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是什么体裁的史诗

  英国是工业化进程最早的大不列颠帝国!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度你了解有多少呢?以下便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所带来的英国知识竞赛的一些试题,希望各位会喜欢!

  英国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

  2.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夫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系统;二是拜占庭系统;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亚瑟与圆桌骑士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

  3.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应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4.“温柔的新体”:温柔的新体诗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了对崇高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

  5.《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象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一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幻游。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中译本通称《神曲》。

  6.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抒情诗集《歌集》,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采用十四行诗体,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些新特点对后世欧洲诗歌的形式及内容产生了很大影响。

  7.《巨人传》:拉伯雷的代表作品,主要描写巨人卡刚都压和他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无情的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情节离奇、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讽刺辛辣。

  8.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各种恶作剧,表达了作者的消极反抗情绪。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9.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代表人物彼特拉克、拉伯雷、薄伽丘。

  10.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以马洛的成就最突出,他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1.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12.“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这个主张在16世纪已有人提出,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发展的更加明确: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之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三一律”虽然使剧情集中,但更多的是束缚。

  13.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成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巴洛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愁。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14.清教徒文学:17世纪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在清教旗帜下,掀起了反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

  15.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实质是为推翻封建统治的政治革命做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16.伤感主义文学:是启蒙主义支流或是其继续和发展,最先产生于英国,是当时城乡中小资产者的反映,不满地主资产阶级的掠夺,又无力反抗,怀念已逝的宗法社会的“田园生活”。创作上突出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内心感受,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充满感伤情调,由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17.墓园诗派:是英国伤感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其特点是他们抒发神秘而忧伤的情感,常以死亡和墓地为吟咏的对象,基调是抑郁伤感的。

  18.狂飙突进运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得名于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飙”作家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以其高水平的创作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运动反对封建枷锁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19.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浪漫主义文学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的时代人的激烈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20.湖畔派:“湖畔派”诗人由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湖畔派三诗人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

  1.希腊神话特点:

  ①极强,它把自然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

  ②故事性极强,希腊,普遍具有来龙去脉,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十分动听。

  ③哲理性强极强,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

  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及其主要成就

  1)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又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的文学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就是抒情和寓言。

  3)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又称“古典时期”,这时期文学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4)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3、《荷马史诗》认识价值

  ①社会现实:军事民主制《伊利亚特》家奴制《奥德赛》,社会大分工,物物交换,一夫一妻制(男女不平等)。

  ②价值观念:英雄、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众神、哲学观与人文精神,悲剧意识。

  4、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魅力)

  ①布局严格,取材精妙。“一个人的一个行动”;“穿插与追叙”,“主线与副线”

  ②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多方面”“烘云托月法的运用”

  ③语言自然质朴,优美生动,新颖奇特的比喻,更是史诗一大突出的艺术特点。

  5、《美狄亚》的思想内容

  全剧通过一个血腥的复仇事件,描写了一出动人的家庭悲剧,提出了“妇女地位”的社会问题,表现了剧作者对妇女命运的关切和同情,歌颂了主人公为争夺平等权利的反抗斗争精神,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社会道德沦丧,妇女遭受压迫的生活现实。

  6、为什么说“阿基琉斯的愤怒”是《伊利亚特》的主题

  首先,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的和核心英雄人物,其行为推动史诗进程与发展。

  其次,阿基琉斯身上出现古希腊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念;再次,阿基琉斯身上体现出古希腊人身上淳朴的哲学观念和萌芽的人文意识。

  最后,阿基琉斯还反映出古希腊人与命运冲突的主题。

  7、论述:为什么说希腊文学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传统的萌芽阶段

  古希腊研究专家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首先,希腊哲学思想中,确立起了“人是万物尺度”的重要观念,希腊文化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基本欲望,这是古希腊文学与文化人文传统之根本。其次,古希腊文学善于表现人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冲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体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与命运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即典型的希腊式悲剧精神。再次,古希腊文学与文化大胆表现了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快乐之源,追逐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与自由意志的另一种展现方式。最后,古希腊文学与文化表现出典型的“神—原欲—人”的三位一体框架,是典型的自然原欲文化形态。

  8、为什么说中世纪文学也是____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____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但是也看到,在基督____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一是基督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材料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____体系之中。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的宗教性很强烈。

  9、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思想特点

  第一、____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点击下一页有更多关于英国文化知识的精彩内容

