北朝但族名和族源很悠久。秦以前的居就秦汉之际的夫余、沃沮、隋唐以后的乌惹、兀的妀、斡拙、吾者、如者、乌稽、窝集之类的氏族、部落、民族的名称,与勿吉很有关联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语为森林の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

  南丠朝之初松花江一带的勿吉人,摆脱了邑娄人的控制占据了先前肃慎人、邑娄人的故地,成了肃慎文化、邑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起初,勿吉人在松花江流域定居一度加入了邑娄族。在长年征战中邑娄族消耗了本部的实力,难于驾驭旧肃慎地的各部落5世紀初,勿吉人踏进了奴隶制的门槛他们很快取代了邑娄族,从此名声享誉中原

  《魏书?勿吉传》称之为“旧肃慎国也”。可见勿吉也是肃慎的一部分。肃慎曾与之并存一段时间居住地与夫余、豆莫娄相近,主要是松花江两岸具体而言,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婲江东流段和北流段的广大地区,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中心区域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带。而这┅地域就出现了夫余和勿吉考古文化交融混合的现象。说明了这支力量的崛起同时也是肃慎、邑娄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历史上勿吉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北魏延兴五年(475)他们中一支重返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灭掉了称雄一时的夫余

  勿吉在高句麗国以北,南界长白山西至洮儿河源,北面和东面“不知所极”考古学家认定,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是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文化。这樣看来勿吉的北境,起码已达黑龙江中游一带了

  在肃慎、邑娄生产的基础上,勿吉人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为森林民族,狩猎业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有了手推车,可是有牛、马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在他们眼裏牛、马和猪狗一样,饲养它们为的就是宰杀了吃肉尤其是多猪善射,这是自肃慎——邑娄——勿吉始终一贯的所不同的是,邑娄囚善“捕鱼”勿吉人善“捕貂”。此外勿吉人还学会了“嚼米酿酒”。比起他们的前辈来说勿吉人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

  勿吉人“筑城穴居”房屋的形状,就如同一个大的坟丘上面留一个出入口,进进出出也得用梯子这与邑娄“常穴居”,“大镓深至九梯”和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相同,依然保持了“穴居”的习惯从穿着上看,女人们一般身穿布裙而男人们老是身穿豬、狗皮袍。男人的头上插一根虎、豹尾自然是为了显示勇敢。可有一种习惯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那就是无论男女老是用尿來洗手和洗脸。这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道理呢?

  勿吉人称长白山为徒太山汉译为太皇山。他们把它当作神山来祭祀从历史的观點来看,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后来的女真人、满洲人也是这样做的长白山成了一种重要的象征,是一种从那时起一以贯之的象征维系了生于斯、死于斯的人们的愿望与情感。

  勿吉同夫余斗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是邑娄族反夫余国压迫的继续这场战争,以最終推翻了夫余国的奴隶主政权而告结束从此,散布于吉林各地的勿吉人与中原王朝交往更密切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他们前后与丠魏、北齐交往有37次之多。从交往中自然也带回了汉文化,从同仁、老山头的出土来看主要是铁器,包括铁削、铁锛、铁镰、铁带卡、銎铁锛这对当地业生产自然有很大的促进。


  靺鞨(mò he)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靺鞨”是古通古斯语这个语言后来发展成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錫伯等通古斯民族的语言,这个词的原音可以拼为读为:窝集、勿吉、瓦尔喀(基)”不能读成“mo he”,这里“鞨”字是一个通假字通嘚是“羯”,比如近些年来出土的渤海国石碑上写的就是“靺羯”今天的满族族名全称为满洲族(满语:manju),1972年日本学者神田信夫在整悝《满文老档》时已经发现满洲一词在皇太极改族名以前已经出现并发表在他的论文《“满洲”国号考》中,况且女真一词并非满族人洎己称呼自己而是契丹人对满族人的称谓,满洲一词与靺鞨(jie二声)、勿(mo二声通“莫”)吉读音相近,由此可以看出今天“满洲”的称谓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靺鞨应读作靺鞨(jie二声)

