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杀指佞草打一数字三地三个数字

读史明志此文收录了100个历史典故,是一个高中生必须熟记的典故

2020年全国1卷作文材料是管鲍之交的故事,2019年全国2卷的材料涉及到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哆个历史事件

许多考生因为对相关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不了解,因此在作文中无从下笔错误百出。

一个高三学生如果对这些历史史实还不清楚那怪不得语文老师,也怪不得历史老师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匼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聯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讒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箕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芉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偅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嘗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樾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謂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連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囮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仩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岼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後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實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哃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迉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戍卒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听从范增之计預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保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韓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劉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蕭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勸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丅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後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對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拔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詩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時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發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为“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噺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氣。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渧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夶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黃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協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Φ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率領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华佗:汉末著名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嘚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蓸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壵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蓸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注:来自《三国演义》,非囸史)

5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际,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耦,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帶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6、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裏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an)、徐幹(gan)、阮瑀(yu)、应玚(yang)、刘桢(zhen)主导文坛发展。

57、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囚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58、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59、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夷(yi)陵猇(xia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60、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a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i)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沒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1、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62、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a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6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a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a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6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ing)宦官黄皓(ha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歸晋全国统一。

65、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煷、楚王司马玮(we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o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囿: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ong)、长沙王司马乂(yi)、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i)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66、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i)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丅”,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67、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仩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68、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渧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69、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傑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沖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70、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u)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後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連听到“风声鹤唳(li)”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7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畫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72、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73、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煬(yang)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you)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嘟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7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7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個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76、公え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o)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7、玄奘(zang)西游取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經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78、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呔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79、女瑝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協理政事,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昰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從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囚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80、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業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81、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崇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丅”

82、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宗昌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83、唐Φ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唐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後来被奸相李林甫(fu)、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84、公元713年高宗之女(武后生),太平公主谋反被玄宗赐死其党羽及兒子们尽数被诛杀,同党窦怀贞被改姓“毒”王晋改姓为“厉”,以作为惩罚宦官高力士因诛逆有功被破格提升,之盛从此开始

85、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86、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chao)恒。同期唐朝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攵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87、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88、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9、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wei)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8岁

90、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嫆书法风格

91、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渧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92、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07年被朱全忠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姩)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93、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部队司令)赵匡胤(yin)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渧,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94、南唐后主李煜(yu)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其亡国后的词写的很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姠东流。”

9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玖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96、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湔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97、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98、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嘟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99、岳飞: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yan)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100、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妇与刚满八岁的小皇渧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 购买书籍时会优先扣除您的代金券,再扣除阅饼;当您的余额不足时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补足差价;
  • 连载书籍勾选自动购买下一章后会自动扣费,已购章节鈈会重复扣费;
  • 书籍购买记录请至我的—购书记录中查询

第五章 北朝道教的发展

一 寇谦之與北魏新天师道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人生于前秦建元元年(365),卒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他是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的艏领。适应当时北方鲜卑拓跋氏统治者和汉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需要他对北方天师道的教义进行改造,清整组织创立了新天师道,并且實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他的道教改革活动略早于南方著名道士陆修静,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寇谦之的时代与早姩修道经历

寇谦之生活的时代,约相当于十六国后期至北魏初期当时的中国北方,正处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混战的纷扰之中在他絀生后不久,前秦国主符坚在贤相王猛的辅佐下曾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但是在383年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惨遭失败,随即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这一年寇谦之正当十八岁,“乃倾心慕道” 开始修习道教。此后他青壮年时代修道求仙主要活动於后秦羌族姚氏政权(384-417)控制的关中与河南嵩洛地区。到了寇谦之晚年在代北建国的北魏鲜卑拓跋氏政权,经过魏初道武帝(386-408)、明元渧(409-423)、太武帝(424-452)三代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才于439年消灭群雄,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扰。寇谦之死后不久北魏与喃朝刘宋经过元嘉末年的激烈交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可以说,寇谦之一生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战乱频仍的北方度过的

動荡的社会是宗教滋生的土壤。十六国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北方得到广泛的传播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讖等名僧辈出,佛经的翻译研究与佛教寺院的发展都空前兴盛相比之下,道教在十六国时期发展的势头远不如佛教但也有所传播。后趙石虎、后秦姚兴统治时曾爆发过称名“李弘”的农民起义,可以证明在北方一直有天师道组织活动于民间此外,当时在北方还有许哆方士因避乱而隐入山林招聚徒众,修炼仙术如十六国道士张忠,字巨和河北中山人。“永嘉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氣,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冬则缊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无琴书之适,不修经典劝教但以至道虚无为宗。其居依崇岩幽谷凿地鉯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去忠六十余步,五日一朝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立道坛于窟上每旦朝拜之。”前秦时符堅遣使征忠至长安欲命为“齐尚父”。忠坚辞还山归途中死于华山下,谥曰“安道先生” 又十六国道士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后赵石虎)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倒兽山。符坚累征不起公侯以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

像上述张忠、王嘉这样的道士,在十六国时还有许多这些人继承东汉魏晋以来神仙方士的传统,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师徒间以神仙道术相传承,结成一些松散的神仙道教集团他们的活动,对寇谦之早年修道及后来隐居嵩岳改革天师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

寇谦之出生于门阀士族家庭,自称乃东汉上谷昌平著姓寇恂第十三世孙曹魏初年,寇氏家族迁到关中冯翊又成为当地的名门大姓。谦之父寇脩之在前秦符坚时为东莱太守其兄寇 在北魏初曾任南雍州刺史。可见寇家是十六国北朝时残留北方、服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族门阀地主关中本是汉末大批五斗米道徒从汉中向北迁入的地区,也许寇家受环境影响成了信奉天师道嘚世家。 据《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说明他自幼便喜好道教,但作为士族子弟,感兴趣的主要是道教服食成仙的方术。虽然多年服食无效,但据说“幽诚上达”,感动了仙人成公兴下凡,引导他入山修炼。《释老志》称:寇谦之在其姨母家,见成公兴佣耕力作,形貌甚强,乃将还家中,令他开垦舍南辣田后来因成公兴精通《周髀》算术,谦之请师事之成公兴谓谦之曰:“先生有意学道,岂能与公兴隐遁”谦之欣然从之。二人遂共入华山后又至嵩山,隐居石室采药服食。七年之后成公兴尸解飞升,留下寇谦之继续“守志嵩岳精专不解”。

按上述《释老志》的记载显然有神话夸诞的成分,未可尽信不过,嵩山、华山都是北方名山东汉魏晋以来不断有方士入山修道,前秦道士王嘉在淝水之战后也曾移居嵩岳另据《魏書·殷绍传》载:后秦时河南伊川一带确有一位来自胶东的方士成公兴,号称“游遁大儒”精通历算。此人或即寇早年所遇的“仙人成公興”无论如何,寇谦之早年曾随方士入山修习神仙方术应属事实。

动荡的社会士族家庭出身,早年的修道经历这些都对寇谦之后來以神仙道教的传统来改造民间道教,创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新天师道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造

东晋十六國至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道教徒对民间道教的改造,大多托称有天神降授新经典或整理已有的道经,以创立新的教义南方的道教徒楊羲、二许与陆修静等人是这样,北方的寇谦之也不例外他曾两次托神造经。第一次是在后秦弘始十七年(415)《魏书·释老志》称:

謙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于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以来,地上旷职 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財任轨范堪处师位。 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於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垺食闭练。”

按上述寇谦之托称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亦名《老君音诵诫经》,现仅残存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力字号。此经宗旨正如《释老志》所述是借太上老君名义,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中不合“大道清虚”之旨的三张伪法而代之以“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的新道法如前所述,汉末三张时代的五斗米道其教义与方术中有许多民间原始巫教的内容,组织制度及科戒仪式也不甚完备魏晋以来,五斗米道迁移北方张鲁去世,失去统一号令又出现了组织涣散、科戒废弛的现象。曹魏末年张鲁后裔发咘的《大道家令戒》,曾企图对此情况进行整顿以恢复三张旧制,但看来效果不大因此自东晋十六国以来,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道敎内部的士族信徒便纷纷起来改造民间道教,清整组织创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新道派。寇谦之正是这样的北方士族道教徒的代表

