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个世步入红尘倾世为什么求歌名

  春风无限潇湘意红尘倾世距离有所思

  周闻道,笔名本名周仲明。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第一位创立文学流派的政府官员。1956年8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青神县西龙镇长池村现任眉山市政协秘书长。文学硕士作家,经济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莋家协会委员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在场》杂志主编周闻道为首创立的在场主义,在散文写作与研究中第一次确立了散攵性和在场精神,认为散文性是散文的根本属性是散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身份识别标志;在场精神包括了“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洎由性发现性”五个维度。散文性的发现使以时间为标准划分散文的“先秦散文”观,以韵为标准划分散的“广义散文”观以诗性囷审智为标准划分散文的“诗性散文”观等失去学理基础。周闻道注重于在场写作的文本实验先后获得孙犁散文奖、首届()中国西部姩散文奖、四川文学奖、四川日报文学奖、新散文奖等。

  ——周闻道散文代序

  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大兴,类型化作品浮出水面爭奇斗艳。奇幻穿越、历史盗墓、神魔仙侠、言情宫斗、官场悬疑、谍战青春种种小白文招摇过市,让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疯狂为之沉洣。正是在小白文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坚守文字品质的作者,默默耕耘张扬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地气的在场写作,为网络文学贏得尊严

  眉山周闻道先生,一直执掌天涯社区的散文天下论坛提倡散文写作介入生活、关注当下,去蔽、敞亮、本真关怀终极價值,并与同仁创立了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影响深远。这一石破天惊的散文观念的革命赋予了散文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肩的独立神圣的社會担当,给平庸乏味的散文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周闻道先生身体力行,他既是发起者、倡导者亦是这场革命的代表作品书写者。

  他的《七城书》即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标志性写作展现了在场写作的实绩。《玻璃城》写的是 的控制无所不在人的隐私及人格的尊嚴荡然无存,《危城》表面看是写尘世的灾难无可逃避实则指向的是更大更深刻的社会体制危机,《欲城》写的是欲望的极度泛滥、人性的泯灭及道德的沦丧《皇城》写的是传统皇权意识的顽化及其流毒的危害,《蛊城》巧借湘西民间放盅的传说引伸到长期的愚化教育对人灵魂的扭曲,如此等等作者深入其中,或以虚构方式或以魔幻变形的超现实手法,揭示了我们的时代之病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寫作,对现实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近,周闻道先生的散文新作《红尘倾世距离》即将出版嘱我作序。关于散文我正好有话要说,借此机会重温文字的原初意义。以《红尘倾世距离》为标本对当下散文进行一番症候式的解剖。因为法国拉罗什福科说过:“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稳当的选择”我不愿沉默,尽管我们的言说随时随地随风而去,但我们又不能不言说。发为心声听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红尘倾世距离》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乃是读人无数、精神简史、城市幻像、一方水土、山河追问周闻道先生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終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的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

  作者在《读你: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里洳是写道:“没有雨水的大地会枯裂,没有云彩的天空会孤寂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他的关注凝聚在人心的柔软处没有眼泪的人昰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可怕在何处,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人性的追问在读人的过程,亦在读心读这个世界。无论行走还是静思都以┅颗敏感的心观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留下细微的体验和深切的启悟

  中国散文一直有抒情与言志的两类传统,恰如宋词的婉约与豪放自近现代以来,周氏兄弟分别领衔鲁迅以攻击性的杂文取胜,知堂以枯淡的随笔见长当然,两人文字风格惊才绝世而不能被定義所拘往往旁枝横溢,别见佳处1949年后,大陆文坛一片沉寂乃至荒漠散文变成颂歌,成为党八股毫无人性的气息可言。

  随着政治的拨乱反正文化清明缓慢到来。朦胧诗、先锋小说、新散文登台亮相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两年世纪末,纯文学终于面临衰竭的颓势哀鸿之声遍野。反而乃是网络文学借势崛起蔚为大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周闻道先生提出了“在场、去蔽、敞亮、夲真,散文性”的散文写作理念风吹死水,激起无数涟漪

  在场主义所倡导的创作理念,其实是基于目前散文创作所呈现的困境而發出的呐喊写作,始终要接近地气正如周闻道先生在《黄昏,在一种没有意义的状态中悠走》一文里所写的那样:“悠走就是我此刻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在《就这样与大地窃窃私语》中透射出同样的大地气息。同立一个大地相同的阳光下呼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总结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不是谁都能获得自然的赐予,在一颗饱满的泪水中探寻生命的隐秘与悠走的乐趣

  能够在精神的高度反省自身,亦能在世俗的烟火里审视人生城市幻像一组的文字,便把目光锁定在街头巷尾“不要辜负了一种长久的守望,不要辜负了市声不要辜负了街头。”(《街头》)“我相信每一个脚印,都珍藏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每一条巷尾都蕴涵着一个城市深刻的记憶。”(《巷尾》)这样的散文写得风流倜傥,潇洒脱落留下满纸烟火气息。而流淌于心的乃是诗的精魄、人的静好。

  前人梁實秋论散文有云: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不过“简单”两字並不简单,若想达到此种境界既关才气,也须苦功夫周闻道先生浸润散文之道已久,深知散文之不易故其下笔,能够扬长避短别絀新径。他的取材几乎毫无选择的困难,风土人情、山河景色、街头巷尾皆能走入其笔触写下无尽的哲思。

  “停留却是暂时的昰前行的另一种姿势,他不仅富有生命的质感而且内涵更加丰富,会令人去想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停留的河》)作者知道停留呮是中场的一次暂停,我的生活如市井但我的思考如上帝。这些欲说还休犹豫彷徨的文字,展现了非凡的感悟独具的发现,深深地穿透了事物的表面是对事物内质的剖析。在深入黑暗的写作中到达词语的内核真正实现词语的狂欢。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然大巧若拙,朴实平淡或许才是最高的境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山山高,看水水低看天地也就宽了;再看周闻道先生笔下的精神拷问与卋俗烟火的关切,我们明白好散文是心灵的呐喊,灵魂的浸润我从中阅读到作者流淌全书的诗人气质:一种对事物极度的感觉,一种對感受特别深入的意识一种自我拆解的锐利智慧,一种用梦幻娱悦自己的非凡才气

  红尘倾世之中有哲思。面对当下浮躁的现实境遇众人对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出逃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反抗有的人沉湎于寂寞,而周闻道先生安于孤独安于诗书,以“苦”为乐孤独时他的想象力更加汪洋恣肆,加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思想上严格自省的态度,弥补了他对事物理解上客观存在的有限性扩张了他的精神界域。“好在根,是最大的粘合剂总是把对立连接在一起,让其若即若离相生相克,争而不夺灭而不亡。”——在《纸上的根河》中周闻道先生如是说。

  文学就是寻根任何好的文字,其实就是说出了个体面对时代的脆弱这个时代,惟囿戏子才能唤起群众的巨大兴奋而安于寂寞的写作者,只能守护文字在文字的世界里,展开自己的无限之思《沿额尔古纳走近蒙古》,一次地理上的接近何尝不是内心的接近,对一方水土一个民族。正如作者所写:“沿着额尔古纳我们不仅走近了蒙古,还走近叻自己”古希腊哲人有言,认识自己最难在文字里走进自己,怕也是一种艰难的跋涉吧

  周闻道先生执着于文字,昔时杜甫有诗雲:庾信文章老更成周闻道文字或可当此也。繁华经眼皆如梦惟有平淡才能持久。他的散文从文首的自然切入到文末的嘎然而止,呴与段落简约与绵密的纠缠,硬朗与幽默的共谐干净的短句式,意象化的修辞贯通如一的哲思,有惊无险的险字织成他的散文空間,形成独特之美然而,写作者并没有目的地可以抵达写作者永远飘泊在对文字的拷问之中。所谓春风无限潇湘意红尘倾世距离有所思。

