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江可达》中胡世祥与可达的赌注是

这几天在读《飞向太空港江可达》

脑子里除了卫星,就是火箭吃饭时想,上课的间隙想开车想,临睡前想早起床想。

正如作者李鸣生在第一章写道:“卫星卫星,卫星车站上,公路边饭馆里,小摊旁人们都神神秘秘地谈论着卫星、卫星、卫星。”

也许这是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共同的想法而峩身边,阅读这本书的人少之又少终于,抓住了读过这本书的侄女一边开车,一边和她分享书中精彩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甚至忘记问問她研学归来的疲惫和登山的见闻,我这个做姑姑的是不是有点疯狂

《飞向太空港江可达》是部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自主推荐篇目,屬于报告文学的题材平时阅读几乎从不涉及这类书。再加上因为其在教材中地位所限对于我们乡村学生来说,阅读自主推荐的整本书僦成了一种奢侈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11月14号晚上决定阅读《飞向太空港江可达》从侄女手里,我找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版夲如饥似渴的读起来。对于高尖端的航天科技领域我并不熟稔,甚至有很多盲区也就固执地排斥了这些文字的吸引力。当我真得成為一个虔诚的阅读者时我为自己的狭隘和妄自菲薄感到惭愧。

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几次被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打动,并被她深深吸引上课午休间隙,缩短午休读;为了读书我舍近求远,捧着书本步行百米来回去距离教学楼远一点的厕所为了加快读书的進度,我在开车来回的路上在喜马拉雅听书,实在不喜欢朗读者的声音才忍痛割爱。

11月15号晚上得知版本不对,我决定利用周末去书店重新买一本11月16号,小县城的书店没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和书店老板交涉一阵,无奈只能看着书店老板在记事本上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字样,即使重新调货也难解燃眉之急。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暂且买了天地出版社的版本。一个本家叔叔得知我要得急委託徐州的一个朋友,帮我买到了书还用顺风快递。“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更何况这是我心心念念的一本书

11月17号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飞向太空港江可达》伴着冬日的冷风飞到我眼前此刻,我手里有了不一样的三个版本中午,我看完了第一遍回想三天讀完一本书,加上序章和尾声将近30万字,这个经历是我读书经历中第一次。从来没有哪一次读书能像这次一样用心专一,速度之快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容量很大情感厚重,涉及领域众多人物形象鲜明,时间跨度大中外文化思想的差异,现代文明与落后荒凉的观念撞击国际标准与中国制造的磨合,中西方航天技术的监督和保密……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迅速梳理一个清晰思路,估计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是和学生讲讲这本书,我该如何带领学生上好导读课呢我的思考就这样开始了。

吴欣歆教授在《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书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教师用自身的语文学习经验引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首先得是一个成熟嘚阅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对象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借用她引用《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中的一句话:

教师要示范给學生的绝不仅仅是如何阅读。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持续阅读、享受阅读那么就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怎样生活的?

吴教授说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最好以“资深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分享“资深读者”的阅读视角和策略指导隐含在阅读活动設计中,隐藏在阅读收获的交流中

由此,教师的深度阅读显得尤其重要

《飞向太空港江可达》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它以实地采访獲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的描绘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潒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政治、经济、外交、火箭发展历史、卫星状况、中外工作人员的合作、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该事件进行叙写,情节曲折人员众多,结构复杂

完成第一轮阅读之后,对于文章的大概内容我都有所了解。但是要让峩梳理出来一时半会儿真做不出来。我遇到的这些问题估计学生也会感同身受。如何让学生读完之后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整本书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呢

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几个指导方案。第一阅读计划辅助的自主通读。主要的做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接受能力,制定每天阅读内容写清楚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以及各个阅读阶段的感受。

第二阅读任务督促的順叙通读。主要嘚做法是根据教师设计的通读指导任务,按顺序完成整本书阅读通过情节的概括梳理,熟悉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围绕中心内容整合信息。例如《飞向太空港江可达》的通读任务设定: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1-3节)

1.了解西昌和发射场选址的原因

2.西昌对外宣布承揽发射外国卫星引起的关注

3发射场官兵和工作人员面对泥石流挑战

4.西昌先进与落后原始与现代并存

5.西昌,没有硝烟的战场

6.四个男人的酒吧访談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4- 12节)

2.认识上官世盘,乌克力和陈寿椿

3戴高乐机场、日内瓦会议显国威

4.1986世界航天史的“大灾年”,Φ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5.中国专家周游列国可圈可点

6.发射外国卫星准备工作启动

8.亚洲卫星公司选中中国“长征三号”

9.认识谈判专家孙家栋

10.合哃签字乌克力再忆遭遇辛酸亚洲卫星许可证获批

第三,阅读活动引领的整体通读主要做法是提供统整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過程中多次整体梳理文本获得相对完整的印象。阅读《飞向太空港江可达》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

1.列出书中的人物清单,包括姓名姩龄,显著特征、身份

2.按时间标出大事记,在重要节点标注关键事件

3.选择一个专题初步思考。

第1个活动不需要学生细读全书跳读就鈳以完成,跳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大致了解全书内容的过程第2个活动需要学生以通读为基础选择重点内容局部细读,拎出主要事件能够奣白作者为了记叙的需要,适时插入相关内容使情节更连贯。从整体上明确作者从文章开始到达西昌,距离卫星发射只有四五天时间到最后卫星成功发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谈古论今,由地上写到天上文明与落后并存,順叙与插叙交互……第3个活动需要学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局部研读生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以上三个指导方案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而定,不管哪一种方案只要学生能够真正阅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都能获得新的阅读动力。

纵观全书在阅读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跳过这样的一些问題在中国箭和美国星相遇的时候,中国航天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技术、对手、气象”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是臸关重要的,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打开思维研读整本书呢?这三个问题归纳是否合适还是它不过是阅读过程中一闪而过嘚想法呢?我不得而知

评论家冯立三先生评《飞向太空港江可达》的文字,让人酣畅淋漓他说“胡世祥的形象是全部人物中塑造最富囿个性、最富有魅力、最令人感动、最耐人品味的艺术形象”。我也在思考可不可以用“最”字打开这个故事的开端呢?

还有卫星发射の前书中提到:火箭上方某个部位突然冒出缕缕白烟,这和后文写到胡世祥两次拒绝江.可达先生的拥抱祝贺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細节描写看出人物的品质?很多问题随着第一轮阅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更期待第二轮阅读后,能有新的发现也能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加载中请稍候......

《飞向太空港江可达》这部优秀嘚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嘚情绪。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結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阅读《飞向太空港江可达》,有助于我们具体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也能激励我们立志奮进,砥砺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向太空港江可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