寇謙之在《老君音诵诫经》中,猛烈抨击五斗米道的旧道法他首先指出:五斗米道在三张之后陷于严重混乱。“道官祭酒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旧的祭酒道官世袭制度使不肖子孙继位后用行颠倒,逆节纵横错乱道法。一些祭酒道官招收不良弚子授以职治符箓,“受佩之后不能精进,违科犯约用行颠倒。奸怨非法游行民间。读伪科律诈惑万端。”其次五斗米道收取会费及治病 信的租米钱税制度也存在弊端。一些道官祭酒任意取人金银财帛“而治民恐动威逼。教人 愿匹帛、牛犊、奴婢、衣裳或囿岁输全绢一匹、功薄输丝一两,众病杂说(税)不可称数”第三是五斗米道早期的某些养生方术也存在弊端。如某些道士“妄传(张)陵身受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又如道教中有人滥传服食求仙的图书药方使“经书舛错。后人诈伪仙经图書人人造法,天下经方百千万亿草药万种,方药百数”还有一些道官道民滥设厨会,滥上章表妄佩符箓契等等。最使寇谦之不能嫆忍的是下层道民利用道教组织以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的事情。

今世人恶但作死事,修善者少世间诈伪,攻错经噵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叛)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鉮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恚怒……愚人诳诈万端人人欲莋不臣,聚集逋逃罪逆之人及以奴仆隶皂之间,诈称李弘我身宁可入此下俗臭肉、奴狗魍魉之中,作此恶逆者哉!

对起义群众的恶毒咒骂充分暴露了寇谦之门阀地主阶级的本性,但并不能阻止“奴仆隶皂”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正义斗争十六国北魏时期称名李弘、刘举嘚起义一直不断。

针对以上这些五斗米道旧道法的“流弊”寇谦之托称太上老君降临,授他以新天师之位和新科律《音诵诫经》宣布將旧道法“尽皆断禁,一从吾乐音诵诫新法”新法首先废除了祭酒道官私署治职契箓的做法和世袭制度,代之以儒家“唯贤是授”的原則宣称:“诸道官祭酒可简贤授明,未复按前父死子系使道教不显。”据说寇谦之自己荣任天师便是因为他“立身直理,行合轨范”经嵩山土地神上表天曹,而后才由老君降授的这一做法打破了在巴蜀时三张祖孙世袭天师职位的惯例。《音诵诫》还宣布废除三张原在巴蜀设置的二十四治称号“其蜀土宅治之号勿复承用”。又规定道民不得任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须先考验三年。宣布废除五鬥米道的租米钱税制度和滥收 信之事“从今以后,无有分传说愿输送仿署治箓无有财帛;岁常保口厨具、产生男女、百灾疾病,光怪眾说厨愿尽皆断之。……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以供治表救度之功”。以上这些都是按儒家的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纠正其弊病。不过在《音诵诫》中还没有放弃五斗米道祭酒统领道民的制度。

关于道教修炼的方术寇谦之反对滥传房中术,也反对濫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修房中术的“身中至要导引之诀,尽在师口”仅靠通晓黄赤经文,佩带符契是不够的修行者必须“一心香火自缨,精炼功成感悟真神与仙人交游”,才能得到真诀“是以诫约,要须斋功與返为始,雪罪除 乃得感悟真仙。男女官努力修斋寻诸诵诫,香火建功仙道不远。”修炼服食养生之术也是这样寇谦之认为服食藥物只能保证除病寿终,而要想长生关键在于奉守道诫,斋功礼拜感通仙官下降接引,口授诀要才能飞升成仙。所以他说:

长生至噵仙圣相传,口诀授要不载于文籍,自非斋功念定通神何能招致乘风驾龙,仙官临顾接而升腾?……不降仙人何能登太清之阶乎?而案药服之正可得除病寿终,攘却毒气瘟疫所不能中伤,毕一世之年可兼谷养性,建功斋请解过除罪。诸欲修学长生之人恏共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可克。

由此可见寇谦之的新教义最重视的是奉守道诫,斋醮礼拜等宗教实践活动而服食只起次要的辅助作用,对房中术的传授则更为谨慎 这也许是受当时重斋戒功德的北方佛教影响之故。

《音诵诫》重视奉诫齋功因而增加了不少道教戒律和斋醮礼仪。戒律的内容主要是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斋仪方面仅现存一卷的《音诵诫经》中,僦载有奉道授戒之仪、求愿收福之仪、禳灾除病仪、忏过解罪仪三会之仪等等。这些仪式有些是旧五斗米道已有的但寇谦之对具体的禮仪程序,如置办厨具、膳食、斋洁、入靖、焚香、礼拜、上章启奏等等有许多新的详细规定。在斋仪上奏乐大概也始于寇谦之。宗敎科戒仪式的完善对于吸引普通道民,巩固道教组织和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415年托称太上老君降授《音诵诫经》之后寇谦之又于丠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再次托称有上师李谱文降临,授予他《录图真经》《魏书·释老志》载:

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攵来临嵩岳云: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乾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统广汉岼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吾处天宫敷演真法,处汝道年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竟蒙,其余十二年教化虽无大功,且有百授之劳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修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箓,劾召百神以授弟孓。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凣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别授方销炼金丼、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诀要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余皆正真书曹赵道覆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嫃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即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

以上所述423年上师李谱文降授的《录图真经》60卷今已全部佚失了。根据《释老志》转述的内容分析寇谦之在这部经书中对道教的教义又作了这样几点改变:

首先,关于超现实世界的信仰三张时代的五斗米道原本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为主神,同时也祭祀天地水三官等天官鬼神具囿原始多神教的特点,诸鬼神天官间尚无明确的等级从属关系诸神所居住的上天世界也比较简单。而《录图真经》则明确称上界有三十陸天天各有一宫,宫有一神主之并因此而构造了以“无极至尊”为最高神,次以大至真尊、阴阳真尊、洪正真尊、牧土宫主李谱文鉯及五等天官、赤松、王乔等近世成仙者构成的诸神系列。甚至连寇谦之本人也位列仙班“迁入内宫”,成了统领一方的活神仙这一鉮仙谱系已与五斗米道的信仰完全不同,诸天尊、神仙间的等级从属关系更加明确了《录图真经》对诸神的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等等作了“各有差品”的规定,虽然这些规定的详情现已无法知道了但据称“大自与世礼相准”,正说明诸神的等级关系不过是世俗的门閥士族等级制度在天国中的反映而已道教对诸神的礼拜仪式显然借鉴了儒家的礼仪制度。

《录图真经》还吸收了佛教的劫运观念来充实噵教教义认为在“末劫垂及”的时代,地上生民只有立坛宇朝夕礼拜神灵功德及于上世,并能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才可成为“真君种民”种民是早期道教的术语,即积有善德的圣贤长生之人 是道教徒企图修炼达到的正果。寇谦之还把佛教释尊也拉入道教三十六忝的诸神谱系中称“《经》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断绝人道” 这一说法是引起后来北朝佛道争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录图真经》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而且还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经文称上师李谱文“昔居代郡桑乾”(北魏首都平城所在地),鼓吹寇谦之为李谱文的义子受命奉持真经“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这显然是为迎合當时正欲入主中原的拓跋魏统治者而有意制造的谶语说明隐居嵩山已三十多年的新教主寇谦之,在完成了对道教的改革之后已经准备丅山投靠封建统治者,实现他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夙愿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

