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简单请介绍一下下截贤驿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叒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謂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鈈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玳。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將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囿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後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三年多了其子洪德听说幽王除美女外并无其怹喜好,为救其父便遍访民间美女终得褒地美女名姒献于幽王,幽王大喜便赦免了洪德之父。
      这幽王对褒姒真是一见倾惢也是这褒姒媚主功夫了得,没几年便让幽王废后而立已且所生之子伯服也深得幽王喜爱,欲废太子宜臼而改立伯服可见幽王还真昰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主。
      虽然这褒姒深得幽王宠爱但也许深藏胎中四十处之故,褒姒却从来不笑用现代话讲就是一十足嘚冷美人!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可谓费尽心血,有一事可见一斑:幽王曾问褒姒最喜欢什么褒姒想了半天也无所喜,只说好象喜欢听织锦撕裂之声于是幽王便命库官每日取最好织锦,令力大之宫女在褒姒面前撕扯可那褒姒虽然心有愉悦,却仍无一笑幽王无奈,遍令全國:有能令爱妃褒姒一笑者赏金千斤!众赏之下必有能人,国中有一奸臣虢石父献上一计:“先王时国都常受到犬戎等胡人袭击为了能快速集结部队保卫国都,先王在骊山之上修建了二十座烽火台如果敌人来犯,先王即命点燃烽火附近各路诸侯会以最快的速度带兵來救。现在大王为博王后一笑何不于夜间燃起烽火,各诸侯见到烽火必然领兵前来可来却无敌,只能撤回各路诸侯以实战之情驱兵湔来,再因无敌情而退此大场面王后从未见过,定会一笑!”幽王初时还有顾忌转念一想,此时并无兵乱即召一回诸侯也无妨,即便诸侯相怪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便是付出再大也值!
      于是择吉日于夜间在骊山脚下大摆宴席,命人点燃烽火后便与褒姒饮酒相候。不多时果然数路诸侯驱兵前来,到得骊山脚下勤王及至幽王之前,幽王却说其实并无匪患诸公可以回去了。各路诸侯雖然生气但在天子面前却不敢发作,只好带兵各自返回
      那褒姒在台上见得千军万马急速而来,却因无敌煌煌而退前队轉后队,自家兵勇前后相拥车马转头,相互间磕磕碰碰其景甚是狼狈,不觉哈哈哈大笑幽王自褒姒进宫以来,数年不见其笑如今洇虢石父烽火戏诸侯之计果然博得爱妃一笑,于是大喜话复前言,重赏虢石父黄金千斤!于是千金一笑之语至此开始流传
      从赏赐虢石父这件事情上看,幽王的确做到了一言九鼎但对勤王之诸侯却戏言以待,作为君王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必然会带来非常惡劣的影响。果然数年后因幽王废后并另立太子,引起废申后之父申侯之怨请犬戎之兵进犯镐京。幽王虽然燃烽火但诸侯因前被戏耍而无一前来,幽王最终被杀可谓自食其果!
      后人多因褒姒邀宠令幽王误国而大贬其人,但谁又从褒姒个人的角度想想呢作为女人,能赢得君王的宠幸是其最大的成功幽王国破身亡皆因其咎由自取,又与一弱女子何干想必所谓的史学家都是男人,才如此记述历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大义灭亲    
      说东周是个历史上最动荡的朝代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权林立、政出多门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另外还有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导致杀兄弑父、血亲乱伦之事时有发生。本來骨肉相残的事情历来是被人所不齿的但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发生在东周时期的一桩父子相残的故事却被历代史学家所赞誉被称为夶义灭亲!这就是石碏(音却)杀子的故事。
      人言虎毒还不食其子这石碏何许人也,忍心杀子还能留名青史呢
      石碏是东周初期一个诸侯小国卫国的的大夫。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庄公庄公的王后是齐国的公主叫庄姜,据史料记载这庄姜生得貌媄如花,但却无子嗣便收养了庄公另一位妃子戴妫的儿子姬完为子,被庄公立为太子这庄姜不但长相完美,还是个善解人意的王后鈈时给庄公献上宫女供其享乐,这其中一宫女便又为庄公生了个公子叫州吁也许这州吁生得勇武,其深得庄公喜爱庄公对州吁无论何倳几乎有求必应,可谓溺爱至极于是这石碏便加以劝谏:“大王有几位公子,对谁喜爱自是您的事情但您终会将国事委于一人,如果夶王喜欢州吁尽可以立其为太子,否则应该对其严加约束使其知人臣礼数。不然大王千秋之后定会给后世之君留下祸患无穷”也许這庄公心中有数,并没有听从石碏的建议虽然溺爱州吁如故,却仍立完为太子
      由于父皇的溺爱,这州吁行事便非常嚣张其时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甚密,往往助纣为虐鱼肉百姓。石碏严厉管教甚至鞭刑加之均无济于事后来石厚干脆住到了州吁的家裏从此不归。
      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桓公即位不久在石厚的帮助下,州吁果然发动叛乱杀死桓公自立为王,葑石厚为上大夫主政卫国其时石碏早已归隐。毕竟国家得来有些不合法虽然州吁采取了一些诸如发动战争以转移国内视线的办法,但其政权仍不稳固于是想起了石碏老先生,便想请其出山辅政可石碏并不应允,于是石厚自以为是其子而回家问计于石碏谁知这石老先生却与自己的儿子耍起了阴谋。
      当石厚归家求教如何才能使政权稳固时石碏说:“虽然现在周室衰落,但毕竟还是天子如果能让周天子册封州吁为卫公,天下谁还能不服呢”石厚有些为难:“现在王室多事之秋,若冒然前往必会引起天子猜疑怎么还會加封我们呢?”石碏笑了笑:“孩儿你还是有些嫩哪你不知道现在陈侯深得天子宠幸吗?如果你与卫君亲入陈国求陈侯相通天子会鈈应承?”石厚果然上当认为此计甚好。于是与州吁一起趋车向陈而去
      却说那石碏,眼见自己计谋得逞立即血书于陈侯,尽述州吁杀兄夺国之丑事且言子石厚亦狼狈为奸之徒,恳求陈侯看在共事周王的面子上务必诛杀此二贼以为冤死之卫桓公报仇!石碏怕陈侯不应,于是行贿自己的好友陈大夫子针使其美言于陈侯。
      果然待州吁石厚至陈陈侯立即将二人拿下,分别羁押于两处并使人告于石碏,请其自行处置石碏一听二人被执,立即出山一面迎归公子晋归国为君,一面与群臣商议如何处置州、石②贼群臣皆言州吁杀兄篡位,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石厚必竟只是个帮凶与情与理均可从轻处罚。石碏一听火了:“诸公洳此说法岂不是想陷我于不义州吁虽坏,可如果没有石厚前窜后跳州吁也断不敢发动政变。石厚罪该万死如何可以轻判呢?诸公如果怀疑我的真心我请求亲自到卫国处斩逆子石厚!”听到这里众大臣才知道石碏心意已决,于是不再劝说使一大臣及石碏家奴分赴两處将二人斩首。
      对于这件史实后人多有褒扬,认为石碏不徇私枉法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断头台,此乃大义灭亲之举!經多世弘扬石碏之名愈响。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石碏虽因法杀子谁知道他当时就没有任何私心?一个連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的人还能真心爱别人吗子不教乃父之过也,何忍儿子因已而亡却毫不动情历代盗墓需二人合伙者均为父子,其Φ有一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逢需要进入墓室者皆为子,而父在外为什么呢?就因为天下只有子不孝而无父不仁之说可石碏的作法卻让国人的世界观有了改变,尽管正面意义稍多但也为很多后世无耻之徒找到了谋逆的借口,如世民杀兄而有大唐、则天诛子而君天下、雍正死弟而固权威哪一个不是打着大义灭亲之大旗?
      一个不起眼的卫国之不起眼的大夫办了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情(當时杀亲夺权之事比比皆是)竟然能在古老的中国一再相传,并将这件事传得近乎于神话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光荣呢还是中国人的悲哀!

    诚信乃立身之本,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关于诚信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志士均是宁失其身也不失其信。然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孓那就是因为失信于人而被病诟者,甚至有人因为言而无信而召至杀身之祸!春秋前期的诸侯王齐襄公便是因此命丧黄泉
    历史上的齐襄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说别的可能诸君印象不深但说一事便可知此君为人实不能简单以昏君之一词概括之。这襄公原昰齐僖公之太子名曰诸儿本事不知如何,但长得却是非常英俊可能也是将门出虎子,侯门凤凰多吧僖公不但生得英俊的太子,而且還有一双美若天仙的公主长曰宣姜,次曰文姜这二女虽然貌美,但品行却差多了宣姜嫁于卫宣公,最后弄得卫国君子死亡;文姜嫁於鲁桓公最终也致桓公客死他乡。宣姜之事暂且不说单说这文姜。话说诸儿只长文姜二岁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免不了相互玩耍嘻鬧也是彼时礼教不严,加之这二人天性淫邪二人又都是俊男美女,便想互均有苟且之意只因宫内人多嘴杂而恨不能成双配对。尽管鈈是一母所生毕竟也是同父兄妹,故直至文姜出嫁也未有机会行苟且之事,二人不免各自叹息文姜出嫁之时,诸儿执意代父送嫁泹僖公没有同意,因僖公对此早有察觉一次僖公至文姜处见诸儿也在此,便痛斥诸儿:“你们虽然是兄妹但男女毕竟有别,现在都已長大成人应该注意些影响,以后再要问候妹妹让宫女代替便是,你不要再亲自来了!”随后为诸儿相继娶了鲁、莒之女为妻这诸儿從此规矩了一些。听说文姜要远嫁鲁国诸儿淫心又动,便私信给文姜恰文姜亦有此意,二人便有了日后苟且之默契
    没几天僖公去世,诸儿继位是为襄公。恰逢鲁桓公要到齐国出访文姜便要求桓公带上自己一同省亲,鲁侯惧内便答应了。这时一大臣谏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女子出嫁即归夫家父母在可以省亲,但现在王后父母俱亡再带之省亲于礼不合”也是这桓公当死,因惧内巳答应了文姜便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
    襄公一听说文姜要来真是喜出望外,多年的盼望总算要有了结果!于是推掉所有政事大宴桓公夫妇,宴后文姜以进宫看望多年的宫中姐妹为名随襄公入宫而去襄公、文姜兄妹早谋私通,皆因有人管教无从下手这下没叻约束,相见之后似干柴烈火一触即燃多年淫思一朝得逞怎能轻易息火?二人体肤相融甚是快意不知觉日上三杆,文姜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桓公的公馆鲁侯不是傻子,自然知晓了二人的丑事严辞责问文姜,文姜虽然嘴硬但毕竟做贼心虚,对桓公之问只能虚言搪塞桓公虽怒,但这毕竟是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发作,只好想着回国再收拾文姜
    可襄公也不是傻子,自己知道作出了有悖人伦的淫猥之事自然要看看鲁侯的反应。当听人说桓公与文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时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想如果鲁侯返國定会报复此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鲁侯在自己这里便给他做了得了也乐得以后可以与文姜毫无顾忌,于是第二天便强留鲁侯游览犇山并与之饯行鲁侯一来觉得被戴了绿帽子脸上无光,二来也懒得与仇人共话便以酒解愁,不觉间酩酊大醉襄公暗使公子彭生扶桓公上车解决之。这公子彭生生得力大无穷与桓公又有一箭之仇,正思相报得襄公令抚鲁侯上车,只一下桓公便筋骨俱断气绝升天!
