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在根据网络游戏为基础改编的古装武侠网络剧里有女主她,为救了男配角,

2004年,上个冬天的风寒料峭还未散去,暖春迟迟不来,《仙剑奇侠传》剧组预想中的漫山世外桃花,也落空了。

为了能让李逍遥与赵灵儿在桃花林邂逅,剧组终于在几日后,人工制造了浪漫的粉色仙灵岛,兑现了人们对“侠气江湖”与“儿女情长”的想象。

爱情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仙剑奇侠传》也不例外。

赵灵儿不食人间烟火,直到遇到李逍遥,两人一见钟情,在桃花林相知相爱,好一派天真烂漫。

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后,灵儿才知道除了爱情,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守护,她是南诏国公主,有家国使命,也有道义责任。

林月如敢爱敢恨,对李逍遥的爱是温柔的慈悲,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她却始终不能有姓名。

林月如在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真想不到,我已经这么老了”,因为生前她与李逍遥的约定是吃到老,玩到老,她的爱是成全。

灵儿消灭水魔兽从而受了重伤,最终死在了李逍遥的怀里,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留下来的人最痛苦。

名为李逍遥,命并不逍遥。

那年,胡歌22岁,刘亦菲17岁,安以轩24岁。

16年过去了,戏中人赵灵儿与林月如已经成为记忆,而刘亦菲与安以轩各自开始了不同的崭新人生,与李逍遥无关。

刘亦菲,最初的名字为安风。

10岁那年,她的父母离婚,母亲刘晓莉带着女儿去了异国,同时让安风随母亲姓,改名为:刘茜美子。

刘茜美子,人如其名,美得不可方物。

鹅蛋脸,驼峰鼻,白皙肤色,浓密黑发,一双杏仁眼睛,摄人心魄。

“从小美到大”这句话,仿佛就是为她而写。

当她还是孩童时,那张脸已经初现不寻常的骨相,娇憨又出尘。

刘茜美子却说:“我是家里最丑的那个。”

这话听起来仿佛是在凡尔赛,其实不然,追溯到她的外婆、母亲、姨妈,无外乎全是顶级的美人儿。

她的母亲刘晓莉,是一位舞蹈演员,与女儿站在一起毫不逊色,那种优雅的气质是浑然天成的。

书香门第,优渥的家庭环境,成长的路上,她被保护得太好。

14岁那年,刘茜美子正式改名为刘亦菲。

在接受采访时,她有着超脱于同龄人的淡然与自信,谈吐大方,眉眼间是藏不住的傲气。

2002年,年仅15岁的刘亦菲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随后被《金粉世家》的制片人游建明挖掘,出演《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

2003年电视剧《金粉世家》

那是她演艺生涯中,唯一一次做女配角,与她搭戏的女主是冷清秋的扮演者董洁,男主是刚刚在《像雨像雾又像风》中迷倒万千少女的陈坤。

挂着婴儿肥的她,瞪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满眼期待地望着陈坤所饰演的金燕西,她本色出演了贵族大小姐的刁蛮任性与恃宠而骄。

2003年电视剧《金粉世家》

出道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刘亦菲没有经历过从跑几年龙套,之后熬到主角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一种缺憾。

年龄小、毫无表演经验的刘亦菲在剧组不受待见,她完全不懂如何看镜头、走位,将自己的台词完整念完就很不容易了。

日后刘亦菲自己回看这部电视剧,但凡看到自己的镜头,就会偷偷换台,表示看不下去。

2003年电视剧《金粉世家》

回忆起那段日子,她的记忆是被胆怯与慌张包裹的。

表演专业上的缺陷,没有阻挡刘亦菲的运气。

《金粉世家》之后,制作人游建明在一次酒宴上,将刘亦菲推荐给了《天龙八部》的剧组,并说:“只要你们见到刘亦菲,所有明星都将黯淡无光。”

就这样,刘亦菲顺利试镜“王语嫣”一角。

刘亦菲不负众望,试镜还没到10分钟,导演张纪中就敲定“王语嫣”非她莫属:

“天仙一般的气质,纯净、透明,成型演员中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女孩。”

2003年电视剧《天龙八部》

原著作者金庸,向来不喜参与选角工作,这次却亲自题词,极力邀请刘亦菲出演自己笔下的王语嫣:

“刘亦菲小姐,有你演王语嫣,读者才会知道我金庸没有骗人。”

这是刘亦菲的首部古装作品,长相唯美、才华横溢的王语嫣一角,奠定了她作为“神仙姐姐”不可撼动的地位。

金庸在原著中对王语嫣的描写“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近乎就是在写她本人。

当16岁的刘亦菲沉浸在“王语嫣”的武侠世界时,23岁的安以轩同样在2003年,与陈坤、袁咏仪、林依晨合作,主演了动作喜剧电影《中国功夫少女组》。

安以轩在其中,饰演胆怯青涩的少女黄依依,这与她本人真实的性格大相径庭。

成长于富裕家庭的安以轩,父亲经营的公司人脉极广,爷爷是政府官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尊处优的同时,家规也非常森严,父亲对家中长女安以轩的管教非常严厉,不允许任何抵抗。

