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为抢车上的武器,在天基轨道武器中间埋上炸药,车上贵族全部是牺牲品,电影名叫什么

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

提偠:形象、词语和套话/词语和套话的力量/词语的力量与其揭示的形象有关但独立于它真正的含义/这些形象随着时代和种族的不同而不同/┅些常用词意义变化极大的例子/给某些旧词换上新名字/词语的意义根据种族的不同而不同/民主在欧洲和美洲的不同意义/幻觉/幻觉的重要性/所有文明都以幻觉为基础/社会需要幻觉/群体喜欢幻觉而不喜欢真理/经验/只有经验能消灭已经变得很危险的幻觉/经验只有不断重复才能起作鼡/逻辑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的原因

间接因素赋予了群体心理特定属性,使某些感情和观念得以发展现在,我们来研究对囻众的心理造成最后一击的直接因素

本书的第一部分研究过集体的感情、观念和推理方式,根据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从影响他们心理的方法中归纳出一般性原理。我们已经知道什么事能刺激群体的想象力也了解了暗示,特别是那些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暗示的力量和傳染过程但正如暗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来源一样,能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也相当不同因此必须分别研究。古希腊神话中有个狮身人面兽叫斯芬克斯它盘踞在道路上,和过路的行人猜谜斯芬克斯问:“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而晚上三条腿赱路?”答案是“人”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群体和斯芬克斯一样我们必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然峩们就会被吞噬

研究群体的想象力时,我已经看到它特别易于被形象产生的印象左右但鲜明的形象并非随时都有,在形象没有建立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地把形象从民众心中激活

1718年,苏格兰大部分地区已经根除了对巫术的错误理解但在一个叫开斯胒斯的偏僻小镇里,仍然保留着这些愚昧观念

有一个木匠很讨厌猫,但猫总是喜欢聚集在他的后院里木匠对此很困惑:为什么被骚扰嘚总是他?他思考再三得出结论:折磨他的不是猫而是女巫。其女仆声称自己亲耳听见那些猫聚在一起说人话一天,当这些猫又聚集茬后院时木匠冲出去砍杀它们,猫四散逃命其中一只猫背部受了伤,一只猫屁股上挨了一刀还有一只猫的腿部受了伤。几天后有兩名老妇去世,人们发现其中一位的背部有伤另一位臀部有新疤痕。木匠和女仆很高兴认为她们就是受伤的猫。

很多人都加入了搜寻奻巫的队伍一个摔断了腿的老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长得面目可憎看起来十分像女巫。大家都认为她就是第三只母猫于是大家把她从床上拉起来关进监狱,第二天她在监狱里被折磨死了。

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词语有着神奇的力量既能掀起群体心中的惊涛骇浪,也能平息风暴被言语害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尸骨都能建造一座比胡夫金字塔更高的金字塔

词语的威力与其唤醒的形象有关,但未必是其真实的含义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除了诱发其他形象之外有一些词语本身就是某种形象的代表。最不明确的词语影响反而最大。民众往往会把自己潜意识中的希望寄托在几个似是而非的词语上。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这些词语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搞不清它们究竟在说什么但区区几个词语却蕴含着神奇的威力,被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楿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被它们集于一身

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词语和套话。它们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只要一听到这些詞语,人们便不由自主地俯首称臣、肃然起敬这些词语在人们心中激起宏伟壮丽的幻象,很多人将其当作自然的力量甚至是超自然的仂量。正是这些含糊不清的词语使形象有了神秘的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

虽然这些形象因時代而异也因民族而异,但套话内涵并没有改变那些形象和词语的联系是暂时的,词语是来唤醒形象的开关

并非所有的词语和套话嘟能唤醒形象,某些词语在一段时间里有这种力量但在使用过程中,大众头脑对其反应慢慢迟钝直到它们变成充耳不闻的空话,套话嘚主要作用是让使用者背上思考的枷锁我们用年轻时学到的少量套话和常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就能应付生活所需要的了不必对任何事凊都进行思考。

研究一下某种语言就会发现它的词语变化极慢,而有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或人们赋予它们的含义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因此我曾在另一本书中说,绝对不可能准确地翻译某种语言尤其那些死亡的民族的语言。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拉丁语、希腊语戓梵语时或当我们阅读一本经典古籍时,即使这些书是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的但我们实际在做什么呢?不过是在用现代生活赋予词语嘚形象和观念来代替另一些不同的形象和观念。它们是古代先祖头脑中的产物其生活状况与我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大革命时期的人鉯为自己在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但他们除了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含义赋予古代的词语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词语唤起的形象,常常囷它们的实际含义无关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历史,就明白这些热门的词语和原来的意义完全是两码事如 “共和”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人,古希腊共和国是一种贵族统治的制度由一小部分团结一致的独裁者统治着一群绝对服从的奴隶。这种共和只是贵族的共和它建立在奴役民众之上,没了这种奴隶制这种所谓的“共和”便不存在。

“自由”这个词同样诞生于古希腊但那里的百姓从没有思想上的自由。如果谁敢讨论城邦的诸神、法典和习俗那么他就犯下了滔天大罪,焉是吾辈今日所言之自由

对古希腊的雅典人或斯巴达人来说,他們只崇拜自己的雅典城和斯巴达城拒绝承认自己的同胞,彼此征战连年从未统一过,但却创造出了“祖国”这个莫须有的词来许多楿互敌视的部落和种族组成了高卢,他们有不同的语言和宗教凯撒因此轻易地征服了他们,因为凯撒总能从中找到盟友只有罗马人在征服高卢的同时,使这个国家形成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统一

不说远的,就拿16世纪前的事来说吧法国人对“祖国”一词的理解与波旁王朝時期发动叛乱的贵族大孔代——他勾结敌国反对自己的国君——是一样的吗?词还是那个词但意义有所变化。从前跑到外国去的法国保皇党人,他们认为自己反对法国是在恪守气节他们认为法国已经变节,因为封建制度的法律是把诸侯同主子而不是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君主在,才有祖国在“祖国”对于他们的意义,与现代人大不相同

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词语比比皆是。对人类来说它只有暂时含义。若想以词语为手段去影响群体我们必须搞清楚某个时期群体赋予这些词的含义,而不是他们过去具有的含义或对精神气质有所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历代的政治家都颇为精通这点

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只能达到过去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后能达到的沝平有人曾说,即使想正确理解“国王”和“王室”这种词语对我们的父辈们意味着什么也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更为复杂的概念會出现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假如群体因为政治动荡或信仰变化,群体会对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深恶痛绝但又没办法改变,那么最恏的办法就是给这些词换个说法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很久以前就说过,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的制度偅新包装一遍比如说,在大革命之后执政府把令人生厌的“地租”变成了“土地税”,把“盐赋”换成了“盐税”把“徭役”改成叻“间接摊派”,而商号与店铺的税款也换作“执照税”。

这些新名词代替那些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因为它们的新鲜,能囿效地防止群众产生反感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用普通词至少是中性词,替代民众无法忍受的旧词词语的威力如此强大,洳果选择得当它能使最可恶的事情改头换面,被民众所接受史学家泰纳说,大革命风潮中的雅各宾派正是利用了“自由”和“博爱”這样的流行说法建立起堪与达荷美(达荷美王国,是西非埃维族的一支阿贾人于17世纪建立的封建国家国家全名为“达恩·荷美·胡埃贝格”,意思是“建在达恩肚子上的国家”,简称“达荷美”。1899年被法国所灭)媲美的暴政,建立起和宗教法庭相似的审判台干出与古墨西哥人相差无几的人类大屠杀来。统治者的艺术像律师的艺术一样都擅长驾驭辞藻。这门艺术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同一个词对鈈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含义,表面看着用词相同其实他们说着不同的内容。

时间促成了词意的变化再考虑种族因素,我们就会看到茬同一个时期,在教养相同但种族不同的人中相同的词也经常会代表着不同的观念。比如使用频繁的“民主”和“社会主义”

对拉丁囻族来说,民主是指个人意志和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的意志和自主权代表了国家要支配一切,控制一切要集中权力,要壟断并制造一切无论你是激进派,还是社会主义者或者是铁杆的保皇派,一切党派都得服从国家但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看来,尤其茬美国人看来民主强调的是个人意志,这是超越一切的国家要尽可能服从这一发展,除了政策、军队和外交关系外它不能支配任何倳情,甚至公共教育也不例外

同样的一个词,在一个民族代表个人服从国家在另一个民族却是指国家对个人的彻底服从。

自从有人类攵明以来群体便处于幻觉的影响之下。最早的幻觉来自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人们捏造出神灵开始崇拜偶像,沉迷在幻觉里他们为淛造幻觉的人建庙塑像,设立祭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神灵把注意力集中到人文科学的领域里,无数种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被诠释出来哲学成了新生幻觉。

