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哪个时期的作家、作品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

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

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

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

)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

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

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

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

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

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

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

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

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

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

“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

代表:沈从文《边城》。

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

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

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

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

《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

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

②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

军事题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

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

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

代表: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

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

代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代表: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

《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1.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诗集有《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2.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人。现代小说家、家。其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3. 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其散文《荔枝蜜》《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均为名作。

  4. 魏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5.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

  6. 贺敬之,山东人,著名诗人、剧作家。作品有大型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获斯大林文学奖),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7.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有叙说“家史性”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

  8.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9.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

  10. 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相。《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11.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13.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历时二十余年修成的。全书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4.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5.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原作散失,有干宝辑录本。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人。

  16.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作《三国志》是一部国别体纪传断代史。

  17.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18.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19. 范晔(398-445)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后汉书》纪、传的作者。

  20. 刘义庆(403-444),南朝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新书》。

  21.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代文艺理论家,著作《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2.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水经注》。

  23. 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著作《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24.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25.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6.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著有《李太白集》。

  27.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28. 岑参(约715-770),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29.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0.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被时人称为“诗豪”。

  3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32.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唐代文学家。著有《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33.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34.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传》是唐传奇名作。

  35.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36. 罗隐(833-909),晚唐文学家。诗歌、杂文在晚唐独树一帜,鲁迅对其评价很高。

  37.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以清丽精炼的语言,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词成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对后世词坛影响极大。著有《南唐二主词》(包括其父李

§2、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1921――1927)

  一、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成立时间:1921年1月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

  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二、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1、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成立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3、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成立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六、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成立时间:1924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八、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

  3、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十、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1、改编《黑奴吁天录》

  十一、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

  1、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

  2、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十二、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提出了“爱美的”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十三、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

  1、主要成员:田汉

  2、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十五、上海戏剧协社:

  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

  十六、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

  十七、1921年――1927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

  十八、1921――1927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十九、1921――1927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译。

  4、社会黑暗,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

  二十、1921――1927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

  2、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

  3、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

  二十一、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

  二十二、穆木天:《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诗是要暗示的”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

  二十三、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

  二十四、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主张及其意义与偏颇:

  主张:1、提倡革命的文学。

  2、为创作革命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

  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

  意义: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

  偏颇:1、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侩”的评价粗暴否定。

  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二十五、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的差异和分歧:

  1、“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2、“整理国故”之争(胡适)

  鲁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评

  3、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

  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鲁迅及《语丝》展开论战

  二十六、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1、主要活动时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2、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3、主要刊物:《礼拜六》――故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4、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亚)

  5、主流:言情小说

  6、坏的支流:黑幕小说

  7、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

  二十七、简评鸳鸯蝴蝶派:

  ――20世纪前半期中国近现代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文学流派。其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小说创作为主,主流是言情小说,其内容多为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这些都是坏的支流。

  二十八、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学衡派:1、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啸

  2、刊物:《学衡》

  甲寅派:1、主要人物:章士钊

  2、刊物:《甲寅》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7――193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被称为什么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