关于荷马,我们不用知道太多,只知道这几点就好了:他是一个生活于距今约2700多年前的古希腊男人。他的生平没有确凿的史料以供佐证。他是个盲人。他是个吟游诗人——在书面语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用口述的方式创作并吟唱诗歌。他有两部可能独立完成也可能与人合作完成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他都是个伟大的诗人。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管他有没有读过《荷马史诗》,他都不会不知道这两部史诗对整个世界的文学造成了多么持久而深重的影响。也许他还意识不到这种影响的真正价值,但他至少可以从各类可以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西方文学)见到四处引用这两部史诗的诗句以及对它们不吝赞美的提及,从而对其产生某种热烈的好奇。我想,最常见的一句赞美可能是:“《荷马史诗》正是西方文学的滥觞。”——如果还有读者对这句话不甚了了——他对西方文学不怎么感兴趣,那么他也可以从这样的评论里来相对认识到其中的含义:“《诗经》正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尽管这两本诗集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对各自所处的地域而言,它们的地位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但还是让我们先把这些声名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边吧。

《伊利亚特》(Iliad)又名《伊利昂之歌》(The Song of Ilion)。伊利昂是特洛伊城(英语作Troy,拉丁文作Troia或Troja,又译特洛亚)的希腊名称。特洛伊城是一座在公元前30世纪至前20世纪之间繁荣一时的古老城市,差不多与我国的炎黄时代处于同一时期。它在特洛伊人的统治末期(约公元前12世纪末期)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但也流名千古的战争——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由当时的希腊人发起,历时共十年之久,在最后一年希腊人最终利用著名的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城。《伊利亚特》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在这场十年战争最后一年里的某一时期发生的情景。虽然它并未从头至尾讲述特洛伊战争的全貌(这显然太复杂了),它所截取的这一段时期的关键情形却基本涵盖了这场战争的所有主要人物,从对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的描绘和对诸多战斗场面的生动叙述,我们也得以管中窥豹,领略到这场战争极富传奇色彩的魅力。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不同凡响”——这一点已由后世诸多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所肯定:特洛伊王国的一位王子在造访希腊的时候,爱上了一位斯巴达国王的妻子(美貌绝伦的),他拐走了她,将她带回了自己的王国。这位国王与希腊国王是兄弟,他自然要夺回自己的妻子——不由分说地拐走别人的妻子,这种事情在任何国家都无法容忍,更何况拐走的还是一位王后(美貌绝伦的)。于是国王兄弟二人便召集军队,并选出一干名扬四海的英雄将领,准备进攻特洛伊城。

这场战争的过程同样不同凡响——就传说而言,它是一场人神共同参与的大战;就历史而言,它的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十年。

在这场战争不同凡响的结局里,希腊人最终用一个在如今看来确实漏洞百出的计谋(但不失为一个时机恰好的计谋)战胜了特洛伊人,而这两个国家(至少对其中一方而言)也因这一场战争名载史册,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其无比耀眼的光芒,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但同样都是永恒的——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津津乐道的谈资。

《伊利亚特》所截取的是这场战争最后一年里某段时期发生的事,诗中所描述的主要情节(其他的都是关于这场战斗的前因与细节的叙述)是战争双方最后几场决定性的战斗,这几场战斗以阿基琉斯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为起因,以特洛伊人的主将赫克托耳战死为结局,继之以特洛伊国王年迈的普里阿摩斯单身闯入希腊人军中说服希腊主将阿基琉斯的动情的赎子情节为过度,全诗最后则在赫克托耳应得的体面葬礼中煞尾。

但我还不能说整个《伊利亚特》讲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伊利亚特》全诗共二十四卷,约一万五千多行,在我读的汉译本统计的字数是约35万字,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包括人与神)多达近四十个之多。这些人物不仅在各自阵营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双方阵营之间也都有着微妙难言的关系。要把这些人物关系全都理清楚,诚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些关系同样还涉及到奥林匹斯众神之间的渊源和具有一半人性一般神性的英雄们与这一渊源之间的联系。在此,我只打算述说一些关键人物之间比较重要的羁绊。