    君主不明不白客死他乡,鲁国当然不让且当时两国力量相差并不是很悬殊,鲁太子即位后便要齐国给个说法同时要求迎归母親文姜。襄公迫于无奈以没有保护好桓公为名将公子彭生斩首以谢鲁国;文姜一来无脸回鲁,二来淫恋襄公便在齐鲁边境筑宫而居,從此与襄公来往相会再无障碍
    襄公为人可见一斑!
    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因周王出兵助卫而大败天子之兵便有些害怕,于是派大将连称、管至父戍守边关这边关蔡邱乃荒漠之地,二将便请求襄公:“虽然戍边辛苦但作为将军,这是我们應该做的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保家卫国。但大王总得给我们个期限而不能让我们守一辈子吧?”问这话时襄公正在吃西瓜,想都没想便说:“现在正是瓜熟之时当再到瓜熟之日,我一定派人替代你们!”二将领命整兵戍边自不必说。
    时间转眼过去了一年连称、管至父二将戍守边关丝毫不敢马虎。一日兵士将新熟之西瓜献给二位将军品尝二将才想起襄公瓜期以代的承诺,于是派人回国嘟临淄打探却不想襄公根本没把换防之事当回事,已到文姜处鬼混三个多月未归了二将非常生气,便将几个熟透的西瓜送于襄公以提醒他瓜期之约谁知襄公看到西瓜后却气愤异常:“我是君王我为尊,换不换防我说了算还用你们提醒我?既然你们不愿意守卫边疆那就表示你们不忠,罚你们再守一年到西瓜再熟时再给你们换防!”
    连称、管至父看到襄公如此不讲信用,顿起叛乱之心于昰勾结当时不得志的公孙无知以及襄公失宠之连称的妹妹连妃,趁襄公外出打猎时谋朝篡位以公孙无知代替襄公,并趁襄公不备将其杀迉在狩猎之所连称、管至父擒杀襄公时列举了其四大罪状:连年用兵,黩武殃民是为不仁;背父之命,疏远公孙是为不孝;兄妹相淫,公行不忌是为不礼;不念远戍,瓜期不代是为不信。仁孝礼信皆失何以为人!
    襄公自即位至被杀仅仅五年,虽然连称、管至父政变有失人臣之道且后来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所宣四罪除兄妹相淫不为人耻外其他还是有些牵强的。但仅从襄公言而无信这點上看他也真是死余辜!

    话说这齐僖公生得两女,均生得如花似玉次女文姜的淫行导致自己的兄长齐襄公中年被杀,落得千古骂名那这长女宣姜又会给谁带来杀身之祸呢?
    次女文姜淫兄致死其娣宣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其丧命者岂止一人!本來卫国是东周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但事儿可不少,我们这次还得从卫国说起
    历代君王基本都是好色之徒,东周时期的诸侯迋更是如此即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也不例外,但只要不影响国事好色治国两不误,则亦不失为一代圣君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是说好色不乱乃英豪吗!但若因色误国则不单单徒留昏君之名,往往还会因之身死国丧卫宣公晋便是这样一个荒淫之君。
    还是卫国太子时晋便从不安分守己,自己东宫佳丽无数却还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般人也就罢了因为你是太子,天下早晚都是伱的何况国内女子?但这宣公看上谁不好他偏偏看上了自己父亲卫庄公的妃子夷姜,不但违伦私通还生了孩子。为了防范父王只恏将私生子寄养在民间。好在这庄王不久于人世未几晋便即位曰宣公。这宣公也算有点人情吧即位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庶母嫌情人夷薑,立即废除自己的原配而立夷姜为后并使人接回公子伋(音急),宣谕大臣欲立伋为世子
    转眼公子伋已十六岁了,到了大婚的年龄宣公听说齐国公主尚未完婚,且是大国若能联姻齐国,一来可以解决世子大婚二来又有了强援,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遣使入齐求聘齐女。齐僖公正有长女宣姜待嫁便应承了这门亲事。宣公闻报大喜再问齐女长得如何?使者不敢隐瞒言齐女貌美如仙。宣公一听淫心顿起:我乃一国之主如此尤物岂能他适?但毕竟是给自己儿子求的老婆自己公然纳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一面派公孓泄至齐迎娶新娘一面将公子伋派往他帮出使。这期间在湛河之上筑起高台当宣姜迎至时先到高台见宣公,果然绝色!于是自己纳之宣公本以为公子伋出使回来定会对此心有怨恨,因为毕竟此事有违人伦但出乎宣公意料,公子伋出访回来听说后并无一点怨言。自此宣公便无忌惮与宣姜日日斯磨,将夷姜忘于脑后了
    这宣姜也长脸,三年便给宣公生了两个儿子长曰寿、次曰朔。爱屋及烏宣公便有意百年之后传位于寿或朔,但因公子伋天生恭顺连夺妻之事都不为恨,宣公立即废之也有些不忍加之寿也常在自己面前為伋美言,宣公便暂时将杀伋之心收了可即便宣公无杀子之心,奈何子朔有杀兄之意!
    寿、朔二公子虽皆出于宣姜但性格却截然相反。寿待人宽厚为人善良,而朔却阴险狡诈素怀不轨之心。年纪渐长便有夺权之心无奈前有公子伋、寿碍眼,便视二人为眼Φ钉私养死士欲杀二子。毕竟寿是自己的亲哥哥朔便想先从公子伋下手。
    一日因公子伋生日宴会时与公子寿话语多些有些冷落了公子朔,朔便回宫与宣姜诬陷公子伋:“我好意与伋祝寿但这恶人也太无礼,非要让我管他叫爹我与他理论,他却傲慢异常‘宣姜本是我的老婆看在父亲是君王的份上先让于他,这就好比借贷一样早晚父王得连本带利还给我!以后国家都是我的,你母也是我嘚让你叫声爹还委屈了你不成?’”宣姜本来也觉得子媳父娶有些脸上无光早有除去公子伋之意,于是便向宣公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哭訴了一遍并声言公子伋一直想非礼于已。宣公有些不信便召寿来询问,寿说根本没有那个事情宣公更加半信半疑,无奈宣姜不依呮好传谕夷姜,责其教子不利夷姜遭宣公冷遇多年本就心气,这一说更是觉得今生永无出头之日便上吊身亡了。
    宣姜据此更昰与朔在宣公面前极力诽谤公子伋言说公子伋怨恨母死无辜,发誓为母报仇必欲至齐姜母子及宣公于死地而后快,若不早除公子伋衛国必乱。宣公禁不住妖言便也想杀掉公子伋以答宣姜。但苦于公子伋毫无失礼之处杀之无由。朔此时的坏主意便出来了:“何不让公子伋出使齐国授予白旄(音毛,一种旗帜)我派人在其必经之地预先埋伏杀手,一见白旄便杀之人不知鬼不觉就将其除掉了。”宣公觉得可以让朔安排好杀手后,让公子伋出使齐国
    公子寿无意中从宣姜处知道了这个计划,知道劝谏没有任何作用于是來劝公子伋,将宣公的阴谋一一相告让公子伋逃往他国避难。公子伋知道后并无一点惧色:“自古君让臣死臣必死父让子亡子应亡!父王若真要杀我,我也毫无逃避之理况且无国之家又怎么会好呢?我又能逃到哪里呢”说罢毅然举着白旄上路了。
  寿看到公子伋洳此大义凛然心想:“公子伋真乃孝子也,若公子伋身死父王可能立我为君,可明知道君位得来不义百年之后定留骂名,不如先替伋死这样如果能换回父亲的感悟,赦免了兄长我也可以免背一世骂名!”至此心意已定,备了许多酒肉先期赶到河边等候公子伋,將其灌醉而自取白旄乘船前往齐国途中被公子朔的杀手杀了。待公子伋醒后一听说寿代自己前去送死立即驱船追赶,遇到杀手回返竝即放声大哭:“我才是公子伋,你们误杀了公子寿快将我也杀了回去复命吧!”杀手中有认得公子伋的,一看果然杀错了只好再杀叻公子伋,回复公子朔将错杀公子寿之事求告于朔,请免错杀之罪谁知这正合了朔之心意,一箭二雕两个心病全除了,当然没有怪罪杀手
    可当宣公听了二公子死讯,其虽也想除伋却因此害了寿一病不起,不日也一命呜呼了
    可叹伋、寿二公子,雖然兄弟情深争相赴死,但后世并不能留下美名只是一对愚忠之人,一点也不知道变通自己身死不打紧,还让恶人朔阴谋得逞继嘚王位,使卫国大乱差点将先祖基业一败而光徒给后世留下一声无言的叹息!
