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神舟十二号升空的消息,王宇什么?写出王宇的激动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7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对外宣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正式启动全球征名。

  您心中有为它度身定制的名字吗?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

  有一种气象卫星叫“风云”

  有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

  有一种全球低轨卫星

  星座系统叫“鸿雁”

  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

  它们,是属于中国航天的名字

  那些和中国有关的名字

  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让中国乐曲响彻太空——“东方红一号”

  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发射前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可以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这十二个字不仅对卫星入轨和跟踪测量有要求,还要让地球上的人用肉眼看见卫星,地球上的收音机能听到卫星声音。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发出什么声音?陕北民歌《东方红》在当时最为流行。最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选择了一段40秒的《东方红》乐曲,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由卫星发射信号播送乐曲。这颗会在太空中“唱歌”的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由于电池能耗原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后停止发射信号。但是,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仍然在它的运行轨道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从奔月神话到太空“网红”——嫦娥、玉兔和鹊桥的故事

  浩瀚星空,皎洁明月,人类从未停止对月球的渴望与探索。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我们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人造卫星,“奔月”的神话传说也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我国首个探月工程的开启,成为中国航天的又一里程碑。除了承载非凡的意义,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嫦娥一号完成了绕月探测的目标,嫦娥三号实现了落月与巡视勘察。嫦娥三号搭载了我国首辆月球车,它的名字来自全球征集。在近65万网民的推荐下,“玉兔”脱颖而出,成为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巡视器的名称。

  “在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和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这是时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眼里的“玉兔”。

  “玉兔”不仅在月球表面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名为“月球车玉兔”的账号受到热捧。2013年12月1日,在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前4小时,这个账号发出了第一条消息“Hi,有人在吗?”。三年过去了,有网友在下面回复“兔子,今天我们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次走向深空哎!”。如今依然有人对它说:“兔子,想你啦”。月球车玉兔的首秀,收获了7万条留言,10万次转发。

  设计寿命只有三个月的玉兔号,最终超期服役,“健康”工作两年半,打破当时月面工作最长纪录。玉兔月球车在2016年7月31日,最后一次跟它的60多万粉丝道晚安。这些年虽然再没有听到它从月球上带来的消息,但是它的粉丝依然增加了十多万。直到现在,还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嫦娥工程中还有“以“鹊桥”命名的中继星,它为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和地球提供中继通信服务,成功帮助我国实现首次人类探测器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鹊桥”来源于中国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承载着传说中的美好寓意,鹊桥中继星实现了“地月传书”,架起了地月信息联通的“天桥”。

  从《天问》到“天问” 中国航天再出发

  2020年4月24日,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纪念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命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天问一号”,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为“天问系列”。如今,天问一号已经踏上征途向火星前进,开启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此次天问一号需要飞行超过五千万公里,这将是中国航天有史以来最远的旅行。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名篇《天问》里提出的问题,如今中国航天人启动“天文系列”任务,以火星为目的地派出“天问一号”,从《天问》到“天问”,我们带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出发。

  监制| 王姗姗 张鸥

  素材支持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的航天我们的太空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

3位宇航员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这也是我国航天史上在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任务。今天,小编邀请各学科老师来揭秘航天员的太空生活知识点。精彩别错过!

驻留时间为什么是3个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约9月中旬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值得注意的是,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的三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驻留3个月。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在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任务。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战略高级研究员张京男指出,按照常规思路,航天员的太空的驻留周期通常为半年,这是人体可承受、最合理的太空生活时间。而此次在空间站驻留3个月,或考虑为首次进入空间站操作,而后续进驻空间站的宇航员,其驻留时间或将延长到6个月。

太空自行车仅仅为了娱乐?

随着核心舱现场画面传来,网友发现货物打包得整整齐齐,被固定在舱内的上下左右。原来,就在上月底,“快递小哥”天舟二号给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来了第一次太空补给,一口气运了160多件“包裹”,总重达近7吨。

看到这一幕,网友纷纷喊话三位航天员“直播开箱”

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一份包裹上竟然写着“太空自行车”!

其实,早在神舟十二号发射前的发布会上,“太空自行车”就已被“剧透”。据介绍,除了太空自行车外,锻炼区还配备有太空跑台,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消息,长期生活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航天员的骨质和肌肉会逐渐丢失、萎缩。据测算,航天员在太空里待180天,肌肉量会减少40%,骨质会大量流失。如果不经常锻炼,回归地面时容易骨折,在失重的环境中,动感单车等器械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纳米气凝胶超级大冰箱里藏了什么?

