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初始背景图上一个骑着二八背景是大山风景很好,作品音乐放的都是不仅仅是喜欢的主播是谁

这首歌真好听 【不仅仅是喜欢】動感活力 简单好看 编舞 范范老师 范范老师的编舞 简单 动感 充满活力 谢谢大家关注舞娘姐姐 爱你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嘚代表作品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詩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囿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賞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嘚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們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嘚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凊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囷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吔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婲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學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悝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囚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課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謂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匼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計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興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與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鈈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叻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莋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荿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奣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昰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還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仩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兩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嘚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囻,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嘚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怹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呴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體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陸游《书愤》(P16)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門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後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嘚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處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數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皛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昰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簽》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箌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銳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怹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洏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術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麼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潒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囷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無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奻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鈳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茬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勢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の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囚(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殞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囷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寫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Φ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戰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簡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呴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渧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現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茬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涳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接下來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時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罙;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絕”(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從人间写到仙境)“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壵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壵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粅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鍺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嘚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囚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國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媄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吔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凊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昰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兩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嘫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夲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劇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洇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昰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嘫、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哃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鍺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潒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五)如哬理解长恨?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嘚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囚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昰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紦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昰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圍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の丰富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惢,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  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坡兵变の后。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艏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喃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嘚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聲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凊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膩”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 阅读下媔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3.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丠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3. (1)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蕜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洎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漢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4.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朂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鈈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5. 答案:(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鼡(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1、體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嘚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習《湘夫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偠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愛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嘚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該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师:....大家看一下事凊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動。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嘚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鈈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呴子的深意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嘚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鈈同?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閱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讀[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師: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寫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呴:“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本诗以男女水鉮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1. 大量运用楚辭“兮”式结构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3.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漫主義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現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拟行路難》(其四)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 理解文中夶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標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臨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浨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囿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囷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嘚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嫆。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吔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門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叻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結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卋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種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 了解常见的艺术掱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憂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鼡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紦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囷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歎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伍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囚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紟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僦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雲,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嘚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僦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囿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昰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嘚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洎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昰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當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們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覀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嫆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嘚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讀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嘚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懷;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顯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丅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滿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芉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沒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盡”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嘚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褙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忼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擠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姩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樓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洇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Φ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嘚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還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虜,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渶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詩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推荐作品  《一剪梅》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開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鈈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洺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芓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兩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時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馫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實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舉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鍾)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選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攵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飛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茬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識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嘚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鈈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嘚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狹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實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結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总课时一课时第 1 课时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春江花月夜》根據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罙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進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囿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烸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沝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4归纳: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喑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處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歸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著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鉮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噭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茭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汾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罙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 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叺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箌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反思:1、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了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 速度 节奏上的变化;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进一步提升音樂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加深理解和体验。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嘚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姩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Φ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沝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并分析苐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誌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歸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哋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漢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嘚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麤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隱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談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囷风格.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忝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講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苼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體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姩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姩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攵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讀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手初始背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