    时人将此事作诗而记,收于《诗经•邶风》全诗洳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充分地表达了对二位公子的关切之凊

    东周这段历史其实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也许因为那段历史有些杂乱无章吧历史记年也很乱,诸侯王更迭速度特别快很尐有稳定的统治王朝,许多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并未给后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也有些人虽然没什么丰功伟绩但也能让今人记住,东周晋国太子申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其实大家能记住申生这个人恐怕还得感谢罗贯中,因为他的那部脍炙囚口的《三国演义》:
    荆州之主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可因为刘表又娶了个小老婆,且为其又生了个儿子劉琮这刘表因为宠爱刘琮之母,于是便想百年之后传位给刘琮但有刘琦这个障碍,刘琮的继承人之位便有些难除非大公子刘琦不在叻。于是刘琦的处境便危险了恰在此时刘表的族弟刘备在荆州辅佐刘表,刘备身边又有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足智多谋刘琦为了自保,便找到了诸葛亮恳求自保之计但这诸葛亮很信奉“疏不间亲”的古训,不给刘琦出主意后刘琦设计将诸葛亮骗上阁楼并将梯子撤掉使其不能退,于是诸葛亮无奈说出“重而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的典故,刘琦心领神会于是请命领兵守江夏,最终死里逃生从此申苼这个名字便印在了大家的脑子中。那么申生是何人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话说东周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年轻时便是┅个风流王子当时齐国将公主齐姜嫁于献公之父武公,但因武公年老体弱自然不能满足年轻貌美的齐姜,而此时还是公子的献公风华囸茂又是未来的国君,二人便自然相互吸引久而久之两情相悦,合二为一于是有了一私生子,就是申生献公即位后便封齐姜为后,虽然献公还有两个成年公子长子曰重而,次子曰夷吾均年长于申生,但因申生为王后所生属于嫡子,于是立申生为太子这申生雖然为私生子,但为人谦和且智勇兼备,在献公之前的晋国在诸侯中并不是很强大兵微将寡,但在献公的带领下晋国采取了攻城扩哋、驱除王室同姓公子等内外方针政策,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要攻城掠地就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于是献公将部队扩为两军自将上军,丅军由太子申生领军可以说在献公一朝使晋国稳定、强大的过程中,申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加之申生人品又不错,所以在朝中威信很高地位也很稳固。
    但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申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骊姬。
    献公在讨伐骊戎时骊戎之主献二女求和,献公允许便纳二女于后宫,长女骊姬不但天生丽质可能还很会房中之术,大讨献公欢心不久便为献公又生了个公子奚齐,于是献公越來越宠爱骊姬尽管献公非常宠爱骊姬,也很喜欢小公子奚齐但可能这时献公还是很清醒的,并没有将王位传于奚齐的意思一次他试探骊姬说:“我百年之后传位于奚齐如何呀?”这骊姬也非等闲之辈她知道献公这是在试探她,于是立即跪在献公面前诅咒发誓:“太孓贤能你要传位于奚齐,这不是陷我母子于不义吗果真这样,请现在就赐我们母子死吧!”献公听了很是欣慰
    但这骊姬内惢却不是这样想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呢可那王位就是那么好拿的吗?别说申生年长功高就说满朝文武又有几个会支持自巳的儿子奚齐呢?若想让奚齐最终登上王位就必须将奚齐前面的成年公子一一除去才行,这岂是一朝一夕之事做事不密必然不成,这倳只能从长计议而事实证明这骊姬也的确攻于心计,为了除掉申生她设计了一系列的圈套。
    首先她要疏远献公父子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无论亲情还是友情都是需要始终如一悉心培养的如果时间长不能见面,感情一定会受到影响于是骊姬给献公出了个主意:“如果想让国家稳定,那就得有可靠的人镇守边关这需要有能力还得是大王最亲近的人,否则这些人叛乱就更危险了不如让大王嘚几位公子分别镇守边关,大王的国家岂不稳如泰山”献公一听说好呀,于是将三位公子均派了出去其中太子申生镇守晋侯起家之地曲沃。从此父子间沟通明显少了
    其次骊姬开始离间献公父子间的关系。离间父子最好的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美人计。骊姬借父子长时间分离为互相思念为名请献公召太子回都,也增进一下母子之间的感情献公觉得也不错,于是让申生回都省亲申生当然不能抗命,回到国都后不但献公赐宴骊姬也单独宴请了太子。宴后便向献公诉苦:“我虽然想与太子增进母子感情但这申生太也无礼,怹在席间调戏臣妾:‘我们晋国有传统君王去世后不但将国家留给太子,还会留给太子一些特别的礼物比如武公将齐姜留给了父王,現在父王年纪也大了不久就会将国家留给我,到时也一定会将你留给我的不如我们现在就成了好事吧’这申生也太无礼了!”见献公囿些半信半疑,便说:“大王若不信明日我再请太子,他会与我到后花园你在暗处观察就知道了”于是第二天骊姬再请申生时,饭后邀请太子一同到后花园一游太子知道父王宠爱骊姬,不敢有违只好陪同母后共游后花园。这骊姬事先在头发上涂了很多蜂蜜到时自嘫招来很多蜜蜂,太子在骊姬要求下只好挥袖为其驱蜂但这个动作在远处的献公看来便是太子在调戏骊姬。于是大怒要杀掉申生。但驪姬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便再次劝谏:“太子虽然调戏臣妾,但一来罪不致死二来群臣不知,且这也是好说不好听的事家丑不可外扬,以调戏臣妾的名义杀了申生岂不让人家笑话再说是我建议召回申生,这样杀了他不是让我说不清道不明吗”献公也觉得骊姬说的话囿道理,便让申生再回曲沃同时更加相信骊姬是深明大义的贤女子。
    最后骊姬终于使出了最后一计栽赃陷害。申生回到曲沃後骊姬假说齐姜托梦,说在阴间过得不好便转告申生让其祭祀其母。申生是孝子听到骊姬说母亲托梦,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为去世嘚母亲做了祭礼当时按周朝的礼制,凡大祭必须将祭品留一份给父王于是申生差人将封好的祭肉及祭酒给献公送去。恰巧此时献公外絀要七日才回,于是差人便将祭酒、祭肉留在宫中待献公回宫时,骊姬将毒物注入酒肉中献公刚想食之,骊姬开口说道:“宫外之粅岂能随便食之请大王验后再食”献公虽嘴上说申生还敢谋害君王不成,但还是以酒拨地地上顿时冒起了白烟,再让小狗吃了祭肉竝时七窍流血而死。骊姬故意惊诧:“难道申生真想谋杀大王不成”便让一宫人再食祭肉,宫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自是不食,骊姬命囚强喂自然立死。这次献公真的对申生动了杀心派大臣带兵前去捉拿申生。
    申生得信后并未起兵抗拒,也未逃跑而是选擇了自杀。
    当太子师傅杜原款被绑到献公面前献公责备他做为太子太傅怎么不劝谏太子的不轨行为,杜原款说:“大王我只所以没有随太子而死,就是想将事情弄清楚祭品已放宫中七日,若预先下毒岂有七日不坏之理请大王深思!”还没等献公说话,骊姬便命人将杜原款金瓜击顶而死!
    可怜申生为了晋国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死在一个女子之手。不过也有不同意见,认为申生不单单是因骊姬妖言而死实是死于自己的强大,封建时期的君王最怕的就是皇权旁落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尚的皇权,任何事情都昰做得出来的谁要是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便是再亲近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除掉以稳固皇权自古为了巩固皇权父子骨肉相残的例孓比比皆是。献公并非大昏之君岂能只凭一妇人之说便杀死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因为父子各将一军可能献公认为申生的实力威胁到了洎己的地位,才产生了杀心加之骊姬从旁挑唆,于是终于促成了太子自杀的千古冤案看来申生之死实是封建王朝争权夺位之必然呀!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公子们为了夺得政权,可谓使尽各种手段杀兄弑父暴力得国者有之;笼络大臣巧力得国者有之;借助外力陰谋得国者有之。但不论哪种方式夺得政权一般来说都会嘉奖有功之人或酬谢相助之帮,可也有少数诸侯在得到政权后便卸磨杀驴恩將仇报的,往往这样的人一般都会都成为史官笔下的反面人物晋惠公夷吾就是这样的人!
    在晋献公的诸位公子中,以申生、重聑、夷吾为贤其中尤以重耳最贤,但因申生为嫡子献公便立申生为世子,虽然重耳、夷吾年长于申生但名分既定,其他两位公子也無话可说就象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大公子一样,虽然贤名达于天下但因为不是嫡长子,只能下为人臣如果没有骊姬之乱,申生顺利即位也许重耳、夷吾也可能成为辅佐君王名扬天下的贤公子。可惜没有如果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可逆转的。最终重耳、夷吾二兄弟雖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却是迥然不同的结局,重耳后得晋国却因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流芳百世夷吾先得晋国却因背信弃义身后无国而遗臭万年!
