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以后的社会要文品和文化吗?

清宫之中,广储司是内务府中管理库藏及出纳的总机构,下设银、缎、衣、茶、皮、瓷六库。负责验收会计司、庄头处、掌仪司等处所属皇庄、园头钱粮地租,并盛京、吉林等处捕获貂皮、人参、东珠,收管各省、属国的贡品,支放六库之物和工程钱粮,供应皇帝及宫内衣物、金银珠宝、器皿等物,备办皇子、公主婚嫁诸物,支发官员、太监、宫女赏赐银两等。总之,广储司掌控着宫中的经济命脉,地位极为重要,但是广储司并非宫中唯一掌管钱粮的库房。此外,还有造办处库房、圆明园库房和热河道库库房,更有养心殿内殿。

对于广储司、造办处、圆明园、热河道库学界已有关注,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a养心殿内殿则因为长期不为人知,鲜有研究。据笔者所见,仅有章乃炜略有考述,涉及养心殿库的位置及藏银。b实际上,养心殿内殿在清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为皇帝保管着最为贵重的物品,是皇帝个人的专属库房,而且与广储司之间亦存在紧密的联系。它无论是对皇帝的生活,

a 韦庆远:《康雍乾时期高利贷的恶性发展》,《档房论史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韦庆远:《论清代的“皇当”》,《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林永匡、王熹:《清代长芦盐商与皇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 年第 3 期,及《清代盐商与皇室》,《史学月刊》1988 年第 3 期;何本方:《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 年第 2 期;阚红柳:《圆明园银库:清朝兴衰的晴雨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 10 日,第 4 版;申学锋:《晚清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微》,《清史研究》2003 年第 3 期;陈勇:《晚清税关与内务府财政关系管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1 期;滕德永:《乾隆朝清宫造办处的经费管理》,《明清论丛》(第十二辑(2016 年)。祁美琴《清代内务府》(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年)亦设专章讨论内府经费的收入与支出,赖慧敏《皇帝的荷包》(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14 年)更是研究内务府财政的专著,对广储司银库、圆明园银库、造办处银库及热河道库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b 章乃炜等编:《清宫述闻》,紫禁城出版社,2009 年,第 651 页。

还是协调宫中库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进行初步的考证,探究其产生、演变情况及其在清宫与皇权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养心殿内殿在嘉庆朝前后的称谓并不相同,但为了便于行文,文中皆以内殿名之。

一、与养心殿内殿有关的几个概念

养心殿是紫禁城西路中一独立宫殿,呈工字形。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之所,后殿为就寝之地。自雍正迄至宣统,八代清帝居住于此。养心殿内殿,顾名思义,是指养心殿内部殿宇,但清宫的养心殿内殿有着特定的含义。这首先要厘清几个相关的概念。

其一,内殿。内殿一词在清代出现较早。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二十九日,“满汉九卿、詹事、科、道等官传集中左门。上召吏部侍郎折尔肯、屯泰至内殿”。a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康熙皇帝在乾清宫赐宴群臣,并传谕曰:“向来内殿筵宴,诸臣未与。今因海内乂安,时当令序,特于乾清宫赐宴,君臣一体,共乐升平,用昭上下泰交之盛。诸臣当欢忭畅饭,以副朕怀。”b据清代历朝起居注统计,“内殿”一词主要出现于康熙朝,多达 38 条,雍正朝以后仅 10 次,出现的频次不及其半。此外,内殿一词亦频繁出现于《大清会典》中,其内涵与《康熙起居注》同。但在乾隆朝以后的内务府档案之中,内殿一词亦频繁出现,尤其是在内务府奏案与奏销档中。有时,内殿之前亦会冠以养心殿之名。此内殿与康熙时期内殿的内涵并不相同。从康熙朝的文献来看,此时内殿一词的含义是指内廷,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即乾清门以里的区域,并不确指某一宫殿。但内务府奏案与奏销档中的“内殿”则有特殊的含义。首先,它有确切的指向,是对具体的某一特定地方的称谓。其次,它与养心殿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它的位置是在内廷,故称内殿,但在档案中它更是皇帝专属库房的称谓。

其二,内库。清代有内库、外库之称。内库是指宫中的内务府库,外库是指户部库。在诸多档案文献之中,二者的指向非常明确。《大清会典》言:“户部银库为天府之藏,内务府银库为内库。”实际上,内库不仅指银库,也指广储司其他库房。康熙时,“凡外国进贡礼物,有交送内库者,有存贮盛京库者,有收贮户部库者,随时酌议拨收”。c外国进贡物品,包括金银、缎匹、纸张等物,皆有交进宫中者,存储广储司各库。并且内库的物品也用于赏赐。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上幸内库。赐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黄机、吴正治,金杯盘各一副,缎各二匹,纱各三匹;学士萨海等缎各二匹,纱各一匹;詹事沈荃等缎、纱各一匹;内阁侍读苍柱等纱各一匹”。d但无论外库,还是内库都是相对而言,内务府内部亦经常有内库、外库之称。这是因为紫禁城中,除位于前朝的广储司等库外,在内廷之中,还有敬事房库、四执事库、宁寿宫库以及各宫自己的库房。在内务府行文中的内库,多是笼统而言,是泛指,并无确指。而在奏折上达皇帝之后,皇帝则会根据情况交由具体的库房承办。嘉庆十七年(1812),銮仪卫换造轿衣、帷帘等项,因外库所存明黄色哆啰呢、羽缎不足,内务府奏请向内库领用。嘉庆皇帝令向内殿讨领。e道光十六年(1836),皇帝赏赐达赖喇嘛蟒缎、片金等缎匹,因广储

a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 年,第 427 页。

b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 807 页。

c 康熙朝《大清会典》,文海出版社,2000 年,第 页。

d 《清圣祖实录》卷 110,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丁丑。

e 《总管内务府(营造司)奏为成做帏帘需缎呢事》,嘉庆十七年六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司库存不敷,令向内库请领。道光皇帝即令敬事房缎库交出缎匹若干,以补其不足。a

其三,养心殿内或养心殿内库。在内务府档案之中,养心殿内一词频繁出现。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疆送到贡金、贡玉、缎匹、葡萄干等物。乾隆皇帝令内务府将这些物品分交造办处、茶房、外库等,其中,金丝缎交养心殿内。b乾隆三十三年,为成造贵妃、妃金宝、金册,以及《甘珠尔经》欢门等共需黄金 两,因广储司存金无多,故向内请领黄金。乾隆皇帝令向养心殿内领用。c有时亦会出现养心殿内库一词。乾隆四十二年,宫内各处查点陈设及库储诸物,因为相关账册沿用既久,其上记载物品动态的浮签“粘至十数层,碍难稽考,必须另行造册”,但“养心殿内库”及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浮签无多,毋庸更换。d并且养心殿内库并非偶有出现,在其他档案中也可经常看到。乾隆时期,各盐政、织造按年将盈余银两解交内库。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经福隆安奏请,以后各处解交“养心殿内库”银两,“只交内库贮银八万两,分给宫内、圆明园内库存贮,以备应用”。e其实,养心殿内与养心殿内库是对同一机构的不同表述。这可以从养心殿的设置中找到答案。据《钦定内务府则例》记载,养心殿一区的管理人员较为复杂。以太监为例,其有养心殿、重华宫、建福宫一区太监,共有首领 4 名,太监 45 名;又有养心殿内兼吉祥门处太监,并且此处太监设总管 1 名,首领 5 名,太监 50 名。此处太监的不同即是对养心殿一区管理的划分。毫无疑问,“养心殿内”属于后者管理,交纳其中的物品亦要存放库中,这即是养心殿内库。所以,档案之中交纳养心殿内,其最终亦是要交养心殿内库。