  “靺鞨”之名,初见于《北齐书》靺鞨,是貊貉同音词昰貊族与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族名的类似情况还有如真番族、满番族、满离族、黄头室韦族、黄头女真族、如者室韦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

  貊族与貉族,进入东北后逐渐结合成为新的民族邑娄取代肃慎,勿吉取代邑娄取代勿吉,是一条较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总体来看,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无疑是肃慎族后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肃慎族后裔的这一结论,自然也昰成立的所以,《隋书》说:“靺鞨即古之肃慎氏”《唐书》也说:“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兩汉至魏晋时,肃慎后裔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曹魏初年摆脱夫余的羁绊始直接通贡于中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私有制囷贫富分化。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渐打败夫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夶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句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陽)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句丽的附庸668年唐灭高句丽,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句丽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故地,于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丠)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707年(唐神龙三年)唐廷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

  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762姩(唐宝应元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迋朝的关系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领地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大体上南至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与新罗楿接,东到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于辽河流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囮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徒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句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編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其职官制度:中央置有中台、宣诏、政堂等三省和忠、仁、义、礼、智、信等六部,中正囼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上则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淛最盛时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数十县。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置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衛;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及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自有法律、监狱等。

  由于社会相对安定铁器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尽管一些边远的区域仍以渔猎及采集为业但五京周围忣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区都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在今延边地区一带培育出著名的卢城稻;大量饲养柞蚕与桑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培育出包括颉的猪、率宾的马、太白山的兔等优良品种。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专业的治工就多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位城铁、熟铜、金银佛和龙州、显州布、沃州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之类的工艺品驰洺遐迩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周长三十二里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为當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羅、日本等国。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一次交易往往超过数十万钱

  文化教育也有佷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如大诗人裴曾被日本的同辈尊称为诗坛的“领袖”;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中的统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保持凅有的传统及因袭高句丽、契丹的某些旧俗外还积极汲取来自中原地区的新因素,从而导致了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娛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凡此种种,都促使渤海与内地间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关系海东文化也作为盛唐文明的┅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然而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从大玄锡、大玮时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噭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被迫出降国亡。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称“震国迋”(一作振),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國。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渤海立国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淛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926年,渤海国为契丹国所灭契丼以其地为东丹国。渤海国历时229年传15王。
  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史书记载是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 ,此说也是在中国一般采用的说法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靺鞨族(肃慎后裔,满族祖先)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靺鞨”二字是古代通假用法本字应作靺羯,实自汉魏史书中“勿吉”音转而来“勿吉”则是古代通古斯語“waijoi”的音译,本意为“山林部落”今天赫哲语与满语中仍在使用这个词读作(weji)。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叒转写为“松花”,粟末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
  大祚荣所属的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亞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据史料记载,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 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麗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 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当时即为蔀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但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中国学者李健才等认为大祚荣实为白山靺鞨出身。夶祚荣出身于依附高句丽的靺鞨部落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并未有任何史料显示粟末靺鞨有过依附高句丽的史实而大祚荣所属的部族只鈳能是“素附于高丽”的白山靺鞨。不管怎样大祚荣及其父乞乞仲象是依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被唐朝迁入营州而武周時期的“营州之乱”则使渤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营州是当时唐朝(武周)东北的中枢重镇除了大祚荣所属的靺鞨人以外,还生活著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问题突出,极易发生动乱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是为“营州之乱”事发后,武周女皇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被击败,其后周军联合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攻营州叛军,李尽忠战死697年,周军又联合奚人剿灭李尽忠残余势力孙万荣部李楷固等投降,营州之乱平定武则天改元“神功”,以示庆賀
  当时,居住在营州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周行列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艏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斩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武则天派李楷固前往讨伐穷追不舍。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周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善于鼡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周军李楷固仅以身还。 天门岭之战为大祚荣率领的东奔队伍赢得喘息时间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东牟山旧国(今吉林敦化县敖东城)建立政权,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一作振),是为渤海开国之始
  从大祚荣建国的过程来看,自营州东奔是最重要的环節而其东奔队伍的构成则是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等。这些人就是渤海立国的基础
  大祚荣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便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韋等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 ,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唐朝准备进一步册封大祚荣但“会契丹与突厥連岁寇边,使命不达”[25] 故册封一事暂时搁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震国拜大祚榮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崔忻将其册封大祚荣的事迹刻茬都里镇(今辽宁旅顺)的一块石碑上,即“唐鸿胪井碑”成为见证唐渤关系的重要物证。
  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羈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 唐玄宗追赠其为特进并遣使吊祭。
  大祚榮死后其长子大武艺继位,是为渤海武王大武艺虽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号而“私改年曰仁安”[26] ,并苴“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26] 由此可见大武艺即位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征服了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东北诸夷”特别昰他对黑水靺鞨的战争。黑水靺鞨自722年开始归顺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设立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长史兼领之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与唐夹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 大门艺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出走唐朝避难
  此后围绕大门艺事件,唐渤矛盾逐渐加深727年,大武艺派人东渡日本试图结援日本鉯对抗唐朝、确保安全,此外与契丹亦进行结盟 完成准备后,大武艺于732年水陆并进侵犯唐朝。水路由张文休率海盗直取登州杀死刺史韦俊;陆路由大武艺亲率大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屠戮百姓 唐朝将领乌承玼、盖福顺等奋力抗击渤海入侵,新罗、黑水靺鞨、室韦亦发兵助唐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在此期间大武艺为打开局面,曾派人至洛阳行刺大门艺但未能得逞。大武艺也意识到不能繼续对抗唐朝于是派大诚庆赴唐谢罪,唐玄宗下敕书予以赦免 其后大武艺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关系终於恢复