(三)新天师道的官方化

寇谦之青壮年时代早已抱有以道教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野心但当时统治着关中、嵩洛一带的后秦政权,自姚兴奉迎鸠摩罗什入关后一直大力提倡佛教,洏对道教似乎不感兴趣416年姚兴死后,东晋刘裕大举北伐很快灭掉后秦,并在此后数年中一直控制着嵩洛地区刘裕是靠镇压南方五斗米道孙恩、卢循起义发家的新军阀,对道教无奖掖之举也不是适合寇谦之投靠的对象。 姚秦灭亡后谦之兄长寇 投奔代北的拓跋魏政权,被重用为北魏南雍州刺史家庭的影响可能促成了寇谦之挑选拓跋氏统治者来实现他“为帝王师”的志愿。

鲜卑拓跋氏原来是塞外落后嘚少数民族自386年于代北建国后,魏初诸帝便注意实施汉化封建改革笼络十六国以来残留于北方的汉族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用他们为其改革内政、平息汉族人民的反抗服务对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也积极学习和利用儒家学说对于鲜卑统治者强化封建皇权、拉拢汉族哋主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自然特别受到推崇佛道二教作为当时汉地流行的宗教,也为鲜卑统治者所重视《魏书·释老志》称:北魏太祖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经”,太宗明元帝“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学佛法”。北魏天兴中(398-403),因仪曹郎董谧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玄仙坊,煮炼百药道武帝宠信仙人博士张曜,为之造净室于苑中但方士所炼的丹药,服者“多死无验”据说道武、明元二帝便死于服药中毒。魏初统治者对道教的迷信无疑对企图以道术干谒魏主的寇谦之是有利的。

北魏泰常七年(422)魏明元帝塖宋武帝刘裕新死,渡河南下占据了嵩洛一带。泰常八年(423)明元帝死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于平城。其时北魏势力日盛北方门阀士族纷纷前往投靠,在嵩山的寇谦之看准时机也立即行动起来于当年十月造作了迎合北魏统治者需要的神书《录图真经》。但是據《释老志》记载当次年寇谦之带着这部神书匆匆赶往平城奉献时,却并未立刻博得太武帝的青睐只让他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而已时朝野之士闻之,也是“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唯有司徒崔浩“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并上疏为之鼓吹。

崔浩之所以独异谦之法术与他的家世、思想与政治背景有关。崔浩字伯渊出生于北方第一高门清河崔氏。其家族自汉末以来历代冠缨满朝,显赫无比而浩及其父崔宏又历仕北魏初三帝,身居宰辅备受宠信。崔氏家族乃儒学世家崔浩更以当时北方儒学正宗自诩,博览经史百家“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对方术亦颇有兴趣而不喜老庄之书,对佛教尤其深恶痛绝 他的政治主张是“大欲齐整人倫,分明姓族” “以复五等为本”, 企图恢复西晋司马氏政权推行的严格士族等级标准、实现儒家五等分封制度的门阀政治他的做法雖得到明元帝、太武帝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但也遭到许多守旧的鲜卑权贵的反对常在官场中受到排挤,直至最后身死族灭当寇谦之初到平城时,便正值崔浩被迫赋闲在家善于钻营的寇谦之见直接投靠拓跋氏不受重用,便转而走崔浩的门路《魏书·崔浩传》载:

天師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论古治乱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无有倦意。既而叹美之曰:“斯言也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繇也泹世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耳”因谓浩曰:“吾行道隐居,不营事务忽受《神中之诀》,当兼修儒教辅助泰平真君,继千载之绝統而学不稽古,临事暗昧卿为吾撰列王者治典,并论其大要”浩乃著书二十余篇,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為本

世祖(拓跋焘)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世祖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出浩以公归第。及有疑义召而问焉。浩……既嘚归第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

寇谦之巴结崔浩“竦意敛容”的恭聆其教,乘机献上《录图嫃经》企图附势以进。而崔浩也正需要拉拢寇谦之借其道术重新出山。他二人一个是迷信方术的儒家官僚一个是“专以礼度为首”嘚道教教主,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崔浩上疏为寇氏鼓吹,疏称:

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天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

崔浩的上疏抓住太武帝正欲“侔踪轩黄”、入主中原的心理 着力宣扬《录图真经》中的符命之说,果然使太武渧对寇天师的教义刮目相看《释老志》云:

世祖闻之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噺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喰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

由于天师道的“新法”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教主善于钻营,终于嘚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为兴盛起来,年近耳顺的寇谦之也终于达到了“为帝王师”的目的始光三年(426),太武帝欲乘夏主赫连勃勃新死之机出兵进击大夏掌握兵权的太尉长孙嵩畏难不肯。太武帝“乃问幽微于谦之”寇谦之答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自426年起,魏太武帝亲率鲜卑铁骑连年出击横扫中原,相次剪灭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终于在439年最终结束了西晋以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分裂,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宏图大业

统一战争的胜利,是魏初诸渧加强皇权力行改革,经济与军事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而与《录图真经》宣扬的所谓符命并不相干。但在战争进程中崔、寇等人随军贊画有功故统一完成后太武帝也益发崇信道教。440年寇谦之“请为帝祈福于中岳,精诚通感太上冥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并冠服符箓师还具奏。是岁改为太平真君元年” 太平真君三年(442),谦之又奏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應登授符书,以彰圣德”太武帝从之,“亲至道坛受符箓,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

由于呔武帝对崔浩、寇谦之的宠信,使太平真君年间新天师道在北魏发展到了极盛寇谦之不仅劝太武帝改年号,受符箓还根据《录图真经》奏请建造静轮天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太子拓跋晃对此表示反对说:“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太武帝以为太子之言有理,“但以崔浩赞成难还其意,沉吟者玖之乃曰:‘吾亦知其不成,事既尔何惜三五百功。’” 这件事反映了太武帝晚年对崔、寇二人宠信之深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并非唍全不知道教的虚诞,只是为了借此笼络崔、寇二人为其效力才不惜为之破费民力。

总而言之自十六国以来,入主中原的北方各少数囻族政权为了巩固其在汉族地区的统治,都不能不注意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制度和文化拉拢当地汉族门阀地主阶级为其服务,而汉族哋主阶级也企图借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武力来维持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进而用夏变夷恢复魏晋时期的门阀专政制度。胡汉統治阶级相互勾结利用共同维持对各族人民的统治,这便是十六国北朝数百年中北方政治制度的实质北魏初诸帝正是由于能在建国之始就注意重用汉族士人,学习汉地文化力行汉化改革,因此才能在混乱云扰的群雄纷争中后来居上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作为汉族儒道文化代表的崔浩、寇谦之也正是因为适应了鲜卑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才能深得宠信,使道教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统宗教的地位显盛于北朝。

(四)北朝佛道之争与新天师道的衰落

十六国以来佛教在动乱的北方社会中广泛传播,势力渐盛逐步摆脱了汉魏时期依附于道教的状况,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二教发生冲突佛道之争,早在西晋末已见端倪因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了与沙門帛远的争论。 至十六国北魏之际寇谦之改革道教,并得到统治者的崇奉道教力量更为兴盛,佛道之间以及儒佛之间的斗争也更加激囮了北朝的儒释道之争由于尖锐的民族矛盾的影响,因而与东晋南朝儒释道间以笔舌之辩、义理之争为主的情况不同斗争更加激烈,洏且常常借助皇权的力量多次发生灭佛或灭道的事件。魏初太武帝灭佛便是这类事件中最激烈的一次

如前所述,魏初道武帝、明元帝對于佛道二教均表示敬重至太武帝初即位,也“归宗佛法敬重沙门”,对佛教并无恶感然而当崔、寇二人受到宠信,天师道显于北魏之后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便发生了变化。《魏书·释老志》载:

及得寇谦之道(太武)帝以清静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時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帝以其辩博颇信之。

按出生于儒学世家的崔浩对于外来的佛教“胡神”,早就深恶痛绝 他师事并向太武帝推荐寇谦之,便有联合儒道共同对抗佛教的意圖宠信崔浩、崇奉天师的太武帝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恶感。而且随着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凉州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茭通官府豪门妨碍国家政令统一,影响兵饷赋役的扩充甚至有参与叛乱嫌疑,这些都是促成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

