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部动漫应该是中国的电影,有没有好看的双男主动漫是科学家做核辐射实验。导致出了一个怪物叫英,有没有好看的双男主动漫戴眼镜的?

很多朋友在找熙刊网时都会咨询城市应急期刊和应急救援杂志期刊,这说明有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您了解吗?那么什么是应急救援杂志期刊?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吧!

Online Video Creator这个新媒体的产生、功能、特点、对社会或传媒界的影响是什么?具体点。(急!!!)

新媒体百科名片 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目录 简介 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特点介绍 新媒体的优点 聚焦几种新媒体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新媒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简短结语新媒体在中国 新媒体相关研究机构 研究院机构设置 手机电视台成立新媒体教育 简介 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特点介绍 新媒体的优点 聚焦几种新媒体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新媒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简短结语 新媒体在中国 新媒体相关研究机构 研究院机构设置 手机电视台成立 新媒体教育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 编辑本段何谓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 交互网络电视 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编辑本段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特点介绍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 电子杂志 [1]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编辑本段聚焦几种新媒体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新媒体-手机报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 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是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播客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并且,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 编辑本段新媒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并保持超过40%的年均增长速度,各细分市场如网络游戏、B2B、网络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占59%的市场比例。 2007年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到733亿元,同比增长23%。2006年移动互联网规模不到70亿元,2007年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市场格局也发生变化,腾讯、三讯门户和空中网占领先地位。 此外,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市场中,还有一类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2007年这块市场规模达到41.8亿元,同比增长91%。 2007年,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 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奥运的巨大商机推动新媒体布局和发展,新媒体版权保护受到重视。 编辑本段简短结语 新媒体在中国 2009年,中国 · 北京 · 大稿国际艺术区发布将于2010年春季举办第一届“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并为此成立了“新媒体专项基金”,大力推进中国的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 新媒体相关研究机构 目前,国内率先成立的、致力于新媒体相关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等。 其中,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室在09年开办了中心主站,并进入运营。定位为搭建新媒体研究者、互联网使用者的互动、分享平台。除首页门户外,下设网站论坛BBS、网络社交平台、资料分享平台等版块,并积极促进与其他网站的交流合作,主、协办有关新媒体和创意产业相关的线上、线下交流与分享活动。该研究室目前正在进行着互联网和手机传播的多个研究项目。包括BBS、SNS、博客和手机;一直重视与国内外的新媒体研究者们分享和互动;已有若干研究成果与学界、业界分享,并组织多次与国内外的学界、业界的交流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IDMR(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a Research of CUC)是专注于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综合发展研究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机构。以“多媒体数字内容”、“移动媒体”、“数字电视”和“宽带互联网”为核心,持续开展深入的、体系化的新媒体理论研究、行业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发工作。 新媒体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专家和高级研究人才团队,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根基,努力实现并不断开拓“新媒体”研究的最大价值。 