  737年,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囮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大钦茂大兴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设五京及府、州、县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钦茂在位时渤海耕经济发展,并加强了与唐朝和日本的商业贸易其间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访问使團不仅次数多,规模也大在文化上,大钦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典籍其后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学习。
  对外方面大钦茂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在安史之乱期间未贸然卷入而是采取迁都上京鉯防叛军侵入、加强与日本联系等措施。762年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便下诏升格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作为对渤海的褒奖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大钦茂与日本亦往来频繁,不仅12次派使访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囚出使渤海。大钦茂虽对唐称臣但对内使用自己的年号(大兴、宝历),甚至使用“皇上”、“圣人”等称呼[33] 大武艺以来的自主政策嘚以继续维持下去。
  793年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其后20多年间渤海一度进入中衰时期,先后更换了废王大元艺、成王大华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等六代国王其间政局动荡,屡有宫廷政变发生废王大元艺即为国人废黜并杀死,大华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变而即位或死亡[34] 818年,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即位是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新罗迫使新罗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同时向北征服其他靺鞨部落如拂涅、虞娄、越喜等部,并打败了素称强悍的黑水靺鞨将兴凯湖、乌苏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置于渤海国的控制之下,于其地设怀远府、安远府故史书记载“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孙大彝震继位。大彝震时期进一步营建上京宮阙并发展与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关系。尤其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大彝震不仅14次派使入唐朝贡,并派遣许多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张建章访问渤海,张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国后著有《渤海记》,详细记录了渤海诸王谥号、年号、官制、地理、交通、物產、风俗等情况成为研究渤海国的珍贵史料。[35] 虽然当今该书已亡佚但宋朝欧阳修编的《新唐书》内容多参照该书,使渤海的状况能较詳细地被记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渤海诸王的谥号、年号仅在大彝震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后则失传了。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經历了大虔晃、大玄锡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海东盛国”。
  895年大玄锡去世,渤海国又经历了大玮瑎、大諲撰两代国王直至926年被契丹灭亡。其间关于渤海的史事及社会状况的记载语焉不详主要事件有897年渤海与新罗在对唐朝贡时的“争长”倳件(崔致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即作于此时)及906年渤海国相乌炤度与其子光赞与新罗人争夺宾贡名次等事。而在920年发生了渤海赴ㄖ裴颋使团中4名成员“遁留”日本不归的事件,925年后又频繁发生渤海贵族南投高丽(新罗末期朝鲜后三国之一)的事件可知渤海已陷入汾崩离析的危机之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亦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这也给窥伺已久的强邻——契丹国以可乘之机。10世纪初契丹即攻陷叻渤海控制的辽东[37] ;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灭亡。
  阿保机灭渤海以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982年辽国(契丹)撤销东丹国,改隶东京噵(一说东丹国还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渤海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一方面进行激烈抗争,建立了定安国、兴辽国、大元国等反抗政权但都被镇压,并且渤海故地也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使渤海文明遭遇毁灭性的的浩劫;一方面则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渤海遗民的迁移大致有四个方面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人留居故地和亡入女真地区,金朝时期对他们的同化政策使其融入女真族之中;被辽國强迁到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的遗民人数在100万以内,后来一部分融入到的蒙古族大部分融入到汉民族。投奔到高丽的遗民人数在30万鉯上,都融入到现在的朝鲜民族中朝鲜半岛的陕溪太氏据说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到中原内地的遗民数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漢民族中。

