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克里斯蒂安来自哪里

【摘 要】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一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共包括二十个章节,历来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天路历程进行了各种赏析,但是,其中绝大部分赏析是对《天路历程》这整本小说进行讨论,而对天路历程中的某一部分着重讨论的研究很少。本文着重讨论上卷中的第十三章节《浮华市集》,并將重点摘取《浮华市集》中的几个段落,对其中所涉及到的讽喻及其隐含的含义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价值观;天主教;清教;讽喻

英国十七世纪清教徒文学作家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是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这部寓言体小说有着浓郁的基督教文学特色,被称为基督教世界里仅次于《圣经》的最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约翰·班扬出身贫寒,一生所接受的书本教育主要来自于《圣经》。1659年,班扬担任教会的牧师。1660年,查理复辟,班扬因传教而遭遇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牢狱生活。在狱中,他反复研读《圣经》,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和归宿,并创作出了《天路历程》这样杰出的作品。

《天路历程》分上下两卷,上卷于1678年出版。上卷主要是作者以一个叙述者角度,讲述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

艾布拉姆斯将讽喻定义为:“一种韵体或非韵体的叙述,当中作者所编织的媒介、行动甚至有时场景木身,不仅在文字层面能够形成连贯的解释,同时隐含着与字面解释相关的另一层意义”——即除字面意义外隐喻层面上的解读。

《天路历程》这部小说主要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这是一部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品,约翰·班扬以独特的手法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化,比如在奔向天路的路程上可能会碰到的“怀疑”、“盼望”、“灰心”、“仁爱”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心理活动,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朝圣者的心路历程,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由于《天路历程》的故事主线是围绕基督徒前往天国的历程而展开的,因此这部小说总体上来说是按故事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同时,《天路历程》到处都充斥着《圣经》的典故和引用,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暗示着“福音真理”,这些具有深意的人名和地名的出现也蕴含着一定的讽喻意味。

在《浮华市集》这一章节中,作者对讽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因为这一章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讽喻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正是对“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当然,这种讽喻意味效果的完美展示也得益于作者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灵活、充分运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几乎是贯穿整篇小说始终的,整篇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名都是一些抽象概念,在主人公基督徒前往天国的历程中,班扬对各种抽象理念的形具化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班扬精心为故事人物、地点和情节等安排与其所要传达概念相称的命名,如代表救赎的主角“基督徒”,还有如“守信先生”“盼望先生”“弃义先生”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他的旅途当中,而这些人物的名字几乎都是以抽象概念命名的,这些抽象概念的人名不仅代表了每一个拥有鲜活生命特征的人物个体,他们的出场时间和场合其实恰好就是主人公基督徒此刻的心境反映。比如在浮华市集这一章节的主要人物就是基督徒和忠信,基督徒和忠信在浮华市集遇到各种名利诱惑,而忠信正是表明了此时基督徒应该具有的品质,要能经受住诱惑,不能因为暂时的享乐而放弃自身的信仰。