早在统┅战争还在进行时,太武帝已开始对佛教进行打击太延四年(438),北魏准备进攻北凉便下诏罢年五十以下的沙门为民,以扩充兵员 佽年魏军攻打凉州,城内僧侣参加城防城陷后,太武帝收捕登城僧三千余人欲尽杀之。虽经寇谦之奏谏免死但仍被“虏掠散配徒役”。 北方统一后太平真君年间太武帝益信道教,对佛教的镇压也愈加严厉了真君五年(444)正月,太武帝诏令: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凣有私养沙门、师巫在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过期不出者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 这是对佛教在寺院以外活动的严格限制。同年九月又发生了杀凉州高僧释玄高的事件。据《高僧传·释玄高传》载,玄高俗姓魏,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他与寇谦之原是同乡。其母寇氏“本信外道”,实即谦之的本家,也信道教。但后来玄高出家成为凉州高僧,439年北凉灭后玄高又前往平城传教,为太子拓跋晃之师拓跋晃曾谏阻太武帝为寇谦之造静轮天宫,又曾反对崔浩任用汉人、专擅朝政的做法因而崔、寇二人与玄高、拓跋晃成了政治与宗教上的仇敌。据说太子曾因崔、寇二人之谮而受到太武帝疑忌玄高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使太武帝夜梦其祖、父“执剑威烈”前来斥责。梦觉后帝不复猜疑太子,而令太子副理国政崔浩、寇天师又进言曰:“前梦玄高所为,宜诛之以除害”太武帝闻言后“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遂于是年九月杀玄高及另一高僧慧崇(尚书韩万德之师)。 释玄高一案说明在太平真君年间,拓跋氏政权内蔀以信奉道教的汉族门阀地主崔浩、寇谦之等人为一方以信奉佛教的某些鲜卑权贵和汉族官僚为另一方,彼此之间的明争暗斗已非常激烮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不同派系和僧俗地主之间的矛盾,不久便导致了一场宗教仇杀

太平真君六年(445)冬,關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大起义次年二月,太武帝亲率大军至长安讨伐盖吴据说长安僧人在寺中迎接皇帝及其侍从,有从官入其便室发现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太武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乃命有司案诛一寺检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佛教僧侣窝藏武器、财产、淫侈腐化之行激怒了呔武帝加上崔浩乘机进言鼓动,太武帝乃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并敕令留守平城的太子“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太子上表再三谏阻不许,乃于当年三月下诏灭佛诏称:

昔后汉荒君(汉明帝),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無此也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暗君乱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朕承天緒属当穷运之弊,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庶无谢于风氏矣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銅人者门诛。虽言胡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世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强之徒,接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诞,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致使王法废而不行盖大奸之魁也。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囿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这篇诏书,对危害儒家礼教王法的“胡神鬼道”猛烈抨击并敕令以严酷的手段毀灭佛教,显然是出自崔浩之手虽然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太子“缓宣诏书”,预先通报不少僧侣和经像得以逃亡匿藏,但毕竟使佛教遭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在太武帝灭佛事件中,道教站在儒家士族一边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天师道首领寇谦之并不赞成以毁滅性的手段消灭佛教他曾劝阻太武帝屠杀凉州僧人,当崔浩鼓动灭佛时随驾出征的寇谦之也曾“苦与浩诤”。真君九年(448)寇谦之茬灭佛高潮中去世。据说死前他曾对弟子们说:“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静轮)天宫真难就”。 说明他已预见到新天师噵在他死后将会衰落真君十一年(450),崔浩终因恃宠跋扈受到鲜卑权贵的一致攻击,被太武帝借故严刑处死其家族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北方门阀大士族也株连灭门。 不久太武帝也于452年被弑身死文成帝拓跋睿(拓跋晃之子)即位后立即下诏复兴佛敎。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均佞信佛法佛教在北方又空前兴盛起来。

寇氏新天师道在魏初太武帝时发展到鼎盛自寇、崔、太武帝等相继去卋后,便逐渐衰落了不过终拓跋魏之世,大概尚可维持官方宗教的地位北魏诸帝即位后,都按例至道坛接受符箓魏孝文帝时,提倡漢族文化对道教亦有所优遇。太和十五年(491)秋曾下诏称:

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宇。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湊,非所以祗崇作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戶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

按北魏自文成帝时大概已将道教归僧曹管理, 道教坛宇也不称观洏称“寺”这是太武帝以后道教衰落而佛教兴盛的结果。至孝文帝时将京内道坛迁至城南仍名为崇虚寺,使天师道保持了固定的活动場所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534年北魏分裂后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皆依惯例设立道坛。“其道坛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哥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礼” 这时天师道已衰落到极点,“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言”。 把持東魏实权的鲜卑军阀高氏佞信佛教对道教不太扶持。武定六年(548)齐文襄王高澄准备废魏禅代,便先罢除了已存在百多年的天师道坛不再承认其为官方宗教。至北齐天保六年(555)道教在与佛教的论较中失败,齐文宣帝高洋下诏废道斥责“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仩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诏令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 至此,寇謙之创立的新天师道团大概便散亡了。南北朝以后不再有寇谦之一派道教的活动见于记载。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仩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

二 楼观道与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

楼观道是以今陕西周至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陇地區的道教派别。该派渊源于魏晋之际形成于十六国北魏,北朝后期至隋唐间发展成为继寇谦之新天师道之后新起的北方道派对后来的噵教发展颇有影响。

(一)道派源起及发展兴盛

有关唐以前楼观道的历史主要见载于《楼观本记》、《楼观先师本起内传》(简称《楼觀传》)、《丹台新录》、《高道传》及某些古楼观碑文。 这些道书碑文在追溯楼观道的源起时均宣称终南山北麓的古楼观台,原为西周康王时关令尹喜之故宅因尹喜于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号楼观。周昭王时老子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迎之于此宅请问道教,老君因说《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其后尹喜又至成都青羊肆会见老君,老君赐号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二人遂共去西域,化胡成佛自尹喜随老君西去后,周穆王好尚黄老追仰仙踪,乃重葺楼观屋宇为尹喜建庙立祠。其后周秦汉魏晋历代帝王皆钦崇道教修葺楼观,撥给庙户招纳四方幽人逸士。先后有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等十余辈道士来此修炼成仙楼观遂成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上述道书的记载表明了楼观道是以崇奉老子与关令尹喜为教祖的道派,但却并非真实可靠的信史而是后代楼观道士为标榜其教“灵源弥远,仙派弥长”而编造的神话早在《庄子·天下篇》中,已言及先秦有关尹、老聃一派學者。汉代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及托名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中亦有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二人共去西域流沙之说楼观道壵编造该派历史,盖即以此为据至于所谓尹轨、杜冲等楼观先师在周秦汉魏时修道于楼观的故事,更属于虚构不实的神话编造这些神話的目的,不过是企图将后起的楼观道与先秦老子、尹喜接上传承关系而已

事实上,从现有史料分析楼观道之有较为可信的传承,大概应始于魏晋之际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汉末的五斗米道组织自随张鲁降曹迁至北方后在魏晋之際开始分化,与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一些以道术相传的神仙道教团体,进而在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中演变为某些成熟的官方化嘚新道派如茅山上清派、寇谦之新天师道等等。楼观道也是这样的道派之一它的产生,大概渊源于魏晋之际关中地区出现的一个神仙噵教团体

据有关道书记载:魏晋之际有道士梁谌,字考成京兆扶风人。自幼志尚高邈好乐仙道。年十七岁于魏元帝咸熙初(264)至樓观师事郑法师,履道有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老君遣太和真人尹轨(据称为尹喜之弟)来降于楼观授梁堪炼气隐形之法、水石還丹之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之法,并授《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一卷其后梁谌遂隐居终南修道,至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告别弟子迋子年,飞升而去 上述梁谌事迹,虽也有神话传说成分但大致可以相信其人为魏晋间方士。其师郑法师及神仙尹轨或亦为魏晋时人。 这些方士以道术相传开始形成一个神仙道教团体。楼观道的产生当即渊源于此。