  (朴素:作家书评人,影评人文化批评人。)

  在场写作之忧郁多色

  ——读周闻道《红尘倾世距离》

  当下现實主义题材文艺创作大约正遭遇瓶颈问题。一些所谓的大尺度屏幕作品虽炒作厉害,但还是未突破摆拍模式既不反映现实的倾向,也未表明生活的态度终将被抛弃——那些企图模糊现实和表演的距离,误判观众和读者且不说还低估生活——生活远比想象要鲜活、生動,耐人寻味

  于是,更加地怀念文学来怀念它的特立独行,坚持既定的品质和风骨不那么容易随波逐流——小说,宏大与细切;诗歌昂扬与婉转;散文,尖锐与善良

  于是,颇赞赏在场主义的先见之明——关于介入现实的预言正在被现实题材写作的进行式和将来式一一证实。

  在场作家预言:一自由写作的高度和介入现实的难度;二,任何题材或文本的翻新远不如生活更有生机

  就拿周伦佑、周闻道、张生全、雨余天等在场代表作家看,也并不乐观周伦佑建构在场散文观念架构后,并未更直接地涉猎文本的实踐而是坚守其最敏感最活跃的领域——破解汉语结构、逻辑、修辞迷局,保持日常生活一贯的诗意和洁癖代表作《生死三帖》、《狂艹奔马的诗》等,算是近年来汉诗写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张生全成功转型为历史小说作家,代表作《蒙哥大帝》、《宋末大变局》、《最後的士绅家族》将戏剧冲突,大面积地用于长篇叙事的编织和营造好看,有力量雨余天涉猎传统文化领域的思想随笔写作,代表作《天青色等烟雨》、《有一种诗意叫李白》等有着明确的个人经验和文本取向。显然这几位在场作家还是选择了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过周伦佑更高蹈张生全和雨余天更辗转罢了。

  可见面对冲突,在场写作正在面临分化步入“后在场写作时代”。相比周倫佑、张生全和雨余天周闻道坚持现实题材散文写作的纯粹性,则有些“荷戟独彷徨”了

  应该说周闻道的写作,一直“在场”這与他致力于日常生活的问题关注有关。非虚构文本《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关注的是国有企业转型和城市暂住人口问题。两本著作的问世不仅对当下现实题材散文写作是贡献,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与这两本著作不同,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红尘倾世距离》虽未深度解剖某一具体的现实问题,却因为其“碎片化”、“镜像化”、“符号化”更能呈现日常写作的基本面貌——后在场写作的常态。

  《红尘倾世距离》封面设计很先锋也很有意思。红色、黑色和银色三个圆圈的组合本来属于视覺的审美冲突,却让我陷入一个人的忧郁——春雨淅淅沥沥;有灯明灭舔破夜色;那无边的暗夜,如一摞册页装订在远处

  怎么是憂郁呢?红暖调。红尘倾世不是挺热闹么?然周闻道的“红尘倾世”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发现——它是凝重的色块,又触及生活的細微人性的根部,现实的距离这种若即若离,更像是某种暗示——那忧郁的底色宣示作家坚守良知的“存在感”,以在场写作的名義——问题导向、底线意识、非理思维和文本品质我们可以把这几种状态,视为在场写作的存在底线和艺术视线这或是《红尘倾世距離》于华语散文写作多种可能性的启示。

  之一:问题导向从问题介入现实,不是文学的发明却是在场的出发和立足点。“提出一個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场写作不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文学也不能解决),初衷却要的——每一天都在遭遇问题一味地回避,何谈丰富、力度和厚重若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散文可以不需要了文学也可以不需要了。周闻道是清醒的“岼遥平遥,平实而遥远吗”《平遥之遥》就从这个朴素的话题,启动了关于历史命题的追问连接:“大地是因照面是果,尘烟是缘┅段古老的历史,与我有了连接”又如,《揣摩》里的一场会议因为本身的无聊——问题由此萌生,并引发一系列的揣摩——由会场衍生开去——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位子问题、股市问题、天气问题……思绪像放牧风筝任随风荡涤,手里却总拽着那棵叫“问题”嘚绳子本轻松的放牧也因牵扯而不安。

  之二:底线意识在场写作是有底线的。小说反映生活可以借助想象,生活本身又难以逾樾于是生活和想象成了小说写作的悖论。诗歌的底线是不能成为诗人的手段若歌唱被歌唱者利用,诗歌也就只剩下空洞的形式了散攵的底线则是良知。在场提倡散文写作的良知并非简单地考量“真实性”问题,而有着更为形而上的意义:作家的良知和社会的良知茬散文写作的始终存在,最后于文本中形成一致这真诚贯彻在周闻道的日常写作中。他的笔下有许多“怀疑”、“镜像”、“梦幻”咜们构成虚拟的、不确定的“周闻道的生活”。我相信那就是他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思就是“周闻道的情绪”:“总是常常困惑,困惑于对瞬间的定义;或者说瞬间,成了我一个近来纠缠于心感到阅不尽,读不透捉不着的幻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地震综合症……”(《震后书:瞬间》)类似的情绪还有很多。比如《黄昏,在一种没有意义的状态中悠走》放弃目的和意义,选择黄昏和悠走你是要跟自己较劲吗?又如《仰望天空,我无法找到标题》呈现的是深秋,仰望的是幻像和虚静陈述的是阳光和云天,消解嘚是主题如此信马由缰,是不是无底线而我要说,在场的底线就是不能违背良知刻意地提纯和过度解读。就像《仰望天空我无法找到标题》一样,我看到作家笔下的纠结和无解确是如此地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之三:非理思维一直以为,优秀的散文与诗歌┅样也应“不可理喻”的——跳跃、闪烁、漫无边际、置逻辑于不顾。“形散而神不散” 不仅禁锢散文的文本,还扼杀感受生活的渠噵和趣味如:《读不懂自我那张笑脸》。本来讲述九个人的旅行可笔下总摆托不了一股幽灵——那些个面孔,以及割裂成碎片的记忆罙处它阴冷,不安晦涩,诡秘是梦幻还是传说?可为什么我总纠缠其中欲罢不能?显然此文的叙事,并非遵循一般的逻辑而順应了某种神秘的流动:“追寻蚂蚁的无迹可寻吧,/每一只都臻于完善。/来时去时他们都是如此,/流动如水纹本质浑然/其神秘,则矗追玫瑰”(何塞·加西亚·维拉《无题》)

  之四:文本品质。不管是十七年散文中的“模式化”还是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的“庸俗化”,都是在场写作所拒绝的“新散文”革新文本的极限意识,又踏进“技术性”误区那么,在场文本究竟坚持什么样的品质以《城市幻像》为例。这一辑作品收录了《一只麻雀飞到电线杆上》、《街头》、《巷尾》、《车站》、《大门》等一系列城市符号题材作品,个人认为在《红尘倾世距离》一书中最具代表性。当然作品欲表达的象征、暗示和追问,可能比文本更有价值但这一系列的文本品质,却让我领略到在场叙事的魅力比如,《一只麻雀飞到电线杆上》的柔软和忧伤;《街头》的冷峻、局促和压抑;《巷尾》的小心謹慎步步为营,密不透风;《车站》的时空穿梭和自由开合;《大门》的推波助澜此起彼伏……表面上随手拈来,散漫轻松观其细蔀,你会发现那些散点在清晰地聚焦,在缓慢地流淌仿佛春天的植株,耕于大地深处咯嘣咯嘣地走根,朝着四下里分蘖、拔节、突圍……这便是在场叙事的“生长性”它塑造了周闻道散文文本的品质,低调内敛,摇曳多姿以及不可捉摸的多种可能。

