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13页到第15页,结合1925年2月24日鲁迅先生经历了什么的生平事迹,谈谈你对“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的?

鲁迅精神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传承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黄乔生

因为从事与鲁迅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我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鲁迅精神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如何阅读鲁迅?

鲁迅精神是鲁迅一生的操守和功绩的凝聚。作为文化巨人的鲁迅,他的精神有多种表现形式。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总结出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一是政治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斗争精神,“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三是牺牲精神,他在民族危机关头,抱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提出“三家”和“五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如此伟大的精神力量,如此崇高的人格魅力,鲁迅对后世的感召可以想见。鲁迅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前进之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鲁迅精神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鲁迅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个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阅读鲁迅时都会产生独特的感悟,从鲁迅的文章和生平中凝练出爱国、热情、诚实、爱憎分明、硬骨头、自省、立人、勤奋等品格,总结出韧性的战斗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重视人的发展的“立人”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这些精神品格外铄出多种维度,可以归纳为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和民族、面向人民大众、面向世界。

鲁迅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的批判和反省根植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的论断和批判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他的批判也含有严厉的自省精神。对于现代中国,鲁迅的文化和社会批判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性资源。如,鲁迅对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思考和论述都非常深刻;他对知识分子的分析也很准确,《关于知识阶级》《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等文章,今天读来仍能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又如,鲁迅针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发表过很多重要论述。中国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深入,直到今天,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究竟如何改革,如何找到改革与现实的契合度?对此鲁迅曾说过:“曾经阔气的人要复古,正在阔气的人要维持现状,还没阔气的人要改革。”切中肯綮,对今天的改革者认清形势,找到改革的推动力和突破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鲁迅并不只是批判外在的社会、久远的历史,他更注重自我解剖。自省、反思,是鲁迅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批判旧文明、旧制度、旧习俗,固然是一个民族在其前进道路上必须做的清除工作,但更需要审视自身,找出自己思想行为中的缺点和黑暗,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以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反思自己所生长的文化传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

韧性是鲁迅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工作,他的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韧性、耐心和毅力。鲁迅的战斗精神持久有力,给人的印象极深也极为鲜明。人们都记得他那副有名的诗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提起鲁迅,人们就想起他的照片,目光犀利、眉宇凝重、头发直竖,还有那规整的隶书“一”字型胡须,那种严峻、一丝不苟的气质,令人印象深刻。

鲁迅的很多文章带有投枪匕首的风格,脍炙人口。这种永远进击的战斗精神,在当代也是需要的。解决社会问题,改革体制弊端,发展经济文化,没有韧性的战斗精神,是难以成功的;否则即便取得一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这是鲁迅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鲁迅一生,坚持在文学领域孜孜矻矻,辛勤耕耘,30年间创作300万字,翻译300万字,笔记手稿、金石辑校、美术收藏都十分丰富,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的成就还会更大。在同时代人中,他在新文学领域坚持最久,用功最多,因此,新文化运动诸先贤,虽各有建树,都足称名家,但以鲁迅的影响最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以自己的文学实绩彪炳史册。五四运动前后,他以文学创作亮相文坛,便立即得到新文化同人的高度评价。这个成绩的取得,其实也是他长期坚持的结果。从少年时期的深厚的文史修养,到日本时期广泛阅读东西洋文学著作,从严肃认真地翻译外国文学,到工工整整地辑录古代金石碑拓,没有多年在寂寞中沉潜用功,就不会有爆发的壮丽辉煌。文学革命阶段成名后,鲁迅虽然经历了“荷戟独彷徨”的时期,在寂寞的文苑独自游走,但并没有放弃文学,而是继续翻译创作,不但写了大量散文,更针对新的形势,适应新的阅读需求,写作了大量杂文,在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代里,以笔为投枪匕首,塑造出独特的“战士+文人”形象。

文学,是为了社会和人生的。对鲁迅而言,社会是中国社会,人生是人民大众的人生,这便是他的文学服务的对象。因此,鲁迅的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是启蒙的文学。

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就是鲁迅翻译的《毁灭》。他还引用鲁迅《自嘲》诗中“横眉俯首”一联,建议大家当作座右铭,并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学他“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根本宗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鲁迅提出尊个性、张精神,强调人格平等,提倡独立自主意识,其意正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饱含着对人民大众的关爱和期望。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正因为看到这种文化的弊病,他大声疾呼,严厉批判,深刻反省,寄希望推陈出新,促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学习鲁迅的文学和思想,要充分认识到,鲁迅具有开放包容的思想,不狭隘,不偏执。