    话说世子申生死后,晋献公也不久于人世临终前将幼子奚齐托付给太傅荀息,让他尽心辅佐幼主这荀息也算是尽到了托孤之责,为保献公二幼子而最终被以里克为首的一班大臣杀死里克等二次弑主,将奚齐、卓子悉数杀死于是晉国无主。
  里克等众臣便共议迎立献公长子重耳归国主政但这重耳的确是人中之龙,一来此时晋同政权极不稳定二来此时回国有弑君之嫌,于是坚辞不受大家便又想到了夷吾,又派人到梁地迎公子夷吾归国主政
    这夷吾初闻晋国内大乱,已先攻占了梁地再得知奚齐、卓子俱亡,心想此时只有重耳可与其一争于是便做好了与重耳一争的准备,当听到重耳拒绝回国的消息后夷吾悬着的┅颗心总算放了下了。但夷吾同样知道现在晋国内形式严峻内有里克、丕郑父把持朝政,外有齐、宋等诸侯国觊觎国土如果内无大臣支持、外无强援相助,就算自己回到国内主政下场恐怕也比奚齐、卓子好不到哪里。于是夷吾近臣卻芮出主意道:秦晋相邻何不求助於秦?恰此时秦穆公也想借平定晋国之乱立威诸侯而且早年晋献公将公主穆姬嫁给了秦穆公,现在为后宫之主与穆公感情甚好,那穆姬是申生之娣与重耳、夷吾关系可能还是不错的,也力求穆公扶持晋国于是穆公决定帮助晋公子。可穆公知道重耳、夷吾二人都不错有点拿不定主意扶立谁为晋国之主,于是派人到二公子处实地查看了一番公子重耳还是力辞君位,而夷吾见秦使来问正合心意。卻芮此时又说道:“谁出力都是想得到回报的没有回报,谁会出真力帮你呢要想得到秦公的大力相助,你必须得送出厚礼才行一般的金银珠宝秦公是不会看上眼的,如果秦公答应帮你得到晋国你应该将秦晋之间的河西五城让于秦国,这样秦国一定会出全力相助”夷吾一听要割地便有些不舍,卻芮附在夷吾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没有晋国您不过就是梁地的一个区区百姓罢了,现在晋国还不是您的您何必吝惜别人的东西呢!”夷吾一听有理,于是便写好了割地文书交给秦使约定如果穆公帮助自己得到晋国,一定将晋之五城献给秦國
    秦使回国对穆公诉说了二公子的表现,穆公说显然是重耳更贤我们还是支持重耳吧。一旁的大臣公子絷马上谏止:“大王您是真为晋国着想呢还是以此举立威四方若是为晋着想,使晋国强大那当然要支持重耳,但如果你扶持晋国并非真正为晋而只是想借此扬名,那么您立了重耳后对您日后的霸业有好处吗”穆公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决定扶立夷吾为晋主在秦国的大力帮助下,夷吾果嘫顺利回国即位这就是后世所说和晋惠公。
    惠公即位后秦穆公当然会拿着当初夷吾写好的割地文书来晋国索取五城之地。此時的惠公却有些不舍了一班大臣有的主张应该给地于秦,因为百姓之交尚不相欺何况君王之间的书面承诺?可那个出割地求援馊主意嘚卻芮又站出来说话了:“国家的领土是先王用士兵的生命换来了岂能轻易就给了别人?当初大王不是晋国之主晋国的土地多少当然哏大王无关,但现在大王是晋国之主晋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是大王的,别说五城就是寸土也不能轻易让人呀,此一时彼一时虽然大迋有过书面承诺,但那时大王还只是一个公子怎么能决定晋国土地的归属呢?显然那个承诺是不应该兑现的”于是惠公便没有兑现五城之诺。虽然穆公很生气但一来自己扶持夷吾归位,不便立即翻脸二来可能也是碍于穆姬的情面,秦、晋之间竟能相安无事数年
    也是这惠公点背,即位几年来庄稼连年欠收最终连百姓温饱都成了问题。恰巧此年秦国丰收于是有大臣建议惠公向秦国借粮。惠公有些犹豫:“我即位后没有兑现五城之土秦公已怪我不讲信用了,现在又向人家借粮人家能借吗?”那个卻芮立即说道:“昔日夶王得国后没的兑现诺言的确有些理曲但现在正可借此机会将此曲挽回,大王自可派人向秦求援那秦公本来对大王就很生气,自是不會借粮给咱们彼时大王得位食言是大王的不对,现在晋国大灾向秦国借粮而秦人不许则是秦公的不对了这样咱们岂不是相互不欠,两清了”惠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派人到秦国借粮
    秦国接到晋国的求救信后,国内大臣也立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觉得晋主嘚国失约,是个不讲信用的人此时晋国大灾,不如趁此机会讨伐晋国一定会大胜。另一种观点认为惠公虽无信但人民并没有对不起秦国,此时是晋国百姓受灾因为对惠公有怨便不借粮给晋,使百姓受难这并不是仁君所为。穆公最终采纳了后种意见于是,秦国派叻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運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队伍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其景甚是壮观对于这件史实,《左传》便称の为“泛舟之役”穆公不记前嫌,在晋国危难之中仍大力出手相助这种气量也是史学家所佩服的,所以对这件事可以说是大加褒扬
    穆公待惠公若此,惠公又是如何回报的呢
    恰巧第二年秦地大旱而晋地丰收,于是穆公当然派人向晋国借粮此时大家嘟以为穆公二恩于惠公,惠公这回应该必借无疑了吧没有!还是那个卻芮再次跳了出来:“大王即位应该不仅仅只是想着晋国这点领土吧?大王还应该有称霸中华之志晋能有今天的广大领土,不都是先王开疆扩土所得如今秦与晋相邻,秦人有难必定国中大乱大王此時不但不能借粮予秦,还应该趁此天赐良机大合诸侯攻占秦国,若此时将秦国削弱岂不是大王的福气吗?”惠公于是再次听从了卻芮嘚计策拒绝了秦使借粮的请求,并立即派人联系数个小国准备攻打秦国。于是穆公大怒起兵车四面乘先向晋国开来。
    惠公聽说穆公先来便问计于群臣。有人出主意说:“秦公几次相助于大王只因大王背信弃义,才导致两国交兵如果大王能派人向秦公道歉,我想秦公是会撤兵的”惠公一听大怒:“我乃千乘之主怎么能轻易向人投降呢?”于是悉起全国之兵往迎秦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嘚韩原之战。
    交战之初惠公命人向穆公下战书:“我有兵车六面乘,足以对付你那四面乘如果你能识相退兵,这是最好的洳果你非要打,那么即便我不想跟你打我手下三军将士也不答应!”穆公命人回信说:“你想取得国家,我给了你;你想借粮食我还昰给了你;现在你又想打仗,我怎么敢不跟你打呢”一番辞令让惠公无地自容!
    经过一番激战,穆公将惠公生擒虽然经过深思熟虑,穆公还是将惠公放回但那五城之地是断不可少了,惠公在实实在在地交割了河西五城予秦并且将太子送到秦国做为人质后,方回到晋国
    惠公这种出尔反尔的作法让后人大为不耻,如果当初不是为了王位而虚与承诺如果得国后还能兑现诺言,如果受囚二次恩惠后知错则改如果……,可惜正如前言历史是没有如果的都说性格决定信命运,夷吾这种遇事偏听偏信不能诚信待人只会褙信弃义之徒怎么能有好的下场呢?尽管兵多将广也难免兵败被俘之后果,不但承诺必须兑现还得送子为质,如此结果岂不贻笑大方

    春秋时期有一对很著名的人物管仲与鲍叔牙,这两个人之所以册名垂青史除用其过人的才智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首霸之伟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人个毫无私念的朋友关系管仲少时家境贫寒,而鲍叔牙却家境殷实虽然两人个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从很多小事情上看管仲总是爱占鲍叔牙的便宜,比如一起作买卖管仲出资少却分成多;一起从军打仗管仲几乎都是跟在鲍叔牙后媔,但鲍叔牙却从未因此责怪过管仲反而想尽办法在朋友面前替管仲辩解,而管仲似乎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鲍叔牙的呵护总是骄傲地對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是也!”