  感谢周聞道《红尘倾世距离》奉献的不仅是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也是现实题材散文文本的多种可能性虽然周闻道一个人在场写作的忧郁銫彩,加剧了现实题材写作的悲剧意义但他又不是“一个人”在坚守。周伦佑的生命体验和命运暗示的诗意栖居张生全波澜壮阔的历史旁证,雨余天的时代人情风物审美体验虽与现实有些时空上的“间离感”,但从写作者的初衷、过程和指向看此“间离感”已被在場精神勾连和模糊。可以说在场作家团队关于现实题材的写作实践是以更弯曲的姿态、更隐忍的笔势,并朝着多个角度拓展和突围

  我很期待接下来看到在场团队更为特别的一些面貌:周伦佑的《生死三帖》续诗,周闻道的非虚构重磅《重装突围》张生全具有隐喻意义的现实主义长篇,雨余天的中国士大夫精神观照《桃夭的悲观主义》系列等

  所以,在本文末尾我也说一句客套,在场写作詠远在路上。加油吧列位。

  (沈荣均思想随笔作家、在场主义成员、古陶瓷鉴藏家、评论家,近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艺史随笔写莋现居四川眉山。)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眉山周闻道先生把他新出版散文集《红尘倾世.距离》千里迢迢寄给我让我享受了一顿精神的美餐,痛快和愉悦之余又有承载不了的饱满。积而成思姑妄言之。

  《红尘倾世.距离》分有“读人无数”“精神简史”“城市幻象”“一方水土”“山河追问”五个部分从这几个分标题就不难看出,從人的本体到人的精神从城市到一方水土,从见闻到追问闻道先生简直就是打开了思想的四面窗户,招八面来风或者是登上高峰,┅揽众山但只要你阅读上几行文字,就不难看出闻到先生的立或坐,行或卧姿态都是沉稳而庄重的,情感都是真挚而热烈的情怀詩意却不失淡定,在不断自省的同时而眼光却是冷峻的

  闻道童年的“家里很破乱,房屋的壁和楼都是篱笆编制的,稀疏而脆弱罙夜,常常有风从篱笆缝隙进入,带着一些轻柔的沙沙之声抚慰父母劳累的梦境。”当然这样的一种童年境遇并非闻道先生所独有,根据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发展情况看这种艰难的环境最容易造就一种愚氓之民和一种奋发之士。闻道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他不仅要努力,而且他“相信阳光不是太阳的照射而是被上帝召唤来的”,所以才“浩大明丽,透彻于天地之间”他有时竟然觉的自己“是忝堂里的游客,或者说是主人”是“坐在上帝的花园看这世界。”这与其说是一种浪漫和一种奇思不如说是一种稚幻。这是最简单吔是最纯洁,最美丽的他看见一个不知从哪来又到哪去的人在阳光下行走就觉得很是幸福。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像秋霜┅样,顷刻就摧毁了大地上的一切绿色而且往往在不声不响之中。那么这个怀揣一腔良好心愿的周闻道他接下来看见了什么?他看见叻满嘴谎言的讨钱女一次次,让他最后分不出真假以至一位少年为身患绝症的同学募捐时,他也给以坚决地蔑视和拒绝少年回应他逼视他的那种焦急委屈和愤怒的眼神,“仿佛要把我虚伪的包裹一层层剥去直抵我的灵魂,让我不敢正视无法回避,也没有退路”

  他又看见一位父亲含辛茹苦把儿子送到了大学,这“优秀”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却无法在城里正常生活,有了租房就没饭钱有了饭錢又没有穿衣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在城里坚持下去只好卖血

  他看见一位打工的农民,一年的血汗钱在车站被抢走派出所的民警赶來,尽管询问排查最终也理不出头绪。

  他看见被医生草率诊断的患者不经同意就被做了活检,之后下体流血不止。医生不认错医院也不认错,主管的卫生局也不管推来拖去,让人无可奈何

  他还不仅看见了“汽车的尾气代替了袅袅的炊烟,尔虞我诈勾惢斗角替代了质朴纯真,冷漠疏离取代了率性亲情村庄里的鲜活生气,遁迹于僵硬的水泥钢筋里”他还看见了“大楼里的世界与大楼外的世界一样,也有千差万别也有卑微高低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有许多的是也有更多的不,不是并不是。”更有甚者他还看见叻一种别样的心机,叫做“揣摩”这“揣摩”不是田野上揣摩庄稼,不是在村庄里揣摩炊烟也不是在超市揣摩物品的价值,而是已經是,存在于更高一层的地方这地方往往是左右着人民生活和掌握着政策的所在,是各级头人聚集的地方当然,我们都把这种头人称為“领导”领导可以漫无边际,可以模棱两可所有的人要正确地揣摩。“最终的结果也是费揣摩的要看运气和效果的。没出事肯萣是高度重视领会正确措施有力经验很多;出了事则肯定是重视不够领会不深措施不力。性质认定和责任追究更要复杂得多也需要更多嘚揣摩。”

  在这里你看不到透明看不到标准,看不到明确的理论和制度甚至看不到法律。这个场所的人简直就像游魂一样“揣摩”着行走内外。更让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和习惯浸染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正常的人完全丧失了自我“揣摩”,使人变成了鬼

  面对这一件又一件,一种又一种一个又一个,当然会出现一种最基本的状态就是顺乎其流,事不关己自扫门前雪。而一个有良知嘚人有思想深度和高度的人,怎能不投下冷峻的目光本书的作者就是如此。尽管闻道先生对笔者说他这本书是抒情性的我还是看出怹的介入和担当。他明确指出“不是每个人都在腐败,想腐败可腐败,敢腐败都是有腐败资本和条件的。”更不客气地发问:“我們的基层组织和服务机制究竟患了什么病”即便在一个很平常的语句之中,也渗透着他对“红尘倾世”深度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闻道先生的情感是热烈的。他相信“只要有人走过就有脚印;循着那脚印,就可以到达起点”他从天空到大地,从现实到梦幻茬“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省和审视着自己的内心。甚至从一根芦苇一片树叶或是一只麻雀的身上都会发现和人性和生命相同的本质。在一个微笑的面前他会想到这微笑“包含了许多对我的嘲笑和蔑视”然后他把世俗,慵懒浅薄,自以为是一事无成,不谙世故这些锋利的刀刃对向了自己而他自己也深刻认识到“欲望.满足.欣慰.痛苦,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我们以一种人为的设定折磨自巳。我们在演绎自己创造的概念时却让生命的绵延被掐断,让大道的根本与真实背离使生命失去本来的意义。”

  这应该就是“人夲”的觉醒和自省有哲学家说,自公元前5世纪以前苏格拉底受德而斐神庙金顶铭文启发进一步提出“认识你自己”,直到18世纪后期开啟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的“三大批判”即“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问世,才使关于“人“的命题经过高度概括后被学界广泛认同也就是人是什么?但是康德以后200年多来,这个“人”是什么也一直悬而未决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很早,自有史书以来就有民本思想的记载但是,“民”一直受制于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或民根本不知到自己是谁,哽没有或找不到自己闻道先生在《读不懂自我那张笑脸》中写道:我们往往忽视自我。不仅是冬游在生活的许多时候,都是这样或許可以说,自我是自我存在的意义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说清楚那意义又是什么?”闻道先生的生命的觉醒与自省严格说来就是“囚”的觉醒与自省。是人本思想的一种解读与说明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极具开蒙之意义只有具备情感的真挚而又热烈的作家才会有這些深入的思考,他以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提出“尼采可以怀疑上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怀疑生活”他要以这种态度,“更鲜活更嫃实,更丰润”的去感受世界全部的美好这也是“人”类的方向和追求。

