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出这张中药处方的文字?

2017年11月7日,享年98岁的第三届国医大师张志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犹记得那个身着白大褂坐在诊桌前的老者,他须发花白,神色沉静,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总是笑着与人握手,可以看到他的前臂已经弯曲变形,这是长期伏案工作的结果……张志远,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七十余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几岁的张志远对化学、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立志投身科学事业。然而,投身科学意味着要离家求学,身为家中独子的他犹豫了。“父母在,不远游。”那时候的张志远知道自己肩负着家庭责任。张志远的家庭有着浓厚的中医底蕴,他的父亲、外祖父皆有几十年的从医经历,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将中医在家族中传承下去是父母对他的期望。“中医是济世活人的职业,学习中医既是对父母尽孝,又能服务于社会,更可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晚年的张志远仍然记得父亲的谆谆教导。正如《伤寒论》序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身为人子,以孝为先。”张志远曾经如此教育他的学生。正是出于孝道和对家庭的责任,年轻的张志远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决定放弃幼时的爱好,肩负起父母的期望,开始了学习中医的漫漫长路。

“中医是古代先人们的智慧,有了古文底子,学习中医才事半功倍。”父亲教导张志远,中医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要想深刻理解其内涵,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涉猎经、史、子、集应是中医人的必备功课。出生于1920年的张志远有着17年的私塾生涯,少年时代练就的深厚古文功底为他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没有院校教育,学中医都是家传、师授,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父亲的指导下,张志远先读《医宗金鉴》,同时研习本草,不仅要广泛了解各种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作用,更要熟识野生中药的习性、性状特点以及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方法等。然后,再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其中《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张志远需要熟练背诵的教本,全书262首处方,初学中医的张志远必须烂熟于胸。

    在临证若干年后,张志远才逐渐体会到父亲的苦心,他对学生讲,“中医治病,药物是武器,必须对其非常了解才能事半功倍,而经典方剂必须张口就来,这对于一个中医医生,是受益终身的。”

1956年,山东中医研究班开办,作为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的中医,张志远经过推荐、选拔成为第一批学员,36岁的他算是迈进了院校教育的大门。然而,所谓“研究班”是没有老师专门教学的,各地小有名气的中医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并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研究、整理,为筹建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储备师资力量。

    1957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招收第一批进修学员,张志远作为老师,教授《伤寒论》,成为山东省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最早的探索者。1959年,张志远转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直到98岁高龄去世,他一直奋斗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的前线。

    “我天性鲁钝,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快马加鞭,所以我每日反复诵读,以加深理解,别人一天学8个小时,我一天学12小时。”97岁的张志远曾如是评价自己,他自称“抱拙山人”,他的书房叫做“抱拙山房”。

    然而,在他的学术继承人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振国看来,张志远天资聪颖、高于常人。“老师年轻的时候,几乎是过目不忘的,即便是年事已高,仍能背诵许多书籍的重要原文,对于史籍、经典更是如数家珍。”

    谦虚、勤奋的品质鞭策着张志远博览全书,他不仅精研医书,而且对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各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均有涉猎,得了一个“活辞典”的美称。

“早年借书要在书页的卡片上留下借书人的名字,学校图书馆的所有书籍,没有一本没有张老的名字。”王振国回忆起跟着老师学习时的青春岁月,有一些温馨永远留存在记忆里,“那时候,老师凌晨四点就起床读书,读一个多小时便来敲我们的宿舍门,他就像一个父亲一样,既不舍得孩子起得太早,又要督促孩子勤奋上进。”

    “老师几乎无书不读,大量的知识在他的脑海中融会贯通,形成思维构架,老师的临床能力精湛与此大有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成博也是张志远的学术继承人,他曾因看到老师研读数学方面的书而倍感惊奇,张志远对他说,知识是不同的,道理是相通的,数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中医的阴平阳秘是一个道理。

    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医生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一个优秀的中医教师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博览群书是中医人的必备功课。“人才不是天生的,不读书、不学习就跟普通人一样,人才是拼出来的。”张志远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老师的教诲张成博铭记于心,鞭策着他多年来在教学和临床方面不断成长。他还清晰地记得老师的话,“要多读书,还要会读书,一部好书一定有逻辑清晰的目录,要从目录入手了解作者的思维,还要着重看两个方面,一是序,二是跋,这往往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张成博说,“正是由于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老师讲课才能旁征博引,人物典故信手拈来,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这正是现在很多年轻老师所欠缺的。”

    在读书过程中,有所思所想,张志远一定会记下来,在临证过程中有所收获,他也一定会整理出来。张志远精勤不倦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和无数的手稿。据不完全统计,读书卡片有十万多张的,读书笔记有两千多万字,手稿则重达几百斤。

张志远的学术继承人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山东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阎兆君带领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把手稿扫描、拍照,然后进行电脑录入。阎兆君说,“老师写作是不用翻阅资料的,他的记忆仿佛一个大型数据库,所有的文字包括文献详细信息完全自然而然地自笔下流出,‘活辞典’之称绝不虚妄。”