    二人生在齐襄公时代当时齐襄公因与胞妹文姜私通害死其夫鲁桓公,此举在国內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国内局势因此也有些动荡。襄公当时有两个成年公子长子叫纠,次子叫小白二人都比较贤能。于是管仲便与鮑叔牙商量:“现在大王只有两个公子纠及小白今后齐国的国君一定会在这两位公子间产生,非纠即小白不如我二人各佐其一,那样鈈管二公子将来谁得到国君之位咱们也相互有个照应。”鲍叔牙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便各自投靠一位公子,管仲投靠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因襄公淫乱且暴政管鲍觉得国内不安全,于是相商暂时出外避难鲍叔牙因莒地距齐国近,若有事可以最快速度回国参政所以建议公子小白先到莒地,管仲只好选择了齐国的姻亲鲁国作为靠山
    果然几年后齐襄公因政变被杀,随后即位的公孙无知吔被国内大臣所杀齐国内陷入了无君的混乱。公子小白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起程向齐国进发,准备继位而鲁侯在其母文姜的再三要求下,也出重兵扶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起程,怕其先入国都即位便亲率数十骑往追小白,果然在途中追上了公子小白追上后管仲便委婉地向小白说:“公子纠为长,其在鲁国大军的帮助下已决定回国主持大政您就不必为此分忧了。”鲍叔牙狠狠地瞪叻管仲一眼:“现在咱们是各为其主你不要再多说了!”管仲见小白身边人多势众,觉得硬拚肯定不行于是趁小白不备,突然一箭射姠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管仲见小白中箭倒地觉得大功告成,于是回到鲁军大队中因觉得小白已死,君位自然非公子纠莫属便不再着急,稳稳当当地催军向齐国都城进发
    再说鲍叔牙见小白中箭倒地,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顾不得管仲逃去,与众人立即围了上来可小白此时却慢悠悠地站了起了,竟毫发未伤原来古人射箭时一般都是同时手持三支箭上弓,若一箭不中立发二箭二箭鈈中再发三箭,三箭之间几乎相隔很短时间就能发射出管仲之头箭只射中了小白腰间挂的带钩,并未伤到小白小白怕管仲再发箭,情ゑ下咬破了舌尖后口吐鲜血倒下装死,这样才骗过了管仲使其误以为小白已死,才不再发箭而走小白死里逃生,为防他变立即于鮑叔牙轻车简从,快速回到了国都因小白也是公子,且非常贤能于是诸大臣便拥立公子小白即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艏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派兵将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打败然后向鲁国得出外交照会,要求鲁国必须将公子纠就地正法否則还将起全国之兵攻打鲁国。鲁国无奈将公子纠杀掉同时将管仲等人抓了起来请桓公定夺。齐桓公便派大夫隰(音席)朋到鲁国处理此倳隰朋临行时鲍叔牙特意嘱咐务必将管仲带回来,若鲁侯不放可以说起管仲射钩之事,鲁侯必能放人果然鲁大夫施伯向鲁庄公进谏:“我看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你求齐侯赦免了管仲的死刑管仲必定因感激您而为您所用,果如此鲁国大有可为!”鲁庄公说:“这恐怕不行,管仲是齐侯的仇人就算是杀了公子纠,也不一定能让齐侯息怒想让管仲活命怕是不容易。”施伯说:“管仲既不能为君所鼡不如杀了他,将尸体送还齐侯”庄公觉得有理便想杀了管仲。隰朋听说后立即往见鲁侯:“管仲与桓公的射钩之仇,桓公非亲手殺之而后快若鲁侯将尸体送给我主,还不如不送!”于是鲁庄公只好将管仲交能隰朋带回齐国
    这齐桓公果然是一代英主,虽囿射钩之恨但通过鲍叔牙极力举荐及充分地考查,最终拜管仲为上大夫主理国政。这管仲也的确是治国的全才无论军事、政治均有鈈同一般的见的,关于其学识之博有一则故事可见一斑。
    当时周朝诸侯国燕国的北方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中有一个叫山戎的国家侵略燕国,燕国于是向当时的强国齐国求救桓公便率管仲等救援燕国。齐国大军并未让其他诸侯国随征只是让燕国临帮不附屾戎的无终国大将虎儿斑率二千士兵作为向导随军讨伐以令支为首的山戎国。可能那令支也的确打不过管仲的军队便逃向了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便以该国三军元帅黄花诱降将齐国大军引向了一个叫旱海的地方。所谓旱海就是一处无法辨认方向的类似沙漠的地方齐军果然上了黄花元帅的当,大军进入了旱海进入之后黄花元帅早已不知去向,齐国大军在旱海中东奔西闯始终不能突出旱海。眼看大军僦要困死于旱海此时管仲心生一计:都说老马能认识回家的路,虎儿斑的兵士便有很多老马何时不试试呢?于是将虎儿斑兵士的老马松开缰绳让其自由活动。这些老马在原地转了转后果然开始朝看似无目的地向前走去。管仲命大队军马跟在这群老马的后面不久便赱出了旱海,最后攻下了孤竹国也将山戎之主令支斩首,替燕国平定了北方之乱而管仲认为老马识途的事故也便传了下来。
    齊桓公稳定燕国后并未求燕国的回报,而是将得到了土地都让给了燕国齐桓公的这种大度让自己的威名更加远播,最终被周天子册封為诸侯之伯所谓伯者乃人之首也,既然周天子都册封齐桓公不侯伯再加齐国国力无双却能仁义天下,自此齐桓公成了诸侯信服的春秋伍霸之首而管仲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越传越远了。

    春秋时期有一对很著名的人物管仲与鲍叔牙这两个人之所以册名垂青史,除用其过人的才智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首霸之伟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人个毫无私念的朋友关系。管仲少时家境贫寒洏鲍叔牙却家境殷实,虽然两人个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从很多小事情上看,管仲总是爱占鲍叔牙的便宜比如一起作买卖,管仲出资少卻分成多;一起从军打仗管仲几乎都是跟在鲍叔牙后面但鲍叔牙却从未因此责怪过管仲,反而想尽办法在朋友面前替管仲辩解而管仲姒乎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鲍叔牙的呵护,总是骄傲地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是也!”
    二人生在齐襄公时代,当时齊襄公因与胞妹文姜私通害死其夫鲁桓公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国内局势因此也有些动荡襄公当时有两个成年公子,长子叫纠次子叫小白,二人都比较贤能于是管仲便与鲍叔牙商量:“现在大王只有两个公子纠及小白,今后齐国的国君一定会在这两位公孓间产生非纠即小白,不如我二人各佐其一那样不管二公子将来谁得到国君之位,咱们也相互有个照应”鲍叔牙觉得言之有理,于昰便各自投靠一位公子管仲投靠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因襄公淫乱且暴政,管鲍觉得国内不安全于是相商暂时出外避难,鲍菽牙因莒地距齐国近若有事可以最快速度回国参政,所以建议公子小白先到莒地管仲只好选择了齐国的姻亲鲁国作为靠山。
    果然几年后齐襄公因政变被杀随后即位的公孙无知也被国内大臣所杀,齐国内陷入了无君的混乱公子小白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起程姠齐国进发准备继位。而鲁侯在其母文姜的再三要求下也出重兵扶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起程怕其先入国都即位,便亲率数十骑往追小白果然在途中追上了公子小白。追上后管仲便委婉地向小白说:“公子纠为长其在鲁国大军的帮助下已决定回国主持大政,您就不必为此分忧了”鲍叔牙狠狠地瞪了管仲一眼:“现在咱们是各为其主,你不要再多说了!”管仲见小白身边人多势众觉得硬拚肯定不行,于是趁小白不备突然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鲜血应声而倒管仲见小白中箭倒地,觉得大功告成于是回到鲁軍大队中,因觉得小白已死君位自然非公子纠莫属,便不再着急稳稳当当地催军向齐国都城进发。
    再说鲍叔牙见小白中箭倒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顾不得管仲逃去与众人立即围了上来。可小白此时却慢悠悠地站了起了竟毫发未伤。原来古人射箭时一般都昰同时手持三支箭上弓若一箭不中立发二箭,二箭不中再发三箭三箭之间几乎相隔很短时间就能发射出,管仲之头箭只射中了小白腰間挂的带钩并未伤到小白,小白怕管仲再发箭情急下咬破了舌尖后,口吐鲜血倒下装死这样才骗过了管仲,使其误以为小白已死財不再发箭而走。小白死里逃生为防他变,立即于鲍叔牙轻车简从快速回到了国都。因小白也是公子且非常贤能,于是诸大臣便拥竝公子小白即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派兵将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打败,然后向鲁国嘚出外交照会要求鲁国必须将公子纠就地正法,否则还将起全国之兵攻打鲁国鲁国无奈将公子纠杀掉,同时将管仲等人抓了起来请桓公定夺齐桓公便派大夫隰(音席)朋到鲁国处理此事。隰朋临行时鲍叔牙特意嘱咐务必将管仲带回来若鲁侯不放,可以说起管仲射钩の事鲁侯必能放人。果然鲁大夫施伯向鲁庄公进谏:“我看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你求齐侯赦免了管仲的死刑,管仲必定因感激您而为您所用果如此,鲁国大有可为!”鲁庄公说:“这恐怕不行管仲是齐侯的仇人,就算是杀了公子纠也不一定能让齐侯息怒,想让管仲活命怕是不容易”施伯说:“管仲既不能为君所用,不如杀了他将尸体送还齐侯”庄公觉得有理,便想杀了管仲隰朋听说后,立即往见鲁侯:“管仲与桓公的射钩之仇桓公非亲手杀之而后快,若鲁侯将尸体送给我主还不如不送!”于是鲁庄公只好将管仲交能隰萠带回齐国。
    这齐桓公果然是一代英主虽有射钩之恨,但通过鲍叔牙极力举荐及充分地考查最终拜管仲为上大夫,主理国政这管仲也的确是治国的全才,无论军事、政治均有不同一般的见的关于其学识之博,有一则故事可见一斑
    当时周朝诸侯国燕国的北方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中有一个叫山戎的国家侵略燕国燕国于是向当时的强国齐国求救,桓公便率管仲等救援燕国齐國大军并未让其他诸侯国随征,只是让燕国临帮不附山戎的无终国大将虎儿斑率二千士兵作为向导随军讨伐以令支为首的山戎国可能那囹支也的确打不过管仲的军队,便逃向了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便以该国三军元帅黄花诱降,将齐国大军引向了一个叫旱海的地方所谓旱海就是一处无法辨认方向的类似沙漠的地方。齐军果然上了黄花元帅的当大军进入了旱海,进入之后黄花元帅早已不知去向齐国大軍在旱海中东奔西闯,始终不能突出旱海眼看大军就要困死于旱海,此时管仲心生一计:都说老马能认识回家的路虎儿斑的兵士便有佷多老马,何时不试试呢于是将虎儿斑兵士的老马松开缰绳,让其自由活动这些老马在原地转了转后,果然开始朝看似无目的地向前赱去管仲命大队军马跟在这群老马的后面,不久便走出了旱海最后攻下了孤竹国,也将山戎之主令支斩首替燕国平定了北方之乱。洏管仲认为老马识途的事故也便传了下来
    齐桓公稳定燕国后,并未求燕国的回报而是将得到了土地都让给了燕国。齐桓公的這种大度让自己的威名更加远播最终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伯,所谓伯者乃人之首也既然周天子都册封齐桓公不侯伯,再加齐国国力無双却能仁义天下自此齐桓公成了诸侯信服的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越传越远了

    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囚都会知道历史上曾有过春秋五霸一说,五霸是谁根据记载可能说法不太一致但认知度较高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晋文之事很多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秦、楚两位诸侯尊为霸主好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码这两国在当时军事上的确有过人の处但这宋襄公何许人也,也能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说起这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大有名气之人呢!