与刘亦菲一样,安以轩也自小父母离异,不同的是,她跟随的是父亲,而父亲这座大山似的管教,让安以轩透不过气,也滋生出了叛逆的性格。

直到被星探发现,成为演员后,安以轩才得以逃离父亲。

当安以轩踏进娱乐圈开始拍戏时,刘亦菲在北影读书,成为最小的学生。

大学时期的刘亦菲,因为经常外出拍戏,而错过了一些课程,其中最令她难以忘怀的,就是动物模仿练习以及解放天性的表演课程。

就这样,在她的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仙气”滤镜。

2004年,一位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二的男孩,所坐的绿皮火车到达浙江金华,他行李箱中装着文言文字典,感到无措,心里一点儿底气都没有。

“没有一点当上主角的兴奋,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

无名小卒胡歌的命运,被资深游戏制作人姚壮宪彻底改变。

他是《仙剑奇侠传》的创作者,被称为“仙剑之父”。

《仙剑奇侠传》的名字由来,颇有故事,创作者姚壮宪说:“因为‘仙’字代表像赵灵儿这样的人间仙女,‘剑’代表江湖,代表武侠,也是代表李逍遥。

最初,胡歌试的是《仙剑奇侠传》中的姜氏孤儿,非常巧合的是,那天姚壮宪去了化妆间,看见他之后,说了句:“你就是我心中的李逍遥。”

刘亦菲扮演赵灵儿,是最早定下来的,无人可替,因为在此之前的王语嫣,过于仙气。

胡歌第一眼见到刘亦菲,觉得面前这个女孩不食人间烟火,很美却是平易近人的,“因为太美了,她一站在那,我就入戏了”。

安以轩出演林月如也极具戏剧性,最初她要演的是阿奴一角,林月如由刘品言出演。

但是拍了两个星期后,导演发现这两个角色完全相反,最终将安以轩与刘品言调换了过来。

安以轩,几乎是本色出演林月如这个悲剧角色。

自小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长大,迟到的叛逆期在这部剧中迸发,林月如是千金大小姐,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她会与父亲顶嘴,拿着鞭子抽打家中的仆人。

这样一个娇蛮的姑娘,自从遇到了李逍遥,却扔掉自己所有的骄傲,爱一个人低到了尘埃里。

为了这个男人,她一路跟随,不问缘由,甘愿去衙门自首,称自己是女飞贼,单薄的肉体被施行杖刑,疼到泪眼模糊。

月如很清楚,李逍遥爱的是灵儿,她甚至帮他制造了红色蒲公英的童话,站在一旁看着两人暗自神伤。

也许对于林月如而言,爱李逍遥从来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剧中阿桑唱的《一直很安静》,唱的便是林月如,“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我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以为自己要的是曾经,却发现爱一定要有回应”。

对安以轩出演的林月如来说,爱不是得到,而是付出,最后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李逍遥与赵灵儿的相遇,是命中注定。

在仙灵岛的桃花林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莫过于李逍遥在赵灵儿的帮助下,偷取姥姥的灵丹,衣柜中两张年轻稚嫩的脸庞缓缓靠近,李逍遥轻轻吻了灵儿的脸。

少女情怀总是诗,那时的刘亦菲是果绿色的。灵儿望向李逍遥的眼里,仿佛有光,稍一皱眉,便是我见犹怜。

“那时候的眼神,再也演不出来了。”

《仙剑》给一代人留下的记忆,是真挚的力量,是孤决的记忆,也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仙剑》之后,身上没有一丝尘气的刘亦菲,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知名度与国民度。

继“王语嫣”与“赵灵儿”之后,刘亦菲顺理成章地出演了《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一角。

那张标准的鹅蛋脸与古典的丹凤眼,五官立体,还带着些晨露清冷。

有着深厚舞蹈功底的刘亦菲,演起会武功的小龙女丝毫不费力,动作利落干脆,非常流畅,更何况还有美貌的加持,可谓是惊艳世人。

直到今天,刘亦菲版的小龙女仍被视为无法逾越的经典。

《金粉世家》《神雕侠侣》《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短短四年时间,刘亦菲达到了很多演员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她成为了非流量时代的超流量女神与时代记忆。

2005年,在刘亦菲十八岁生日这年,其干爹陈金飞豪斥180万巨资,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她举办了隆重的成人礼,往来无白丁,皆是名流显贵。

在那场成人礼宴会上,18岁的刘亦菲眉眼婉转,在众星捧月下的她,不会想到,那是自己高光的时刻,也是结束。

18岁的刘亦菲与母亲刘晓莉

“小龙女”之后,等待刘亦菲的是漫长的转型期。

刘烨曾说,刘亦菲唯一吃亏的地方就是长得过于漂亮,很容易让人把演技忽略掉。

她本人说:“最好的回答者是观众,该交由他们评判。”

在《天龙八部》之后,刘亦菲凭借优质上乘的资源,转战电影大银幕,全是大制作,与顶级的实力派明星合作,可是作品豆瓣平均分在5分上下,无一例外地成为烂片。

她甚至拿到了,最令人失望女演员金扫帚奖。

人们开始质疑,刘亦菲到底有没有演技。

从“”神仙姐姐”到“木头美人”,是一个残酷而现实的过程。

刘亦菲不会想到,自己挪不开眼睛的美貌,会成为她的负担。

她说:“十几年以前那些形象,是一个小女孩刚刚开始的一个探索的过程,我觉得真正的突破应该是能够什么角色都演好。”

