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心里描写要加双引号嘛?

×所有加双引号的文字都是书中原文×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庆余年》完整读了下来。深吐一口气,感觉几周以来被书中人物、情节揪住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然而心情却着实有些复杂。没有想象中的依依不舍和荡气回肠,反而在心里默默骂了一句,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我是在毫无期望之下开始读《庆余年》的。初读前两卷时的不屑、尴尬和儿戏感,随着人物的增多和情节的复杂渐渐消失无踪。我开始感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有趣,却也将它想得太深刻,而把它推上了一个本不属于它的神坛。待它从神坛跌落,我再看这一地的碎片,才明白是我误解它了,是我要求太多了。

并不是说它不好。它是一本很棒的通俗小说,让我一度为之沉迷。作者描绘了很多有趣的人物,叙述了十分错综的情节,看起来十分过瘾。铺垫到位,场景清晰。传说中颇有争议的“抄诗抄书”情节在我看来倒没什么好口诛笔伐的。个中原由作者在书中解释得很清楚,我完全接受。而且这些情节偏偏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不然我也不会把早忘干净的古文诗词翻出来回味,将“少年不知愁滋味”反复写了无数遍。而作者借人物之口关于文化,关于取舍,关于大义,关于天下的辩论更让我思考良久,从而将它推上了那个本不属于它的神坛。

然而我发现是我想太多了。尤其是在看完那个本令我无比期待的后记之后,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故事仍然没逃出那个让我有些厌恶的模板。因为归根结底,它依旧是一个男人——或者男孩儿——脑中的幻想:我要变得特别特别厉害,赚很多很多钱,有好多好多女人。

虽然我误解了它,但仍然可能接受它。可是在与作者观点不能苟同的几处,却没能被说服。这才有了这一长篇的牢骚。这些牢骚大体由三个方面组成:范闲,庆帝,女人们。

先说范闲。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与整部书的如出一辙。由最初的不屑,到后来被我捧上神坛,又跌了下来。作者在后记中说他不喜欢范闲,是因为范闲像极了他身边的大多数人,像极了作者自己的某一部分。但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从最后一卷来看,范闲实在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

前几卷的范闲身上并没有什么闪光点,全靠强大的父亲的注视,传奇的母亲的遗泽,和无比闪亮的男主光环,将他生生捧成了一个权势滔天的人物。这点作者自己通过二皇子,贺宗纬,以及后来的叶完之口都吐过槽,他们对范闲的嫉妒和愤恨也十分好理解(我真的觉得老二特别冤,比太子还冤)。但范闲初始的平庸却能拉近他与读者间的距离,因为他并不是什么需要读者仰视的人物。范闲有很多缺点,他一贯自私虚伪,偶尔阴险无耻。我曾经一度将这些特质理解为当代价值观在范闲身上的体现,以为作者是想让这些当代的价值观去挑战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进而引发思考。可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只是想让代表了许多人的范闲去做大家敢想却不敢做、也无法做的事情。范闲开着挂,有颜,有后台,有资本,所以那些我们只能意淫的事情,范闲做得起,担得下。拥有着和范闲类似的价值观的我们,看他在书中平步青云,替我们实现一个个人生目标,怎么能不爽,怎么能不快活?

然而范闲似乎在逐步改观。从范闲与海棠和庆帝的对话中,我似乎隐约看到了他心中的理想主义光辉和悲天悯人的光芒。但范闲自己却在最后一卷中承认,那些话,是他与海棠和庆帝间的心战,是他收服海棠、刺激庆帝的手段。从京都到上京,从江南到东夷城,范闲说了许多好听的话,演了许多好看的戏,投入到似乎连他自己都骗了,更骗了旁观的我。最后的最后,当一切冲突都爆发出来时,我发现他与庆帝的决裂归根到底并不是由于体恤天下苍生,也不是为了百姓安乐,而是因为私怨。而这私怨中,其实连叶轻眉和陈萍萍的死都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已。最大的那部分,是他不愿被一个如此强大的庆帝压制和威胁。他从一开始就在防范着庆帝,谋反的棋招也早在出使北齐时就准备了。这种天生的敌意,或许是因为作者对那把龙椅“无穷无尽的厌恶”,又或许是因为书里这两个最强大、却又无比相似的人物之间的排斥感。恰好恨庆帝的人很多,又都甘愿为范闲拼命,于是范闲动用一切力量,凭借着无比闪亮的男主光环,最终击败、杀死了这个世界上最强、最有权的庆帝。

