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爱上圣人?

民众对马英九满意度大跌 媒体称其遭起诉概率小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政治生涯遭遇空前危机。台湾TVBS电视台最新的民调显示,在马英九就特支费问题公开道歉后,民众对他的满意度跌到了他个人的新低点

1、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心

2、一个凡人应该思考凡人的思想而不是不朽的思想。

3、凡人的感情,这样的神仙怎能理解

4、你在赞美古代凡人的命运与品*。

5、不然他就失去了凡人的本*。

6、有些本属凡人的神明,因曾立下大功而受人崇拜。

7、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 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8、你必须放弃一些平凡人的快乐财富的眼光。

9、人道文因为被多如恒河沙数凡人使用过,每一个字体都蕴含着无数凡人的香火念头和信仰,这些字体承启着无数个凡人文明的传承。

10、大凡人的德*如此,咬不咬菜根不顶屁用。

11、鄙视是上天赋予每一个平凡人的权力。韩寒 

12、富人和伟人的罪恶被错当做谬误,穷人和凡人的过失却被当做犯罪。

13、张小娴: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努力追求不平凡,到头来却会失去许多平凡人的幸福。

14、我宁愿与你共度凡人的一生'也不要一个人看遍这世间的沧海桑田

15、始终不渝绝不是凡人的美德若要做到始终不渝,人就必须是神。

16、活着,我愿意就这样单纯的活着,简单的行走,活出我平凡人的精*。

17、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18、天才和凡人的区别往往在于被遗留在剪辑室地板上的胶片。

19、救赎者:成为凡人的活尸。大多不再拥有自己身为活尸的记忆。

20、在凡人的世界里,平庸就是福,安于平庸,享受平庸,向往平庸,夫复何求。

21、清早给予了他俩超越凡人的充沛精力和清白无邪。

22、在柏杨眼里,大凡人的德*如此,咬不咬菜根不顶屁用。

23、即使最强大的人物,像超越凡人的甘道夫、爱隆王以及凯兰翠儿,和英勇的凡人阿拉贡都知道他们无法抗拒魔戒之王的终极力量,也因此必须毁灭它。

佛教团队中,大而分之,有两种师徒关系。一为僧团中的师徒关系,一为僧伽与俗家弟子的师徒关系。

一、在信仰上,师徒关系是圣人与凡人的关系

宗教的本质在于信仰。信、愿、行是佛教信仰基本的构架。信为一切功德母。信徒之所以称“信徒”,就因为是“信仰之徒”。信徒之所以信仰,是因为他信仰佛陀、佛法、僧团。信此三宝,这是根本。也许,僧人未必是圣人,但他显佛功德、代佛宣法,是佛教的代表和象征,虽非圣人却非非圣人。为此,僧伽与信徒的关系,首先,应是圣人与凡夫的关系。信徒景仰与崇敬僧人,维护与供养僧人,视师为诸佛菩萨之再世。在巴利语系佛教的僧俗师徒关系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在传承上,师徒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宗教多强调传承、强调法源,即注重师承。虽然,没有传承同样可以得法,但那是上等根器者才有可能。上根者可以自悟,但一般的凡夫,只有依靠师承。有了师承,就有了法脉。这是一种以心印心、以法传法、以学教学的方式。在这里,信徒是学生,师是老师。师父传道解惑,并给予徒弟宗教上的合法传承,也可说给予了宗教上的生命。正因为这样,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僧团中,师父为徒弟剃度、受戒、传法;在僧俗上,师父为信徒授三皈依、授戒、加持,这就是传承理念在现实中的实践例子。

三、在学修上,师徒关系是同参道友的关系 在佛教,三分师徒,七分道友。教内常用词如“同参”、“同修”、“同道”,也体现了这一点。因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根机,各有因缘。因此,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藏传佛教史中,就有达赖与班禅互为师徒的说法。为此,信徒就未必在修学上不如师傅。当年维摩诘居士胜过一些僧人就是例子。既然信徒有可能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么,以此而推之,师傅坐下来听信徒说法也未尝不可。但尽量不白衣说法,信徒毕竟是大多数,要释放他们学修佛法的积极性。再者,也因为师有所短,所以,应鼓励至少不反对信徒有多师,善财童子不是也五十三参了吗!

四、在生活上,师徒关系是父子或兄弟姐妹的关系

人是五蕴之躯,需要衣食住行。人生难得,必须生存。再高妙的佛法,也要从最平凡的生活中体味。生活,也是佛法的一个部分。为此,生活之美,生活的和顺和秩序,便显得重要,否则,如何去推动佛法的事业。生活之花需要浇灌,师父的生活需要信徒的护持供奉;信徒的生活也需要师傅的指点关心。佛陀很关心弟子们的生活,甚至为病比丘熬药侍候,这是很好的榜样。在生活上,师徒关系应如父子或兄弟姐妹。父子、兄弟姐妹,血脉相连,亲情在;师傅徒弟,法脉相连,法情在。为此,他们当有悔互忏、有恩互报,同时互帮互助、互促互进。师徒永远是一家人,教团永远是僧俗共同的家。

