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讲的是什么?

《金刚经》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阿弥陀经》里面说要 执持名号,《观无量寿经》里说要 观想佛身,那么这样是在行邪道吗?《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的方法和《金刚经》是不是冲突呢?我们就从《金刚经》的这两段经文说起: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在前一段,佛问须菩提尊者,佛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呢?佛说如果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但是紧接着佛又说了,不可以说如来不具足三十二相,如来具足三十二相、身语意的圆满功德。字面上看,《金刚经》这两段似乎就是矛盾的。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佛、如来,前后两段是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来说的,他们说的具体意义并不一样。

第一段所说的“不能见如来”的“如来”,是指佛的自性身(法身),玄奘大师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就是佛的心识的空性,这是胜义谛的法,它并不是色、声、香、味、触的范畴,所以并不能以眼、耳、鼻、舌、身来见。空性是无为法,属于十二处中的法处、十八界中的法界,须第六识方能观见,且须特定的第六意识方能观见。只有当通过修行开启般若智慧、以根本智亲见空性的时候,才能亲见佛的法身。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揭示 法性空寂的道理。以色声等相见到的如来,并不是如来的本来面目,而是假施设有;如果执著色声等相是实有,那就是“行邪道”。唯有于色声等法上进行参究,悟入其本无自性,那才能见到空性,见到导师法身,契合《金刚经》的宗旨。

第二段说佛具有三十二相,是就佛的受用身、变化身而言。佛有三十二相,有妙音说法的语功德,有刹那生灭的心,有每一刹那都遍知一切法、慈愍一切有情的意功德,这都是世俗谛的法。

佛说法都是从二谛来讲,既讲 真谛(胜义谛)的法,也讲 俗谛(世俗谛)的法,而真谛和俗谛是不能混淆的,也不能互相否认。

“二谛”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所量得的境,有各自的“权力范围”,很多命题都是在各自的“观察角度”、“权利范围”中才可以被探讨的。

这段经文的最后一句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果用胜义谛的空性,来否认了世俗谛上的三十二相、否认了音声的话,就是于法“说断灭相”的体现。

“空”并不是“不存在”,不能把两个概念混淆、划等号。

如果用金刚经里的这一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来否定《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法门,这就是一种断灭见,其实就是错解胜义谛,来否认世俗谛。

同样的,如果用《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经文否认《金刚经》的义理,这样的行为就是自性执,就是否认了空性,即是错解世俗谛,来否认胜义谛。

故而《中论》云,“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如果不能分别二谛,显然很多有明确所指的命题都失去了价值,成了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被人认知的玄学。

  • 法海拾珍|念佛禅观(上)称名念佛
  • 法海拾珍|念佛禅观(中)观像与观想念佛
  • 法海拾珍|念佛禅观(下)实相念佛
  • 法海拾珍|“化身”与“胎生”:走近释迦牟尼佛
  • 法海拾珍|向孩子们讲述灾难
  • 法海拾珍|道宣大师给弟子的书信
  • 法海拾珍|断食十二时辰
  • 法海拾珍|《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札记
  • 法海拾珍|现在,就是我的愿应验的机会
  • 法海拾珍|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 法海拾珍|拈华微笑的当下,是怎样的境界?
  • 法海拾珍|开悟见性,是证到什么阶位呢?
  • 法海拾珍|“招生广告”还是“房产广告”?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当余华接过张艺谋支付的《活着》的改编费后,那笔“巨款”被压在枕头底下好几天。这部因为一句歌词而写成的小说,成了他笔下永不褪色的经典巨著,走向了英国、德国、日本等诸多国家,也让每一个读完这本小说的人,或是潸然泪下,或是感慨万千。

而这部小说,也不负众望地拿下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以及代表意大利文学最高奖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大奖,时隔多年,依然稳稳地位列畅销书榜单。


故事是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开描述的。在余华衔接自然的笔触下,我们仿佛看到了福贵的内心独白,也追随着福贵的充满戏剧性的悲剧经历,看到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

福贵的出生其实还算幸运,但这个被宠坏而叛逆的游手好闲的少爷,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福贵因为好赌而失去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连带着父母和妻女,都因为他而只能和好日子告别,开始吃苦受累的生活。

不过,也因为输了全部身家这件事,反而让福贵的性情得到了180度大转变。福贵本来只是一味地依靠父母,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虽然心中也会有振兴家业的大理想,但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只有想靠运气拼一把的白日梦,他的堕落也成了必然。

一夜间一无所有这件事,成了打醒他的一巴掌,他终于能够好好地看清眼前的事情,而备受打击的父母再也无法填补他闯的祸,也让他开始明白自己身上还有一个家的责任。

好在福贵没有选择逃避,没有在困境中沉沦,他开始有了悔恨的意识,也开始脚踏实地愿意为这个家付出。虽然为时已晚,而且身上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惯的地方,但福贵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


相比之下,家珍、凤霞、有庆、二喜等更让我们叹息,他们一生都在忍受着悲苦和贫寒,却也用身上熠熠生辉的善良,让我们感到温暖和美好。家珍应该是没得挑的好妻子,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女子的坚强。

在福贵最艰难的时候,家珍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陪伴,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怨过福贵一句。凤霞和有庆都是那么懂事而乖巧,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嫌弃父母,或者嫌弃自己出生错了地方,而是一直在努力地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一直用单纯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们仿佛就是活着的温情所在,也是支撑着福贵在痛苦中坚持下去的亮光,当在生活中吃尽了苦头,心中所感受到的至真的亲情,便成了福贵内心深处永远的慰藉,家人的存在,还有身边那些善良,让福贵有了活着的希望,也让福贵感受到了活着的力量。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认识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在自序中所写。

当故事的最后,人和牛的背影逐渐远去,陪伴福贵的,只剩下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我们也在万千思绪中,看到了活着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珍贵 的文章

 

随机推荐