其四,养心殿库或养心殿。在内务府档案之中,还常将物品交纳养心殿库。乾隆二十七年,蟠桃口监督依章阿差满回京,将羡余银 2500 两交纳养心殿库。f此外,还有长芦盐政、苏州织造、左翼税关、山海关等监督差满,亦将羡余银等项解交养心殿库,且其数目较大。乾隆四十八年,山海关盈余银 53000 余两,解交养心殿库 2 万两,其余交圆明园。g除养心殿库外,内务府档案中还记载有物品交养心殿。乾隆二十八年,内务府自恰克图购得各种皮毛,经过挑选之后,分别用途,归藏各库。其中,洋毡 31 块,金丝缎 20 块,香羊皮 300 张,金花牛皮 76 张,奉旨 “交养心殿”。h而在皇帝出巡时,各地官员及接驾人等都会有所进献。这些物品收入宫中后,皇帝也会指令交各处收存。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出巡山东,收到缎匹、各种皮毛、手串、朝珠、各种文玩等项,数目甚多。除赏用外,其剩余部分中蟒袍料、锦、庄缎、宁绸、纺丝、大呢、朝珠、大荷包、鼻烟壶、搬指、洋瓷小刀、象牙火镰包、象牙朝珠、蜜蜡斋戒牌等皆“交养心殿”。i其实,档案中的养心殿与养心殿库亦是同一机构的不同称谓。除从前文的养心殿太监设置可以证明外,档案之中亦常常将此名称混用。甚至同一档案之中,亦有混用情况。乾隆二十八年,蟠桃口监督解交盈余银两,内务府奏陈题目名为《蟠桃口监督迈拉逊上交羡余银两上交养心

a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向内库讨零缎绸数目事》,道光十六年二月十七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b 《总管内务府奏报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送到金玉缎匹葡萄等物数目片》,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初六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258-274

c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成造贵妃等金宝等项金两不敷请旨事》,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d 《总管内务府奏为清查宫内及圆明园等处陈设事》,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e 《总管内务府奏为张家口解到税课银两事》,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十四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f 《内务府大臣英廉奏为潘桃口监督依章阿交纳羡余银两事》,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g 《内务府郎中佶山奏为解到山海关盈余银两应交何处等事折》,乾隆五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392-027

h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买到皮张等物归类收贮事》,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十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i 《总管内务府奏为驾幸山东备带物件其赏用余存等项贮库事》,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初八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殿事》,但于正文中具体陈述时,则请援照前例,仍“交养心殿库”。a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档案之中,经常有几个概念同时出现的状况,若不了解其具体情况,极易造成困扰。但在宫内存储物品时,养心殿内与养心殿内库从无同时出现,养心殿与养心殿库亦是如此。这亦是它们概念内涵相同的证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概念主要出现于乾隆朝,至嘉庆朝—尤其是嘉庆中期以后,这种概念的混乱情况得到改进,逐步趋于规范。此

前养心殿内与养心殿内库改称为内殿,而作为库房概念的养心殿库与养心殿几不再见诸于档案。

从档案史料来看,养心殿内殿的存在确凿无疑,但在现存档案之中,并未有其设立的具体时间,这只能从诸多档案之中追寻到蛛丝马迹。

《国朝宫史》记载,清宫内有内库房存在。《国朝宫史》记录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前的宫闱禁令、宫殿苑囿、内廷事务和典章制度等内容。是书始编纂于乾隆七年,由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主持。乾隆二十四年,弘历令蒋溥等详细校正,重加编辑。乾隆二十六年,又令于敏中等帮同校录。至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方全书告竣。在这些负责官员中,鄂尔泰、张廷玉皆为雍正、乾隆时期的重臣,经常出入宫中,熟悉宫中典制,其记载应属可信。但《国朝宫史》只能证明养心殿内殿库在乾隆三十四年以前已经存在,并未提供确切的设立时间。乾隆十五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亦明确标识有养心殿库房。这表明乾隆十五年时养心殿内殿已经设立,较之《国朝宫史》向前推进了 年。毫无疑问,养心殿内殿的设立时间必然更早。经过爬梳相关档案,笔者发现乾隆九年时宫中发生一起重要的失窃案件:太监张玉偷窃养心殿内库银两被抓获,相关人员遭受处罚。b更为重要的是,在与该案件相关的档案中,作为养心殿内殿前身的养心殿内库同样出现。这充分说明,此处养心殿内库是有别于宫中其他行文中的“内库”。由此,养心殿内殿设立的下限是乾隆九年。

至于该机构设立的时间上限,情况则更为复杂。

从清宫库储机构的变迁来看,养心殿内殿的设立应在雍正之后。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于崇德三年(1638)设立内务府,管理宫中事务。入关之后,随着顺治皇帝的亲政,又于宫中设立十三衙门,“暂时缓和了内廷服务机构职能不足的矛盾”。c十三衙门中的御用监即是负责收掌皇帝御用之物的机构。康熙皇帝继位后,又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此时所谓恢复也不是完全摒弃十三衙门,而是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改革,形成了内务府的雏形。与顺治时相比,此时的内务府也主要是机构名称的改动,d如将尚膳监改为采捕衙门,惜薪司改为内工部等,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康熙十六年(1677),内务府以“在内各衙署应办诸事项俱关系钱粮,宜将其各自所属之事加以合并,专给衙门、司之名、印,以彰查核”e为由,对所属机构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其中将收掌珍珠、东珠、金银、珊瑚、玉、各种裘皮、缎匹、衣服等物的内库和收掌皇帝御用器物的御用监归并为广储司。由此,广储司成为宫中最为重要的库储之地,不仅负责皇帝的御用,而且还要承担宫中其他成员的用度。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储司各库管理较为松散。康熙二十六年,内务府曾经查库一次。至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八年,又先后两次查

a 《总管内务府奏为蟠桃口监督迈拉逊上交羡余银两上交养心殿事》,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b 《总管内务府奏请议处养心殿内库案内失职官员折》,乾隆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211-083-1

c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年,第 49 页。

d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第 58 页。

e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译编:《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1 页。

点缎库。且在康熙四十一年至六十一年间,瓷器库借出 20 斤重锡罐 110 个,“此项锡罐原领官员理宜差满即行回交,迟延多年并未交送,库员亦并不催追交送”。不仅如此,延至雍正六年(1928)时广储司六库之间仍“互相支领什物,并不行文,但开写所用物件数目及官员职名,即行领用。因并无凭,遂致不肖之徒每有指称冒领之弊”。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广储司是宫中的总库房,内廷无用物品亦交其管理,这些物品“随即搭签,并未登入档案”。a这导致各库现存物品与原有档案记载不符,有的不足,有的有余。面对这种状况,内务府加强了广储司库房的管理,确立了五年一次的查库制度。广储司库房管理的混乱反映出宫中制度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之下,从中分离出专属皇帝的库房几不可能。

从宫中物品的富足程度来看,养心殿内殿的设立应在雍正朝以后。养心殿内殿独立于广储司之外,其所藏物品极为精美,且品类繁多。对于其库储情况,下文尚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养心殿内殿能够从广储司中独立出来,其前提是宫中物品的极大富足。顺治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影响,举国经济极为萧条,物资极为匮乏。这亦极大地影响了宫中的生活水平,清宫金银器多用于赏赐,而皇帝御用有限。顺治四年(1647),顺治皇帝赴豫亲王家宴,见其炭火锅为银质,以“朕尚未如此奢靡”,“不如赐人为善”为由,谕令禁止。b至康熙时期,虽然国内经济有所恢复,但物品仍未极大富足,当时宫中物品多取资于户部、工部等机构,以致康熙皇帝倡行“节俭”。这种状况之下,清宫要设立皇帝专属库房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步恢复,社会财富增长迅速。入雍正朝后,内府收藏日趋丰盈,各种物品充斥库中。为了避免这些物品久储损坏,内务府还将其大量变价。雍正五年(1727)、八年,内务府各变价貂皮 万张。c不仅如此,内务府还将一些原征实物的物品改征银两。雍正初年口内皇庄已经实行折征银两制度。雍正六年,盛京棉庄改征本色棉为征收折色棉花银。d雍正时期,内务府还以盐庄征盐足用为准,其多余部分折色征银。雍正十年,内务府变价人参 4000 余斤。e总之,宫中物品的极大丰富需要更为精细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养心殿内殿从广储司中独立出来水到渠成。

