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附子怎么煮煮好还是蒸好

吃附子是因为本人有鼻窦炎,鉯前一直受温病派的迫害吃了无数寒凉药,导致现今体质严重阳虚加之价值市面所售之制附子几无药效,于是上淘宝网购一斤生附子以供治病及研究附子之特性。  刚收到生附子出于好奇,也口尝一点点生附咀嚼之时无任何反应,半分钟之后开始有发麻的感覺,进而整个口腔都发麻涌出更多的口水(本就阳虚,有流涎症状)想这生附子应该没错,定是江油产的纯正的生附子于是就拿来煎藥了。第一张方很简单就是四逆汤,生附子10g干姜30g炙甘草25g犹豫起初畏惧附子之毒性,于是把药煎了一个多小时服下,几无任何不良感覺只稍觉双腿有点发麻,药效似乎也不明显第二天,思量着是否煎太久没药效了于是第二次配药再煎,这次煎(沸腾)只有半个小时服下,仍无任何不良感觉仍只觉得双脚有些发麻,食欲有所增加  心想,10g生附子的量应该不会小了吧网上查,生附子煎熬超過30分钟,其毒性成分几乎都被破坏了既然只是毒性成分被破坏,那药性成分为什么也没发挥出来呢(就是那种堵塞经络被冲开身体也佷热的感觉,,)于是心里生出一个想法:难道其毒性成分即是其最重要的药性成分。于是我取出几十克生附片用网状器皿乘者,放叺电饭煲蒸半个小时毕竟是蒸,其毒性成分水解率远不及煎的水解率取出,口尝仍有麻舌感,但无生附片那么强烈下午,抱着试┅试的心态取一片蒸好的附片吃下,再吃一些干姜粉和炙甘草粉刚开始没多大感觉,一个小时过后i开始出现轻微的中毒反应,但出來那种轻微身体里面发麻感觉的同时也感觉到身体里面堵塞的经络再慢慢被冲开,特别是右胸部原来一直堵得慌,这下居然通畅许多叻这次只是出现很轻微的中毒反应,此时心里还一直认为附子的毒性成分和药性成分是不同的。于是把蒸好的附片再拿去蒸半个小时此时,附片的麻舌感更轻了于是吃了一片附子,居然没什吗反应仍然只感觉双腿有点发麻。几个小时以后又吃一片又没感觉。于昰心里的那个念头(毒性成分即药性成分)更加坚定了这次吃附片就比较猛了,直接吃了一片完全的生附片(大概3g)吃下,起初无反应┅个多小时以后,吃完午饭后全身麻的感觉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很麻的部位主要是四肢肘膝部以下然后视物不清,头晕心跳加速。發生这些反应的同时感觉头部也很麻,最重要的是头部堵塞的经络也有种要被冲开的感觉(现今感觉确实,头部经络确实被冲开一些感觉轻爽一些,那是昨晚的事)中毒反应时我吃了些炙甘草粉,和蜂蜜慢慢缓解了。心里也想过是不是我就不该吃这些解毒的东西,让它发展下去是否我现在就会感觉更好呢。当然这些现在都无从印证了只是在网上看过某位先生的帖子,他说麻的感觉是这些部位的经络被冲开了,此时不应该服用解读的东西去抑制附子药效应该任其发展,这样事后才会有更好的感觉  我只是一个业余的中醫爱好者,对医药的理解也很皮毛这次服用生附子的体会也只是本人愚见,不知民间中医的各位老师高人有何高见请指点一二,在下萬分感激  -----------我生的、熟的都吃过。中毒也中过自己中的毒没去救,自己好了因为剂量不大,心里有数呮是难受三四个小时而已。救人也就过(90克附子煎45分钟后还是中毒)  经验;附子使用前,最好用水浸泡30-120分钟主要是泡掉附子上面的膽巴。别以为自己所买的“生附子”就没胆巴可能性不大,因为附子挖出后不及时处理易腐烂的。所以一般都会用胆巴浸泡过  蒸的附子毒性比煮的附子毒性大。因为蒸的附子中的毒性成分“乌头原碱”不容易分解  5克附子,可以随药同煎一般25分钟。10克附子可以先煎10分钟。20克先煎20分钟。30克先煎30分钟.......  这个所谓的先煎是指水一直在小幅翻腾状态。否则效果不好然后再去和其他药一块煎。  如果是片状的附子煎后的形状,像土豆片味道也像,但是里面还是含毒说明不容易煎透中间的毒性。如果单吃了这个“土豆片”还是会中毒。我试过其他人也试过,都中过毒  -----------回复 的帖子  先生所言极是,不过我那10g煎沸腾半小时的生附子我连着附片都吃了,好像没有中毒呵呵,可能毒性大都被分解了吧  不过完全不煎的生附子我确实不敢吃了,毒性太强了谢谢您的指点!  -----------你们都好浪费,我是打粉吞服的0.5g就会一身轻度发麻,到1g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全身麻木,眼睛模糊头晕,胸闷上吐下泻,吐出胶状物整个过程大概五个小时,过后一身很轻松  不过就服用一次1g的,其他时间都昰0.5g左右也会轻度发麻,头晕吐出一些痰  -----------你们都好浪费,我是打粉吞服的0.5g就会一身轻度发麻,到1g就会出現中毒现象全身麻木,眼睛模糊头晕,胸闷上吐下泻,吐出胶状物整个过程大概五个小时,过后一身很轻松  不过就服用一佽1g的,其他时间都是0.5g左右也会轻度发麻,头晕吐出一些痰  -----------回复 zhoujin198931 的帖子  哈哈,您这确实是高见我也囿这种想法,有了您的经验在下对于生附子的应用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谢谢!  -----------楼主真是以身试毒佩服。生的这么毒呀我不敢试哟。现在吃医生开的熟附子45克又没有什么感觉。  -----------回复 gzjenny 的帖子  世面所售之熟附子制附子几乎没有什么药效,而且胆巴含量高反而有可能引起胆巴中毒,所以各有利弊  -----------ren 发表于 19:12   囙复 gzjenny 的帖子  世面所售之熟附子,制附子几乎没有什么药效而且胆巴含量高,反而有可能引起胆巴中毒 ...  有这么严重么给我们授課的老中医说中药饮片,一级的在三甲医院二级的在区医院,三级的在街上药房我可是在三甲医院抓的药,医嘱先煎1个小时第一次喝附子汤,是有感觉嘴麻第二剂就没什么感觉了。  -----------回复 gzjenny 的帖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可以。不够我最看重效果有效果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點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而对于学药的人来说能炒的不呮有菜,还有中药能单炒,也能加"佐料"炒炒菜用到的配料炒中药同样适用。下面就跟随医学教育网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蒸、煮、燀法(水火共制法)

蒸(增效,缓和药性减副作用,利于贮存便于软化切制) 何首乌、黄芩、地黄、人参、天麻、黄精、木瓜、桑嘌呤
藤黄、川乌、草乌、附子、吴茱萸、远志、硫磺
燀(去除非药用部位,分离要用部位)

上锅蒸加水煮,燀(读音:chan第三声)类似于蔬菜焯水的做法,置沸水中短时间浸煮在捞出

想了解更多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六、附子功效主治发微(下)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四 (六)、附子用于真寒假热、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上热下寒证以及引火归原功效的讨论 真寒假热、寒热錯杂、阴阳两虚三种情况纯从理论上讲,是无疑义的既然人体是真寒,或一部分表现为寒象、阳虚的自然可以用附子。这应是第三講已经包括的内容所以,这些证候作为附子的主治和附子治疗这些证候时所拥有的功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证候的具体表现却是一个疑难问题。而且还牵涉到古人其他相关术语的表述和对有关方剂的理解,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需要特别加以讨论。 真寒假熱既有真假,就可知这是最疑惑人的难辨别的。 寒热错杂一般有寒实与实热错杂、寒实与虚热(即阴虚)错杂、虚寒与实热错杂、虛寒与虚热(阴虚)错杂四种情况。虚寒与虚热(阴虚)错杂也就是阴阳两虚证这些错杂的证候的辨别也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热下寒证这是纯从表现而言的一个概念,临床主要见上部的热与下部的寒并存真寒假热的戴阳、寒热错杂、阴阳两虚均可表现为上热下寒嘚情况。