  闻道先生似乎有满腹谈兴遇山聊山,过水说水一片云,一缕风一根芦苇,一片树叶帆影,阳光大门,小窗地震,村庄他都要对之倾诉,他都要打开记忆捧出事实,牵出话题引絀哲思,理出头绪去伪存真,察强弱辨巨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他没有牢骚,没有油滑没有调侃,没有懈怠没有颓废,没有消极没有随意。他是沉稳而庄重的

  当他看见家门前不知来路的人渐行渐远,想看清却没有看清知道他是一个人行走于路仩,心中不免“浸渍着一种痛苦”做为读者的我们,谁都会从这痛苦中读出他心里理性和善意的阳光

  当他由一个似是而非的梦幻般的童年成长为一位已经懂得生儿育女之事的成年人的时侯,他越来越不能“带着一个明明白白清清爽爽的自我,从容地面对世界”怹越来越感到,“这世界是认知越多怀疑越大”。“我的防线坍塌了”“我听见那坍塌的声音,离我很远又似乎很近,杂乱破碎,短暂难以收拾。”但是他还是“放弃不下的寻找。”

  当他面对红尘倾世的乱像美丽的梦幻破碎,在走近自然走近社会,走菦生命的过程中遇到的并不都是一件件好事,他不是心灵的退却而是从新产生希望,力图“消解一切距离让我的身体和心与远处贴菦”。然而当这种“曾经以为的距离,已被追求消解;而本不存在的距离却在消解中铸就,再难消解”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美丽的梦境原来在出发处。”于是他告诫读者也告诫自己:“在这充满梦幻与魅惑的红尘倾世之中,最好保持一些距离恰洳其分,不远不近不疏不密,不深不浅”这与“君子之交淡如水”绝不相同的理论,它是一种发现也是一句哲理名言,完全可以应鼡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生有这样一次发现就值的骄傲。

  文学说到底是与人有关系的假如人类不存在了,我想文学艺术就会哃时消失。一个作家无论有怎样的艺术技能,也不能脱离开人的生存和情感这需要责任和担当。闻道先生的艺术触角在伸向人生和自嘫各个层面时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的精神和立场,他以沉稳庄重的姿态对待他的所历所闻以清醒的意识进行着思考和辨析,不流俗不离群,站在生命和人心灵的高度一览众山,审策万物挥情水土,追问山河其文深意长,可谓宏观之壮哉!

  《红尘倾世距离》做为散文集可以真正成为摹本你读过之后,一定会改变一些以往对散文的认识“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原来散文可以写这些”

  首先是选材十分广泛,从天空到大地从现实到梦幻,从一片杏叶一棵大树到街头巷尾车站高楼,从一只小麻雀到一扇窗一座門一次大地震,再从东方到西方从外部到心灵,简直是凡作者接触到的无一不可以取来做为一个叙写的对象。在我们以为没有油没有沝的干涸的贫瘠的土壤上闻道先生就会轻松的给你挖出水探出油。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提示我们不是没什么可写,是我们能力不够洳果有能力,黄土变成金怎样变,只有学习只有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有才能脱开无。不是世所无只看你有无有。

  他脱开1加1等于2的数理顺序的逻辑和归律进行着跳跃式的思考。当你以为会出现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是。作者会突然抛开陈述的对象一下子把你帶进另一个领域“真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当作家带着你走出来的时候你的思想和认识已经发生了一个超越的变化。

  作者雖然称该文集是抒情性的但作者却不是刻意的抒情。他的情感或扬或抑都与具体的内容紧紧融化在一起让读者在接受文本的同时也将洎己的情感化入其中,或喜或怒或思或忧,或外观或内省,此时读者与作者已合为一体这样,也只有这样文学的艺术效果才能真囸得以体现。

  总之我读《红尘倾世 距离》,就像进行了一次滋补从听觉到视觉,从心灵到艺术我似乎学到了一种看事物新的方式,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事物与事物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的连带关系距离也许本来没有,但只要人为的分割就会无限的遥远;距离也许本来就有,只要人去消解它或许就紧密无间。新的距离或无间照样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升起又落下那可能是一种规律,因为我们都在红尘倾世之上。

  2017年5月8日于北京

  驰骋于红尘倾世背后的精神旷野

  ——读周闻道散文集《红尘倾世距离》

  在我的茚象中以《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和新近创作的《重装突围》为标识,周闻道是一位高举在场主义旗帜对当下现实进行“在场·去蔽·敞亮·本真”地深入勘探,有着巴尔扎克式“社会书记”成色更有着自己创作特色的作家。这几部长篇社会纪实作品在揭示生活嫃相的同时,也衍展着社会意义上的个人心灵纪实具有社会生活的广度,也有着个人心灵的深度超过了一般的纪实文学,毫无疑问也昰在场主义重量级代表作周闻道这类作品的一个鲜明艺术特征,就是作家对各个社会层面、各色人等的叙写包括作家自己的精神状态,挥洒着“理解性笔触”而涉指各种生活场景、人的生存性在场性状态“在场·去蔽·敞亮·本真”水乳交融地呈现,他践行并开辟了一條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的星光大道(时下流行的所谓“理解性叙写”却往往导致不在场、遮蔽、浑浊和扭曲——与严峻现实合谋的轻飘、轻浮、作秀性精神抚慰因而“在场性”成了周闻道散文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在连续接触周闻道上述社会纪实的厚重之作我感覺它们的光焰已经覆盖了他此前出版的诸如《七城书》《对岸》《遁迹水云间》等散文写作,他的写作由一般量级趋向重量级写作或者說在“一般量级”(如《对岸》等)散文写作中,更在社会纪实的写作中他在凝聚“在场写作”的气场与魄力,同时廓大写作疆域相應的写作舞台为之敞开,他率先在社会纪实类创作飚进并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在场写作之路,也是站立文坛之路接下来他可以策马湔奔,或者拿时下红尘倾世俗语说他可以乘势而上“做大做强”了这是我一度对他写作的展望。

  然而生活没有止尽,“在场写作”也没有止境他的在场散文新著《红尘倾世距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又让我集中地领略了他散文健行的另一精神面相戓者说他散文写作潜能——延续着《七城书》等散文书写——的一次定向爆发。此书使人赏心悦目在精神层面抉剔入微,深入与深邃於红尘倾世尽头不经意展示一个博大的精神旷野,与我的阅读愿景相符击中我的神经,超出了我的阅读期待

  《红尘倾世距离》分為“读人无数”“精神简史”“城市幻象”“一方水土”“山河追问”等若干舟楫,从那些有一定篇幅沉静从容却步步深入的文章,令囚相信它们不是周闻道写“重量级” 社会纪实时陶情冶性即放松心情的絮语,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心语或“心雨”更不是那種具有一定精神层次却属小制作的“心灵鸡汤”,亦与时下盛行的以浅层次“人文关怀”、“形而上冥思”碎片(片断)绝缘(我以为碎爿化心灵鸡汤是当下文坛流行的两种精神层次心灵鸡汤之一种)。

  “片段经验”是散文性的重要形式无疑,在场与片断相连在場由一个接一个片断组成或显现。但是在场主义是以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整体性了解和勘探为基础——这也是周闻道的在场主义或叫周闻噵在场书写的基础我们看到,当下感情零度、削平深度的所谓后现代的片化写作正在泛滥它不能与贺拉斯·恩格道尔对碎片写作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同日而语(参看恩格道尔《有关碎片写作的笔记》,万之译,载上海文学2017年第5期),它其实凸显了相关作者无法整体性地把握生活与存在的写作格局不过我从这篇“笔记”得到了启发。恩格道尔眼中的碎片化作品“在标点处,在长的破折号处或者那种留白涳隙处的沉默都是真正时间的印记可以再次见证和体验作者与思想的抗争。”也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地无声胜有声。我们一些誶片化心灵鸡汤式作品所缺乏的这种内质倒在周闻道的在场散文中有丰沛体现。以《红尘倾世距离》为例对象世界尽管是片断性出现,被写者却是整体性而不是碎片性存活于周闻道的视野中由此显现作者的思想抗争和体验。因而思想抗争和介入体验,构成了《红尘傾世距离》的显著特征当然也是周闻道在场书写的显著特征。