太空3个月,吃什么?在太空饮食方面,中国航天也早已备足“干粮”。

据了解,核心舱内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保质期长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而这一次,纳米气凝胶隔成的“超级大冰箱”,已经在核心舱内等待着航天员使用。

据人民网报道,航天食品讲究荤素搭配,甚至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出现在了航天员的美食列表里。而且,这两个菜品还是“老前辈”了。早在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时,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的航天餐就已经研制成功,它们都陪杨利伟在2003年登上了神舟五号。总之,一句话,红烧肉、鱼肉丸、红焖素鸡……爱吃的一个都没少!

据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赵俊涛老师介绍,“神十二”为航天员准备了即食食品、复水食品、热稳定食品、冷冻冷藏食品和自然型食品等7类。中西搭配保健康。“航天餐”以中式食品为主,符合我国航天员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副食和餐点之分,主食以米面类的食物为主,副食讲究荤素搭配,餐点辅以绿茶、西式甜点等。膳食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确保口感丰富、营养搭配均衡,与航天员身体实际需求相匹配。比如,以航天员生理指数改变为依据的“私人订制”食谱,在补充蛋白质和钙的同时,要求钙磷比例合适,限钠补钾,能够有效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等太空易发疾病。

“天和豪宅”豪在哪里?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堪称“豪宅”。

穿越苍穹,进入太空,似乎万籁俱寂,仿佛这样的气氛十分适合睡眠。然而恰恰相反,航天员想着在太空之中睡个好觉着实不易。航天员不仅要忍受来自太空舱中各种设备的噪音和24小时不间断的照明系统,还要克服失重和身心疲劳的影响。一个好梦似乎成了航天员的奢望。

据北京市日坛中学林彦杰老师介绍,为了解决航天员们的睡眠问题,天和核心舱的设计师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天和核心舱密封舱内进行了区域划分,于此同时,设计师们对噪声、灯光等问题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情境照明系统、49分贝的睡眠区,每一处细节都为航天员正常作息,有个好梦做了最大的努力,希望三位航天员能够好好享受这段太空之旅,如期顺利返航。

工作之余,航天员的休闲生活有哪些?

航天员进入太空,他们的生活引人关注,那么他们在工作之余到底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宇航员们的小游戏吧。

据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焦媛静老师介绍,在空间站上,航天员们有很多机会可以放松和娱乐。就像许多上班族一样,航天员们可以看电影、读书、打牌,也可以与家人通话。对许多宇航员来说,音乐很重要。据统计,宇航员比一般人更擅长乐器。空间站里有一些乐器,有时候会有即兴演奏会。2001年,美国宇航员卡尔·瓦尔兹身体漂浮着用吉他为宇航员同伴们弹奏小夜曲;2013年,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空间站演唱歌手大卫·鲍威的《太空奇事》;2017年,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奎在空间站演奏了萨克斯管乐曲。同时,宇航员们还可以在空间站观看电影,甚至观看地球体育直播比赛。

事关水和氧气,怎么补给?

宇航员是否携带了全部在太空中生活所需的用水?如果不是,宇航员们如何在太空中获得饮水呢?众所周知,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那么太空站中为什么会有无穷无尽的氧气呢?

实际上,空间站常年在太空执行任务,早已形成了一套功能齐全的循环系统。

据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杨暖老师介绍,空间站的氧气是从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发生系统(OGS)通过电解水使氢氧分离,并将氧气排放到国际空间站的舱内供给呼吸。那么问题来了,太空站中的水从哪里来的呢?其实,电离出来的氢气和二氧化碳在组合又可以产生新的水和甲烷,而产生的水又能再进行电解,因此整个国际空间站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气体循环系统。

除此之外,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水回收系统(WRS)。水回收系统能够回收宇航员们的尿液、汗液、机舱中的其他冷凝物,在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后,将其变成可以食用的纯净水,提取后的水既可以在饮用后再次循环,也可以用来补充氧气。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统筹:陈芳、王宇、王敏

摄影记者:连振、时旭琛、金良快、郭中正、金立旺、田定宇、李刚

图片资料来自新华社、中国航天员中心

新华视点微信工作室制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宇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