庆帝死后,范闲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强、最有权的人物。他手握最尖端的科技,控制着武力最强的高手,对北齐、南庆、东夷三大势力都有深刻的影响力。他是见到两位皇帝都不用下跪、天下人都要忌惮的人物。他将身周的利益紧紧地织成了一张大网,任何人都触碰不了。他不做皇帝,甩开了许多麻烦,更不用像庆帝那般猜忌多疑、费心费神。他维持着三国鼎立的局面,看上去很美好。然而在之前与庆帝的斗争中,早已经死了太多的人,包括许多不相干、很冤屈的人。有多少人都葬身在这两人必要将对方掀翻、杀死的执念下?尤其最后的决战中,范闲不顾五竹受重伤,只为在最后时刻出手杀死庆帝,这让我感到一阵寒冷。他和庆帝太相似了,只是他连庆帝身上仅存的、承认自己野心的那份磊落都没有。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前六卷的范闲的,无论这其中有多少爱屋及乌的因素。我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人,是个挺好的人,是个不做作的人。然而在最后一卷,也是最重要的一卷,范闲的所思所为却让我不得不推翻了之前对他的判断,让他在我心中可爱的形象被击碎。

再说庆帝。作者在书中把人分作三类:男人,女人,和皇帝。他在后记中也说到,他根本就没将庆帝当作一个人。庆帝太强了,强到令人心悸,强到没办法杀死。于是,陈萍萍和范闲费尽心机要将他人化:让他有人的情感,让他感受人的疲惫,让他成为一个可以被杀死的人。这很玄,就像书里大宗师们的武道一样玄。但他必须死,因为作者厌恶那把龙椅,因为范闲容不下这个时刻压迫着自己的强大的皇帝老子——虽然庆帝看似容得下范闲,而且一直想要容下范闲。

庆帝并没有像长公主预测的那样败在自己的多疑上。虽然他的多疑让他失去了一些外围的势力,但他倚仗自己大宗师的身份并不会忌惮这些。可最终,他确实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更像人的皇帝。他心软了,他疲惫了,然后他被杀死了。作为书中的头号反派,他死后,一切仿佛都美好平静了起来。

庆帝和范闲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庆帝真的像大家口中说的那样“狼心狗肺”吗?他杀死了叶轻眉,这确实人神共愤。但在封建制度的背景下,在一代帝王的角色中,庆帝无法接受叶轻眉过于先进的理念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叶轻眉是个圣人般的奇女子,但她却忘记了政治课上一条重要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个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时代提倡民主,是一件很不理智的事情。而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容不下这种“激进”的思想也不是万恶不赦的。然而,庆帝身边两个忠诚的基友却都被煽动了。尤其陈萍萍,相信了君主需要被监管,这种看似大逆不道、实则十分先进的理念。虽然我很喜欢陈萍萍,但看到他对庆帝背叛,却也不得不对庆帝生出些许同情。

与作者不同,我对帝王君主没什么厌恶之情。他们是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好用当代的标准来评判。而对庆帝执着已久的问题,他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的问题,我愿意给他一个答案。是的,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很多疑,很阴险,很无情,还有些偏激。他的思想很不先进。但若以历史上评判君王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一定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是一个强国的皇帝,而强国的史书中是不会有坏皇帝的。虽然庆国强大的根基是叶轻眉打下的,却也是庆帝守住的。即便以当今的眼光来看,庆帝依然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卓越的军事家,虽然他也是个强悍的阴谋家。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强迫皇帝去理解民主和平等。如果一位皇帝相信了民主和平等,那他就必须放弃手中的霸权,不再是一位真正的皇帝。他连皇帝都不是了,还怎么是一个好皇帝?

最后聊聊书里的女人们。这本来就是一出封建男权社会的权谋戏,所以我对其中的女性角色本来就没抱什么奢望。但读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的惊喜,紧随其后便是深深的失望。

惊喜主要来自两个角色:长公主和战豆豆。长公主是个强大的反派,阴谋心术玩儿得丝毫不输于她的皇帝哥哥,两人的眼光和目标也是极其相似。她与众不同,是个突破了时代与环境桎梏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了这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叶轻眉这个女权主义者的影响。所以她相信女人不比男人差,女人也可以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皇帝哥哥做得的,她也做得。我很佩服她,也被她所吸引。虽然作者将她的所作所为的情感根源都归结与对皇帝哥哥的畸形爱恋,让我有些许不满,但也能欣然接受。这两个在各自性别中傲视天下的兄妹,偏又都生得魅力无穷,互相产生出病态的吸引,倒也十分合理而且有趣。