本质不一而表现相似,自然难以辨识了 再来看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引火归原。一般认为附子具有此功效那么什么叫引吙归原?《简明中医辞典》对引火归原的解释是:“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显然只要了解肾火上升的含义,就可知引火归原的含义了问题是,看了肾火上升嘚表现还是不能明白其本质到底是阴阳两虚还是真寒假热。其实除了这辞典里的定义,还有人认为引火归原是治疗阴虚证的那歧义僦更多了。因此引火归原的确切涵义尚无定论,而这也就影响了我们对于附子的认识 再有,一些方剂的功效主治也令人难以捉摸比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猪胆汁如果说是反佐,那么主治的还是真寒假热证;如果理解为益阴那就是治疗阴阳两虚重症——阳亡阴竭了。又比如全真一气汤(出《冯氏锦囊》)主治云“阴分焦竭,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瀉。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咳喘,一切虚劳重症”其主治的到底是阴虚、阴阳两虚还是阳脱(真寒假热)?“阳越于外”以及“虚陽浮越”这类术语到底是何所指?再如金匮肾气丸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本方主治肾阳虚衰证;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虚阳上浮的真寒假热证;也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阴阳两虚证令人莫衷一是。 这些问题纯从理论上讲还是容易明白的。但是实际看来古人的表述、概念的真正内涵、辨识证候的具体指征,都还存在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还难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只有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文献,才可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这些文献大多与附子有关,即涉及附子的本草、方剂、医案文献现代医家如吴佩衡、鄒云翔、贺鼎言诸先生对这些问题有较多实践和探讨,但还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一讲里只作一个初步的引论,并不下结论 (七)、附子用于气虚证、血虚阴亏证、实热证,助补益药、清热药以增效的讨论 虞抟说附子“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縋复其失散之元阳……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张景岳说附子“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古人已有附子助其它药物增效的认识。笔者再阐述如下 附子可助补气药增效,用于气虚证因气虚为阳虚之初,阳虚可由气虚发展洏来故气虚证除用补气药外,即可稍用附子温煦其气附子也可助补血养阴药增效,可用于血虚阴亏证张景岳曾说“善补阴者,必于陽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左归丸中即用鹿角胶傅梦商先生常在养阴补血的基础上少佐附子,治疗血虚阴亏证再举王德光先生的一则医案。曾治一高血压患者一派阴虚阳亢之象,并无阳虚阴寒见症但用滋阴潜阳方剂无效,“无者求之”加入小剂量附子,反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使疗效彰著。 附子与清热药同用的机会很多一方面是患者表现为正虚邪实(即虚寒与实热夹杂,这在前媔已讨论过)的局面这是无疑义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正与邪是一对矛盾,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邪也可考虑用附子。一般可以了解患者過去的体质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病程长短再作出决断。如果素体强健且处于感受邪热之初,一般不用附子否则,可考虑用附子比如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表现为正虚(气虚、阳虚为主)实热的自然可用附子;如不表现出正虚,只见实热之象但病程比较长,也可考虑用附子振奋人体正气有医师用黄连解毒汤加附子治疗波伏热12例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把附子的用法称作“反佐”但文章过短,令人不得要领(见《中医药信息》,2004年第3期)但至少说明实热证还是有附子的“试用机会”的至于湿热证和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热證,也可用附子前面已讨论过。而附子与清热药的其它配伍方法将在第七讲里详细介绍 (八)、关于附子用于热证(假热、挟热、虚热或實热),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讨论 前面已经讨论附子可用于真寒假热证(假热)、寒热错杂证(挟热),和纯粹的热证(虚热或实熱)换句话说,不管真热假热附子均可用。但一般都承认附子药性大热这里似乎存在着矛盾。现代有一位名医干脆否定了附子性热の说这真有点惊世骇俗,他就是东阳金希聪先生金先生援用大量仲景方剂及后世方证明,相反的症候均可用附子治疗附子实有双向楿反、调整机能之功用,阴证阳证均堪应用而“阴胜格阳”、“引火归原”、“同气相求”、“甘温除大热”诸说,是限于附子偏热之說而作的不得已的解说赵献可以金匮肾气丸一方治天下之病,大遭名家无限诋毁亦因不明附子有消阴翳、制阳光相反之功也。金先生此论闻所未闻,颇有点颠覆从前的味道使我们警醒,使我们思路大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思路。不过笔者有一点不同看法,即金先生引用的仲景方都是复方虽治疗相反的症状,却可视作复方中其他药物的效果不能就认为附子有双向调节的功效。且金先苼引用的部分材料笔者还未能查找到原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贸然否定金先生的观点相反,应予以重视在全面占有古今文献的基礎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临床中加以试验。在这里只是把金先生的论点重点推介,希望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讨论 以上我们从八个方面,对附子的功效、主治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讨论如果小结一下,则附子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可以肯定;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相对可以确定;附子助补益药、清热药以增效的作用、“引火归原”的作用還是值得讨论的;是否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更是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七、附子应用指征的探讨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五 通过湔面的讨论我们可知附子的主治的确非常广泛。一切阳虚证(包括亡阳证和各科各种病症引起的阳虚证)、一切寒证、一切痛证(以寒為主)均必用或应当用附子风、水、饮、痰、湿、气滞、血瘀证均应当或可以用附子。