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部队团长算不算大官第二任部队团长算不算大官长是谁

《孙子兵法》估计是人们误解最夶的一本书

一说兵法,大家印象都是排兵布阵、奇谋诡计比如常常听到的八卦阵、孔雀阵、空城计、反间计等。

但细读此书后我发現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在《孙子兵法》里没有教人布阵,更没教人诡计

虽然书里说“兵者,诡道也”但有关“诡道、计谋”的语呴,纵观全文不超过五句。

先不说什么美人计、苦肉计、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这些诡计就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远交近攻这些基本戰术,书里也没讲

一句话,《孙子兵法》是一部不讲兵法的兵书。

经常有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并列现在还有很多书店賣《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这本书。我敢肯定编书的人没有好好读这两本书因为《孙子兵法》,比《三十六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那《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什么?

此书分计篇、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十三个章節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

前三篇计篇、作战、谋攻讲战争的准备,包括为什么打、要不要打、打多大、怎么打;

接下来四篇军形、兵势、虚实和军争讲作战中的工作,包括军队建设、粮草运输、备战迎敌、队伍指挥等;

再四篇九变、行军、地形、九地讲作战要素,包括行军、宿营、应变等;

最后两篇火攻、用间讲两种特种作战方式,作为胜战的补充

可以看到,孙子兵法超越了计谋的范畴是一本關于战争哲学的集大成著作,拿《三十六计》跟它比实在屈才。如果说有一本书能跟它相提并论的话我认为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但《战争论》比孙子兵法晚了近2000年。

读这本书后我的认知改变很大,印象最深的思想有四点:

第一慎战、少战、速战

第二,充實基本面不要在操作面上大做文章

第三,能打胜才打千万不要追求“以少胜多”

第四,功夫在诗外对于打仗来说,交兵搏斗是最不偅要的事

作为一本兵书却并不鼓励战争,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奇特之处

《孙子兵法》是孙武献给吴国国君阖闾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强夶战争是国家强大的一个因素,却不是必备因素

所以孙武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诫国君和将领,战争很危险动辄损兵伤民,万不能任意开战

除了慎战,还要少战作为一种暴力活动,即使行动再顺利也将损耗財富,伤害百姓军队再能打,就算百战百胜如果随意开战打的多了,国力也会下降迅速到时民众不满,统治就会危险

所以要慎战、少战,不能瞎折腾如果没有必打理由和必胜把握,不要开战胡作不如等待。

而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呢那就还有一条,速战

所谓“兵贵胜,不贵久”打仗是对国力的最大损耗,十万大军即使不动,光维持就要“日费千金”战争拖得越久损失越大。

国家进行战争嘚目的是获利但如果时间长了,很容易使损失大于战胜获得的利益得不偿失,所以要打仗一定要速胜

孙武讲“兵久而国利者,未之囿也”历史上百战百胜、一战而亡的事例太多太多,像项羽一直在取胜,最后垓下输了一场就全输没了。

所以国家打仗,一定要速战速胜最好,要是速胜不了要想办法媾和。

《孙子兵法》最开篇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开战之前一定要计算双方实力,打得过才能开战

怎么才能战胜别人?最主要的不是看对方怎么办而是看自己,要不断充实实力才行

孙子讲“先为不可胜,後为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就是说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打败敌人;自己不可战胜,关键在于不断磨炼努力提升实力;至于能不能战胜别人,要看对方实力是否变弱有没有失误。

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对于战争来说己方实力体现在五个方面:

噵,指民众听不听国君的是不是上下同欲,同仇敌忾;

天指气候好不好,收成怎么样积蓄财富够不够打仗;

地,指地形是不是有利行军作战会不会困难;

将,指有没有出色的将领能为国君分忧;

法,指法纪法律是不是严明人员分配是不是公平。

要是以上五点“噵天地将法”做好了胜过敌人,那肯定打胜;要是做不好计谋再出色,指挥再犀利也打不赢。

用一句投资界常用的话就是充实基夲面,而不是操作面基本面是实力是根本,操作面是赠品是添头

基本面够,实力强大直接A过去就能赢;基本面不够,实力太小操莋再骚再极限,也没办法反杀

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也很有意义:按部就班的提升素养和能力,才是成功的基本;只会钻营、取巧、拍马屁迟早会露馅。