五、在弘法上,师徒关系是同事的关系

僧人把俗务放下,投入住持佛法的事业中;信徒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从事护持佛法的工作。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连在一起;三宝的胜缘,把我们结在一起。僧俗的弘法意义在于延续和弘扬佛法。为此,共同致力于弘法目标的师徒,应是同事的关系。他们在工作上协作,事业上共创,他们发扬民主的作风,尊重各自的思想自主性和文化多元性,为了一个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共同久远愿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

六、在管理上,师徒关系是将军与士兵的关系

宗教虽然是形而上的,做人的思想工作,但也需要有严密的组织来保障。组织,即教会或宗教场所,他们需要有效的管理,以此发挥其效力,凝聚人心,团结僧俗。有管理,就得有制度。信徒是群众性的,有其散漫的特征,需要有组织的约束并给予训练。教团与军团应该无异,教规的粗细繁杂及教制的完整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教团中也需要有权威,这权威的角色当然落在了师父的身上,没有权威,教团就没有纪律性,而宗教强调戒律的严肃性。为此,在管理和戒律问题上,信徒对师父的态度应当是服从。也可以说,在管理上,师徒关系就是师徒关系,不是其他。

七、在实证上,师徒关系是拐杖与瘸子的关系 对瘸子来说,要行走,需要借助拐杖。拐杖是助他行走的工具,但不是行走本身,行走的真正动力和源头在于瘸子自己。自己不行走,持拐杖也没有用。瘸子用拐杖,一旦不瘸了,就可以扔掉拐杖;一旦瘸子到达了顶点,也不再需要拐杖,拐杖只是他到达目标的手段。如果说,信徒是瘸子,那么,在实证上,师徒就是那把拐杖。套用一句话,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关于“师傅领进门”,佛教的宗教观告诉我们:佛陀和僧侣的角色,一是导师,二是医生。导师的任务是指路,信徒是迷途的凡夫,导师给予指明方向,示以实证的步骤和解脱的方法。而这条路和这个方向,是佛陀曾经实证过的,确认无疑的。对僧侣来说,这条路承接自佛陀之路,方向是佛陀指明的方向,他是代佛指引,在大方向上不会有错。而医生的任务是治病,信徒在没有成圣前都是凡夫,凡夫就有贪瞋痴等诸病。佛陀和僧侣给信徒灵丹妙药,要除治其病,康复其身心。从佛教的宗教观可以看出,佛陀和僧侣是拐杖的作用,给你妙药,给你方向。

关于“修行在个人”:佛教认为,人人有佛性,这佛性是成佛的基础和根本。又认为,世间一切事与物皆因缘生因缘灭。基于因缘观,所以有了因果观,由此推论命自我立,自己的未来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要有美好的命运就要自己创造美好的因缘。“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陀与师傅只是你的增上缘。有美好的因缘,自然结出美好的果实。为此,佛教非常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也就是说,发挥和依靠自力的重要性。佛陀与僧侣指给你路,你不去走,不能到达目标;医生给你妙药,你不去吃,你不能康复。师傅启发你信仰、给你传承、授你学修的智慧,但你不亲自去实践,也就无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画饼如何可以充饥?所以,瘸子要站起来走出去,最终靠的还是要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实证。

八、关于“师父领进门”中领的方法 作为师父,主要是身教,其次才是言教。佛陀就是自律和言行一致的典范。对信徒,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操。教育的出发点要远,目标要高。名师难遇,但好信徒也难求,都靠引导,引导中纠正。对信徒,要平等对待,要因机逗教,即因材施教。因此,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信徒根机各不相同,因此,教化中要有耐心,单凭热忱是不够的;要理论联系实际,即学修一体;要给任何人予机会,不局限于信徒;要慈爱信徒;要有民主的作风,言行允许信徒存疑,经得起信徒的检验;对信徒要有信心;要以常不轻菩萨的精神看待每个信徒,因为,他们都是未来佛。在教化上,要提高教化的艺术,拓展教学的内容,讲究教化的效果,以效果检验方法。这样,才堪为人天师表啊!

九、关于“修行在个人”中修的方法

佛教中有“闻思修”和“戒定慧”之说。从学上说,就该闻思修;从修上讲,就该戒定慧。闻思修是理论即信解,戒定慧是实践即行证。为此,又有“信解行证”的说法。这些,都是学修次第或者说学修方法的很经典总结。

在此,我们也可看出,谈修,首先要基于学。那么,谈学,又基于什么呢?那就要具三心,即惭愧心、感恩心、敬畏心。惭愧自己学之不够修之不够,从而知耻而后勇;感恩他人给我的多,社会给我的多,三宝给我的多,而我付出的少,心存感激;崇敬三宝及诸圣贤,敬畏鬼神等六道众生,有所敬有所畏,对世间圣凡心怀敬畏。有此三心,就心胸开阔、动机端正、思路明确。在这基础上,去闻思修,去戒定慧,去信解行证,就会有更佳的效果。

以上所言之修,多侧重在求慧上,其效果,是获得智慧。虽然,现代人很缺智慧,求慧很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代人更缺福报。为此,修福也是必须。修福之路当从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走出。福慧双修,佛道上双轮飞驰,则佛国净土不远矣。

阿含经云:“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回向文: 愿以一切功德,与众生等有,平等消灾、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所有罪障;与众生等有,平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愿罪障永除,恶念永不生,菩提永不退,同发菩提心,共生极乐国,同证无上正等菩提!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安乐!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和凡人的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