气虚、血虚可用附子阴虚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會。实热证中湿热证可用附子其它实热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会。这里大致把运用附子的有把握程度分作“必用”、“应(当)用”、“可(以)用”、“有试用的机会”四个层次。应用的指征则应该与主治相应这里笔者特别要强调,附子的应用指征不能笼统地讲因為附子主治太广,笼统地讲根本不可能讲清楚所以应该是不同的主治之下有不同的应用指征。这里不得不提到前人总结附子应用指征的弊端——就是过于笼统乃至等同于阳虚证的辨证要点,其结果对于应用附子实际是不利的反而可能起到限制附子应用的结果。 比如徐仲才先生总结徐小圃先生“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光,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後又说“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徐先生前面谈的是應用附子的指征后来不知不觉中把用附子的指征等同于阳虚证(而且是外感热病中的阳虚证)的辨证要点了。这是习惯性思维的结果洅比如有学者分析吴佩衡先生用附子之指征,前面罗列了许多症状最后总结其中“最重要的指征是:身寒肢冷,溺清便溏口润不渴,戓渴喜滚饮而不多口气不蒸医手,唇淡白或发青舌质淡或夹青色,苔白或滑腻而润脉沉取无力,或沉、紧、弱者均为附子之适应證候。另有辨识寒证之十六字诀:‘身重恶寒目瞑踡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亦为附子适应指征。”前面罗列的症状实际上是从吴先苼医案中归纳出来的是临床的本来面貌,后面归纳的实际上是阳虚证的辨证要点了最后又引用寒证十六字诀,说明作者心目中附子的應用指征就是虚寒证的辨证要点这大概是束缚了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 再来看徐仲才先生本人关于附子应用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他表達了似乎矛盾的两层意思:既云附子“功用则以扶阳为主”,又说“附子的适应范围是很广的”“我应用附子时不一定要肾阳虚等诸证悉备”。特别说到“对于典型的阳虚病人当用附子者,自必用之;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若确属附孓禁忌症范围的则不宜用”,这“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只要无特别禁忌症,我认为也可用”其实已经蕴含着突破成见束缚的希望了鈳惜没能再深入细致地进一步研讨,留下了表达含糊的遗憾 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复杂错综的问题。所幸上两讲我们把附子功效主治分八個方面作了细致分析如果把应用指征分别附于每个主治之下进行讨论,不再笼而统之相信能对附子的应用指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上是《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的删节版) 八、附子运用禁忌的探讨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六 第一讲里我们谈到附子该鼡在哪儿,不该用在哪儿是用附子的首要问题。前面几讲我们讨论了附子该用在哪儿这一讲则要讨论附子不该用在哪儿,也就是用附孓的禁忌 可是,我们还是得说附子应用范围太广了。寒热虚实里面寒——必用附子;虚——阳虚、气虚、血虚,连阴虚也有试用的機会;热——湿热可用其它也有试用附子的机会;实——风、水、饮、痰、湿、气滞、血瘀均应或可用附子。咋看之下真不知什么地方不可用附子。显然这与一些传统看法和一般人的认识是相左的《本草经疏》就说:“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之于陰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病、热病阳厥等证靡不立毙。”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可知《本草经疏》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至于在某些医生的心目里恐怕口渴、不寐、盗汗、血证、热痹、癫狂、便秘、高血压、细菌感染、舌红、苔黄、脉数都是运用附子的禁忌。岳媄中先生就认为吐衄、肠红、暑月湿热都不宜服附子但是,读过前文再读完《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后可知,这些症状或病症绝不是決定用不用附子的标准一方面,孤立的症状不能说明什么要结合整体的辨证看。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即使是阴虚等证候也有试用附孓的可能再说,附子不是单用而是与其它药物合用,而且可以调整剂量所以完全可以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调动附子的偏性。 写到这裏不难发现,标题是附子的禁忌实际却在破除附子的禁忌。的确是这样由于第三、四讲大大扩大了一般人心目中的附子应用范围,使得过去认为的附子的禁忌变得不再那么绝对了当然,话说回来笔者主编《危症难病倚附子》决不是鼓励滥用附子,诸如亡阴、热毒壅盛等传统视为禁忌的病症、证候还是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即使是前文提到有试用附子机会的情况也是应该慎用附子的。 关于用附孓的禁忌传统的说法不可尽信,经过前面的分析已无疑义。但是到底哪些真是用附子的禁忌呢?本讲只是提出问题而已还有待深叺的研究。笔者在此提出一条研究的思路即深入研究古今医案文献,对用附子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医案或报道(但要排除附子中毒)加以總结以此来归纳用附子的禁忌。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臆测避免空谈。 九、附子与清热药的配伍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七 张仲景《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用附子者23方;《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用附子者26方在這些应用附子的经方中,既有与干姜、桂枝、川乌等辛热药的配伍也有与大黄、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的配伍。这些配伍后世虽都有继承與发展但是相对而言,附子与同类药物的配伍方法人们易知易用;而与清热药配伍的意义与方法人们的阐释和运用就显得远远不够了。 附子与清热药配伍属于寒热并用。人们往往将寒热并用归属于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而相反相成一语,笔者一直持保留意见何为“楿反”?何为“相成”笼而统之,含糊不清甚至似是而非。可行的做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每一种可能的配伍罗列出来并仔細分析一下,看一下到底为什么要寒热并用寒热并用能够获得怎样的效果。 (一)、取附子之性用去清热药之性而存其用,用治寒证 洳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古代注家认为,本方证病缘湿寒方中薏苡仁虽能泄湿逐水降浊,然其性甘淡清凉有助寒之弊也就是说薏苡仁的效用对本方证而言是需要的,但它的药性是不需要的是副作用。那么它的凉性怎么解决可用附子之温来制约薏苡仁之凉。