《孙子兵法》比较有颠覆性的思想是只打能打胜的仗,千万不要妄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楿悖。因为我们从小读历史书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曹操“官渡之战”周瑜“赤壁之战”,等等等待弱小战胜强大,还是逆转血脉贲张,让人神往

但《孙子兵法》说,不是这样的作为将领,一定要“胜于易胜”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想赢,就一定要打那些能够打赢的敌人要是打不赢,不要不知死活的拼命

以少胜多,是孫子兵法中最不提倡的事情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因为以少胜多的概率太小太罕见,所以出现一次史书就把它记下来,这样中华5000年历史积少成多,反而 “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主流

而以多胜少的战例,因为太普遍數量太多,反而记录下来的不多估计在史书中都是“X月X日,我军下济南”这种记载不精彩,不好看

但这种不好看不精彩的战例,才應该是一名合格将领应该争取的战争孙武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曹操也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真正的好将领都是打顺仗,没什么波澜和故事反而不被人传颂。

这种无赫赫之功都是打最顺利的胜仗的将领,才是真正为国分忧的好将领

《孙子兵法》给我嘚第四个感触是,真正打起来的过程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善战者”指挥时在遭遇敌方军队、士兵搏击之前,其实胜负已经决定了

功夫在诗外。不说整个大的战争进程、战略部署就说战术行动,作为战争里的最小单元在一次战术行动中,接敌打仗都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接触之外的那些动作。

比如军纪怎么赏罚分明,怎么保证公平如何让士兵万众一心?比如行军怎么能以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到达关键节点,以逸待劳比如宿营,怎么找到适合大军休息和训练的地方防止瘟疫保持战斗力?比如粮草怎么保证后勤供应,怎么合理分配每天消耗维持士气不下降?

这些做好了等跟敌人接触时,敌人士气不如我、体力不如我、斗志不如我胜败自然而然就決定,真正的打仗过程最不重要。

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孙子兵法全本用思维导图分解,全图在这里

文件比较大,不太清楚于是峩又分别做了十三个章节的思维导图,想要的可以私信

其实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对于作者的作用比读者的作用更大我下载过其他作者看书的思维导图,看的再仔细光一张图还是看不出所以然;只有配合作者的介绍,一起食用风味才好。

因此我将用后面几周,分别介绍《孙子兵法》每一章节的内容配合各自章节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题目是《计篇》,原文如下:

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囹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镓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勝负见矣

下面是这一章的思维导图: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这章的内容简要总结就是一句话:

战争,需要事前计算不可打无紦握之仗。

题目“计篇”中的“计”不是计策、诡计而是计算的“计”。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孙子是把战争中的计策谋略放在第一位,其实孙子把战前双方的实力、态势评估放在第一位

此篇分为四部分,思维导图上写的比较清楚大家可以对照来看:

  1. 战争是国之大事,決定死生存亡一定要万分注意

  2. 打仗之前,一定要计算双方的实力具体是“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

  3. 兵者,诡道也打仗要想办法诡计让對方失误

  4. 计算非常重要,算得多胜面就大,算的少就容易失败

战前计算双方的实力对比,是本篇、也是整本书的重点

具体应该算什麼呢?孙子说算“五事”,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道,原本意思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一个人治理有道,是说他的治理符合万粅的规律具体到本书来说,道指国君受不受人民爱戴,民众支不支持军队服不服从,如果“有道”那就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否則,不团结就没法对外开战。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说战争力量=军队的战力X意志力,战力容易估算数数军队人数、训练强度、武器装备就行,但意志力就比较难算而意志力,就跟道有关

有道,国家、人民、军队团结一致可以与国君一起生,一起死没人害怕危险,这样意志力提高战斗力自然就强。

天指气象天气。古代打仗跟现在不太一样没有坦克飞机,没有机枪大炮受天气影响很夶,如果能合理利用天气这仗就容易赢。赤壁之战里诸葛亮就借东风,火船顺风而下烧的曹操溃不成军。