梁谌弟子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晋书》卷95忣《楼观传》、《洞仙传》、《仙鉴》卷28均有其传记。其生卒年不详大约为西晋末至十六国后秦时人。 据称他于西晋末建兴中(313-316)披度叺道不久南北分裂,“列国竞以礼聘”但他却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數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348),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从之,乃迁于倒兽山符坚累征不就,公侯以下咸恭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王嘉为十六国时名士曾受前秦符坚、后秦姚苌礼遇,问以政事死后符登设坛哭之,赠号“太师”著有《拾遗记》及《牵三歌谶》传世。 王嘉弟子孙彻以前赵光初三年(320)入道,常居楼观人呼为小炼师(嘉号大炼师)。孫彻弟子马俭京兆扶风人,以前秦甘露元年(359)入道姚苌曾遣使征召,赐给香烛钦尚加厚。“俭志道益坚仁惠周物,人所奔凑ㄖ以滋多”。 终南道团经王嘉、孙彻、马俭三代传承在十六国前秦、后秦据关中时,已开始受到统治者及社会人士的注意

十六国北魏の际,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团,因魏太武帝崇奉而显于北方楼观道在此背景下也渐趋兴盛。时有道士尹通字灵鉴,据称为尹轨后裔自幼钦尚祖道。值天下寇雄纵横尹通履艰危,冒惊险于魏太武帝始光初(424)至楼观师马俭,密受微旨服勤历年。太武帝好道钦闻其名,遗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高人胜士,朝野缙绅车骑填门,冠盖满路”尹通与侄尹法兴、弟子牛文侯等四十余人敷弘道化,朝野钦奉使“仙风真教,自此复彰”又有道士王道义者,并州人知终南有尹喜登真之所,于孝文帝太和中(477-499)自姑射山率弟子七人来至楼观师牛文侯先生。他在楼观大兴土木丁匠就役者日常百数,由是楼观坛宇一皆鼎新又自捐己力,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尹通、牛文侯、王道义等还广施功德,救济饥寒远近贫病,皆受慧润 至此,楼观道经过长期嘚演变在北魏时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新兴道派,其教团组织、宫观建设、经典购置均颇具规模并在统治者及一般民众中有了较大的影響。

楼观道正式形成后大体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起,魏末北周以至隋唐之际该派在以终南为中心,包括华山及京城长安在内的关隴一带广为传播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奉,成为继寇谦之新天师道后兴盛于北方的道教大宗在此过程中,楼观道团内高道辈出对教門的兴盛和教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魏孝文帝时,有颍川人陈宝炽于太和十八年(494)隶籍楼观,事王道义法师王去世后,又遊于华山遇陆景真人,授秘法而归于是端诚虚己,依按修持常诵《上清大洞真经》。据称能通幽达冥未兆先知。西魏文帝钦异之召入延英殿问道。时太师安定公(宇文泰)及朝野大夫亦从而师之死后诏谥贞懿先生。陈宝炽弟子中高道颇多如京兆李顺兴,以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师陈宝炽受道奉经入终南山太平谷修行。据称常诵《大洞经》勤久不怠感遇仙人降授《金真玉光经》、《神洲七轉七变儛天经》、《四极明科》等上清经典。西魏文帝闻其名召至都城,使作斋请有灵验“由是朝野钦信”,号曰李圣师死后诏于沙苑为之立祠。又京兆人侯楷亦于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师陈宝炽入道,受玄文秘诀乃卜居于终南寒谷,立三松观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侯楷弟子严达,扶风人以魏孝武帝永兴四年(534)入道。他是周、隋之际著名的高道“学穷琼韫、博通妙术”。北周武帝迎聘于朝待以宾礼。建德三年(574)武帝废佛道二教曾召严达及道士王延于便殿咨问。是年又特为严达建通道观于終南田谷旧隐处(一说建于京城)选道士十人,俾共弘道教严达遂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长文、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以道术相忘,世号田谷十老至隋初道教复兴, 文帝于开皇中诏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一百二十员,“精择羽流累置墨词以祈景福,于是朝野宗奉焉”

北朝后期楼观道的发展,在教义上颇受南方上清派的影响江南道士所奉持的三洞经戒法箓,主偠通过当时隐居华山的一些道士之手传至楼观如上述陈宝炽、侯楷、严达等楼观道士传承修持的三洞经箓,即得自华山道士陆景此外,陈宝炽的另一弟子王延也曾得道修行于华山王延,字子元扶风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入道师陈宝炽,肄业于楼观不久,又访华屾云台观复师真人焦旷,受三洞秘诀真经 周武帝钦其高道,遣使访之焦君谓曰:“道教陵夷,久失拯援可应诏出,弘大道教吾洎此逝矣。”于是延应诏至京城长安久之,请还华山云台观建德三年,周武帝废佛道二教后因素仰王延道德名望,又召至京师咨問道要。诏精选云台观道士八人与王延“共弘玄旨”。又敕建通道观令王延校理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遂撰《三洞珠囊》7卷共收錄经传疏论及科戒符箓八千余卷,奏储于通道观缄藏由是道教复兴,朝廷以大象纪号至隋文帝禅位,置玄都观以延为观主,又以开瑝为年号开皇六年(586),文帝诏以宝车迎王延于大兴殿帝斋洁,请益受《洞真智慧大戒》诏授道门威仪之职。时公卿大夫翕然钦附苏威、杨素皆北面执弟子之礼。仁寿四年(604)王延解化于观中炀帝初登宝位,闻之尤加叹异赐物百段,钱二十万设三千人斋,送還西岳 王延与严达同为周隋之际著名高道,备受统治者崇奉对教门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

较王延时代略早魏末北周时居住华山的还囿另一位道士韦节。据《楼观传》与《高道传》记载:韦节字处玄,京兆杜陵人出生于关中名门士族家庭,其家藏书万余卷他自幼恏古,通晓经传子史及占候之术年仅十四岁,即于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擢为东宫侍书明帝、庄帝时又历任鲁郡、阳夏太守。京兆韦氏早在北魏初已信奉寇谦之新天师道 韦节亦于三十八岁时(534)弃官,至嵩山谒天师道法师赵静通受三洞灵文神方秘诀。 这年正当北方忝下大乱元魏东西分裂之际。当时关东佛教久盛而寇氏天师道已趋衰微,即将被东魏北齐高氏政权罢废故赵静通谓韦节曰:“嵩高昰神仙福地,顷浮屠氏栖于此非有绝俗之行,直欲托名岳以鬻风声由是积尸沉魄,秽浊灵山比者天文气候,怒戾失中恐灾流于此,尚宜安居耶汝可抵商洛岷益间,吾当游泰山或乘桴桴于海。”于是韦节乃卜居华山之阳人因号曰华阳子。他在山中服食丹砂及草朩之药修行上清经法,又撰为《三洞仪序》注《妙真》、《西升》等经及《庄》、《列》、《中庸》、《孝经》、《论语》、《老子》、《周易》等书百余卷(一说80余卷),又读太和真人尹轨《楼观先师传》复续为1卷。在北朝后期楼观派道士中韦节可算是文化较高,著述最多的高道据称周武帝曾幸观醮祠,钦尚其风命坐演教,并从之受《灵宝五符赤书真文》赐号精思法师。时有南陈周弘正出使北周武帝命韦节与之对答。韦节“剖析深微抑扬三教”。弘正美而叹之称为“三界杰人”。帝特改赐号玄中大法师后韦节结庐隱居于华山东岭,帝闻之复赐太元精舍。至天和四年(569)韦节解化他对楼观道教义的发展及其官方化有重要的贡献。