目前所出版的《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空谷足音录》《诊余偶及》《蒲甘札记》《张志远临证70年医论医话》《张志远临证70年习方心悟》《张志远临证70年用药手记》《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张志远七十年临证札记》等,以及已发表的400余篇论文,皆是由这些手稿整理而来。

张志远临证七十余年,该如何归纳他一生在中医学术临床上的贡献?这让他的弟子们犯了难。有人说,张志远善用经方,并曾多次提到,“这辈子下功夫最多的还是《伤寒杂病论》”,应当属伤寒派;也有人说,张志远的妇科临床独具特色,应当属妇科大家;还有人说,张志远教授中医史、各家学说课程多年,对此颇有造诣,该当归为医史文献大师……

    他精研《伤寒杂病论》,透析经方用药规律,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将人参、白术、甘草、白芍、茯苓、柴胡、麻黄、桂枝、葛根等经方常用药归纳为“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

    他对民间验方情有独钟。广搜博采民间单验秘方、名家经验效方、各类书籍所载药方,甚至僧人、道士、武士所藏之方等,凡经亲自验证后而收效佳的方子,他都会详细整理成篇,以待出版传世。

他注重中医理论构架,提倡“医易同源”。他认为,一部《周易》所体现的主题就是阴阳变化规律,为《内经》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有关阴阳的特性、阴阳的关系及其变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无不与《周易》相通。特别是易学“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框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内外、出入、进退、损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古医家之悟门。

    他精通中医史,研究各家重源流。他实地考察、亲身游学,用考证人物、辨析学术渊源、提炼学术思想并举的方法来研究医家。他提出,对每位医家,应按其师承、私淑关系、学术倾向、临证特点划分流派,归于系统;同时,也不拘于流派,而是突出医家各自的特点,不能以偏概全。

    他师承家学,继承父辈外科、儿科的临证治疗经验,后转而研究内科、妇科,对于妇科尤为擅长。如创“崩漏丹”治疗妇女崩漏证效果显著。临床侧重补气养正,活血化瘀。对不孕证等疑难病总结出“妇科十治”特色辨治思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刘桂荣也是张志远的学术继承人。他认为,老师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在中医理论构架之下开展临床实践,眼中只有病人,没有分科,这是“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振国仍然能够清楚地回忆起跟随老师实地寻访医家,考察自然、人文环境时的点点滴滴,在他看来,老师作为那一代中医前辈就是如此,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根基,以博览群书为学习手段,以实地游学为治学特色,他深刻地了解每一派中医学术是如何以经典为原点发展起来的,所以,他在临床中不拘一格,以融会贯通的知识灵活应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将他简单地划分为哪一派大家。

    也许,正如张志远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中医人。”

    张志远的挂号费一直是27元。在他当选为国医大师之后,他所出诊的医院与他商量提高一点挂号费,张志远却坚持不肯。“中医是济世活人的学问,贵了,老百姓就看不起了。”

    张志远一直坚守着老辈人简朴的生活习惯,他认为浪费一点都是犯罪,他常穿的毛衣袖口有着反复缝补过的痕迹,常在他身边照顾的三女儿说道,父亲就是这样,一件毛衣穿了近三十年,一件棉裤,棉花都露出来了还舍不得换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精髓,张志远最重视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他正是医者仁心。“名医不一定是良医,只有关心患者、品学兼优的人才能成长为良医。”

“学中医要‘知人事’,所谓‘知人事’,就是要理解病人的心。”张志远曾如此教育他的弟子,要懂得洞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对长久困厄于疾病的患者,不可直言治病之难,让病人一下子丧失信心,也不可过分吹嘘疗效,会让病人期望过高而滋生浮躁心理,要循循善诱,在体贴、关怀中让病人相信医生、配合医生的治疗。

    张志远94岁时被诊断患上胃癌,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癌细胞堵塞了胃幽门口,让他无法进食,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住院治疗的间歇,张志远仍要坚持一周7次的门诊,他总是说,“不能让病人等待。”在他最后一次住院的前一天,他还为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顽固性鼻炎患者进行了诊治,这是他一生看的最后一个病人。

    “我觉得,对老师而言,病人就是他的生命。”阎兆君如是说。

张志远的精神将由他的弟子传承下去,他一生培养了冯维华、刘庚祥、王振国、张成博、杨俊杰、马正业、赵含森、刘桂荣、闫兆君9位学术继承人,皆在中医药领域里颇有建树。冯维华在老年病的康复以及保健方面有深入研究,刘庚祥侧重于研究医学史及医家学说,王振国善于挖掘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张成博在医史文献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颇有所成,马正业擅长治疗肝胆消化系统等疾病,赵含森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具有独到的治疗经验,刘桂荣在研究医家学术思想、心系疾病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阎兆君对小儿神经精神行为性疾病的诊治有独到心得。