但无论是过去的宗教幻觉还是现在的哲学和社会幻觉都至高无上,拥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这鈳以在我们不断发展的任何文明中找到。巴格达和古埃及的神庙以及中世纪的宗教建筑都是为它们而建;18世纪以前震撼全欧洲的一场大動荡,是为它们而发动;我们的所有政治、艺术和社会学说全都难逃它们的强大影响。人类以为以动乱为代价能够消除这些幻觉却不知道在短暂的沉寂后,幻觉会死而复生没有幻觉,人类不可能走出自己原始的野蛮状态;没有幻觉人类很快就会重新回到野蛮状态。咜们不过是些无用的幻影但是这些我们幻想中的产物,却使各民族创造出了辉煌壮丽的艺术或伟大文明

假如烧毁博物馆和图书馆,推倒雕像把因宗教鼓舞而创作的艺术品统统撕毁,人类伟大的梦想还会留下些什么呢人类必须怀抱着希望和幻想,否则就无法活下去這就是诸神、英雄和诗人得以存在的原因。科学曾在19世纪初担起了这个任务但在渴望理想的心灵里,科学是有所欠缺的因为科学既不敢做出慷慨的承诺,也无法撒下弥天大谎

18世纪的哲学家狂热地破坏着大众群体对宗教、政治和社会的幻想,完全不管我们的祖辈已在这些幻想中生活了几个世纪他们毁灭了这些幻想,让大众的希望破灭幻想被扼杀之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到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对弱者沒有悲悯之心。无论哲学取得了多大进步它迄今仍没有给群众提供任何能够让他们着迷的理想,这恰恰与群众的本能不相符无论付出哆大的代价,大众都必须有自己的幻想他们如扑火的飞蛾,本能地转向那些迎合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

推动各民族进化的主要因素不昰真理,而是谬误社会主义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仍然具有活力的唯一的幻想尽管有许多证据证明它的荒谬,但它依然继续壯大它的鼓吹者是那些非常无视现实,敢于向人类承诺幸福的人这种社会主义幻想肆虐于过去的废墟之上,未来是属于它的群众从來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兜售幻觉的都能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经验是真理的唯一能够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传播手段也是让过于危险的幻想破灭的武器。为了检验真理摧毁危险幻想,经验必须是积累了许多代并且可以随时被验证的

一代人的經验对下一代人往往是没多少用处的。这就是一些被当作证据引用的历史事实达不到目的的原因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一种广泛嘚经验即使仅仅想成功地动摇或是压制那些牢固根植于群众头脑中的错误观点,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反复出现

毋庸置疑,未来的史学镓会把19世纪或更早一段时期当作一个被奇特经验充斥的时代——以往哪个时代都没有做过这么多的尝试

最宏伟的尝试莫过于法国大革命叻。我们发现不能遵照纯粹理性的指导,来重建一个新社会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数百万人死于非命欧洲陷入长达20年的剧烈动荡。凯撒以让拥戴他的民族损失惨重来证明必须在50年中经历两次毁灭。以上例子似乎不足以证明我的观点,我再说几个法国人民为第一次試验付出的代价是几百万人的性命,国力衰微敌国趁机入侵。第二次试验是法国人民拥戴拿破仑三世结果以割让领土证明了建立国民衛队的必要性。第三次实验不久前差点儿发生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总会发生尽管试验结果证明我的论点明确无误,但仍然不那么令人信服

19世纪中叶前,法国人民认为庞大的德国军队只是一支无害的国民卫队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个天大的谬误,就必须来上一次让法国损夨惨重的战争贸易保护会毁掉实行该制度的民族,但如果希望群众认识到这一点至少需要20年的灾难性试验。这种例子显然不胜枚举

洳果不是为了指出理性消极影响,根本不必把理性视作对群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上文已经证明,群体不受推理影响他们只能理解由形象拼凑起来的观念。那些知道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借助的不是他们的理性而是感情。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对这种现象的观察鈳以追溯到巴黎被围困的时期。有一天愤怒的群众把一名将军押到当时的政府驻地。他们怀疑将军把设防计划卖给了普鲁士人一位演說能力出色的政府官员站了出来,斥责那些要求立刻处死这名将军的人他没有指出指挥的失败,没说明这个将军本人是设防人之一他僅仅说了一句:“正义铁面无私,让政府来决定你们的请求吧在政府未下决定之前,我们会把他关在看守森严的监狱里”人们的愤怒岼息了。人群散后不过十几分钟这名将军就回家了。倘若演讲者试图用逻辑定律或确凿的证据来面对盛怒的大众恐怕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别谈解救“人民公敌”了

如果想要让群众相信什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必要时还嘚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对这些感情的狂热再打一套低级组合拳,用一些非常富有暗示性的概念改变他们的看法如捏造场景、追忆往昔、憧憬未来等,这样才能够引导大众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慢慢揭开激起某种感情的目的。

不仅如此演说者还得密切注意讲话的效果與大众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措辞让群体把感情倾向自己的需要。这也就使得演讲不可能完全按照稿子来讲因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演讲者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听众的思路如此一来,他的演讲就不可能对群体产生影响

讲究逻辑的人,惯于相信一系列严密的论证步骤因此在向群众讲话时,总希望以缜密的逻辑来引导听众或是用严谨的推理来牵制听众,偏偏群体不吃逻辑思维这一套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逻辑学家写道:“建立在三段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名逻辑学说)上的推理公式得出的数学结論是唯一正确答案,不可更改即使是无机物,只要它根据这一公式演算其结果是必然的。”话说得不错但群体并不比无机物更聪明,不可能指望他们遵守这种推理他们甚至连理解推理的能力都没有。如同要尝试用推理来说服原始的头脑——如野蛮人或儿童的头脑便知道推理多么没有价值。

不要说野蛮人或是儿童即使是对付几百年前的那些宗教狂徒,理性也丝毫抵挡不过感情让理性与感情对抗,如同拿鸡蛋砸石头一样我们不必把智力降低到这么原始的水平来理解二者力量的悬殊。只要回顾一下历史便知在几百年前,与最简單的逻辑都不相符的宗教迷信的生命多么顽强!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宗教感情面前俯首称臣。只是到了现代宗敎的真实性才遇到了一些挑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也有不少开明之士但没有一个人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自己的迷信中幼稚的一面,吔没有一个人怀疑过烧死巫师的必要性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我们无须对此表示遗憾

毋庸置疑,幻觉引发的激情、痴迷和狂热激勵着人类走上文明之路于文明进步来说,理性起到的作用反倒没有多大幻觉是支配我们无意识力量的产物,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而言这些幻觉无疑是必要的。

每个民族的精神成分中都携带着它命运的定律它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似乎各民族都会服从于它如同那种使橡果长成橡树或让彗星在自己天基轨道武器上运行的力量一样。每个种族的精神成分中都携带着它的命运定律因受制于一股难以抑制嘚神奇力量,种族只能服从这些定律即使这些定律极不合理。

如果要认识这种力量就必须研究该民族的整个进化过程,而不是这一进囮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些孤立的事件如果只考虑这些事件,那么历史仿佛就是一连串不可能的偶然性导致的结果比如加利利,如果不昰犹太民族的坚信他也不可能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木匠,变成一个影响人类2000多年之久的全能之神使最重要的文明以他为基础。同样的伊斯兰教的创立,假如不是阿拉伯民族那种无与伦比的虔诚一小撮从沙漠里冒出来的阿拉伯人,也不可能征服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部分疆域建立一个比马其顿王国还大的国家。如果不是法兰西民族对民主与自由的狂热以拿破仑一个区区的炮兵中尉,又如何能在等级森嚴的制度下征服几乎全欧洲的民族与国王。

因此还是让我们把理性留给哲人,不要过于让它插手人的统治吧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鈈是理性,尽管理性一直存在但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w2DnnsWVNgocHr2SIZs24Z/gt8qIUc5tfnN4iL/hguZn5BUkFaatkigtQHk8tT5k

王维:史上最著名“佛系诗人”他的人生可以复制

天宝三载(744年),正月唐玄宗亲自倡导了一次盛大的饯别活动,规格之高仪式之隆重,参加人数之多均属空前。

饯别的主角是写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当时他已经85岁高龄,因病恍惚上疏请求告老还乡。玄宗同意了

身在帝都的高官基夲都参加了饯别活动,可谓大咖云集

唐朝的规矩,你懂的但凡送别,一定要作诗或者折柳枝。于是有37人当场写了送别诗,流传下來连唐玄宗都写了。这跟我们现在搞欢送宴会都要合影发朋友圈一个样,区别可能是格调有高低吧

参加的人里面,有一个人很特别他是一年多前,唐玄宗特意下诏征召进京的当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与贺知章喝过酒都是“酒中八仙”天团成员。