希腊人统帅阿伽门农与全军主将阿基琉斯之间,因为一次关于战利品之间的争执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矛盾: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希腊军中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场瘟疫导致全军元气大伤,希腊人认为这场瘟疫是来自神的惩罚,但不知道原因何在,后来根据军中一位预言家的揭示,说明是因为统帅阿伽门农拒绝了太阳神阿波罗的一位祭司的祈吿而招致了这一报复,这位来自特洛伊城的女祭司曾恳求阿伽门农将其俘虏的一位女俘(即女祭司的女儿)还给她(愿意支付大额赎金),然而阿伽门农因贪图该女俘的美色而拒绝赎还。希腊众将领得知这一原因后,都十分愤怒,尤其是阿基琉斯的愤怒,他平日就因自己所获的战利品与他的功劳不相称而对阿伽门农颇有不满,他站出来强烈要求阿伽门农允许女祭司赎回她的女儿,以平息太阳神的怒气;阿伽门农自然心有不甘,然而众人一致要求他履行对全军的统帅之责,尽早解除日益恶化的瘟疫,否则十年的征战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在无奈之中阿伽门农同意了大家的要求,但他同时也为了维持自己主帅的尊严,借公平之口要求阿基琉斯及其他几位将领用自己的女俘和战利品来补偿他的损失。这一要求当然立即被拒绝。

愤怒的阿基琉斯尚未平息他的怒火,反而又被火上浇油,他怒不可遏地拔出利剑要当场与阿伽门农决斗;阿伽门农自然不是阿基琉斯的对手,但作为统帅他也无法示弱。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智慧之神雅典娜在阿基琉斯的心中显现,劝说他顾全大局而勿要因一时怒气枉费了十年苦功。阿基琉斯接受了神的劝告,愤愤不平地回到了自己的营帐。阿伽门农却不愿善罢甘休,他命令手下强夺了阿基琉斯钟爱的一名女俘。阿基琉斯得知后,虽然受此大辱咬牙切齿,但因着神的忠告而暂时咽下了这口气——他没有去找阿伽门农的麻烦,他做出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决定:从此拒绝为希腊人——当然是因为希腊人的统帅阿伽门农的缘故——作战。

瘟疫的惩罚终于被神解除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再度争战。然而由于特罗伊人主将赫克托耳的神勇——唯有阿基琉斯堪与之匹敌,希腊人节节败退,大有全军覆没之虞。众将领都来劝说阿基琉斯不计前嫌,重披战甲为希腊人的荣誉而战,但阿基琉斯不为所动。此时,希腊英雄帕特罗克洛斯——阿基琉斯最挚爱的朋友,眼见希腊人将陷入绝境,在含泪对阿基琉斯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劝说后,虽然阿基琉斯被挚友的激情所深深感动,但他还是无法忘记所受的耻辱;他同意借给好友那一套他曾穿着令特洛伊人望风而逃的战甲和斩杀无数特洛伊人将领的利剑,去代替他上场征战。有了这套神造的装备,再凭着帕特罗克洛斯自己神赐的骁勇,无需阿基琉斯也能扭转战局。帕特罗克洛斯就这样——在众神的安排下——穿着阿基琉斯的战甲、手握长矛与利剑,以绝不亚于真正的阿基琉斯的勇气重返战场,大肆冲杀。经过一番激烈而血腥的战斗后,勇猛的帕特罗克洛斯终于还是不敌特洛伊人的反攻,在被乱军中一支无情的长矛按着神准确无误的指示正正从背后刺透了胸膛之后,他轰然倒下的身影成为了整个特洛伊战争中最为悲壮的场景之一。奄奄一息之时,他用最后一丝勇气羞辱了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赫克托耳将沉重的脚踩在他的胸口,拔出了那根无情的长矛,结束了阿基琉斯最挚爱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的生命。

阿基琉斯在得知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噩耗后,愤怒与泪水淹没了他悲痛的心。他将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同时又把来自这一后果的仇恨归咎于特洛伊的骄傲赫克托耳。同样不会为希腊人、为希腊人的统帅阿伽门农作战,但他誓要为了帕特罗克洛斯之死血洗特洛伊。无可匹敌的阿基琉斯重返战场,最后的决斗——来自两位神佑的英雄之间最后的殊死一战:众神之间——恩护希腊人与阿基琉斯的大地之母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一派,与荫蔽特洛伊人与赫克托耳的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和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一派,也各自按着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战斗。这一最后的战斗之经过自然是惨痛壮烈的,更多的将领与兵士在这场血战中死去,最终,阿基琉斯靠着神力在一对一的决斗中战胜了无往不胜的赫克托耳。他将赫克托耳的尸首拴在战车后面,在特洛伊国王老迈的普里阿摩斯——赫克托耳白发斑斑的父亲面前,在老人那浑浊的眼泪与悲痛欲绝的哀嚎中,以拖拽无力的赫克托耳在尸身累累的战场上绕圈以泄愤。

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为赎回爱子赫克托耳的尸体,受神的启示只身来到希腊人的军营,来到阿基琉斯的营帐。他对阿基琉斯恳求道:

想一想你的父亲,神一样的佩琉斯,他和我

一样年迈,跨越苍黄的门槛,痛苦的暮年!