新媒体研究院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成果面向行业实践应用的转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新媒体,以正确的观点指导新媒体,不断激发新媒体行业生命力,切实推动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 新媒体研究院始终是开放的、保持最前沿水平的新媒体知识传播的基地和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创建并规划一个科学、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学科体系;肩负着广泛传播前沿新媒体知识和行业经验,促进全球新媒体行业友好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研究院机构设置 研究院已经初步搭建起体系完整、产学研贯通的新媒体科研体系,并在快速建设中。研究院机构设置如下: 1、 数字内容中心 2、 移动媒体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手机电视台、CMMB媒介数据研究实验室、MMDC中传移动媒体学术委员会) 3、 数字电视中心 4、 宽带互联网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网络电视台) 5、 新媒体示范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NGB实验室是专注于未来国家信息化和“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NGB)研究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机构。NGB实验室以承担国家科技部和广电总局下达的“NGB用户行为和运营模式”这一重大项目为契机,以“NGB用户行为”、“NGB运营模式”、“NGB技术体系”、“NGB产业政策”为核心板块,持续开展深入的、体系化的NGB理论研究、行业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发工作。NGB实验室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三个平台,并为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1)NGB实验室要成为NGB行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研讨会,邀请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参加;建立NGB演示中心,面向校内外讲解NGB,分享观点、传播知识。(2)NGB实验室要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NGB科研平台,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持续出版NGB行业报告、NGB行业通讯、NGB基础教材等。(3)NGB实验室要成为NGB行业在教育界的试验平台,开展NGB校域网技术试验、NGB校园网络电视台和校园手机电视台内容试验,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成果向行业实践应用的转化、创新和孵化。 编辑本段手机电视台成立 中国传媒大学手机电视台于2009年4月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是全球首家由高等学府设立的手机电视台。电视台隶属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专注于开展(广播式、移动通信式、无线互联网式)手机电视领域教学实训、科研、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电视台下设“专家委员会”和“运行中心”两大主要职能板块。目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计划于2009年10月系统开展手机电视教学、实训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电视台隶属于新媒体研究院,目前已启动一期建设工程。将于本年度内建设成为能够支持网络视频点播、直播、轮播等媒体播放功能及视频博客等互动功能的,基于宽带互联网的“中国传媒大学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将服务于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教学、实验、训练等需求,打造体现学术前瞻性与专业领先性的产学研究平台。 新媒体教育 据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2009年12月发布的全球学生留学决策调查,自2006年以来,大众传播课程已经连续3年进入最受欢迎的五大课程行列。为适应高等教育这一新形势,2010年3月27日,欧文国际教育集团与英国传媒专业排名前5的英国伯明翰传媒学院举行签约仪式,率先于沪上开设新媒体传媒专业,伯明翰传媒学院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影视传媒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成员之一,具有严格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雄厚的新媒体专业教学与研究力量。学生在国内完成部分课程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通过国际学分转移系统,直接进入伯明翰传媒学院完成后续课程,获得英国本科和硕士学位,为广大中国学子提供一条通往英国学习该专业的便捷留学之旅。 上海欧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推行英式教育的国际化学院之一。在原有的开设商科本硕连读课程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学生发展的需求,于今年增设新媒体传媒专业。在引入英国优质的新媒体教育资源的同时,学院还为此特别聘请了12位沪上传媒界领军人物组成阵容强大的顾问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英传媒领域专家学者、业界高层人士共同承担培养适应多元文化、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出色的语言能力的高层次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重任。该项目顾问咨询委员会成员有传媒界权威人士及学者贾树枚、丁锡满、丁法章、赵凯和童兵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有传媒界资深专家、教授尹明华、徐世平、滕俊杰、俞璟璐、孟建、纪华强和周葆华等。 上海欧文经济学院传媒专业主要为2+3(2年国内+3年英国)本硕连读课程模式。该专业以计划外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有意向攻读传媒专业的高中毕业生,除新媒体专业外,学院还开设公共关系专业和新闻、广播、电视、音乐产业、媒体摄影等传统的传媒专业。 入学考试:申请人参加欧文学院的面试,面试合格后参加入学语言测试(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00分以上者可以免笔试);如有个人创作的申请人同时提交其个人作品(例如摄影作品、绘画作品、个人主页等。此项不做必须要求)。 录取:如果申请人入学面试和笔试评估合格,即可获准入学,并由欧文学院发出录取通知书。