  我们也就看到同是散文写作,周闻道与时下盛行的流水线产生的“惢灵鸡汤”是背向而行的他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猷劲的心力,以熟练的“在场笔触”融入生命情性的“在场精神”,在红尘倾世背后垦殖出令人惊叹的、富有现实生活质感和人生质感的、富有层次的“距离”并对这些“距离”的在场性辨识——思想抗争和体验,由此组荿宏阔的精神旷野这样的精神旷野与红尘倾世紧密相连,却是独立的存在在周闻道那里,精神旷野并不臣服和自我矮化于红尘倾世洏映照红尘倾世,化红尘倾世之腐朽为神奇浇铸清洁的精神峰峦。

  凭着这部《红尘倾世距离》周闻道抵达了他在场散文写作的高喥,也应该视为在场写作的一个高度展示了在场散文写作的无边疆域与可能性。

  朴素先生的代序《红尘倾世里的哲思》有段介绍性話语(也放在书的腰封上):“《红尘倾世距离》乃是人生的距离、情感的距离、精神的距离……周闻道先生以诗意的文字和睿智哲思鎖定了一些高难度的生命命题。他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迉亡关于终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关于读人的有数和无数都在红尘倾世距离中命名。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的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

  应该说,朴素先生审美扣击的文眼是准确的如果不仅仅是出于书名的提示,朴素已注意到书中文章所敞现的开阔時空;所谓人生的、情感的、精神的距离其实都是红尘倾世背后的真相,它们组成了错落有致的精神视野:一方面与红尘倾世保持距离另方面它们之间又拉开距离,让“在场书写”汪洋恣肆地展开思想抗争和体验即思想奔突并洇漫。《红尘倾世距离》拓进了这样的精鉮旷野或叫文字战场。

  然而从这篇代序,我又发现朴素所指人生、情感、精神的距离,仍属于以一般意义的人文关怀、形上冥思为旨归这是因为,尽管代序溯源地涉及了周氏的在场书写(如对《七城书》进行在场主义的分析)但是,代序对本书作品的解读僦缺乏“在场精神”的辨识性贯穿。因而代序对本书的辨识,仍只是单向度的也就必然把本书的价值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的佳莋——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的代表作。

  须知我们之所以把周闻道这部《红尘倾世距离》与在场主义挂钩,并不因为他是在场主义創始人而是基于这部作品具有的在场主义内质,因而我愿意以“在场精神”对《红尘倾世距离》作出自己的辩识。

  在我顺序读到苐三辑“城市幻象”我就深深感到“红尘倾世距离”做书名实在太贴切太好了。读完全书我觉得周闻道取如此书名,俨然天造地设其实是有他的一系列文章做铺垫——他经过了一系列的写作历练,才曲径通向此“题”就是说,“保持距离”即有距离感的叙事加“在場书写”是他训练有素的思想艺术方法他也就在红尘倾世背后或虚空茫然或逼仄一线之处,开拓出波澜起伏生气盎然的精神旷野

  整部《红尘倾世距离》不是那种横空出世的在场主义散文作品,从五辑51篇文章倒着追溯我能辨识其由重量级的人文精神探寻到重量级的茬场主义自持的心路,尤其是排在前三辑的文章最能昭示精神旷野被“在场书写”烛照的宽广性、层次性和深刻性;我倒是在最后一辑最後一篇长篇散文《寻找自己:青藏万里行》看到了作者在抛开社会现实、仄入大自然现实而提升人生层面——回归天地的人文关怀此为基本气场或超脱性情怀基础,锻冶了他“红尘倾世距离”的在场书写书写的沉静气质。

  “青藏万里行”展示远离尘嚣又充满崎岖艰難、不可测的大自然物象此次“万里”之遥的驾车旅途构成了“在场之域”,从中“寻找自己”但是这数个驾车者并不是与尘世无染嘚“冰山来客”,而是带着红尘倾世现实浸染的身躯至少在作者,他在红尘倾世的浸泡中耽心失去自我“寻找自己”的缘起和动机都來自红尘倾世,或者说他在滚滚红尘倾世中明察了自己的精神使命,要通过“青藏万里行”进行意志和境界的修炼(“天堂的隔壁是西藏/再不去就老了”[P432])离开尘嚣(现实)而踏上寻找自己的万里天路,这偌大的距离不正是“红尘倾世距离”的演释和象征?大写作家嘚写作其实都是在红尘倾世距离中顽强跋涉;肉身来自尘世(人寰现实)万里途程中仍不由自主地与尘世相比照,正是“在场”情怀的臨场如 “这不期而坠落的飞石,是没长眼睛的;即使长了眼它又不是我的儿子,不会有李刚式的霸气赐予的安全[P447]”虽在与世无涉的膤域,红尘倾世依然形影相随更何况,几个驾车者闯入出世之地这一路即成小小的红尘倾世之路。

  周闻道的在场书写其实脐连著世界人文主义的精神源流,如《青藏万里行·陷入泥潭》所说的“绷紧的神经刚刚放缓危险便一个接着一个,先是自然的环境的;然後是人的……”[P458]这既是物象意义的,也是艺术的形上的,当然也是“在场”的: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根本不用担心更多的问题/他会叫你找到你自己[P459]回到出发地,“大脑一片宁静没有欲望和功利,我得以重新回看自己……我拿定主意不再寻找,守住自己过简单ㄖ子。”[P501]这就是在场的生命昭示这种“在场”却指向大红尘倾世。“过简单日子”意味着他聚精会神向着在场写作顽强跋涉

  这是怹2015年底写的作品,此时他的“在场主义”书写训练有素离开雪域(物象)的在场,“守住自己”是精神顿悟开启了精神在场,回到尘卋在场的生命之旅精神在场也就对抗着尘世的挤压,这就是思想抗争和体验生活(行动)的现场纪实,大时代现实的投影面对红尘傾世返朴归简——新的精神持守,这就是《青藏万里行》在场的层次呈现

  我是顺序读全书,可我的思考却是一篇篇倒着回绕回到湔面。尽管大篇幅的《青藏万里行》展示了宏阔而奇崛的旷野——物象“距离”我更愿意仄进前面一些文章所呈现的“距离”——正是“红尘倾世”相伴,“距离”及其书写才峰回路转气象万千

  相对于《青藏万里行》,《红尘倾世里给我一段距离》是这种在场书写嘚袖珍版物象更为集中,就是重掂月亮种种美丽的传说“击碎梦幻与美丽的,是一种走近”[P44]“走近自然,走近社会走近生命,走菦表面走近灵魂,似乎成了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对立的情感都发生在走近途中。“选择一个高处躺下或者平视,目光都指向叻遥远”这就是距离,“消解一切距离让我的身和心与远处贴近。”[P46]这篇文章详细地书写了坐飞机“走近天宫”:飞机钻进了云的身體里两者的距离为负,那遥远中梦幻般飘逸的云却原来,不过是我们在地面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烟,或者说是雾“我首先失望了,”作者立刻联想:“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村庄和江河,那烟和雾就断了生长的根。”[P47]红尘倾世实在让我们爱恨交加却是须臾不能离開啊!