鲁迅的文化修养是中西融合的。他一生自留学日本开始,翻译了几十个国家的100多部作品;他提倡新兴版画艺术,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指引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他晚年住在上海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汇的环境中,充分感知世界性,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互鉴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文化主张,虽然偏重于引进优秀文化,但也注重思考中国现代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是鲁迅一生一以贯之的理念和实践。他青年时代就在《文化偏至论》中对中国要建设的新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在《拿来主义》中,他既反对“闭关主义”,也反对“送去主义”,而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中含有一个主动选择、自我更新的过程: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当前,我们面临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重大任务。换言之,就是要对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融合中外,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鲁迅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师,在这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他并没有过时,也没有退出。我们不会淡化鲁迅,更不会赶走鲁迅。鲁迅的名篇佳作仍然像过去一样收录在今天的中小学教科书中,滋养着新时期的莘莘学子。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应该与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与了解中国现实结合起来;阅读鲁迅,还要系统阅读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汲取其中的丰富养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得到空前的重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指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20世纪以来的优秀文化资源,鲁迅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传承鲁迅精神,我认为首先要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果没时间读《鲁迅全集》,可以选择读选本,读代表作。阅读鲁迅作品,除小说、散文之外,还应该特别注重杂文,通过杂文掌握鲁迅的思想方法,认识他的思维方式。说鲁迅不好懂、过时了,不过是一些没有耐心或者不愿意读鲁迅的人的借口。只有阅读鲁迅、了解鲁迅,才能真正走近鲁迅,才会独立思考,才能对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有分辨力和抵抗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鲁迅精神。

阅读鲁迅,还要扩大阅读范围,特别要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更须注重美育。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说:“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在《读书杂谈》中他特别告诫青年学生:“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文化巨人的心胸,诚然是博大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锡荣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鲁迅先生。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评价鲁迅为中华民族“最前进最无畏的战士”“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了超人一等的功绩”。时隔一年,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的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现代的“第一等圣人”。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又把鲁迅定位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个评价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的评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对鲁迅有如此高的评价,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共产党人肝胆相照的亲密战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鲁迅就与多位党的创始人有过交往。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人,他们在北京时定期开会讨论编辑工作,彼此欣赏,甚为相得。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就是由于陈独秀的极力鼓动才编辑出版的,也正是这本小说为鲁迅带来了巨大声誉,奠定了他在新文学界的崇高地位。而鲁迅对陈、李二人建党时期的活动也给予了实际的支持。1920年,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分道扬镳,提出在《新青年》上发表“不谈政治”宣言,鲁迅旗帜鲜明地反对发表宣言,支持了陈、李。同在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译本,鲁迅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一直到晚年,鲁迅对陈、李那一时期的活动都有高度评价。1933年鲁迅为李大钊的公葬捐款,并为《守常全集》写作题记,产生了广泛影响。毛泽东与鲁迅虽然失之交臂,未能见面,但精神的共鸣早已建立。鲁迅的《阿Q正传》引起了毛泽东深刻的思索,后来他多次谈及:1934年,毛泽东在瑞金多次同冯雪峰谈起鲁迅,加深了他对鲁迅的了解和理解;1936年鲁迅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翻译作品《海上述林》,特地寄赠毛泽东等人最精致的皮脊本;1938年刚出版不久的《鲁迅全集》就摆上了毛泽东延安窑洞的案头。

1926年鲁迅南下后,与共产党组织有了直接联系。同年10月,广州的中共党组织积极邀请身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年初,鲁迅来到广州并任教于中山大学。3月,他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会面。4月,鲁迅为营救被捕的大批青年学生竭尽全力,但终未成功,这让他十分愤懑,因而坚决辞职。10月,鲁迅到上海后,他与共产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31年,赋闲的瞿秋白与鲁迅第一次通信,二人逐渐建立起深厚友谊。鲁迅与瞿秋白虽然年龄相差18岁,但他们却如磁铁般互相吸引,一开始就以同志相称,从书面交流到当面畅谈,从文学、翻译以及文字改革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国社会革命问题,几乎无所不谈。鲁迅为瞿秋白提供避难所,瞿秋白为鲁迅编《鲁迅杂感选集》并作序。两人还合作撰写杂文,合作编辑《萧伯纳在上海》。1934年年初,瞿秋白离开上海去江西苏区前,鲁迅留他彻夜长谈,并把大床让给瞿秋白睡,自己睡地板。次年瞿秋白被捕,鲁迅竭力营救不成,为之编印《海上述林》。此外,鲁迅与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周扬、吴亮平等中共党员都有联系。在中共上海党组织被破坏后的艰难日子里,鲁迅还与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邓洁见过面。