从养心殿内殿的功能来看,其设立亦应在雍正朝以后。雍正朝以前,清代皇帝以乾清宫为理政之地。顺治皇帝在乾清宫设执事官、学侍、近侍等,其中近侍为六品,由太监充任。f康熙朝,改归乾清宫南庑的敬事房管理。乾清宫有首领太监 4 名,内七品执守 2 名,八品侍监 2 名,太监 24 名,专司尊藏列祖实录、圣训,江山社稷金殿香烛,收贮赏用器物、本处陈设,洒扫及御前坐更等事。此外,还有四执事库与古董房等。四执事库专司收掌上用冠袍带履,铺陈寝宫帷幔;古董房则专司收贮古玩器皿。这些机构既可以为皇帝提供物质上的服务,也可以为皇帝搜罗各种珍玩,满足其精神需要。但由于清初乾清宫修缮问题,顺治、康熙都将养心殿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养心殿更是清宫造办处的重要处所,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所属匠作全部迁出该区。康熙皇帝还在养心殿接见臣工,进行日常学习等。g由此可见,养心殿的功用日趋增强。但综合来看,康熙皇帝在此停留的时间仍然较为有限,更多的时间或是出巡,或是停留在畅春园等地。因此,此时的养心殿更近于“几暇”之地,h并无刻意建造专属库房的需要。雍正皇帝即位后,王公大臣请“持服二十七日后,应居乾清宫”。雍正皇帝则以乾清宫乃康熙六十

a 《总管内务府奏为遵旨查明六库物件事折》,雍正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170-134

b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423 页。

c 《奏为库贮黄貂皮交与买卖人变价银两交纳事》,乾隆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d 关克笑:《盛京内务府棉庄》,《社会科学辑刊》1989 年第 4 期。

e 《总管内务府呈为贮库备用及应行变价人参细数清单》,雍正十年五月初三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f 江桥:《十三衙门初探》,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探微》,紫禁城出版社,1991 年,第 50 页。

g 郭福祥:《康熙时期的养心殿》,《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 年第 4 期。

h 李燮平:《明至清初时期的养心殿》,《紫禁城》2016 12 期。

余年所御之宫殿,二十七日之后即居住其中,“心实不忍”a为由,移居养心殿。由此,养心殿成为清帝最为重要的理政之地,是皇帝专属的活动区域。养心殿地位得到凸显,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的专属库房冠以养心殿之名。

问题在于,自雍正即位至乾隆九年历时22年,而养心殿内库的设立则是旦夕之间所能决定。因此,若将其设立的上限确定于此时间段内,未免过于宽泛。其实,笔者在上文中提及广储司查库等制度确立于雍正六年(1728),这使得清宫内库管理日趋规范。这为养心殿内殿从广储司库中独立出来提供了制度依据,而且雍正时期宫中物品的极大丰富亦基本始于这一时期。所以,推测养心殿内殿的设立在雍正六年以后是较为合理的。

养心殿地处内廷,为皇帝专属,其管理有其特色。

其一,管理人员。广储司初名御用监,顺治十八年(1661)分为银库、皮库、缎库、衣库,设郎中三人,员外郎八人,笔帖式八人。此外,每库各设库使十人。康熙九年(1670)将员外郎八人定为每库二人,分掌库钥,并各增设六品司库二人。银库、衣库各增设库使六人,缎库增设库使四人,皮库增设库使二人。嗣后,其管理人员数目又多损益。b由此可知,广储司各库的管理者主要是内务府人员,而内殿的管理者主要是宫中的太监。正如前文所言,承担这一重任的是养心殿内兼吉祥门的太监。《国朝宫史》记载:养心殿内兼吉祥门内总管一员,五品宫殿监副侍;首领五名,内七品执守侍二名,八品侍监三名;太监五十名,专司近御随侍,收掌内库钱粮及古玩、书画、陈设、洒扫、御前坐更等事。c此处明确规定了内殿太监的职能。

这在档案之中亦可得到证明。乾隆九年(1744),养心殿太监张玉偷窃内库银 330 两。慎刑司审查档案显示:养心殿内库有首领太监在此处值房住宿,进行管理,负责日常封锁、查点事务。且为了慎重起见,“每日清晨坐五更之太监即向其领取钥匙开角门,入内查验”。此外,档案亦显示,内库首领并非一人,而是多人。在该案中,除内库首领寇明之外,尚有王守贵、开斋礼、曹进孝三人,皆以“库门锁钥关系甚重,理宜不时查验,乃至失事之后查验锁钥竟是松锁,漫无觉察,疏忽之罪,洵属难辞”为由,各罚钱粮三个月。d

除太监外,尚有专管库务官员。乾隆五年以前,养心殿库务“俱系占用各司官员,未有专管”。至乾隆五年,养心殿奏请设立专管库务官二员。乾隆皇帝御批,“库务着苍格专管”,至于原有兼理的各司官员,“仍可兼理行走”。e嗣后,内务府又以各司人员不能“兼司行走”为由,在原有官缺基础之上,又“续奏添司员三缺”。至乾隆二十三年,养心殿内有郎中四员,员外郎四员。根据乾隆五年奏定办法,此中管理库务官员仅占二员。

其二,库务管理。广储司诸库开库时,需“库官司库、未入流司库各一人,库使三人公同启封。事毕,照例封识”。若需夜间开库,值宿司库召集六库值宿库使,陪同值宿总管一同开库。至于库房钥匙,由值宿库使二人每晚汇交乾清门值守侍卫,次日仍由库使二人领回,分给各库。雍正四年(1726)以后,“每日令库官一人直宿。其取送库钥,令直宿司库率库使二人司

a 《清世宗实录》卷 1,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己酉。

b 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 1170《内务府·官制》。

c 鄂尔泰等编:《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457 页。

d 《总管内务府 ( 慎刑司 ) 奏报审结太监张玉偷盗养心殿内库银两案》,乾隆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e 《总管内务府奏请重新额定养心殿员缺折》,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244-052

其事。每晚封库后,交守库直宿护军校等看守,次日库官验看封识。”a对于库中物品,其收支皆有记载,设有专档—《内务府广储司六库月折档》,按月详细记载各库收支情况。养心殿内殿的管理情况参照了广储司的管理办法。内殿库的开启亦要 2 个以上管理人员同时在场,但因为宫中太监多有随驾出巡等差,这一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内殿库的钥匙由管库首领太监掌管,遇有需用,由相关太监请领。每至晚间,内殿库亦要封库,房门上锁,窗户关闭,还要贴上封条。对此,该首领太监都要进行详细查验。

至于库中物品的支用,则相对简单。广储司物品的支用,基本上是由内务府根据需要,奏请领用。而内殿库是皇帝专属,内务府并不能主动请领。每逢启用,皆是皇帝根据宫中情况,特别批示,交相关承应机构。至于该库是否亦有诸如广储司六库的月折档,笔者尚未得睹这方面的档案,尚有待继续考证。

其三,查库制度。为了加强库储物品的管理,养心殿内殿也有查库制度。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以养心殿、宁寿宫等处陈设、存储物品甚多,“久未查点”,谕令丰升额、英廉、福康安等详细查验。为了保证查验的准确性,乾隆皇帝还制定了查点办法:令查点官员每两人为一班,“赴一处查点三日,即另换两人接查,彼此轮流更换。凡有一处,必四班轮替俱遍,务须彻底清厘,按册点验相符。各于册内注明某日系某人会查,以专责成”。b查库之后,负责官员亦要将查验情况奏明皇帝,还要制定查验清册。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皇帝出逃承德避暑山庄。局势稳定后,咸丰皇帝谕令京中驻守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等会同敬事房总管太监等查点内殿库。至咸丰十一年,宝鋆等查点完毕,“将草册存内务府备查,另缮清档二分”,一份存留宫内,一份送交行在。清册使用内殿黄册式样,共备用“黄绸面空白大册六十九本,黄高丽纸面空白大册二十七本,黄纸面空白册二百九十本”。c 内殿之中,对一些重要物品的管理极为严密。这主要涉及那些体量较小,而又具有极高价值的贵重物品。这些物品都盛放在特制的箱匣中,其钥匙由养心殿总管太监随身携带。遇有支用,必须奉有皇帝谕旨,管理人员方能请领钥匙,开启箱匣,挑选备用。上述乾隆四十一年,丰升额等人查点内殿时,因为当时乾隆皇帝出巡在外,内殿宝箱的钥匙亦由总管太监携带随行,所以这些物品待相关人员将钥匙送回京中,方得以查点。d清点这些物品时,必须由总管太监陪同验看,而在清点完毕,其钥匙即交专人送回原主管之人。

四、养心殿内殿的库储物品及来源

养心殿内殿是皇帝专属的库房,内殿收存的物品是宫中最为贵重或稀缺之物。

首先是黄金。黄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清宫中应用广泛。无论是宫中主位居住的宫殿,还是穿戴的服饰,配享的器物,黄金无处不在。据档案显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宫中收存赤金 3040 余两,淡金 20160 余两。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九年(1744),安南贡金、宫中熔化金器、抄家官员等又得赤金 53690 余两,淡金 50980 余两。此间宫中共用过赤金 41601两余e,合计共用金84769两,平均每年用金3850余两。为了保证宫中的黄金需求,雍正皇

a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 1190《内务府·库藏》。

b 《内务府大臣丰升额等奏为报清查宫内外各处陈设库贮物件情形事折》,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343-064

c 《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奏为内殿黄册缮办完竣事折》,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687-199

d 《总管内务府奏为查核养心殿等处陈设事》,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e 《呈为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九年用过银库旧存赤金淡金数目清单》,乾隆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帝于雍正元年将原属户部管辖之金、珠等项改隶内务府。a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宫中黄金分储于广储司银库与内殿。至同治时期,宫中黄金主要依赖于粤海关购买。此时掌权的慈禧太后改变了原来黄金分存广储司与内殿的办法,传谕总管内务府大臣,“从九年起,如有用金之处,随时递单讨领”,并特别强调“粤海关呈进金两毋庸存外库”,直接收归内库。b至此,内殿更是成为宫中最为主要的黄金收藏地。宣统三年(1911),为了镇压辛亥革命,隆裕太后拨出宫中黄金 8 万两,作为军费。c