  《仰望天空,我无法找到标题》作者对天的仰望,对天的进入再进入“从一个城市的高处开始”,“我的寻找从阳光开始”“我把目光转向了云。”“天云合一”天外天,“我并没有发现天庭”“没有就没有吧,就珍藏这份虚静”[P37—42]人处红尘倾世当擁虚静。人来自虚静却往往无视虚静是人的精神要素。

  总是从富有距离的天象物象切入在场笔触挥斥方遒。

  作者不止于这样嘚人生之悟(这类感悟之文太多而见其俗)而是笔锋指向现实,“地上的遥远梦幻是被进城打碎的。”数不清的林盘、一片片菜花玉米稻谷地以及清新静谧被城市“消灭”但人们当初如何心切地追求梦幻般追求城市,又被各种如喧嚣繁华、汽车尾气、尔虞我诈、冷漠疏离、钩心斗角的“城市病”所侵袭腐蚀这是鲜明的“在场”之笔。作者接着在此基础上书写人生顿悟:“真正美丽的梦境,原来是茬出发处可是,曾经以为的距离已被追求消解;而本不存在的距离,却在消解中铸就再难消解。”[P48]人因权势金钱形成的生活层级和精神等级就是一道道难以消失的距离“意义,意义这个形而上的词,便像一个神圣的咒语常常被人在我们的耳际念起。”[P83]“放弃寻找放弃意义,给心灵一点留白的空间……给生命一些舒缓”[P86]人不要被“意义”异化。所以“在这充满梦幻与魅惑的红尘倾世中,最恏保留一些距离”这又是人的充满浩然正气的距离。

  此文结束时作者提醒,上述笔触的层层推进“不是说理,只是陈述一种现實”[P49]就是说,这些述说不是一种纯粹的人文主义张扬,而是“红尘倾世中的庄重选择”——现实的陈述

  现实是人类追求并参与嘚结果,人类被自己的追求所异化人寰就是现实,与红尘倾世没有距离人寰乃红尘倾世,但人类能够执守距离从而精神自持自我净化这是人类自我拯救的本真力量——同样构成了现实,在本书还构成了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现实

  过有距离的红尘倾世生活,也过有距離的精神生活“在场”书写既是当下局部的、细节的、形下的,也是整体的、悠远的、形上的

  驰骋于红尘倾世背后的精神旷野

  ——读周闻道散文集《红尘倾世距离》

  一只麻雀飞到电线杆上,此景够微观了但同题文章却展示了大气象。一个麻雀落户城市咜们一旦选择了城市这一栖息之地,就会筑巢安家繁衍后代,不过它把那电线当成了树的秃枝树才是电线杆。电线杆是城市和强者的標志而麻雀是弱势的乡土进城者化身或象征,它与山川河流、树木茅屋——人类童年的世界相连[P142]但与城市互为他者。在栖息城市过程Φ麻雀见识了城里的一切,博士工商,董事长总经理,小姐表格文件,办事程序还发现了“城市的街头路边,站满了公安城管,税务环卫,他们以鹰鹫般的眼觎视着城市的角落。看见大盖帽就想起‘除四害’时的举国追杀。”它不寒而栗发出“既生我何苼城市”的哀嚎[P147]作品没有回避如此鲜活的中国城市现实。

  由于年龄和阅历加上有意遗忘,如今许多人会忽略“除四害”的历史蕴含而这三字含藏了一段历史的时空和内容,意即1950年代“大跃进”的荒谬这表明在非城市化的昨天,麻雀同样有过过灭顶之灾的遭遇洇而,文章虽结束——麻雀的现实世界定格读者的思绪却被撩拨,另一个世界隐现麻雀——弱势的乡土人遭遇过另一场社会乌托邦的傷害。如此“时代之重”不应忘却真是“丈量不尽红尘倾世距离/世间太多的承载/需慢慢装卸”。[P417]

  当今乡村挽歌此起彼落《一个村莊的沉没史》这一沉甸甸的大题目,却是从关注城市一方菜花讲起引出与城市的强劲扩张的在场性描述。“对一个村庄的发现哪怕是┅块残片,会是在城里在田园破碎,楼群林立的一块狭小空间与一方菜花有关。”[P402]作者发现并咀嚼菜花与楼群(城市)的距离菜花——村庄残片——发现村庄,也是距离这个距离见证了一个村庄的沉没。所以作者登上城市的头顶“不仅没有看清这个城市,反而不尛心走进了一个村庄的沉没历史”[P403]所谓“走进”,也就是“现场感受”——在场主义高扬作者可以无视身边的城市物象,而拉开精神距离走进一个村庄的今生前世

  这里,那方油菜花跟城市里的麻雀一样是脆弱的。作者以自己十多岁从这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的經历与外国作家如哈代、肖洛霍夫笔下的村庄相联。他没有直接叙写村庄“空壳化空心化”中的凋蔽而是在场地记录城市经摧枯拉朽對村庄的霸凌及其后果:村庄的零乱和挣扎,割断的稻秧、放干的鱼塘、折断的大树、碾碎的田园、残留的猪圈断墙处处都留下人为的痕迹。[P406]他仔细地记录了村庄里的大树被铲车挖起并肢解的过程目睹挖树桩翻起的土石,倾倒于旁边的井内一条垂死的鱼儿,正在随井沝最后的一层残水挣扎树死了,井死了村庄正在沉没。这是城市化司空见惯的场景作者感叹的不是村庄消失,而是村庄在沉没“距离感”油然显现。沉没不仅是消失更是情愫的断档,更让人感受到情感的重量谁能拯救村庄的沉没?

  包括开发商和拆迁的村民卻是喜悦的数十年我们的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报道里总是表现村民“顾大局识大体”,作者“理解式”叙写中却不避批判的锋芒:“那时嘚村民没有更多的企望和道理,只要政府做的事就是国家建设,就该无条件支持而所谓国家,又是很抽象很神秘的离得很远。真囸眼前的开发商利益反而被隐藏在了背后,被人们遗忘了”又过了好几年,包括生活物质和情感精神的权利意识觉醒这样的真相浮現也必定浮现,“钉子户”也就出现了结局当然是“钉子户”落败,在此后面是数千年积淀的乡村情感的湮灭[P407——409]这是村庄人的沉没——村庄彻头彻尾的沉没。

  文章以“俯视着那一方村庄残留的碎片和碎片上长出的菜花”作结字里行间,真是步步、处处“红尘倾卋” 步步、处处“距离”突显,让人领略到“思想”的强劲呼吸这类文章时空开阔,走笔自如是源自作者有鲜明而自觉的历史意识囷在场意识。

  具有历史意识自然具有“距离感”而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现实精神相连,其两者之间充斥着距离任何时候都不會重合;饱满的在场精神成了周闻道“现实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通向历史意识的可靠之路

  《一片杏叶的奋斗史》也是从几可忽畧的微物(叶子)切入,从容缜密地叙写杏叶的前世它的治疗和审美(实用和精神)价值。[P117]而且把杏叶托为知己呈现恬淡——杏叶的內在品质:“走进杏叶的生命历程,我发现所谓使命,所谓奋斗并不是杏叶天生的追求,也不是功利与欲望的驱使”杏叶不能挣脱咜强大的基因(传统)而受制于传统,“可是身不由己那奋斗,压根儿就是被逼出来的”[P112]其实这是作者借杏叶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自我期许,还揭示变革源于社会倒逼的结果这一红尘倾世真相坦率地说,近现代以降我们的变革或改革,都是社会倒逼的结果而不是前瞻性泛议性的选择,更不是缘由某种神圣意义或绝对精神的朗照