在上海的中共党员中,与鲁迅接触的人里最著名的就是“左联五烈士”。鲁迅与他们的忘年交谊正是他与普通共产党人关系的缩影。鲁迅给予他们以多方面的指导,他们的奋勇精进,也给鲁迅以信心和感动。鲁迅在上海与陈望道、茅盾等早期共产党人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共产党人被捕后,鲁迅都曾参与营救。除了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参与营救陈赓、廖承志、罗登贤等,鲁迅还营救过作家艾芜、草明、黄素等很多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是一个巨大的存在。193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简称“自由大同盟”,鲁迅被推为领衔者之一。这个团体的宗旨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从性质上说几近政治组织。鲁迅虽然不太赞成其过于暴露的活动方式,但还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左翼作家联盟中,鲁迅是唯一公开宣布自己是左联成员、并为左联发声的作家。在打破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搏击中,鲁迅的笔是公认最锋利、最富于杀伤力的匕首和投枪。

他还是左翼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建设者,创造了杂文这种文学形式,编辑了多个左联的机关刊物,主导了左翼美术运动。鲁迅猛烈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各项政策,例如他所作的《“友邦惊诧”论》,既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卑躬屈膝,喊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他的一支笔抵得过千军万马,所向披靡。这就是为什么一本书、一期杂志或一张报纸上面只要刊登了鲁迅的作品,就会不胫而走,为什么鲁迅逝世后民众献给他“民族魂”的旗帜,为什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称鲁迅是领导“拿笔杆子的队伍”的“鲁总司令”了。直到左联解散,鲁迅还公开宣称:“‘左翼作家联盟’五六年来领导和战斗过来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运动。这文学和运动,一直发展着……”要知道,当时左联是被当作共产党对待的,宣称自己是左联成员就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捕被害。鲁迅因此遭到通缉,但他毫不畏惧,甚至到晚年还拒绝解除通缉,宁愿带着通缉令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左联是左翼文化运动中的一面旗帜,那鲁迅就是当之无愧的旗手。基于这些事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称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毫不为过的。

鲁迅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从旁观到同情,从支持到参与,从感同身受到竭力营救,终至公开站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时,鲁迅虽然与陈独秀、李大钊交厚,但在建党的问题上基本置身事外。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鲁迅对国民党心生厌恶,对共产党深抱同情。左翼文化运动爆发时鲁迅领衔加入,左联五烈士事件发生,鲁迅痛彻心扉。此前此后大批共产党人被捕被害,鲁迅竭力营救,以至公开站队。1936年,鲁迅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公开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宣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旗帜鲜明地宣告了鲁迅的政治站位和立场,他是完全站在共产党一边的。这宣言给共产党人带来的鼓舞,给国民党当局带来的杀伤力,都是不可复制的。晚年鲁迅对共产党已是休戚与共的态度,对共产党的未来充满信心。

共产党早已把鲁迅看作不在党组织的共产党人,称他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32年年底,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部长成仿吾从苏区回到上海寻找党组织,他找到了鲁迅,鲁迅为他联系上了中共中央。1935年中共北方党组织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他们又派人到上海通过鲁迅找到党中央。1936年中共中央派人到上海重建党组织,首先找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因为中共党组织相信,鲁迅是绝对可靠、绝对可信任的。

中共党组织曾经考虑吸收鲁迅入党,但经综合考量认为鲁迅留在党外发挥作用对党更加有利。1936年7月,张闻天、周恩来在写给冯雪峰的信中说:

你的老师与沈兄好吗?念甚。你老师送的东西虽是因交通的关系尚未收到,但我们大家都很感激。他们为抗日救国的努力,我们都很钦佩,希望你转致我们的敬意。对于你老师的任何怀疑,我们都是不相信的,请他也不要为一些轻薄的议论而发气。

“你的老师”就是指鲁迅。“送的东西”是鲁迅送给毛泽东等人的火腿和围巾等。从这样的语气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种无保留的信任,一种战友相互致敬、相互鼓励的深情。这也就是为什么1936年中共中央的机关刊《斗争》把鲁迅、茅盾的贺信刊登出来;为什么鲁迅逝世后,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共中央在陕北为鲁迅举行千人追悼大会;为什么共产党为纪念鲁迅率先建立了鲁迅师范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并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改名为鲁迅图书馆;为什么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高度评价鲁迅,号召大家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直到晚年还多次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念孙

鲁迅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人来说,仿佛阳光洒落到山林间,不论是头顶烈日脚踩阴影在山道上行走,还是寻找一片树荫小歇以躲避骄阳的照射,你都能感到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都会有形无形、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于我而言,在十来岁到20多岁最渴望读书的岁月里,其他书籍都闹“书荒”难以寻觅,唯有《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和《呐喊》、《彷徨》等鲁迅作品唾手可得。一本《鲁迅语录》,不知翻开又合上多少遍,说有多少理解自然是不可能,只不过是记住了“痛打落水狗”之类的只言片语。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除了学习现代文学史课程之外,还去听李顿先生开设的鲁迅专题讲座。一个学期颇为精彩的讲座听下来,连带细读了一些鲁迅小说及杂文名篇,“鲁夫子”的轮廓在我心中逐渐由模糊变得稍微清晰起来。