    “人的生命有始就有终,这是自然规律。”面对生死,张志远有着达观的态度,在确诊胃癌后,他不想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治病上,他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结束。

    将他的学术经验传播出去是张志远唯一的夙愿。晚年时,他仍然坚持给师承培训班、中医骨干培训班、三经传承培训班等亲身授课,一讲就是一个上午。

    “现在的讲义、教材大部分是文献摘录,这些方子前人用过,在当时有效,而现在气候、环境、人的体质都有改变,这些方子是不是还能达到前人应用的效果?”这是张志远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把一些老大夫、老中医在自己临床中总结的经验编写在讲义里,这样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后学。

    “我的父亲、我的老师、我的朋友还有我自己,都有一些临证经验,我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这是我的任务,也是我最后能做的贡献。”

    坚定的信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鞭策着他笔耕不辍。张志远的二女儿说,感觉父亲是在争分夺秒,他大部分时间都伏案在书桌上,连吃饭也就5~10分钟。有时候,他睡到凌晨两三点,便会突然起身写作,他是要把脑子里闪过的一些想法赶紧记录下来,生怕自己忘记。

    张志远一生恭谨勤勉、淡泊明志,他用大医精神教诲自己的弟子,也激励着无数后学。

    “耄耋仍然一布衾,从来未慕豪门深。鸿雁回归春水暖,痴子少发自鸣音。年谱要靠亲手写,荣辱薄上不呻吟。肩负明月进天国,两袖清风抱白云。”张志远在留给弟子阎兆君的手稿中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老先生的抒怀之作,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n多题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数学思维,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的试题、试卷、知识结构、学习工具等内容。

n多题():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最后更新时间:Sun Mar 28 :33 GMT+0800 (China Standard Time)

大医精诚,大爱无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他们就是疫情防控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一、勇敢逆行,成中医人血气出征

根据四川省卫健委安排,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动担当、勇敢逆行,打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卫战,先后派出3支医务队共31名医护人员援助湖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 “争抢”名额,半小时集结队伍

第一批援鄂通知一发出,短短半个小时,很多科室医生、护士积极响应,疫情当前,他们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放弃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间,纷纷报名要求去支援,在向自己科室申请时情真意切,誓言铮铮:“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各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转运工作。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我自愿放弃休假,请战上一线。”“我是重儿出生,也是我们科唯一进修过PICU的医生,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在首批援助任务中需派出11名护士,通知一出,重症医学科30余名护士接力报名,“争抢”名额。他们有的向护士长毛遂自荐,有的强烈要求自己替换有小孩的同事;有的主动要求加班……医院最终确定首批20名医护人员与省内其他医务人员组成135人医疗队,其中包括5名医生,15名护士。5名医生中呼吸科3人,急诊1人,感染科1人;15名护士中ICU11人,呼吸科1人,感染科3人。

█ 放心去,我没有问题

选择加入这场战斗的黄嬝,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名护士,1月21日,她刚刚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孩子也刚满1岁。最开始黄嬝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她的父亲在1月19日做了全麻下做了颈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植骨融合钉板系统内固定术。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让黄嬝深深的担忧,直到她的父亲说了一句:你放心去,我没有问题,孩子有我们。那一瞬间,黄嬝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 宝贝放心,妈妈会保护好自己

对附属医院肛肠科的优秀护士曾安会,肆掠的病毒,灾区的恐慌,家中也笼罩上了一层阴霾,所有人都沉默了。两鬓斑白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该去就去,保护好自己就是了”,严肃又担忧,可就是他的面庞,他的一句话,让女儿泪眼盈眶。丈夫面色忧虑,紧握妻子的双手,似不舍,也似鼓励,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会照顾好父母,照顾好女儿,你安心工作……”年仅8岁的女儿当时还窝在被窝里,鼻子酸酸的,但是没有哭,看着年幼女儿欲哭又止,依依不舍神情,作为一个母亲心疼极了,强忍泪水不落下:“宝贝放心,妈妈会保护好自己,这个时候是妈妈该去保护大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家人的时候,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女儿扑在妈妈怀里,强忍泪水道:“妈妈,那你一定要戴上10个口罩。”可一想到女儿寒假作业做灯笼,她不会做,而我又不在身边时,泪水终于忍不住……

其实医院ICU的两个护士长都争着去武汉,争执不下的时候,用了抓阄的办法,最后确定让杨人带队去。正如她在朋友圈写道:“我有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我要一个血气出征,救死扶伤,平安归来的兄弟”。带队前往武汉,杨人还得到全家支持,丈夫亲自驱车送行,年幼的儿子在妈妈临行前献上一吻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妈妈,加油!您是最棒的!您是我的榜样!”