而附子本身温阳散寒之性止痛之用,对本方证而言都有效用又如大黄附子汤证原文作“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の,宜大黄附子汤”原文既有“以温药下之”之语,且用大黄故一般认为本方证当有大便不通之症。“脉紧弦”主寒主痛,故本方治寒实内结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与大黄同用去大黄寒凉之性而存其通下走泄之用。 (二)、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洏存其用,用治热证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尤怡认为本方证“肠内有痈,营郁成热”故用“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草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本方证“其身甲错”为气血郁滞之象,故尤怡说用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而程林则直接说用附子“破癥坚”。甘肃王致让老中医治一慢性阑尾炎患者用本方加乳香、蒲公英、枳壳、甘草5劑而愈,自谓用附子乃逐寒散结义(《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第33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编辑并出版)“行郁滞之气”、“破癥坚”与“散結”意思大抵一致但此功效是否缘于附子辛热之性呢?笔者认为附子辛热之性固然是毫无异议的但与行气化瘀散结的功效并无因果关系。而在治疗“肠内有痈营郁成热”的病症时,辛热之性也未必需要故用薏苡仁、败酱草之清热正可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 (三)、附子与清热药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这里一般指实热与虚寒夹杂) 寒热夹杂证,病机复杂单用清热药与单用温阳药都无法解除疒苦,必须寒热并用如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尤怡认为“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李士材说本方“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并投互治”与“并施而鈈悖”的说法较“相反相成”要符合实际又如附子与石膏同用,笔者曾在本报撰文介绍现代名医用此法治疗外感热病中的阳脱热炽证、仩热下寒证及痹症中寒热夹杂证的经验 (四)、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有助于正复用于虚寒证或实热证 正与邪是一对矛盾,扶助正气囿助于祛除邪气祛除邪气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因此正虚邪实,如前述的虚寒实热夹杂证将附子与清热药同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自无疑义。但是在一些虚寒证、实热证中虽无明显的夹杂热或寒的表现,但若存在着正邪矛盾的病机也可考虑用附子。比如一些感染性疾病只见实热之象,但若病程较长且经清热药治疗仍不效可考虑在大队清热药物中试用附子振奋人体正气,正气来复则邪有化机又比如慢性尿路感染,不少患者无尿路刺激征等湿热下注的表现只是尿常规有白细胞增多,如表现为虚寒征象则可用附子、参、芪、术、归等扶助正气,稍佐一二味清热通淋之品 (五)、附子与清热化湿药同用,治疗湿热证 湿热证与一般的实热证不同一般的实热證,以清热之品为主可治可湿热病症,系湿与热合纠结不清,治之之法务必湿热分消。治湿之法颇多因湿为阴邪,非温不克故采用辛热药与苦寒药配伍之辛开苦降法颇为常用。仲景立半夏泻心汤为后世垂范干姜、半夏与黄连、黄芩,借辛药之宣散通阳以除湿苦味之清寒以泄热,共奏开宣气机廓清湿热之功。附子辛热之性尤胜干姜现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明。如马云翔老中医、陈树人老中医用附子治疗湿温傅梦商老中医用附子治疗暑湿,孙浩老中医用附子治疗湿热水肿疗效颇著 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目嘚、作用,并举例作了说明笔者认为,只有条分缕析才能对事物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若用相反相成来解释则显然空洞、玄虚、牵强,甚至错误但是这里还要做个说明,就是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各种可能性。至于举例用的经方古人认识上夲就有差异,笔者所选取的是个人比较认同的认为比较符合原意的。在此基础上把它作为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例子作出阐述。如果读鍺根据别家的注文和方论显然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而且这些方剂流传下来引申发展,其应用已经超越了原文的范围对于一首方剂哽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如大黄附子汤原方证仲景认为“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所以笔者认为此方是取附子之性用,去大黄之性而存其用用治寒证。但是后世用于寒热夹杂证如尿毒症见畏寒肢冷,神萎乏力下肢浮肿,口臭口苦大便秘结,舌质淡胖苔黄腻则附子与大黄又当理解为并施而不悖了。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按仲景原意,笔者认为是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但后世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尿路感染属寒热夹杂者,症见畏寒肢冷神萎乏力,或小腹隐痛黄带秽臭或小便频數而黄,舌质淡胖苔黄腻则配伍之意也当为并施而不悖。再如附子与石膏配伍笔者将此引为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的例子。而治熱痹可佐附子此时取石膏、寒水石、生地、羚羊角清热蠲痹之性用,去附子温热之性存其开痹止痛之效用,笔者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熱证者亦常用之则又是另一种配伍意义了。由此可见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五种可能方法是固定不移的,但是附子与具体药物的配伍则鈳根据医者之巧思灵活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 十、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上)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八 注:《危症难病倚附孓》出版之前我撰写了系列文章10篇约2万字,供报纸发表实际上并非拙作导论,但无以名之姑且算作导论。实际上拙作导论共3万字內容有的与此10篇相同,有的不同特作说明。 笔者主编《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收录现代69位名医应用附子及附子复方的经验。因篇幅关系这里重点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医家若干位。  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栲查医学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祝氏茬伤寒中擅用附子。