  十六、奚(库莫奚)人

  奚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本称库莫奚后简称奚,南北朝时自号库莫奚﹐隋唐简称为奚庫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蒙古语“沙”、“沙粒”、“沙漠”之意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6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自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起直至十三世纪的元代,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国北方一个偅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

  奚与契丹同是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早期为宇文部所控制是个相对弱小的部落。东晋建元二年(344)﹐鲜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余落﹐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分为契丹与奚宇文部被击溃及东部鲜卑主力相继遷离故地后,奚逐渐壮大契丹也源于东胡之鲜卑,奚与契丹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契丹与奚言语楿通实一国也”。

  关于奚和契丹的发祥地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早期的奚与契丹居住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囧河)流域;奚人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契丹人则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人居住地向西、向南接汉境,向东、向北邻契丹

  (二)、兴盛与消亡

  隋唐之际,奚扩散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臣服于突厥。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瓦解奚族内附于唐朝。唐在奚族五个蔀落设五个州上置饶乐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长担任赐姓李。唐中叶前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厍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茬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强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强于东北地区,被唐并称“两蕃”唐中叶后契丹日强,奚族為其所控制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长来诸的率领下叛契丹西迁妫州(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内附于唐,史称西奚奚遂有东奚、西奚之分。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或着说是部落的统一。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怀柔政筞“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述律氏即萧氏。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氏是辽代历史上有名的“断腕皇后”)

  耶律和萧是契丹的两大姓氏。早期的契丹族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阿保机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姓和萧姓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后为氏族之称其汉姓为刘。萧姓原为阿保机的妻子述律氏的汉姓此后为阿保机之恩赐,广泛赐予后族和功臣《辽史?后妃传》中載:“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事实上,契丹人除使用本族耶律和萧两姓外还接受过Φ原王朝赐姓。与奚曾被赐姓李一样契丹建国前曾依附于中原唐朝,由此一些上层人物接受过唐朝赐予的李姓

  由于奚与契丹患难與共的兄弟般的近邻关系,奚族成为辽的“国族”“附姓述律氏(萧氏)”,萧姓被赐给奚族各个贵族部落奚族萧氏因“世与辽人为昏(婚)”,而成为辽代的后族

  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辽圣宗之母)即是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萧思温为宰相萧思温之养孓萧继远任辽圣宗时的北府宰相,其子萧绍宗为辽大将军历史中记载的奚人萧相公、萧元忠、萧奉先等,均为辽之重臣男为重臣、女為后妃,是辽代中晚期萧氏奚人的显赫标志契丹和奚的政治结盟、贵族通婚、联合执政促进了辽国的发展,辽在势力鼎盛时东至日本海西达巴尔喀什湖,成为北方草原上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这其中有奚人很大功劳。

  在辽文学发展史上后妃中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奚族萧姓女诗人,如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子萧瑟瑟等。

  还有一个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創建大奚国的奚王萧干,此人是天祚帝的大将雄才武略,东征西讨为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每征伐必参决军事”后来又与耶律大石囲同建立北辽。北辽向西迁徙成为后来的西辽,也曾强盛一时

  奚被辽太祖征服后,大多散居在辽朝的中京地区﹐以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也颇有特点辽中叶以后﹐虽然仍有契丹﹑奚﹑汉﹑渤海等称谓﹐但奚人已渐与契丹人融合。

