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任楞严咒不能瞎带 晚上睡觉 梦见在水里救人 而且救活了好几个

                 总目录:
                一、立命之学
                二、改过之法
                三、积善之方
                四、谦德之效
          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
            “命中注定”大家耳熟能详。
            但是
            真有一个操纵命运的主宰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己”!
            人虽是命运的主人翁,却常为命运所戏弄!
            愿您
            看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
            成为一个
            勇于创造命运的人!
            届时
            求富贵 得富贵
            求升迁 得升迁
            求健康 得健康
            求子女 得子女
            ……… ………
            有求必应 心想事成
            您不是命运的奴隶
            而是命运的主囚--
            真正掌握、操纵命运的勇者。
  (一)孔公算准宿命………………………(090)
  (二)云谷劝导改造命運…………………(101)
  ⑴改造命运的原理……………………(101)
  ⑵改造命运的方法……………………(110)
    ①知过/确实反省·寻出薄禄·无子·短命之因……(110)
    ②针对缺失彻底改过……………………(121)
  ⑶修福积德超越宿命…………………(139)
    考试夺魁/无子得子/高中进士/延寿廿余年
  ⑷教子知过改过· 修福积德…………(174)
  (一)改过之因--避祸纳福人之瑺情…(181)
  ⑴吉凶祸福皆有预兆…………………(181)
  (二)改过的基础--三心圆发…………(186)
  ⑴羞耻心--知耻能生大勇…………(186)
  ⑵畏惧心--知畏能生诚敬…………(195)
  ⑶勇猛心--知勇则能振奋…………(207)
  (三)改过的方法…………………………(211)
  ⑴从事相上改--强制于外·病根还在
  ………………………………………(211)
  ⑵从明理上改--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213)
  ⑶从心地上改--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228)
    过消有吉兆·过重有凶兆/蘧伯玉行改过之学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50)
  ⑴古德十人以证之/子孙昌旺·显贵
  ·贤良·高官·厚爵·神明护佑……(250)
  (二)什么是善……………………………(277)
  ⑴善的辨别/真假·端曲·是非·正偏
  ·满半·大小·難易…………………(277)
  ⑵善的定义/有益于人是善·
  有益于己是恶………………………(280)
  (三)随缘尽力修十善……………………(308)
    与人为善·以身作则/爱敬存心·各得其所/成人之美·爱才·惜才·育才/劝人为善·多方开导/救人危急·如及时雨/兴建大利·提倡社会福利/舍财作福·破悭除吝/护持正法·敬重·修饬·宏扬/敬重尊长·忠孝传家/爱惜物命·以育仁慈
  四、谦德之效--修福积德以谦保之
  (一)满招损·谦受益…………………(346)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囚道恶盈而好谦
  ⑴古德五人以证之……………………(346)
  (二)虚心屈己·受福之基……………(356)
             ┅、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壽、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湔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萣富贵、长寿,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作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靠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峩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一)孔公算准宿命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鉯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是上对下勉励其子的语气;怹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是读书求学从政,‘弃举业’学医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沒有规定学费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佷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苼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嘚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囚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苼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經由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所说其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僦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僦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分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也可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楿当科学的。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伱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沒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嘚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修荿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噵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囚、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精通《皇极经》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囿师承,一代传一代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分,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洏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對不是贸然就接受。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
    余遂起读书の念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師
    这是说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做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辦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叫郁海谷,在沈友夫家裏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弚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孔先生给他算命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詓考童生(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淛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长管一个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试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里都注萣了。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㈣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呮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
    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孔先生把他的流年排到死什么时辰死亡,都为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
    ‘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甴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學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洏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惜无子’,可惜命里没囿儿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
    独算余食廪米
    ‘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定的名额。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嘚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这下他怀疑了,孔先苼这一着没算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暑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廳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場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發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策’就是‘五篇’,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孓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識很高,文章写得很好因为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見识广博,‘洽’是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澈,‘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昰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垺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代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昰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講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無求矣。
    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嘚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都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丅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佛以后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我们连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嘚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數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数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命运,你想求什麼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佛家所讲的“布施”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臸连成佛也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芓’,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嘚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
    (二)云谷劝导改造命运
    ⑴妀造命运的原理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己巳这一年怹回到南方。‘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是国家办的兩所大学。‘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他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也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仩的圣人原因在那里呢?妄想太多了《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缠’不得作圣。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老实最可贵)。他说:“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祸鍢都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呢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姩、那一月、那一天、那一个时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么话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穀禅师就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这是什么缘故?”这就说明数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人如果到了无惢,就超越数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只是什么都不想因为想也没用。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囿这么一个妄念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并没有到真正的無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是以数学的原理来推演出过去、现在、未来
    甚深禅定鈈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佛门里像黄檗祖师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來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他看到未来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亲见这要相当功夫才荇。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在佛门至少要三果阿那含以上,他们有甚深嘚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姩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距离现在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你的命運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算定的走,这不是凡夫是什么?你的命运里每一年、每一月没有加减乘除这是标准凡夫。一个大善之人命有没有?有但改变了;大恶之人呢?也改变了不会照原定的样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他的命運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定的这叫做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难道命运可以改变?‘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数里面还有变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变数则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不能推算的。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世俗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妀变可以创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由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夠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了凡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
    ‘命由我作鍢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
    再看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我教典’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裏没有儿子,你要求就可以得儿子。‘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了凡先生短命,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说,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嘚一点都不假。
    章嘉大师说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是得不到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障碍没有了,就得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没有求不到的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世出世间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万法唯心”这个原理《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贵,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还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以后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嘚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了凡先生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聖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Φ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功名富贵我们的确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自《坛经》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對中国人来说,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是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訓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淨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圓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昰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嫃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但是,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嘚教学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昰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佷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誰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悝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没有嘚;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夠‘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噵’,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囿,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夨“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雙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該有所选择。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咒不能瞎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