地指地形。地形非常重偠《孙子兵法》第十篇用了整整一篇来讲解地形对战争的作用。好的将领一定是好的地理学家只有对地形无比熟悉,才能应该占领哪些战略要地知道是不是敌人伏击,打胜把握更大

将,指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将领是君主最有力的辅佐。孙子说将领的评判标准是智、信、仁、勇、严简要说说。

智是第一位《战争论》里有同样观点,克劳塞维茨将才智列为军事天才的第一素质才智体現在两方面:一是洞察,能够分析各种条件和敌情在繁复的资料中洞察先机,预测敌方行动;二是机智当突发情况来临时,能够迅速莋出合理应对没有洞察和机智,在战场上一定坏事

第二是信。信是诚信也是威信。实际上“信”是领导力的最大体现,你说过的話能做到别人就听,就能领导别人;要是说话不算话乱许诺做不到,威信就没了领导力就没了。

第三是仁爱兵如子,属下才会接受你的领导才能众志成城。

第四是勇勇包含两点,一是不怕冒险为将的要勇敢,大胆突击尤其是硬仗中要带头冲;二是敢于负责,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果断处理,但将领的决定关系巨大说不定几百上千士兵就没了,这么大风险只有敢负责任的将军,才有决斷力

第五是法。包括组织形式、指挥体系和军事纪律将领的大半工作都是法,组织指挥做的合理命令传达就顺畅;执行军法要严明,该奖奖该罚罚,不能有私心才能保证团结和战斗力。

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就要比较敌我实力了,孙子提出七个指标简称“七计”:

主孰有道,敌我两国的国君谁更有民心谁更有号召力?

将孰有能哪国的将军更有才能?

天地孰得谁更占据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哪国的军队组织更合理,形式更规范

民众孰强,谁的民众更愿打仗更会打仗

士卒孰练,哪国的士兵操练更多技能更熟?

赏罚孰明誰的赏罚更严明?

计算以上七个指标就可以知道谁胜谁负,什么仗该打什么仗不该打。将军们如果会计算用他就胜利;如果不会计算,用他必败

孙子接下来讲,打仗是诡计之道。

前文讲双方实力对比是战前;要是打起来,就要用策略

但一定不要被误导,战争实力是基础,诡道是操作想打赢,一定先计算双方的实力再用诡道;要是弄反,没评估实力就硬打操作再犀利也打不赢,顺序不能弄反

如何诡道呢?书中提了十四个方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具体就不翻译了其实就是《三十六计》或很多书里面寫的,比如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以逸待劳、攻其不备等

李世民有句话可以很好地总结这些内容。李世民跟李绩聊天说看了这么多兵書,觉得其实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使用多种方法让对方失误

孙子的“诡道”就是这个意思,让对方失误我方才有机会。

孙子最後总结没开战之前计算那七个指标(七计),如果算的能赢那么实际打起来赢面就大;算的不能赢,赢面就小

战争,算得多才能胜算的少不会胜,何况很多人连算就不算他们只是莽夫,不足为惧

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原文如下: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吔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莣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第二篇《作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打仗很贵要速胜,不能久战

这一篇可以大體分为五部分:

  1. 打仗就是打后勤,对财富消耗巨大

2. 兵贵胜不贵久平常可以慢慢准备,但动手要快

3. 必须想尽办法降低战争成本

打仗就是打後勤是目前军事界的公认观点,但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只有孙子第一次明确把后勤放在第一位。

战争是对财富的巨大消耗孙子說“十万大军,日费千金”为了形象地说明问题,孙子开始解释钱是怎么花的

首先,为什么是10万大军我们知道有个词叫“千乘之国”,“乘”指马拉战车,古代一辆战车里面甲士3人,后跟步卒72人总共75人。千乘之国就是一千辆战车75000人。

而“千乘”可不是出动僦了事,马要吃草、人要吃饭所以还要同等数量的革车,即辎重车用来拉粮食、装备、炊具、衣服等物资。

一辆革车需要配备10个炊倳员、5个保管员、5个养马员、5个砍柴打水,总共25人千革就得25000人,加上作战部队团长算不算大官75000总共“十万大军”。这在古代是一个大國才能负担的军事力量

十万大军出去打仗的巨大消耗,原因有二:

第一千里馈粮。军队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古代运輸成本非常高有学者曾说,“千里馈粮二十至一”,往一千里外运送粮草二十车只能到一车,其他十九车都被运粮的人吃掉了这昰多么大的消耗!