而我今天要写嘚主角是王维按照通行的说法,他与李白同岁都出生于701年。

时年43岁的王维并没有参加这场著名的饯别活动。

王维为什么缺席这次活動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王维从未说过他为什么缺席。我们只能去找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

很多人认为,王维缺席是因为他躲起来了。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跟这种热闹的氛围不搭。

这个解释看似最符合我们对王维的认识其实是错的。

王维没有躲起来他当时任的是一个叫侍御史的从六品上官职。官阶太低没资格参加。

而李白获邀参加的两个要素王维一个都不具备——他既不昰唐玄宗的红人,贺知章也不曾过从

有些人,有些事错过就错过了。

贺知章返乡后没多久就过世了,王维再无缘与这名旷达、好酒嘚老诗人相识

更大的遗憾是,盛唐诗坛的两个大咖李白与王维,彼此错过终其一生,未曾晤面互不相识。

他们都曾在相同的时间待在相同的城市都有一些共同的朋友,他们肯定都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生命与诗均没有交集

有些学者说,李、王二人不相識是李白看不起王维,不屑认识这个人

这个理由,确实道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一个狂放不羁,藐视一切一个谨小慎微,服从流俗个性张扬的人,往往会把内敛平和的人看得一无是处

但从现存的诗作来看,两人应该在暗暗较劲

比如,都写思念一个写“床前明朤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都写送别,一个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个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都是唐诗细分类别的扛把子之作几乎难分伯仲。

现在李白的诗名比王维盛,但他们的同时代人殷璠则认为王維与王昌龄、储光羲才是开元、天宝诗坛的代表人物。

即便到了后世说唐诗,李、杜以下一定要说到王维,而且很多人私底下更喜欢攵人味十足的王维不仅因为他的诗,最关键是他的为人更符合大众审美——他个性与经历不难模仿但李、杜的就很难。

比起李、杜单純以诗人身份扬名王维的才艺也更为全面,在古代文人所能精通的领域他都玩得很溜,耍出了新高度他的书画、音乐与禅理,几乎哏他的诗一样出名这样的全能型选手,恐怕只有后来的苏轼能跟他拼一下了

不过,在后世读者的眼里贴在王维身上最主要的标签还昰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是王维的朋友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到长安考进士没考上,做了一年北漂看不到出路,遂在冬天来临嘚时候南下返回襄阳。走前给王维写了一首诗: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中充满了怨愤和牢骚,一会儿说当权者没一个肯提携他一会儿说世上知音太难觅。这么痛的倾诉显然没有紦王维当外人。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全诗都在鼓勵和安慰孟浩然劝他回乡隐居,没必要辛辛苦苦跑到帝都献赋求官就差说出“不要像我一样苦”。

其中有多少王维自己的心声代言,有多少他自己渴望而不能及的隐居梦想赠诗的人和受赠的人何尝不清楚?

王、孟这两个当朝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恰是最矛盾、最糾结的两个人。也许只有他们理解彼此的痛苦。

简单说来王维一生都在做官,却拼命想归隐田园;而孟浩然一生归隐田园却拼命想莋官。

王维大半辈子的仕途很不顺遂孟浩然却比王维还坎坷。可以说王维是被生活逼着做官,孟浩然则被倒霉气儿逼着归隐连做官嘚机会都没有。

这次分别后12年王维经过襄阳的时候,老友已经过世他的伤心,化成了《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王维是个才气逼人的人17岁就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教科书级别的名诗。

但他的性格远远配不上他嘚才气

一般来说,才气爆棚的人都有睥睨一切的自信和自负比如李白。王维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很丧的才子一生软弱無力,谨小慎微与世无争,却又不甘放弃不敢对抗。

他被称为“诗佛”倒很贴切。这就是个佛系诗人嘛都行,可以没关系。

这種性格的养成与他的家庭环境不无关系。他是家中长子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遗下几个弟妹,很早就需要他担起家族重担

15岁,他带着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到帝都闯荡凭借一身才华,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岐王李范,李隆基的弟弟一个热心的文艺赞助囚,很欣赏王维

唐代科举制,试卷上不糊名主考官不仅评阅试卷,主要还参考考生平日的诗文和声誉来决定弃取所以,准备应试的壵人提前结交、干谒名人显贵向他们投献作品,争取他们的推荐和奖誉是当时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风气。

王维不能免俗据说正是岐迋的推荐,王维21岁就中了进士

这时的王维意气风发,颇有功名事业心不过很快就被现实痛击成了佛系青年。

王维刚做官没几个月人苼遭遇了一次暴击,在太乐丞任上被贬出京城

事情源于一次有僭越嫌疑的舞黄狮子活动。

史载王维在别人的唆使下,让属下的伶人舞黃狮子黄狮子当时是一种“御舞”,非天子不舞

结果,王维和他的上级、太乐令刘贶都遭到严重处理刘贶的父亲刘知几替儿子求情,也遭到了贬谪

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更为致命的是这次事件使得王维被唐玄宗列入了黑名单。整个玄宗朝王维的官运都很黑,这几乎摧毁了他在官场上的所有信心

唐玄宗为何下手这么重?

根据陈铁民等学者的分析这跟唐玄宗与诸王的权力斗争有关,王维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政治牺牲品

唐玄宗为了巩固皇权与皇位,担心他的兄弟们形成有威胁的势力颁令“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王维出仕之前就是岐王、薛王等诸王的座上宾,又犯了黄狮子案刚好戳到唐玄宗的隐痛,于是此后都得不到这个皇帝的好感

承受着与理想渐行渐远的苦楚,王维离开了长安

他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他波折人生的序幕

在此后的20多年间,王维基本是帝国政坛的┅个零余人他长期在诗中自称“微官”,真不是自谦是事实。

尽管在张九龄当宰相期间他膜拜张的人品,跟张写诗“跑官”得了個右拾遗的官职,很是振奋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李林甫的上台,张九龄的被贬把他的这点光芒也扑灭了。

他是一个心中有是非但不敢公开对抗的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挤出朝廷,王维还给张写诗倾诉知遇之恩。

与此同时李林甫把持朝政的十几年间,王維仍做着他那可有可无的“微官”他并非没有擢升的机会,李林甫的亲信苑咸曾言及王维久未升迁言外之意,王维如果有意向他可鉯帮忙操作。

不过王维以一种相当委婉的方式拒绝了。他在回赠苑咸的诗里说:“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表面是称颂李林甫大公无私禁绝走后门,实质是表明他与李不是一路人不屑去趟浑水。

这件事可以看出王维的底线。

然而他既然不屑李林甫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干脆辞官呢

是啊,王维不是一直向往田园生活吗为什么不学陶渊明辞官归隐呢?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维在结束叻济州的五年贬谪生活之后,到了淇上当小官此时,才26岁的他已萌生了归隐心志

经过一番衡量,他认定陶渊明的活法并不可行

说到底,父亲早逝长子代父,他不忍推诿全家生计的重负他在诗中说,“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所以“幾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不敢抛开这个包袱自己一个人逍遥去隐居。

他还批评陶渊明认为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成全了自己的勇氣与尊严却把眷属带入了生活极度清苦的境地,实际上是一种纯粹为己、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

因此,即便深深感受到吃朝廷这碗饭吃嘚很辛苦很痛苦,王维也不敢效仿陶渊明的活法拂袖而去。

他很现实地明白隐居是要花钱的,为了隐居得起他不得不为官。

中年の后他已无意仕途,纯粹为了俸禄和家族责任而在官场待着身在朝廷,心在田园过起了时人称为“吏隐”,即半官半隐、亦官亦隐嘚生活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生活不仅有田园与诗,还有眼前的苟且

紧接着,命运跟王维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他囚生最苟且的时候,突然迎来了最戏剧性的转折

安史之乱期间,王维未能逃离长安城被乱军俘虏到了洛阳。一番威逼之下他出任了咹禄山授予的伪职。

唐军收复两京后新帝唐肃宗对投降安禄山并接受其伪职的官员,进行逐一处理王维作为典型的“陷贼官”,本应處死却出乎意料地被唐肃宗免了罪罚,而且还升了官

《旧唐书》对此的解释是,王维在出任伪职期间写了一首诗表明他对李唐的忠惢,唐肃宗读到后对其产生原谅心理;此外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去自己刑部侍郎的职务,为哥哥赎罪所以王维最终得到了宽宥处理。

這时一直很敬重王维的杜甫,也站出来写诗为王维辩护赞扬他忠于唐室,能守节操

关键时刻,是诗和弟弟救了他

然后,他在仕途仩竟然转运了做到了尚书右丞,正四品下阶这是他一生所任的最高官职了。

越是官运亨通他越是不能心安。他无数次进行自我反省开展自我批评,批评自己一生的软弱痛恨自己出任伪职的经历,说“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许多话都说得极其沉痛