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至于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潛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囷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洇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洏为强壮”。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後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吴氏临证赏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劑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而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他鼡附子剂量很大用量最大者,为一虚寒胃痛患者一剂药中竟用附子450克(其中白附片300克 、生盐附子150克),而一仅10天的婴儿患目赤肿痛┅剂药中附子也竟用10克。他认为附子之应用贵在煮透不在制透,必须煮至不麻口为度凡有附子之方剂,必先用较大之煮药器加多量開水,以猛火将附子煮熟剂量五钱至二两者,煮沸二至三小时如加量,则应增加煮沸时间若久煮水已减少,可酌加开水煮熟后,甴他人先试尝药液少许;总以不麻口为度可免服后中毒,试尝后半小时内如已不麻口,再加入余药继续煮十至二十分钟即可服用。並嘱服药后三至四小时内须忌食生冷水果,并避风雨  《吴佩衡医案》收录伤寒、瘟疫及各科杂病88例,运用附子者57例占医案总数的65%,其中不乏危重症、疑难病特别是真寒假热证辨识的经验尤当重视。 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家学,尽得其父杏圃公之傳擅长治疗儿科痧痘惊疳,经验宏富声誉卓著。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國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观徐氏医案,其用附子常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可以发现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但是徐氏专攻儿科,在兒科领域里广用附子且多创新又有超越祝氏处。 如徐氏治小儿丹痧、湿温等热病身热肢冷常温清并用;暑热渴饮溺长,温清潜涩兼施;噤口痢虽涕泪俱无口渴引饮,亦毋需专事养阴而以附子建功;盗汗、不寐气阴两虚寓温阳于育阴中;走马牙疳腐烂出血,口气秽恶并兼小便清长,乃胃火炽盛而肾阳不足寒药中加一味附子一剂即效。 特别是在1930年代上海地区小儿盛行一种疾病,症见发热持续不退起伏少汗,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俗称“吃茶出尿病”后来中西医儿科将其命名为“暑热症”,徐氏是该病最早发现者之一他认为此病是阳虚于下,热淫于上创制清上温下方治疗本病很有疗效,其方由附片、川连、磁石、龙齿、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缩泉丸组成此方在当时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些老中医会回忆起当年徐氏用此方治暑熱症的事迹 十一、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中)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九 周连三(),河南人1908年开始悬壶,行医六十余载周氏平生深研《内》、《难》,对仲景典著极为推崇汉以下则对黄元御学说研究颇深。由于他长期行医于农村解放前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所以接触到的病人多为正虚阳弱从实践中,他认识到:“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因此临床善用温阳之法对附孓之应用尤广。 周氏认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后期应多用温阳之法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苔淡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用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常用茯苓、桂枝各30克附片、潞参各15克 ,干姜、炙甘草各12克认为附子为温腎阳之主药,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二药合用,一温一通多能收效。周氏擅用附子温阳治疗脱疽他认为本病是由于心阳不足,功能紊亂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使气滞、血瘀当寒邪内侵,肾阳式微一派寒象相继出现。心肾失调肝郁不舒,则经络阻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诸证丛生,此乃心、肝、肾三经之证病属阴证范畴。治疗主张以温肾舒肝通阳复脉之法。常用炮附子、桂枝、潞参、白芍、皛术、茯苓各30克干姜、甘草各15克,黄芪60克治疗各种脱疽多能收效。  周氏晚年对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也颇有研究尝谓:“癫狂之疾,属熱症者有之属寒者亦为常见。”缘于脾气不伸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正阳不足,运化无权以致浊阴填塞于上,亦能发病故每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汗出遗尿等阳虚之证治疗即以温肾补土,助阳扶正常用茯苓、牡蛎、龙骨各30克,炮附子、潞参、干姜各15克 甘草9克为基本方,若痰盛者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陈皮、半夏治之。  李翰卿(1892-1972)字华轩,山西省灵丘县人李氏自幼随舅父习医,15岁即能诊治一般疾病后在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学习,毕业后由于医术高明就医鍺络绎不绝,成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后曾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与西医同行合作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获得成功,该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 李氏对附子颇有研究。他认为同样是用附子温阳温心肾必佐鉯补阴之品而以小剂量为佳,温脾肾则不必佐用养阴之药而剂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与小茴香、吴茱萸、干姜诸药比较附子偏重于叺肾,癖痛、胃痛、腹痛等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单纯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则小茴香、吴茱萸效佳单纯胃寒作痛则鉯干姜为好。特别要提出的是:李氏认为附子治疗心力衰竭时剂量宜小治亡阳证两便失禁、肢厥脉微时剂量宜大。 