刘亦菲,太清楚美貌所带给自己的困境,也试图将自己这只“花瓶”打碎重建。

在《夜孔雀》中,她将自己置身于三个不同男人的生活中。

《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中家境贫寒的苏韵锦。

《第三种爱情》里,高冷女律师和霸道总裁之间的爱恨纠葛。

她甚至不惜扮丑,在《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中出演凶猛妖怪。

刘亦菲在演戏上豁得出去,但很可惜,演了那么多电影,她仍然没有在演技上突破自己,唯独收获的是与韩国男演员宋承宪的短暂恋情。

刘亦菲、宋承宪与双方父母

那双眼睛里,所流出的泪,变得吃力而笨拙。

刘亦菲少了些普通人身上的褶皱感,路人手机里拍的合照,她自带边界感。

这种边界感,阻碍了她演艺生涯的突破,强烈又无力。

当刘亦菲困于天赋丢失的演员困境中,安以轩缠身于与各种男星的绯闻中。

2006年,她因拍了《仙剑奇侠传》后成功转入到内地市场,被观众熟知,顺利与黄晓明合作拍了古装剧《大汉天子》。

可是作品还未杀青,就传出安以轩与黄晓明的绯闻,只因两人同是一个经纪人。

安以轩看见这种莫须有的报道,非常生气,谁知黄晓明说:“如果因为一些绯闻你就就这样,那你根本没有资格做明星,还不如跳楼。”

黄晓明的这段话敲醒了她,自此安以轩就不再把这种舆论放在心上。

可即便是这样,娱乐记者们对她总是格外“关照”,之后的安以轩,被传出与邓超、王中磊、吴建豪等男星都有瓜葛。

在安以轩心中,那些年一直有个人在自己心中,那个人是汪小菲。

她暗恋汪小菲多年,却在2010年自己的生日宴会上,成全了别人,大S与汪小菲一见钟情,并且马上就结婚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安以轩自嘲:“从红娘到被遗弃到伴娘,我也不知道我的身份是什么。”

同年,30岁的安以轩搭档舒淇、葛优、孙红雷,出演了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非诚勿扰2》,并与陈楚生,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爱过》。

这年,23岁的刘亦菲在电影《恋爱通告》中,与王力宏合作,素颜出镜女学生宋晓青,美则美矣,可影片恶俗的桥段让人失望。

豆瓣评分5.9,这是一部没有电影感的电影,刘亦菲的美貌也挡不住谩骂声。

早些年的灵气,可遇不可求,她的高光时刻,仿佛就停留在18岁那年。

刘亦菲在表演上多次令人失望,但是她一直有做演员的态度,从不怕吃苦。

当年拍《神雕侠侣》时,她苦练武术,在大火中坚决不用替身,不停地吊威亚让颈椎落下后遗症。

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刘亦菲拍武打戏时是不是常常受伤。

她连忙摇头,笑着说自己没有受伤。

可是没一会儿,同剧组的演员对记者说:“我们很多人看到她遍体都是伤,腿上胳膊上没有一块好的地方,全身都青了。”

想要从刘亦菲的口中挖出心酸往事,往往是徒劳的。

电影《花木兰》的导演妮基·卡罗说:

“试镜之前她已经几日未睡,坐了14小时的飞机,又连续试镜2小时,已经看出她很累了,同样的流程与强度,其他的女演员几乎都抱怨过,而刘亦菲一次都没有,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我的木兰,我的战士,我的伙伴!”

电影《花木兰》导演 妮琪·卡罗

到达洛杉矶后,她试演了5场戏,其中一场里面还有长达五页纸的英语对话,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半小时的残酷体能测试。

刘亦菲从来就不是因为运气,才拿到的花木兰这个角色。

那三年,她几乎将自己全部的时间与精力给了这部电影,所有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都亲自上阵,她是位真正的战士。

她全素颜出镜,一头黑色长发,身着红衣,执起手中剑,在马背上翻跟头的高难度动作,英姿飒爽。

骑着马的是她,舞着剑的是她,武打的也是她。

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她的动作戏份干净利落,对剑术、武术、马术都十分熟练,行云流水的打戏,从不拖沓。

在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中,木兰对于为何要从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替父从军,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得起自己。

刘亦菲饰演花木兰时,她的内心是否也是这么想的,我们无人知晓。

人们只是从花木兰的蜕变中,看到了刘亦菲的突破,她的眼神中多了些果决与笃定。

这么多年,她终于等来了一个自己的角色。外表冷静,内心坚定,不畏惧千军万马,对自己、对世界,都是一句“我敢”。

不管这部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如何褒贬不一,刘亦菲也是应该被尊重的坚韧力量。

刘亦菲曾写过一篇给北影学弟学妹的文章,其中有段话:

“如果你问我,若可能,还想从事什么职业?我一定还会说,演员!它包含了所有的生命体验,并且进入真正创造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一个光鲜的明星外表和它所带来的名利上的满足感。”

