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的三体开拍了吗《三体》与腾讯《三体》谁更有投资价值?

11年前,盛世新影的导演张番番声称用10万元买断了《三体》五年的版权。

但在早些日子,《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却严词辟谣,否认了这一消息。

不过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的是,从2009年至今,书迷们仍然没有看到《三体》上映。

不久前,Netflix(网飞)公司打算将《三体》拍成电视剧的消息一时间惊爆了网络。

Netflix是一家订阅制的播放平台,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它,但你绝对听过或看过它出品的美剧:

讲述美国权力斗争的《纸牌屋》,讽刺现代科技生活的《黑镜》等等。

更有甚者直接打出了“网飞出马,《三体》有望”的口号,不难看出这家公司的强大实力。

只不过《三体》小说影视化的道路不可谓是“命运多舛”。

2013年游族影业立项,2016年预告上映,却没想到最后出品方居然倒闭解散。

7年改编尽数沉沦,如今网飞成为“接盘侠”,又能否结束《三体》的翻拍烂尾的“死局”呢?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网飞这一回拍摄《三体》下了“血本”,预计投资不会低于“权游”。

早在2018年,就想对《三体》下手,但一听到游族要价10亿美元后便很快“缩回”了美国。

同样,网飞很清楚拿下这部剧的版权之后才是“砸钱”的硬仗,但它已经做好准备了。

受疫情影响和科技股的快速上升,网飞的股价前所未有地走高,涨幅接近60%。

但股价并不能说明一切,在现实中,网飞的营收业绩差得没法看,净利润同比下滑30%。

对于网飞而言,拿下《三体》的版权不亚于抓住了能够一举翻身的救命稻草。

只不过当消息传出之际,许多粉丝依旧担忧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是现阶段电影技术能否还原《三体》宏大的世界观?二是《三体》被“魔改”成英文版怎么办?

此外更为令人头疼的还有对编剧和《三体》改编的担忧。

操刀《三体》的两位编剧不太靠谱,《权力的游戏》最终季烂尾就是他们的“功劳”。

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德贝·魏斯还因此一度在“权游”完结当天被喷上了热搜。

除此之外,网飞能否拍好《三体》这类宏大叙事的科幻题材作品也让人十分担忧。

要知道它除了一部《黑镜》以后,便再无任何与科技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

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

2015年刘慈欣谈到《三体》在海外出版时,由于三观问题,原著被迫修改了1000多处。

比如说书中的“面壁者”都是男性,涉及种族歧视而被删减。

但无论目前问题有多大,唯一一个好消息便是《三体》已经箭在弦上,而非遥遥无期。

今年,距离刘慈欣签下改编合同过去了11年,游族《三体》开机过去5年。

在国内拍摄《三体》频遭挫折的背后,更是打中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和缺乏投资的肋骨。

相较于影视工业不发达的中国,《三体》交由国外团队的确是一个靠谱的选择。

从近几年文学的变化形式来看,网文和科幻小说逐渐占据了新生代的阅读生活。

网文尤以历史改编小说为主,代表作便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科幻文则以刘慈欣为代表,他写出的《三体》可以说塑造了一代人的对宇宙的认知。

《三体》一共分为三部,从人类文明与三体文化的交流开始,写到两者的生死搏斗与兴衰历程。

内容从文史哲到物理、天文,看似“无所不包”,实则充满了刘慈欣对人类深切的思考。

第一部在由译者刘宇昆翻译以后,一举拿下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三体》译者刘宇昆代刘慈欣拿奖

2014年,《三体》出海打入美国市场,后来更是“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鼎力推荐,扎克伯格和权游作者马丁更是发文大夸特夸。

只不过在书籍火热的当下,《三体》影视化的道路却由一个梦想变成一场噩梦。

就连“大刘”刘慈欣在去年对话导演卡梅隆的时候都自嘲自己的作品“版权有人买,作品没人拍。”

其实早在2009年《三体》默默无闻之际,盛世新影的张番番便以10万元买断了五年的版权。

可直到四年以后,盛世新影的《三体》才被人发现在国家电影局立了项,版权合同即将过期。

随后,由于盛世新影与电影开发方之间产生了分歧矛盾,最终只能将改编权让渡给游族影业。

游族影业速度很快,在“接盘”《三体》以后迅速发行了电影概念片,还介绍了主演阵容。

正当每个人都以为《三体》即将上映之际,噩梦却突如其来。

2016年7月,游族CEO孔二狗被曝离职,导演的片子全部被废弃,一度引发网络热议。

第二年,拍出热播剧《花千骨》的也声称要“接盘”《三体》,但最终也无下文。

《三体》就这样被出品方甩来甩去但无人能拍,这部剧也因此迎来了两年的沉寂期。

2019年年末,B站看到网友自创的动画版《三体》走红,于是决定和三体宇宙合作出版动画。

今年8月,腾讯更是联合此前放鸽子的游族和,宣布投资拍摄《三体》电视剧。

根据投中网的报道,腾讯和B站预计在明年分别出品电视剧和电影。

看起来,各方都在努力朝着《三体》影视化的方向疾驰而去。

3、中国的科幻梦还有多远?

科幻题材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极难实现的宏大场景。

在我们的印象中,科幻无非是长着触角的外星人,飞来飞去的飞船以及荒凉的废土世界。

只不过当代的科幻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内容都被拍烂了。

而《三体》正好改变了这一场景,它凸显出来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科幻世界:

一颗由强相互力构成的水滴,仅仅在一两个小时之内瓦解了人类引以为豪的宇宙舰队。

宇宙高等文明的二向箔,对于人类而言则是能够将整个银河系由三维降低为二维的武器。

人类舰队穿进四维空间碎片,从更高维度看到我们世界的无尽的细节。

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尚且难以在想象中呈现这等画面。

放在电影行业,如何呈现这般抽象的场景,这可能是世界整个电影行业要思考的问题。

三体:强相互作用力武器——水滴

三体:蓝色空间和万有引力号进入四维碎片空间

说回国内《三体》的频遭挫折,除了出品团队经常出“幺蛾子”之外,电影工业化不成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2019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上映后迅速斩获46亿票房,成为历史票房最高的总榜第三位。

导演郭帆在电影上映以后便很快提到了这件事:目前中国的电影工业化尚在起步阶段。

在《流浪地球》拍摄之际,主演的衣服要从国外运回国内,拍摄途中还坏了好几次。

剧组前前后后一共雇了7000多人,没技术没水平就只能靠“人肉”堆积经验。

刘慈欣其实很早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和卡梅隆交谈时,他说道:

“从行业来看,中国与美国最大的差距在于电影工业体系的不完善,要把《三体》做起来很难。”

三体:面壁者罗辑以自杀威胁三体文明

时间来到2020年的疫情时期,院线关停,影视行业更是被直接“腰斩”,股价轮番走低。

制作出品方受困,负责技术的上游公司自然也力不从心,更别谈什么推动电影工业化进步。

因此,由网飞接手《三体》的拍摄,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影视行业说不定还能够借由《三体》的东风大大推进国内科幻产业进步。

加之《八佰》21亿票房凸显出来的国内观影需求刺激资本进场。

在明年《三体》即将上映之际,这一次我们可以怀有足够多的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飞的三体开拍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