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怎么了?

陈佩斯已经六十四岁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已经到了精力跟不上的年纪了。

可是即便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的硬气也丝毫不减当年。

提起陈佩斯,许多人首先想起的应该还是舞台上那个神态夸张的陈小二。

1984年春晚,陈佩斯搭档朱时茂,围着一个空桶吃了四碗面,从此他稀里糊涂嗦面条的样子便刻进了所有人的记忆。

《主角与配角》让大家记住了那句“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拍电影》、《胡椒面》、《警察与小偷》……在春晚舞台上的十二年里,他和搭档朱时茂奉献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

直到1999年,一场官司,让他永远离开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那并不是陈佩斯与央视的第一次矛盾。

早在1988年,陈佩斯排小品《狗娃与黑妞》时,就向导演提出了把蒙太奇手法移植到小品中来,用单机拍摄的请求。

蒙太奇是用镜头转换实现场景转变,在1988年的电影中已经十分常见,但在小品中尚属首次。

他认为这样小品就可以像电影一样不受时空限制,喜剧气氛和观众体验都会更好。

他希望春晚小品能不断创新,但并没有人听取他的建议。

1991年,排《警察与小偷》时,陈佩斯再次提出了之前的请求,结果导演非但不允,还删去了一段他觉得非常精彩的过场戏。

1998年《王爷与邮差》,他还是希望尝试新方法来拍摄,但仍然没有被批准。

陈佩斯怒不可遏:“这届春晚我不上了!”

他奋力推动春晚做出更好的喜剧,但总有更大的力量将他死死禁锢。

“一年一年的,我们提出的意见总是遭到拒绝,所以矛盾就变成针锋相对了。”后来,陈佩斯在杨澜访谈里说出了这个原因,1998年也成了他在春晚舞台的最后一年。

与央视彻底决裂是1999年初,陈佩斯发现,他和朱时茂已经离开央视,但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仍然在发行他们的小品光盘。

陈佩斯一纸诉状,将央视告上了法庭,罪名是盗版侵权

“他们有他们的说法, 我们有我们的说法,他们依据他们的规矩,我们就依据法律。就让法律来决定吧,看是他们的规矩对,还是全世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对。

可是拿到16万侵权赔偿后的陈佩斯,才真正被拖入了绝境。

一夜之间,各种媒体都开始宣扬陈佩斯被“封杀”,这个一度甚嚣尘上的传言,直到时隔17年后,陈佩斯导演的作品上星央视才不攻自破。

胜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佩斯几乎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里。向央视说“不”,让他付出了意料之外的代价。

打完官司,他差不多失去了所有广电系统的商演邀请。没了商演的收入,加上之前投资拍摄的几部电影接连亏损,他的影视公司只能宣布倒闭。

那是陈佩斯一生最绝望的一段日子,有人说,他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女儿二百多块钱的学费也交不起。

陈佩斯怎么也没想到,1995年妻子王燕玲在北京延庆承包的一万亩荒山,成了他最后的退路。

“我嫁给你十多年,太了解你。你有无人企及的才华,但也有致命的弱点。演小品谁也比不了你,但开影视公司你绝对操作不了,经营管理、商业化操作……所有这些你都不懂。”王燕玲说。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喜剧演员的陈佩斯,就此沉寂了下来。

一开始,他打算把那里建成一个果园,所以有了后来网上盛传的“陈佩斯改行做果农卖石榴”的传言。

尽管后来他了辟谣说:“我最早进那个林子的时候也想种点果树,你知道种一颗果树,一颗杏树大概十平方米都不能长其他的,所以种果树是个最不明智的选择。”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去相信这个略显悲壮的转型。

但承包荒山确是真的,离开舞台的三年里,他也并没有荒废自己的事业,反而是潜心读书、钻研喜剧。他说,山林的环境可以让自身安谧。

直到十六年后,他携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重返央视,提起过往,他只说,路是自己选的。

2001年末,年近五十的陈佩斯带着话剧《托儿》回到喜剧舞台。原本只是尝试,他甚至做好了赔本的打算。但没想到到《托儿》第一轮巡演30多场,就把成本全挣回来了。

随后,他的话剧《亲戚朋友好算账》、《阿斗》、《老宅》……纷纷取得成功,陈佩斯也终于转型成功。

2014年,60岁的陈佩斯和杨立新合作演出了一部《戏台》,一则讲述大时代和小人物的故事。

在《戏台》上映之前,陈佩斯就已经对大众言说:

本剧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者,不便直说的事。拐几个弯,祗虚虚泛泛的一指。凡故事,自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有些倒霉事儿,能把当时的人,为难的要死要活,可事情一过,就成了后人的乐子,成了百姓嘴边的笑话。