与其说这是我认识鲁迅的过程,毋宁说是一种五味杂陈的体验:既对他凛然孤傲和坚韧不屈的人格形象肃然起敬,佩服他作为一代伟人的睿识和洞见;又为他常常不被时代和同辈理解而遗憾惋惜,对他性格的执拗和内心的痛楚及无奈,感到惊诧与叹息。随着年岁增长,有时重翻鲁迅著作,体悟他当年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忧患意识、直面惨淡人生的左冲右突,暗夜里近乎绝望的长歌当哭,以及诸多无可奈何的感慨和隐忍,我越发感到他的博大精深和丰赡复杂。这篇小文,当然无法勾勒鲁迅的全貌及其丰富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只能挂一漏万地谈谈他的侠骨与柔肠,以期从一个侧面略显其神采。

所谓侠骨,常指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性格和气质。电视剧《水浒传》里《好汉歌》中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及人们常说的“仗义执言”“拔刀相助”等,大约体现了民间对豪侠义士的印象。

鲁迅年轻时就确立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侠肝义胆。1902年,21岁的他留学日本,曾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篇,誓言要唤醒和改变风雨如磐的故园,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首诗,首开鲁迅以笔为剑刺破笼罩中国夜幕的先声,表露他年轻时确立的人生目标和志向,为其毕生执著追求、不懈奋斗奠定了基调。

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最具实力和实绩的主将,鲁迅的豪侠义举首以小说和杂文为武器,向封建“铁屋子”发起勇猛冲击。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更以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揭露封建社会“吃人”本质,控诉宗族制度和传统礼教对人精神的戕害。他随后创作的《孔乙己》《药》《风波》《故乡》《祝福》等作品,尤其是1921年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的《阿Q正传》,通过对社会底层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描写,将他们不幸的生活遭际、麻木的精神状态、悲凉的命运结局和盘托出,生动而精准地刻画出当时国民的魂灵,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和愤懑。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如果说鲁迅小说是驱散社会阴霾的长枪大炮,那么他的杂文则是刺向旧营垒的匕首投枪。翻开鲁迅十多本杂文集,犀利的评论、无情的批判、不屈不挠的论战,“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的锋芒英气逼人。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里刻画的“真的猛士”的形象,可以说是鲁迅作为文坛斗士,为民族和社会改良进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写照。

更为可贵的是,鲁迅不仅坐而言,而且起而行。1925年5月“女师大风潮”升级,他起草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发表在《京报》上,支持学生正义斗争,后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教育部佥事职务。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他因撰文抨击段祺瑞政府罪行而被列入通缉名单,不得不远赴厦门。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他以中山大学教务主任身份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营救被捕进步学生,遭遇掣肘而愤然辞职。1931年1月,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并杀害,他不仅义愤填膺地吟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诗句,还写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多篇文章纪念,尽管面对受牵连遭追捕的威胁仍无所畏惧。

如此豪侠义举,在鲁迅可谓指不胜屈。以其对世事的洞明,他完全知晓做此类事的后果,也完全可以躲在象牙塔里为学术而学术,或安心在校园里教学和写作。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目的如其《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所说:“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中国及青年一代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正是有着这样坚定而崇高的信念,他临终前在《死》这篇带有遗嘱性质文章的最后,以豪侠义无反顾的语气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不过,鲁迅绝非只有刚毅、冷酷、严峻、硬气的一面,他作为眼光深邃、情感丰盈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也有宽和、热情、怜悯、柔软的一面。并且,他柔肠百转的细腻和情深,与其侠肝义胆的刚强和勇毅一样鲜明突出,恰如江河水流,既能平缓如镜,又能汹涌澎湃,只是因时因地不同却又源自一体,既彼此衬托又相互为用。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对人对事责之深,往往是因为爱之切;而对其爱之切,则多半会责之深。鲁迅诗词里许多夫子自道的名句,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等,无不深切地呈现了他兼具侠骨与柔肠的人格和性情。

与鲁迅交往颇多的记者曹聚仁,在其1956年出版的《鲁迅评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迅和弟子孙伏园一次到陕西讲学一个月,得到300元酬金,鲁迅和孙伏园商量:“我们只要够旅费,应该把陕西人的钱,在陕西用掉。”随后,鲁迅得知陕西易俗社经费紧张,就决定将这钱捐出去。西北大学的工友照顾非常周到,鲁迅也决定多给他们一些酬劳,但其中另一位也来讲学的朋友不赞成这样做。鲁迅当朋友面没说话,退而对孙伏园讲:“我顶不赞成他说的‘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的话,他要少给,让他少给好了,我们还是照原议多给。”从这件平凡小事一波三折的细节上,足以看出鲁迅不仅对人对事具有深广的同情心,而且精神上保持洁身自爱的高洁品德。