新媒体相关的研究生专业有哪几个?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对2005年新媒体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何谓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1)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2)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3) 二、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4)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5)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6)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7) 三、聚焦几种新媒体 研究2005年,学界除了对新媒体做了综合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针对新媒体中的一些具体形态进行了详尽而独到的分析。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8)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9)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10)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11)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12) 2.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13)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14)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15) 3.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16)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17)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8)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19) 4.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20)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21)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22)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23) 5.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24)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25)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26)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27) 6.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是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28) 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播客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并且,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29) 四、简短结语 总体上说,2005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

灾害学和自然灾害学那个杂志好一些

灾害学可定义为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国家学科分类代码GB/T13745—92中明确规定的。灾害学研究灾害的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寻求减轻灾害损失的途径。灾害学涉及众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灾害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其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层次即(1)基础理论灾害学:它主要研究灾害形成机理、规律、特点,也包括某些交叉学科如灾害动力学、灾害历史学、巨灾学、未来灾害学等。也可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做出划分如自然科学类有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灾害及救援医学、灾害地学、生态灾害学、环境灾害学、灾害天文学、灾害信息学等;社会科学类有灾害社会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伦理学、灾害管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战略学、灾害法学等。(2)应用灾害学:它主要是在基础理论灾害学指导下,根据减灾科技发展及教育要求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有:防灾学、灾害预测学、灾害评估学(安全风险学)、灾害区划学、减灾工程学、减灾设计学、减灾系统工程、减灾决策学、灾害保险学等。(3)分类灾害学,它主要按减灾部门及区域做出划分:其一,就自然灾害类型分,国内权威部门将其归纳为七大类,如气象灾害学、海洋灾害学、地质灾害学、地震灾害学、农林业灾害学;生物灾害学、天文灾害学等。如气象灾害学又可进一步分成洪涝灾害学、干旱灾害学、低温灾害学等;其二,根据灾害所涉及的产业部门又可分为工业灾害学、农业灾害学、建筑灾害学、交通灾害学、商业灾害学、旅游灾害学、军事灾害学等;其三,根据灾害的区域特征又可归纳划分:城市灾害学、农村灾害学、草原灾害学、沙漠灾害学、海洋灾害学、山地灾害学、森林灾害学等。

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科学管理者的重视,灾害学的初创绝不是—批学者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灾害科学本质的必然反映。当今的灾害科学走过一条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合作,从多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轨迹。事实上,现在国内外正开展的灾害学研究包括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其基本研究内容是:(1)自然灾害事件的性质特点;(2)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诱发因素及其成灾机制;(3)原发自然灾害与次生自然灾害的关系;(4)自然灾害事件规模和损害程度的评定(含减灾措施实施实际效能的评定);(5)自然灾害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

跨学科的灾害学研究方法比较困难,因为它通常不具备资料齐全与可比性强的特点,所以总体讲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推理、不同学科的互补以及高新技术的仿真模拟等。常用的方法有(1)历史灾害分析方法;(2)相关因子的比较分析;(3)典型灾例的实地调查分析;(4)计算机技术及因特网的应用;(5)编制减灾规划及应急预案等。

灾害学研究表明,灾害防治比减轻灾害有更高一层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较高的经济投人,而且其效果通常有两面性,所以,任何减灾预案确定都要慎之又慎,至少要深入如下项目研究:(1)要有可靠的预报意见,使之形成立项依据;(2)自然灾害防治的经济投入一定要远小于受保护区的经济创造;(3)自然灾害防治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目标即延迟灾害发生时间、改变灾害事件的规模和特性、制止灾害的蔓延等;(4)特别要认真考虑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等。总之,灾害学研究就是要遵循灾害成因→灾害加剧过程→灾害管理决策等思路展开,此外,灾害学属于开放系统,其学科完善有待更加深一步。

本杂志是全国最早综合系统研究灾害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技期刊,1986年创刊。设有理论·思路与争鸣、预测·防治与对策、实例·经验与教训、资料·信息与报道、杂谈·未来与展望等栏目。

第一届、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中国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地址: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4号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本书分析了全球灾害概况及灾害风险状况,系统讲述了灾害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和分类特征。阐述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灾害及人为灾害的特征、致灾机理与相应的防灾减灾技术。介绍了灾害风险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相关模型及灾害应急管理与综合减灾方面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用书,也可作为安全技术及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参考,还可作为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0.2.1 中国百年自然灾害特征