其次是白银。清宫中,广储司银库掌管内务府的财政收支,是宫中的财政主管机构,但银库地处外朝,并不便于皇帝随时支用。因此,作为皇帝专属库房,养心殿内殿亦收储大量白银。它是皇帝个人的银库。内殿白银主要来自税关、盐政与织造解交的盈余银。嘉庆时,更有内殿人参、东珠变价银。总之,在乾隆至道光时期,宫中进项颇丰,银库储银较多,内殿存银支用较少,积存亦多。道光四年(1824),内殿存银多达 865430 余两。道光皇帝谕令拨交广储司银库 50 万两。d咸丰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内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内务府的财源亦逐渐枯竭,入项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内府财政主要依赖户部拨解款项。其中,即有部分白银专解内殿。

再次是珍珠、宝石等。满族统治者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对于产自东北地区的特产有浓厚的感情。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东珠的采集与收藏。内殿是高品质东珠的收藏处所。乾隆十九年

1754),养心殿内库首领程彬偷窃库中东珠 500 颗。据管理内库太监陈述,这些是宫中太监交来,

“都是白亮圆珠”,但被程彬用“黄色不圆的珠子”替换。e东珠之外,这里还收存有东北人参。与东珠相比,此处收藏的人参数量较少,但质量极优。内殿收藏人参的时间较晚。乾隆五十年以前,人参主要收藏于广储司库,此后每逢东北交进人参,皇帝谕令内殿总管太监与内务府大臣一起挑选,拣选大枝人参—一般是四等参入藏内殿,其数量多在

再次是精美的陈设品。清代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较高的精神追求。对于古董珍玩,他们都非常喜爱。康熙皇帝曾经对皇子们说:“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大益也。”f较之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对于艺术珍品的喜好也毫不逊色。他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对古董珍玩也格外用心,

“在藩邸数十年,所蓄器玩颇有”。择居养心殿后,雍正皇帝更是在此陈设众多的器物。乾隆皇帝身处中国封建王朝的盛世,他将皇室的古玩收藏推向了顶峰。养心殿是皇帝的寝兴之所,精美的陈设点缀在宫中各处。嘉庆十一年(1806)时,养心殿明间、东西暖阁共陈设瓷器、玉器、漆器、银器、竹木牙雕、珐琅器等多达百件。g

最后是缎匹、毛皮等。无论是缎匹,还是皮毛,都与服饰相关,而服饰是礼仪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清代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清宫成员众多,需用缎匹数量极大,为此宫中专设缎库,以为贮藏。内殿收储的缎匹是其中的精华,包括蟒缎、片金等。此外,清代皇帝非常喜爱外洋织物,内殿之中亦有相当数量的存储。道光元年(1821),内殿和宁寿宫二处缎、纱等项共计 个。h逢有外国来朝,或内府有所采购,皇帝都会谕令将其中的洋毡、洋毯的部分存留内殿。宫中对洋毡、

a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 46《户部·库藏》,文海出版社,1994 年,第 2664 页。

b 《总管内务府奏为讨领内用九五色金一两事》,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c 绍英:《绍英日记》(第 2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年,第 268 页。

d 《总管内务府(禧、穆大人)奏报查明内殿存貯银两数目等事》,道光四年十一月初八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e 《呈为张进朝供词单》,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初二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f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卷 1

g 王子林:《明清皇宫陈设》,故宫出版社,2012 年,第 86-103 页。

h 《总管内务府奏为由内交出缎绸等项拟留库并分赏数目事》,道光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洋毯的需用亦多,外库经常不敷,不得不向内殿讨领。嘉庆十四年(1809),内务府成做皇帝、皇后用轿帷帘等项,即需红花洋毡 5 丈,即向内殿领用。a其他年份,内务府亦多有领用者。

当然,内殿存储的物品远不止此。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将其喜好或急需的物品留存内殿。与广储司库不同的是,内殿库所存物品以成品为主,材料只占少数部分。且这些物品有的短时间内即消耗完毕,有的则长期积压。在此情况下,内殿管理人员即会奏请皇帝,做出相应的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养心殿内殿库房自设立之日起即专属皇帝。在咸丰以前,皇帝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自同治皇帝始,慈禧太后成为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控者,内殿亦为其专享。但此时的内殿亦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衰落,乾嘉之时库储丰盈的盛况不再。

养心殿内殿丰富的藏品,其来源途径并不相同。综合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贡品。清王朝建立后,也实行“任土作贡”的制度,各地将大量物品进献宫中。负责机构将这些物品缮具清单,呈报皇帝。皇帝御览之后,将其分类处理。其中,相当部分被留存内殿。各省官员是此项物品来源的主力。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途中各省官员进献袍料等数量众多。除赏用外,回京后尚余袍料 838 件,皆交内殿。b此种办法是定例,皇帝每次出巡收到的贡品,都会大量地存储于此。各国进献也是此项物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乾隆五十九年,荷兰进呈钟表、望远镜、西洋布等礼物。乾隆皇帝即令将金线 20 斤,银线 10 斤,西洋布 50 匹交内殿。c嘉庆、道光时期,安南、琉球、廓尔喀、缅甸等所进物品,亦都有交进内殿者。

其二,购办。虽然各地进贡大量物品,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皇帝需要。为此,内务府还大量采购相关物品。其中,即有大量的皮毛。这主要来自北部的恰克图贸易。自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派遣内务府官员、商人等前往恰克图购买皮毛,共 13 次。d这些皮毛中,有相当部分被内殿收存。乾隆二十九年,内务府将所购皮张分类进呈后,乾隆皇帝即令将“各色香羊皮、各色香牛皮、各色洋毡、金花缎、银花缎”交内殿。e在交进内殿的采购物品中,黄金的分量最重。对此,前文亦有涉及。同光时期,为满足内廷用金需要,清帝令粤海关购金交进宫中,实际上亦交纳内殿存储。据档案显示,光绪朝粤海关为清宫购金 14.8 万两,计入同治朝购金 4.9 万两,合计共应购金 19.5 万两。

其三,抄家。有清一代,抄家案件频出。对于抄家财物的处理,解交内务府是最重要的处理方式之一。在这些物品呈览之后,皇帝则根据不同的用途,做出不同的处理。有的交到造办处作为材料使用,有的交到崇文门变卖,有的则交到内殿收存备用。清代的抄家案件,主要集中在中前期。雍正至嘉庆尤其为多,解交内务府的财物亦巨。乾隆四十三年,高朴玉器案发,商人张鸾、卫全义、鲍万顺等人缘罪抄家。其所抄玉器 198 件,铜器及瓷器 20 件皆交内殿。f 嘉庆四年(1799),福隆安家产被抄。其财产内金 31 两,银 5000 两经造办处,转交内殿。g除抄家外,一些官员因为该欠内府银钱,无力偿还,亦以家产相抵。嘉庆十一年,前任员外郎德庆在淮安关监督任内关税盈余亏缺,应赔补银 18000 两。德庆赔补未毕,即因故去世。其子吉安不能偿还,故将房产以及家中诸物充官,其中器物 252 件上交内殿。h

a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讨领缎匹等项数目事》,嘉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b 《奏为驾幸五台沿途及回銮后赏给大臣官员等缎匹事》,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初五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c 《总管内务府(本堂)呈为荷兰国恭进贡物数目清单》,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d 赖慧敏:《乾隆朝内务府的皮货买卖与京城时尚》,《故宫学术季刊》2003 年第 21 卷第 1 期。

e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为将买到皮张交执事收贮拣选等事》,乾隆二十九年五月十八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f 《呈报解交玉器清单》,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g 《奏为查抄福长安家产共得金银等项数目事》,《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h 《总管内务府呈为交内殿什物等件数目单》,嘉庆十一年六月初五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其四,广储司拨解。在内务府入项丰盈之时,养心殿内殿可以通过皇帝的谕旨,随时将各项物品径直解交内库,但在咸丰以后,内务府的入项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内殿的库藏。咸丰元年(1851),为筹解镇压太平天国经费,咸丰皇帝发内府银 100 万两。咸丰三年,又将宫中金器熔化,发交军前。a同年,咸丰皇帝还将内殿银 13 万两拨交户部。叠次拨解,再加财源日渐枯竭,内府经费严重不足。为此,内殿不得不指拨广储司银两。咸丰十年,广储司拨银 5 万两,以供内殿应用。b入光绪朝,广储司拨银更属频繁。其中,仅光绪十五年(1889)即正月、四月、十月、十二月,四次请领广储司款项。