鲁迅的柔肠百转,还特别表现在他对青年文艺家的扶持及与他们的友谊上。他于1925年发起成立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为宗旨的未名社,热情推介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等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的作品,在文坛传为佳话。萧红、萧军、叶紫、艾芜、徐梵澄等青年作家遇到迷茫和困难,常向心中的偶像鲁迅求教。鲁迅尽管异常繁忙,但还是抽时间与他们通信和会面,为他们的作品写序并帮助出书。萧红、徐梵澄等人的回忆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溢着鲁迅高大形象的亲切与温暖。尤为凸显鲁迅为人诚挚和深情者,当推他与瞿秋白的交往,以及瞿秋白死后鲁迅为祭奠亡友而表现出的超凡绝尘的风仪。

鲁迅与瞿秋白1932年才在上海初次相见,但交谈之下,彼此都相见恨晚。1933年盛夏,瞿秋白编选一册《鲁迅杂感选集》并作长篇序言,第一次对鲁迅及其杂文作出客观、准确、全面的阐述,对鲁迅的创作历程和思想演进轨迹,作出清晰的梳理和精当的分析。鲁迅作为变革时代创建新思想和新艺术范式的一代高才,时有单骑绝尘、知音难觅的孤独和寂寞。他读了序言,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欣喜和快慰。他挥毫写下饱蕴深情又别具境界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送给瞿秋白。

1934年年初,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奔赴江西苏区工作,临行前特地到鲁迅家中道别。鲁迅依依难舍,长谈至深夜,坚持留其在家过夜。他执意将床铺让给年轻近20岁的瞿秋白,自己则睡在地板上,以表尊重和惺惺相惜之情。谁料此次惜别竟成永诀。1935年2月,瞿秋白转移香港的途中,在福建长汀被捕,而后慷慨就义。噩耗传到上海,鲁迅悲痛欲绝。他跑到冯雪峰家里激愤地说:“我决定编一本秋白的作品集,作为一个纪念,一个抗议。一个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此时,鲁迅的肺病已经比较严重,离其1936年10月去世仅剩一年多时间。但他以抱病之躯,坚持工作,把瞿秋白的翻译文稿一一整理编选成两大卷近60万字的《海上述林》,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诸夏”指全国民众,“霜”取瞿秋白原名瞿霜之字,“诸夏怀霜”即寓意全国民众怀念瞿秋白。《海上述林》编妥后,许多印刷厂怕惹麻烦不敢承印。鲁迅找同乡老友、开明书店经理章锡琛帮忙,在美成印刷厂打出纸型,然后托友人内山完造辗转送往日本印制。此书用重磅道林纸精印而成,配有玻璃版插图,以皮革镶书脊,书名烫金,极为精美。

鲁迅晚年居住在上海,高强度不间断写作所得稿费和版税,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说每一个铜板都是其呕心沥血的结果。《海上述林》不论是编选校对、装帧设计,还是购买纸张、联系印刷,包括广告拟定、推广宣传,全是鲁迅亲力亲为,一手包办。这不仅需要承担不小的经济压力,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对于一位重病缠身且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的文人来说,如此付出意味着什么,鲁迅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却义无反顾,知其不宜为甚或不可为而拼力为之。这种几乎是赔上身家性命、不图回报,只为祭奠一个逝者的奉献,世间几人能够做到?

嗟乎!古有“季札挂剑”之美谈流传青史,今有鲁迅为亡友编书之佳话谱写新篇,其“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深情和厚德,能不令人感佩哉!

北京日报社原编委 李乔

《祭书神文》,是鲁迅先生青年时写的一篇祭祀文字,录自周作人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收入《鲁迅全集》的《集外集拾遗补编》。

祭文有小序、有正文,云: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緼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缃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君之来兮毋徐徐。君友漆妃兮管城侯。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忧。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他年芹茂而樨香兮,购异籍以相酬。

祭文实际是一首骚体诗,可见青年鲁迅深受《楚辞》和《文选》的影响。文中含有许多关于书籍文墨的典故,行文既庄严且潇洒,一派读书人气息,可见青年鲁迅的知识储备之厚,古文根底之好,情怀之高洁。祭文中似也含着一点幽默。

近年来,常有研究鲁迅的文章提及这篇祭文,但都没有足够的解说,少数几篇专门介绍这篇祭文的文章,也都是从研究诗歌的角度来谈的。笔者拟换一角度谈谈有关这篇祭文的几个问题。

从一些谈《祭书神文》的文章看,鲁迅好像只是单纯写了此文,而并未亲身祭祀,是为写而写的,甚至有文章说“是戏作的”。我看并不是这样,鲁迅应是亲身祭了神的。

这篇《祭书神文》是一篇实际使用过的祭祀文字。这从小序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呈上祭品,念诵祭文,鲁迅确实是祭了神的。但也许有人会怀疑,祭文可能仅是书面文字吧,只写不祭也是有可能的。不错,实际生活中也许存在那种只写不祭的情况,但《祭书神文》不属此类。