█ 出发前他屏蔽了亲戚的微信朋友圈

张传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被选为赴武汉医疗队长。接到通知,时间仓促,没有洗漱就随便抓了几件衣物。出门前,俩孩子抱着他的腿哭闹说:“爸爸说话不算数,答应带我们一起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年、放鞭炮的。”一个大老爷们儿,眼睛里却瞬间含满了泪水,实在是舍不得这对可爱的宝宝。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前方疫情未知,需要我们的支援。在出租车上快速办理退机票、退酒店,故作镇静地给河南老家的老母亲电话说:“我要带孩子们去海南玩,老家太冷了”,母亲嘱咐“出去玩,也要记得吃药,把血糖控制好,多喝水,不喝又要痛了(肾绞痛)。”没等母亲把话说完,张传涛就挂了电话,因为声音已经哽咽,母亲等这次春节团圆等了8年。接着,他屏蔽了老家所有亲戚的微信朋友圈,免得有消息传到父母耳朵。

█ 情人节:他成都守城,她在武汉救国

陈婧,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赴武汉医护队员。2月13日,她从成都出发前往武汉,临行前,警察老公带着大包小包的零食将她拥入怀中。“老婆,明天就是情人节了,今年我只有在视频里面陪着你了一起吃巧克力了。”

陈婧的老公——李宓衡,一名人民警察,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夫妻两人齐“上阵”,他每天都在挨家挨户排除疫情,而她在医院和大家一起筹建发热病房。因为两个人值班时间不同,所以经常会自己归家时,已是对方出门时,他们几乎过上了见不到面的生活。偶尔能够一起出门的日子,他一定会送她到医院门口。

当陈婧带着更艰巨的任务前往武汉,李宓衡在她出发前大喊:“老婆,只要你平安,每天我都给你发一个红包等你回家,屋头你最喜欢的可乐我也给你准备齐。”

第二天是情人节,他在成都守城,她在武汉救国。

█ 高三女儿与爸爸并肩作“战”

2月13日,在学校第三批赴武汉援助医疗队出发当日,在人群中有一个学生妹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背着红色的书包,站在本次援鄂医疗队队长扈晓宇身边。“这是我女儿,今年高三了”扈晓宇自豪地说“这个孩子让人省心,成绩还不错,在绵阳中学实验学校读书。”小扈像小大人一样对爸爸说道“你放心,我以后向你学习,报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即将高考的小扈早已在心里定下了目标,立志成为和爸爸一样救死扶伤的医生,今天终于说了出来,扈晓宇听到后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

硬汉形象的扈晓宇,在临别时轻轻整理女儿的头发“放心,有什么事情给我打电话”。高三的女儿用手拍了拍爸爸的肩膀,你放心,我在成都与你并肩作“战”。

扈晓宇是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材,四川省名中医,担任本次援鄂医疗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我校附属医院作为武汉协与肿瘤医院四川2队成员,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省内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一起接管医院10楼,开放床位64张,开展中西医结合抗新冠病毒肺炎的有效治疗。

█ 第三批队伍终于等到我

陆礼琼,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学校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四川省第七、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作为一名白衣战士,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第一时间向上级递交申请书,请战支援武汉。“第一批支援人员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落。”

陆礼琼说,“我是一名急诊科护士,冲锋在前,挽救生命是我的使命,九寨沟地震我请战一线,武汉疫情我依然要请战一线,我不畏艰险,愿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挥洒热血,挽救生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有了确诊病人,既然去不了武汉前线,那就坚守成都,这也是一种战斗。她密切关注着全国疫变化,再次提交援鄂申请书,第二批人员名单依然没有她的名字…但是她不放弃,每天都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24小时电话在线,可能随时会被召唤,一定不能错过。

“2月13日凌晨2点,护士长通知立刻准备,下午集结援鄂,我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了第三批援鄂名单上。我立刻从被窝里跳了起来,怀着激动的心情,收拾着自己的物品。终于等到我!”

“值此赴湖北医疗援助之际,我谨庄严宣誓:使命在肩,初心不改;救死扶伤,无怨无悔!”正如他们出征时立下的誓言,前途艰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心中有信仰、有温度的成中医人。


二、医者仁心,成中医人“战地日记”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医生护士就是战士。成中医医务人员知重负重、勇毅前行,夜以继日、勇斗病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生命防线、提供了专业支撑。

(一)我们来了,为了12年前的情谊

这世上从没有超级英雄,只不过是一群人换了一身衣裳,她们静静发光,直面灾难,也抚慰心灵!除了医务工作者的天然使命,队员们的内心还有一个深埋的情节。因为面对武汉的疫情,12年前同样遭遇地震灾难的四川人感同身受。难忘12年前武汉人民不顾危险救助过汶川灾区,现在,也应该由我们为武汉做些什么了!