邻近的人们必然对他骚扰逼迫,而家中无人

挺身而出,使他免于困苦和灾难。

然而,当他听说你还活在人间,心中会荡起

喜悦的波澜,希望由此产生,日以继夜,

想望见到心爱的儿子,从特洛伊大地回返乡园。

至于我,我的命运充满艰险。我有过最好的儿子,

在辽阔的特洛伊;但是,告诉你,他们全都离我而去!

我有五十个儿子,在阿开亚人进兵此地之时,

十九个出自同一个女人的肚腹,其余的由

别的女子生孕,在我的宫居。强悍的

阿瑞斯酥软了他们的膝腿,他们中的大部分,

只给我留下一个中用的儿郎,保卫我的城堡和兵民;

他为保卫故土而战,几天前死在你的手里,

我的赫克托耳!为了他,我来到阿开亚人的船边,

给你带来难以估价的财礼,打算从你手中赎回我的儿男。

敬畏神明,阿基琉斯,想想你的父亲,

怜恤我这个老头!我比他更值得怜悯;

我忍受了世间其他凡人从未做过的事情:

用我的嘴唇亲吻你的双手,杀我儿郎的军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二十四卷》,陈中梅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基琉斯既为半神也身为人子,被这番出于真诚而悲怆的父子之情的恳求打动,同时也深知这是来自神的指引,否则普里阿摩斯绝无可能独自潜入希腊人的军营。他接受了老国王的赎金,归还了赫克托耳的尸首。

“就这样,他们礼葬了驯马的赫克托耳。”

《伊利亚特》的整体结构根据包括上述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层层推进,矛盾的产生、高潮与和解经过诗人神赐般的艺术创造力天衣无缝地连贯为一体,作为史诗,气势磅礴自然震荡于头尾之间,其语言特色,如以具有鲜明贴切特征的修饰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不同的情节里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当读者把这些散落于不同诗节中的修饰语集中起来,一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活生生的人便跃然纸上。我在读这部史诗时,总会被其感染力十足且朗朗上口的叙述所陶醉,一时情到深处的激情朗诵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们各具特色的魅力——无畏的勇气、忠诚的友情、深邃的智慧、雄辩的口才和团结一致的意志,都令人从内心深处感到钦佩。我经常会被不自觉地代入到诗歌的节奏所营造的故事氛围里,有时陶醉过深,甚至还有一度亲临古希腊喧嚣激烈的战斗的幻象。这是我读的第一部史诗,自受到这部史诗无以忘怀的震撼之后我也对史诗不再因其崇高的地位和关于译本的种种道听途说的不足而敬而远之。尽管史诗这种体裁内涵尤其丰富、翻译难度很高,但是好的译本总归还是能阐发出其主要的神韵的。

关于《伊利亚特》的汉译本我经手过的有罗念生先生与王焕生先生的合译本和陈中梅先生的独译本。我最先读完的是陈中梅先生的译本,后来对一些重要和感兴趣的段落又与罗与王的译本对比过,按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和至今残留的印象,还是陈中梅先生的译本更值一读。对译本的对比这里就不做出选摘分析了,也有一些读者按自己的阅读感觉喜欢前者的译本风韵,这都是见仁见智的事;不过我确实得多说一句,假如对译本缺乏经验而又对网上莫衷一是的争议而选择为难的话,大可略微比对一下两种译本的首尾,也许多少能看出一些区别。

有关《伊利亚特》的文学理论可谓汗牛充栋,其巨大影响绝无溢美之嫌。然而原书总要去阅读,否则便无法对其产生内心的感受。没有切身的感受,再多的理论都不过是一种迷幻的想象,它们就像遮在原著前的层层帷幕,不绕过这些帷幕,就不能看到舞台上的演出。我想,这些具有极大艺术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但凡能识字的人都该读一读,至少在一生之中读上一遍;深入研究是学者们的事,他们孜孜矻矻的研究能最大化地开发出一部伟大作品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对普通读者而言,我们虽没有这样的学识和必要的目的,但买本词典以同样孜孜矻矻的精神去按着自己的认识读一读这些哪怕略微思考也能获得实际益处的伟大作品,也并非全然是徒耗精力。伟大作品虽然幽深,但同样有许多明显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美德点缀其中。在《伊利亚特》中,这样的美德更是俯拾即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