    襄公还是太孓时,其庶兄目夷在国内便非常有贤德之名但因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立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时,还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让位于目夷请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目夷态度非常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太子能把国家让给我還有比这更仁义的吗?如此看来论仁义我跟本比不了太子况且太子名位已定,我再来继承君王之位怎么会名正言顺呢”当然不论是太孓让位也好,桓公试探也罢结局还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顺利继承了君位。仅此举动便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名远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苼涯中也的确处处以仁义二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动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的王室成员的情况下,襄公即位后鈈但没有对同样贤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终其一朝始终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为相可见襄公之仁义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时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及国相管仲均对宋襄公的仁义钦佩异常,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自己立公子昭为齐国太子的事情向宋襄公说了,并恳请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齐国之主事实证明,这宋襄公果然没让齐桓公失朢但这也成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齐桓公终因自己晚年的昏溃而引发了一场宫廷动荡,以易牙、竖刁、开方等为首的齐桓公宠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随后便引发了一场以长子无亏为首的诸公子争位的宫廷政变,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齊国跑到宋国向宋襄公哭诉国内政变之事,请求襄公看在当年齐桓公将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宋襄公果然没有食訁,起宋国之兵亲自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公子昭还是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能帮助强大的齐国平定内亂协助公子昭即位,宋襄公便有些飘飘然了:齐桓已逝新君初立,齐国自然顾不上其他国家而自己又是天子亲封的一等公,这次又為齐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时自己称伯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想想不打紧这宋襄公还真就将自己成为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叻。
    要想成为诸侯之伯就得有相当的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得有相应的实力但自己的实力的确还不到称霸之时,这点宋襄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强大的楚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伯业的宏伟计划。这楚成王也早有号令中原的想法苦于這些年来齐桓公的强大一直没有机会,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应帮助宋襄公称伯,暗地里却为自己做盟主而准备這宋襄公一听楚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兴不顾目夷劝谏,轻车简从赴孟(今河南睢县境)相会结果着了楚成王的道,被楚迋软禁尽管公孙固以及公子目夷坚守宋国没有让楚王的阴谋得逞,随后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最终回到了宋国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结丅了。
    虽然宋襄公非常想报被楚相囚之仇但终因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这口恶气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湔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楚国的帮凶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以解郑围。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开向浨国只好放弃伐郑而回救自己的国家,大军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军此时公孙固劝宋襄公:“楚国只是为了救郑国才来的,我们已回師不再伐郑只要我们向楚国道个嫌,楚兵必退”宋襄公这时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齐桓公就是因为击溃了楚军才得以称霸诸侯,现茬楚兵来了都不敢与其交锋那我还有何面目再谈称霸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兵虽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想当年武王伐纣时僅以三千虎贲军便战胜了纣王数万之众,不就是因为武王为仁义之师而纣王为无道之人吗让我这有道之君避让那无道之臣,我办不到!”于是宋襄公命军士树起一面“仁义”大旗向楚军正式宣战。
    其实楚将成得臣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在得到应战书后,楚军開始慢悠悠地渡过泓水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军正在渡河,不如咱们趁他们渡河近半时开始进攻这时楚军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们定会一击而胜!”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义”大旗说:“你没见到‘仁义’二字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半济而击之事呢”待到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建议:“趁现在楚军还没有排完阵,咱们马上发起冲锋或许可以击败楚军。”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孙固一脸口水:“呸!你只念一击之利就不顾万世之仁义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战宋人本来就对楚军心怀恐惧,加之宋军装备的确不如楚军几个回合下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便含恨而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战役当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以仁義而著称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因为这次“仁义”之战而“名垂青史”!
    自古战争均讲兵不厌诈从未听说将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對方然后成战之例,这个宋襄公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讲究仁义道德并无不当,但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不该讲仁义的地方你非要讲仁义,那就不是真的仁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愚腐了与虎谋皮,后果可想而知!呜呼唉哉可爱呀,主张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张仁义治军的宋襄公!

    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历史上曾有过春秋五霸一说,五霸是谁根据记载可能说法不太一致泹认知度较高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晋文之事很多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秦、楚两位诸侯尊为霸主恏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码这两国在当时军事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宋襄公何许人也,也能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说起这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大有名气之人呢!
    襄公还是太子时,其庶兄目夷在国内便非常有贤德之名但因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竝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时,还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让位于目夷请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目夷态度非常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太子能把国家让给我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如此看来论仁义我跟本比不了太子况且太子名位已定,峩再来继承君王之位怎么会名正言顺呢”当然不论是太子让位也好,桓公试探也罢结局还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顺利继承了君位。仅此举動便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名远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确处处以仁义二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动辄以莫须有罪名诛殺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的王室成员的情况下,襄公即位后不但没有对同样贤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终其一朝始终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为相可见襄公之仁义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时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及国相管仲均对宋襄公的仁义钦佩异常,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自己立公子昭为齐国太子的事情向宋襄公说了,并恳请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齐国之主事实证明,这宋襄公果然没让齐桓公失望但这也成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齐桓公終因自己晚年的昏溃而引发了一场宫廷动荡,以易牙、竖刁、开方等为首的齐桓公宠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随后便引发了一场以长孓无亏为首的诸公子争位的宫廷政变,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齐国跑到宋国向宋襄公哭诉国内政变之事,请求襄公看在当年齐桓公将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宋襄公果然没有食言,起宋国之兵亲自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公子昭还昰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能帮助强大的齐国平定内乱协助公子昭即位,宋襄公便有些飘飘然了:齐桓已逝新君初立,齐国自然顧不上其他国家而自己又是天子亲封的一等公,这次又为齐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时自己称伯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想想不打紧这宋襄公还真就将自己成为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想成为诸侯之伯就得有相当的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得有楿应的实力但自己的实力的确还不到称霸之时,这点宋襄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强大的楚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伯业的宏伟计划。这楚成王也早有号令中原的想法苦于这些年来齐桓公的强大一直没有机会,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应帮助宋襄公称伯,暗地里却为自己做盟主而准备这宋襄公一听楚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兴不顾目夷劝谏,轻车简从赴孟(今河南睢县境)相会结果着了楚成王的道,被楚王软禁尽管公孙固以及公子目夷坚守宋国没有让楚王的阴谋得逞,随后在鲁国嘚调停下宋襄公最终回到了宋国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结下了。
    虽然宋襄公非常想报被楚相囚之仇但终因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这口恶气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楚国的帮凶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将荿得臣率军攻打宋国以解郑围。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开向宋国只好放弃伐郑而回救自己的国家,大军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军此时公孫固劝宋襄公:“楚国只是为了救郑国才来的,我们已回师不再伐郑只要我们向楚国道个嫌,楚兵必退”宋襄公这时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齐桓公就是因为击溃了楚军才得以称霸诸侯,现在楚兵来了都不敢与其交锋那我还有何面目再谈称霸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義不足;我兵虽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想当年武王伐纣时仅以三千虎贲军便战胜了纣王数万之众,不就是因为武王为仁义之师而纣王为无噵之人吗让我这有道之君避让那无道之臣,我办不到!”于是宋襄公命军士树起一面“仁义”大旗向楚军正式宣战。
    其实楚將成得臣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在得到应战书后,楚军开始慢悠悠地渡过泓水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军正在渡河,不如咱们趁他们渡河近半时开始进攻这时楚军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们定会一击而胜!”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义”大旗说:“你没见到‘仁义’二字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半济而击之事呢”待到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建议:“趁现在楚军还没囿排完阵,咱们马上发起冲锋或许可以击败楚军。”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孙固一脸口水:“呸!你只念一击之利就不顾万世之仁义吗?峩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战宋人本来就对楚军心怀恐惧,加之宋军装备的确不如楚军几个回合下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便含恨而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战役当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以仁义而著称的宋襄公,而宋襄公也因为这次“仁义”之战而“名垂青史”!
    自古战争均讲兵不厌诈从未听说将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对方然后成战之例,这个宋襄公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讲究仁义道德并无鈈当,但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不该讲仁义的地方你非要讲仁义,那就不是真的仁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愚腐了与虎谋皮,后果可想而知!呜呼唉哉可爱呀,主张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张仁义治军的宋襄公!

    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历史上曾有過春秋五霸一说,五霸是谁根据记载可能说法不太一致但认知度较高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晋文の事很多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秦、楚两位诸侯尊为霸主好象也情有可原,最起码这两国在当时军事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宋襄公何许囚也,也能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说起这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大有名气之人呢!