战豆豆,女扮男装、心思缜密的北齐小皇帝,被庆帝和范闲双认证的有才有略的年轻君主,偏生还是个同性恋!这个设定让我在吃惊之余猛增出些许兴奋:原来早在十年前,中国的作家就已经写出这么充满平权色彩的人物了。坐拥一个并不稳定、国力空虚的大国,面对南方强大庆国的压迫,周旋于敌国几派势力之间,这位年轻的女皇帝没有丝毫的怯弱,从容应对,甚至还从中给自己的国家捞到了不少好处。一个女儿身,在一个封建男权社会中,骗了北齐人民十几年,骗了范闲好几年,让南庆在处理与北齐相关事务时不得不小心翼翼。这都是很厉害的成就,让我对作者、对整个故事都刮目相看的原因。

但是,也正是由于战豆豆,我对范闲、对这本书有了第一次大的失望。那便是范闲与战豆豆在东夷剑庐中的春宵一夜。

车这个东西,开便开了。我不怎么在乎,但肯定有很多人喜欢,这里也不多论。但这辆车对故事后续的情节发展是有助力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之后,范闲终于将那个令他又困惑又佩服的小皇帝拉下了帝王的圣坛,成为了他的女人们中的一位,让北齐的力量成为了自己手中的一支。与使用温柔情愫感化司理理不同,与先用诗句挑逗、再用悲天悯人的态度迎合软化海棠也不同,这些招数在强势的小皇帝面前都不起作用。相反,范闲使用了最直接的方式,利用了那个“通过女人心里最短的通道”,让战豆豆褪去了皇帝的外壳,从作者眼中的“游离于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生物”,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范闲的女人。此夜之后,他们还有了一个孩子,为范闲未来影响北齐皇室又增添了一个砝码。至此,全书几个重要的年轻女性全部被范闲收至麾下,成为了他在意的人,也都为了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做出了诸多贡献。林婉儿是由庆帝指婚、却恰好一见钟情的真爱正妻,可谓是各种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范若若虽然是范闲名义上的亲妹妹,但却对兄长情有独钟,虽不能谈情说爱,但却也无法再让别的男人走进她心里。北齐圣女海棠,真真是一个仙女一样的人物,却被赋予了一副俗气的村姑模样,因为作者想要让她不可恶、不讨厌(为什么仙女会可恶、会令人讨厌?)。她是范闲的知己,两个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惺惺相惜,却一直没开花结果。而最令我瞠目结舌的还是战豆豆与司理理这一对百合。司理理对范闲充满情愫,战豆豆则是将范闲称为她“第一个和唯一一个”男人,还诞下一个女儿。说好的百合呢?说好的城府颇深、一心为国的北齐小皇帝呢?哦,原来到了范闲面前也就一下子变成了需要男人来爱的地道女人了呢!

书中一个又一个的女性角色都在反复证明着一点:再强大的女人也会败在一个情字上,也会屈服于她爱的男人。收服一个男性要用恩惠、用能力,让对方佩服自己;收服一个女性则要用情话、用怜惜、甚至用性爱,让对方爱上自己,不能自拔。从林婉儿到战豆豆,她们都爱上了范闲,因为她们终究都是女人,她们需要强大如范闲一样的男人来爱。长公主爱上了不该爱的皇帝哥哥,所以这畸形爱恋逼疯了她,最终毁了她。这些,都是作者在故事中一遍遍实践的观点。一次两次,我可以接受,但当每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似乎都逃不出范闲编织的情网之后,我便无法忍受了。而结尾一章,当范闲拉着自己的女儿,心想着北齐的皇帝和皇妃会不会再找他借种给北齐生个小皇子的时候,我真的,十分无语了。

三个牢骚发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书全部读完,我也终于对这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有了个断度。我不讨厌这本书,我很喜欢它,尤其前六卷。但是越喜欢到了结尾便越失望。我与作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见让我思考了很多,想明白了一些之前觉得费解的东西。这就足够让我喜欢它了,因为我喜欢一样事物,不在于它有多好,而在于它改变了我多少。


毕业班语文基础题强化训练(六)
一、积累?运用。(45分)
(一) 认真拼读,在田字格里写出规范工整的字。(3分)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活动加不加双引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