这句话,颇有些“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味道。

“让我们的儿孙辈永远永远看着它开怀大笑,痛痛快快地笑,而不要像我这样,说起这故事时总带着当事人的辛酸。”

陈佩斯的喜剧,内核永远是悲情。

当看到剧中的侯班主,在强权的压力下,为了活命而委曲求全,让票友包子铺老板扮上西楚霸王,披着太监的红绿色鲜艳斗篷,热热闹闹地上场时;

当候班主被枪逼着更改剧本,演一出“霸王不别姬、过河见父老,并东山再起”的剧目时;

当结尾处,一束灯光打在老班主的身上,在四周黑漆背景的映照下,侯班主悲凉地独白着”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好啊!”时;

观众在哄笑之余,也免不住替他鼻酸。

陈佩斯说的哪里是戏台子的那些事儿,分明说的就是他自个儿。

他的心酸,大概就是剧中所饰演的金班主的那一句“下辈子,再也不吃这碗开口饭了。"

据他回忆,在参加春晚的那几年,整整后半年,就是为了台上那十几分钟而活。整日整夜的排练,不停地审批、改剧本。

“那可真是磨人啊,比现在累多了。是没有任何进步和意义的瞎忙。”他笑着说。

而当被问到“是不是不想吃这碗开口饭了”时,陈佩斯又立刻否认了,说:“还没到那个程度。但是,非常孤独,没有同行者的那种孤独。”

陈佩斯似乎总是这么孤独,不合时宜的独孤。

当主旋律电影盛行时,他拍喜剧;当春晚流行相声时,他搞小品;当剧场还黑着灯的年代,他开始做起了话剧。

他的进退,从不看时代的脸色。

他带着团队跑到二三线城市,在老旧的剧场不遗余力的演出,有的剧场,舞台旁就是厕所,甚至台上都有粪便;有的剧场,舞台两旁人声鼎沸,你在台上演戏,两侧就有人唠家常,隔老远大声说话。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一场一场地硬跑下来了。

陈佩斯的硬,硬在本事。

一个艺术家,安身立命,首先拼的是一身本事。所谓艺德,骨气,其实只是附加品,只有当你认可他带给大家的作品之后,才有心情去看一看他的风骨,聊一聊这些作品之外部分。

陈佩斯的硬功夫,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戏剧理论的理解,对舞台和影视表演的精通,对剧本创作的坚持。

这些本事不是一路顺风顺水、顺理成章得来的,相反,正是十年磨难,造就他这一身本领。

看过陈佩斯话剧的观众,总会得到一些其他喜剧话剧中不曾传达过的欢愉。这就是陈佩斯话剧故事本身制造冲突的能力。

陈佩斯的喜剧,不依赖所谓的流行段子,也不需要繁多的方言和地域梗,即使换了演员换了地域,哪怕换一种语言表演,只要演员水平够,翻译得当,一样能有良好的喜剧效果。

评价艺术的角度往往多元,但陈佩斯在21世纪初这个话剧荒芜的年代,带着他的团队,在走出了一年1000万票房的成绩,在艺术上的成就,才是他硬气的根源。

如今的陈佩斯依旧一身傲骨,他拒绝春晚的邀请,抨击综艺节目作假,毫不留情。

有人问起他,当年态度那么坚决,意义何在?他说:“我们在这么烂的社会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了,还要再把余生都这么烂下去?”

面对强权,他坚决不肯妥协:“必须有人说话,否则的话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人看到我们是这样生活的,他们会愤怒!他愤怒的不是强权,而是每一个愿意接受强权的人!我的后代会为我感到丢脸!”

陈佩斯的影视公司会客厅里挂着他的书法,郑板桥的《沁园春·恨》,这首词里有一个激愤癫狂的文人,怅问苍天:“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经历了大起大落,饱尝了人生冷暖,他想的还是“长吁一两声”,他还是那个绝不低头的陈佩斯。

陈佩斯和朱时茂上台表演《吃面条》之前,

「你们这个表演叫什么啊,话剧吗?」

陈佩斯和朱时茂想了想说——

那是「小品」第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此后,它成了春晚上的「硬菜」,

也成了大家最期待的节目。

从陈佩斯朱时茂开始,赵本山,

范伟,高秀敏,宋丹丹,黄宏,蔡明,

潘长江,郭达,赵丽蓉,巩汉林.......