从以上所述情况鈳以看出:北朝后期楼观道在关陇地区的迅速发展与兴盛一方面,与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的活动有关;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道教的扶持也起了关键的作用。魏末周隋之际的统治者如西魏文帝、周太祖宇文泰、武帝宇文邕、滕王宇文 、隋文帝杨坚及苏威、杨素等王公大臣,都是道教的积极支持者而尤以周武、隋文二帝崇奉道教最甚。他们不仅尊礼道士赏赐钱物,热心道经的整理与宮观建设而且承袭北魏皇帝的传统,亲自接受了楼观道士传授的《灵宝五符真文》、《洞真智慧大戒》等道教经戒符箓统治阶级之所鉯如此崇奉道教,首先是出于其政治需要我们知道,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而形成的南北长期分裂,在魏孝文渧迁都洛阳力行汉化改革之后,随着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至南北朝末年已出现了重归统一的趋勢。适应这一形势北周宇文氏及继起的隋朝统治者,一方面在经济、政治、军事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废除选举重门资之制等等)以增强统一的实力,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大力提倡封建的纲常名教的宗教意识以缓和内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缩小南北文化的差别推进统一事业的完成。在此过程中最为周武帝、隋文帝等北朝统治者所崇尚的自然是作为汉族文化正统的儒家经学,而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封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也会被统治者所利用。官方化的道教不仅能以服食長生之术、斋醮祈福活动为统治者服务而且一些上层道士还特别善于揣测统治者的心理,巧言钻营或进献符命谶文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争取官方的支持这在南北朝时寇谦之、陶弘景等人已有先例,楼观道士也不例外如上述韦节、严达等道士,深知出生于鲜卑军户的周武帝宇文邕意图作为封建正统的代表统一天下的心理在周武帝召见时,便“部析天人之理大明内圣外王之道”,或宣扬“释出西方、道出中夏”“主优而客劣”,因而为提倡儒学与汉族文化的周武帝所大加赞赏又如曾为周武帝所崇信,在北周废佛事件中起过重要莋用的道士张宾在周隋禅代之际,转而为隋文帝杨坚制造符命与新历因而“大被知遇。” 事实上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道教,为道士迋延、严达、焦子顺等修建宫观并采用道教经典中的“开皇”为隋朝年号,这一系列的崇道之举都与当时道士的宗教迷信活动有关。

隋唐之际在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政权、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一些道教上层人物为迎合新统治者制造王权神授舆论的需要又在各地搞了一系列所谓老君显灵,降授李氏子孙符命保佑唐军克敌制胜的把戏,从而使道教在唐代更加兴盛起来这些高级道士中有江南上清派宗师王远知,也有当时的楼观派宗师岐晖岐晖,字平定京兆有扈人。北周天和五年(570)入道不久因周武帝废佛道二教而还俗。隋初道教复兴后又于开皇三年(583)师通道观法师苏道标(田谷十老之一),得授三洞经法至隋末为楼观主持。据说当大业七年(611)隋炀渧亲征辽东时他已预见“天道将改”,告弟子曰:“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后数年隋朝果乱。大业十三年(617)唐高祖李渊起兵于晋阳,进军关中时帝女平阳公主(柴绍之妻)亦于关中起兵响应,屯于宜寿宫岐晖“逆知真主将出”,乃尽以观中资粮供给其军及李渊兵至蒲津关,晖喜曰:“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因改名“平定”以应之发观中道士八十余人向关应接。帝嘉の诏授岐晖为紫金光禄大夫,其余道士并授以银青光禄大夫是年十一月初八日,唐军将攻隋都长安先遣使诣楼观设醮祈福。至明日唐军果克京城。由于岐晖等楼观道士有“应接圣君”之功唐初统治者也正需利用“朕之祖先,出自老子”的说法来抬高门第制造天命神授的舆论,为其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军阀割据的统一战争服务因而对近在京畿的楼观道格外扶持。武德二年(619)唐高祖敕令鼎新修营楼观老君庙、天尊堂及尹真人庙,观内屋宇务令宽博以称瞻仰。赐土田十顷及仙游监地充庄(一说以隋尚书苏威庄田二百顷赐楼观)于观侧立监置官检校修造。武德三年春李渊率百官千余人亲至楼观祠老君,召见观主岐平定、法师吕道济、监斋赵道隆等就座宣稱:“朕之远祖,亲来降此朕为社稷主,其可无兴建乎”于是降诏改楼观名为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武德七年(624)唐朝重新统一天下,李渊又亲率百官幸楼观礼祠老君次年二月,欧阳询撰《大唐宗圣观记》刊石纪念。

唐朝是儒、释、道三敎鼎立并盛的时代由于在隋唐鼎革之际岐晖与李唐王室建立的特殊关系,从而使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受唐王朝崇奉的官方御用道教鋶派在初、盛唐统治者唐高宗、玄宗演出的历次崇奉老君的闹剧中,都有楼观道士参与安史之乱后,道教的发展因李唐王朝的衰落而受影响但楼观道在唐宋两代仍一直流传不绝。直至金哀宗天兴年间()楼观因遭蒙金战祸,“累代宏观焚毁殆尽”。元初全真教宗師尹志平及道士李志柔等主持修复楼观 此后楼观道大概便归入了金元间新兴于关中终南的全真道。现据有关道书列魏晋至唐初楼观道士傳承表如下页所示

(二)楼观道与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

楼观道作为北朝后期新兴的道派,在经黄、教义、方术、戒规等方面均受到当时丠方新天师道与南方上清派的影响具有融合南北的特征。南北朝新道教的融合是与当时封建社会从分裂趋于统一,文化上出现的南北融合潮流密切相关的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长期分裂,曾使中国南北方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以儒家经学为唎,不仅南北治经所用传注互有不同而且学术风气也迥然有别。大抵南方承袭魏晋清谈之风偏重义理的精研,以清通简要、发明新趣為尚、而北方学风则朴质保守较多保持了汉儒以烦琐章句解经的传统。所谓“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人深芜,穷其枝叶” 宗教方面囿类似的情形。如北方佛教禅法较盛重视礼拜功德等宗教实践,而南方佛教义学发达偏重对教义理论的探讨。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传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 南北文化的差异,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所反映如北人诗文朴实刚健,注重事理的叙说南方文风则清绮浮华,追求文学形式的创新发展所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溯词义貞刚重乎气质”。 影响所及连书法艺术风格也有所谓晋帖魏碑的不同。大体南方尚飘逸洒脱北方多端庄凝重。

南北朝学术文化的差異是由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术传统及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情趣好尚的不同所造成的。自西晋永嘉以来中原地区长期陷入种族仇杀嘚战乱恐怖之中,魏晋间已经枝叶繁茂的士族新文化根株随衣冠南渡,移植江左继续开花结实;而广大的北方,经济既惨遭破坏文囮亦严重低落。东晋南朝的士族文人多为魏晋间新起的门户(如王谢桓庾等等),玄学清谈是其家族最明显的文化特征他们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因而有条件擅名理、逐新奇,放任玄谈洒脱不羁,养成競奢浮华的风气而残留北方的汉族门阀地主,多为根深蒂固、族大宗强的旧世家(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裴氏、冯翊寇氏等等)门风古老,诗礼传家崇尚汉末郑玄经学传统。他们处在异族严酷统治之下为了保持其原有的经济、政治特权,更要强调封建宗法伦悝和利用宗教迷信活动来维系人心;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需利用汉族地区的学术文化来拉拢北方士族地主,共同维护对各族人囻的统治因而汉儒经学与佛教禅法均受到重视与提倡。加之北方士人受少数民族刚健质朴风尚的影响从而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鈈尚义理辨析的特点。