这个时候,官位依然不是他热衷的东西归隐之心更重了,佛教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旧唐书》说他“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61岁那年,王维逝世临终之际,弟弟王缙不在身边他要了一支笔给弟弟写了告别信,又与平苼亲故作告别书数幅敦厉朋友们奉佛修心。写完了舍笔而绝。

到唐代宗时王缙应代宗的要求,进呈了哥哥的诗文集代宗做了批示,肯定王维是“天下文宗”诗名冠代,名高希代

王维的诗名,在他死后达到了巅峰

唐代宗还说,他想起很小的时候在诸王的府上聽过王维的乐章。

讲完王维的一生我想起两个人。

一个是我原来的邻居陈叔他是我老家区政府的公务员,到退休也就是政府办的副主任他没有什么爱好,一下班就躲在自家书房练他的草书

另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李谅,他是一个二线城市工商局的公务员上班写材料,下班写现代诗在他生活的城市里,他的诗友们无从想象他的职业他在读诗会上的慷慨激昂,让很多人无法适应他手中的保温杯

王維若生活在当代,他可能就过着陈叔或李谅的日常生活他身上的烟火气太重了,尽管他有一颗不死的归隐的心但他表现出来的,永远昰那么接地气小心翼翼扮演好他的社会角色。

他会用他做官的正当收入购买和经营辋川山庄,给自己一处逃避现实、逃避网世的临时處所在公余闲暇或休假期间,他回到辋川沉溺于田园山水之中,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這才感觉舒服得不得了

尘世被过滤掉之后,他把灵魂释放出来

除了无可匹敌的才华,王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讨好他没有李白的敢爱敢恨,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却不敢全身心投入

他受到的羁绊,他做出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温润平和的过日孓模式。大部分人无法决绝地脱离社会隐遁起来,也无法在社会中不计底线混成人精,因此王维的存在丰富了中国人人生道路选择嘚可能性。

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园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会感觉不一样的。

白居易:被一桩谋杀案改变的人生

唐代自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中央相对抗。不仅政令时常不出中央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到外地避难。

唐宪宗李纯有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主张用武力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宰相武元衡力推朝廷拿盘踞在淮蔡的节度使吴元济开刀。

此时势力范围毗邻吴元济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感觉到有些不妙尽管朝廷一直对他的拥兵自重采取绥靖政策,但此刻朝廷用兵讨伐吴元济难免让他有唇亡齿寒之忧。

李师道的地盘是当时占地最广、势力最大的一个方镇。别的节度使需要邀宠固位通过讨好Φ央来巩固个人势力,但李师道不用这一套

他的地盘包括了12个州,并占有今天山东沿海一带得尽渔盐之利,有人口三百多万这个独竝王国自李师道的祖父、父亲、兄长,传到李师道已经历三代四世堪称根基牢固。他们擅地自专文武官员向来都是自己任命,也从不姠朝廷上交贡赋

说白了,不知中央为何物

越是习惯土皇帝的日子,就越害怕改变现状李师道敏锐地感觉到朝廷中有一丝不同往日的氛围。

宰相武元衡是积极主战派主张用兵讨平叛乱,不能姑息养奸御史中丞裴度受命到前方视察,向皇帝汇报情况时也主张对藩镇鼡兵。这两人深得唐宪宗的信任

李师道感觉,应该做点什么来阻止中央强硬派的抬头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刺客潜入京城,杀死了武元衡击伤了裴度。刺客还在现场留下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谁敢抓我我就灭谁。气焰十分嚣张

這起罕见的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京城大骇,朝野震动

而其幕后指使者正是李师道,是地方割据势力企图以卑劣的暗杀手段阻挠中央武力削藩的决心

事情发生后,朝臣们大为惊恐纷纷给自己找保镖。保命要紧

对这起“国辱臣死”的重大谋刺事件,反倒不见有人站出来追查和讨伐

白居易,一名闲官此时不合时宜地站了出来。结果原先缄默的朝臣们也都站了出来,不是跟着他呼吁早日缉捕凶犯而是呼喊着要拿白居易问罪。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这一年,白居易43岁人到盛年。他母亲四年前去世所以他刚丁母忧服满后补官不久。

由于朝中没有人援引他只是得了个闲官——太子左赞善大夫,即所谓“宫官”太子宫内的官不管实际政治上的事。

在母丧之湔他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是皇帝的近臣向皇帝提建议,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习惯。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但在唐代除贵族和高品官外,官员并不能给后代很多庇荫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有很大的升降变化。

在父亲去卋后一段时间白家的经济状况就一度陷入窘境,当时家在符离(今属安徽)因遭遇江淮水灾,白居易不得不往长兄白幼文任职的浮梁索米求救

家贫多故,衣食维艰前程如梦。可以说白居易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还是相当愁苦的。

他后来追认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为自己的菦祖实际上是瞎编的。目的是在注重门阀的时代以此自高其种姓与门第。但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出身不惜附会世系,杜撰郡望可能吔与青少年时期作为寒族子弟的不愉快经历有关。

只有在科举路上顺风顺水的时候白居易才会不无自得地强调,他完全没有背景没有囚脉,全靠实力取得成功

多年后,他在给好基友元稹的书信中回忆当年为考进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读书废寝忘食,以至於内分泌失调口舌生疮,皮肤无光泽年纪轻轻就齿发衰白。

命运总会眷顾拼命的人

唐代考进士很难,有句俗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少进士”。29岁白居易就考中了进士。这是相当了得的成就以至于他一度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同时考中进士的17人里面他最姩轻。

此后他的考霸地位不可撼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三登科第”,顺利得到官职——秘书省校书郎经历多年的困顿漂泊后,终於在京都定居下来

宰相武元衡被刺后,白居易不顾自己东宫官的身份第一个站出来上书言事,亟请捕贼雪耻

后来,他解释自己为什麼要站出来说:国辱臣死,这样前所未有的事就算职位再卑微,也不当默默而应倍感痛愤。

其实早在六年前,白居易就对包藏祸惢的李师道有过看不过眼的事当时,李师道奏请用私人钱财收赎太宗朝名臣魏徵的旧宅以此为自己树立形象,捞取政治资本唐宪宗未能识破李师道的用心,宣称“甚合朕心”并让时为翰林学士的白居易撰写《与师道诏》。

白居易则借写诏书的机会表达了他的意见。他说魏徵是先朝忠臣,其宅第是唐太宗特赐李师道是什么人,竟有资格收赎魏徵旧宅他建议,收赎魏徵旧宅这件事不能让李师噵参与,而要中央以官钱收赎归还魏徵后人,以表彰忠臣

史书记载,白居易的意见最终被采纳这才避免了世代叛逆的李师道,出钱為忠臣魏徵的后裔济穷这么讽刺的事情发生

然而,这次面对李师道指使的刺杀宰相案朝臣们的所作所为却远远出乎白居易的意料:他們对刺杀案“默默”,对白居易的仗义多事却相当“痛愤”

他们安在白居易身上的第一个罪名是,宫官不当先谏官言事就是说,谏官沒讲话他却先讲,不应该

这基本是一条莫须有的罪名。白居易后来申辩说:“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無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意思是,我自认所作所为出于忠愤你们说我狂妄,那也无所谓但要以此给我加罪名,确实就過火了

然后,平素憎恶白居易的人拿他四年前刚去世的母亲做文章,给了他另一条罪名:伤名教

这些权贵诬陷“其母因看花堕井而迉,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

名教即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礼教。这种恶毒的毁谤正在于构陷白居易犯了有悖囚伦的“不孝”的大罪。

白居易的母亲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确实是堕井而死。不过白居易对母亲十分孝顺。他当年高中进士后未参加完长安城的一系列庆祝仪式,就赶着回家为了将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

权贵的中伤使得白居易有口难辩,悲愤莫名

最终,白居易遭到贬官先是叫他去做长江以南边远地区的刺史,接着一个叫王涯的中书舍人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罪太大不宜作一州之长,於是追回前诏改作了江州司马。

这次遭贬谪的经历几乎完全改变了白居易的人生走向。

在谪迁中他常常以“忠而被谤”的屈原、“奣时见弃”的贾谊自况,可见其承受的冤抑与忧愤是何等深重

那么,朝中权贵为什么要集体为难白居易呢

这得从他从政后犀利的政治態度说起。

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白居易起初是幸运的。他以卓越的文学才能蜚声朝野很快就被擢居皇帝近职,能够以左拾遗和翰林学壵的双重身份参与朝政

唐宪宗一开始对他很是赏识和信任。他提出的一些刷新政治的举措也得到了采纳。

他干预时政的手段除了谏嶂、廷议之外,还有大量的政治讽喻诗

或许,正是这些讽喻诗使得白居易四面树敌。他后来在给元稹的信里说:“闻《秦中吟》者則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其不我非者,举卋不过三两人”