一个个小品演员登上了春晚舞台。

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大家带去欢乐。

那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夜晚背后,

是一个个薪火相传的故事。

于是,1983年春节仅仅过去两个月,

春晚导演组就开始筹备1984年春晚。

找到了陈佩斯和朱时茂,

想让他们表演一个语言类节目。

陈佩斯和朱时茂29岁,

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

陈佩斯和朱时茂演了《吃面条》

结果第一轮就被毙了——

春晚是一个很严肃的晚会,

就在陈佩斯和朱时茂觉得自己无缘春晚时,

是姜昆站出来,留住了他们。

彼时的姜昆,是春晚主持人,

也是春晚编导组的一员,

他觉得这个节目不上,太可惜了,

于是就提议,帮两个年轻人改一改本子。

后来,他又把说相声的马季老爷子拉来,一起改。

本子改好了,节目也彩排了无数次,

但大年三十晚上要直播了,

陈佩斯和朱时茂却不见了 。

后来,黄一鹤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二人。

陈佩斯看起来情绪不高,

因为没人通知他们,到底演不演,

如果最后演不成,他们脸上挂不住。

黄一鹤听这话,一阵心酸涌上心头,

于是一咬牙一跺脚说——

「上!出了事儿,我顶着」

多年后,黄一鹤接受采访时,

再回忆起这一幕,颇具感慨地说——

人们干一点破格的事情,

好在,他的一腔孤勇有了好的结果。

陈佩斯和朱时茂凭借令人捧腹的表演,

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上演。

陈佩斯和朱时茂是把小品带到春晚舞台上的人,

就是把陈佩斯和朱时茂带到春晚舞台上的人。

姜昆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伯乐,

姜昆和冯巩去铁岭演出,结果冷场了。

无论他们抖了多少包袱,

后来姜昆去问一个观众,

你演的,还不如我们铁岭的赵本山。

那是姜昆第一次听说赵本山这个名字。

很巧的是,几天后,赵本山就有演出。

他演出那天,姜昆去了,冯巩去了,李文华也去了,

姜昆不信赵本山能把他们这些说相声的逗笑,

可结果是,他不仅笑了,

后来,姜昆找到赵本山,

无论如何,都要把他送上央视春晚,

甚至还立下「军令状」——

「我如果不把你介绍上去,

再后来,在姜昆的极力引荐下,

赵本山登上了1990年春晚。

那一年,赵本山33岁,

他和黄晓娟演了《相亲》。

再后来,几乎每一年的春晚上,

也和当初挖掘他的姜昆一样,

把一个又一个新人带到这个舞台上。

赵本山是1993年找到范伟的。

还在沈阳曲艺团说相声,

演小品倒是有了些起色。

他的小品在东三省小品大赛上获奖,

因此引起了赵本山的注意。

来演自己春晚小品里的一个配角。

高秀敏和赵本山的缘分,

还要追溯到1997年。

赵本山和范伟演了《红高粱模特队》

这个本子,是何庆魁写的。

何庆魁,是高秀敏的丈夫。

就这样,在何庆魁的引荐下,

高秀敏被赵本山带到了春晚上。

但其实,在成为赵本山的搭档之前,

高秀敏已经是东三省很有名气的演员了。

赵本山把范伟和高秀敏拉到一起,

为大家贡献了多个经典之作:

2001年的《卖拐》,

2002年的《卖车》,

2004年的《送水工》。

这也是铁三角最后的合体之作,

一年后,高秀敏去世,铁三角不复存在。

2009年的《不差钱》,

则是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

最后一个作为绝对主角亮相的小品。

他把徒弟小沈阳带到了春晚舞台上。

宋丹丹也是赵本山的搭档。

两人第一次合作,在1999年。

那一年,两人化身「白云黑土」,

和小崔一起演了《昨天今天明天》。

他们在春晚上延续了「白云黑土」的故事。

那一年他们演的小品,叫《说事》

那些年,「白云黑土」CP深入人心。

很多都出自这对黄金搭档。

比如那句,「做人难,做女人难」

比如那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偶也」

比如那句,「你太有才了!」

当我们再回忆起春晚上的宋丹丹,

会想起她的老搭档黄宏,

她的「老伴儿」赵本山。

她在春晚上的第一位搭档赵连甲。

把她带到了春晚舞台上。

赵连甲和雷恪生排了一个叫

缺个女演员,于是找到了宋丹丹。

被找到时,宋丹丹28岁,

看了《懒汉相亲》的本子,

一开始,宋丹丹是拒绝的。

她觉得要演的人物有点傻,

甚至还问导演,能不能不上。

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说下,

结果就是这个让她觉得有点傻的人物,

「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

第二年,宋丹丹二登春晚,

和黄宏搭档,演了《超生游击队》

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代。

在春晚上,还有一对备受观众喜爱的搭档——

这两位,都受过陈佩斯的影响。

和陈佩斯短暂合作过一次,

这个角色原本是一个花瓶式的人物,

可她演着演着,就演出了点喜剧的感觉。

陈佩斯就是这时候发现她的喜剧天赋的,

「你的喜剧天赋,就像泉水一样,

咕咚咕咚往外冒,你一定要去演小品」

这句话,蔡明记在心里。

后来,她真的登上春晚,演了小品。

第一个小品是和巩汉林合作的,

那个小品,叫《陌生人》。

郭达虽然和陈佩斯不认识,

却因为看了《吃面条》,

坚定了郭达成为一名小品演员的决心。

郭达第一次登上春晚,是在1987年。

他和杨蕾演了小品《产房门前》。

小品演完的第二天,他坐飞机回陕西,

「春芳,你要坚持住啊」

这两个受陈佩斯影响的小品演员第一次合作,

那一年,他们演的小品,叫《黄土坡》

蔡明说,第一次见郭达的时候,

没想到一试戏,两人是那样默契。

就这样,一演就是十多年,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

编剧石林写了一个本子,

他在本子结尾处加了一句话——

如采纳,请中国评剧院的赵丽蓉出任主演。

后来,石林写的本子从众多候选中脱颖而出,

打动了时任春晚总导演的张晓海,

那个本子,叫《英雄母亲的一天》。

张晓海也采纳了石林的建议,

退休前,她演了大半辈子评剧,

最有名的,就是她和新凤霞搭档表演的《花为媒》,

石林就是通过这部戏,认识赵丽蓉的。

(右为年轻时的赵丽蓉)

上春晚,一夜成名,多少人求之不得,

可赵丽蓉,却拒绝了——

也怕跨界演小品,演不好。

他把本子给了赵丽蓉,让她想一想。

几天后,赵丽蓉告诉张晓海,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那一年春晚,赵丽蓉一夜爆红。

成功从评剧演员转型小品演员。

后来赵丽蓉的小品生涯里,

石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赵丽蓉很多经典作品,都出自石林之手。

比如《如此包装》比如《打工奇遇》

这两个人,一个能演,一个能写。

可以说,如果没有石林的慧眼识珠,

在小品领域大放异彩的赵丽蓉。

赵丽蓉要去央视文艺晚会演小品,

但缺一个演儿子的演员,

就在这时,有人给她推荐了巩汉林。

两人第一次合作,就非常默契。

熟识后,聊起了彼此的成长经历,

巩汉林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

自那以后,巩汉林便亲切地称赵丽蓉为「赵妈」

这次,要演《妈妈的今天》,

同样也需要一个「儿子」,

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巩汉林。

就这样,巩汉林成了赵丽蓉的搭档。

赵丽蓉一句「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火了。

35岁的巩汉林,也火了。

此后一个个大年三十晚上,

快乐都是这「娘俩」给的。

这些快乐,是1995年《如此包装》里,

「哎呦,这闺女长得可真俊啊」

也是1996年《打工奇遇》里,

「它为什么这么脆,它就是一盘大萝贝!」

前些年有媒体采访到巩汉林,

问他最默契的搭档是不是赵丽蓉,

两人默契到,到后期,赵妈一个眼神,

赵丽蓉对巩汉林来说,亦师亦友。

但却为春晚舞台,输送了不少人才。

那是1986年,东北喜剧演员巩汉林和潘长江,

演了一个叫《对缝》的小品,

后来,这个小品被冯巩看到,

就把小品的光盘给了央视春晚节目组。

就这样,在冯巩的推荐下,

巩汉林第一次登上春晚。

冯巩又帮贾玲登上了春晚。

贾玲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一员,

师承冯巩,师叔是姜昆。

贾玲和白凯南搭档演了《大话捧逗》

恰好被台下的姜昆看到了,

「这节目我会给你推荐到春晚上」

27岁的贾玲拿到了春晚的入场券。

前面几次审查都很顺利,

贾玲和白凯南去地方台录制了《大话捧逗》,

这个节目原本是要在春晚之前播的,

可一旦播了,节目泄漏了,

最后,是冯巩解决了这件事。

就这样,贾玲顺利登上了春晚,

开启了自己的喜剧生涯。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圈子,

才有了小品圈欣欣向荣的气象。

编剧石林曾经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

另一种,在历史长河中,

能让大家长久扎驻在心里的,

这种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我想,上面这些小品演员,

无愧于「艺术家」这三个字。

我们再翻出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都不会过时。

这是作品的魅力,也是他们的魅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时茂央视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