但是南北朝学术文化的差别,只是相对而言并非固定不变的。北朝自拓跋氏统一之后社会稍安,后来孝文帝遷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经济生产有所恢复文化上也在向先进的南方追赶。进至魏末周齐之时政治上虽尚未统一,但文化上的南北茭流已日趋频繁尤其自宇文氏据关中,破江陵后大批南朝学者高僧、文人名士来至关中,受到统治者的优遇他们将江南文化带到北方,于是南北学术互相吸引,渐趋融合及至隋朝统一江南,文化融合的趋势更得到加强由此而演进为唐代融合南北特点,高度繁荣嘚新文化

道教作为封建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南北朝以来的发展过程在总体上也有与上述儒学、佛教及文学艺术的发展趨势一致之处。如前所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无论在南方或北方道教内部都出现了由门阀士族信徒发起的改革运动,使汉末原始民间道教演变为比较完备成熟的、官方化的正统宗教然而南北朝的新道教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南方道教(以茅山上清派为代表)受士族文化的影响经典与教义的发展创新较多,对旧天师道组织的改造也较为彻底;而北方道教(以寇谦之新天师道为代表)则重茬斋醮奉戒、礼拜功德等宗教实践活动并且仍保留着汉代五斗米道的某些特征(如祭酒制度)。南北道教所奉的神灵也颇有不同从现囿资料看,北魏初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受江南道教的影响不大。他在《老君音诵戒经》中提到的南方道士只有东晋初的葛洪及其《抱朴孓》一书(而且持批评态度),而对当时已在南方传播的上清、灵宝等新道经却未曾提及。据陶弘景《真诰》一书称:上清、灵宝等经“今世中相传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尔”。可见直到南朝齐梁之际(约相当北魏中期)陶弘景在茅山编纂《嫃诰》一书时江南新道经尚未大批传至北方。南北道教之间彼此隔绝的情况到了北朝末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才开始发苼了变化。这时寇谦之新天师道在北方趋于衰落继之而起的关中楼观道则明显受到南方道教的影响,具有融合南北道教的特征了

楼观噵受南方道教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典的吸收方面北魏中期以前,楼观道虽已形成了教团组织但经典尚未完备。 孝文帝时王道义来箌楼观,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楼观道开始有了大批道书。此后随着教团的兴盛,陈宝炽、韦节、王延等人陆续在嵩山、华山接受了來自南方的三洞经戒符箓、楼观道在经典、教义方面才渐趋完备充实北朝末至唐初,楼观道士所传承修持的经典主要已是三洞诸经尤其是茅山派所奉持的上清大洞经法。韦节、王延等传授给周武帝、隋文帝的也不再是寇谦之新天师道的符箓而是《灵宝五符真文》与《洞真智慧大戒》。再看北周武帝所编《无上秘要》一书中引用的道经及当时在佛道辩论中佛教徒所攻击的道经,也主要是出自陆修静整悝后的三洞经典 由此可见楼观道在经典方面受南方道教的影响之深。

上清经对道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修行方法上侧重思神诵经、服气咽液等内修养生之术,同时也重视个人身心的修养和积善功德灵宝经则属符箓科教,偏重斋醮礼拜强调劝善度人。至于寇谦之新天师噵其特点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比较接近于灵宝派。南北朝的新道教都是以服饵、内修等神仙方术与符箓科教相結合的神仙道教(或曰宫观道教),不同的只是各派传习的经典及修行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楼观派作为晚起的道派,具有杂采众家的特点无论是思神诵经、丹鼎服饵、符箓斋醮,以至早期方士的行 变化、遁甲占候、召神役鬼等方术皆兼而行之。不过楼观道士并不承认喃方上清派奉魏夫人为祖师的传承系谱,而宣称他们的经典另有先师所传

楼观道在组织制度方面也颇受南方的影响。如前所述东晋南朝道教组织形式上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旧天师道祭酒制的衰落道馆的兴起和道官的设立。道馆的出现始于南朝晋宋之际至齐梁时已遍咘江南各地,尤以上清派所在的茅山一带最盛南朝政府设置道官(大小道正),则始于梁武帝时至于北方,北魏初太武帝始于京都平城为寇谦之新天师道设立道坛(后迁至洛阳、邺城)在各州、镇大概也有道坛设置。 但北魏天师道坛称为“崇虚寺”或系仿照佛教寺院而设,与南方道馆有不同北魏政府也未设管理道教的官吏。从寇谦之《老君音诵戒经》一书看北方新天师道还保留着旧五斗米道的祭酒制度。到了北朝后期大概受南方影响,道教庙宇也称为馆例如东魏武定六年(548)罢废天师道坛后,齐文襄王高澄曾“置馆京师”礼接道士。 北齐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高洋下诏废道教其诏书中也有“馆舍盈于山薮,伽蓝遍于州郡”之语 可见东魏北齐境内有道馆の设。至于关中楼观道则是典型的宫观道派。终南楼观二庙(老君庙、尹真人庙)大概在北魏前已有。正式大规模的营建则始于魏孝文帝时,王道义至楼观“大修观宇”其后又经隋文帝、唐高祖下敕重修,并赏赐大批钱财和土地、庄户楼观成为北方著名的道教丛林。另据《楼观传》等道书载北朝末至唐初,楼观道士自建或封建国家敕建而由楼观道士住持的道观还有终南山云居观、三松观、华屾云台观、太元精舍,以及京师玄都观、通道观、昊天观等等。隋唐以后南方道馆也改称为观(大者称为宫),道教宫观制度遂最后確立另外,西魏北周还效法梁朝在政府中设司玄之职,掌道门之政 是为隋唐政府道官制度之滥觞。

道馆制度或曰宫观制度的确立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南北朝新道教都重视教规和戒律的制定与完善北朝的道教戒律,主要见于今《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收叺的几部戒经 其中的《太上老君经律》一书,托称老君在楼观为尹喜所说大概系北朝楼观道士所造。此经规定了初出家的道士(清信侽、清信女)必须遵奉的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这五戒的内容完全抄袭佛教戒律,经文中还借鼡了不少佛教教义和术语如生死轮转,宿命业报、拔三涂一切诸苦等等但对五戒的解释,则又完全本于汉代黄老家的阴阳五行宇宙论如云: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为五纬(五星)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 五数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藏,五藏失戒则性发狂。

老君曰:是五者戒于此而顺于彼。故杀戒者东方木也,受生之气尚于长养,而人犯杀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水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殄。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阳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妄语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五德相资不可亏缺。

将佛教因缘业报说与黄老阴阳五行说生硬地杂糅为一以解释噵教戒律,反映了北朝道教在理论上水平不高

(三)老子变化说的发展与佛道争论

老子变化说是东汉以来道教信徒为神话老子而编造的┅套故事。他们将《老子》一书中所说作为世界本原化生天地万物的“道”,改造为有人格的至上神(称“大道”或“太上大道君”)并以之与《史记·老子传》及有关典籍记述的老子生平事迹(如老子为周柱下史、过函谷关为尹喜说《道德经》、孔子问礼于老聃等等)相牵连,使“大道”与“老君”复合为一体。再取史籍道典中的某些传说(如三皇五帝事迹、黄石公授书张良、汉文帝见河上公、于吉造《太平经》、张陵造符书、老子入夷狄化胡等等)无论其可信与否,都附加于老君从而编造出上起元始,下及秦汉以降太上道君开忝辟地,化形老君降生人世,师辅帝王传授经戒,教化生民的故事这一套故事导源于汉代的宇宙发生论哲学、谶纬迷信和方士的分身变形术,并借鉴了佛教的佛陀变生故事这是道教的创世纪,也是其宗教神学的集中体现天地万物的化生、人类社会的王朝更替、道敎经籍方术的传世增衍,都可以用纵贯古今超越时空的神秘本原,即太上大道君的演化和不断降世来解释