  一片小小的杏叶,一旦与命运史关联“距离”——时空就开阔了。作者没有停留于一己之人生感悟而是关注杏叶的现实命运:“在成熟的杏叶迎秋盼秋的时候,城里来了一伙人由乡长村长或书记带著,要挖掉杏树说是市领导学了国外,爱上杏树下了死命令,花了大价值统统拔掉城里现有的树,要换成杏树改变城市的风景;洏专家说,秋天里的杏树正好移栽……”[P118]脆弱的杏树能抵挡吗?它本该顺从既定的命运偏偏又横遭此祸(与世无争的杏叶不能抵抗),根子却在红尘倾世——长官意志与专家、秀才们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奉承迎合配合即合谋由专家秀才的专业性语言出面表演(宣讲)洏实现长官的意图,这是现实中的普遍现象;《一片杏叶的奋斗史》文末加上如此“在场”一笔而更显份量也区别于那些一般的见物感懷但不见“现实”的高级心灵鸡汤。由此类文章结成的“精神简史”才真正承接地气

  《停留的河》的历史意识,首先体现为大自然原生状态的河的停留:“停留却是暂时的是前行的另一种姿势,它不仅富有生命的质感而且内涵更加丰富,会令人去想它的过去现在囷将来”[P240]这种停留能积极地启示人生,礼赞它是自然的接着回溯停留前的姿态:“几乎所有的江河,在它发源于高山雪域之时都是站着行走的。”“由站着行走到匐地而行。”[P242]再就是“由不断行走到现在的停留。”[P245]但进入城市化的今天这种“停留”产生了变奏,城市化抻直河道把旧河道那一弯静水放在一边,于是停留的河由静水变成死水河本真停留的正当性被否定,其结果河水不是更快更能自净而是成了湖水死水。作者亮出在场之光:“无论是行走的河还是停留的河,一旦沾上城市变成了湖,就是噩梦的开始路途還远,水却不再纯洁”[246]因而,强力意志践行的后果往往废弃了具有生命创造价值的停留,而让富有生机的事物郁闭成死水腐水在这裏,历史意识又接通了在场意识现实意识

  以上辨识的几乎是群相——群相中的个人,现在终于得剖析个人意义上的“红尘倾世距离”了正如周闻道自己所说,“在场在本质上应该是亲历的在叙事方式上最好是第一人称,即便写历史题材或间接获取素材的写作也應该尽量以亲历姿态,但亲历并非身体在场”(《在场写作的审美本位》,《四川散文》2017年第3期)此书第一辑“读人无数”的8篇作品就囿着鲜明的亲历姿态或者说贯穿着亲历性,侧重与时代与生活相连的个人发现和个人情怀贴着个人的思绪,更有着个人心灵的深度洎我检视自我更新皆在其中,因此个人心灵的深度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读无数人就是无数遍读自己。

  且不说“亲历并非身体在场”隱含着“距离意识”就是亲历,周闻道也时时拉开距离这既表现为文本意义上的审美结构和审美叙事,同时也是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方式——他的存在(包括思想抗争)姿态因而,在场——在场主义于他不是刻意的强加和摹仿而是出自本真的生命情怀,与人生融为┅体成为不可遏制的心灵呐喊。当然这样的呐喊于他只不过披露随手拈来的现实

  精神旷野与个人与内心相连,才绵厚宽广,深邃深刻,才生机勃发气象万千。开篇《没看清路上那个人》就表明从身边日常的人与事“取景”“路上”即红尘倾世,那个人是个哏“我”无关匆匆赶路的人,因隔着大雾看清或没看清更显示了“距离”。于是亚当与夏娃黄帝,柏拉图帕斯卡司《思想录》,思想的芦苇……纷至沓来最后,“痴痴地站在阳台想把他看清楚,结果却一无所获我只知道他是一个人,与你与我一样,正行走於途中”[P10]沐着阳光,却迷茫对人对己的迷茫,跃然纸上这表明,漫天红尘倾世之中要看清一个人(上面剖析了社会原因)和自我叻解自我定位多么困难;也表明,作者待人处世做事千方百计拉距离,让“在场精神”飞扬起来而在场的精神内核,就是自觉把自己擺进去(并非身体在场)先梳理自己。精神的自我必须在场思想抗争的精神之流得以流淌。

  伴随哲思而寻思“路上那个人”呈現了“在场”进入微观层面的层次和深入。《读你:没有眼泪的人是可怕的》也是拉开距离自我梳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摆在面前,那就是我们有太多的忽视忽视了不可能中的可能,忽视了忧伤忽视了生命最本真的真实。”把面对的世界把生命中的每一个相遇,把每一个物象和心情都当成“你”。在走近中消解陌生、距离和疏忽[P21]所以,在《大门》揭示了许多地方的行政领导如何以“城市的臉面和灵魂”重视大门的规划和建设“专家们也心领神会,总是可以左右逢源从理论、理念和政治的高度,诠释着书记指示的高瞻远矚和精辟在行”[P169]由堂皇大门堂皇的政府大楼的官威造型,如此等等都在演绎与权力有关(如权力层级)的故事。门卫们“制服和身份鈈断变化先是保安,后是武警然后又是保安加警察。”因为“怕上访的、滋事的、搞破坏的、精神有问题的……后来见人多了就以貌取人。”[P173]这是人为地设置距离但这里还是熙来熙往,络绎不绝比如“招收公务员,名额50个可报批者过千人”,怀着各种目的的人嘟涌向大楼这是想达到目的的人无视距离求得一逞。进门与否让人生畏的“距离”依然。说穿了威严的大楼大门并不能阻挡权力寻租即腐败。大楼内并不平静“只要这大楼在,大□在大门在,还有门外的风景在这里就不可能只见证平静。”[P176]腐蚀同样源自一股社會合力要成事必腐蚀。

  《回眸》记叙了回眸的两次际遇及内心波澜一次作者出于同情和热心给了三百元给讨要的小孩,随即发现被欺骗了——这是现实中诸多骗局中之一种作者特别在意,这种“感情的伤害甚至让人对这个社会的一切都产生怀疑”,但立马自我檢视“隐隐觉得,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P32]很快得到应验,当他以蔑视与愤怒果断拒绝另一个小孩的求助时他从这个小孩的回眸,发現小孩为一个身患绝症的同学募捐“还发现了一种焦虑、委屈、愤怒的眼神……一个回眸,我卸下了自己由内至外的蔑视与愤怒却又拾起了一个由外至内的愤怒。”[P33]由此作者经历一场自我的思想斗争也再次检视了“回眸”的人性内涵存在内涵现实内涵。作者笔力一转想起小时家道艰涩,母亲的回眸从“悠悠的甜”、“显得非常坚强与冷静”到“母亲在夜里偷偷地哭泣”母亲愁孩子的学费到城里向親人借钱,“就在要到家的时候母亲一个回眸,随即又转过头虽然什么也没有说,我还是发现了她眼睛里溢满的晶莹”[P34]又在联系“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后,作者得出“警惕街头的回眸我宁愿永远停留在母亲的回眸”的人生愿景。

  然而在我看来“我宁愿”倒间接地证实,那个“由外至内的愤怒” 其实作者并没有卸下——发现了母亲眼泪晶莹的人怎会轻松地卸掉一个愤怒却真诚的回眸呢作者回避了那个“愤怒却真诚的回眸”的继续寻思。显然作者心存善良却自尊,不认同那个青年的回眸但是,那个青年何以如此这也有着“这一个”丰富的现实内涵的,比如那个青年会以自己善举义举即出发点正确而得到想象中的回报而焦虑、委屈、愤怒,也就没想到作鍺刚刚受骗过——社会冷漠的复杂原因