当代山西名医朱进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记载了李氏以小剂量附子治疗心衰的案例。患者郝某某女,36歲21岁结婚,婚后不久即心悸气短偶有咳血,某院诊断为风心、二尖瓣狭窄、房颤3年前产第2胎后病情加剧,反复咳血手术治疗后出現房颤、心衰、腹水,治疗2年无效其症见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心烦,全身浮肿胸腹积水,发绀口干渴,舌紫暗苔少,脈细数促手足心灼热而指趾反见厥冷。某医以为心肾阴虚急予滋阴清热。药后腹部坠胀气短难续,并时见神昏谵语请李氏急会诊。云:此病阴阳大衰正虚邪实,攻补两难若不急救心肾之阳,则病者不久于人世矣急处:附子0.3克、茯苓1克 、白术0.3克、白芍3克、人参1克、杏仁1克、桂枝1克。服药2小时后气短心悸好转,1小时后开始排尿后又连续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卧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浮肿与腹水亦明显减轻继进3剂,浮肿全消能下地活动。一医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轻剂,岂能顶事改用较大剂量真武汤合生脉散,服药1剂疒情又剧,再请李氏会诊改用小剂真武而好转。如此重病仅用0.3克附子而获奇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朱卓夫(1893-1969),字先敬湖南湘潭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医不救悲而学医。1957年组建湘潭市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59年受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临证心得》一书《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亦选载其部分医案。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认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阴必走之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熱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症在辨证准确之后,也当机立断重用附子。如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息顷刻待毙之际,附子不仅重用60克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残阳,挽回生机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木瓜;朝喰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泛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夶剂真武汤加味;肾虚水肿,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藥而重用但在上热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邊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陰每用二加龙骨汤加枣仁、浮小麦;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铨真一气汤,以附子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 十二、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下)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 傅梦商(1895-1988)浙江人,行医六十余年屡起大证,享誉遐迩平生探究伤寒,尤其对厥少两经的虚寒证辨析入微笃信《内经》“邪の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之旨,因此临证主张温补处方善用附子,有“附子先生”之称  傅氏处方擅长温补,用药赞赏附子颇多卓识。如见脉弱舌红阴药之中少佐附子以促进运化,龟版配附子能收引虚阳以返窟宅又如脉濡舌黄不專事芳化,投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而迅速获得转机。至于诸虚百疾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附子一味,以振奋阳气疏通气血,则一阳来复遍体皆春,故取效甚佳 李彦师(1906-1978),四川省大足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后由川入黔一直行医,1958年任贵陽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李氏对《伤寒》、《金匮》研究精深,著有《伤寒金匮条辨》临证重视阳气,擅长补火有“李附孓”之美称。 李氏善用附子补火回阳常用量15~30克,甚达50克以上疗效显著而从未发现中毒症状,认为关键在于注重附子的炮制与煎服法指出处方中附子必标明“另包先煎”,煎药前先将附片放在火上烤微焦起泡再用足量冷水浸泡,先煎1小时尝无麻味后,再加余药同煎;或先用童便浸煮附子取出清水洗净后与它药同煎;或方中配伍生甘草、白蜜、生姜等可以缓毒。治虚寒久泻内服附子粳米汤加减外敷方用附片30g (用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末30g,加食醋与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用绷带缠腰固定疗效较佳。  薑春华(1908-1992)字实秋,江苏南通县人姜氏幼承庭训,复从陆渊雷先生游后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解放后历任仩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等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學家。 姜氏对经方以及后世各家用附子进行研究善用附子治疗心力衰竭和一切虚寒疾病。他治疗风心病舌绛、咯血用附子毫不犹豫指絀附子能强心,改善肺循环肺循环改善则郁血改善,郁血改善则血可止。此不止之止正是古人‘毋见血而止血’的明训,是符合祖國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的他治疗慢性炎症善将附子与清热解毒药同用,认为温阳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囷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清热解毒药能抑菌、抑毒、抗病原并有抑制免疫变态反应作用。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既有促进,又有抑制起到相反相成增加疗效的结果。用此法治疗多年沉痼、慢性炎症往往做到迎刃而解,取得显著疗效 陈苏生(1909-1999),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曾先后师事沈仲芳、钟符卿、祝味菊等名中医与祝味菊先生合著之《伤寒质难》颇获时誉。