█ 这里有个川军战斗群

与华南海鲜市场相邻,只有1.5公里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收治第一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定点医院,救治任务十分艰巨,医护人员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从全国各地赶来武汉的救援队,让一直在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不再感觉孤单。

1月26日,学校首批援鄂医护人员正式进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协助开展工作。他们共分成8组人员,24小时安排6个班,每个班4小时,分别负责ICU区和病房区。面对未知的疫情与紧急的救治让大家紧张不已,但队员们相互鼓励打气,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

1月29日,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与首批队伍胜利会师,对救援现状进行研讨之后迅速进行了整合,重新规划了医疗工作组。1月30日,学校附院牵头四川省中医系统力量全面接管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住院部10楼、11楼两个病区,共有床位58张。整个团队团结省内优势中医力量投入战斗,组成包括我院、乐山市中医院、峨眉山市中医院、射洪市中医院在内一共医生11名,护士30人的专业团队。我校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传涛,急诊科副主任、经典病房负责人张宏,呼吸科副主任肖玮,ICU护士长杨人,分别任病区主任和护士长。医生实行每天4班制,每班6个小时,护士实行每天6班制,每班4小时。

面对生命威胁的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医护人员,每一次进入病房,队员们都相互检查隔离衣是否穿戴正确,希望排除每一个暴露点。“我们知道,只有自己安全更多的患者才能安全,我们的战友才会安全,后方的亲人才会安心。无论任务多艰巨我们都会携手并进,微笑相迎。”高强度密闭工作,医护人员任汗滴落,不顾生死,战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紧扣的护目镜,四小时下来几乎都会有一期压疮。在繁忙的工作与巨大的压力之下,令杨人与队员们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病人转出ICU。“我们看着病人重拾信心面带微笑,看着我们照料的第一例病人转出,我们知道一切都值得了。”

一起战斗中,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主任范忠杰给成中医的医疗队发来这样一段话:“衷心地感谢四川远道而来的同道,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给我科全体人员疲惫的身心注入了一剂强大的能量,我心里只涌出二个字:感恩,感恩,感恩。”张传涛看到后,眼泪在眶内打转,他说每天都会有人给大家说谢谢,可是一家人何必说谢谢。

这是“川军”的心里话,也是四川对湖北武汉的承诺。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 上下铺兄弟一起奋战在ICU

1月25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派出第一批20名医护队员集体支援武汉,令人动容。在这20名医护队员中,有两位队员的关系尤为特别,他们既是共同抵御疫情的战友,也是曾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书时上下铺兄弟。他们和当地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阻击病毒。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除了医务工作者的天然使命,他们的内心还有一个深埋的情节。因为面对武汉的疫情,12年前同样遭遇地震灾难的四川人感同身受。

张冀伟与钟永健都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三年的男护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前,他们原本计划这个春节可以有时间休息一下,好好陪陪家人。然而,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武汉前方不断告急。张冀伟、钟永建这两个在护理学院读书时住上下铺的兄弟主动请战,在1月23日除夕晚登上了奔赴“战场”的飞机,成为最勇敢的“逆行者”,践行曾经许下的南丁格尔誓言。

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的救治环境,也是第一次穿上如此严密的防护服,一切让人觉得陌生又紧张。两个小伙子积极乐观,他们互相在厚厚的防护服背后写上对方的外号“青羊区吴彦祖”、“枣子巷任达华”。他们心里很清楚,病毒随时侵袭,感染可能就在眼前。但当他们走进ICU病房的那一刻,一切又变得熟悉起来,熟悉的呼吸机,熟悉的血滤机,牢记于心的各项危重症救治护理技术一下子派上了用场,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全情投入工作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救治更多的患者,也希望替连夜奋战的武汉医护同胞多分担救治任务。从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再到准确把握危重症患者救治护理技术的每一步操作,即便是照料患者的基本生活,处理大小便这样的工作,他们也毫不松懈。

(二)隐藏起来的那些“家事”

█ 最终还是让母亲担心

张传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首批赴武汉医疗队长。临行前,他怕母亲担心,朋友圈屏蔽了老家所有亲戚。到达武汉当天晚上,张传涛在驻地申请加入指挥部,就想为武汉人民多干一点,不虚此行。当把队员住宿、随身医疗物质安置、指挥部会议、防传染培训等等一系列工作忙完,已经凌晨一点了。

1月26日,医疗队进入对口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和支援病区办理工作交接,并正式开展工作。张传涛到病房实地考察科室布局和病人情况,慰问了在院患者,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从他们含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因我们的到来为他们增添的一份希望和期待。”由于前方医疗物资缺乏,接下来的几天工作中他一边寻找物资支援,一边安抚队员心理,并向队员承诺绝对保障大家安全上班。工作繁忙、任务艰巨,即使是休息时间,他都会到病房加班,为当地医生讲授中医药治疗方案,到病房查看病人,鼓励安抚病人。

不料,来武汉的消息还是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哭了很久,但始终没给我打电话,只是让哥哥和妹妹问候我,我也至今也没打电话给母亲,一则没有勇气打,二则也没时间打,总觉得有这里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张传涛说,“武汉战‘疫’刚刚开始,我作为一名党员,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愿意为武汉人民健康,贡献我一名白衣天使的热血。”