其五,造办,这主要是宫廷陈设用品。作为皇帝的寝兴之所,养心殿一区陈设数量众多,而皇帝本人亦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对宫中陈设具有较高的要求。除根据个人爱好,将其他宫殿的陈设移交此处外,更会令造办处不时制办。清帝元旦开笔仪式中所陈金瓯永固杯,即为乾隆初年造办处制造。c而这种制造每年都有,且较为频繁。这极大地丰富了内殿的库房。除宫中造办外,苏州织造、两淮盐政、粤海关等亦承担了大量御用器物的成做任务。在其成做的器物中,经皇帝御览后,有相当部分亦得以留存内殿。

最后,征解。宫中需用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以上途径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为此,宫中需要频繁拨解户部财物,其中包括白银、粮食、木材等。这些物品主要是各地征缴的税课,被宫中征用。遇有宫中特殊需要,皇帝还令户部开辟新的征解项目。飞金即是其中重要的代表。飞金即金箔,是宫中建筑、佛像、经书、绘画的重要材料,但并非应征项目。因为在宫中捶造具有较多局限,乾隆皇帝令户部行文苏州地方按年交纳一定数量,以为宫中造办之用。嗣后,其数目不断增长。至嘉庆朝苏州每年交纳的数量多达 3200 块,约合赤金 1300 余两。此项飞金解入宫中,除应用外,其存留部分亦多收藏于内殿。

内殿库物品来源的多元性使得其在较长的时间内供应充足,满足了皇帝的需要。这也令其在宫中的地位凸显,成为宫中继广储司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库房。

作为皇帝专属的库房,养心殿内殿具有特别的功能。

内殿库房直接服务于皇帝。与广储司库房相比,内殿库房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内殿地处内廷,在皇帝居住的生活区内,且管理人员主要是太监,可以随时满足皇帝的需要。而且随着西部苑囿及避暑山庄的日臻完善,皇帝辗转其间,内殿的存在亦可极为便捷地实现此间陈设等物品的流动与管理。乾隆以后,养心殿内殿对皇帝影响日深。咸丰皇帝出逃避暑山庄后,谕令内务府将内殿所存金银器、缎匹等物筹解,运赴行在,以满足日常需要。在内殿库储物品中,有许多前朝古物,供其品赏、把玩,娱乐身心。

皇帝也非常重视内殿对皇权的助力与彰显。内殿物品专属皇帝,是御用之物。但毕竟是从广储司中分离出来,其实质是对该库库储物品的分流。也正因如此,内殿所收物品与广储司库所存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广储司库收储的物品更为宽泛,宫中所用皆有所贮,而内殿所收除价值极高外,更重视与皇权的内在联系,诸如黄金、上用缎匹等物。这些物品的用途亦充分证明此点。

制作礼仪用器是内殿物品的重要用途之一。内殿是宫中黄金的主要收藏地,而黄金是制作帝后卤簿、金宝金册,以及铺宫用器、帝后陵寝用具的最为重要的原材料。在引进现代采矿技

a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 1 册,中华书局,1978 年,第 27 页。

b 《总管内务府奏为酌提银库银两交内殿应用事折》,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684-009

c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 9 册,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52 页。

术以前,中国的黄金产量很低,以致清宫对黄金的需求居高不下。为此,自雍正皇帝始,户部收管的黄金统归内务府。各处需用之时,即奏请向内务府领用。广储司所储黄金不敷应用,即奏请向内殿领用。嘉庆二十五年(1820),工部打造皇太后仪驾,需用黄金 1984 两,皆向内殿请领。a此外,内殿除大量收存皇帝喜欢的西洋毯毡之外,还有皇帝、皇后等专用的为数众多的明黄色缎匹。遇有应用,内务府亦需奏请,向内殿领用。嘉庆八年,衣库成做銮仪卫礼轿上帷帘,需用明黄四则倭缎。因广储司缎库无存,特向内殿讨领。b这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每次成做此类物品,皆需向内殿领用。嘉庆十四年、十七年,内务府成做此类活计,亦皆奏请领用。

赏赐臣工是内殿物品的又一重要用途。清代皇帝非常重视对臣工的赏赐,这是他们彰显皇恩的重要手段。雍正十年(1732),经内务府奏请,皇帝赏赐人参、缎匹等物品每半月汇总奏闻一次,c以加强对宫中物品的管理。乾隆朝后,此种制度逐渐废弃,但物品的赏赐依然执行不辍。内殿是赏赐物品的重要来源地。这其中尤以赏赐蒙古王公等为最。乾隆三十五年(1770),内务府即因奏请领用内库猩猩毯、哆啰呢、漳绒、羽缎、羽纱等项共 730 余丈,漳绒、袍褂料等 350 件,以为赏用。这些物品主要用于新年期间紫光阁筵宴蒙古王公人等。至乾隆四十六年,内务府再次奏请领用此项物品。乾隆皇帝御批,令内务府向养心殿内殿总管王成“多多领取”。d嘉道年间,内务府亦经常奏请领用。此外,其他重要的赏赐亦取用内殿物品。嘉庆八年(1803)七月,嘉庆皇帝将内殿荷包赏赐凯旋东三省官兵。e嘉庆二十四年,赏初次来京祝寿土司 26 人,每人云产石朝珠一盘,亦皆出自内殿。f

在内殿众多的赏赐物品中,白银是较为重要的项目。道光以前,内殿有着较为固定的经济来源,收益颇丰。在此款项中,即有专款用于赏赐。据档案显示,内务府曾发银6万两交长芦盐政,以每月 1 分之利生息。其中,3 万两每年所得利息 7200 两交太平峪承办事务衙门恭备万年吉地岁修等用,其余 3 万两所得之利交内殿,以为备赏之用。g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同光时期。

最后,内殿还经常补充广储司之不足。养心殿内殿专属皇帝,但仍是宫中的一部分,与广储司本为一体,只不过侧重有所不同。当宫中需用内殿物品时,皇帝亦会进行统筹,将内殿物品拨出,以供应用。皇子分府、娶福晋及公主、格格下嫁时需用的诸多物品,都取自内殿。乾隆时期还将此定为成例,依照办理。h

自秦代确立了皇帝制度,即有少府负责其供养。至汉代,宫中承沿其制。入隋唐,设立了

a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恭制皇太后仪驾需用金两向内讨领事》,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b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成做銮仪卫礼轿帏帘等项需用缎匹向内库领取事》,嘉庆八年闰三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c 《奏请嗣后奉旨赏用内库银两缎匹貂皮人参每半月缮折奏闻一次折》,雍正十年五月十四日,《内务府奏销档》,档案号:180-255

d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请领内库哆啰漳绒羽缎等项以备赏用事》,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e 《总管内务府奏为遵旨向内殿领取荷包以备赏凯旋兵丁事》,嘉庆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0504-076

f 《总管内务府奏为拟赏土司使臣等朝珠由内府领事》,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g 《长芦盐政嵩年为办理长芦盐政解交内殿嘉庆十四年分利银事致造办处》,嘉庆时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堂呈稿》,档案号:05-08-030-3

h 《总管内务府(广储司)奏为恩赏绵恩福晋妆奁将库内现存物件抵用事》,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三十日,《内务府奏案》,档案号:05-

专门的宦官机构—内侍省,且唐时还设立琼林、大盈二库,为天子私库。宋时又有内藏库,为“天子之别藏也”。a明代,宫中设有内库,具体则包括内承运库、广积库、甲字库等十二库。清代则有广储司等库。

以上诸多内府机构之中,设有钱粮衣帛各库,负责皇帝及宫中人员的日常用度。综合而言,

这些库房皆属内廷,皇帝虽有最终的决定权,但其并非为皇帝所专设。即以存储金银内承运库为例,该库是皇帝专有,但亦为整个明宫所用,其性质与清宫的广储司银库相同。而养心殿内殿则是在广储司库房之外,为满足皇帝需要而专设,存储物品种类繁多,且皆为贵重物品。更为重要的是,它仅为皇帝一人服务,是真正意义的皇帝专属。这是清代皇帝所独创。