她一直是清醒的,从来不甘愿利用美貌,做个安逸的花瓶。

刘亦菲的困境,仿佛又是她自己的选择。

在靠曝光与绯闻吸睛的流量时代,她拒绝做一切争抢的事情,明明拥有天然的样貌优势,却美而不自知。

她平时在社交平台发的照片,多是些随意拍的普通日常照片,一件羽绒服穿十几年,出门也是素颜示人。

拿央视的镜头当镜子,脸上的灰尘丝毫不影响她的美貌。

独处,在家宅着看书、与猫待在一起成为她的常态,那是属于刘亦菲的不设防时刻。

那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不是刻意为之,也成为那个年代明星的余晖。

成名比她想象的来得更早也更汹涌,她的内心并没有充满狂喜,而是滋生出更多的惶恐不安。

在这个为了流量争得头破血流的年代,她极少出现在流光溢彩的场合,也从未在任何综艺节目上露过面,常年保持着低曝光的做派,上一回上热搜,还是因为她的直率性情。

#刘亦菲好像有采访NB症#登上热搜,面对各种刁钻问题,她一一回怼,自然舒适。

有次参加活动,刘亦菲被主持人问道自己与某视频平台是什么样关系?

她笑着回答:“我是会员。”

有人称赞她的头发柔顺,她说:“哦,我这是假发。”

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神仙姐姐”标签,她说:“我觉得这可能是通告发太多了......”

2012年与周润发合作的《铜雀台》上映时,有记者问及所谓的大尺度戏,实则只是一个露肩而已。

她露出不理解的神情:“我发现现在的观众和记者真是奇葩,露一个肩都能激动,看个肩膀就说是大尺度吗?”

在《非常静距离》里,主持人聊起现在男孩喜欢的类型:“男孩喜欢女孩那种眼睛特别纯、特别空的感觉。”

刘亦菲不以为然:“我管他喜欢什么。”

她从来不是一个在闪光灯下如鱼得水的人,如此心性,决定了这只“花瓶”是打不碎的。

当刘亦菲在抵抗美貌这场战争中厮杀时,安以轩淡出大荧幕,回归到生活中去。

婚后,安以轩与爱人到处旅行,她曾发过“吃到老,玩到老”的幸福时刻,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仙剑记忆。

“吃到老,玩到老”是曾经在《仙剑奇侠传》中,她与李逍遥的约定,可是以林月如的死为终结。

现实生活中,安以轩不是林月如,她在豪门婚姻中相夫教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尘埃并未落定,她的丈夫陈荣炼被爆非法洗钱遭澳门警方逮捕。

安以轩以泪洗面,她之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没人知道。

2019年,安以轩生子,好友刘亦菲打算带着礼物前去探望。

安以轩向刘亦菲提了一个要求,想要看宝贝必须要带着男朋友前来,这足以看出时隔多年,两人的情谊仍不减当年。

那是2005年,刘亦菲18岁,安以轩25岁,如今她们的眼角不再舒展,青春滋味再难重现,亦再难剥离。

一场雨,一次回眸,李逍遥与赵灵儿、林月如的爱恨纠缠,像极了因果宿命,也将一代人困在了《仙剑奇侠传》的岛上。

关于李逍遥到底爱赵灵儿还是林月如,他对感情的摇摆不定,仍然是16年后观众们意难平的事情。

“我们今日一别,让我们十年后再相见,我们一定会达成心中理想的,不见不散。”

如果故事的结局,停留在那一晚,那想必这部剧不会拥有如此恒久的力量。

仙剑的味道是是悲凉感。

最终剧中人各自走向自己的归途,相继死去,无法改变的个人命运,是赵灵儿、林月如的悲剧底色,也是刘亦菲、安以轩从不留余地的真实人生。

对于15岁时就站到聚光灯下演戏的刘亦菲来说,她体会过被命运选中的高光时刻,也知道回归平淡后,要受束于自身天赋的痛感。

安以轩已过不惑之年,她也许已经感受到戏中人林月如的那般悲凉。

仙剑旧梦,是她们回不去的日子,是一代人热忱的影像记忆,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走向的宿命。

开篇即高能,女主为阻止战乱决定手刃叛臣,男主则站在女主的对立面,当场将女主刺死……这样的男主,你还敢爱吗?

昨日,古装言情剧《今夕何夕》在腾讯视频上线。金瀚在剧中饰演的冯夕是一位遇事决绝、运筹帷幄的“反派系”男主,反套路人设为古装剧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夕何夕》是由企鹅影视、海棠果影业出品,卫翰韬、徐惠康执导,孙怡、金瀚领衔主演,檀健次、罗秋韵、余承恩等主演的古装浪漫爱情剧。这部剧讲述了拥有莲身的“半仙”冬月(孙怡 饰)与权臣冯夕,历经三世爱恨纠葛,携手阻止战乱,还天下太平的故事。

乱世佞臣与复仇女将的曲折爱情,既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虐心桥段,也不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甜蜜情节。

“三世情缘”的故事文本观众见多了,但像《今夕何夕》这般的故事却不多见。它围绕着颇具“游戏感”的奇幻设定展开,打造了一个饱含东方意蕴的宿命爱情故事。

重启三世演绎进阶式情缘

《今夕何夕》中,女主冬月从战场上存活下来,借玉笛灵力,获莲藕之身,受伤之后能够自愈,甚至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男主冯夕却与那场战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是一心想要阻止战乱的拆弹部队,拿着重要节点的故事剧本;一个是看似唯恐天下不乱的恐怖分子,背对着所有人布下了博弈天下的珍珑棋局。“预言家”与“狼人”的角色设定,彰显着男女主纠葛难解的情感脉络。