0.2.2 中国百年人为灾害特征

0.3 灾害基本概念及属性分类

0.3.1 灾害的基本概念

0.3.2 灾害的基本属性

0.3.3 灾害的分类体系

0.4 灾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0.4.1 灾害学的性质与特点

0.4.2 灾害学研究的大科学体系及其内在结构

0.4.3 灾害学宏观层次研究

0.4.4 灾害学的研究方法

1.1.1 地质灾害的分类

1.1.2 地质灾害对人类危害

1.2.2 基本名词和概念

1.2.3 地震活动概况及地震分布

1.2.4 地震成因及概况

1.2.6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1.2.7 地震的破坏作用

1.2.8 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1.3 滑坡灾害及其防治

1.3.1 滑坡灾害及分级分类

1.3.2 滑坡要素与滑坡分级分类

1.3.4 滑坡的防治措施

1.3.5 滑坡的监测与预报

1.3.6 崩塌灾害及防治

1.3.7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

1.3.8 中国的滑坡与泥石流

1.3.9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2 气象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

2.1 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

2.1.1 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2.2 典型气象灾害分析

3.1 环境灾害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3.1.2 环境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1.3 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辩证关系

3.1.4 环境灾害的分类体系

3.1.5 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原理

3.2 环境灾害的成灾机制

3.2.1 广义人-机-环境系统

3.2.2 人为失误——产生环境灾害的根本动因

3.2.3 人-机-环境系统——环境灾害的孕育环境

3.2.4 人-机-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

3.2.5 从熵与耗散结构角度探讨环境灾害成灾机制

3.2.6 环境灾害的混沌成灾机制

3.2.7 环境灾害的物能异常聚散与突变成灾机制

3.3 大气污染及防治

3.3.1 大气污染及污染源

3.3.2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3.3.3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3.3.4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3.3.6 大气污染导致典型灾害

3.4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3.4.1 水体污染及其污染源

3.4.2 水污染物质的类型及其污染指标

3.4.3 水污染防治方法

4.1 人为灾害及其危害

4.1.2 人为灾害的危害

4.1.4 人为灾害的成因

4.2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4.2.1 火灾的危害及特点

4.2.3 建筑火灾的燃烧特性

4.2.4 特殊危险建筑物的防火

4.3 城市爆炸灾害及其预防

4.3.2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及预防

4.3.3 粉尘爆炸及其预防

4.4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4.4.2 噪声的危害及允许标准

4.4.3 城市环境噪声的控制

5 灾害风险分析及其评估

5.1 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5.1.1 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5.1.2 灾害风险的类型

5.1.3 灾害风险管理的内容

5.2 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

5.2.1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5.2.2 风险分析的一般程序

5.2.3 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

5.2.4 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5.4 风险估计与评价

5.4.1 风险估计的概率分析法

5.4.2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5.6.1 减灾决策的特点

5.6.2 减灾决策的过程

6.1 灾害应急管理的由来和演化

6.1.1 灾害管理与紧急事务管理的含义

6.1.2 灾害应急管理的由来

6.1.3 灾害应急管理的演化

6.1.4 国内外应急灾害管理的现状

6.2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6.2.1 编制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

6.2.2 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

6.2.3 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

6.2.4 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6.2.5 应急预案的组成

6.2.6 城市中需要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和场所

6.2.7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

6.2.8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

6.3.1 全球综合减灾关键问题

6.3.2 认知现代灾害不可忽略非传统安全

6.3.3 现代灾害研究要树立忧患意识

6.3.4 灾害风险与保险机制研究很必要

6.3.5 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培养

6.4 城市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6.4.1 人类科学管理灾害的必然途径

6.4.2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

6.4.3 城市灾害信息管理与灾情报告机制

介绍一种2005年以来实际应用的新媒介(广告媒体研究)

----------------------------

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对2005年新媒体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研究2005年,学界除了对新媒体做了综合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针对新媒体中的一些具体形态进行了详尽而独到的分析。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 ’,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2.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3.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

4.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

5.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6.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是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播客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并且,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

总体上说,2005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和中国矿业大学读研哪个比较好?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这个好。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是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9年12月30日成立的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国家灾研院立足发展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突破包括重特大地震灾害在内的多灾种、全要素、全过程与全链条自然灾害防治基础理论,面向国家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我国自然灾害综合减灾实战需求,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

国家灾研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拥有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动力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地震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震卫星应用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点和独立招生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外文学术期刊《NaturalHazardsResearch》等,并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委会挂靠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支撑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专家委员会等理事单位。