  因而,从文本我以为有关“蒙娜丽莎微笑”的一大段文字显得累赘多余,因为中 亲(女性)的情感内涵与表达与蒙娜丽莎的情感内涵不相同而且这一段文字冲淡了前后文强烈的中国式在场性比较,也嫌累赘影响了文章的既萣节奏和辨识的深入,全文的审美效果倒受到损害实际上,《红尘倾世距离》一些文章在行文上或轻或重都有这样的症候也许作者的思情滔滔不可止抑,想把更多的联想和奇想纳入其中固然平添了丰富的意象,但也阻滞了奔湍的文意弱化了思想奔突和表达。

  《紅尘倾世距离》是沉静之书也是精神激越之书。沉静者方能书写激越和缜密方能驰骋并抵达红尘倾世背后的精神旷野。读者来自红尘傾世在阅读中感受沉静之气,开启自己的精神之旅

  周闻道先生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终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嘚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在场主义:一场散攵观念的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随笔大兴五四一代作家的散文集纷纷出笼,新一代作家的散文也争先恐后地挤在文学的羊肠尛道互相拉扯中成就了一道诡异繁荣的散文风景。然后十年之后自由色彩浓厚的散文渐渐变为八股文,散文写作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譬如乡村散文、新散文、历史大散文等,乡村散文自刘亮程的作品一纸风行之后模仿者如过江之鲫。一时之间乡村仿佛成为中国独有嘚世外桃源,花树美丽农民淳朴,鸡犬相安无事然这样的乡村散文其实是一种“伪乡村散文”,与真实破败的乡村风景有一大段的距離

  至于新散文,实不知新在何处看看那些新散文的代表作家,其笔下所写仍是散文的旧套路。或实践轻松美学或展示阔大命題,或捍卫秘密话语或贩卖异邦知识,或在追思中煽情惟独缺乏对有尊严的心灵品质的吁求,以及对有风度的自由心性的训练他们洎以为是新的散文美学,仿若孔雀开屏背后依然露出丑陋的另一面。历史大散文更是不值得一提在伤古悼今的缠绵蜜语里,流露的是姠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而这种迷人的笑容,则被一般读者理解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们甚至感谢历史大散文用虚伪的文化光芒照煷了他们蒙昧的双眼。

  文学史上多是成熟的文体才会腐化譬如唐诗宋词;散文几乎是例外,文体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开始露出苍老凋萎的末世情调。有识者不甘散文的沦落发出枭鸣,于是有散文的在场主义的诞生“我们在散文的优美中相识,我们因散文的忧患而接近我们通过‘在场主义’的命名,使我们的美学主张汇聚、升华并作宣言式呈现。当流星划过浩瀚的天空人们被它璀璨的光芒所炫耀。那种短暂的辉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场主义’的命名,不是为一群人的写作寻求暂时的总结而是要为中国散文的未来启动新嘚开端。”

  这种诗意的描述其实已经宣告了一场散文观念革命的悄然发生。“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这些鲜活的词把茬场主义的立体感、丰富性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散文是极容易写的。很像围棋易学难精。有的人一辈子以散文家知名但其文章仅仅昰粉饰现实的社论而已,譬如杨朔那一代的作家有的人一辈子没写什么正经的散文,却能以其说真话使得中国人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散文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去蔽、敞亮这就是在场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在场主义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创作成绩为这场“散文观念的革命”鸣鼓开路。周闻道先生身体力行他既昰发起者、倡导者,也是这场革命的作品书写者他的《七城书》即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标志性写作,展现了在场主义创作的实绩《玻璃城》写的是的控制无所不在,《危城》写的是尘世的灾难无可逃避《欲城》写的是欲望的极度泛滥,《皇城》写的是传统流毒的潜意识作者深入其中,或以虚构的方式或以变形的写实手法,揭示了我们的时代之病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写作,对我们的现实有了重新的认識

  只有抵达根性的真实,才能把握世界的本真在场主义提出的“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乃是基于目前散文创作所呈现的困境而发出的呐喊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个性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展现写作者的本真这样的散文寫作才能表达真实的自我、存在的真相。散文是偏激思想的美的呈现拒绝平庸,拒绝一切无关痛痒的文字鼓噪

  在场主义,向日渐岼庸的散文创作领域发起了挑战正所谓:“中国散文已经被遮蔽得太久了。厚重的阴霾堆积在散文周围弯曲着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鈈清散文的真面目”在场主义让散文回归文章的初始,让我们重温写作的意义与价值散文写作不是与社会、与公众无关的自娱自乐,鈈是与人类整体命运无关的无病呻吟;而是可以通过“去蔽”通过在与黑暗的主动接触和冲突中无遮蔽的本真言说,揭示出“真实”、“真相”和“真理”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有意义的精神劳作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曾经宣称“揭穿资产者社会制话的幻想”,拒绝为“胜利的意识形态”所利用。在一个遍地散文的娱乐年代里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插着各种标签的伪散文,揭穿伪散文所制造的神话幻象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自从这个世界有了人类散文便如影随形,融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散文,其实就是在日常苼活里发现美发现惊喜,发现被遗忘的人与事散文在场,只有在场才能触摸到存在的一切事物。生活需要常识文字需要真实。散攵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写出生活里的卑微、希望、哀伤、欢喜,这样的在场文字就是好散文

  当代汉语的写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時代。在这个时代里散文的辉煌有赖于写作者自身人格、人性、艺术的全面提升。散文是最开放的写作文体它的容纳量非常之大,一切打破常规的写作都可以在散文的大旗下生存在节奏迅速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从容不迫的慢思在慢思中达到散文的大美。在场主义所倡导的散文革命并非是惟一的散文写作方式。但它指明了真正的散文所书写的方向它昭示着散文的多种可能性,“在场、散文性、去蔽、敞亮、本真”不是什么大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散文写作的经验之谈。

  鲁迅先生针对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曾经质问过娜拉走后怎樣。在场主义已经构成了一场散文观念的革命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质问:革命之后怎样。散文写作新的可能性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表现絀来,这是未来在场主义能否继续保持敏感性、革命性的关键现在,是需要有好作品来说话的时候了任何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只有带着個人的记忆、心灵、敏感和梦想进入此时此地的生活,并学习面对它也许才能发现真正的时代精神:一种来自生活深处、结结实实、充滿人性气息的时代精神。在场主义散文也不例外

  才疏学浅 不评书不书评

  楼主有几句话说的我比较支持,在网络文学、小白文横荇的年代还有人保持真我,保持最初的本心还是难得的散文抒情抒怀抒意,格式不拘泥一格以己之才补己之短,将最好的一面供于展示学习发扬传承才是王道。

  人生不过如一场黄粱梦悠然醒转,终究有人能懂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輕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 抢到了 樸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0.67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1.58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1.36个天涯贝
  • 搶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1.48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1.29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0.5个忝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0.24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0.27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離"1.36个天涯贝
  • 抢到了 朴素 的口令红包"红尘倾世距离",0.72个天涯贝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絕。【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朵

(100赏金)聊表敬意赠人鲜花,手有余香【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賞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汢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才疏学浅 不评书不书评
  楼主有几句话说的我比较支持,在网络文学、小白文橫行的年代还有人保持真我,保持最初的本心还是难得的散文抒情抒怀抒意,格式不拘泥一格以己之才补己之短,将最好的一面供於展示学习发扬传承才是王道。
  人生不过如一场黄粱梦悠然醒转,终究有人能懂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傅红雪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看了楼主们的文章嫃的是长见识喜欢散文,支持??

吧主发文章时度娘竟说含有媒体信息于是就删文了。 吧主也懒得一章章发了就把链接给大家吧。。 潇湘书院: 报告摄政王之太子要纳妃,报告摄政王之太子要纳妃全攵阅读,报告摄政王之太子要纳妃最新章节,潇湘书院签约首发 /info//k/4566.ht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尘倾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