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 of Statistics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科学丛书具体是哪几本书?

和,则仅在检索中文时稍好点,英文很差,用处不大。我们常用的google侧重于网页的检索,Scholar则主要针对学术类文献进行检索,格式主要是pdf,对于论文的引用也会显示,对于知道文献名和作者的情况比较容易直接找到pdf文档,一般这两个搜索引擎要联合使用。
Google的高级检索功能中有几个常用的功能:

(1)锁定关键词检索:使用双引号如”停车”,则所有检索结果均包含双引号中的内容,以减少检索结果量;

(2)文件类型检索:文件类型主要是.pdf和.doc文档,国外文献大部分以pdf格式发布,使用格式限制可以排除很多不必要的检索结果,如输入:停车 filetype:pdf,当然其它google识别的格式都可使用;

(3)指定网址检索:如果发现某个网站有需要的文献,则可以直接指定到该网站检索,以获得需要的资料,如输入:停车 site:rknride.com。
Google的详细功能请参照google的高级检索,百度在使用上相同。

检索结果如何,和关键词的使用直接相关,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在英文中关键词有哪几种表达方式,分别进行检索,而对于文献综述类,可以使用:review、overview、literature review、history、development、trend等和关键词一起检索。

关键词的检索并不是一次就能确定下来的,刚开始选用几个看能否找到,如果找到一些,先初步看看那些文献,对内容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后同时也对检索关键词增加了了解,实际上是不断调整检索关键词的过程

检索到一些文章后,先要看看文献后的参考文献,国外文献一般都会很详细的列出,可根据参考文献相应的进行有目的的检索,如找到指定数据库的期刊,或者检索作者,作者的个人主页一般提供作者本人发表文献的下载(最好的资源),有些还提供作者的E-mal,可直接写信给作者,一般对方都会提供。
另外,利用google的强大功能,对论文题名、期刊和作者进行检索,期刊的检索经常能发现该期刊被那个数据库收录,则可直接到相应的数据库找到,检索作者则最好加关键词、年等信息以缩小检索范围,而且不要用缩写,会忽略很多信息。
如果找到某个期刊历年的电子数据库,虽然网站有自己的检索功能,但最好不要检索之后其它就放弃了,实际上很多文献不一定检索得到,需要有耐心的一期一期的去看(当然实际上这个工作量并不大,国外的期刊一般每期也就10篇左右),但如果错过了需要的文献则损失大了。

一般找到某个网站有需要的资料后,不要把那篇下下来就关了,通常还有很多资源呢。一种是回到该文献的上层目录,即将文献名删除,保留反斜杠回车即可,如:rknride/com/documents/prdemand.pdf,则应该再回溯到上层目录:rknride/com/documents/,有些网站没有设限制,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献,或者会找到一些有用的连接,有必要可以再往上层走,一般都会有收获。
还有一种就是很多图书类使用章节编号的,而且使用上面的方法也看不到,则可根据章节顺序编号用支持断点续传的下载软件直接进行下载,如:

⑤ 通过bbs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源
专业bbs上有很多资源是可以下载的,需要有耐心去找,但国内很多bbs提供下载的资源都是有积分限制的,找到有用的资料后,即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功能直接找。

国外各大学都有自己的电子数据库,有些是免费,对于有限制的则只好使用代理,一般这种代理需要到专业相关的bbs才可以找到,国内比较好的文献查询资源bbs有:网上读书园地www.readfree.ne和零点花园,另外使用代理最好用Myie比较方便。

2.? 如何利用数据库和查找文献;
3.?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4.?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和投稿;
5.?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随SCI在国内的普遍使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刊发量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关注重点。但是一个刊物的影响引子每年有变动,各个领域刊物影响引子也不具可比性。因此,中科院根据影响因子大小,按学科对SCI收录期刊进行年度分区,水平从高到低分为1234四个区。这样对一个刊物水平高低的认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定义上。不论什么领域,只要论文发表的刊物在同一分区上,就可以认为这些论文水平相当。2004年版SCI分区目录