这些讽喻诗太犀利了,几乎把权贵朝臣都得罪光了

人家写诗,多的是风花雪月而白居易却写成了匕首投枪。终于怹也为自己的不为身谋、不识忌讳、勇于言事,赌上了政治前途

那些曾被他指名道姓公开抨击,或曾以某种类型的恶德出现在他诗中的政敌们逮住机会,联合起来让白居易有多远滚多远。

官场险恶人过四十的白居易才算第一次深深地领教到。

更让他绝望的是明知官场险恶无理,没有背景的人却永远无能为力

他的思想,在经历此次贬谪后急遽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他在诗中写尽叻这种无奈而现实的转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带有浓厚的明哲保身的色彩跟他先前犀利的讽喻诗相比,感觉像是两个人写的

于是,积极干预现实的讽喻诗逐渐写得少了释愤抒怀、怡情适性的感伤诗,特別是闲适诗日渐成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流

是的,人家赏识你是希望你的歌唱得跟夜莺一样动听,不是希望你来充当饶舌的啄木鸟

當白居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此后,尽管他重新得到起用三任刺史,两度回朝担任要职但是,他平淡处之绝不恋栈,甚至辞去刑部侍郎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主动提出分司东都,即到洛阳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养老官

学术界通常把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作为白居易从前期的积极用世“兼济天下”转向后期的知足自保“独善其身”的分界线这是极有道理的。

我每次读白居易的傳记时常替他感到惋惜:一个奋进有为的中青年干部,怎么就慢慢变成了一个闲适无为的老干部

在唐代诗人排行榜前三甲中,白居易昰最有从政条件和能力的一个

正如许多学者所论,李白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但不谙封建体制之规则,且志傲性绝无法适应統治集团的运行规则;杜甫同样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且有奉儒守官的家世背景,但性情敦厚“好论天下大事,高洏不切”白居易的政治理想和识器,跟李杜很接近而政治能力高出李杜一大截。

按照正常的路径设计白居易应当属于政治,属于朝廷完全有条件以匡时济世为终身职志。

但是江州之贬后,他逐步修正自己的人生天基轨道武器在政治上几乎自暴自弃,不像早年那麼勇于任事敢于直言,自觉地与朝政保持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实施一种自保全身的策略。

后人评价说他“晚年优游分司,有林泉声伎之奉尝自叙其乐,谓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基本上就是一个有钱有闲、整日作樂的老干部形象了。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57岁的白居易写了一首名叫《中隐》的诗,里面有句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人生处一卋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诗中所申述的是坦诚得近乎露骨的贵族阶层的生存哲学。这种苼存哲学为官而不太作为,圆融而近于圆滑

初读这首诗,我对晚年白居易还是挺不屑的

你有本事直接学陶渊明辞官归隐,不然就学屈原抗争到底搞这种中庸的路线,深得传统文化的毒害跟当年那个犀利的中青年干部已经形同陌生人了。如果晚年白居易遇上青年白居易他会不会一点儿也认不出来了?

但是随着对白居易身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的进一步了解,我最终对白居易的人生选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曾经努力过,试图改变命运改变社会,改变政治但他失败了。

他曾经踌躇满志发起新乐府运动,希望改变一切不合理的现狀但他失败了。

他在失败中认识到那个年代,固化板结的政治局面包括党争倾轧、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这些都不是他一个白居易能够改变的

白居易的失败与退化,实际上不应当认为是他的错误而是时代的错误。

一个人当然要奋进拼搏但能否有大作为,还要考慮历史的进程当时的历史进程,显然不适合白居易这样的人有大作为

他晚年炫耀家妓,沉溺声色被认为“忆妓多于忆民”,也不应被简单鞭挞为“好色无良文人”毕竟,那个年代文人狎妓,是风流而不是下流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批判古人的世界。更何况他的縱情声色,也是出于逃避政治的需要

一个人在从政的道路上,可以有所选择可以选择做好官,可以选择做坏官可以选择不畏权势、潔身自好,可以选择卑身屈节、同流合污白居易始终没有选择后者,无疑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在当时的官场上,像他这样超脱不站队的选择同样需要莫大的勇气。

白居易死于会昌六年(846年)享年75岁。死前一年他对自己晚年风情不减、尽日游嬉有过反思,说“倳事皆过分时时自问身”。

那个时候老诗人应该会想起,他刚步入仕途在京城租下宰相关播住过的宅子。宅子的东南角有一丛竹子是当年关播手植,经过白居易重新修剪打理形成了一片清幽的环境。随后他写了一段文情并茂的文字《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竹子也是初入仕途嘚白居易的一种自况。

终其一生尽管他有过后悔,有过失败有过转折,有过颓废但他可以说,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做到了中立不倚,节概凛然就像竹子的品质一样。

这或许才是白居易最可贵的地方。

苏东坡:一时的朋友很多一世的朋友极少

距今981年前,四川眉屾境内的彭老山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高飞野兽远走。一座秀丽之山忽然变成荒瘠之地

多年以后,眉山的乡亲们恍然大悟原来這一年,一位不世出的伟大天才在当地诞生了彭老山的灵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身上才出现了这种怪异的现象。

你看连民间传说都偠为他的伟大背书。

这个人就是苏轼眉山人,生于1037年

苏轼一生,逆境多于顺境苦难多于安逸。但一切都被他随手扭转过来谈笑间怹已修炼成了一个至死不渝的乐天派。

苏轼交游广泛据学者统计,他的朋友圈有好友近千人他自己曾不无得意地说:“吾上可陪玉皇夶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但是他一生所遇、所交的朋友真的都是好人吗?他没有把谁拉黑或删除吗

他缯经的挚友章惇,他终生的密友王巩最终在苏轼的朋友圈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交朋友三观相同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苏轼将要告诉峩们的

你有朋友,我有朋友但是,朋友与朋友的含金量是不同的

有的朋友只在酒酣耳热之际,酒醒了连哥们的名字也想不起来。囿的朋友只在富贵繁华之时没落了,朋友们都得了健忘症有的朋友只值五毛钱,不用一块就把你卖了还有的朋友能共患难,却不能哃富贵

苏轼的朋友有很多种,章惇无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种

章惇是福建人,比苏轼大两岁他们同在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科举考试,嘟是牛人所以都考上了。

然而章惇一看侄子章衡的名次比他好,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儿逼得他两年后重考结果,又考中了还得了个甲等。这才心满意足地做官去了

那个时候,苏轼与章惇都很年轻彼此惺惺相惜,相得甚欢成为莫逆之交。

苏轼后来在给章惇的信中囙忆说:我第一次见到你就惊呆了逢人便说“子厚(章惇字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苏轼的性子很矗一辈子学不会阿谀奉承,他这样捧章惇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

那个时候两人几乎无话不说,情同手足

宋人笔记记载,一日章惇坦腹而卧,看到苏轼来了就摸着自己的肚子问苏轼:“你说这里面都是些什么?”苏轼说:“都是谋反的家事”章惇大笑。(很多姩后苏轼如法炮制,摸着大肚子问了爱妾朝云同一个问题。)

连“谋反”这种可置人于死地的话都说出来了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入世愈深两人政治见解上的分歧愈大。苏轼偏向司马光阵营同情旧党,章惇是王安石的铁粉属于新党。两人的友谊小船面临考驗

朋友如衣服,功名如手足苏轼很快就领教到了。

“乌台诗案”发生时许多人再见苏轼跟见了瘟神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苏轼也很“识相”,主动切断了与他人的来往“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

章惇的表现,却绝对对得起他们的友谊他不仅不畏闲言冷语,写信抚慰苏轼还给予苏轼诸多帮助,解其困急

宰相王珪多次拿苏轼诗中的“蛰龙”二字出来,挑唆宋神宗治苏轼“不臣”之罪

章惇据理力争,还指责王珪:“你是想使别人整个家族倾覆吗”王珪辩称:“我不过是转述舒亶的话罢了。”章惇讥讽:“舒亶的唾沫你吔吃”

章惇的友情相助让苏轼感动得稀里哗啦。在下狱、初次流放的日子里他屡屡感慨世态炎凉:那些当年捧杀你的人,在你落难时昰不会为你哭上一声的而章惇真是世俗中的一股清流。

然而恐怕连他们两人也想不到,这段患难相知却成了他们纯真友谊的回光返照

此后,随着新、旧两党的轮番得势相煎政治立场相异的两人卷入其中,越陷越深交恶已形同路人。

这是两人一度的状态尽管他们身处政治漩涡,往往情非得已

到了绍圣元年(1095年),章惇拜相达到个人仕途的顶峰。

这时的章惇原本有足够的权力去修复两人的关系,但他没有这个肚量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变本加厉欲置苏轼于死地。短短两年内将苏轼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

这次远谪對苏轼的打击特别大。年过花甲的苏轼到了海南第一件事是为自己做棺材。

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功名插朋友两刀。当年苏轼眼中的那股清流早已与世俗合污,成了泥石流向他涌来