总之,养心殿内殿直接服务于皇帝,这使得其库藏较有保障,各种贵重、稀有物品经过皇帝御览之后,源源不断地充实其中。这极大地便利了皇帝的生活,在宫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其直接涉及皇帝的私密生活,养心殿内殿相关的档案文献数目无多,其诸多问题仍需要不断研究、深化。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填空。
第一空,与“产生”搭配。“热衷”或“收藏”均不能与“产生”搭配,因此排除B、D项。
第二空,搭配“运行”和“风险”。“触及”与“风险”搭配不当,因此排除A项;“出现”与“风险”搭配得当。

甲出国留学前将自己的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问,乙一直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乙因生意需要在家中宴请政府官员丙。丙对该字画赞不绝口,于是乙顺势将该字画赠送给丙。丙在回家的途中因酒醉糊涂,将字画遗留在出租车上。出租车司机丁略通收藏,发现该字画后便将其私藏,后通过拍卖所进行拍卖。收藏家戊在拍卖会上以3万元的价格买得此字画。甲回国后,经过四年追查,查得该画已被戊收藏,甲随即上门向戊索要。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甲向戊支付其购买该字画的费用后,戊应当返还该字画B.因乙是将该字画赠送给丙的,所以,丙不可能拥有该字画的所有权C.丁负有赔偿损失的责任D.甲不得向戊请求返还原物


反甲出国留学前将自己的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乙因生意需要在家中宴请政府官员丙。丙对该字画赞不绝口,于是乙顺势将该字画赠送给了丙。丙在回家的途中因酒醉糊涂,将字画遗留在出租车上。出租车丁略通收藏,发现该字画后便将其私藏,后通过拍卖所进行拍卖。收藏家戊在拍卖会上以3万元的价格买得此字画。一年后,甲回国,查得该字画已被戊收藏,便上门向戊索要。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哪项?( ) A.该字画仍应归甲所有,但应支付3万元给戌 B.因乙是将该字画赠送给丙的,所以丙不可能拥有该字画的所有权 C.丁负有赔偿损失的责任 D.戊作为善意第三人,从拍卖会上竞买下该字画,应当获得该字画的所有权


甲出国留学前将自己的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乙因生意需要在家中宴请政府官员丙。丙对该字画赞不绝口,于是乙顺势将该字画赠送给了丙。丙在回家的途中因酒醉糊涂,将字画遗留在出租车上。出租车丁略通收藏,发现该字画后便将其私藏,后通过拍卖所进行拍卖。收藏家戊在拍卖会上以3万元的价格买得此字画。甲回国后,四处追查,查得该字画已被戊收藏,便上门向戊索要。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字画仍应归甲所有B.因乙是将该字画赠送给丙的,所以丙不可能拥有该字画的所有权C.丁负有赔偿损失的责任D.戊作为善意第三人,从拍卖会上竞买下该字画,应当获得该字画的所有权


考题 以下属于金融市场投资的是( )。A.黄金B.期货C.企业产权D.古玩字画


甲出国留学前将自己的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乙因生意需要在家中宴请政府官员丙。丙对该字画赞不绝口,于是乙顺势将该字画赠送给了丙。丙在回家的途中因酒醉糊涂,将字画遗留在出租车上。出租车司机丁略通收藏,发现该字画后便将其私藏,后通过拍卖所进行拍卖。收藏家戊在拍卖会上以3万元的价格买得此字画。甲回国后,四处追查,查得该字画已被戊收藏,便上门向戊索要。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字画仍应归甲所有 B.因乙是将该字画赠送给丙的,所以丙不可能拥有该字画得所有权 C.丁负有赔偿损失的责任 D.戊作为善意第三人,从拍卖会上竞买下该字画,应当获得该字画得所有权


考题 字画投资的突出特征是其文化性比较高、 投入比较大。人们对字画艺术品的__________必然是在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障以后才有可能产生,同时,只有社会安定,才可能保证字画投资市场的运行不至__________太大的系统风险。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睐 触及 B.热衷 承担 C.需求 出现


考题 下列关于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扣除的财产原值表述正确的是( )。 A.拍卖通过画廊购买的字画,原值为该字画的市场价值 B.拍卖通过赠送取得的字画,原值为其受赠该字画时所发生的相关税费 C.拍卖祖传的字画,原值为该字画的评估价值 D.拍卖通过拍卖行拍得的字画,原值为该字画的市场价值


考题 字画投资的突出特征是其文化性比较高、投入比较大。人们对字画艺术品的必然是在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障以后才有可能产生,同时,只有社会安定,才可能保证字画投资市场的运行不至太大的系统风险。A.青睐触及 B.热衷承担 C.需求出现 D.收藏引发


考题 【多选题】目前收藏品投资的热点是()。A.贵金属B.钱币C.邮票D.名家字画等其它艺术品


考题 字画投资策略包括:“真”“境”“精”“名”“新” ()

1、传统流失的几种主要形式?

传统手工艺流失的几种主要形式,我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有拥有这种手艺的人,比较保守。密不外传,是他流失了。二是。这种手艺已经被现代的东西替代了,很多人已经不愿学了。

2、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的巨大冲击表现在哪里?

1820~1850年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相继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初步完成,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的巨大冲击以及在这种冲击之下所形成的艺术设计的严重危机,终于暴露了出来。

首先,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之下,部分手工艺设计被纳入了工业体系之中,手工艺人成为了熟练工人;部分手工艺设计日益萎缩,大量作坊关闭,工匠失业,技艺失传,工艺门类濒临灭绝;部分手工艺设计退居穷乡僻壤,凭借乡村交通的闭塞、资讯的阻滞、经济的落后、生活的单一、观念的保守而得以留存;部分手工艺设计为了与工业产品设计拉开距离,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实用性质,大力发展其非凡的技艺性和高度的艺术观赏性,由生活必需品向生活点缀品转化。

其次,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设计与制作活动相分离,导致了设计专业化的出现。传统手工艺中的设计与制作活动是一体的,心中所想,应手而为之。工匠作为器物的设计者与创造者,比较了解实用中的各种条件与需求,同时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艺术技能,因而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而机器大生产割裂了设计与制作的内在统一关系,工人长期重复单调划一的机械性操作必然导致创造性的衰退。不仅如此,艺术与技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艺术家沉迷于自己的象牙塔,不屑于从事日用品的设计工作,而工厂体系中的设计者、制作者又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

最后,工业革命动摇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优游自在的贵族阶层的经济基础,使得他们很难继续充当手工匠人和设计者艺术趣味引导人的角色。同时,工业大生产也造就了一批新兴资产阶级,许多出身微贱、粗浅无知的暴发户为了改换门庭,虽也想附庸风雅,但终难摆脱其市侩、伧俗的作风。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准普遍下降。