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会议主页上的说明。如果说明中没有明确肯定,则可以写信给会议的组织方咨询,一般老外答复都是比较含蓄的(例如我师兄的ICCS经历),而国内的答复就会非常直接(其实国内会议如果是SCI的都会在主页上隆重注明的)。
另外还可以直接查询看这个会议前几年是否都是SCI索引,但是有的会议会隔年索引,所以这个办法不是非常可靠。使用这个办法还要注意SCI索引中会议的缩写格式,以免漏查。


1.1.7?最后要说明的是索引周期,即从论文出版到被SCI索引需要一段时间,会议论文一般大概是三个月左右。


Ei Compendex标引文摘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主题词和分类号,进行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
Ei PageOne题录不列入文摘,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不进行深加工。有的PageOne也带有摘要,但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请注意学校里面说的EI一般是指前者!在数据库中检索时,要主要看清楚检索结果中的检索序列号是否11位,并且数据库源是否Compendex。


目前学校更认可SCI索引,虽然很多很高级别的会议也只被EI收而不被SCI收。从这一点来说,其实文章最好先投SCI的会议,以免“浪费”。
对期刊而言,SCI有一个评价标准例如影响因子等,而EI则不然,所以这对EI也是一个不太好的因素。
对会议来说,SCI的索引周期前面说过一般是三个月左右,而EI就没有固定规律,从一两个月到将近一年的都曾经碰到过。


对一个会议来说,是否确定EI收很难,即使是会议的主办方,一般也不可能百分百确定本届全部几册都会被索引(依据:我师兄投CE2004时电话咨询的过程)。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会连续几届都被EI全收,那么这届就不会有问题。另外,有些会议会在海报上注明自己是会被EI收的,这种也是可以投的。


一级与A类,一级要比A类的范围小些。一级其实是校人事处定的,估计最初是定给学校的教职员工的;而A类是明确定给研究生教育的,所以从两者的选取原则上有一定差别。
请注意,这里列出的一级是某高校的一级,各个学校和单位的目录可能会有所差别
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电子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去年学校新增加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控制与决策。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制理论与应用、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具体目录可参考学校人事处文件。


熟练使用SCI数据库非常有用,请务必掌握;
除查找被收录的文献外,还可以使用JCR;


建议找到一个学科,按影响因子IF排序,一般来说,IF高的难度大,低的难度小,不过太低的,如<0.1比较危险,可能被淘汰。
注意IF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国内有些期刊如《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得出自己的IF,但我们所谈论的是SCI期刊间的引用,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GOOGLE也很有效。直接输入全部或部分文献名,作者名等均可;
我来浙大前,在自己这个方向搜集了大约200篇文献,95%从因特网上获取;
无法从因特网上直接获取的文献,往往被引用率也不高,因为别人难以得到。
建议至少读500篇外文文献,其中100篇精读。


3.1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在最近3年的期刊或论文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方向的文章5篇左右;
 认真反复读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3.2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跟踪国际会议,把握前沿脉搏;(Hotnets)
 熟悉领域大牛,争取和他们建立通信,定期访问他们的主页,了解最新动向;(我的体会);
4.1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
 话题要新,紧跟前沿;
 文献要新、丰富、高水平;投国外一般不引用国内期刊,投国内则必须;
 最好有数学公式,体现理论深度;
 试验环境和结果要介绍清楚;
 性能最好和前人方案比较,有说服力;
 投国外多用图表,投国内多用定义。


 找到网站,国外一般可以电子投稿;国内则一般电子和书面文档均需要;
 国外无需审稿费,国内期刊要审稿费,一般100-200元,会议一般不要;
 发表费用,国外期刊基本不用,国内一级一般>1000元,国际会议一般2000-4000,学生注册可以便宜些。
 投稿后,隔1、2个月可以催一下。