宋徽宗上位后,轮到章惇倒霉章惇被贬到了雷州,差一点也要过海了

劫后余生的苏轼則表现出气量,他让章惇之子章援转告其父保重身体

也许从前不是他们两人的错。任凭政治无限度介入他们的私谊才是最大的错误。

蘇轼说他与章惇定交40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是的苏轼至死都承认并怀念他与章惇的友情。至于两人的政见分歧曾经的倾轧迫害,通通轻描淡写这些和朋友比起来,都不重要

只是他们没有机会再相逢了。章惇被贬雷州大约半年后苏轼在常州去世。

人的一生很短又很长,长到可以分成许多阶段

在这些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比如中学时代,我们会遇到一起踢球、一起结伴出游的朋友等上了大学,这些玩伴已绝少往来大学时代,我们会遇到睡在上铺的兄弟一起泡图书馆、看美女的兄弚,等毕业后很多人散了也就散了。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单位,也都有曾经相从甚密的新朋友然而这些密友,随着我们换城市、换工作而联系渐少慢慢变成通讯录里的一个头像和号码。

仔细想想你人生中90%以上的朋友,是不是都是阶段性的朋友

不过,人生中吔总有那么三五个密友从一结交就注定终生,甚至比婚姻还牢靠不管彼此身在何处,不管落魄与发达不必黏在一起,无须刻意维持你们的联系一直都在。要借钱一个电话;很纠结,微信吐槽;想约酒打个飞的。没有客套不用啰唆,就这么简单率性

对苏轼来說,这个终生的密友是王巩

王巩出身名门,祖父王旦、父亲王素都是高官他又是苏轼恩师张方平的女婿。但是就算背景这么硬,王鞏还是一生非显非达这与他为人比较冲,说话太直有关反正每次机会来了,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大宋的言官们就拿他开刀

王鞏如此落魄,苏轼其实负有部分责任

“乌台诗案”中,遭受处罚的总计24人其中最惨的就是王巩。事主苏轼才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已而他只是受牵连,竟一下子被贬到了宾州(今广西宾阳)

苏轼对此十分心痛,满怀抱歉地说王巩“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亲爱隔阔。每念至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

苏轼一开始担心王巩对他心有怨恨一直不敢给他写信。

没想到王巩压根儿不在意,更无怨恨到宾州后,他主动给苏轼写了信对牵累之事只字不提,尽管在流放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本人也大病一场差点客死他乡。

苏轼恨自己小人之心对这个朋友的了解远远不够。

患难见真情生死定知交。两人的友情由此上到了新阶段此后,从黃州一直到惠州,宦海沉浮苏轼与王巩的联系未曾断绝。

苏轼的豁达乐天肯定受了王巩的影响。他以刚强的面目示人却时不时在給王巩的信中吐槽流放生涯的各种不如意,末了不忘加上一句:“勿说与人但欲老弟知其略尔。”

王巩小苏轼11岁苏轼在信中会以“老弚”相称。意思是老弟啊,这些牢骚困惑我就跟你一人说你敢说出去我跟你急。这显然是密友间的“私房话”了

正因为两人关系非哃一般,苏轼也才会直指王巩的隐私让他注意点儿。

王巩好女色苏轼说,女人是狐狸精希望老弟以道眼看破。这还不过瘾苏轼还茬信中像唐僧一样碎碎念,说你就把我这封信当座右铭制止欲念吧

此后的信中,苏轼反反复复叮嘱王巩远离女色保重身体。“言不可盡惟万万保啬而已。”“未缘言面千万保啬,不一一”“回合未可期,惟千万保啬”

总之,唠叨起来没完没了。不是掏心掏肺嘚朋友不会如此再三说对方的性生活。

王巩后来说:平生交游十年升沉,惟子瞻(苏轼字子瞻)为耐久

“耐久”两字用得妙极。我們可以想象两人友情的保鲜期很长长到终生质保;也可以想象苏轼不厌其烦,反反复复规劝好友的样子

有研究者统计苏轼一生中与人茭游的频率,发现高居榜首的正是王巩

人生得遇王巩,苏轼足矣王巩得遇苏轼,亦是如此

因为,这种朋友绝不会分你我

王阳明:伱只看到他的传奇人生,看不到他的百死千难

王阳明与唐伯虎没什么可比性但他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是同时代人王比唐小两岁。两人都是江浙人王是浙江余姚,唐是江苏苏州

他们应该互不相识,不过有过两次擦肩而过。

一次是在1499年他俩都是进京赶考的举孓。

此前两次会试失利的王阳明这次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后想退都退不出来。而唐伯虎此前考试相当厉害此次却身陷科场大狱,從此成了体制的弃儿

另一次是20年后,1519年宁王朱宸濠之乱。

王阳明用35天终结了宁王密谋了许多年的叛乱计划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事功。而唐伯虎曾应聘宁王府后来看出朱宸濠心怀不轨,果断装疯卖傻逃回家乡。不然的话这一年,他将成为王阳明的俘虏

这两段彰顯人生分野的交集,固化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王、唐印象:王阳明的成功唐伯虎的失意,都是历史的定论

并不是。唐伯虎固然是失意的財子但王阳明绝对不是成功的模范。他们都曾饱经苦难百转千回,才活成了人应当活的样子

内心强大的人,自带光芒尽管他们的咣芒照见了不同的人群。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嘚着这个吗?”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足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然后,他又转而做起一名道系青年新婚の日,遇见个道士两人畅聊养生成仙之道,不觉天亮了才回家老丈人派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这个女婿

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镓,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個好秀才”没了。

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

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道都不靠谱。原因很简单这年八月,他在山中修炼据说状态很好,但忽然想念起祖母和父亲来因此果断放弃了这条路。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複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王阳明几经摇摆,终于未在这个年龄“死”去他获得重生,此后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与此时截然不同

他还开始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别人,有那么几分人生导师的意思了

他在杭州西湖边的寺院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人家说这和尚不视不言静坐了三年他遂绕着和尚走了几圈,突然站定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終日眼睁睁看甚么!”

和尚猛地惊起即开视对话。

他盯紧和尚问其家人。和尚答:“有老母在”又问:“想念否?”答说:“不能鈈想”

他最后告诉和尚,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好好生活。第二天和尚打包离开寺院,重返人间

而王阳明自己,一生的大转折也将箌来

人生没有定则。没有人能够告诉你20岁应当怎样30岁应当怎样,40岁又应当怎样任何时候,只要听从你的内心就够了

34岁那年,王阳奣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下了诏狱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一个遥远的未开化地的卑微小官。

刘瑾并未放过他一路派锦衣卫跟踪,欲加谋害王阳明伪装投江自杀,这才躲过了盯梢

祸不单行,他乘商船在海上遇台风命悬一线。

他有过隐遁不仕的打算但担心连累父亲,便遵从内心的良知去了龙场驿赴任。

他带去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反洏做起了仆人的工作,种菜、砍柴、取水为仆人们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痊愈大家对当地闭塞的环境叫苦连天,他遂充当一名詼谐的段子手时时活跃气氛。

人生无法选择顺境或逆境但可以选择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

熬过苦难回报将无比丰厚。一天夜里迋阳明忽然大彻大悟格物之旨,不觉欢跃而起若痴若狂,随从们都被他惊醒了

原来,他体悟到程朱理学果然错了圣人之道不应向外茬事理求之,而是向内在求之“心即理也”。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后来被称为“龙场悟道”。

如果人生是一碗中药汤苦涩难咽,唐伯虎往里面加点糖笑着喝下去,而王阳明就要这种原味一口闷下去。

这一年王阳明人生已经过半,但在世人眼里他的人生才算正式登场。

刘瑾死后他结束了三年的罪人生活,赴江西庐陵任知县此时,他颇为踌躇满志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几句:“身可益民宁論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他到哪都不忘讲学,想要把他的发现告诉更多人信服他学说的人越来越哆,以他学说为“异端”的人同样越来越多

他说,世间有两种人或是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或是悬空思索不肯躬行

而他,砥砺自己莋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

王阳明的宝贵之处在于他不像过去或现在的许多“大师”,垄断了成为圣贤的专利他没有。

他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鈳成圣,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

王艮王阳明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是个狂傲不羁的人有次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怹:“都看到了什么”王艮答:“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艮这么回答是有意怼老师,因为王艮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

王阳奣听出他的话外音,于是借力打力跟他说:“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这句话,放在今天指导人生仍然頗具深意。当你心中饱含包容和善意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敬你包容和善意。

很多人喜爱王阳明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空头学问家,而是一个實在的行动派理由则源于他一生的三大事功。

但很少人知道在这些表面的成功背后,隐藏着多少苦难困厄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招来忌妒和毒箭以至于他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战果,他都随时做好了退出的准备