█ 又一次错过父亲的生日

“我又一次错过父亲的生日,自从踏上护士这个工作岗位,十几年了,就没能好好的给他过个生日,本来今年已经安排好休假,但是现在国家有难,武汉需要医务人员,病人需要医务人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ICU护理工作者,我必须挺身而出,对于爸爸我又一次失约了……”。作为一名女儿,我校附属医院肛肠科优秀的护士曾安会只能在遥远的武汉,眼中满含泪水,心中默默遥祝:爸爸,生日快乐!多保重身体!别担心我,我很好……

█ 妈妈一定平安回来带你去玩耍

“这些天,一直都很忙碌,虽然很累但看到病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心里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也在值得。我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武汉会是那个热闹的武汉,中国会是那个繁华的中国。”直到那天收到了女儿给的画,一向坚强的心血管一科护士彭洁没有忍住,哭了。女儿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瞬间,她觉得心里很难受,走的时候女儿以为妈妈只是去上个夜班,最多两三天而已。彭洁在给女儿的日记里写到:

“妈妈和病毒去战斗了,要等妈妈和伙伴们打赢病毒才能回家。宝贝,你要相信妈妈,也要相信千千万万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叔叔阿姨们,更要相信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妈妈一定会平安回家,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园玩耍,要相信妈妈,妈妈一定会说到做到的,妈妈永远爱你!”

█ 强忍住心中的惦念,默默坚守

因为怕耽误工作和影响同事们的情绪队员们不敢在岗位上提起家里的情况,强忍住心中的惦念,脸上依旧挂着淡定和从容。在入党申请书和日记中,黄嬝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我的一点小困难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值一提。”在此次抗击疫情一线,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医护人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请战上一线,褪去稚嫩换上坚强,为抗击疫情默默坚守。

在武汉,在病区,虽然看不清周围的人都是谁,但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陈望舒知道每个人都不会“回头”,真真实实感受得到每一个人的勇气和身上的力量。这更激励她告诉自己,既然当时选择了义无反顾,现在就更应该勇往直前。

陈望舒说,援鄂目前为止听到过最暖心的一句话是一个年迈的婆婆拉着手对她说的:丫头,谢谢你,谢谢你们四川的医疗团队来援助我们武汉!“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轻轻地回了一句:也谢谢你信任我们。说完后,我当时快速地走出来病房,因为我怕眼泪还没转身就流下来,虽然面屏上全是雾气和水滴,根本不会被发现。我当时真的非常感动,觉得所有人都在努力在向这场疫情做斗争,不管是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想早日和家人们团聚的患者。我觉得不管再艰苦我也能扛下来,就算每天脱下防护服头发和衣服都全部打湿,就算长时间戴口罩鼻梁已经被压破、耳朵被压红,我都可以坚持。因为作为一个医务人员,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唯一想的就是用精湛的护理让他们得以早日康复。”

█ 来自两张漫画的力量

让医疗队队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宏感动的还有两张照片,同事转发了他穿着隔离服拍的一张照片,他的一位漫画家朋友看到以后,为张宏画了一张漫画,送给我。第二张画来自一个病人,他的孩子刚刚学画画,画的“战斗中的我”。收到这两幅画时,张宏特别感动,他说:“虽然处在疫情一线,但心里还是暖暖的,让我觉得,自己在前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我的身后,还有许多亲戚、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人,在默默关心和支持我。其实,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值得赞扬和歌颂的人物,我只是救援队里面最最普通的一员。我相信,有了这么多的支持,我们很快就能战胜病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 背对我们说话的患者

从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的第一天,发现有几个患者十分的焦虑,其中一个最为严重的,医疗队员开始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后来除了她以外的患者,都有明显的改善。休息时辗转反侧,曾安会最终决定写一封信给她,希望能通过文字来鼓励她,给她信心和动力,一起对抗这场疫情。

一大早,曾安会把这封信放在她的床头。路过床旁时,患者说:“谢谢你,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后来她们互相加了微信,曾安会陪她聊天,教她用音乐缓解情绪帮助睡眠。听医生查房的时候说抵抗力不是很好,她又开始十分焦虑。曾安会收到她的消息后,给她讲解了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安慰和鼓励她,用搞笑的视频分散一下注意力。还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和女儿的趣事,鼓励她要坚强,给孩子最大的希望和爱。让曾安会感动的是每次去她病房的时候,她总是背对着与她说话,她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你们,帮助我自己,我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们不受感染!”那一瞬间曾安会泪目了。再后来,曾安会收到她发来消息,说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大家发自内心替她高兴。

█ 歌声,请带健康的人们回家

那天,在固定活动八段锦练习完后,12床的阿姨提出要唱一首歌,一首《爱的奉献》让病房里的人都留下了热泪。随后,活泼开朗的23床小伙子唱歌之余不忘鼓励病区的患者们,为彼此加油鼓劲。

“我们要一起加油,歌声能带走病痛,也能让我们一起回家。”