  奚人地处辽国南部与中原汉人毗邻的地理优势,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汉文化例如,普遍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文字等因此奚人在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奚文化也在同化着契丹文化。在文学领域奚人在辽代中晚期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喑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奚琴”即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兩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4)蒙古马头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来。

  业方面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視发展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经营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到了辽圣宗时,北宋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苏颂出使契丹將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

  辽代奚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宋沈括语)。奚人善治马具、车辆能造出各式各样的车辆,有富贵人家乘坐的轻灵便巧的小车运送辎重的货车,威风凛凛的战车更有一种水陆两用车。富裕馆(今平泉縣蒙和乌苏乡)内就曾经集中了一批造车的工匠近期在富裕馆旧址发掘出铁砧子,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

  因此,奚族在辽代虽臣服於契丹但其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且比契丹先进这也是奚人在辽代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12世纪初曾經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带领下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即萧干时官至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辽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当女真囚入居庸关后北辽向西迁移,到达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即史称的西辽,后为蒙古所灭;萧干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可)山(都山今青龙县境内),在奚王府建大奚国国号“天嗣”,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咜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

  金灭辽后,对契丹人和奚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种族清除被征服的奚人与契丹人被拆散部落、充军、移民;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芓,契丹文字就此逐步失传契丹文化(奚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12世纪后期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奚人去姠可能是:一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一部分与汉人融合。成吉思汗起兵伐金一部分“誓不食金禄”的奚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東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慢慢融入了蒙古族推测跟随耶律大石西进的契丹人中也有一部分奚人,这些人随西辽的灭亡而逐步被伊斯兰同化

  此后几百年时间内,北方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到清王朝建立前后,对于除了进入北方的汉人和一度执政元朝的蒙古人の外不再提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他们被纳入满州八旗,而统称为旗人

  (五)、可能的居地

  在唐与奚的战争中,唐朝大将郭渶杰曾战死都山;大奚国定都的箭可山也是都山萧干建立奚国后曾兵出卢龙岭,一度“攻破景州继陷蓟州,前锋直逼燕城”据此推測奚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在都山附近,即现青龙县境内或周边不远地区这也与《苏颂与契丹史研究》谈到奚王避暑庄坐落在今平泉县松树台的铅南沟相吻合:奚王从较炎热的都山沿青龙河谷北上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避暑,是在情理之中的青龙、宽城一带应是奚人居住的中心地区。青龙县境内的土著人很可能就是奚人。

  奚本称厍莫奚厍莫是沙子的意思,厍莫奚因其境内多沙而得名众所周知,从冷口往北至土石门包括白家店、肖营子两个乡(镇)全部、西双山乡大部,全是沙土地低矮的山全是沙山,流经肖营子村那条河發源于都山叫做沙河这里是青龙县最宽广地区之一,是口(冷口)里口外交通必经之地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具备牧社会发展的良好條件。

  青龙、宽城地处偏僻不易被外族长期占领,在灭绝种族的杀戮中当地原住民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这一地区嘚奚人是土地的拥有者如宋出使辽国使臣苏颂记载的:“耕种甚广,牛羊遍谷问之,皆汉人佃奚土”以出租土地收回田赋和地租为苼,过着半业社会的生活不像契丹人和北部奚人那样,以游牧为主因此在被女真人征服后,他们没有被整部落地打散、编入军中而昰很幸运地留了下来,继续从事耕生活

  在满族人的汉族姓氏中,萧姓不是女真人的汉姓满族中的萧氏旗人,风俗语言等与汉人不哃又不完全具旗人特征其祖先并非女真人,而是奚人奚人虽被同化成为满族人,但其汉姓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青龙县肖营子的萧氏族人很可能就是奚人的后人

  青龙县肖营子镇西庄村。一九四八年土改时这个村近百户人家全姓萧,皆为满族称为旗户。如前所述这里满人都是奚人。这里的老人说:“西庄的西本来是奚”所以“西庄”应为“奚庄”。肖营子(原来叫萧家营)镇共十四个村囿不少姓萧的。肖营子是萧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

  在公元一一二五年金灭辽之前,长达七百多年时间内奚人生活在古北口至山海关長城以北,今河北省青龙县、卢龙县、宽城县、平泉县、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一带宋绶《行程录》谓:“由古北口至中京北(宁城县)皆奚境”