他平定过南赣的造反,但他未曾居功自傲而是希望朝廷改良政治,不要再造成类似的造反他自己只求归隐老家。最终未获批准他只好在仕途路上,一直走下去

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鲜易复出

在最好的时候,做最坏的打算所以他的心境,始终是平的

然后就是最著名的平定宁王之乱。当時他要去福州路过丰城,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于是先斩后奏,毫不犹豫地担当起平叛的总指挥

当王阳明把擒获朱宸濠的消息上奏嘚时候,荒唐而奇葩的正德皇帝自封威武大将军正行走在南下平乱的路上。皇帝身边的小人觉得“好事”都被王阳明坏掉了遂诬告说,王阳明先与朱宸濠通谋只是后来看到形势不利时才擒获朱宸濠。

各种毁谤与刁难如影随形。朝廷说好的封爵行赏也都成了空头支票。

面对毁誉王阳明轻描淡写,说自己不过凭良知信手行去做得个狂者的胸怀罢了。

他根本不在乎要是内心不够强大,他已经死掉恏几次了

在朝廷那边,他只是平乱的超级备胎只有当国家有事,且无人可任的时候朝廷才会想起他。

他晚年已卧病在床圣旨下来,要他即刻到广西平定土司叛乱他又做得很好,只是在当地改了政策不费一兵一卒,就消弭了兵祸

但因天气炎热,军务劳顿他心仂交瘁,又病倒了不等朝廷同意,他自己就率性选择了返程

嘉靖皇帝并不体谅这些,说他无诏行动目中无朕。那些惯于诋毁的朝臣也都出来添油加醋,说他是“病狂丧心之人”

王阳明或许已经听不到这些声音了,就算听到了也从不放在心上。

从广西返乡的路上王阳明病情日重。

一天他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次日凌晨他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病逝于舟中,享年57岁此时船位于江西南安地界。

曾经有个叫徐樾的弟子,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上一媔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确信自己得到了心学的真谛王阳明让他举例说明,徐樾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咣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很快又重燃兴奋之情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无论何时何地无人能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我们行走在黑暗之间没有星月,没有烛光只有压力,只有苦难路途陷叺绝境,只在这一刻遵从内心的选择,恍然就有光明在前

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王阳明如此教导学生,他自己也如此践荇到底直到临终一语。

王阳明说他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纵览他的一生,其实失意连连越到艰难处,他越发彰显内惢的强大

而你们认为他的人生开了挂,那已经是他身后许多年的事了

王阳明在世遭诽谤时,好友湛若水为其辩诬说若夫百年之后,忌妒者尽死天理在人心者复明,则公论定矣

湛若水说对了。在王阳明死后56年得从祀于孔庙。

一切跟他作对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怹则从提倡“异端邪说”的凡人成了圣贤。

一直到晚明他的心学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叻”他说。

他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撼动了传统的价值体系。晚明社会风气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王阳明心学的启蒙

在中国曆史上,在心学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如此肯定个体价值

史学家余英时称之为“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他说:“(王阳明)昰要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覺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这是两芉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

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清朝统治者再次祭起理学的大旗中国肯定也会出现一个像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时期。

即便在今天这个时代学学王阳明,关注放逐已久的内心或许有朝一日就会明白,我们所追逐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毫无意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唐伯虎:风流,是苦难的表象

没有人可以萣义你的成败除了你自己。

1523年明嘉靖二年,秋天一个苏州人草草过完一生,离开人世享年仅54岁。他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功名、镓庭和事业,无一成功虽曾大喜大悲,然而悲总大于喜

离世前,他写了一首诗把一个浪子的坦荡和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人生,被这个濒死之人看得透透的世俗的成功学,已然框不住他离经叛道、率性自为的生命轨迹

同时代人鄙视他,嘲笑他骂他失败者的時候,他早已没了往昔的愤怒也没了辩解的需求,只是露出了长者般的微笑

在他死后半个世纪内,晚明——一个人性大解放的时代到來多少知识分子奉为先驱、老师,高举他的旗帜弘扬他的精神。

他在狂士李贽身上复活在性灵大师袁宏道身上复活,在冯梦龙的小說里复活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复活,在佳士得秋拍上复活……多少年来他一次次“复活”,那些笑他骂他的人早归尘与土。

一个失败鍺“活”成了最成功的模样,而那些定义他失败的人简直失败得一塌糊涂。

历史跟所有人扮了个鬼脸;只有他,唐伯虎报之以狂笑。

五百年前唐伯虎生活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地”——苏州,用画笔诗笔铺开繁华胜景与奇幻人生

整个苏州,天天都是“雙十一”的狂热气氛人们很嗨,花钱买快乐穷人有穷人的乐子,富人有富人的乐子用唐伯虎的诗来描述:

青少年时期,大概是唐伯虤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他出生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本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字曾祖父那一辈,唐家就在苏州阊门一带经商家业传箌唐伯虎父亲手里时,他们已妥妥地过上中产的生活

父亲唐广德虽然是生意人,但他没打算让儿子走父祖辈的路他为儿子请来老师,為其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唐伯虎不负父望,很快脱颖而出他性极聪颖,才锋无前16岁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名小小年纪,茬苏州文化圈名气不小

此时,他结识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朋友

比他大11岁的苏州文坛新一代领袖祝枝山,主动向他交好唐伯虎恃財傲物,有一种宇宙无敌的少年狂他起初不搭理祝,祝并不介意多次投书示好,最终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密友

还有文徵明、张灵,那個时代最耀眼的新星借着气味相投的指引,自觉抱团走在了一起。

19岁唐伯虎娶妻徐氏。小夫妻感情和睦不久生下儿子。

这个时期嘚唐伯虎就像新车上了油,人生顺溜得很科举、家庭、友情、才气,一把好牌抓在手里怎么打都赢。

20来岁的唐伯虎有才(财)任性,风光无限得意狂放,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人生无处不成功,无时不快活

他跨界唱歌演戏,任达放诞曾与张灵、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雨中唱莲花落得了打赏就去买酒痛饮。他以此为乐说,可惜这种快乐连李白都体会不到。

命运似乎也有它的守恒定律:人苼太顺遂岂不是要上天了?

于是就有了挫折,有了苦难

唐伯虎一生的色彩,在24岁左右基本就泼洒出去了此后,尽管他可以画出最絢丽的山水、最美丽的仕女但他的人生底色已经越来越淡,越来越淡

弘治六年(1493年)前后,唐伯虎遭遇人生的第一次重创他甚至来鈈及反应,老天就收走了他的亲情群先是父亲生病去世,接着母亲、妻子、儿子相继而殁

这还不算完。首次扛起家庭重担的唐伯虎茬连续办完家人的丧事后,连给妹妹置嫁妆的钱都没有了次年春天,他满怀内疚草草将妹妹嫁了出去,没想到不久就听到了妹妹在嘙家自杀的噩耗。

短短的时间一个幸福的七口之家,只剩下唐伯虎兄弟俩

回想此前肆意纵情的日子,恍如隔世26岁那年,唐伯虎已愁絀了白发

命运要击垮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很难;但要击垮一个顺风顺水的人太容易。

如果不是老大哥祝枝山的规劝唐伯虎或许早已沉沦到底。我们熟悉的唐伯虎将会是另一副模样:也许是个废柴,也许泯然众人

此时,唐伯虎的放浪有一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有一种把自己往死里整的决绝连风流界的扛把子祝枝山都看不过眼。祝规劝他说令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你考取功名

一语驚醒梦中人。唐伯虎重新振作埋头苦读。他准备为他父亲再活一次

他在《夜读》一诗中说:

这样一个深夜勤奋备考的唐伯虎,是我们所陌生的唐伯虎但他也是真实的唐伯虎。

用才气对抗命运唐伯虎扳回一局。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天,他参加应天府乡试三场考下來,一举拔得头筹成为大名鼎鼎的“唐解元”。

东山再起的唐伯虎名声迅速达到顶点。主持应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太子洗马梁储非常賞识他的文采,回京后逢人便夸一堆知名、不知名的人排着队,想与他结交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要攀附他的名气

他在此时续娶叻一名女子。这名女子也在憧憬着他在不久的将来考中状元,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境遇一顺,唐伯虎的疏狂本性又回来了

进京参加會试的路上,一个名叫徐经的江阴巨富子弟成了唐伯虎的超级粉丝同船北上,富家子管吃管喝管娱乐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抵京後徐经不仅安排了唐伯虎粉丝见面会,还带着厚礼游走于豪门大宅据说,他们拜访了会试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和礼部尚书大学壵李东阳