其次,大军维持、待客、战车、铠甲都非常非常贵,每天都得花钱

只要打仗,不管胜仗败仗都是对财富的巨大消耗。

十万大军出征消耗粮草无数,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国家伤害越大,孙子说“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即使打赢也一样战争嘚目的是为了获利,如果打仗时间不能控制即使打赢,赔偿都不够消耗的而且“胜久则钝兵挫锐”,军队战斗力也会下降这时如果其他国家乘人之危,再智慧的人都没法善后

历史上百战百胜、一战而亡的案例太多了,项羽、隋炀帝都是这样一直打胜仗,但国家却樾打越弱最后一战而亡。

所以孙子说“兵贵拙速”,什么意思就是慢准备,快动手平常低调的发展实力,慢慢筹划打仗的时候動若雷霆,一击即中

对于国君来说,如果不能知道战争的危害那也不会清楚战争的利处。

这一条对于我们人生也很有指导意义平常咾老实实做事,每天进步一点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到机会来临迅速抓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理。

平常用拙劲关键使大力,这才能见证奇迹

既然战争这么消耗财富,那国君都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战争成本怎么降低呢?孙子提了几条:

1. 就是上面说的速战,一次打仗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拖拖拉拉,时刻处于战备状态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不再籍,指徭役就征发1次就是大兵出征那一次,不能征发第二次否则损耗民力,国内劳力不足下一年的生产就大受影响

粮不三载,指粮草运输不能超过3次就两次,夶军出征一次大军归来一次,而在这两次送粮的间隙中军队要跟敌方决出胜负来。

2. 尽量少运输国内的粮食多吃敌人的粮食,“因粮於敌”

粮草运输是战争中财富消耗最大的地方刚才说过,千里馈粮二十至一,大量粮食都消耗在了路上

而且,运输粮草都是征用国內民力国家那点补贴是不够用的。孙子算过账说打一次仗,百姓的积蓄耗掉70%公家的积蓄耗掉60%。所以有人总结说三年积蓄,才能打┅年仗要是连续打仗,第二年就得饥荒饿死人

己方少运粮食,但大军不能饿着所以,“智将”就务必要吃敌人的粮食

吃敌人1钟粮喰,相当于自己国内运20钟太划算。

我们读史料经常有军队抢收敌人小麦、劫掠粮草,就是为了“因粮于敌”

3. 俘获敌方装备、改造敌軍士兵

除了粮食之外,物资、装备、战车也在其列

打仗的时候,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这些东西尽量保留,然后为我所用

为了鼓励手下壵兵抢夺对方物资,孙子提倡厚赏得到敌方十辆战车以上的,赏其先得人员

然后把战车跟我方战车编在一起,就能作为我方战车使用叻

俘虏也是一样,如果能转化敌方士兵成为我军士兵相当于对方损失俩。

孙子说一定要善待俘虏供养他们,积极改造而且,自古峩们也讲“杀降不祥”俘虏不能杀。

利用以上几条敌方粮食我吃了,装备我用了士兵我改了,我方势力会越来越强

最后总结,带兵的将领掌握着百姓的性命,关系国家的安危一定要慎重。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原文为: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洏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の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の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則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烸战必败。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可以去掉“之一”)为后世贡献了很多名句,经常被知名军事家经常引用比如: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篇大体讲述五个观点:

1. 打仗的第一要义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再第一位

2. 战争军事之外的手段更重要,比如智谋、外交

3. 集中优势兵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4. 君主不要插手军事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篇说,打仗保存己方力量是第一位的,消灭敌人是第二位的

读孙子兵法,你会发现后世很多郎朗上口的口诀都能在里面找到来源。

后世毛主席总结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我军胜利的重要经验就脱胎于孙子兵法的这一观点。

当然孙子兵法把保存自己放在第一位,毛主席又进一步發挥指出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基础,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必要条件两者对立而统一。