读读周遐寿(即周作人)《鲁迅的故家》一书中的有关章节,更可以推断鲁迅确实是亲身祭了书神的。此书的第一部分《百草园》中有一节是《祭书神》,专谈祭书神事的:

旧日记从戊戌年写起,戊己两年的除夕没有什么特别记事,庚子年稍详,文曰:“晴,下午接神,夜拜像,又向诸尊长辞岁,及毕疲甚。饭后祭书神长恩,豫才兄作文祝之,稿存后,又闲谈至十一点钟睡。”

文中所引是周作人自己的日记,是庚子年除夕即公元1901年2月18日那天的。日记中所说的“豫才兄”,即鲁迅。细读这天的日记可以看出,从接神、拜像、辞岁,到祭书神,都是一件一件实际做过的,日记是据实记录的。关于拜像、辞岁二事,《鲁迅的故家》里还有详细的说明。“饭后祭书神长恩”,周作人日记里的这句话,是明明白白的,可以与《祭书神文》小序中的“祀书神长恩”一语互相印证。鲁迅不仅祭了书神,而且祭祀的时间也是严格按照绍兴习俗于除夕之时办的,并不是自己随意定的。况且,祭祀书神者,不只有鲁迅,还有周作人,《祭书神文》小序中说的“会稽戛剑生等”,就包括了周作人。周作人是以祭书神的亲历者的身份写下日记中的那些话的,所以他的话是可信的。

鲁迅祭祀的书神是怎样一个神呢?人民文学版《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祭书神文》注4引明人笔记《致虚阁杂俎》云:“司书鬼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啮,蠹鱼不蛀。”可知这个书神名叫长恩,又叫“司书鬼”,其神职是掌司书籍不被鼠啮虫蛀。从“司书鬼”的“鬼”字来看,这个书神似是由某人死后变化而来的,但不知其具体来历。

据笔者查考,《致虚阁杂俎》中这段关于长恩的文字,早在宋元时人欧阳玄所著的谈鬼专书《睽车志》中就有了,这是所见最早的关于长恩的文字。这表明,至晚在宋元时代就已有祭祀长恩的习俗了。明清文献中,除了《致虚阁杂俎》,明人张岱《夜航船》卷十八《荒唐部鬼神》及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中也有关于书神长恩的记载。《夜航船》与《睽车志》的文字基本相同。《茶余客话》则略有不同,云:“司书有鬼,名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则不蠹。见《致虚杂俎》(即《致虚阁杂俎》)。”

长恩是个颇受古代士人青睐的神明。林则徐曾为清代藏书家庄有麟的藏书楼题名为“长恩书室”,庄氏所辑的一套丛书名为《长恩室丛书》,另一清代士人傅以礼的藏书处称为“长恩阁”,其所辑的丛书名为《长恩阁丛书》。

何以称“书鬼”为“书神”

长恩在上引古籍中被称为“司书鬼”,鲁迅却称长恩为“书神”,这一称“鬼”一称“神”,怎样解释呢?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鬼与神常常是不分的,“鬼神”常连称为一个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中说到过这种神鬼不分的情况。他在分析中国神话仅有零星遗存的原因时说,“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又云:“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又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中国古时天神,地祇,人,鬼,往往淆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鬼有时可以谓之“神”,神有时也可以谓之“鬼”,鬼神杂淆,是中国传统鬼神观的一个特点。所以,长恩既可以谓之“书鬼”,也可以谓之“书神”。鲁迅是知道长恩一向被称为“司书鬼”的,但他也知道“人鬼亦得为神祇”,所以便以“书神”来称长恩。

其二,鬼与神在传统观念中常常不分还只是一种情况,与其并行的另一种情况是,鬼与神在很多时候还是区分的,鬼是鬼,神是神,不能混淆,但有的鬼可以称为“神”。比如,鬼分善恶,善鬼代表善良、美好,恶鬼代表丑陋、凶恶,其中许多善鬼就可被称为“神”。司书鬼是保护书籍的善鬼,所以又可称为“神”。鲁迅之所以没有沿袭古籍里的叫法,称长恩为“书鬼”,除了鬼与神可以互称的原因外,更是由于长恩是善鬼,而鲁迅对这个善鬼又抱有很大的好感。“书神”,实际是鲁迅对长恩的尊称。