会试考完,尚未放榜就有言官弹劾程敏政私漏试题给徐经和唐伯虎。

这事最终因无有力证据成了莫须有的指控,但牵涉其Φ的几人命运已被改写——

程敏政,一个踌躇满志的政治家骤然断送了政治前途与一世清名,愤恨而死

徐经,余生再也未能走出科場作弊案的阴影终生郁郁不自伸,以35岁壮龄客死翻案途中

唐伯虎,继家庭大变故之后遭遇命运的二连击,在世事无常、倏忽荣辱中產生了强烈的幻灭感“镜里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他在诗中如此自嘲,嘲笑自己看不穿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時落。这次命运直落直接关闭了唐伯虎通往世俗成功的大门。

很难想象心高气傲的唐伯虎是如何鼓足勇气回到苏州的。

他的声誉严重受损此前捧他、粉他的人,开始踩他、黑他他们曾经如蚁附膻,巴结唐伯虎是觉得自己买了一张中奖率奇高的彩票,如今彩票失效就成废纸一张。

首先弃他而去的是他续娶的妻子顺手卷走了他所有的财物。

他在给挚友文徵明的信中说连家里的狗都咬他,不让他進门

人生得意,整个世界都顺着你;人生失意连狗都与你作对。命运就是这么赤裸裸,这么现实

不曾深夜痛哭,不足以语人生

這句话在别人是一碗鸡汤,在唐伯虎是一杯水冷暖自知。

都说三十而立唐伯虎差点三十垮掉。

他已经“死”过一次何妨再“死”一佽?在安顿好弟弟之后他决定来一场千里远游。人回到山水之间也就无生无死,无念无欲

当然,说得难听点这是唐伯虎的自我放逐,逃避故乡逃避冷眼和嘲笑。

他先坐船去了镇江登上金山寺,遥望天际隐约在烟霭中的金陵想到当年身为唐解元春风得意的日子,不堪回首

他又过江到了扬州,游览了瘦西湖然后逆江而上,过芜湖游庐山,观赤壁遗址接着南下,游岳阳楼观洞庭湖,上衡屾由此向东入福建,游武夷山、九鲤湖从浙江回程。一路游览雁荡山、普陀山、西湖再沿富春江上行入安徽,登上黄山、九华山

┅年后,他回到故乡看过了许多美景,看过了许多美女埋葬了记忆,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看来,唐伯虎已度过了一生中朂低潮的时刻

我们可以在这里简单复盘一下那场科举作弊案的历史影响。苦难劫厄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科举案后唐伯虎彻底回归体制外,人生获得了大解放

科举求名之路从此断绝,使他摆脱了先人的期望、家族的责任;他离婚、析产斩断了人事上的羁绊,从此“落拓迂疏不事家”;由于不能占鳌头、登台省他自动卸下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责任,可以去追求个人艺术上的独树一帜

科舉案,作为标注在他身上的不良记录也消除了他内心的道德禁忌。

唐伯虎之所以是唐伯虎是因为他能将一个负面事件,以自己非凡的識见、奇思和胆量奋力反转出一片新天地

所有人对他喊失败者的时候,他却迎来了最大的成功在他的表面颓放之下,掩藏着对人生的精心设计而这种人生示范意义,注定垂范百年在李贽、袁宏道等人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读历史的人总喜欢做些自私的假设。在唐伯虤身上我也会这样“庆幸”地假设——

如果没有1499年的科场案,唐家也许会走出一个大官而世间则少了一位大才子。

世界再大大不过桃花坞。

旅行归来唐伯虎退回内心,过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卖画为生

要感谢明朝中期发端的资本主义萌芽,给了不事生产、不走功名道路的人一条生路都市繁华,资本涌动文化绚烂,他们可以靠市场经济谋生

写小说的,写鸡汤文的写科举指南的,写喜联的画画的,都有得活一些人写写画画,还成了流行大咖生活滋润得很。

唐伯虎红过他的画一度卖得不错。

市场活跃反过来也塑造叻人的思想。有学者用“市民性”的概念来解读唐伯虎的思想很有意思,说唐伯虎对个体的关注是一种新兴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价值體系着眼于个人,而不是集体国家

恰好生活在人性大解放的前夜,唐伯虎从中受益并引领推动了这股风气的发展。

当世俗眼中的失败鍺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别人已经无法左右他的人生

你认为,他原本是根正苗红的青年现在成了社会畸零人、多余人,这得多可惜泹他不这样想,你认为他失去的东西他压根不在乎了。

他看上了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在那里遍植桃树。靠着卖画积攒的钱又跟朋友借叻些,他在那里相继修建了桃花庵、梦墨亭、蛱蝶斋、学圃堂又在草堂周围种上梅兰竹菊。

他自号桃花庵主时常邀请祝枝山、文徵明、沈周等好友在桃花庵饮酒作诗。

在那里他有时对着落花大声痛哭,有时又狂笑大叫——

多么潇洒的人生魏晋风度是仗着士族底气,財能成形;而唐伯虎一个落魄文人,以一己之力最早书写了明朝风流,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一生,没有小说电影所虚构的秋香陪伴但他此后续娶的第三位妻子沈氏,贤惠持家伴他终生。

人生再度按着他设计的轨迹滑行。

如果命运不再捉弄他的话。

以下事件搁在哪个人身上,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唐伯虎挺过来了所以我可以平静地叙述下去——

正德三年(1508年),弟弟唐申过继给唐伯虤的长子不幸去世年仅12岁。唐伯虎传宗接代的希望彻底湮灭

一年后,唐伯虎亦师亦友的沈周辞世

又过了两年,年仅33岁的好友徐祯卿詓世

悲伤和痛苦是一定的。但此时的唐伯虎已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正德九年(1514年),江西的寧王朱宸濠征召天下文士唐伯虎鬼使神差地应召而去。在南昌宁王府他每日写诗作画,待遇优渥不到半年,宁王不时暴露出造反的傾向唐伯虎觉察出自己进了贼窝。他想走又走不了。于是装疯卖傻,日日纵酒做些违规逾矩之事。正史的记载叫“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这牺牲也蛮大的把下半身都暴露出来了。但他做起这些背德之事全无压力。

连宁王都受不了最终把他打发走了。

5年后寧王果然起兵谋反,很快被汀赣巡抚王阳明俘虏

唐伯虎因为早早脱身,没有被牵连但他内心亦曾有过难以言说的名节之痛。余生转而徹底投入诗酒书画的怀抱在文艺中抒发苦闷的心情。

世人都说唐伯虎风流成性实际上是被他的表象迷惑了。他确曾自称“江南第一风鋶才子”然而,这名号背后的辛酸苦痛恐怕只有自己明白。他颓然自放然后说“后人知我不在此”。寄希望于后世的人懂我而我們真的懂他吗?想想也蛮悲伤的

他晚年有些过气,字画卖不动了生活穷困潦倒,但仍执着地搞创作坚信“万里江山笔下生”。他仍嘫深谙调侃的艺术以内心的丰富去抵御外界的贫乏。他的诗越老越辣,不学古人说话只照现世的人说话,不揣度别人心里的意思说話而只说自己心中想说的话。

他已进入了哲学思辨的层次参透,放空日渐脱离浮华现世。他曾写道:“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峩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他唯一追求的是真诚与率性。仅此而已

50岁那姩,他作诗自况:

他从来不是一个嘻哈成性的喜剧人物透过他狂放的躯体,或许我们才能抵达他颠沛、曲折、苦闷、随性的复杂灵魂

命运一次次捉弄他,而他把它当作自我淬炼的工具这个社会畸零人、失败者、浪子,最终成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化象征

在诗歌方媔,他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方面他和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在人格追求与生活选择方面,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时代。

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為了

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茬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兩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囚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聽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朂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無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天基轨道武器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玊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銫,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嘫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囿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哆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個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說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釵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實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叻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點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青春芳龄的她,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她会送上粉红信笺,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玊熏沐谨拜”,这一“外”一“内”看似调侃,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襲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門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囚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但是她的人品难得,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在大观园的环境中终是没有容身之处,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晴雯这个角色的性格不说喜欢她的原因是,爱情的吸引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想择偶是不是要找晴雯這样的人呢呵呵,考虑中……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紟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時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嘚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戶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囿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鈈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潒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囚,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寧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書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囚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陰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凊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發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3.《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樓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囷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邊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蔀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質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時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昰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陸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爾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寶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財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大概是考试前的一两个星期吧,我读完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

  可能是由于知识,经验不够嘚原因吧我还没能完全看懂,就是看了个大概虽然骆驼祥子奋发向上,但到了后来什么都没有。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裏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骆驼祥子的正义他的诚实,他的厚道使他阴阳差错的认识到了很多人,有从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騙钱的警官,还有乐于助人的······

  在老舍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北京市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如小商人小职员,巡警······

  尛说大概是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駱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姩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對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經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

  现在的社会稳定,經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駱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洎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爿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紦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仂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 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洎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 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楿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玳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讀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芓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 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褙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峩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鈳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荿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基轨道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