3、如何看待被科技取代的传统手工艺。800字作文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篇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篇三: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4、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超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中国手工艺有万年以上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我们都清楚地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统手工艺从鼎盛期日渐下滑,到世纪末,已衰退到历史的低点。而同样在这一百年间,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律、文化内涵的整理和研究却日渐兴隆,到世纪末已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这一反差耐人寻味,但并不奇怪,它们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生的。前者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紧密相联,是已发生的客观事实,不是理论问题。后者是在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有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本文拟从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潜在的蜕变因素、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冲突来分析21世纪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一、近代:潜在的蜕变因素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推翻了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了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旧的思想体系和陈规陋习,从而开辟了中国文化史的新纪元。然而在如此剧烈的社会震撼之中,传统手工艺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大体上传承了清代的风格和技艺,时强时弱地延续了几十年。但从它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将迫使它发生蜕变的潜在因素。
(一)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
在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手工艺提供了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礼服、礼器,小到民间的嫁衣、纸马。尤其是宫廷和宠大的官僚机构对高档手工艺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金、玉、漆、木、丝织、刺绣等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体骤变,使顶戴花翎、龙袍朝珠一夜间被废除,带有封建等级烙印的手工艺立即失去了市场。这是市场缩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来,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输入中国,如洋布、洋油灯、洋火、洋袜、电扇、电灯、钟表等等,逐步占领了大都市的市场,就连慈禧、光绪都有了钢琴和沙发。1893年(光绪十九年)上海安装了6325盏电灯,次年达到9091盏。接着,北京、天津,包括皇宫禁苑都装起了电灯(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样,实用手工艺的生产必然受到排挤。
(二)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
传统手工艺品原来就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高档品(即后来所说的特种工艺)。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一类是普及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高档工艺品早就成了少数人积敛财富的对象,古物则当作“古玩”收藏。据《查抄和 家产清单》,何家玉器库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块、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价银七百万两”。古玩器有“古铜瓶二十座、古铜鼎二十一座、古铜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价银八百万两”等等。民国以来,实用手工艺品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贵对高档工艺品的需求并未有丝毫减少。因此对手工艺品的价值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工艺品。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上升,使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晚清至民初苏州工艺美术的畸形发展就是一例,当时以红木家具、玉雕、珠宝、檀香扇、刺绣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种工艺品。
(三)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
近代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正如《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上个世纪初叶,当东南地区和大都市已经出现较多西装的时候,边远地区还在给少女裹足,社会上出现了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传统手工艺似乎无所适从。一些人感到世事的变迁,以创新来争取市场,如景德镇瓷瓶上出现了时装人物画。一些人处于猎奇心理,又丢不开传统的观念,就产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风格。如苏州东山雕花大楼,既有中国吉祥纹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罗马柱头和文艺复兴式的雕花,杂乱无章。只有刺绣不自觉地发生了比较彻底的蜕变。刺绣在古代以实用为主,明代露香园的“顾绣”开创了以绣仿画的工艺,并广为流传。在实用刺绣日趋衰退的时候,这种工艺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绣了。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的变革。总之,近代传统手工艺处在变与不变,似变非变的边缘线上,预示着一场难以阻挡的蜕变之风将要横扫中国。
二、现代:蜕变的必然性
20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的经济曾经大落大起,而传统手工艺反而大起大落,这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工业化社会,传统手工艺必然要发生蜕变是客观规律。而促成这一蜕变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20世纪50—60年代,传统手工艺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复兴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指导下,集体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个体作坊,以创办工艺美术院校和子承父业的两种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在计划性对外贸易的经济杠杆作用下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厂社难以维持,甚至倒闭。而个体作坊又渐渐兴起,手工艺生产以手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业和等级工资制度把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淹在“大锅饭”中,在新的经济体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结果是大量的实用品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如日用陶瓷、家具;少量的特种工艺品由作坊精雕细刻,如珠宝、金银首饰等等,发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与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脱离。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虽然简朴,实际上已有严重的“西化”倾向。如单调的西式、简陋的西式住房、不变速的自行车、蒸气火车头等等。传统手工艺除了换取外汇,与人民生活已经离得很远。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拢,西化趋势加速,居住环境的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车的增多、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业化产品,价廉物美。手工艺品虽然价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业家斥巨资建立了紫檀博物馆,能如此做的又有几人?可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必然造成传统文化中物质层面的收缩,哪一个民族都难以摆脱这个规律。
(三)“推陈出新”的误区
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始终处在“流变”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风格。现代的“推陈出新”是不是能够使它重新与时代潮流相汇合?70年代的两次创新尝试说明这是十分艰难的。在“文革”的闹剧中,传统手工艺在“样板戏”的感召下,曾出现直接反映革命题材或“样板戏”某个情节的高潮,可以称为“样板戏式”的推陈出新。这种创新基本上排除了艺术规律。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种创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后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传统手工艺,又作了“文艺复兴式”的创新尝试,也就是提倡复兴“汉唐风格”、“敦煌风格”等。意欲摆脱几十年来明清风格的束缚,从古典艺术中汲取养料使之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然而这种变相的复古在70-80年代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两次“推陈出新”的遭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毋庸赘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风格中,不仅因为它们与近代直接相联,而且明清遗物众多,如建筑、园林、家具、书画、戏曲、小说等等,它们与手工艺品融合为一道古典文化的风景线,形成了认识上的定势。对于专家备加赞赏的汉唐、敦煌等艺术反而感到陌生。苏州寒山寺近年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复兴,即使艺术水准很高,也难以为多数人赏识。二是改良不能挽救传统手工艺。上述两种“推陈出新”都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材料、表现手法极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题材上进行切换,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或者以既定的样式显示历史的深远;或者使技艺和风格分离,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三、再生之路:脱胎换骨
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现代样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装,纽绊做成假扣,团花可以剪一块织锦缎替代等。这种形式既能寄托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适应现代化环境,生命力将十分顽强。上述三种类型中,后两种都以风格和技艺的分离为特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
(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
传统手工艺的思想内涵很丰富,难以一言蔽之。但从根本上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级观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思维、永不忘本的传承意识、辟邪纳吉的民俗传统是融为一体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往往迫使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层面与精神内质相剥离,或者给旧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旧形式新内涵的典型莫过于北京故宫从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馆、江南园林从私家花园成了人民公园。另外,我们常见以京剧脸谱、傩戏面具作装饰的现象,它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或者什么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格。现代人佩玉只是为了吉祥,谁还记得孔子关于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诲呢?所谓旧内涵新形式的结合,是指用现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观念和思想。如现代时装设计中那些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品、现代少数民族舞台服装的设计制作均是如此。再如,阴阳五行说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观念,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这种观念最直观的反映。2001年“艺术和科学”研讨会的系列招贴画《金木水火土》(见《装饰》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视觉形象表现五行、五色观念。由李政道创意的雕塑《物之道》(见《装饰》2001年四期彩页)则是以“阴阳互抱”为内涵的现代作品。
(二)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
中国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思想内涵。同时,材料和工艺独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为文化遗产,风格和技艺永远是一个整体。但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却不能不使它们分离。因为材料和技艺既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也带来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样镂刻精细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现代社会并不重视玉和象牙的经济价值,更需要华而不贵、随风而变的饰物和用品。如果使传统手工艺的形成和技艺脱离固定的关系,就有了再创造的空间。如软雕塑表现彩陶纹样,用地毯表现汉代画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尝试。反过来,用传统技艺反映新题材也是一种移植,上文已说到的现代陶艺即是典范。但是,也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于传统工艺。有一处陈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制作现代人物大型彩塑、变优势为劣势,难以成功。
(三)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
传统手工艺曾经与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一些产品为当时的生活服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中,它们的实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如江南旧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样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几何纹。在现代建筑中本已完全不用这种木制窗格,但在室内装修中,它们被挂墙上,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欢迎,甚至出现了制成新窗格再做旧的现象。又如,服饰绣品成为挂件、石磨和栓马桩放在院子里等等。这些曾经是非常实用的产品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再也不会有使用价值了。这样的“蜕变——再生”不能不说是非常典型的。 总之,传统手工艺的风格将是永存的,然而,它却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那就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类齐全。它是苏州的骄傲。但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苏州工艺美术事业的新发展呢?这是每个工艺美术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在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全体职工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工艺美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少产品的艺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历史水平。如刺绣,檀香扇、仿古铜器等等。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还有不少工艺品尚落在历史水平的后面。产品往往是老面孔,都似曾相识。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对待传统的东西,缺乏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只是一古脑儿地继承或者说是仿制。产品陈旧,缺乏时代感。缺乏时代感的作品,又怎能获得这个时代人们的喜爱和赏识呢?
任何一件工艺作品都要有时代的风格,时代的气息。没有时代内容和时代气息的作品是枯萎的作品。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并且有时代内容和气息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但传统也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而得到发展的。传统从来就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外来的东西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传统看作是静止的,排外的,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为发展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工艺美术品而服务。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时代产品,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广的范围,全面地研究和继承优良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也就丢掉了自己的特长。那未,如何突破以往继承传统的狭隘界限,在传统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呢?一是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工艺美术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工艺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外资和民间资金发展外贸产品。苏扇是传统产品之一,利用传统的制扇技艺积极开发系列产品,即“工艺扇、电脑扇”等产品,其特点表现在材质上,如扇骨,扇面制作上的变化,扇骨采用聚苯烯硬塑,图案花样采用烫金,从而替代传统的竹骨,扇面面料采用不同的棉布涤丽纶,从而替代传统的纸质。胶水采用高强度水溶性胶水,替代传统的桨糊,改变传统纸扇易蛀、易损坏的缺点。其扇不但造型美观大方,扇面新颖夺目,可洗性,价格适中,其质量远远超过了“西班牙扇”,得到西方各国人士的普遍喜爱,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要研究传统,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这是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和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对它的研究、开发做得很不够。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研究。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国际市场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刺绣品、丝绸服装品、床上用品等产品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把握机遇,在继承传统产品的同时,勇于创新,积极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现代人所喜爱和赏识的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品。特别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新产品的发掘、开发,使我们的工艺美术产品有新的面貌、新的技术、新的材质、新的品质。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现在人们喜欢所谓的“流线型”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只不过有一种新鲜活力,欢快的情感表现。工艺美术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首先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欣赏价值。人类创新各种生活用品,首先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同时也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制造产品。工艺品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标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产品的审美功能上必须要不断地创新。象过去厅堂陈设的太师椅,那样方,那样大,那样的笨重,那样的庄严,那样的一本正经。你喜爱么?不仅坐着不舒服,其式样也离开了时代审美标准。工艺美术品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在产品审美功能上要不断创新。现在我们的工艺美术品,常常是多少年一贯制,脱离现实生活,这正是阻碍我们工艺美术发展的要害所在。 开发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使传统技艺传统风格在新技术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我们现在的微雕产品,一粒米大的象牙刻着首诗,一根头发上刻着一首诗,在过去是难以做到的,现在能做到了,这正体现了现代光镜技术。可以这样说,每个工艺美术精品,都体现出时代性,不但表现在产品使用和审美功能,而且还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决定着一个时代产品的基本面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也为艺术表现能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应该是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工艺美术品。但是我们现有的工艺美术品,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仍很突出,而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工作比我们做得好,如漆器是我国的传统产品,后来才传入日本,日本人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大漆”的化学成份,研究干方法,使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方面都越过了我们。科技落后,产品也必然落后,这些是影响我国工艺品升级换代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说,没有冶炼技术,就没有青铜器,也就没有编钟乐器。编钟是我国西周和东周的青铜乐器,它由一系列的钟按顺序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如湖北随州市战国早期曾候乙墓葬出土的“曾候乙编钟”就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编钟,共65枚一套。1999年初,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党中央、国务院下达计划,要求苏州在9个月内研制成一套仿古铜乐器“中华和钟”,108枚。其造型要在古代编钟基础上改制,其颜色、音量、音色都有严格规定要求。苏州工艺美术家们奋力拼搏,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成功地研制成一套“中华和钟”,不论在造型设计、定样、翻模、浇铸、制作,还是在上色、调音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了最佳的技艺水平,同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积极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108枚钟挂在一起,音质优美,气势宏大。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曾候乙编钟。108枚编钟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着国家的祥和、吉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华和钟”的研制成功,是我们苏州工艺美术事业上一次新的突破。给了我们一个启迪——运用传统技艺结合时代特征,勇于创新,开拓时代产品是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继承、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必经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工艺美术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车轮,加快步伐,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更美的作品,以满足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同时也使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闪耀出新的光彩。