15床学舞蹈的阿姨用优美的舞姿大家伴舞……病房仿佛变成一群老友的聚会。

护士陈望舒说:“多想让时间永远定格在这美好瞬间,因为能看到患者们用乐观积极心态勇敢积极对抗病魔就是我们中医药团队最想看到的,让人觉得有趣、感动。同时,我能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为患者们带去正能量,这是一件值得高兴、意义非凡的事情。”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董文栋被分配在护理8组,队伍中有细心负责的张建华老师、甘于奉献的蒲雪老师、小身体有大能量的李茂老师、手工小能手的陆礼琼老师、96后堂主的董黄堂老师,辣妈的黄维老师,文艺青年的闫秋竹老师,阳光帅气的杨春霞老师,爱笑女孩的胡秋香老师,他和队友一起见过凌晨四点的武汉,一起上班,一起骑单车回酒店,一起护理患者……

2月22日,对我董文栋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刻,医疗队所接管的9楼和10楼第一个治愈的蔡阿姨出院了,看着自己护理的患者健康出院,让他觉得再辛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更有信心早日战胜疫情!

董文栋说,身边总有很多不经意的小事感动着队员们:每天送他们去医院上班的起早贪黑的司机师傅;每天为医护人员奔波在外采购东西的熊帅小哥,每天在大厅为了发饭的阿姨……他们是陌生人、是工人、是志愿者,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总有一些平凡让我感动。感动,不是因为轰轰烈烈,不是因为丰功伟绩,而是因为朴素的外表下那一个个纯净透彻的灵魂和一颗颗勇敢的心。在平时所接触的人中,总是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是沙子、是水泥、是石头、是钢筋,是他们凝固成了共和国的脊梁,艰难地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共和国因他们而坚如磐石,因他们而风雨无浸!”董文栋在日记中说。

(四)中医药智慧多,疗效好患者服

“药有古今唯效是尚,法无中西互补为佳”。作为我校附属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常结合中西医各自精粹,既开展国际顶尖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CBP(血液净化技术)、ENB(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等技术,也广泛开展各项中医特色治疗:针灸、中药汤剂、中药熏洗、五音疗疾、中医特色功法等。医护人员带着这些经验与技能来到武汉。

在病房,他们注意到大部分患者都有呼吸问题,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这里的病人都十分恐慌害怕,患者几乎都有焦虑、失眠、头痛……面对病人期盼的眼神和对生命的渴望,医护团队的工作不简简单单做日常治疗、生活护理等,还要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对患者不健康心理的疏导。队员们想到,也许可以把流传千年的五禽戏用于患者的早期活动与肺康复,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降低谵妄发生率,同时锻炼肺功能。最重要的,还是可以在紧张的气氛中缓解患者焦虑的心情,给他们带去信心。

于是,出征武汉的重症医学科勇士们,在全国较早地把这些本领用于救治受本次疫情影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每天下午两点,病房里会准时响起悠扬的古乐,穿着隔离服的大白护士会带领我们的新冠患者在病房打起五禽戏。

“医生,你这个动作慢一点,我要记下来。”

“医生,这些中医治疗太有趣了,等我好了要去成都吃火锅。”

“医生,我爱你们,谢谢你们。”

“现在这个锻炼成了我们的每天最盼望的事,下午输完了液。”

在这里,患有轻度抑郁症的郑妹妹变得开朗了;在这里,三峡工程的老党员张叔叔总是鼓励大家,在他出院离别之际还专门为所有队员写了一首诗。在这里虽然被大雪覆盖,但是大家一起动起来,温暖了彼此的心。

“我们希望通过五音疗疾与五禽戏带给患者的不光是符合五行的身体的锻炼,也希望让沉闷的病房变得有生机,带给更多患者生的希望。”护士长杨人说。

后来,这一做法得到广泛普及,各医院、病区都上演了浓浓的中医特色功法。一些中医技术疗法的运用也起到很好的干预效果,给了患者驱赶病毒、恢复健康的信心。

█ 中医药疗法“遍地开花”

在病区,患者对中医药的认识停留在中草药汤剂和望闻问切,对于中医的其它特殊治疗知之甚少。医疗队员们就在想怎么将中药、中医功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中医传统治疗(灸法、推拿按摩、穴位贴敷、耳穴埋豆、中药热熨、穴位注射)等方法运用到新冠肺炎阻击战中。这是中医人的使命,治的了病,防得到病。当五禽戏、八段锦成为了一道特殊风景线时,他们知道患者已经开启了他们的神秘中医之旅了。当病房越来越多患者的身上出现特殊“补丁”(耳穴埋豆和穴位敷贴)时,中医疗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病房“遍地开花”了。

23床患者说:“肖老师,我贴了耳穴后睡了一个好觉,我今天打了3遍五禽戏,你教我的推肺经我好像会了,我出院也会坚持每晚泡脚,每天打五禽戏。”

17床的患者谈阿姨每次看到医护人员都会对咳嗽灸赞不绝口,“怎么有这么好的东西!真的太好了,我用了之后明显感觉咳嗽缓解了好多好多!”