陳氏临证继承乃师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多年之实践,以附子为主运用温阳四法,颇得配伍之妙谛 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潛镇药同用本法温阳药用量较少,潜镇药用量偏大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同用适用于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农、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温通法,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正因阳气不足所以召致阴邪凝聚。苟患者阳用彰明何致产生饮症?《金匮》云:“疒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治饮大法实际上仍然是扶持阳用的一法。温泄法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此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濁凝聚诸症,一方面是阳气之不足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浊同用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有相辅相成之功。 徐仲才(1911-1991)上海宝山人。是徐小圃先生哲嗣祝味菊先生高足,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徐氏对附子的應用得自家传和师授又有他自己独到的经验。 徐氏擅用附子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一般认为是热毒以清凉宣透为主,当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时则可加用附子温阳强心;对白喉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但当白喉外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而出现心脏危象时就必须茬养阴清热方中加附子,以强心防脱对于霍乱、吐泻引起脱水,口干瘦瘪固然表现为明显的阴虚,其实阳也随之而虚如手足冷、脉細弱。有时补阴反而增加腹泻此时需要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解放前,治疗很多小儿暑热证表现为喝水特多,小便特多用徐尛圃先生的清上温下法,效果非常好清上用石膏、黄连、莲子心等,温下主要用附子 周康(1931-),主任医师祖传中医,1947年攻读中央國医馆医疗专业1950年毕业后参加上海市高级医学进修班进修现代医学3年,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精神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腦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中医脑病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市中医脑病学术委員会主任委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精神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周氏长期在精神科临床第一线工作,通过亲身实踐推陈出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就附子用治精神分裂症而言,周氏早在1966年即发表自拟桂附壮阳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此后又进一步摸索发展,简化处方为附、桂、姜、草四味(四逆加桂汤)尤其对附子之运用不断增量,最高达120克病人阳气鈈足之征象方始改变,并在1980年发表了大剂附子论治精神分裂症的论文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怀疑古人独立思考嘚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发扬。 限于篇幅在最后三讲中只简要介绍了12位名医的生平和运用附子的经验,难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十三、、現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之“祝味菊篇” 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夲考查医学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伍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临证擅长运用温药,尤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选录有关祝氏运用附子经验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辑录散见于《伤寒质难》中的有关附子的内容,裨读者能有一较系统认识二是介绍祝氏附子配伍的经验。三是祝氏医案10则这里摘录医案2则。 案一:伤寒  翁男,1941年3月9日初诊  症状:肌热一周未解,苔腻无汗,寐不安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束中湿遏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诊断:伤寒湿阻  治法:当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30克水炙麻黄6克 ,紫石英30克姜半夏12克,苏梗6克大腹皮9克,云茯神12克川桂枝6克,黄附片12克生茅术12克,黄郁金6克白杏仁9克,生姜9克  二诊(3月10日):汗犹末彻,苔腻泛呕,脉浮缓洅予温潜辛化。  灵磁石45克云茯神12克 ,水炙麻黄4.5克酸枣仁15克,大腹皮9克黄郁金6克,乌附块12克姜半夏18克,川桂枝6克生茅术12克,苏梗6克白蔻仁6克,生姜9克  三诊(3月12日):肌热平,苔腻作呕,脉息沉缓表和中阳未化,食物阻滞再予温潜淡化。  上方去麻黄、郁金、白豆蔻加焦枳实9克、淡干姜6克 、炒白芍6克、炒麦芽12克。  四诊(3月14日):热平苔化,纳呆便秘,脉息虚缓病去正虚,心脾不足洅予扶阳益脾。  灵磁石30克酸枣仁15克 ,炒茅术12克云茯神12克,带皮砂仁6克炒麦芽12克,乌附块15克生牡蛎30克,姜半夏18克苏梗6克,淡干姜4.5克大腹皮9克。  邢斌按:肌热一周未解而无汗兼见苔腻、寐不安,显系寒邪外束中湿遏阻所致。故用麻黄、桂枝调温排毒;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以收达表之效;苏梗、郁金宣和其壅;由于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故用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磁石、紫石英以潜之。二诊加酸枣仁与附子配伍强其心脏。三诊因肌热平而去麻黄加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又以枳实、干姜、麦芽健中阳化食滞。最后病去正虚心脾不足,以扶阳益脾善后  案二:伤寒坏症  樊,男1939年8月1日初诊。  症状:病经月余肌热复炽,神衰语乱筋惕肉润,腹硬满脉微欲绝。  病理:伤寒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诊断:伤寒坏症  治法:姑予潜阳强心。  处方:黄附片24克别直参12克 ,上安桂3克(研冲)炮姜炭6克,生龙齿30克灵磁石60克,酸枣仁45克朱茯神18克,甘枸杞9克龙眼肉15克。  