 不论是否要求,建议另起一页,写清所有作者的学校、身份、简历和研究方向;
 如投中文一级期刊,不妨写一份简单的说明,如文章成果的一些解释等,言词尽量客气。
 如果投会议,可以自己选择一些会议并设定时间表,投A如被拒改B,接着CDE等,时间安排好一年至少可以投6-8轮。
 和老板沟通投稿事宜
 有些老板希望发高水平国际期刊或顶级会议;
 有些老板可能不在意,只要SCI/EI就行;
 无论如何,投稿前务必和老板沟通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清楚老板对自己的要求;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发1-2篇会议,再1-2篇国内期刊,最后1-2篇国际高水平期刊或顶级会议。
 多发文章:损失太多经费、一稿多投道德风险、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不要一稿多投,但尚无明确定义,一中一英?一个会议一个期刊?
 不要伪造数据,胡编乱造。
 如果今后想在学术上继续发展,更要注意文章质量而非数量。(SCI删除的例子)。

影响因子--国外优秀计算机科学期刊50种

SCI论文全攻略之构思与撰文

推荐一、写作框架和各部分要求 

二、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1)时间尺度;(2) 研究区域等。如涉及较长的时序,你可明确提出本文只关心某一特定时间范围的问题,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两种时间尺度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研究区域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样,也需明确提出你只关心某一特定区域! 

B. 连接词与逻辑: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方法如下。 

(3) 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小标题是把问题分为几个片段的好方法。通常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数据或结果;补充说明部份放在最后一个片段。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读者分为多个档次;除了本专业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详细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比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 

A. 为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以括弧给出较详细解释。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两种方法解决:(1) 在文章最后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2)在不同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viation的含义,用来提醒读者。 

(本科研究生都是在加拿大读的,没在美国上过学,答案仅供参考。)

大一心理学导论学的都是常识,还没到学技能的时候。心理学是个年轻学科,且研究的是极复杂的脑和行为,不像老牌硬科学物理那样有overarching theories,所以心理学里的常识散布于各分支。你现在对这些零碎知识的吸收是一个bottom-up的经历,没有从高处往下看把知识点串起来的top-down纵览全局的认知能力,所以觉得全靠死记硬背。等你到大四再回顾大一这些内容,也许会有不同感想。

如This is Not Tina在问题评论里所言,心理学里的测量方法远不止survey。你到大二大三就会多学些了,我现在也只能粗略说说:心理学的大多分支所研究的系统极为复杂而irreducible,拿物理化学之类硬科学的“客观”标准来要求它本来就很难,也不现实。心理学里越是lower 。不同层面对客观的标准不同,不同研究对象和测量方法对客观的标准也不同。

心理学必修课像万金油,教给你的主要是批判性思维和写作的能力(顺便说句:写作能力很重要,我比同龄出国的学工科或CS的华裔学生平均的英文写作能力高一截,就是拜本科学心理学大量的读写锻炼所赐),不像CS或者工程这种教技术的。很多孩子本科选心理学纯粹是觉得人的行为有趣或者是冲着咨询去的,这是很单纯的想法,估计是给criminal minds之类破案美剧误导了。。。学心理学不是以后出来能做咨询才叫实用,心理学是一个很泛的学科。也不是能做出一个多人能replicate出一样结果的实验才叫有科学性。讲真,心理学里的研究问题那么多,如果不是牛研究,别人懒得浪费青春去试着replicate你的实验结果。。。心理学论文里质量参差是事实,p-hacking也的确存在,但我觉得老师提这些,目的并非让你对心理学整体的科学性质疑,而是让你意识到这些caveats,培养批判性看待问题的习惯。