冯夕对冬月初见便有了几分好奇与惊喜,担心她的伤势送上了上好金疮药、冬青花树下为她取名“冬月”、赠她“夕”字玉牌,但当冬月搅乱他计划之时,却果断将其刺死。

再遇冬月,引她入局,进而完成了他第一个计划——扳倒安侯。短短四集,冬月就掉进了冯夕的圈套之中。

在冬月与冯夕相互试探与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两个人为大局所困的利用与算计,不由自主地靠近与吸引等,种种矛盾情绪逐渐交织,直至被命运推向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也就是时空“重启”。

可见,《今夕何夕》不是简单的一甜到底的古装浪漫爱情剧,冬月与冯夕这对cp也并非能以“欢喜冤家”一言以蔽之。这部剧将男女主的情感脉络、女主的复仇大计与男主的朝政大局的矛盾两条主线并进,既有戏剧张力,又有推拉不断的爱情细节。

天理有循环,命运有定数,《今夕何夕》采取了增添解谜感的“重启游戏”,但并未挥霍使用这一设定。冬月或为复仇不遗余力,或为爱情以命一搏主动按下人生“重启键”,随之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重启成本”。

前八集的剧情中,冬月与冯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怼式关系。当感情线再次递进,支线剧情触动“重启键”时,《今夕何夕》将开启全新的“甜虐”剧本。正所谓“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届时将呈现出更加曲折辗转的情感线。

冬月在以付出代价的前提下,主动选择时空的“重启”以及命运的逆转,这就是《今夕何夕》有别于一般流水线古言剧之处。它在个体的爱情抉择与国仇家恨的信仰抉择中,引出了更多深层次的主题表达。

一支玉笛、一把折伞,《今夕何夕》以古朴浪漫的“定情之物”,牵引出了两段情感线。

传说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玉弄品箫,引来凤凰,最后和情人跨凤而去。玉笛向来被赋予“相守”“相思”等含义,这也为冬月和冯夕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冬月本是官员闻邺之女闻心,更是英姿飒爽、胆略过人的女将,一心要阻止陆远潼发动战乱,守护百姓安宁。重获新生后,她随身携带一把玉笛,而这把玉笛遇冯夕便自鸣。

冯夕在朝野中的纵横捭阖,皆是背负卑鄙之名,行正道之事。

冯夕是胤灵帝宠妃冯贵妃的弟弟,更是世人眼中的佞臣,做事不问良心、不择手段,就连亲信被杀都能不动声色;而另一面的冯夕则组织了一股江湖势力,做着伸张正义、锄强扶弱的“无名之举”,他在无人之时独自悼念死去的亲信,对待随从道乐(余承恩 饰)更是如家人一般。

冬月之于冯夕,是未知也是危险。片花中,冬月的一句“我是不听话的棋子”便道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一集中,冬月便预言冯夕的手下将命丧当晚,而冯夕则会死于一年之后,前者已经被证实,后者则给冯夕的未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当然,冯夕之于冬月更是危险的。“夕月cp”是一对“飞蛾扑火”式的宿命恋人。

而相较于冯夕,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三皇子庞钰(檀健次 饰)就“安全”多了,他的御风阁聚集天下才子论道但不涉党争,与冯夕形成了完全相反的政治态度。从避世哲学中走出来,不再做闲云野鹤,经历一番政坛洗礼,是这一人物的成长轨迹。

烟波横桥,庞钰接过冬月送的折伞,等待一场冬月预言中的雨雪。他与冬月是相知相投的知音。

一边是脱口而出“你想一别两宽,我偏不放过你”的冯夕霸道语录,一边是“三曲不渡相思梦,一舟轻唱月婉昇”的温润皇子题词,《今夕何夕》塑造了两条兼具浪漫古韵与现代思想的情感线。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

安侯府的丫鬟明珠(罗秋韵 饰)出身微寒,内心坚毅,为了和弟弟小四安稳存活,委曲求全。她曾被左相胁迫诬陷了对她最好的冬月,对冬月心存愧疚,而当冬月深陷险境时,她亦挺身而出。明珠是这部剧中最具人性温度的角色,她与道乐这对姐弟cp也十分青涩逗趣。

古代的追星族卢川(王旭东 饰),是八卦小刊《京都杂谈》的作者,笔名“望川楼主”,善于捕捉和传播京都的热议话题。他视冯夕为自己的偶像,侯爷送蟾蜍嘲讽冯夕时,卢川在京都杂谈上第一时间为偶像发声说出真相,体现了一个粉丝的自我修养,为剧作增添笑料无数。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幕幕古香古色的风情画卷在观众面前慢慢铺陈开来,《今夕何夕》的“古相”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装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文本中的重要载体,《今夕何夕》以玉笛、皮影戏、荷包、菩提等寄托情感,服装道具等展现古韵新姿,山水置景留白含蓄,传递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敛魅力。

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制作团队为了追求更别致唯美的服化视效,将法式刺绣、打珠绣、西式刺绣等风格创意性地运用到东方元素中,做到了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元素的结合。