“我要为中医点赞,为你们的强肾灸点赞。”19床大哥用了我们的强肾灸也说腰痛的症状缓解了很多。

“我昨天多睡了两个小时觉,很感谢你们。”8床的李大爷从新冠感染以来,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的觉了,医疗队根据实际情况给他安排了耳穴埋豆和穴位贴敷治疗,教会了他穴位按摩方法,温水足浴的方法。

21床的患者患病以来十分焦虑,之前都依靠服用安眠药物才能入睡,经过引导,每天坚持3遍五禽戏,每晚30分钟温水足冶,每天坚持搓揉刺激耳穴,每天4个小时穴位贴敷。队员第一次在十点查房时看到她进入梦乡,患者说虽然还是会做梦但是不用安眠药帮忙她已经很满足了。她还告诉工作人员,现在她们全家在她视频引导下已经都会打五禽戏了。

█ 这是成中医自己的脘腹保健操

一天,有一个女患者对护士陈望舒说,每天躺在床上的时间居多,下床活动时间较少,腹部总感觉闷胀不适,特别是肚脐周围,有点担心。

“阿姨,你不用着急,我是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士,我们医院自创了一套脘腹保健操,您可以跟着我学一学。”。陈望舒给她详细讲解了关元穴、气海穴、天枢穴、神阙穴等的取穴方法、穴位配合使用的疗效。患者听得非常认真,也跟着做了两次。

后来陈望舒上班,刚走进那个病房她就高兴地说:“陈护士,我以前不是特别了解中医,但自从你们来后我觉得我的病情在中医治疗和精心护理下一定会很快治愈,我非常信任你们的中医团队!我自从练习了你们中医护理团队教我的五禽戏和脘腹保健操后感觉全身充满了活力和能量。”

█ 中药不苦,还有点甜

医疗队进入病房后,坚持中西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介入中医治疗。不少患者从来没有服用过免煎中药,队员们耐心给他们讲解用法及注意事项。医护人员肖丽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问15床患者苦吗?他笑着说不苦,还有点甜。我知道那药一定很苦,那点甜应该是心里的甜吧!每一次护理操作病人都会认真地道一声谢谢。每当听见谢谢,我就会感到我的心也甜甜的。”

█ 武汉协和医院里的“中医热”

“你们是中医生吗,可以给我开中药吗?我想喝点中药”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病区10楼,病人看到医护人员防护上写着“成中医”几个字连忙问道。

“我饿了,想吃饭”一个96岁的大爷多日来一直没有胃口,精神也很差,在经过四川援鄂医疗队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扈晓宇医生中药治疗后的第三天终于有了饥饿感。

“医生,能给我们开点中药带回去吗,我们想继续喝点”几位即将出院的病人围着医生问到。

一时间在这所百年西医名院中掀起了一股“中医热”。

2月13日,四川省第七批、第八批医疗队组成“四川省一队”、“四川省二队”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在这家与疫情“风暴眼”——“华南海鲜市场”仅距四百米的医院里,与十多家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共同接管该院区850张床位,组成“协和医院肿瘤-感染科”。四川省的两支队伍接手9楼、10楼两个病区,共计128张床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批队员参与其中。

医疗队于2月15日上午开科,随即协和医院肿瘤-感染院区临床医务处对四川队开放中医处方权。2月16日,四川医疗队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药覆盖”,成立由党员为骨干的“中医突击队”,并对所有的病人实行“分区管理”。据扈晓宇教授介绍,为确保“分区分类”精准施治,将危重的患者划为“红区”,以自拟方“川方I号”为基础,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将重症的患者划为“黄区”,以国家指南方加减;将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化为“绿区”,直接用国家指南协定处方,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的病人喝上中药。

经过10天的临床治疗,队内中西医结合模式得到了患者的肯定,由原来的将信将疑,迅速变成“中医粉”,天天追着医护们要中药喝,他们觉得只有喝到中药才算是“治疗到位”。该院9楼由华西医院等西医团队为主,医生也时常请中医团队为患者开中药,并提醒患者喝。“中西并重”的模式成效初显,不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对促进核酸的阴转、肺部CT的改善效果显著。

2月26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感染院区召开“协和医院NCP防治中西医结合协调会”,会议充分肯定四川支援队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成绩,并成立以协和医院中医科、四川省支援队的中医队伍为班底的“应对NCP国家医疗队中西医结合联合专家组”,负责全院区850张床中西医结合会诊,确保对90%以上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推动重症病例中西医结合救治,减少病死率与重症转换率。专家组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1名专家组成,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范恒教授任组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扈晓宇教授任副组长,医院其他3名专家担任专家组成员。

医者仁心,医护人员每天陪伴并全力帮助患者与病魔作斗争,没有人比他们希望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看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走出医院,他们更加坚信中医的力量,坚信中国的力量,一切都会过去,所有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便秘中药处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