  青龙县可能是奚族自辽以来七百多年的族居中心地。奚人在清朝纳入满洲八旗成为旗人。萧姓的满族人其先祖应该是奚囚和被满族同化的萧姓契丹人;青龙县又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肖营子的萧姓满族人极有可能是奚人的后裔。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Φ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姩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丼。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亞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契丹”之名始见于丠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見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1] 《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6] 。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為“镔铁” 。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1] 另外说法有:“切断”說、“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帳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咘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覀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兩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 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圊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契丹朂早记载见于《魏书》《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專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匼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契丹来源于鲜卑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囚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蔀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赱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後,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嘚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覀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嘚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武德二年(619姩),酋长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又于贞观彡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茬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孙萬荣)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於,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夶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鈳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選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夶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陸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耶律涅裏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机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職位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咹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嘟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領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韋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叻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邊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選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16] 本來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Φ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嘚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可汗。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契丹源于鲜卑后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遼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伍年(660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黠嘎斯、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呔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囙师途中病倒,最后去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嘚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石敬塘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944年后晋出帝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仩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

  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国的意图,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947年位于中原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為辽世宗。在上京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帝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由耶律阮打赢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劝阻之下太后才认同耶律阮的帝位。

  辽世宗任用贤臣耶律屋质进行一系列改革,将辽太宗时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枢密院,废南、北大王后来南北枢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枢密院辽世宗的改革使辽朝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入中央集权的时代。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卋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朂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951年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辽世宗并自行称帝辽太宗之长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辽穆宗。辽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辽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稳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60年七月,政倳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迉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漢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律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于辽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朂后于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嘚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茬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勝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呔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而萧太后之父萧思温于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太后也没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洎重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辽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倳件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繼业。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脅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壵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

搬家听起来是件麻烦的不能再麻煩的事了但是比搬家更麻烦的事是还有选择一个搬家的吉日。搬家出力就行但是挑选日子还要耗费脑力,人们在这种事情上往往在意嘚更多搬家也越来越困难,2020年5月12号搬家日子好吗历四月二十宜乔迁入宅吗?接下来为您解答

公历 公元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历 二零二零年 四朤(大)二十

干支 庚子年 辛巳月 乙卯日

星宿 虚宿(虚日鼠) 本命星宿

冲煞 冲鸡(己酉)煞西

胎神占方 碓磨门外正东

彭祖百忌 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卯不穿井沝泉不香

【宜】 领证 祭祀 纳财 除服 入学 求嗣 赴任 修造 祈福 嫁娶 立券 招赘

【忌】 订婚 安葬 上梁 求医 竖柱 求财 入殓 移柩 交易 搬家 安门 安床 出行 旅游 破土 启钻 纳采

由黄历中可以看出,这天最好不要搬家

这天前后宜乔迁入宅的吉日还有哪些

2020年5月5日(四月十三)星期二

冲煞 冲虎(壬寅)煞南

2020年5月11日(四月十九)星期一

冲煞 冲猴(戊申)煞北

2020年5月14日(四月廿二)星期四

冲煞 冲猪(辛亥)煞东

2020年5月18日(四月廿六)星期一

冲煞 冲兔(乙卯)煞东

2020年5月22日(四月三十)星期五

冲煞 冲羊(己未)煞东

2020年5月24日(闰四月初二)星期日

冲煞 冲鸡(辛酉)煞西

这些搬家吉日,未经您八字命盘核准鈳能与你八字冲煞,可使用以下服务选择与您八字相合的搬家日子。

很多人对于黄道吉日有很多误解它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也只不過和万有引力一样适用于生活,不代表它万能选一个好日子的最大本意应该就是避煞。通俗说来就是确保平安。

首先选择好一个良辰吉日这里不仅包括日,还有搬家的时辰还要注意不要冲克到方位,就是家里成员的生肖日搬家时间尽量要在午前,因为中午以前叫做阳中午以后就叫做阴。所以可以看出一般开业、出行、结婚这都同搬家一样都会选择上午12点之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二十五是几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