在服装上,运用了晕染技术,将中国古典画融合于造型的制作中。如太史局的水墨组合,各角色站在一起时,衣衫下摆的晕染墨色仿佛云雾,颇有出尘意境。

人物造型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在贴合整体作品的风格之余,体现出了每个角色独有的性格色彩。

冬月的常服以轻盈的颜色为主,以展现其身上的鲜活之气,官服由黑色、红色来显示女性力量;冯夕多为蓝、白色等具有神秘感、深邃感的颜色,身上的刺绣多为鹤、飞鸟,表达着角色对自由的向往;庞钰以白色系、淡绿色系为主,与其谦谦君子形象相辅相成。

除此之外,配角的服饰也做了细致的设计。左相作为权臣,心中装有江山,官服皆为山水画等,采用立体织绣,呈现出把青绿山水做在古代绢布上的感觉;陆远潼为武将,色系为暗红色,胸前的刺绣为兽类,象征着权力。庙堂之古典与战场之张力,在视觉上便体现了出来。

在置景上力求简约,以留白制造意境。色调上每个场景不会超过三个主色,呈现出“空而不空”的轻松视觉效果。此外,制作团队摒弃了程式化的对称,追求更高级的自由,形散而神不散,为剧中超越时空的爱情想象提供了豁然空间。

从“三世重启,不留遗憾”的情感“古相美”,到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视觉“古相美”,《今夕何夕》中大胆直白的现代爱情观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相映成趣。在信息轰炸、焦虑丛生的互联网时代,洋溢着古韵美学的甜虐爱情故事,想必可以吸引住年轻观众的目光。

一见钟情、三世羁绊,几经波折、终有回甘。今夕何夕,我们慢慢品。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电影公映快半个月了,票房也已经8亿+,这个时候聊《悬崖之上》,或许,晚了点?

喜欢的厌恶的、惊喜的败笔的、一刷二刷的压根不感兴趣的,不管你是哪个吧,反正关于这电影的讨论,看起来已经结束了。

最后,不妨我来给这讨论收个尾:

因为国内难得看到一次“影剧双版”的创作,在二刷了电影,并用三天时间刷完40集《悬崖》后,我发现给电影和剧做一番对比,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必要的事情。


这里面有一些支持对比的理由:

比如影剧两版的编剧是同一人,都是全勇先;比如两版并非是简单粗暴的“一菜两吃”,形式上花了心思,简单说,电影更像是剧的一个番外;再比如,它们的整体口碑都不错,都被视为国产谍战片和谍战剧的优质代表。

以及,电影版可是出自张艺谋这个级别导演之手。

所以这个对比,目的也不在于分出个谁好谁糟——虽然有对比就一定会分高下——而是我试图和大家讨论,当老谋子都屈尊降维搞艺术了,那么小到谍战类型,大到影视创作,中国电影到底还有多大的上升空间?

未来,希望和绝望,哪个更多一点?


命题看起来很有野心,但其实,对一些人,或许你现在就已经清楚我最后的结论了。

要说在前面的是,被广泛称赞的表演,我就不在这对比里多说了,也是因为,无论影剧,除了极个别,演员大都很好,又稳健又不乏亮点的那种好。

硬要分个高下的话,同一个人物,我会更喜欢于和伟这版周乙。

倒不是说张嘉译演技被比下去了,而是电影版的确给了周乙这个人物更多出彩的瞬间,而这些细节的魅力,也通过大银幕被放大了不少。

说起来,这就是电影的优势吧。当然前提是,演员得接得住。


故事:闯关游戏vs养成游戏

2012年的《悬崖》,算是05—14那个谍战剧黄金十年尾声的代表作,伪满洲国的背景是它的最大亮点,时间跨度从1939年到1945年,男女主“假夫妻”的设定则有点类似《潜伏》。

如果说剧相比电影的优势在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剧有更长的篇幅、更大的空间,以及更从容的姿态去完成叙事。而以剧为对标的电影,剧本创作起来显然很考验编剧切入故事的视角。

这也是我认为《悬崖之上》剧本做得不错的地方:

故事保留了周乙、高彬一正一反两个核心,加入了张宪臣带领的四人特工小队,主线则是拯救人质的乌特拉秘密行动。


40集的剧,容量够大,于是可以对伪满洲国做一个长达六年、多方势力混战的全景呈现。

120分钟的电影,篇幅有限,那就截取一个时间点,以一个行动串联起敌我双方。

加上剧的故事本就有一个五年的空窗期,电影大可以视为周乙在这五年里参加的诸多行动中的一个——也就是我前面的提到的,番外的概念。

所以,影和剧的故事对比,用游戏形容的话:

电影像一个闯关游戏,主角登场,目标明确,直奔主题,正面开撕;剧则更像一个养成游戏,我们看着男女主这对假夫妻从陌生到熟悉,直到建立起超越爱情和亲情的革命情谊。


这两个选择都非常好,也是影剧两版都拿到高口碑的基础。而如果我们对比得更仔细,两版的优缺点就都慢慢显现出来了:

比如谍战细节的刻画,虽然剧有篇幅的优势,但电影明显要做得更好。

就拿特工之间如何完成接头这一点,电影给出的形式就远比剧要丰富。这既和影剧不同的侧重点有关系,也因为电影作为放大的艺术,对细节要求更为苛刻。

而如果以谍战迷的视角来看剧,的确难掩粗糙。


再比如,对时代背景的呈现,剧反过来又比电影做得出色。

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虽然在影剧中都不是重点,但其重要性不亚于谍战这个核心元素,如果谍战是基础,那么时代背景就是让作品更进一步的拔高。

单论制作水平,剧当然根本无法和电影相提并论,不过在时代刻画上,几个一闪即过的点睛非常值得一提:

张平钧和女朋友坐火车去给抗联送情报,车上一个孕妇晕车呕吐,路过的宪兵看到呕吐物中有米,这个孕妇就被抓走了。

这个插曲和主线故事毫无关系,但台词提及的这个伪满洲国的“米谷管理法”,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是怎样一个严酷的社会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代入也就更深了一层。


再说一个更是一闪即过的细节:

1944年末,哈尔滨街头,一个宪兵正在撕电线杆上纪念南京大屠杀六周年的传单。

几秒钟的镜头,一个再细微不过的动作,带出的信息量和时代氛围,精准、高效。


带着这个预期来看电影的话,就难免会失望了。

二刷之后,我可以肯定,《悬崖之上》中对30年代伪满洲国的社会描写,基本为零。对一部以历史为底色的谍战片而言,这个选择还是有些致命的。

因为历史感的干瘪,甚至缺失,漫天大雪的哈尔滨,就变成了一个包装精致的舞台,正反双方则是各带表演任务的演员。

这对电影表达的伤害很明显,不仅没了那种现实吞没人性的锋利,更是缺少了反思的力量。

于是,整部电影,也就真的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闯关游戏”。


人物:都是死人,有啥不同呢?

对比完故事,我们再来看人物。

编剧全勇先自己之前就说过,谍战类型,人物刻画才是第一位的。从影剧两版来看,他也的确坚持了这个原则。

写人物,那么无非就是两点:

一是人物成长,二是人物关系。

从这两个层面来对比,可以这么说,剧对电影都是碾压的。

先看人物成长,这部分电影有天然劣势,毕竟整个故事的跨度不过数日,而在剧这边,一个明显的人物成长,就是宋佳饰演的女主顾秋妍。

从刚出场时的菜鸟,甚至连连犯错的猪队友,一路成长变化,都观众一步步看在眼里。



但必须得说,在谍战这个类型上,人物关系远比人物成长要重要得多。

剧在人物关系上,最为关键的是一组三角关系,也就是男女主这对假夫妻,和男主原配妻子这三个人物。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当特工这个身份使得原配必须看着丈夫和其他女人演起假夫妻,这里面的戏剧冲突,甚至都不需要多做文章,单是把这三个人摆在一个画面里,那份微妙就快要冲破荧屏了。


而对这组关系,编剧真正的杀招留在了最后。

30集之后,几乎所有核心冲突都是围绕这个三角关系展开,且不疾不徐,步步为营。

先是安排男主原配被捕,这里一个很抓人的点是,男主作为卧底,要审问自己的老婆,并且眼睁睁看着她受尽各种酷刑。

越是内心翻江倒海,编剧呈现的反倒是一片平静。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问一答,不需要多么激烈,但观众这个心早就全程揪紧。


再往后,剧情围绕拯救原配、和男女主如何脱逃展开。

先是女主和男主六年生死与共,拒绝自己逃走,再是当原配被成功救出,男主打算和家人逃出生天时,女主这边孩子又被日军抓走,男主反过来,抱着必死的决心,再入虎口。

这个设计,有观众可能觉得狗血,但单纯从人物关系的设计看,真是被编剧玩出了花样,每个人物的戏剧价值都被最大化地榨了出来。

同时,如果真的能看进去,也还是会被男女主这份情谊打动。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个人生死乃至个人家庭的生死,都被抛在了身后,这份为了信仰付出一切的大无畏精神,亦是整个剧的情感内核。



剧最让我动容的,是大结局的最后一幕。

男主只身赴险,最终被捕并执行枪决。我以为结尾画面会收在一个空镜,配一声枪响,但导演就是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男主死去的过程。

没有任何煽情和美化,但这个写实和残酷带来的震撼,着实让我唏嘘了好久。


而编剧的煽情,安排在了男主死去之前。

他和自己的养女见了最后一面,这一刻,整整40集都理智镇定、不动声色的男主,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抱着女儿大哭起来。

这就是编剧的高明,明白煽情要用在刀刃上。当张嘉译和女儿抱头痛哭,没有人会顶得住这生离死别的杀伤力。


我们反过来再看《悬崖之上》。

应该说,剧在人物关系上的技巧,胜在对人物情感的成功把握,而电影在这方面,显然是有所缺失的。

数了数,电影中一共有10个主要人物,四个特工vs四个特务,再加一个卧底(于和伟)vs一个叛徒(雷佳音),正好是一个五对五的均衡格局(不算出场就挂掉的沙溢)。

那么在这其中,最核心的人物关系是什么呢?

是特工的夫妻情?战友情?还是卧底身处险境的斗智斗勇?