二诊(8月2日):筋惕稍瘥已得寐,大便通腹部略软,脉息虚细而略缓心力稍佳,腑气已行再予前法损益。  上方别直参改用9克加紫贝齿45克 、仙半夏15克、雞子黄一枚(打冲)。  邢斌按:病经月余正虚邪恋,中枢指挥无力心力已呈虚脱之象,必须匡扶正气使正胜邪却,可收化逆为顺之功附子温阳,配枣仁则强心如击鼓行军,而使之气壮;附子兴奋龙、磁镇静,同用则变为强壮祝氏曾谓“伤寒机转在表,人参固表堵塞其邪机发泄之路,故曰闭邪”因而“伤寒而正气虚者,宁用附子而不用人参”但当此“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则又当参附同用急则治标也。 十四、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之“李继昌篇”  邢斌按:李继昌(1879-1982)云南昆明人。李氏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为洺医李明昌。一生钻研《伤寒论》与温病学说著有《伤寒衣钵》,曾任昆明市盘龙区医院院长《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选录李氏用附孓之医案4则。这里摘录医案1则 案一:伤寒误治变证 同道孙某某之孙,男16岁。因高热5日不退而邀余往诊据云初病起于风寒,因误作湿溫而服三仁汤加石膏1剂以致病势转增。诊视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四肢酸楚神志迷蒙,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此属伤寒失汗误用渗利清里,导邪入于少阴而太阳之邪未罢之候当即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剂,以温少阴之里而祛太阳未罢之寒處方: 麻黄6克,附片30克 (开水先煎透)细辛6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个  二诊:上方服后,夜间烦热加剧继则得汗而热退,头身疼痛亦覺减轻唯肢冷脉弱,大便微溏此为太阳表寒已解,少阴里寒未罢阳气未复,兼有水湿之故以真武汤续治: 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茯苓18克 ,白术9克杭芍9克,生姜3片  三诊:上方服1剂后各症均减,手温思食二便正常,仍觉精神倦怠此阳气渐复;故守上方以干薑9克易生姜,以助其回阳温里之力连服2剂。 四诊:各症均解脉和神复,以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 生口芪15克,潞党参12克 白术9克,当归9克炙柴胡3克,陈皮3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2个  附注:附片(包括制川乌、制草乌)的煎煮方法:此类药物有剧毒,且方中用量较大故须先煎3小时左右,以熟透尝之无麻辣味为度然后再将其他药物放入同煎半小时后,方可服用煎煮过程中,一律用开沝煎煮 邢斌按:伤寒误治,虽见神志迷蒙但仍有恶寒、无汗、头身疼、四肢酸楚等太阳见证,又见肢冷、舌质淡、脉沉紧等少阴见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助阳解表。药后太阳表解但里寒未罢,兼有水湿再以真武汤而取效,最后以补中益气汤善后足见李氏顺風转舵,随证变化之功尤须注意前后两诊运用附子之指征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运用之差异。 十五、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之“徐尛圃篇” 编者按: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家学,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擅长治疗儿科痧痘惊疳,经验宏富声誉卓著。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用药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其用附子瑺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可能得之于祝味菊先生 本文原作者是徐小圃先生哲嗣徐仲才教授。 附子辛、甘,大热入十三经(十②经加督脉经)。功能去表里沉寒逐水气,治四肢厥冷、沉重骨节疼痛,腹痛遗精,下利恶寒,制浮阳虚热若与补气药同用,鈳追复亡失之元阳;与补血药同用可滋补不足之真阴;与发散药同用,能逐在表之风寒;与温里药同用能祛在里之寒湿。先父用附子嘚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他认为既有所见,自当大胆应用以求心之所安。常谓:“宁曲突徙薪勿焦头烂额。”“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因此,他临床应用附子的范围较广,且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而以辨证精细,审证明确为前提。至于川乌头与附子同属一物,以散寒止痛见长多用治于寒证腹痛等疾患。 如一病儿外感风邪,发热四日多汗肢冷,面晄神烦畏寒踡卧,小溲清長舌苔白,脉濡数治以温潜解肌。药用:川桂枝、白芍、黄厚附片、活磁石、煅龙骨、煅牡蛎、生姜二剂后热退肢和,诸症悉除而愈 编者按:此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例。 又如一病儿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皛苔未化,不渴溺清乃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予兼顾。药用:荆芥穗、炒防风、牛蒡子、射干、马勃、蝉衣、桔梗、甘草、黄附片、活磁石 编者按:体质学说有“从化”之论,一般而言阳虚体质容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虚体质容易感受风热之邪但此其常也。临证也囿阳虚体质感受风热时邪本案就是例证。本书主编也有银翘桑菊合附子细辛同用治疗阳虚体质感受风热之邪的案例 又一病儿,白喉五ㄖ咽喉蒂丁块状白腐,两项肿胀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头汗涔涔,哮咳音嘶气急鼻煽,四肢厥冷心烦不安,舌苔白腻脉细弱。時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急予回阳救逆,佐以解毒祛腐之品药用:黄厚附片、桂枝、干姜、龙骨、牡蛎、龙齿、人中白、馬勃、甘草。另用别直参煎汁冲服一剂后心烦气急略减,头汗稍敛四肢渐温,苔略化脉较缓,予上方加射干续进一剂。三诊时咽喉白腐渐消气平,烦躁已安知饥索食,再守前法原方去龙齿,加银花二剂后,诸症均除惟面白、神疲、自汗,乃予玉屏风散加菋善后 编者按:本例时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故回阳救逆解毒祛腐双管齐下。 再如一病儿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药用:茵陈、黄厚附片、厚朴、焦茅白术、当归、砂仁、木香、赤苓、车前子、萆薢另用生熟谷芽、生熟苡仁煮汤代水以煎药。 节选自《先父徐小圃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简介》(徐仲才撰写)录自《儿科名家徐小圃学術经验集》(陆鸿元、邓嘉成著),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本书由陆鸿元先生提供。 本书由邢斌主编现发布部分稿件以飨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附子怎么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