也许有人觉得,怎么堂堂大思想家鲁迅先生也祭过神呢?信鬼神总不是一件好事吧。其实这很好理解。鲁迅写《祭书神文》时,才19岁,那时是晚清,祭祀鬼神的风气还很盛,除夕的接神、拜祖先、祭书神等,不过是社会上祭神风气中很小的一部分。鲁迅作为普通人,参加祭神活动,祭祀书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毫不足怪。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超越时代倒是奇怪的了。

旧时人们祭神总有一定的功利目的,鲁迅祭书神也是有的。他是希望书神保佑自己的书籍“鼠不敢啮,蠹鱼不蛀”,完好无损。但要说鲁迅真把书籍的安全托付给了书神,当然也不是,鲁迅还是要自己料理和保护藏书的,祭书神不过是他表达愿望的一个形式而已。

鲁迅祭书神与商贾祭财神相比大有区别。祭财神有铜臭味,祭书神则透出清寒和一缕书香。祭文小序说,供品是“寒泉冷华”,即泉水和花束,清寒得很。祭文末尾云:“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他年芹茂而樨香,购异籍以相酬。”以珍异的书籍来酬谢书神,飘溢着书香,体现出鲁迅的书生本色。

《祭书神文》是鲁迅一生中写的唯一一篇祭祀文字,是鲁迅文章中比较特殊的一篇。从这篇文字中,除可看到青年鲁迅的志趣和他古典文学的修养外,还可以体察出鲁迅当时所处时代的民俗文化氛围,以及鲁迅年轻时的一些俗文化观念。这篇祭文对于研究青年时期的鲁迅是颇有价值的。

鲁迅关于关心青少年的名言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

  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鲁迅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鲁迅

  我又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鲁迅

  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鲁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下面是鲁迅的名言关于时间的内容,欢迎阅读!

  1、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2、勇者举刀向强者。

  3、浪费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4、写不出的时候就不要硬写。

  5、失掉了现在就等于没有了未来。

  6、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7、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工作的

  8、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

  9、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1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15、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

  1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17、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8、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是能够为钱而卖掉。

  1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20、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21、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3、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24、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5、唯有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26、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27、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28、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29、生命是用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30、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31、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32、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3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3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35、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36、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7、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38、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39、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40、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4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42、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4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4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45、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46、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47、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48、”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49、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0、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以上是小编推荐鲁迅的名言关于时间的内容,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也不会去少给某人一分一秒。俗话说的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你满头白发的时候,你回头看看,有多少的时间被你浪费,你用多少时间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呢?你的回答是不是:我虚度了光阴,我浪费了时间呢?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本文为你带来鲁迅的作品名言。

  有关于鲁迅的名言1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5、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6、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8、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9、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10、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12、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13、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有关于鲁迅的名言2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7、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8、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9、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10、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1、教育植根于爱。

  1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1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6、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7、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9、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0、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2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2、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23、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24、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2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6、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7、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8、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29、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0、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31、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2)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3)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5)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鲁迅经典语录

  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

  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8)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10)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11)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12)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13)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zg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14)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1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16)青年们先可以将zg变成一个有声的zg。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17)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经典语录

  18)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经典语录

  19)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鲁迅

高宝龙zx鲁迅先生的名言:并视之为大世界。4.不满足是向上的年轮。5.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6.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8.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也便成了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12.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1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1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最具深刻性、丰富性与文化魅力的伟大人物.且不去争论鲁迅这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就看他的文学作品,他不太多的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乃至最多的杂文,去阅读,去研究,想,就足以说明鲁迅这个人,是不那么容易就被人遗忘掉的.这块,老石头“之所以不太轻易搬得动”恐怕还有一种,的长久性和未来性.人们像无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纹一样难以抹掉他的光辉.他存在的永久性几乎与任何一个“者都无关.也可以这么说“比这个世纪里中国许多大作家,鲁迅总是有他自己永远令人琢磨不完的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范围.一些熟悉的外国朋友,之所以重视鲁迅,几十年里孜孜不倦地研究鲁迅,即在于此.我的一位韩国博士研究生,鲁迅研究,课的作业结尾说“她很为自己的国家一百年来的文学感到悲哀”我们没有像鲁迅这样的作家.郁达夫1937年给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鲁迅的伟大》里说,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诚哉斯言,盖棺论定”至今读起来“仍令我们深思.由于鲁迅和他的遗产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非常特殊的关系”由于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在进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塑造中对文学某种功能的依赖,也由于权力者与研究者出于舆论一律或思想挑战的需要各自对于鲁迅进行的,过度诠释,在30年代以来的鲁迅被接受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近二十年来时断时续出现的以各种形式批评鲁迅的许多现象”就是仍在进行中的对于鲁迅反神圣的世俗化过程中一种必然.鲁迅的诠释,历来由一些政治权威、文化精英和学院知识群体所主导.虽然他们之间“