内设科研机构,编辑,播报:(一)自然灾害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负责巨型灾害与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的孕育、发生、演进过程及致灾成灾机理研究,开展巨型灾害与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综合风险识别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

(二)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研究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化规律与致灾机理,开展地质灾害感知识别、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救援技术研发,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三)水旱灾害研究中心。开展防汛抗旱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参与防汛抗旱应急规划、标准及预案编制,开展水旱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抢险处置、灾害调查评估等技术与方法模型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重大险情灾情旱情机理和情景构建,参与有关水旱灾害的险情灾情分析研判、趋势预测和总结评估工作。

(四)森林草原防灭火研究中心。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机理、演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发展和蔓延及火灾处置动态模拟与推演模型研究,参与森林草原火险会商、趋势预测与火情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

(五)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台风、暴雨、风雹、雪灾、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基础理论和减灾技术研究,研究灾害性天气的预测理论与方法,研发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与应急处置技术、致灾天气形成机理及检测预测预警技术,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模拟与预防方法研究。

(六)地震灾害研究中心。研究地震灾害孕育机制、发生过程、演进传播、致灾机理与复合链生灾害成灾规律,研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损失快速评估与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和评估模型。

(七)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城市灾害风险防控基础理论、监测预警技术、风险防范技术、应急处置救援技术等研究与推广应用,参与重点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八)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开展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灾害信息感知理论、应急响应模型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研发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发展多圈层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理论及其致灾模型,为应急救援业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九)战略规划与创新研究中心。开展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标准研究等工作,提供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咨询与建议,参与开展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有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论证、跟踪评估等工作。

(十)救援技术装备物资研发中心。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装备设备以及应急装备体系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设备物资研发、测试与应用示范,组织开展自然灾害、城市灾害装备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蒋军成,这个名字特别特别的,还蛮威武霸气的,我也是姓蒋哦,没姓蒋的,还叫名字,还挺好听的

关于城市应急期刊和应急救援杂志期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公 告 名 称 : 便携式现场辐射监测仪等招标公告 招 标 编 号 : CG(X)加 入 日 期 : 截 止 日 期 : 招 标 机 构 : 抚顺市市直政府采购中心公 告 类 型 : 招标公告所 属 行 业 : 仪器仪表 纺织制品地 区 : 抚顺市招标公告 抚顺市市直政府采购中心受委托,对抚顺市政府采购项目----(项目编号:CG(X))进行询价采购,欢迎相关供应商做出对用户最为有利的报价,并将该文件于2006年03月31日 09点30分之前填报至政府采购中心  1、设备技术要求及数量:详见附表。   2、交货时间:合同签订后两周内。  3、交货地点:抚顺市境内(用户单位)。  4、付款方式:货到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支付。  5、所有报价均以人民币报价,所报价格包括所需设备的单价、总价、运费、以及为使用户正常操作与维护所必须提供的技术培训服务费等。    6、联系电话: 传真:  7、联 系 人:王杨 吴豁 8、地 址:抚顺市新华大街17号9、邮 编:113006抚顺市市直政府采购中心产品序号产品名称技术规范数量CG(X) 便携式现场辐射监测仪一、项目内容:(1)AT1117M多功能便携式现场辐射监测仪主机(2)BDKG-03 xγ剂量率测量范围: 0.03 - 300 Sv/h, xγ剂量测量范围: 0.03 Sv - 10 mSv (3)BDPS-02 α密度测量 个人剂量仪推荐厂家:北京核仪器厂。型号:FJ376G。 2CG(X) 定位仪一、项目内容:彩屏GPS手持机 12通道,可以接收差分信号 内置式天线 3.3x4.3cm,176 x 220像素256色TFT高清晰液晶显示 两节1.5V AA电池 尺寸:107*51*31mm;随机附件eTrex数据线,MapSource光盘,中文说明书;其他性能全衬垫封装,高强度塑料合金,IP×7防水标准(水下1米,30分钟不进水) 二、推荐产地:美国GARMIN公司三、型号:峰彩(VISTAC)GPS 1CG(X) 防护服国产(全套)