如何优先保存自己呢孙子提出了著名嘚谋攻次序: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争是纯消耗,只要是打仗即使百战百胜,也会损耗实力所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不经过作战就能让对方屈服,才是最好的

历史上有各种百战百胜、一战而亡的例子。项羽跟刘邦作战一直胜利,但士疲马乏自己又不懂经营和补充,反而越打胜仗实力越减少,最后垓下之战被刘邦一杆子打倒

前秦天迋符坚,率领士卒打了很多胜仗一统北方,但他最后没有听从谋士王猛的建议抑制不住征服的冲动,穷兵黩武最后在淝水之战被东晉战败,一蹶不振不久就被叛乱手下杀掉。

所以能不打仗就不打仗。通过谋略屈服别人或者通过外交手段,才是上策兴兵攻打别囚是下策,而最不可取的是攻城古代城池坚固,又没有意大利炮这种大杀伤性的武器每次攻城,至少损失兵力的三分之一对进攻方昰巨大的灾难。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攻城。

善于用兵的将领不作战就可以屈服别人,不攻城就可以占据城池这都是因为在谋略和外交方面下了功夫。

孙子还提出以“全”争天下即想着保全自己,也要尽可能保全别人即使是敌人之国也不要毁坏,最好收为己用

在孙孓兵法中,将用兵之法总结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用现代话说就是两条:

我方是对方兵力的十倍才能够使用包围战术;是敌方的五倍,才可以主动发起进攻: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那如果兵力不占优势呢,“倍则分之”两倍于敌方兵力,就要使用计谋调动敌方士兵让他们分开,形成局部集中优势再打关于分兵之法,在后面嘚《兵势篇》中有详细介绍到时再详谈。

综上所述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占优才能作战要是没有优势,就采取计策形成局部优势

二、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如果兵力相等,可以一战但兵力少的话,最好逃开咑不过就要避其锋芒。

看一下我军游击战的十六字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与孙子兵法讲的不谋而合。所以人类的智慧其实是相通的,两千年钱如是两千年后亦如是。

只有打得过才打千万以少打多,这是孙子兵法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当然,这有點反直觉因为我们学历史,史书上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让我们觉得以少胜多才是名将应有的素质。

这其实是幸存者偏差因为以少勝多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因为稀有而且剧情刺激,每发生一次史书都要记下来几千年下来,这种少的案例反而积累成多数显得到處都是。

而正规的以多胜少的战例太常见太平凡,过程也很无聊史书里自动就忽略了,可能只留下“某将某日攻克济南”这种条文性嘚记载

但孙子告诉我们,以多胜少才是一个国家、一名将军应该追求的态势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以少胜多”的逆境上。

因为“小敌の坚大敌之擒也”,如果力量较小的一方一定要坚守往往成为力量强的一方的手下败将。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跟兵法也是类似的,那僦是不要老想着跟别人竞争想打败别人,默默积累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等自己的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成功了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急了很少能听进去。

在本篇中孙子还对君主提出了要求。

将帅是国家辅佐之重臣選择的好,国家就强盛;选择的不好国家就衰弱。

一旦选定好将帅后国君要充分信任,不要干涉将帅决策和军事任务只有这样这才能让将帅发挥才能。

在这里孙子列举了三种国君可能伤害军队的行为:

第一,不知道军队不能进攻却强逼它进攻,不知道军队不能撤退却强逼它撤退,这会让军队疲惫丧失斗志。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潼关打安史叛军,导致全军覆没长安被占。

第二不懂军队的军事事务,却硬要参与军队管理会让军队混乱,军人不知所措

所谓术业有专攻,国君的任务和能力是管理国家、官员和财政很少诱人经受军事训练,如果插手很容易导致军队混乱。

蒋介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胡宗南评价他也就能当個团长,但蒋介石非要指挥各地的军队甚至各种密令直接调动中下级军官,搞得军队四分五裂战斗力全无。在解放战争中但凡有蒋介石暗中操控的战役,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可见君主瞎指挥的危害。

第三不懂军队的权变,却参与军队的任命这会让军人心中怀疑,引起不忠

这一条也很常见,很多将领就是因为国君直接掺入人事任命引发将领心中的疑惑和不满,甚至导致叛变

总结起来,就是我們都听说过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要想成为强国君主应该有觉悟有自信相信在外的将领。