鲁迅的作品能读五分钟的励志短文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最具深刻性、丰富性与文化魅力的伟大人物.且不去争论鲁迅这一位文学家,思想家,是不是那么“伟大”,就看他的文学作品,他不太多的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乃至最多的杂文,到了今天,还能有许多人喜欢它,去阅读,去研究,也能有一些人讨厌他,想“搬开”他,就足以说明鲁迅这个人,是不那么容易就被人遗忘掉的.这块“老石头”,之所以不太轻易搬得动,除它的质量外,恐怕还有一种“与君同行”的长久性和未来性.人们像无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纹一样难以抹掉他的光辉.他存在的永久性几乎与任何一个“捍卫”者都无关.也可以这么说: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好,你都得承认,比这个世纪里中国许多大作家,鲁迅总是有他自己永远令人琢磨不完的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范围.一些熟悉的外国朋友,之所以重视鲁迅,几十年里孜孜不倦地研究鲁迅,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我的一位韩国博士研究生,在去年我开设的“鲁迅研究”课的作业结尾说,她很为自己的国家一百年来的文学感到悲哀,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像鲁迅这样的作家.郁达夫1937年给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鲁迅的伟大》里说:“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诚哉斯言!这段“盖棺论定”似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令我们深思.由于鲁迅和他的遗产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非常特殊的关系,由于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在进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塑造中对文学某种功能的依赖,也由于权力者与研究者出于舆论一律或思想挑战的需要各自对于鲁迅进行的“过度诠释”,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30年代以来的鲁迅被接受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近二十年来时断时续出现的以各种形式批评鲁迅的许多现象,当前的“走近”风,就是仍在进行中的对于鲁迅反神圣的世俗化过程中一种必然.鲁迅的诠释,历来由一些政治权威、文化精英和学院知识群体所主导.虽然他们之间,在观念上也有很大的矛盾与对抗性,但不管是他们的政治阐释,思想阐释或是文化阐释,不论是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在将鲁迅作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一把万灵的钥匙,而不断往鲁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辉的“附加值”,这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反映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却大体上是一致的.他们(很多时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实际上并没有在更深的层面上吸取“文革”十年鲁迅被独树一尊的历史教训.在各自不同方式的阐释中,仍然让鲁迅充当了一种制导舆论的,最大限度具有压倒对方的权威性声音的代表,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讲,就是营造一种或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或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无形中在努力将鲁迅拉下神龛(或只是表面上拉下了神龛)位置的同时,又给鲁迅身上涂饰了许多新的光环.结果是,不仅妨碍了更多人对于真实鲁迅的接近和认识,也会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制造一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阴影和艺术“神话”.稍有不恭之词,即视为“颠覆”,群起“捍卫”,指斥“贬损”,甚至封杀刊物,因言罹罪.在打碎“铁屋子”的呼声中,鲁迅自己被不同的力量铸就成了一个不许碰一个指头的“铁屋子”.这正是鲁迅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悲剧和苍凉.

一分钟的励志小故事鲁迅吃辣耐寒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你一日不读书”就等于你落伍了 通过读书、看书,使我们的祖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祖冲之、钱学森、张衡、鲁迅、毕异、陈景润 也许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可否知道他们读书的故事呢:今天我就讲讲《鲁迅吃辣椒驱寒》的故事吧,少年时的鲁迅酷爱读书?常常受到学校的表彰,他把奖章换成了一张张钞票。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鲁迅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每天熬到深夜才睡觉。从不间断但一到冬天,寒风吹得人毛骨悚然,鲁迅就在每天感到寒冷时,摘下一颗辣椒放到嘴里咀嚼?又开始摇头晃脑地读书,鲁迅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读了这篇小故事后。

鲁迅的励志名言,并标注出自哪本书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2、进贼不知鲁迅读书非常专心,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馏进了鲁迅的家。做贼心虚,他想等鲁迅入睡之后再行窃,哪知鲁迅写啊、写啊,手中的笔一直不停地挥动。鲁迅累了,抽上几口后,又开始埋头写。灯光总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时间过去很久了,鲁迅还是不熄灯入睡,小偷熬不过鲁迅,只好乘鲁迅专心写作之机,悄悄地将厨房里的一件小东西拿走了事。3、珍惜时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勤奋者。善于去挣,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4、坚持写日记鲁迅还有另外一个好习性“就是写日记,鲁迅除了记述自己每日主要的活动及感受外”还特地将自己购书的情况一一列出,的内容一般包括所购书的地点、书名、作者、价格、题跋等等。每年的日记之后,详细记录自己这一年所购图书的数量、种类、费用等项”自从鲁迅于 1912 年 5 月 5 日开始写日记起,他的日记很少有缺,虽然有时会出现各种事情,比如在1935年鲁迅曾大病一场。耽误了日记的写作,但在事后鲁迅都会根据回忆来将日记补全,鲁迅对书的喜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25年2月24日鲁迅先生经历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