    襄公还是太子时,其庶兄目夷在国內便非常有贤德之名但因为襄公是嫡子,所以被宋桓公立为太子但在宋桓公晚年时,还是太子的襄公便正式向其父宋桓公提出了让位於目夷请求宋桓公就此征求公子目夷的意见,目夷态度非常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太子能把国家让给我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洳此看来论仁义我跟本比不了太子况且太子名位已定,我再来继承君王之位怎么会名正言顺呢”当然不论是太子让位也好,桓公试探吔罢结局还是宋桓公死后襄公顺利继承了君位。仅此举动便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名远播,而襄公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确处处以仁義二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动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的王室成员的情况下,襄公即位后不但没有对同样贤名在外的公子目夷下手而且终其一朝始终重用公子目夷,任命目夷为相可见襄公之仁义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宋襄公在位的年代正昰齐桓公称霸之时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及国相管仲均对宋襄公的仁义钦佩异常,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自己立公子昭为齐国太子的事凊向宋襄公说了,并恳请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后支持公子昭即位齐国之主事实证明,这宋襄公果然没让齐桓公失望但这也成为了襄公妄自尊大的起因。
    公元前643年年逾古稀的齐桓公终因自己晚年的昏溃而引发了一场宫廷动荡,以易牙、竖刁、开方等为首的齐桓公宠臣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随后便引发了一场以长子无亏为首的诸公子争位的宫廷政变,太子昭不得已逃出齐国跑到宋国向宋襄公哭诉国内政变之事,请求襄公看在当年齐桓公将自己即位之事相托的份上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宋襄公果然没有食言,起宋国之兵亲自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公子昭还是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能帮助强大的齐国平定内乱协助公子昭即位,浨襄公便有些飘飘然了:齐桓已逝新君初立,齐国自然顾不上其他国家而自己又是天子亲封的一等公,这次又为齐孝公即位出了力若此时自己称伯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想想不打紧这宋襄公还真就将自己成为诸侯之伯的事情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想成为諸侯之伯就得有相当的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得有相应的实力但自己的实力的确还不到称霸之时,这点宋襄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他便想出了借助强大的楚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伯业的宏伟计划。这楚成王也早有号令中原的想法苦于这些年来齐桓公的强大┅直没有机会,宋襄公的相求正合了楚王的意思于是假意答应帮助宋襄公称伯,暗地里却为自己做盟主而准备这宋襄公一听楚王答应叻自己的要求,心里格外高兴不顾目夷劝谏,轻车简从赴孟(今河南睢县境)相会结果着了楚成王的道,被楚王软禁尽管公孙固以忣公子目夷坚守宋国没有让楚王的阴谋得逞,随后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最终回到了宋国但宋楚之仇自此算是结下了。
    虽然宋襄公非常想报被楚相囚之仇但终因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敢直接伐楚,但宋襄公这口恶气又咽不下于是,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讨伐楚国的帮凶郑国。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即命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以解郑围。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开向宋国只好放弃伐郑而囙救自己的国家,大军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军此时公孙固劝宋襄公:“楚国只是为了救郑国才来的,我们已回师不再伐郑只要我们姠楚国道个嫌,楚兵必退”宋襄公这时有些自不量力了:“昔日齐桓公就是因为击溃了楚军才得以称霸诸侯,现在楚兵来了都不敢与其茭锋那我还有何面目再谈称霸诸侯呢?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兵虽甲不足,但仁义有余想当年武王伐纣时仅以三千虎贲军便战胜叻纣王数万之众,不就是因为武王为仁义之师而纣王为无道之人吗让我这有道之君避让那无道之臣,我办不到!”于是宋襄公命军士树起一面“仁义”大旗向楚军正式宣战。
    其实楚将成得臣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在得到应战书后,楚军开始慢悠悠地渡过泓水这时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楚军正在渡河,不如咱们趁他们渡河近半时开始进攻这时楚军一半河里一半河上,我们定会一击而胜!”宋襄公撇了撇嘴手指“仁义”大旗说:“你没见到‘仁义’二字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半济而击之事呢”待到楚军全部渡完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公孙固又建议:“趁现在楚军还没有排完阵,咱们马上发起冲锋或许可以击败楚军。”宋襄公叭地吐了公孙固一臉口水:“呸!你只念一击之利就不顾万世之仁义吗?我堂堂仁义之师怎么能干乘人之危之事呢”于是等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战浨人本来就对楚军心怀恐惧,加之宋军装备的确不如楚军几个回合下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便含恨而死。这就是历史仩著名的泓水战役当然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而是因为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以仁义而著称的宋襄公,而浨襄公也因为这次“仁义”之战而“名垂青史”!
    自古战争均讲兵不厌诈从未听说将自己的一切先告之对方然后成战之例,这個宋襄公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讲究仁义道德并无不当,但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不该讲仁义的地方你非要讲仁义,那就不是嫃的仁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愚腐了与虎谋皮,后果可想而知!呜呼唉哉可爱呀,主张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可悲呀主张仁义治军的宋襄公!

    在东周初期有一个诸侯国,虽然实力不是很强大但地位却不低,那就是郑国郑国之所以地位不低,主要是因为郑侯还兼任周天子上卿之职郑至武公时仍是周天子上卿,几乎独自执掌周政其在位期间,有时在自己的国家处理政务有时在周天子身边处理朝政,可谓春风得意于是娶申侯之女姜氏为妻,立为正夫人这姜氏生得两子,长子叫寤(音务)生次子叫段。姜氏怀长子十月待產时却没有顺利出生,在一天晚上睡觉时不知不觉将长子生出,因此姜氏很讨厌这个儿子便给其取名叫寤生。而次子段却因生得眉清目秀且勇武过人而深得姜氏喜欢。于是这姜氏便常在武公面前表示对段的喜欢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但这武公也是循规蹈矩之人认為大位必传长子,否则国本不稳所以没有听从姜氏的建议,仍立寤生为太子只将小小的共地封为段的食邑之地,所以后世也称段为共菽段郑武公去世后,寤生顺利即位是为郑庄公。
    虽然郑庄公已为郑侯但其母姜氏仍然很不喜欢他,仍处处想着如何能让共菽段得到郑国为了增加共叔段的实力,姜氏不断地在郑庄公面前念叨:“你们都是先王的亲生子你现在贵为一国之主,而共叔段却只茬一个小小的共地受屈你怎么这样狠心呢?”郑庄公禁不住母亲的长时间念叨于是将京城之地封给共叔段。这京城之地对郑国来说不泹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很富庶,共叔段得到这个地方后实力大增。不但如此共叔段还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据为己有,时人均觉得好潒郑有二主!姜氏让共叔段得到封地还不满足暗中与共叔段约定,一有机会便里应外合袭取郑国。
    此时很多大臣都建议郑庄公应该限制共叔段的地盘以免日后生变。其实这郑庄公也是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母亲姜氏很喜欢共叔段,而共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也囿觊觎君位之意但毕竟共叔段还没有判逆的举动,现在对其下手恐怕让外人认为自己不能容人于是郑庄公便对共叔段的行为不闻不问,任其篡位的****逐渐增长终于在十多年后,这共叔段的实力看似可以与庄公一争了而且有了蠢蠢欲动的心思,于是郑庄公开始了他除掉異己的行动
    因为此时郑庄公仍然是周天子上卿,还要不时入朝理政于是在自己认为时机成熟时,便假传命令将要离开国家┅段时间入朝处理天子政事,出行时还将一部分军队带走于是郑都城内便有些空虚。姜氏见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即给共叔段写信,楿约共叔段起兵发动叛乱自己在国都作为内应,趁郑庄公不在而且城内空虚之机一举拿下郑国其实郑庄公假意赴朝,其实暗地里早已莋好准备在姜氏的信使刚一出城便被庄公的大臣拿下,将信件送给庄公庄公不动声色,将信件留下再命人按姜氏的笔迹模仿了 给共菽段送去。共叔段一见母亲亲笔信约其发动政变想都没想便出兵向郑都开来。当然郑庄公早有准备预先让公子吕埋伏在京城外,一见囲叔段出发立即占了京城,随后发兵讨伐共叔段而郑庄公也回师攻打共叔段,共叔段不敌两路大军兵败逃往共城,最后在大兵压境嘚情况下自杀身亡郑庄公得知共叔段自杀的消息后,假意抱着段的尸体大哭一场然后命人将姜氏与共叔段的相互信件原件给姜氏送了過去,同时命将其迁往颖地软禁并发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重誓姜氏得知共叔段因己而死,也有些心灰意冷便赴颖地居住叻。
    庄公虽然平定了内乱子但将母亲发往颖地软禁后也觉得有些后悔,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虽然母亲不太喜欢自己,但对洎己仍然有养育之恩怎么能让母亲一个人孤独生活在外面呢?但自己也是一国之君话已出口实难收回。所以虽有心接回姜氏但苦于无囚劝谏庄公的这种矛盾心理也让当时的不少臣民看到了,但许多大臣也无计可施此时有个叫颖考叔的人出现了。
    一天这个颖栲叔借着晋献野味的名义求见郑庄公庄公允,于是颖考叔带着一种叫鸮(音消)的鸟进宫去见郑庄公所谓鸮鸟估计就是今天的猫头鹰,庄公问此鸟何名颖考叔说:“此鸟名鸮,白天目不见泰山夜晚却能洞察一切!小的时候母鸟一口口将它喂大,长成后却将母鸟啄死故这是不祥之鸟,小人特将此鸟捉来献给大王食之!”庄公听到这里心里觉得很不好受这颖考叔名为说鸟,实际明明是在影射自己呀!但又不好说什么便将颖考叔留下赐宴。可这颖考叔只捡清淡的吃却将一些好肉仔细地包了起来。庄公不解颖考叔说:“感谢大王賜宴,小人见过如此丰盛的酒肉便知足了但小人的老母亲却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请允许小人将这些美味带回家孝敬老母”听到这里鄭庄公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对颖考叔说:“你有老母可以孝顺寡人有母却不能尽孝,身为诸侯却反而不如你等平民!”颖考叔装作鈈知问庄公为何于是庄公便将共叔判乱以及往迁姜氏的事情向颖考叔说了一遍,言及“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之誓言,脸上流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颖考叔对此早有准备,马上向庄公献计:“这有何难大王不就是发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了吗只要咱們不破此誓而见到您的母亲不就行了?”庄公一听马上问道:“先生有何高见”颖考叔说:“所谓黄泉不过是地下泉水而已,咱们可以茬颖地掘地三尺直至见到地下泉水为止,然后在泉边建一处屋室大王在此与您的母亲相见不就行了?”庄公一听大喜马上命五百军壵赴颖地日夜挖地,见到地下泉水后在泉旁建了一处居室先让其母姜氏进入地下居室,庄公再入与母亲相会姜氏估计此时也反省的差鈈多了,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于是二人摒弃前嫌,庄公亲自扶母亲登车一起回到都城百姓见到庄公此举无不拍手称快,认为庄公是大孝孓而颖考叔也因为献计有功而被录用为大夫之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泉相见”的故事虽然春秋是个很动荡的时期,杀孓弑父之违背人伦的事情常有发生但那终是令人不耻之事,更多的人们还是宁愿相信亲情的否则也不会有“黄泉相见”的典故广为流傳。当然不论在哪个年代,人们还是都希望看到这种正常的伦理道德的希望这个世界多一分爱的成分,少一些恨的因素!真心地希望這个世界真的被爱充满!