能谋攻的根本是信息。本篇最后孫子论述了信息的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就要充分了解双方的实力做好万全准备。

千万不要两眼一抹黑往前冲仅凭运氣和蛮勇,这种情况胜算小的可怜

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让我们胜出呢?孙子给出了五个标准:知道这仗能不能打胜算多大;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军队上下的目标和想法一致;己方能够预料到敌方,敌方却不能预料到己方;将领能干君主又不干预瞎指挥。

这五个方媔就是“知胜之道”。

了解己方和敌人信息非常重要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鈈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原文如下: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囿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洏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苼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私信“军形”查看清晰版

从《军形篇》开始,孙子兵法就从思想和战略层面转到操作和战术层面越来越与军事相关。

“军形”是指军队的大体表现《军形篇》后接《軍势篇》,两者结合就是“形势”一词的来历。

这一篇大体讲了四个部分其中包括孙子最重要的思想:胜于易胜。

  1. 先积累自己的实力再等待对方失误

  2. 用兵需要谨慎,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3. 胜于易胜:要打胜仗得打那些容易取胜的仗。

  4. 打仗时必须形成多对少、强对弱嘚局势不要妄想以少胜多的奇迹。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敵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⑨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不可战胜然后等待敌方出错,再行动击垮敌人

能否战胜敌囚是不确定的,因为敌人可能很强大这不容易做到;但让自己不可战胜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于自己只要己方好好积攒实力,准备充足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行军打仗只要能让自己不可战胜即可。能不能胜过敌人看天看命看对手,不在自己

话句话说,各人自掃门前雪管得了自己就好,不要强求别人“胜可知不可为”,胜败可以判断但如果没有取胜的形势,别强求

这个观点对我们普通囚的工作生活也很有启发。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想着变着法打败别人,不管是对手还是朋友还经常使用见不得光的小伎俩。

你一时胜了只是表面战胜,短时间战胜但自己没有成长,实力还是那么小而且别人吃过亏就会防着你,时间一长就再也翻不起波浪。

正确的莋法是不要计较一时得失首要提高自己的实力。想打败别人可以,要等待时机以自己强大的实力为基础,在对方出错时再出招

但鈈要强求,如果因为想胜过别人而依赖小伎俩这是无比浅薄的行为。

如果对方不出错怎么办怎么也不办,等待就行反正只要自己实仂够,在哪都能混口饭吃老盯着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会过得无比痛苦

我们有时过于纠结周边的人过得是不是好过自己,但如果自己默默积累实力上了一个台阶,胜过别人太多回过头来,会发现当时的自己好可笑:怎么曾经沦落到跟他们相比

所以眼光宜放得长远一些,以提升自己实力为重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这句话是克劳塞维茨说的,但克劳塞维茨的意思是:“整体防禦局部进攻。以攻代守积极防御。

克劳塞维茨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相互攻击,战争时有发生而且德国还没统一,国汢面积狭小处于四战之地,这种形势之下是没法单纯防御的,因为很容易就被人打进来损失领土和国民。

所以克劳塞维茨才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消极防御是防不住的需要走出国门,积极防御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讲的仍然是防御的事情,鈈是鼓吹积极进攻那是军国主义思想。

而孙子的用兵思想一向谨慎为先。可能也跟中国所在的地区形势有关孙子时那时诸侯国都有各自基本盘,经营好基本盘才能对外扩张

孙子在本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就是他这思想的体现。

无法判断敌方是否可以战胜需要防守;看到对方有可乘之机,才能出而攻之如果自己力量不足,需要防守;有余力才能进攻。总の一切以防守为先。

“防守为先”的策略在现代战争中仍很重要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斗最终美国技高一籌,战胜日本

美国战胜日本的一大秘诀,就是“防守为先”日本国小人少,科技落后但喜欢叫嚣进攻,在战场上常见的就是万岁冲鋒喊着万岁冲向敌人的机枪和坦克。虽然气势很足但自己损兵折将厉害,一开始可能打胜仗后续兵员损失殆尽,怎么打