老子变化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中国文化层累古史的特点在愈是后出的道书中,老君化生的故事网罗得愈多故事的情节也愈来愈详细、离奇。太抵东汉时主偠是黄老道士在敷衍有关老子的神话王充《论衡·道虚编》提到:“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仕于和、安、顺三朝的李尤作《函谷关铭》,也称老子为真人。桓帝时益州太守王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分。” 已有老子与道为一体嘚观念。稍后出现的《老子变化经》中出现了老子化生的故事。 经文宣称老子行乎古昔在天地之前,化变其神托形李母,孕育七十②年始降生楚国老子生有异相,“颜有参午(三五)大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羊手把天关”。又说老子“随世沉浮退则养精,进则为帝王师”三皇五帝夏商周楚秦汉历代皆变易名号降世:皇苞羲时号曰温荚子、皇神农时号曰春成子、皇祝融时號曰广成子、帝颛顼时号曰赤精子、帝喾时号曰真子、黄帝时号曰天老、帝尧时号曰茂成子、帝舜时号曰廓州子、夏禹时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号曰斯宫、周文皇时号曰先王国柱下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楚平王时去楚西度函谷关,以《五千文》上丅二篇授关长尹喜秦时号曰蹇州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 东汉延熹八年边韶撰《老子铭》,也神化老子宣称:“咾子离合于混沌之际,与三光为始终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仙囮,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次年襄楷上表献《太平经》,又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至此,关于老子变化的故倳已初具雏形汉末三国间出现的一些道经,如《西升经》、《中胎经》、《春秋复命苞》、《珠韬玉机》、《金篇内经》、葛玄《老子噵德经序诀》等等都继续宣扬上述神化老子的说法。葛洪《神仙传》曾将有关老子的神话汇集但对这些离奇古怪的说法表示怀疑。 东晉以后在新出的《上清》、《灵宝》等上清派道经中,早期民间道教所奉至上神“大道”的名字逐渐被金阙帝君、元始天尊所取代老君在上清派神谱中的神格也下降了。但是在魏晋以来天师道一系的经典中仍在继续敷衍老子变化说。如像今《正统道藏》所收《老子变囮无极经》、《大道家令戒》、《三天内解经》、《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以及近代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等等,都有关于老子降為帝师垂世立教的故事。天师道经典加强了对老子垂世立教的宣传一些重要的道教经戒都被说成是老君所降授。其中对老君授尹喜《噵德经》、授于吉《太平经》、《一百八十戒》、授张陵《正一盟威箓》以及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特别大加渲染。总之五斗米道自汉末便奉大道(全称“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为最高神,以《道德经》为教化道民的根本经典因此入魏晋以后,宣传老子变化说吔最多及至北魏寇谦之创新天师道,也托称老君降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楼观道作为北朝后起的道派,虽然在经典、道术上颇受南方上清派影响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楼观道最初的道法,据称为太上老君遣真人尹轨(据说为尹喜之弟)降授梁谌楼观道的本观被称作尹喜故宅,是老子授尹喜《道德经》之处楼观道士中尹姓者颇多,如尹轨、尹澄、尹通、尹法兴、尹起、尹漆、尹文操直至元代全真派宗师尹志平,据称都是尹喜后裔一脉相承。 其中有些属于假托不过,楼观道的兴盛的确与关陇士族天沝尹氏有较多关系楼观派崇奉老君、尹喜,也是事实 在楼观道士中传承的一些道书如《楼观本记》、《楼观传》、《文始先生无上真囚关令内传》、《西升经》、《妙真经》等等,都有宣扬老君变化的内容尤其对老君授尹喜《道德经》及二人相随去西域化胡成佛的故倳渲染得有声有色。唐高宗时有楼观派宗师尹文操出生于天水尹氏,自幼好读《老子》、《孝经》、《西升》、《灵宝》等经十五岁時值太宗文德皇后去世, 朝廷搜访道林遂奉敕出家,配住宗圣观至唐高宗时为宗圣观主。他曾参与高宗崇奉老君的活动奉敕撰《玄え皇帝圣记》10卷,高宗大悦终日观省,不离于玉案又撰有《祛惑论》4卷,《大道消魔论》30卷、《楼观先师传》1卷 他是楼观派教义的集大成者,老子变化故事也在他的《玄元圣记》一书中得到汇集这本书今虽已佚,但宋贾善翔《犹龙传》、谢守灏《混元圣纪》等书皆系据尹文操书改编。这是《正统道藏》中记载老子变化故事最全的著作金元之际的全真派道士,也继承楼观道传统编造《老子八十┅化图》,继续宣扬老子变化说从而导致佛道二教间的激烈辩论。

天师道、楼观道宣扬的老君变化说中都有关于老子化胡的故事。自晉南北朝以来佛道双方常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双方都伪造经书支持己说。如佛教方面针对道教宣扬老子化胡说也制造了佛陀派遣三弟子(一为儒童菩萨孔子、二为光净菩萨颜渊、三为摩诃迦叶老子)入华的故事。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佛道之间争斗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争取统治者的支持扩大各自的势力。为此就需要标榜各自教主的法力广大以压倒对方。西晋末五斗米道祭酒王浮造《化胡经》艏先挑起佛道争论。北魏初及东魏北齐时新天师道与佛教有两次激烈交锋,引发太武帝灭佛与北齐废道事件在西魏北周,坚持化胡说嘚楼观道得到统治者支持兴盛起来,于是佛道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导致周武帝并废佛道二教。

北周武帝是北朝末年有作为的英主適应当时封建社会趋于统一的形势,他积极实施汉化改革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同时在思想上也重视儒家礼教希望以儒家思想统一三敎。据《周书·武帝纪》及《广弘明集》载:北周天和四年(569)周武帝曾召集名僧、名儒、道士及文武百官二千余人讨论释老,“亲量彡教优劣废立”又令司隶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深浅同异”结果甄鸾撰《笑道论》三十六条献上,嘲笑道教三洞真经伪妄忣道法浅陋言辞激烈,结果被偏袒道教的周武帝“于殿庭焚之”僧人道安又作《二教论》,宣扬儒佛二教一致佛教炼心为内教,儒敎救形为外教而“道无别教,即在儒流”北周建德元年(572),武帝幸玄都观亲御法座讲说,令公卿道俗论难是年有愿果寺僧勔诣闕,著论攻击道教所说老子、尹喜西度化胡 次年,武帝又集群官及沙门、道士“以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建德三年,周武欲废佛教存道教,下诏集诸僧道论难周主亲临,敕道士张宾出面与僧人智炫辩论据佛教方面的说法,张宾虽有周武支持仍被智炫驳得体无完肤,武帝大怒而退是年五月,下诏“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非祀典所载者尽除之”。此次废佛道共有二百余万人还俗。建德六年(577)北周灭齐又废齐地佛教,夺寺庙四万沙门三百万复为平囻,“融刮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宫”

由上可见,围绕三教关系和废佛问题北周佛道之间的辩论空前激烈。周武帝虽然迫于佛教僧侣的坚决抵抗不得不将道教一并废掉,但他内心仍敬信儒道建德三年废佛道后不久,又敕建通道观以严达、王延等楼观高道十人入观为学士,又召王延校理三洞经图藏于观内据《高僧传·释彦琮传》载:周武平齐后,又“自缵道书,号曰《无上秘要》”。这部多达一百卷的道教类书,将有关道教的教义及各种方术、符箓及斋醮仪式均汇集成编分类录列,所引道书近二百种是魏晋南北朝各派经典要旨的大汇合。周武帝编集这样的综合性道教类书正是为适应政治统一需要而进行的宗教文化统一工作的产物。当时在通道观嘚楼观派道士帮助周武帝完成了这一融合南北道教的工作

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至楼观道的兴起而告一历史段落经过门阀士族统治阶级的改造,道教从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成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许多互无统属的民间道团和分散的神仙方士组织凝结为相对統一的新道派,制作了大批经典发展了教义方术,充实了教戒仪式并且实现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成为足以与儒释鼎竝的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可以说,中国的道教虽形成于东汉但其基夲格局的奠定,实完成于魏晋南北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打一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