从叙事节奏来看,张译是前半的主线人物,当他被捕后,于和伟接棒。从剧作层面这其实是编剧自己给自己设了个难题,因为这意味着上半场的积累都作废了,一切又要从下半场重新来过。

而对比来看,上半场无论是火车脱困,还是张译寻子,几对人物关系都算是玩出了一定的娱乐性和紧张度,且拓宽了人性在善恶之外的维度。

但到下半场,遗憾就出现了。

应该说,在张译这个人物失去作用后,下半场的核心戏剧点有两个:

一是小分队剩下的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卧底与小分队之间的关系。

但一直看到结尾,编剧都没有在这两个最能产生戏剧冲突的地方发力。刘浩存的人物完全沦为工具,秦海璐和朱亚文也只是按计划执行任务。


电影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是受伤的张译在车内和于和伟的那一场托孤戏。寥寥几句,不仅带出了两人过往的情谊,也把那种生死诀别拍得沉稳大气。

这样藏于暗处不得明发的战友情,其实完全可以在后面继续使用。遗憾的是,受限于电影剧情必须快速推进,这部分就被搁置了。

这也导致朱亚文的牺牲,情感力道上就没那么强了。


事实上,谍战片,尤其要利用好的,就是人物的死亡。

这里《悬崖》有两个细节做得非常好,值得拿出来一说。

一个是男主原配被捕,按特工的规矩,为了不吐出秘密都要服毒自尽,但编剧在这设计了儿子前一晚看出不对,把药给换掉了的戏码,这就给特工的死而不得,多了几分命运的唏嘘。


另一个细节,是剧中一个小配角任警官之死。

这个人物虽然是反派,但本性不坏,也因为是男主一手提拔起来的,和男主的感情很是深厚。

但编剧很明白,越是这样的人物,就越有死亡的价值。

当剧情走到,男主原配被捕,因为任警官见过她,所以男主不得不将他暗杀,这个人物的死亡,情感上的杀伤力就很强了。

即,让一个亦正亦邪的人,必须去死。

当他越是表现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悔过、对人生有了更宏观的思考,观众就越对他的不得不死感到惋惜。


所以整体上,人物作为谍战类型关键中的关键,《悬崖之上》虽然靠着一众演技派撑起大半的场子,但那种极端环境下,因为身份而带来的命运不定,继而引发的更复杂的波动和更幽暗的人性,还是因为编剧的主观选择,而没能真正呈现出来。

包括被拆成两组的四人小分队,两对情侣被拆开之后,四人之间两两配对的人物关系,都有很强的发展空间,可惜编剧始终未在这上面多使使劲儿。

所以,电影整体呈现出的“爽完即忘”的游戏感,除了因为前面提及的背景缺失,也和情感和关系的缺失关系密切。

争议:与审查、时代和解的张艺谋

那位说了,编剧都是全勇先,怎么表现水准不太稳定?

抛开个人水平,也是因为,电影和剧,本身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创作类型,全勇先第一次做电影编剧,这倒也解释得通。


到这,我们或许就要聊到今天讨论的关键了。

《悬崖之上》作为一部国产类型片,当然很好,不过在和《悬崖》做了一番对比之后,尤其现在五一档热度已过,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呈现出的关键问题:

故事层面,是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缺失;

人物层面,是核心关系与关键情感的缺失。

而这两个缺失,在我看来——做一个认真思考、但也不负责任的推测——很可能是导演张艺谋有意识的主动选择。


虽然张艺谋的风格向来是宏大影像、而非宏大叙事,但他一定明白,社会氛围对《悬崖之上》有多重要。

为什么主动忽视社会环境的营造?

或许是因为,故事里每多一分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电影就多一分过审时的潜在风险。

情感和人物关系上的弱化,想来,也和创作时对审查的顾虑,不无关系。

毕竟,如今的国产电影,越是大制作,越要在最开始就保证过审,那么这方面的考量,影响只会越来越大。

随便举个例子,有人觉得电影中的高彬,远没有剧中的高彬那样丰满复杂,但从过审的角度,如果电影真的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性的特务大反派,这个风险高低,可就真的不好判断了。


所以,社会环境缺失,那就用更具视觉冲击的自然环境去填补;情感和人物关系缺失,就用分段的小标题、和快速紧凑的叙事节奏,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很多人眼中的亮点,在我看来,不过是老谋子拿来“遮羞”的planB而已。

当然了,一定有人觉得我在过度解读,煞有介事,但电影就是这样,拍出来之后,就不再属于创作者,而属于每个观众了。

一部电影的成败,肯定没那么重要,但以《悬崖之上》为参考,我的担忧是:

当自我审查、适应审查的观念已经浸入到大多数创作者的体内,未来的国产类型片,票房上限可以无限期待,但这个艺术上限,真的是肉眼可见了。

这不是对创作者的批评,他们已经够难了。

最后,多说几句张艺谋吧。

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老谋子说,自己不想做大师,只想做个职业导演。

因为连着有好几部作品出来,且质量都不低,加上辈分和履历在那摆着,所以他说这个话,我还是挺触动的。

有人觉得,张艺谋老了,雄心壮志没了;也有人觉得,老谋子在给年轻人做榜样,行业需要这样带头敬业的大前辈。

我倒没这么极端,被触动更多是因为,我确实能感受到,导演本人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热爱


在这个电影将死的时代,还有导演如此爱电影,还有观众愿意爱电影,那或许就像电影里的“乌特拉”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卒过河没有女主角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