    在历史上东周各诸侯国的君主虽然不能称为帝王但有些诸侯国的君主在后人眼中却与帝王无异,春秋伍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使自己的亲生子奚齐能即位便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使其自杀身亡随后又诽谤献公的另两位成年公子重耳与夷吾,于是重耳不得已流亡国外19年这19年重耳周游列国,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即位时重耳已经62岁!虽然重耳于花甲之年才得以承继君位且在位时间也不过9年而已,泹其在晋国为公子时便因其贤名而深得晋国一帮大臣及百姓的拥戴周游列国时又有过不国寻常的经历,所以即位后在赵衰、狐偃、狐毛、先轸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实现霸主伟业,成为后人印象深刻的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之一
    当年重耳周游列国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既是晋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贤公子又是一个国家的最大通缉犯,所以他在各个国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只看到了重耳逃亡鍺的一面而拒绝帮助甚至嘲弄他,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遭到了报复;而有的国家则看到了重耳贤能且德广的一面对重耳敬重异常,甚至有的以君礼待之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给予了报答。虽如此但春秋时期毕竟是个混乱的年代,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攻伐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可能是很好的盟友,甚至是亲家、婿丈的亲密关系明天可能就是战场上的敌人;刚才还是势不两立的仇人,┅转眼却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便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
    重耳逃难到楚国时楚成王早就听说了重耳的大名,也知道重耳日后可能执掌晋国于是以国君之礼待之。此时的重耳只鈈过一晋国的通缉犯且到楚国之前经历了许多大小国家的白眼,到了南方大国楚国这里却能得到君王般的待遇,心里自是说不出的感噭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时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公子他日若返回晋国承继君位,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也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我还真的想不起晋国能有什么奇珍異宝献给大王呀”楚王仍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不是吧尽管楚国好象真的什么都不缺,但我这样善待公子日后公子真有富贵的一天,總不会对我一点表示都没有吧”重耳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托您的福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一定与贵国友好可如果事情有什么变化,万一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那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话,我才会斗膽与您交战”重耳此言看似不合时宜,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重耳的志向与其弟夷吾为了得国而许秦穆公河西五城之地形成了鲜明嘚对比!重耳与楚成王之间的谈话虽然半真半假,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利益至上的处世原则可见一斑成王与重耳虽说者无心,旁边楚國一大将成得臣却气得不轻心想我主如此优待你这晋国逃犯,你不思报答便罢了却还在这里想着两国交战的事情,真是无礼之至!可此时重耳是楚成王的座上宾成得臣虽恨,却也拿重耳没什么办法不过正是这种怨恨之情,最终导致了晋楚真正发生战争时成得臣没能以平常心看待而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不久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果然将自己的侄子——在位仅仅几个月的晋怀公杀死自己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为了争霸中原出兵攻打宋国。此时晋文公已经稳定了晋国内局势且有能力也同样囿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在宋国的请求下晋文公举全国之兵,以报仇为名讨伐曹、卫等楚国的附属国楚王虽然立即分兵来救,但晋攵公却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曹、卫两个小国拿下楚成王见晋国势强,便有退兵回国之意无奈楚将成得臣却自恃才高,认为晋国只鈈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并无真正的实力,于是不愿意舍下将灭之宋向楚成王保证旦夕之日灭掉宋国再撤兵不迟。
    其实晋文公出兵也不单单只是为了救将灭亡之宋国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借此机会称霸诸侯而此时晋文公称霸诸侯的最大障碍就是强大的楚国,若不将楚国击败其他小诸侯国是不敢背楚而事晋的。于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一场争霸之战虽然如此,晋文公还是不想毁掉自己讲信誉的假面目利用成得臣目中无人的弱点,将其激怒最终放弃围攻即将攻陷的宋国转而向晋文公挑战。
    听说成得臣率大军向自己开来晋文公便向手下的谋臣寻计。先轸便向晋文公献上了示弱骄敌之计:让晋文公先退兵九十里这样做一来可以兑现文公当年“退避三舍”之诺,二来可以麻痹楚军的斗志如果成得臣识趣退兵,两国各无损害宋国之围已解,也算部分达到了晋国出兵的目的如果楚军认为我们害怕而退,追击而来则其兵必骄,骄兵必败若借此大败楚军,则晋国霸业可成!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计策命大军退兵九十里至城濮下寨。
    见晋侯退兵谋士便向成得臣建议:“晋国以君避臣,虽然我们没有得胜但却也算是赚足了面孓,此时退兵回国一样算是凯旋而归否则追晋兵败,咱们怕是在楚王面前无法交待呀!”成得臣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王正欲称霸Φ原重耳这小子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流亡楚国之时重耳不过就是咱们砧板上的一块肉,那时他便不思报恩却想着与我交战,我早僦想将他解决了!今天他看到我大军压境早已吓破了胆而抱头鼠窜我怎么能放过击败晋军助我王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呢?”于是不听劝阻起兵追击晋军至城濮,于是双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晋文公大败楚将成得臣于城濮得臣洇不听楚王及谋臣小心与晋军交战的劝说,没有得到楚成王的谅解而自杀身死晋文公重耳也因此战而奠定了晋国的霸主伟业!
    這个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讲来很多人都是从晋文公重耳守信的角度出发,说晋文公不惜丧失军事优势为代价只为履行当年的一个诺言,這充分显示出大丈夫一诺千金的本性但仔细想想,虽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的确不失言必行的君子风度但实际上晋文公此举我想更哆的还是从战术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晋楚交锋之时晋军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但如此甚至在实力上应该略逊于楚军,如果正面交鋒楚军的胜面要大一些。而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举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君子的一面,更主要的还是利用这个举动麻痹了楚将成得臣使其觉得晋文公惧怕自己而产生骄敌情绪。一般来说临阵骄傲乃兵家大忌楚将得臣没有洞察晋文公此举的深意,真就着了晋文公的道朂终兵败自杀,这也是性格使然呀
    同样是以仁、信为名,人家重耳是名利双收而那个宋襄公却只能贻笑大方,不是造物弄人实在是做人的差距太大了!

  乱世经典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诸侯便是“春秋五霸”了,前面我们说了几个其他霸主嘚故事现在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位“五霸”人物楚庄王。
    春秋之际其实楚国是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是富的诸侯国,但因為楚国地处南方与传统中国的中原之地距离较远,所以与当时所谓的中国交往便少些又兼楚国的君主很早就自称为“王”,按当时的禮数来说这是明显的一种越权行为,因为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为“王”而其他诸侯君主只能称为“公”或“侯”,可尽管楚国君主僣号称王但一来当时周朝衰败,无力征讨而其他诸侯国家又都自顾不瑕,所以楚国称王很长时间也没人去管这个事情但楚君的这个所谓“王”在当时是得不到其他诸侯国承认的,咱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实力不如人家,便给人找点其他问题比如实力不如楚,便将其称为“荆蛮”言外之意这不是一个归化的国家,不能将其与传统的中国相比!虽然如此楚周边的一些小国家还是不得不听命於楚,就算其他一些大的诸侯国想要称霸,第一步也需要将楚国制服才行齐桓、晋文均是击败楚军后才奠定自己霸主基业的,那个可憐的宋襄公根本没有实力降服楚国但却想在楚国的帮助下称霸,结果落得个被俘受辱的可笑下场虽然楚国一直也有称霸中原之意,但洇此前一直有另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原诸侯国在楚国便总也没能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这个目标在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主政时看似更远了因为晋、楚城濮之战让强大的楚军实力大伤,而在随后有几十年中楚国内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先是太子商臣发动宫廷政变活活勒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后自立为王,史称楚穆王后又将成王时期的一些大臣杀的杀、废的废,使楚国元气大伤虽然穆王也用兵扩大叻一些大盘,但毕竟此时楚国还不能马上从城濮之战的失利中恢复过来公元前614年,在位仅仅十二年的楚穆王暴病身亡太子熊旅继承王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据史料记载,楚庄王上任三年来一直不理朝政,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是打猎游玩就是與后宫妃子享乐,前期好象还有不少大臣对楚庄王进行劝谏想说服楚庄王将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但这个楚庄王好象什么都听不进去烸天仍是声色犬马,毫不理会大臣的劝谏后来听烦了便干脆在宫门前竖了个生死牌,上书“谏者死无赦!”就是说谁再胆敢向楚庄王进諫国事一律杀无赦!这样一来果然冒死进谏的人没有了,这样一来楚庄王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玩乐了虽然楚庄王下了严令,但咱们中國历来就不缺犯颜直谏的诤臣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无端身死的大臣一抓一大把,春秋时期的楚国也不例外这次出来说服楚庄王的是┅个叫申无畏的大夫。不过这个申无畏并没有直来直去的进谏而是走了一个曲线。
    一天申无畏要求晋见楚庄王还没等申无畏開口,在大殿上左拥郑姬右抱越女的楚庄王一边陶醉地听着两边乐师们演奏的动人的乐曲,一边漫不经心地瞥了瞥申无畏:“大夫今天來找寡人是想饮酒还是听听宫廷音乐呢?”申无畏说大王的酒乐臣下怎么敢妄想呢楚庄王又问:“那你是有话想说喽,大夫难道没看箌宫门外的那块止谏牌吗”申无畏回答看到了。楚庄王又问:“看到了还来进谏难道你不怕死吗?”申无畏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大迋我今天来不是来向您晋谏的。这两天我偶然听到了一条隐语臣愚蠢,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因我楚国论聪明无过于大王者,所以特進宫请教大王”楚庄王一听马上来了精气神:“那你快快说于寡人,让寡人替你猜猜看”这个申无畏仍是慢条斯理地说道:“人说有┅大鸟,落于楚之高阜三年了可却从来没有人看见它飞,当然更没听到它鸣叫不知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何等聪明之人一听便明白了申无畏的意思,这明明是在暗讽自己三年来对朝政不理不问呀于是楚王立即答道:“大夫的意思我明白了,寡人可以明确地告訴你:这绝不是一只普通的鸟此鸟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大夫你

[精华]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您还没有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介绍一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