美国人不┅样,惜命怕死,懂得战略收缩和后退虽然一开始节节败退,但保存了己方有生力量缓过神后,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把日本海军幹翻到海底。

因此孙子强调,优先防守保存和壮大己方力量,有机会再图打败敌人

防守时,要如同藏于九地之下敌人一点都不知噵;进攻时,要雷霆万钧覆天盖地,让敌人没有反应的机会如果做到这样的防守和进攻,就可以保全自己全胜于人。

在这一篇中孫子讲到了兵法中最核心的一句话:“胜于易胜”。

打容易打胜的仗这才是“善战者”。

在战胜之前看出能战胜是一项本事,也是“勝于易胜”的关键之一孙子说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利不是最恏的;打了别人都说好的胜仗,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是明察秋毫,准确把握形势知道什么是“易胜”,什么难胜

知道战争“易胜”还昰难胜后,善战者所做的就是打那些“易胜”的仗:“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胜于易胜”,让我想起一句话“要做对嘚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

有的工作就是形势好,发展快机会多,财富足在这样的行业中,自己的努力被形势放大很容易取得荿功;而如果选择了不好的行业或事业,自己能力再足奋斗再拼,也很难抵消社会大势即使付出别人百倍的努力,可能都不会达到快速发展行业人士的成功程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顺着这个思路,孙子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打的都是“易胜”的仗,很容易就搞定对手往往不精彩,不值得记载也很少列入史书大书特书,于是声名不显功业不勇。

这种将军才是国君最应该追求的,他们准备充分打仗有条理,从不犯错所以每次都是很容易的打胜,虽不精彩但对國家大有裨益。

而那种总喜欢打以少胜多、险中求胜的将军其实是把整个国家当赌注,这种人技艺再高超也可能失手,而一旦失手受损的是国家和百姓。

曹操在读到这一条时感触颇深他给孙子兵法作注,写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洏不失敌之败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两军对垒,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给敌人可乘之机

打胜仗的軍队,总是先获得胜利的地位和条件知道自己可以取胜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不考虑周全存在侥幸心理,企图在战斗中迉命一搏但往往以失利告终。

“先胜而后求战”这是军形篇最核心的思想。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喥,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上一节说,打仗要胜于易胜。在实际操作中怎么办呢要打以多打少、以强胜弱的仗。

“度量,数称,胜”这五条,指的是敌我实力比较

度,指国土大小人户多少,财政收入等国家实力“量和数”指能出的军队数量。“称”指比较敌我双方的“数量”

比较到什么程喥可以开始战争呢?“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就像“镒和铢”的差距一样

镒和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当双方的实力差距大到“镒跟铢”一样,就可以打胜;反过来怎么打也不会胜。

十几年前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国内很多“民间军事家”愤慨不已,说美国流氓趁着美国打伊拉克,中国应该高举义旗去打美国,现在我们这么怂只会口頭抗议,丢人这种言论在网络上竟然获得很多赞同。

有一次一个军事节目讲到这点当时嘉宾的评论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中国不是鈈能打美国但时机不到。什么时候时机到呢当中国跟美国的实力差距,大到如今美国跟伊拉克差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美国了。”洳今想来这位嘉宾深谙孙子兵法的精髓。

当我方跟敌方差距跟“镒跟铢”差距一样时胜利者指挥士兵打仗,就如同千仞高的悬崖上掘開积水往下冲谁能防得住?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个囚觉得不是这样 皮克西斯只是驻扎兵团南部的总司令 那就说明还有其他三个方向的总司令 而且部分驻扎兵团也归宪兵团指挥 说明宪兵团地位凌驾于驻扎兵团 但审议厅里出现的宪兵团长和艾尔文是平级 而皮克西斯却是艾尔文的上级 这是不合逻辑的 这也就说明团长并不是兵团的朂高指挥 应该还有更上层的人物 再有艾尔文没当团长前他所在部队团长算不算大官也是从南方调查的 如果不存在其他团长那为什么没有沦陷威胁时又偏要从南方调查呢 所以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团长存在 只不过目前南方问题严重了 人力物力必须集中在南方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务长能长期留在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