  •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核辐射有哪几种?  辐射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   (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4)中子射线: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不带电,穿透能力强。它像γ射线一样可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间接地使物质电离。通常将中子按其能量由低到高分为热中子(小于0.5电子伏)、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高能中子(大于10兆电子伏)。日常使用的中子源(如镅-铍中子源和钋-铍中子源)或某些加速器存在中子防护问题。  (5)X射线:在各种放射线中,人们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线。它和γ射线一样,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它与γ射线的不同之处是能量较低,通常是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发衰变释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属板块来屏蔽X射线。但对低能量的软X射线(如来自电视机和计算机的低能量软X射线),电视机或计算机的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对它加以屏蔽。  4、什么是放射性活度、半衰期、辐射剂量?  (1)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贝可就是1秒钟发生1个衰变。早期使用的活度单位为居里(Ci),1Ci=37亿Bq。  (2)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  (3)最常用的辐射剂量有3个: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①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组织或器官吸收的辐射能量大小。吸收剂量的单位为戈瑞(Gy),1Gy相当于辐射授予每千克质量组织或器官的能量为1焦耳。早期使用的吸收剂量单位为拉德(rad为),1Gy=100rad。  ②当量剂量: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X、γ和β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1,中子的辐射权重因子为5~20(取决于种子能量),α辐射权重因子为20。当量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早期使用的单位为雷姆(rem),1Sv=100rem。  ③有效剂量:当要评估辐射可能诱发的晚期损伤效应——癌症时,采用有效剂量这个量。有效剂量定义为各组织的当量剂量和各自的组织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组织权重因子用于表示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程度。例如,骨髓和性腺对辐射敏感程度高,权重因子就大;皮肤对辐射不敏感,权重因子就小。有效剂量的单位也是希沃特(Sv)。  5、什么是辐射源、放射源和射线装置?  辐射源是指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和物质的总称,辐射源就是电离辐射的来源。一个装置,一个物体,一件东西,只要能发射出电离辐射,就可以把它称为辐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或实体,它也属于辐射源。密封放射源是指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不是密封的放射源称非密封源。  射线装置是指能发射X,γ或中子射线的各种装置,通常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装置。  6、什么是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且浓度或比活度高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某一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包括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核设施。在城市,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特别是医院)也会产生少量放射性废物,但它们的活度一般较低。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体系、安全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废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等,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什么是外照射?外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称为外照射。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加的职业照射。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8、什么是内照射?内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人,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在正常作业或事故性释放时,放射性物质一般通过空气和水的途径进入周围环境,在环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径(包括食物链),最终到达人体。  经由空气和水两种流出物途径使公众受到内照射时,涉及的环境介质有空气、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饲料等。  9、个人受照剂量怎么测量?  对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可佩带个人剂量计,包括热释光片、胶片及带报警装置的各种个人剂量计。它们既可测量剂量率,也可测定所接受的累积剂量;其中,热释光片和胶片需要送实验室用相关仪器测量,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在现场就可以直接读数。  体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测量要采用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  体内污染的测量可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再通过模式计算确定内照射剂量;还可直接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测定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采用常规的外周血染色体及微核测定方法等生物剂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推算人体的受照剂量。  在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个人受照剂量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对个人来说,则应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接受个人剂量的测量。  10、怎么知道体内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固定式或车载式体外测量装置可用于测量沉积在全身、肺部或甲状腺内的放射性核素。测量前应仔细洗浴,更换干净的衣服,以避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从测量时获得的体内放射性污染量可以推算出最初经食人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生物样品包括尿、粪、血液、呼出气、鼻拭物、唾液和汗,但通常是尿和粪样。为估计意外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采用粪样分析法。早期粪样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判断人员是否受到体内放射性污染,尤其是最早几天逐日粪样排出的放射性活度监测的结果更有用。尿样放射性活度异常增高则证明摄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已吸收入人的体液中。多数情况下宜收集24小时全尿,有时还由于测量方法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好看的双男主动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