心理学本科毕业出来真正搞咨询或者做科研的极少,大多数人毕业后都散布到365行里去了,正是因为本科心理学跟什么都沾点边,但什么都教得不精。如果以后找一个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是你的priority,我认为心理学这个专业不是最好的,性价比不高。个人觉得不如转CS,工程,统计,金融之类,本科学历都比较容易找工作,不像心理学,不说本科学历了,哪怕PhD都难找工作 >_<~~。 对心理学感兴趣不一定要主修,可以辅修或者多选几门课就行。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主修心理,那必修课之外120减32这么多剩下的学分干什么?正是给你一个在一众单纯孩子里stand out的机会!

psychology(或者医学院,不过医学院就更难读了),就争取用这些学分做practicum的机会,去给clinical研究有关的实验室或医护机构干活,或者给那种扶弱济贫的社会机构干活。哪怕争取不到给学分的practicum,用课外时间做志愿者也好!好的volunteer机会很多人抢,你不争取转眼就没了。走咨询这条路到了研究生及以上阶段的情况参见 (我看到题主已经收藏了,但还是链接出来给别的读者参考下)。

如果你以后想做business或者自己创业之类,就选些商学院或者金融之类的课。

如果你想以后想读研,就把心理学的统计课学好,中国人在这种课里拿A+不难,然后学点编程语言,比如选读CS或数学系的编程课,或者在实验室干活时自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里用得最多的语言是matlab。最后就是根据你以后想研究的方向修课:比如如果你想研究神经科学,就多选物理,数学,编程,生物。如果你想研究VR,就多选CS,工程系公开的课等。如果想加强data scientists很吃香),就多选数学,统计,CS。题主在评论里补充说他的兴趣在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那本科应多修应用数学和物理课(参考匿名用户回答里给的这个链接:)。我知道很多专业课不open给别的学院的学生修,但你可以去了解下,有的课是公开的。而且有些时候,哪怕说是不公开,你给上课的教授写封email陈述你对本课的兴趣激情云云,遇到好讲的教授可能会给你上的。大不了被“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but sorry", 怕什么。很多心理学本科生对跟数学(或者统计)物理计算机沾点边的课都怕怕,如果你的成绩单上不但有这些课,还学得很好,那你就容易出挑了。然后同样要努力争取进实验室干活的机会!实验室经验对考研很重要(重复3遍)。UIUC是心理学牛校,如果你能进实验室干活,以后问PI要推荐信,对你resume很加分的。

我现在回头看,对本科主修心理学有点后悔。我本科所在学校,心理的双学位只能和生物一起修,不能和其他科修,所以我没法修心理统计双学位,只好辅修了统计。假如能重新开始,我会主修统计或CS,辅修心理。本科时主修CS,统计,物理,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人,在读研时转行心理学相对容易(不过考研时需要另考GRE SUB psych)。心理学这种以知识为主的本科专业,要转行到强调硬技能的专业难。不过现在很多工作都靠不同技能的人合作,现在都讲interdisciplinary了嘛。而合作能力这种软技能,我觉得在心理学专业能学到的机会还蛮多的。

超过半数的人PhD毕业后先做postdoc。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个朋友做完一个postdoc后找到份大学讲师的工作(不是助理教授),没有job security,但他一年教12门课(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所以收入不菲。有一个人做完一个postdoc就拿到tenure-track了,有人现在在做第二个甚至第三个postdoc,还在世界各地辗转中。因为4年时间还比较短,很难说tenure或者tenure-track情况。前10年毕业的人里,我听说有几个人拿到tenure了,不过我都不认识那些人,只是耳闻。

没有做postdoc的博士毕业生里,有个华裔学长去了五大银行之一的市场调查部做分析员,有人去了某大出版公司做高级编辑,有人进了加拿大国防部做研究员(估计有些背景),有人在某老年健康研究所做科学顾问,有两个人去考了医学院现在在住院实习阶段,其他人都在private

和我同一届的研究生,有几个同学读完硕士就另择出路了,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做跳板:有一个人考了医学院,现在在住院实习。有一个人考了法学院,现在是律师实习。有两个人去加拿大心理健康中心读博,走咨询道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