5、中国为什么有一些传统工艺失传了?

art.(翠鸟蓝艺术品。)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饰,和扇子到屏风。当西方艺术收藏家都集中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包括瓷器,漆器,雕刻,景泰蓝,丝绸,绘画,翠鸟艺术对境外的人来说是陌生的。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和大多数有荧光,电化颜色的动物——如闪蝶的翅膀不同,翠鸟羽毛那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些微观结构形成的羽毛被称为光子晶体。最昂贵的点翠作品使用来自柬埔寨的翠鸟。如此之大的出口需求使羽毛出口贸易成为高棉帝国敛财的手段,用来资助宏伟的吴哥窟等寺庙的建筑。

6、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的冲击对艺术设计带来哪些危机?

1820~1850年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相继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初步完成,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的巨大冲击以及在这种冲击之下所形成的艺术设计的严重危机,终于暴露了出来。

首先,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之下,部分手工艺设计被纳入了工业体系之中,手工艺人成为了熟练工人;部分手工艺设计日益萎缩,大量作坊关闭,工匠失业,技艺失传,工艺门类濒临灭绝;部分手工艺设计退居穷乡僻壤,凭借乡村交通的闭塞、资讯的阻滞、经济的落后、生活的单一、观念的保守而得以留存;部分手工艺设计为了与工业产品设计拉开距离,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实用性质,大力发展其非凡的技艺性和高度的艺术观赏性,由生活必需品向生活点缀品转化。

其次,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设计与制作活动相分离,导致了设计专业化的出现。传统手工艺中的设计与制作活动是一体的,心中所想,应手而为之。工匠作为器物的设计者与创造者,比较了解实用中的各种条件与需求,同时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艺术技能,因而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而机器大生产割裂了设计与制作的内在统一关系,工人长期重复单调划一的机械性操作必然导致创造性的衰退。不仅如此,艺术与技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艺术家沉迷于自己的象牙塔,不屑于从事日用品的设计工作,而工厂体系中的设计者、制作者又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

最后,工业革命动摇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优游自在的贵族阶层的经济基础,使得他们很难继续充当手工匠人和设计者艺术趣味引导人的角色。同时,工业大生产也造就了一批新兴资产阶级,许多出身微贱、粗浅无知的暴发户为了改换门庭,虽也想附庸风雅,但终难摆脱其市侩、伧俗的作风。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准普遍下降。

1851年,英国政府为了检阅工业革命以来的伟大成果,展示英国睥睨天下的雄厚国力,而在伦敦召开了首次世界博览会。该博览会在集中展现工业技术巨大威力的同时,也全面暴露出产品设计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工业产品美学质量的低劣和手工艺设计传统的丧失令人深感揪心。当时的《伦敦时报》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展览中的装饰设计明显缺乏明确的原则——在我们看来,整个欧洲的工艺品制作者都彻底地陷入了混乱之中。”这种混乱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两大弊端:一是盲目复古、风格芜杂;二是堆砌装饰、华而不实。

7、智能行业发展迅速,以后普通劳动力会被机械取代吗?

智能行业发展迅速,以后普通劳动力会被机械取代吗?怎么说呢,虽然说现在的智能行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普通劳动力大部分都不会被机械取代,但是并不是说全部普通劳动力都会被机械取代,普通劳动力在社会上存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现在的智能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现在的智能行业并不算得上真正的智能,只是现在的智能是自动化而已,还需要劳动力来掌控这些智能,所以说大部分的普通劳动力都会被这些机械代替,但是有一些普通劳动力就不会被淘汰,因为智能行业有很多的智能是需要人来掌控的,所以就导致并不会说全部的普通劳动力都会被代替。

现在这个时代都是智能化时代,虽然说智能化已经很高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子,也不能够淘汰全部的普通劳动力,即使智能化再高也需要人来掌控,这些智能化的产品,需要人来操控,这就导致了,即使这些智能化能够淘汰大部分的普通劳动力,有一小部分的普通劳动力还是不能够淘汰的。

总的来说,现在智能化产业发展迅速,机械化肯定会代替大部分的普通劳动力,但是呢,有一部分的普通劳动力是不能够被代替的,因为这一部分的普通劳动力是来掌控这些智能化产品的,即使在智能化也需要人来监督这些智能化产品,一旦发生意外的话,需要人为来制止,所以说就注定了,有一部分的普通劳动力是不可能被代替的,即使智能化普遍,也不可能说完全的把普通劳动力给代替了,因为有一些事情是智能化不能做到的,这时候就需要普通劳动力来完成这些事情。

8、历史上都有哪些传统工艺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遗忘了?

科技的进步确实代替了很多手工业,很多传统的工艺消失确实是非常可惜啊。

打铁花。这是我在一个节目上偶然看到的,高温烧化了的铁放入特制的“花棒”里面,表演的时候用力洒向高空,铁水在空中炸成金灿灿的花朵。它最早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中间也断断续续过,作为民间的传统烟火表演,象征着喜庆和祈福。

不过这个工艺因为太危险了,手艺人越来越少。

画糖画和捏糖人,我很小的时候还见到过,白糖熬制金黄然后由手艺人在板板上画出不同的图案,以前还有个转盘,你转到哪个人家才给你画哪个。可以吃,甜甜的,是童年的味道。捏糖人我是没有吃的,因为不知道怎么下口。一般的师傅都喜欢捏西游记的人物,你买一个我买一个就能一起比划着玩半天,仿佛小小的糖人就是自己。

弹棉花。因为现在都有机器弹了,所以很少还有手工谈的,当年我们镇上还有一对老夫妻弹,我妈很喜欢自己买棉花然后拿去找他们加工。手工出来的棉花被暖暖的,很舒服。

纳鞋底。很久之前的女人都会做的工艺活,但是现在几乎很少有人会做了吧。厚厚实实的鞋底满满的都是妈妈的爱,现在几乎只有老人才会做了,年轻人更喜欢去买,因为时尚好看还不费力气。

棕榈叶编织。印象里面我以前还有棕榈叶编织的蚂蚱,栩栩如生,忘记是谁给我编织的。现在突然想起来,似乎很久没有看见手工编织的小动物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