价值观的讽喻主要是针对当时复杂、矛盾的社会情况——“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社会背景下的人们追名逐利、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进行嘲讽,如在《浮华市集》这一章节中,当基督徒和忠信走出荒原,来到浮华市集,约翰·班扬在对浮华市集的简单介绍中说到‘all that cometh is vanity,班扬在这里借用来自圣经的‘vanity(虚空)一词虚构出一个名为Vanity Fair的集市来表达“凡事都是虚空”的这一宗教思想。其寓意为:既然一切都是虚空的,人们又何必去追名逐利呢?约翰·班扬本人就是一位典型的清教徒,班扬的创作深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开辟了英国民主思想,推翻了君主制,而且激起了清教文学敬虔主义的高潮。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班扬通过‘all that cometh is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班扬对当时的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讽刺之外,在《浮华市集》这一章节中还有另一处绝妙的讽刺——对天主教的讽刺。英国在历经了革命的洗礼和克伦威尔执政之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宣告英国封建时代进入到最后阶段。这一阶段是英国向近代转型期的重要时期,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革命的烙印,同时又残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因素。同时,英国的宗教政策也因时事的变化而呈现其鲜明的独特性。查理二世延续了克伦威尔时期宽容的宗教政策,他把英国国教与其他新教教派相融合,并通过限制清教徒的部分权利,维护国教的统治地位,从而稳定了复辟政权,营造了相对宽容的宗教氛围。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则推行极端政策恢复天主教,不仅导致光荣革命的爆发,也在客观上加速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发展。约翰·班扬作为一位典型的清教徒,对天主教的教义及天主教教徒的思想、行为都是嗤之以鼻的,他始终遵循的清教思想贯穿《天路历程》这一小说的始终。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阐释的五点成为清教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第一,全然的堕落,指所有人类都己经被罪污染,罪己经污染了人的每一个层面——理性、感情、意志、良心;第二,无条件的拣选,指人能得救是因为被神拣选,而神拣选人得救和人的行为完全无关;第三,限定的救赎,主耶稣的救赎并非对全人类进行救赎,而是针对天父所拣选的人;第四,不可抗拒的恩典,当圣父拣选,圣子救赎之后,圣灵施恩典于被拣选者身上,使这人信主得救;第五,圣徒永蒙保守,一个人只要真正得救,就永不会沉沦。在上帝的救赎和上帝的恩典庇护下,清教徒需要战胜人堕落的欲望以及世界和魔鬼的诱惑,过洁净生活,最终才能得以进入天国。而这些清教思想都被完完整整的体现在基督徒的历程中,这些清教思想不仅仅是基督徒所具备的,同时也是班扬的清教思想的一个再现,因此,在面对浮华市集中所兜售的各种诱惑时,基督徒是完全不为所动并嗤之以鼻的。

thereat.”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首先,可以理解为英国国教和其他一些信仰在此不受欢迎,或者可以理解为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罗马天主教不以为然。针对这句话有这两种理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罗马天主教属于主流,被很多人推崇,而当时的英国信奉国教,不推崇天主教,所以跟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而不受欢迎。班扬既不信奉国教,更是对罗马天主教嗤之以鼻,他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此外,清教教徒所遵循的“灵魂自由”、“教会自由”、“圣经自由”等思想显然是与当时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国教教义相冲突的,这也成为班扬入狱的重要原因。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褥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正是这样的清教思想才使得班扬在描写浮华市集时,借用基督徒对浮华市集所售商品的不屑态度表现出对天主教的蔑视和讽刺。

《天路历程》是一部寓言小说,更是一部具有强大论争力量的讽喻式小说。通过对《浮华市集》这一章节中一些关键字词及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分析,小说所承载的作者的清教思想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同时,通过对讽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得这一章节所要表达的主题——对“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黑暗的讽刺更为明显。而在人们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今天,《天路历程》中所表达的既克服自我又关注自我和“凡事皆虚空”的思想,无异于一剂良药,帮助人们认清生活的真正意义及应遵循的正确的价值观。

[2]常耀信.关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1一26.

[3]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478一488.

[4]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王汉川,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5]李文斌.天路历程的讽喻外衣与救赎思考[J].安徽:安徽文学, 2015:6.

[6]李自修.古朴素雅的讽喻体小说析天路历程的语言艺术[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8:6.

[7]杨林. 论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清教思想[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3:5.

[8]洪科.《天路历程》中的圣经原型意象解析[J].语文建设.2012:5.

[文件名称] 译文名著 9513 [英]约翰·班扬-天路历程(西海译,文学名著普及本,替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pdf
[目录路径] 古籍/译文名著精选(文库)(精选系列120部,文库系列58部,增补普及本、珍藏本、译文经典50部,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 9513 [英]约翰·班扬-天路历程(西海译,文学名著普及本,替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pdf
[文件说明] 译文名著精选(文库)(精选系列120部,文库系列58部,增补普及本、珍藏本、译文经典50部,上海译文出版社)

以下为资源“译文名著 9513 [英]约翰·班扬-天路历程(西海译,文学名著普及本,替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pdf”的链接地址

特别提醒:微盘文件已中枪/未通过审核/全部失效/请自行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路历程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